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英语]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的认识与实践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过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启发式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启发的涵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
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自发诱导。
德国民主主义教育第斯多惠也对教学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 ”,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启发性教学的首要原理,也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标志,“教师只有在起引导作用时,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主动性。”他建议:教学要采用发展的方法,即启发学生的智力,使他们能够“探求、考虑、判断、发现。”他的名言是:“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二、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第二篇: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的原则与方法
英语教学中启发思维的原则与方法
河北省安国市祁州中学
李静
【摘要】 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创造力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应遵循关键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和双向性原则等。常用的方法有激情法、设疑法和研讨法等。
【关键词】英语教学 启发思维 原则方法
恩格斯曾经说过:思维者的精神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教师作为园丁,有责任浇灌这美丽的花朵。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启发教学的原则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1、关键性原则。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关键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时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实效性原则。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3、双向性原则。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启发思维的方法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势,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方法有:
1、激情法。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如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
2、设疑法。“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3、研讨法。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第三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的衔接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的衔接
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有很好的优势,以下就如何做好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的顺利衔接工作谈些看法。
一、要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差异研究
1.教学环境的差异。小学生进入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和生生环境都感到陌生。例如,大部分七年级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不适应,包括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课时的声音、言谈举止等。
2.学生心理的差别。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好奇心、感知能力、模仿能力和记忆力较强。他们大方、不怕羞,不怕出错,敢于开口,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种心理状态对儿童学英语是十分有利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各方面的负担加重,渐渐地不喜欢大胆开口表现自己,甚至还可能出现焦虑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度焦虑是语言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它导致紧张和害怕,从而使语言输出和存储效果降低,影响英语学习。
3.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课堂上多以游戏和简单的日常用语和对话为主,因而小学英语教师一般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图片、实物、游戏、比赛、模仿对话等多种形式,同时教学过程中还穿插大量的唱歌、表演等趣味性的活动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而进入初中后,英语学习由语言的初级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不仅要创设活动的情景进行活动,更要注意的是要在情景活动中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正确地应用。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
4.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小学课堂容量少,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多,侧重听、说、读和浅层的理解,让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思维难度不大,经过机械操练得以巩固。初中英语教学不仅要求听说领先,而且要读写跟上,课堂容量大大增加。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另外,每隔两个至三个单元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综合运用在这几个单元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技巧的课题,以培养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要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找到小学英语教学中和初中英语教学部适应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衔接工作,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创造条件。目前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侧重活动形式,忽视教学内容的过手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少,要求低,一堂课内只有很少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可以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使活动形式丰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上课轻松愉快。但是由于教学要求低,老师一般不要求学生笔头掌握,学生很多知识实际上没有过手,不会写、不会记、不懂意思。这种教学过程会造成学生不会听课的后果。即学生上课不用动脑筋思考,只需要跟着教师简单的重复。
2.注重口头表达,忽视笔头训练
小学英语教学侧重口语的表达,但是并不是完全不要笔头训练。部分教师片
面追求口语训练,不要求笔头训练,即使进行训练也只是走过场,没有相应的检查与评定。导致学生不重视书写和背记单词。从而使学生没有养成背记单词的习惯和记笔记的习惯,培养起记忆单词的能力,错过了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和培养背记单词能力的关键时期。因为小学英语压力小,内容少,知识简单,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训练培养背记单词的能力。
3.注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忽视学生课后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上的活动参与,教师在活动设计上往往下了很多工夫。学生上课气氛活跃,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但是教师一般不涉及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背记课文、单词、课后听录音等。
4.过分迎合儿童好动心理特点,忽视对儿童求知欲的满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是12岁以前。这个时期没有很好的利用,记住一定数量的词汇、语句、课文,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素养,将对儿童今后学习英语学习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学习其实是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需要下苦功夫。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们现在的小学英语教育中,注重现阶段学生的一部分心理特点,过分强调愉快教育,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玩耍,从而使学生到了初中后很难扭转在小学已经形成的观念,只喜欢热闹的学习氛围,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静下心来刻苦读书。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对学生更深层次需求的满足,学生在多次热热闹闹的学习活动后会逐渐感觉到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经过努力完成任务后,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成就感。背记单词,默写、听写单词,背诵课文等较高要求既可以给学生这种挑战,又能够训练其语言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记住单词,体验成功后反过来又会刺激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注重瞬时效果,忽视课后知识巩固和信息反馈
小学英语教学由于没有质量的压力,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课堂形式上,教学效果检查注重当堂瞬时结果,缺乏对学生课后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没有书面作业,没有复习要求,缺少及时的信息反馈。
6.小学英语还存在着领导、学生家长重视不够、许多教师都是兼职、课时系数低、课时严重不足等问题。
三、如何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工作。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设计有效的教学内容, 和谐师生关系,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学任务。学生进入初中就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 内容逐渐复杂, 难度也随之增大, 教学要求从听说为主, 逐步向听说领先, 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而在小学阶段, 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 因此小学高段的老师要通过听和说直观感受积累, 让学生学习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 开始在读、写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训练:
(1)听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增加泛听总量, 加快语速等来训练学生, 让学生由根据语音语调及配图或手势等来听懂指令过渡到能初步听懂课文及相关内容, 能凭空设想对话的场景, 克服听力中的生词障碍。
(2)说的方面,小学低段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童谣、歌曲, 是因为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相应的语感, 然而高段教师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能让学生口答或复述课文、看图问答和说话上来, 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自由会话, 这样才能更适应初中的话题专题教学。
(3)读的问题,小学英语高段老师要教会学生具有初步的自然拼读能力, 扩展
阅读量, 加深阅读的难度和深度, 训练学生能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题材熟悉的文章, 阅读速度为接近50~70 个词/分钟。
(4)写的方面,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字母教学就涉及到了写的问题, 然而和听写相比, 很多小学英语老师却忽略了写的问题。在小学高段, 老师更应该规范书写, 要求学生能仿写简单的句式, 且规定相应的书写速度,约10~12 个词/分钟。
(5)语法方面。小学英语教学段的语法范畴基本覆盖了初
一、初二英语各册上的内容, 语法的呈现是通过语言交际产生的。所以小学高段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能运用语法项目进行口、笔头等多种形式的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语言形式的意义和功能, 适应初中的英语语法教学。
(二).教学内容。小学阶段教学内容以简单日常对话为主, 读和写的训练量都很小, 语法知识只能点到为止。所以小学高段的教师应该在内容上有所扩展, 在深度上有所延伸,加大课堂容量。如在教学时适当加入构词法, 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词汇和语法运用的重要性。以话题为单位, 横向纵向辐射到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教学方法。在高段教学中, 教师可多运用情境教学法来代替低段的直观教学法, 能给学生动态的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操练, 并适当辅以多媒体等有效教学工具, 提高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吸收, 并能熟练运用语言达到言语的目的。教师也可以经常以旧引新, 以新温旧, 组织系统地复习, 包括词汇、句型、语法、交际口语等, 于是, 学生所学的知识就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滚雪球似地增加,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成功的意识感也相应增加, 从而不易形成畏难情绪。
(四).学法指导。小学高段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进一步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这对学生的英语可持续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在课堂上培养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勤于思考,多观察、模仿和根据自己的理解做笔记的习惯。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法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检查、督促、纠正, 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如经常举行课堂微型听说比赛, 变换方法进行背诵检查等。启发、引导学生在英语实践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从中“悟”出英语语音、语法等规律性知识来, 并找出适合自己的记忆法。
(2)引导学生课外养成一些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做到“三习”———即预习、练习、复习;做到“三背”———即背单词、背规则、背课文;做到“三听”———即听写、听读、听练。
(3)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英语作业分口头和笔头两种,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除了写在作业本或者书上的练习外,朗读、记忆、背诵等课后作业也十分重要。
(4)复习与总结。课后要进一步理解课上所学的内容, 如整理笔记、复习重点和难点、熟读和背诵重要词句等。
(五).分层辅导学生
小学教学是为初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而教师在小学高段教学中, 面对日益扩大的两极分化, 应更注重对学生的辅优和补差, 也可以让学生分团队进行帮扶和竞争, 提高全体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规律,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六)、注重中小学老师素质培养的衔接
中小学英语衔接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语教师的水平。我认为应经常组织初中教师观摩小学各年级的英语课程;组织小学教师听初中课程;尤其是初一的课程,通过互相观摩示范,以增进彼此对课堂教学现
状的了解,为课堂教学节奏的衔接作铺垫。将优秀教案、论文、说课稿等装订成册, 互相交流学习。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阿用中心校:查 影
“培养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进而达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因此,如何开展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培养创新精神”贯穿于教育教学行为,是优化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英语教学中,遵循新课标的创新理念,完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积极,独特,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培育创新思维教学的氛围,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教学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艺术。轻松、愉快的信息氛围和环境对学习者的精神面貌,学习动机,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持久性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在开展创新性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激发他们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
(一)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要对学生的自信心“关爱有加”。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使用诸如 “Be brave!” “Keep up your courage” “Well done” “Excellent” “Wonderful” 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用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此外,我还在每节 课开始的时候给学生安排3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向全班进行英文演讲,唱英文歌或讲英文故事。以此培养学生说英语的习惯,树立说英语的信心。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对于学生在表达中所出现的错误,要适时适度地给于帮助,不必“有错必纠”,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创设具体生活的情景,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使他们的思维活动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发掘兴趣的潜力,运用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及形式,比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讨论式教学,以吸引学生,增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延长学生的兴奋时间。
(三)改变组织策略,为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只有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才能转化成语言交际行为。在一般教学中,班级授课制教学有利于教师高效率的向全体学生传播知识,但却不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及发展学生独特的思维风格。因此,创造性思维教学应采取集体教学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集体教学中,教师讲授时,应多设疑提问、引导观察、归纳总结,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小组活动(Pair or group work)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独立思考,进行交往合作学习,通过讨论、表演竞赛、游戏和成果交流等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参与到活动中去,营造一种互动的课堂效果和交互的情感气氛,发挥学生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设计蕴含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
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融入含有听、说、读、写活动的课堂教学中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是接受性活动,但同样可以培养创造性。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联想,课后质疑和讨论的方式激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课前联想,即教师事先要把所要讲的内容主题告诉学生,由学生针对主题进行预习、讨论、练习,预知将要学到的内容;课后质疑,即听完一节课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较深层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无论是提出疑问或给出答案,或进行评头论足,老师既不要加以限制,也不要予以暗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说是培养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的极好活动形式。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Christmas Day 时,让学生就What do people do on Christmas Day?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tries? What do we often do on Christmas Day?展开讨论。这对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读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分析文章的主题、段落大意、人物性格、主人翁的优秀品质等,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四)写是语言的综合运用,是表现创新思维的手段,这种表现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表达:即看图作文,给出几幅图画不作任何文字说明,让学生联想,编故事、写评论、作说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改写,让学生通过对原材料的加工处理,用自己的思想再创造性的表达出来;扩写、续写,都给予了学生广阔的拓展空间,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内容。
三、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逻辑与形象、演义与归纳、收束与发散、求同与求异等多种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运用想象、类比、联想、延伸、开拓等多种思维的习惯,形成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智能素质。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是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运用头脑中的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
1.巧设问题法。结合所学课文,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新奇地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如:学习Standing room only时,设计以下问题展开讨论:If there is standing room only on the earth ,can you guess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word ? If there is no place on the earth for people to live in , where will people live ?How can people solve this problem? 2.看图说话法。给一个或一组图,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通过观察,展开想象,编出一个故事。
3.故事接龙法。故事接龙法,就是学生一个接一个相互衔接地讲故 事,前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是后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基础,后一个学生的所讲内容是对前一个学生所讲内容的延续和发展。
4.故事续尾法。就是给故事添加结尾,以延伸故事情节。如:学习The Lost Necklace 时让学生续写当Mathilde得知为之辛苦劳动十年的项链竟然是件假首饰,故事的结局会怎样。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讲出了各自想象的结局。
(二)结合教学内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结合教学内容,联系某些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等,让学生借此发挥,启发诱导他们敞开思路,尽可能地罗列出其他利弊、用途、范围、形态、联系等。在教学中,老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同一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避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培养多元思维的习惯。
1.一句多译法。在教学中可采取一句多译或同义转换等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他来这儿已经两年了。He has been here for two years./He has been here since two years ago./It is two years since he came here.这个盒子太重了,我拿不动。The box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lift it./The box is too heavy for me to lift.2.一词口语训练。即老师给出一个单词让学生在无准备或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与这个单词相关的句子。例如:话题Woman学生在无准备的情况下说出与Woman相关的句子。
S1:In old days ,women were looked down on by men.Women had to stay at home and look after babies.They had to obey their fathers, husbands and sons.S2:Women were not allowed to do many jobs.In the past , it’s difficult for women to get a good job.S3“Wome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society now.There are many women managers.My aunt is in charge of a big company.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从妇女的过去谈到妇女的今天,从妇女的地位谈到妇女的性格及成绩等等。通过这样的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使学生的思路由提供的一个“点”,发散出去。持之以恒的训练下去,就会使学生在受到某种触动时自然而然的把思考的范围拓展开去,多想散射而使思维极具活力。
(三)在创造性思维训练中,渗透对学生联想力的培养。
1、暴风雨式的联想。在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尝试着采用英语一连串说出人、物的名称及其特点、用途,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等,尽可能多地提供语言信息。实践证明,这种急骤联想训练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流畅性还是质量,都能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
2、串联法。将一串看似互不相关的词语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使用这些词语说出一段有意义的话来。词语串说是一种遥远的联想,具有丰富的创造价值。
(四)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帮助学生学到一些思维的规则和方法,逐步形成集中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即从最后的结论或现象入手,充分挖掘问题的关键特征,对某些概念和规律作反向思考。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不尽有利于加强学生队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掌握,还有利于学生养成从相反的视角来分析问题的习惯,从而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学习被动语态时,让学生观察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的被动语态,总结出被动语态的构成规律。然后,逆向推出现在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的构成。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动英语课堂教育和教学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对我们学习的启发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对我们学习的启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样阐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变化发展的实践出发。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即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更高效地组织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努力将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先努力学习学科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让这种认识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活动,之后再通过实践活动去努力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我想不论我们在学习什么专业的知识,在广泛阅览各类著作的同时,我们都应该去参加实践的活动。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到相关的实务工作岗位上去感受、去观察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在实际的问题中得到应用的。此外,即使不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我们广泛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的同时,也应该多多迈向社会,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