第一篇:初中生物学新课程优秀课例
初中生物学新课程优秀课例
课题:生态系统概述(八年级下册第23章第一节第70—73页)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启兵学校:重庆万州鱼泉中学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能够理解、认识各个组成成分的作用。
3、阐明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本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利用图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活动,增强学生对资料的分析能力,并通过这一活动,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个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通过对课本图文及其他图片的分析,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不同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提高对保护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认识生态系统和自身生活环境的关系。
3、引导学生从电视等媒体获取生物学知识。
三、课型:新课导学
四、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五、教学难点:
1、理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2、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六、教学方法:谈话、启发,讲授。
七、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一、生态学:
(1)概念:生态学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
(1)概念: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2)类型多样。
(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
物生活的环境。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空气、矿物质等能量:阳光、热能
生产者: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包括少数自养细菌)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消费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分多个
等级
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腐生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
再次利用
十:专家点评: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评课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评课
(2014-11-13 10:36:44)转载▼ 标签: 分类: 教学思考
教育
来源:中学生物学 2013年1期 作者:黄新
评课是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议,并提出教学建议和意见的活动。《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使生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生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生物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生物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评课的最基本的原则是“以学论教”。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施教者、评课者观念的差异,人们对同一节课的评价不一致是常有的事,那么怎样打破传统观念,以新课程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一节课呢?笔者结合江苏省2012年中小学教师国内培训项目南京师范大学高中生物学科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班培训科目“同课异构”课例《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为例,初浅地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评价一堂课。从教学目标上分析,评议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课者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新课程下,生物教学目标一般含有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要看教师是否把握本节课的生物知识在整个生物课程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是否正确把握难点、重点;是否重视前后知识的衔接与提炼;是否对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有具体的量化要求——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如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的周晓强老师是这样确定这节课的知识目标的:从性状层次上建立生物是如何进化的知识体系;又从基因层次上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这样既对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上有具体的量化要求,又准确把握了重难点知识,还重视知识点的衔接与提炼。
(2)能力目标。要看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生物知识结构,并生成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南通市小海中学的瞿红军老师在课堂设计时,以活动单为教学载体,精心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班级交流、质疑讨论、形成结论等教学流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评价教师是否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是否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愉悦。南京市第十__中学李珊珊老师通过全课设计了7个情境资料,并配套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思维,使课堂环环相扣,知识呈现承前启后,理论推导流畅自然。从教学内容上分析,评议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且富有挑战性
教学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又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生物课程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出发,从促进每个学生生物能力的发展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评议时主要看:①教师是否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②教师是否合理确定重点、难点,所选内容、例题是否具有科学性、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同时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反映现代科学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③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能够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④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生物本质,是否能激发学生“再思考”、“再创造”。⑤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践性,是否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自己感受到生物的优美,从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分析、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以本节课为例,按照人教版教参上提供的参考,这是两课时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参的安排只教学到基因频率的计算。但作为一堂公开课,又是作为一堂关于进化理论的课,周老师“不甘心”按照教参的安排只讲到基因频率的计算,这样的话就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关于进化的知识体系。周老师通过以下操作来处理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实现在一堂课内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关于进化的知识体系:①打破教材内容顺序,按照学生认知顺序,由表及里,先从性状层次上建立生物是如何进化的知识体系,再从基因层次上理解生物进化的本质。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学内容的顺利推进提高保障。②适当淡化基因频率的计算,不去搞专门的基因频率计算,设想通过习题课分步延伸培养学生对基因频率的计算能力,这样节省时间,将重点放在如何理解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本质关系上。这样的设计较科学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的确定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使教学内容更加体现生物本质,并具一定挑战性,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更为有效的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从教学过程上分析,变评议教师“怎样教”为重点评议学生“怎样学”
怎样评议分析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这是“评课”的核心内容。传统的评课方案常常是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即评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重视教法,忽视学法,以至一堂课教师讲得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学生配合也天衣无缝,但学生服从于教师,解法、思维都是在教师的牵引下逐步展开,缺乏自己的亲身体验,不能形成良好的学法。新课程理念就是变“怎样教”为“怎样学”,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不管学生的方法怎样,对于学生自己来讲都是好方法,因此,评议教学过程,必须从学法人手结合教学方法进行分析评议。,3.1 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生物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构建生物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也要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而能力是不能被告知或传授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实践、去体验。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获得生物信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使他们获得加工生物信息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使他们获得保持生物信息的习惯。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形成生物能力。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体验的机会。一堂生物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一般应为整节课的1/2到2/3。
3.2 教学手段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式。生物课堂教学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但评议时,要注意分析某个教学环节是否真的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有没有出现“课上看似热热闹闹,实质上学生什么也没学到”的形式主义教学方法。
例如,瞿老师在“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内基因频率的变化”教学中,对教材思考与讨论栏中的表格加以变化,添加“亲代产生的配子比率合计”一行,便于学生计算亲代不同基因型个体产生的配子。在学生合作讨论子一代基因频率计算过程中教师介入指导,提示学生回忆分离定律的实质及配子概率计算方法,然后由学生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讲解分析,其他学生补充,这不仅仅是生生互动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讲解示范这个环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给学生留下的较为深刻的记忆。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程度高,合作学习得到了有效的落实。而教师也真正扮演了一名教学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
.3.3 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不同的人在生物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采用,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过程设计上既要增设台阶,使每个学生都能拾级而上,又要有一定的梯度,使部分生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跳一跳”达到目的。评课时,要看教师是否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是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是否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3.4 教学思想应鼓励学生创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形式,它渗透于每一堂课。评议生物课,最为关键的是看教师的生物学思想有没有转变:是否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是否有努力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行为;是否有创造条件让学生“标新立异”,从而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的教学活动。
例如,周老师在进行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知识点教学时,呈现了一则情境资料:在灰色翅(基因型为aa)昆虫的群体中偶然出现一只绿色翅(Aal的变异个体。在师生共同解决了这一变化是否改变了该种群的遗传组成的问题后,继续追问:绿色翅(Aal的变异基因一定能传递给后代吗?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周老师有异于其他两位老师的教学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事件可能出现的两个方向,即既有可能没遗传给后代,也有可能遗传给后代。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提升思路:为什么有可能没有遗传给后代,而在什么情况下才能遗传给后代?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鼓励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培养了学生创新求异思维,使得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从教学能力上分析,评议应主要看教师课堂驾驭能力
传统的评课常从板书、教态、语言、操作等方面进行分析评议教师的教学能力。当然这些都是评议教师教学能力的最基本因素。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实现七大转变: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个体差异教育的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由单一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的转变。这些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学能力最关键的是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李老师的概念教学为例,在进行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教学时,既有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概念关键词;又有多媒体展示兼教师板书演示。尤其是基因频率概念教学,通过画出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关系图,帮助学生厘清概念。在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知识获得过程及丰富师生教学信息交流量等方面颇费思量。从教学效果上分析,评议学生学到了什么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更要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生物课就是帮助学生提炼生物思想,构建生物知识、方法体系。在评课时,不要仅纠缠于某个教学细节的优劣,不要局限于探讨解决某个生物问题的特殊技能。主要评议: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生物方法,提炼了什么生物思想,形成了什么生物观念,在今后生物学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
三位老师在异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课例时都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训练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思维品质;对促成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构建生物学观点的方法;对帮助学生树立生物进化观念等都颇有收益。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三位老师又积极彰显了各自的教学个性,可谓各美其美。当然,三位老师在为培训老师提供了诸多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的同时,也为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材料,比如;如何及时有效地利用好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如何兼顾学生的知识构建与能力培养;课堂的预设程度对学生的思维开放程度的影响;教学互动过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控制,实现每一位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等……这些都为每一位参培老师提供了教学研究课题。
评课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生物课评课的几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同仁专家斧正
高中生物评课体会作者:大宋
1、评课者应该具有的素质
首先,评课者应学习一些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要细心观察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如何灵活运用教育学原理,注意了学生的哪些心理活动,老师和学生在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互动情况怎样,课堂气氛是否轻松等等。其次,评课者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生物教材教法。中学生物教学一直倡导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允许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听课者要密切注意授课老师在处理教材、预设教案时巧妙地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否用得恰当?第三,评课者还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对所听内容了如指掌,要能准确判断授课老师给学生所授的知识是否正确。不论哪个学科,课堂上是决不容许出现知识性错误的。否则,就是犯了课堂大忌,这样的课上得再好,也是要一票否决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要受到严厉批评的。
2、评课者要带着思考进课堂 要评好一堂课,听课者就要带着评价这堂课的想法进课堂:我不是来挑刺的,我是来认真学习的。因此,听课过程中,既要关注老师的主导引领,又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首先要研究老师的教学设计、观察其教学过程、分析其处理问题的方法、揣摩其板书的设计与布局等等;其次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学生的精神面貌,课堂表现,要观察学生的表情,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又有了哪些提高。通过观察学生的专注度、思考度、参与度等,来获取相关信息,得出某种判断。第三要记录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次数、简录师生互动的频率和方式,统计老师和学生活动的时间,以利于评课时,对这堂课是学生主动学习课,还是老师传统教学课做出准确判断。听课者不仅要关注课堂流程,更要关注课堂实效。
3、评课者要写出评课稿
评课稿没有固定的格式,其主体内容一般涵盖:授课者的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等。具体内容包括:授课者的教学观念是否先进、教与学的目标是否明确、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课堂反馈与矫正是否及时和有效、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协调、课堂容量是否适中、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得体、课内训练是否适当、课堂教学高潮是否形成、教学效果是否显著、教师的基本功是否扎实。
一篇评课稿,尤其是跟授课老师当面评课时,以上内容不一定要面面俱到,细枝末节要一带而过,不要从头评到尾,着重于表达授课老师的最精彩、最先进、最特色之处,要充分发掘长处、肯定优点,给授课老师以足够的信心和希望,调动老师研究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之处一定要找准,要分析到位,令人心服口服。
评课过程中,既肯定了优点、也说出了不足。授课老师虽然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但到底应该怎样改进,还是心中茫然。因此,评课者应从实际出发,给授课老师提出切实可行、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的具体改进意见,或者是合理化建议。
综上所述,评课稿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本堂课呈现的优点、值得推广的经验、表现独特的特色有哪些。
(2)本堂课需要改正的缺点、需要改进的不足、需要商榷的问题有哪些。(3)本堂课需要改进的建议。如果你想让被评者佩服你的评课,你就必须做到:优点评得好,问题看得准,解决问题的建议切实可行
《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核心概念: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
2、细胞是由物质分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承担不同的作用。
3、细胞是物质分子的有机结合体,细胞的各种结构既分工又合作。
4、细胞的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推动。
5、细胞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甚至还能够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即细胞具有全能性)。
《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核心概念:
6、性状遗传是基因传递的结果,而且这种传递是有规律的。
7、基因在染色体上。
8、DNA是遗传物质,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复制实现的。
9、遗传信息的表达是通过转录和翻译实现的。
10、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
11、生物的进化是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概念:
12、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节。
13、人体内的细胞需要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内环境)。
14、高等动物和人体的稳态是通过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实现的。
15、具有复杂结构的生态系统可以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实现其相对稳定。
由此可见,核心概念的教学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个核心概念,通常也需要多节课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多角度的学习才可以形成的认识。重要的生物学名词虽然不是核心概念,但一定是构建生物学核心概念的重要基石。核心概念的教学实际上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规律之上的对生物学核心问题认识和理解的构建。
第三篇:初中生物学教案
生物科学杨艳梅 200907010076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内容多,又有一个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经过精心备课,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的结构;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尝试用徒手切片方法制作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难点: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结构。
3.教学用具:
新鲜绿叶[至少12片],显微镜,双面刀片[两片并排在一起,一侧用胶布粘牢],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碘液,纱布,毛笔,小木板。
4.教学过程:
4.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导入:植物吸收的那么多水都到那里去了?引出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4.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叶片结构”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强调安全。4.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辅导。强调将叶片横切面临时切片与永久切片对照观察。
4.4集体讨论:保卫细胞和它周围的细胞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保卫细胞的这种结构特点对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学生自由回答或者指名回答。
4.5教师小结:保卫细胞呈半月形,靠近气孔的一侧壁厚,远离气孔一侧的壁薄,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张开;当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时,气孔关闭。当太阳升起温度升高时,气孔张开,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降低了叶表面的温度,避免叶片被阳光灼伤。同时,随着水分的散失,使水向上运输的动力增大,促进植物根部吸水,使植物能够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当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逐渐减弱,甚至停止,这时大多数气孔也关闭了。
4.6小组讨论:(1)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起什么作用?(2)如果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还能进行吗?
4.7指小组回答两个讨论题。
4.8课堂练习:判断正误(1)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水分,这是一种浪费。(2)植物的气孔很小,因此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很少。(3)在植物体内,水往高处流,这主要是蒸腾作用拉动的。
4.9结束语:本节课我们研究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的作用,希望大家课后进一步探究: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吗?叶片正面的气孔和背面的气孔一样多么?
第四篇:新课程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深化与反思
新课程初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深化与反思
美良中学
符学琳
【摘要】: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替代以学科知识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的教育理念,用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观、方法论为依托,实施新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
探究性学习
课堂资源
教学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地发展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同时科学素养的的培养是通过科学教育来实现,最有效方法是措施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在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体现自然科学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本文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在教学设计上,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自主学习和探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理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为“领导的、决定的作用”,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具有严格确定性的知识世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是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体系,在此知识观的指导下,学生感受的学习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不是一种自主的、内在的精神渴求。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多数教学设计依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在课堂上虽然有些内容由学生表述和猜测,没有真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 讨的积极性,师生之间交流太少,学生的兴趣没有得到真正的激发,且有时教师教学环节收的太紧,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极少有主动的获取。同时教学内容设计理念滞后,将学生封锁在教师思维当中,将学生的思想禁锢在课堂的狭小范围,学生在教师的高压下机械的获取新知,没有思考的疑问,没有思维的扩展,更没有深入探索的兴趣,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的对好奇心的刺激,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这种教学法导致学生被动与依赖,失去主动性,过于服从权威,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习就成为学生负担。
现阶段教师应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发现者,自主学习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放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更多的自信与快乐,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创设有效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轻松、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动力和探究的欲望,才能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才能实现真正的人与人心灵的沟通,彼此产生信任,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获取知识。其次,激发动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希望被肯定是每个人的心理趋向,特别是身心发展不很成熟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赞赏和激励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使学生得到极大的满足感,从而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再次,利用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认识的冲动和思维的活跃性,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总之,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真正将学习变成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2、在科学探究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模式中,限于探究材料条件,教师一般只能从资料分析→讲解教材→归纳现象→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师仅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教材指导,并受教学时间限制的实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的理念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和体现,仅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技能训练,而挖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科学思维、互相交流合作的空间相对较少,束缚了学生探究愿望或创新思维的形成。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科学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科学技能的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生物学。作为一名生物学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有限的资料、图片、数据的变化中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地创设情境,使学生合作探究,总结强化,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不断学习,或老师有序地展开提供研究素材,放给学生,为学生创设思考、探究,分析问题的空间和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使学生体验科学的发现,在探究问题中获得新知,领悟科学观念,同时教师应把握住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关键环节,引导学生形成问题的意识,创造性的建构探究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科学思维、互相交流合作,使之在平等、民主氛围中探究新知,解决问题,体验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3、开发和利用资源,让学生生活融入课堂
课堂之所以没有声音和活力,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没有突破教材,没有超越陕隘的教学内容,不能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课堂,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相割裂无不联系,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过分的强调其封闭性,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缺乏生气,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让教学“活”起来和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不能使学生从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的建构者。远未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彻底的转变教师 的教育教学观念,从中更好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
只有开放的课程内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现化社会、科技发展和自然科学相联系,充分发挥科学资源、自然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充分挖掘师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即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进行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使学生处于一各想知而未知,令人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首先,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建构新知识;再次,将生活中的热点和常识资源引入课堂;最后,紧密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实践价值,让学生感到知识接近他们的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得益于生活,这样学生才能使课堂亲切感和亲和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能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并主动的、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学会应用生物学课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学习活动。
总之,当学习有来自外在的要求和强制时,对学生来说,学习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只有学生来自内在的、发自内心的、贴近生活的、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学习行为。因此,适应于教育的本质的教学活动,适应于现化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参考文献:
1.佘文森
吴刚平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2.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编写组
《心理健康教育教程》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
3.郭力华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
4.毕田增
周卫勇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4月
2008年11月13日
第五篇:安徽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新课程优秀课评比观后感
安徽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新课程优秀课评比观后感
项铺初中 田龙梅
11月14日至16日,安徽省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和评比活动在合肥五十中新区举行,我有幸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本次评比活动共有来自全省的40位教师参评,共有近500位教师到场观摩。两天半的现场赛课,气氛热烈,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参加观摩的一些感受:
第一、比赛教师的语言艺术高
从我听到的20节课来看,极大部分的教师语言表述都非常精炼,语速合适,提问的意图指向明确,引导学生自然、评价中肯,言语中流露出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成年人都喜欢听好话,学生更是如此,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健康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马鞍山的郭玲玲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整节课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现场专家给予她的点评是三好:师生互动好,课堂气氛好,学生动口动手好。如果没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借班上课难有如此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对新知识的引入或巩固都要注意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大部分老师选用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生活中,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例如,亳州市利辛中学的郭亚东老师在上《等腰三角形》新课引入就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合肥五十中大门前横幅所挂的彩旗,操场上篮球架下的横梁,抽象出等腰三角形模型,让学生感受到等腰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芜湖的龚燕老师在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帮助政府在合肥长江路旁规划一个车站,且使车站到路旁两小区的距离相等,这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学有用的数学。
第三、利用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挥团队意识,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感,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多位参加活动的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都是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之后再小组讨论、总结。这一点最成功的应该是阜阳的杨蓓蓓老师,她上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节课,从新课引入开始,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形成,直到小结,整堂课中,杨老师始终是个导演,学生是真正的演员,其过程真实自然,水到渠成,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让我叹为观止。
第四、课堂教学环节完整流畅
我所听到的优质课的展示都是从情境出发,提出问题,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得到新知识,再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总结所学知识。整个课堂给人的感觉是自然流畅,充分体现了数学化过程、建立数学模型过程。我想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表现的这么好是因为他们“备好”教材,还“备好”学生,从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学生的技能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发展观,对基本的概念和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安庆市开发区实验学校的王琪琼老师讲授的《轴对称图形》,“找一找”,“画一画”,“猜一猜”,”做一做”,“练一练”五个教学环节设置合情合理,过渡自然流畅,尤其是结尾通过设计图案,寓意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学生共度了这美好的四十五分钟作为结束语,意犹未尽,整节课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却又回味无穷。正如专家说的“有美好的预设,才会有完美的生成”。
第五、专家的精彩点评
本次活动我收获最大的应该是专家的点评。平时我们的评课,指出问题的地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我们都觉得都好,都有道理,但又不知道按谁说的方式来处理我们的课。这次,资深的专家对20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们评课有理论支持,同时所评的都是课堂上的案例,不得不服。
通过观摩,我的感触很深,今后我的数学课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数学是玩概念的游戏,而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数学,我们应该抓住数学的本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去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