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与认识

时间:2019-05-12 00:49: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与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与认识》。

第一篇:浅谈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与认识

浅谈学习生活中的认识与实践

【摘要】大学校园里的我们,不断地以知识充实着自己的大脑。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并且获得更好的专业技能,大概是我们作为大学生的使命和任务了。而怎样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学校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提高和飞跃,是有方法论的。本文试从大学校园里的学习生活出发,探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并且试图找到一种高效的方式来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体现在四个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而且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所以说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把前人的实践加以总结,取其精华而得来的。之前其他人的亲身经历和实验使得各个学科的成立成为可能,接下来的不断试验和持续的实践则让这个学科发展得更好。也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实践中,人们不断地检验所得到的认识的科学性。

作为大学生,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也即人们对实践的能动反映和加工。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们知道,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从实践出发,通过思考和归纳来总结出一些规律或特点。我们所学的知识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能动反映得到的。另外,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这意味着当我们对一个客观对象进行分析时,我们可以灵活地调用这样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组合和整理等等,并且把不同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种自己的认识以及一种知识体系。对于实践得到的直接结果,我们通过复杂的处理过程才得到了正确的认识。

由于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应该只是被动地接受和以单一的方式处理,而应该通过缜密的思考和归纳分析得到一个更加完整准确的信息。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可能最先在某一个领域进行实践的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形成了对事物的感官上的直观感受,而之后从直观的感受上升到了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所以说,理论和实践没有孰优孰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实践与认识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

作为学生,我们可能没有办法亲身经历学科发展过程中,最初从实践能动飞跃到认识的过程。我们获得认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学习课本上的很多已经被证明经得起推敲的知识。尽管如此,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的规则对我们而言仍然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我们仍然可以遵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并且在此基础上由实践再次回到认识中来。首先,我们能够以正确的认识作为指导,来帮助我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实践。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享受到了国内顶级的学术资源,在课堂上学习了很多前沿的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帮助我们自己进行独立的思考。当我们形成了一种科学的知识体系,我们就可以在这种知识的引导下,形成一个更加科学地开展实际工作的思想方法。而就算我们在学术上有了再好的成就,对知识理解得再透彻,如果我们没有进行过实践,知识永远是纸上的几行字和脑子里的理论化的思想而已,永远不可能自己来推敲知识本身的奥妙,也不能真正地说服自己相信这样的知识是科学的,是正确的。所以说,我们要创造机会亲自去体验,去实践,通过这样的亲自体验和实践活动来验证知识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举我自己的例子来说,由于我自己的专业背景是企业管理的方向,我们在学习时会学到很多前人总结的规律和企业管理的方法,也会分析很多案例来帮助我们提高实际情境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种学习并没有让我们接触到实际的公司和现实的情境,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是凭想象的。而在寒暑假的时候,我曾经通过游学实践,走访了很多现实中的企业,在此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企业,而且通过和他们的管理层进行交流得到了很多业界的信息和资料。和实际进行企业操作的人们进行交流让我收获到了很多平时不知道的事情,原来很多理论上行得通的实践方式有可能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办法执行,这是我从前在学习书本知识时所没有想到的。后来,又通过在金融机构实习,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实务操作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得知一些课本知识是怎样在现实中得以应用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不能够体验到知识本身源于的实践活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来的实践来验证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否真正准确、实用。实践让我们不断地去验证或是修正自己所了解的知识。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才能真正地证明理论的正确和科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验证或者修改已有的知识,更好地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

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作为学生的我们,为了更好地学习,更高效地组织所学习的知识,应该努力将认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先努力学习学科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让这种认识指导我们进行实践活动,之后再通过实践活动去努力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因此,我想不论我们在学习什么专业的知识,在广泛阅览各类著作的同时,我们都应该去参加实践的活动。如果有机会,我们应该到相关的实务工作岗位上去感受、去观察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怎样在实际的问题中得到应用的。此外,即使不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我们广泛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的同时,也应该多多迈向社会,在实际的体验中得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作为大学生,尤其作为大的学生,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有很多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的实践活动。在我看来,参与到不同的实践活动所给我们的启发和教育并不亚于我们在书本中获得的知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关系,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而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这种素质不仅来自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带给我们的学识,也来自我们通过实践来获得的经验和视野。当我们了解到并利用认识和实践本身相互促进的特点,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自己不断地成长和提高。

第二篇:浅谈“实践”与“认识”[范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学习中心:江西地矿学习中心 学号: 1626510420002 姓名: 白鋆 专业层次: 专升本

浅谈“实践”与“认识”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个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即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先思考、在行动,这样容易产生认识决定实践的错觉。其实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现象。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而认识正确与否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思想指导。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为了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们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不让下田,牛怎会耕田”、“不会耕田,牛怎能下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些都反应出什么,那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围绕着各个时代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而进行的。天文学产生于农牧业的需要、力学产生于建筑、手工业等的需要,孙子兵法产生于战争的需要,这些都反应出一个事实即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为了描写一个人被踢之后的感觉,让乞丐猛踢他的屁股,也就说明,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实践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在古代,医生对于因失血过多而濒临死亡的病人是没有什么有效的第1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办法来挽救他们的生命,直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一位医生给生命垂危的年轻人输入羊血奇迹般的挽救了他的生命,而其他医生也纷纷效仿却造成大量受血者的死亡,输血医疗救助手段被严令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入了人血让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一次兴起了输血医疗热,却带来了惊人的死亡率;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莰坦发现了人类血型系统,才真正的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恩格斯曾经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其一是因为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二是人们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其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认识能力也不断的提高。

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了客观世界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经验和材料。实践又提供了日益完善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一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真理性,这是在主管领域不能解决的。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实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6世纪,伽利略通过在比

第2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测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一致。实践是主管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为什么说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其还是由实践的性质来觉得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是无法检验的,实践则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例如“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说明实践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特性。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并通过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当然,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造烛为求

第3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些都说明了实践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生产、发展的认识,又要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强调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五、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离开认识的指导,实践就变成盲目的实践。认识对实践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成果;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阻碍作用,在实践中会产生坏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在实践活动之前,认识可以帮助主体确立既符合自身需要又符合客观实际状况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可以帮助主体了解和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可以帮助主体按照意愿及时调节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超越局部经验的局限;可以帮助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飘摇,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这两大事件也是实践的结果。但结果的不成功,激励人们努力寻找更合适中国的道路,从这两个

第4页,共5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 2017年03课程考试

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实现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模式。人们觉得这种模式不同于之前,又一次投入实践当中。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八一武昌起义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并在之后的起义中认识到中国国情较之俄国的不同,于是结合中国国情选择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以最大可能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身,继续革命。而在之后的革命过程中,历史事实在最大程度上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决定的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得出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们在实践中,应积极地发现问题,认识缺陷与不足,为实践的顺利进行扫除障碍。也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产生,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作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土壤,认识也就在实践中产生。

总之,就实践和认识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毛泽东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5页,共5页

第三篇:在实践与生活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范文模版)

在实践与生活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柳州市民族高中谢娟

文明礼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臂膀。

因此,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就成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核心。2009年我市组织开展了“讲文明,树新风” 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这一举措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对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学习氛围,立足

班级实际,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系列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文明礼仪学习深入学生内心并让学生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

一、普及文明知识,营造文明氛围。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

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文明知识,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为此我就文明礼仪知识向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深入的学习。一是在班级学习栏创建时,利用黑板报和大幅标语对学文明,学礼仪这一教育中心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二是根据学校的周教育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每周分重点、分专题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教育,使“讲文明,树新风”更细致,更深入。三是每周班

会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系列学习,使“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人心。

二、从生活、细节入手,实践训练学文明礼仪;

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礼仪知识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文明礼仪知识,在生活中讲文明,践文明,还要通过提出一些需克服一定困难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去做,逐渐发展他们讲文明,践文明的自觉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学生说一说,在校外如何尊敬师长?想一想,长辈来了怎么说,怎么做?让学生带着问题检查、探究自身日常在公共场所遇到老师,问候或探望长辈的言行,运用理解的道德认识自身言行进行辨别分析,判断评价,给自身的行为形成定下一个明确的目标。使学生学会对人说话和气,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逐渐形成讲文明,践文明的好习惯。

三、以德育教育为载体,以情感人强化文明礼仪;

情感教育是向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我们在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必须遵循学生教育规律的特点,善于挖掘情感教育的资源。在此次“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我以德育教育为载体,将文明礼仪知识的学习与主题班会比赛相结合,召开了以文明礼仪学习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即规范了学生的言行,又展示了班级的文明风彩。班会上,感人肺腑的感恩视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民族传统的文明道德所在。同学们观点鲜明的发言,阐述了生活中的文明礼仪;更有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诵,向人们发出了“讲文明、懂礼貌、做文明人”的呼唤。这次主题班会更进一步地规范了学生言谈、举止文明程度,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表演做到落落大方,自然得体,又能做到文明、规范,为参加班会的全体师生上了一节生动的学文明,讲文明的礼仪课。

四、开展实践活动,课外“延”导践文明。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沟填满。”可见,学生良好的文明道德品质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来实现文明认识的“后延”,给学生架设一条文明认识转化的桥梁。在“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助、绿色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生们既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这样,就使得文明礼仪的教育得到配合,做到课内外,家校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第四篇:从培训学习中感悟教师生活、认识教师生活

从培训学习中感悟教师生活、认识教师生活

通过这两天马老师所讲授的《教师职业倦怠调节策略》,使我从新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教师职业倦怠,其实做教师久了,特别是教同一个年级、同一门学科久了,往往觉得每天都在做重复性的工作,由于对本门学科比较熟悉,所以觉得没有挑战性了,除了重复性的工作以外,就是倦怠了。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有句名言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其实,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方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使教同一课也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倦怠,其实就是思想停滞的表现。一旦产生倦怠,必须及时警醒自己。这个时候我往往会静下心来,认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一本好书,不断充实自己。读好书,找出自己与名家的不足,改变自己幼稚的想法,提升自己的理念,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的方法。从而在读书中寻找乐趣,寻找幸福,并依靠不断给予我营养的书驱走弥漫在我思想上的倦怠烟雾。其实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听过这个概念,学习之后,使自己知道了在今后的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如果产生的职业倦怠,该如何去调节。

一、要建立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二、提升自我效能

三、积极应对,培养良好心态

四、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良好的情绪,及时消除消极情绪。

五、学会寓教于乐,把教学看成是一很美妙的活动。

六、多读书,勤学习,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师不但要加强业务学习,而且还应该博览群书,这样可以净化心灵、开阔心胸。另外,工作之余教师还可以与书画为友、与琴棋为伴、与诗词同行、与音乐共舞。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的人,必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

七、培养一点课外兴趣。胡适曾给毕业生开出的防身药“兴趣散”,指一个人应有本职外的兴趣,就可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义。事实上也是这样,下课后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浇浇花,练练字,既放松了身心,又补充了课堂,何乐而不为?可以想像,带着一身的疲倦回到家,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身心如何放松?爱因斯坦工余尚且拉小提琴,何况我们一般教师?

第五篇: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总结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总结

摘要:本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研究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2001年9月起,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新的课程计划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现在我们将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思考总结出来,请兄弟学校的领导和专家给与指教。

一、课程设置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

依据教育部开设该课程的宗旨,同时参考当代学习心理学的最新理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学习》等文献资料,我们确定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线的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即“以人为本,综合创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研究性学习的态度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参与一些类似于科研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和产生积极学习的要求,并将逐步形成一种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产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欲望。

2、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目标:

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会激活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存,采取多种方法收集所需信息,并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人际目标:

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得以在此过程中发展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他人。

4、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目标: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精神等,同时也会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工作,我们在选择与确定课程内容前,事先制定了以下原则:

1、开放性:开放性原则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经途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不拘泥于原有的知识体系;实施过程要体现民主性和尊重个性发展的原则;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过程的参与性。

2、实践性:综合研究性课程强调学生要亲身体验、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探索各类综合问题前提下,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注重安排实践性或者指导实践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实践的时间基本保证在整个课程时间的三分之二,特殊情况不得少于二分之一。开设综合研究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该课程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在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3、综合性:综合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地分科进行,而要按照现代社会与科学的发展,高度重视课程的综合化,强调课程的整体性。要提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在课程编制和教学中,既要注重一般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又应注重科学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4、可行性:依据学生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注意由易而难,由近及远的策略。同时因地制宜,根据本校本地的具体条件做出适当的安排指导,以保证实施。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依据课程目标,综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学习内容(综合性知识)、能力培养。这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核心。所有核心概念都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掌握了这种研究方法以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平时的分科学习方法不同,强调的是小组研究学习,该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的过程,思考性探究是该学习的核心,它包括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学生在小组研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发现、理解、调查、设计、讨论、评价等种种方法,而且要学习合作、宽容、接纳、竞争、创新、自尊的心理品质,同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科学、人文的精神。

2、综合性知识作为现实问题为综合研究性课程提供了理论背景,并以核心概念为主,形成比较统一的整体。学生学习的核心概念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较为抽象的核心概念,它们基本代表了综合知识的核心思想。这些核心概念不能用分科教学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应当以现实问题为依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

下载浅谈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与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与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总结

    文/韩靖春 【摘要】本文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总目标与设置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研究性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等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2001年9月起,我校按照教育部2001年度......

    生活中的数教学实践与反思

    主题背景让孩子们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然而在目......

    认识生活中的四边形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5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本学期进行的继续教育课程中,我选择学习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级)》课程,对于其中介绍的研究性学习感受颇深。现结......

    有关衡中学习生活

    受X老师委托,我以一个衡中人的身份讲一下我在衡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经历,一己之见,希望能对在座的学弟学妹们的学习有所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首先我想讲一下衡中的生活,作为一......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的想法

    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的思考周平儒 (平昌中学四川平昌636400)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169,国家级,国际范围发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师范学院主办,《伊犁师......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认识与实践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是学生知识的获取与认知的建构不能有效地结合,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而当前我们的教育对象......

    学习与实践

    浅析大学生学习观与实践观  -----大学之道,在眀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习是构成大学丰富多彩生活的中心内容,也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大学里的“学习”不仅仅是要“......

    学习与实践

    学习与实践 董雪 学习固然是基础,知识是实践的必要条件,但实践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知识的最终归宿,没有实践,再多的颜如玉黄金屋都成一纸空文。 一年级小朋友熟知《弟子规》,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