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西中学生本教育实施方案
广元市上西中学
“生本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学校现状
1、生源较差。我校共有学生1200余名,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正是制约着学生健康、持续、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师资较为薄弱。我校现有教职工80余名,平均年龄40岁左右。教师年龄结构偏大,观念陈旧,教师自身学习意识不够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3、家长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由于上西开发时间不长,大多数家长属于农转非,文化程度较低,素质不高,对教育子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4、教师教得很累。每天教师们总是夹着厚实的教案,在讲台上,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权威,为了学生考高分,教师们还得不辞辛劳地阅卷、出题。
5、学生学得很苦。学生被动学习,成了机械记忆的机器。为了得高分,学生得埋头题海。
综上所述,我校教育发展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必须探索一条适合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的道路。
二、生本教育
2013年5月,利州区教育局专门组团赴广州学习郭思乐教授研究的生本教育,学校找到了一条适合于当前课改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之路。生本理论:所谓生本,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将需要或能够托付给学生的教育,不加太多的修饰和框架交给学生。“生本”教育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1、生本理论为支撑: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生本教育”就是“以 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教师应在学生的放飞 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同学生一起成长。
2、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经局相关领导指示、全体教职工讨论,学校研究决定从本月起用两年时间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本教育课改运动。
三、课改目标:
1、通过生本教育,转化教学理念,准确地掌握新一轮课程改革大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的现状,转变教师“教”的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通过生本教育,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的模式,促使学生沿着“我想学--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会创新”的路子走下去,充分的发挥现代教育理念的作用。
3、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出应对师生负担重、学生厌学的策略和方法。
4、为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实践经验,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着眼于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效率。
5、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实现专业成长,力求成长一批聪明型、创造型的名师。
6、通过实施生本教育,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标准,努力使评估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重教”转向“重学”,从“形式”转向“效果”;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四、具体做法:
1.定期召开生本教育工作会议,学习相关生本教育理论,探索新的信息及时总结经验,做好资料收集分类及归档工作,最终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
2、查找并学习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借鉴,并适当加以深化。学校将购买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书籍《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聆听教育的春天》发放到教师手中,开展读书活动,让生本理念深入人心。
3、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主题的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和过程研究,探究如何从教学实践层面入手,提炼出有广泛意义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不断的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先开展集体研究或集体备课,然后各人按照自己的思路、风格参加学校举办的“同课擂台赛”,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相应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行为方式。
5、选派一批一线骨干教师,赴生本教育之基地——广州学习。观摩生本课堂,聆听专家讲座,进行理论与实践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
6、班级中打造合作学习小组。重视学习小组建设与优化,加强小组合作交流,进行适当激励,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一是教师备生案。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特长爱好、脾气性格、基本情况等了解清楚,形成初始的生案。二是师生备教学案:教师提前下发教学案,让学生先学先做。老师了解学生的情
况,包括问题所在、各种解法、典型错误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专人统计)。这样,师生双方才有进行生本课堂教学的资本。
7、课堂讨论是实行生本教学的主要形式。上课时,学生拿着红笔边讨论,边批改,边在题目下写点评、反思。对简单题、错误率少的题,迅速解决(5个人以下不讲);对重点题型或学生错得多的题目,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里有多根教棒,讨论问题时,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带着自己的讲义,直奔讲台,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做法,手执教鞭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有不同做法的,可接着上去讲,学生抢着上台,直到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问题彻底弄懂为止。课堂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讲多练,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练在易错处。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自己的做法。增强学生规范化做题的意识,另外也节省出了大量的时间,增加课堂的容量,为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可能。
五、课改行事历(201
3年5月—2015年5月)
1.开展学习、培训活动(2013年5月-2013年8月)①开展生本教育理论书籍的研读活动,加深对“生本课堂”的认识结合我校的读书月活动,学校购买和下载生本教育的相关书籍和理论文章,要求每位教师利用暑假时间,认真研读 “生本教育”的理论专著,观看的生本教育课堂实录、撰写心得体会于8月底召开生本教育读书交流活动,加深教师们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②专家引领。邀请专家到校作生本教育的讲座和相关指导,争取各级专家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③参加广东生本教育试验区、陕西宜川的学习培训活动。积极学习广东教改实验基地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生本教育研讨会。学校要求参培教师建立完整的培训档案,如:听课笔记、教师作业、培训活动照片、总结材料等,培训教师返校后作一次汇报、上一堂汇报课,课题领导小组根据培训学习资料和汇报讲座及上课情况对参培教师进行考核。
2.聚焦课堂教学,大力推进“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013年9月-2014年12月)
课堂教学是课改实践的主渠道,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每位主研教师要从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教学,课堂的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学生质疑,老师点拨总结等过程如何恰到好处地实现,形成本学科的特色,把握好各学科的核心知识点。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教科室处精心组织“赛课”活动及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中,通过导学案的设计、有效课、优秀论文、优秀课件和优秀小课题的评选活动,不断总结推广“生本课堂”有效教学模式。①课堂教学是“生本”培养的摇篮,教学设计又是“生本”研究的前提。做好对教案设计、课堂转型的实践研究。从传统的教案走向生本教学学案的设计,在设计中体现适合各学科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各主研教师要将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学科教学特点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出适合自己学科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②组织骨干教师
示范课和年级组内赛课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引领全校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组织45岁以下的教师,运用生本教育理念进行“有效教学案例剖析”,在观摩、对比的基础上组织赛课活动。要求青年教师课做好课后反思。③生本教育优秀案例和教育随笔评比。每一位教师在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出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或以随笔、论文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或改进的措施。课题组每期末组织评比,优秀案例、论文、随笔结集出版。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15年元月--2015年5月
1、分别进行研究资料的全面整理(研究报告、交流材料、录像课、论文、优秀教案集、精彩课堂教学记实录)
2、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总之,营造平等宽容、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实行生本教学的根本保证。教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凸现,个性得以张扬。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改变观念,勇于实践,科学探索,虚心请教,上西中学的课改一定会以惊人的结果造福于上西学生!
广元市上西中学 2013年5月
第二篇:上西中学构建生本课堂的实施方案 2
广元市利州区上西中学 构建生本课堂的实施方案
依据《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生本教学实施方案》,结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而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根本环节和主要途径,又是学生形成正确观念、健康的情感、发展思维、提高综合素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基础。为此,不断探究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好学、乐学,使老师好教、乐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对师生生命的尊重与激扬,这是新课改理念的追求,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和追求,更是我们回归教育本真、回归学生学习天性的根本追求。
二、基本原则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自主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和自主学习习惯形成的场所,是基于师生充分自主基础上的导向、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论和教学形式与方法。在课堂构建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的主体性原则。2.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原则。
3.遵循一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终生发展的和谐性原则。4.遵循力求创新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形式,灵和运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性原则。
5.遵循评价信息更加充分,评价手段更加科学,评价结论更加公平、公正、客观的多元化原则。
三、预期目标
(一)总体目标 我们实施生本教育就是想在有效益这一层面上有所突破,不仅要提高学习成绩,还要在对学生生命的激扬、终生发展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实施生本教育,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把教师从繁重琐碎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改变教师的工作状态,创造教师的职业幸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2.通过实施生本教育,在教师的帮助引领下,使学生逐渐养成勤学善思、严谨治学、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走上学会、会学到乐学的自我发展和提升的良性发展的轨道。使一些学有所长的学生具有“开拓创新、敢于实践”的创造能力,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生命的激扬和素质的发展。我们将用对鲜活的生命负责的态度实现让生命插上理想的翅膀的教育理想。
总之,我们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支撑,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基础,构建高效生本课堂,经过扎扎实实的实践研究,最终实现高效果、高效益、高效率和生活化、生态化、生命化的研究目标。
四、实施策略
1.教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时间、课堂空间、提问的权力、评议的权力、学习的过程都还给学生,体现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地方。
2.课堂教学模式主导:探索“压缩教时,激活学趣,共同体验,堂堂保质”的教学模式核心,改变教师的教学地位和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 — — 2习的习惯。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
学为主体。就是把教室变成学习室,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如何学”进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度。把课堂上学生听讲、理解、模仿、练习变成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看书、动手、动脑、讨论、探究、发现、感悟的学习过程。
教为主导。就是把我们原来的教案变成“导学案”,把“教会学生”的过程,改变为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规律、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顺着“导学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通过讨论得出规律,同时,为了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性格内向不愿发言的学生、易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随时对他们给予点拨、激励。
疑为主轴。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的动力源泉。设疑、质疑、解疑,是让学生实现发展、达成目标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的主轴。在“学案导学”中,我们将学习目标转换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问题,适时地把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生成悬念,以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围绕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学生争论问题时,对学生意见的正误,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而应以高度的耐心和警觉,随时捕捉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并使其“燃烧”起来。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要给予保护,尤其是那些具有建设性,独出心裁与众不同的意见,要及时地给予评价和激励,要让“疑”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让“疑”成为“学案导学”的主轴。
动为主线。课堂教学要围绕着“疑”,也就是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发展。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
— 3 — 学习中去,通过自主探究、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等活动,不断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是一堂课的主线,因此在“学案导学”过程中,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精心安排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备课流程:大力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要求各学科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组领导要深入备课组,让每节课案都成为集体智慧的产物。备课在深入研究课程改革纲要、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的基础上,重点研讨学生的知识水平、学法指导以及作业的分层设置。备课的环节上,坚持“分——合——分——合——分——(合,收集课上新发现、新亮点、新思路,后备)[即个人领悟教材——集体备课(牵头老师主讲)——分工写教学案——骨干教师审查——修改教学案——生成共案——教师个人再备课——上课——课堂实情收集)”的集体备课制度,发挥集体的智慧,产生最佳导学案,在导学案中分离出互学导学案,共学生同桌对学互学或前后桌组学。
4.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自学——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之间讨论——学生交流评价。逐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作业,争取当天消化当天的学习任务。
5.课堂展示六环节:预查定标——情景导入——共同探究——展现提升——练习巩固——达标测评。
预查定标(预习检查、交流、明确目标的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创设适度的情景,激发学生入课的兴趣和减少开启的弯路。
共同探究(自主学习、小小组讨论探究)———恰当运用互学案展开导学、导练,教师也可口述将任务分配到小组,展开必要的合作探究学习。
— — 4 展现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由代表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发布、分析、讲解;
练习巩固——依据个体、小组、总体等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破解疑难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作业、板上检测等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五、实施步骤
(一)组织培训阶段(2013年4月—2013年8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组织教师学习全国课改名校典型经验、生本教育理论及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坚定信念,达成实施自主课堂的共识。
2.健全组织,制定方案。依据《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局构建生本课堂实施方案》,结合我校课堂教学实际,制定《广元市上西中学课堂改革方案》。
3.建章立制,规范研究过程。一是制定课堂改革工作管理办法。本课题研究是改进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研究,研究过程比较艰巨和复杂,具有一定的风险。为了保障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学校将从管理、小组建设、课堂各环节实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制订了《上西中学课堂改革具体方案》。二是制定校本化的实验工作管理办法。学校将结合本校实际,从实验任务要求、教学管理、教师研修、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制定校本化的实验工作的管理办法,规范、鼓励和支持实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工作,为实验工作有序开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9月—2014年7月)
通过第一阶段的研修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逐步引导实验教师研读和认同“生本”课堂教育理念和实施原则的内涵,解读和细化校本化、学科化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主要环节和操作流程等实施策略
— 5 — 以及课堂教学评价要素、评价表等,为教师从观念的转变到行为的转变搭建一个行动研究的“指导性支架”。利用“指导性支架”逐步矫正教师的教学行为,引领教师从“师本”课堂走向“生本”课堂。借鉴兄弟学校自主课堂经验材料、典型课例、优秀导学案、反思论文等经验,进一步完善《构建自主课堂实施方案》,在借鉴的基础上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
(三)反思深化阶段(2014年8月—2015年7月)
1.提炼升华经验。对学校构建自主课堂进行专项评价;对于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经验和做法予以总结提炼,整理有关创新性成果,形成较高层次的上西中学自主课堂特色。
2.形成长效机制。调整完善实施方案,实现自主课堂全面化、常态化,形成自主课堂工作长效机制。
3.召开总结表彰会,对构建自主课堂行动进行总结与评比,表彰构建自主课堂工作的先进学科组、先进年级组和先进个人。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将成立构建自主课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生本课堂推进工作。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学校生本教育领导小组对构建自主课堂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学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开展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利用会议、广播、板报等途径,组织各教师深入开展“自主课堂”专题讨论,大力宣传自主课堂的基本要求,宣传区外、区内以及本校自主课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
(三)控制风险,保障实验有效推进。本实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行为习惯可能会给实验教师和学生带来不适应,在校内难于形成整体改革推进的环境氛围,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期,教学进度、教学效益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验推进过程中,学校领导强化管理,加强 — — 6 协调与沟通,及时解决实验初期出现的问题或困难,为实验教师创设良好的研究环境;讲究策略,采取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实验工作的策略,尽可能减少因实验初期的不适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负效应。
二0一三年七月三十一日
附件
广元市上西中学构建自主课堂领导小组
组 长:安克贵 校长
副组长:杨广安 教学副校长
罗安石 后勤副校长 李 艳 政教副校长
组 员:康仕平廉勤委员会主任 教务主任
王治富 办公室主任 李仕奎 教科室主任
贾绍言 政教处主任 技装室主任
上西中学构建自主课堂规范性学案要求
(一)导学案的基本解释:导学案是现代课堂的载体,他集教案、学案、学习笔记和训练案于一体。四案一体,既可以保证其功能的完备性(替代课堂笔记和作业本),又可以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新老过渡中,都有所遵循。课堂变革在量变阶段积极稳妥,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质变就会自然发生,课堂嬗变于无声之中。
导学案的精髓就是这三个字——“导”“学”“案”。导,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是教师主导作用在设计阶段的体现;学,为“学生”“学习”而设,是课堂学习学为主体、以生为本的表达,与此对应,应特别强调,— — 8 不是为了教师的教;案,方案,既是方案就必然有目的性、系统性、整体性、功能性,绝不是学习信息的简单堆积。所以,导学案又被称为学生自学的路线图、导航仪、指南针。
(二)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生活化、操作化和方便检测是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理念。
所谓知识问题化,就是编写老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首先提炼出教材中符合课标要求的知识点,然后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个人成长的经验,将知识尽可能还原于生活,把学生带到知识产生的起点,使知识情景化。
知识问题化的目的和作用是在教师的主导之下,让学生在路线图的引领下,自然而然地“遭遇”认知冲突,快速突出“重围”,高效重温知识的创立之路,使每个学生都认为知识是自己创立的,而不是从老师或者书本上学过来的,享受创造的成功和欢乐。这样获取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联想丰富,应用灵活。
为什么要求问题设置要有层次?第一,学生学习的进展是有层次的。任何一节教材的编写或者一篇文章的选取,其呈现的都是最后的结果,其表现的内容和承载的知识,都有相当大的跨度,这样大跨度的知识,学生不可能一口“吞”下去。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每一次的进步是有限度的,人不可能搞懂属于最近发展区之外的东西,所以,必须由设计者对整体的大跨度的知识适当进行分解,使学生每一次的进步,都成为可能;使每一次进步,都必须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基石,学生在当节课上,就能把刚刚习得的知识转化为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帮助其破解最近的难题。第二,满足课堂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课堂发展的内在逻辑性需求。课堂最终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必然有一个逻辑主线需要遵循,这条逻辑线,是靠知识的层次性和其相互衔接搭建完成的。看似开放的课
— 9 — 堂,怎样才能做到活而不乱,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如何隐性发挥?课堂虽然以问题方式呈现,但知识的发展逻辑是课堂的一条暗线,这条暗线,若有若无地控制着课堂开放的度,使课堂放而不乱,始终象江河入海一样,虽有波澜起伏、蜿蜒曲折,但始终坚定地奔向最终的目标。
能否很好地实现问题设置的层次化,不仅事关知识的体系能否顺利、完美构建,而且关乎学生能否踏着合适的台阶,顺利发展,高效完成当节课的学习任务。
问题生活化:生活包括个体生活和群体(社会、家庭)生活。问题生活化,可以为解决中国基础教育的四大问题提供最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我们常常感叹和无奈于我们的课堂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如此隔膜,我们的学校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如此陌生,我们的课堂学习的效率如此低下,我们师生的学习生活如此困苦!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课堂的教学只是师生一起“搬运知识”,读死书,死读书,当然是读书死。破解这四大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让课堂知识回归生活,或者至少是联系生活。人类的所有知识必然来源于人类的生活,知识只有回到生活中,才能彰显其魅力和能量。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你的最大责任不是告诉学生“什么是什么”,而是引导着学生高效快速地“重走”发现之旅。把历史“拉”到眼前,压缩宏观,让学生的视界包含宇宙,透视微观,让学生到基本粒子的世界“游玩”,让大师“跪”下和学生平等交流或者推着学生贴近、走入大师的生活,让抽象变具体,把结论延展为过程,给所有的知识赋予生命能够感受的温度、色彩、味道、分量……这就是问题的生活化。生活化后的知识,不再仅仅是记忆和理解,更重要是的体验和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和生活智慧的产生。
操作化:课堂是一个特定空间、时间、任务、条件、人物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由于学习不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行为,更多地表现为群体的外在行 — — 10 动,所以,老师设计的问题不能仅仅是思想者的沉思,要尽可能具备外在的可操作性,可视、听性。识记可以和表演结合起来,实在没有情境(理科概念、公式等)可创设,也可以变成对抗赛,理解可以与四种展示(板书、讲解、对抗质疑、点拨提升)融汇在一起,课堂应用多数是解题,但也可以有别的方式参与,拓展既可以是生命的个性化体验,也可以是共性的生活化感受,更可以是“异想天开”的创造和联系……总之,坚持尽可能的操作化,才有可能使群体学习和外显的学习成为可能,课堂才会更具活力和效率。
方便检测:检测是学习的重要一环,也是课堂上师生进行学情调查、交流反馈、及时进行学习行为矫正的常用方法。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往往就不好检测,问题设计时要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使课堂问题具备可检测性,以便让师生更好地把握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三)杜绝知识习题化、导学案试卷化,避免剪贴化。
知识问题化和知识习题化有严格区分,知识问题化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知识习题化,知识问题化体现了教师的专业功底,隐含着教师对学习团队的引导作用。知识问题化从认知链条上看是向前延伸,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源头,是满足学生自我探究、体验、感悟的需要。知识习题化是向后推演,是巩固知识、检测知识、应用知识、应对考试的训练方式。如果导学案出现习题化,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无从下手,学习成了无源之水,认知过程被人为的本末倒置。习题化,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无从下手,达不到预习的目的,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当然,导学案中并不是不允许出现习题,适当的习题满足了学习的后半段功能,比如训练和检测题目,已达到导学案“四案一体”的功效,但是,这部分习题应位列在问题化的后面,而且数量要适当控制到不能多于传统课堂例题加作业的程度。
导学案试卷化会割裂导学案的内在逻辑,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出现人为
— 11 — 的混乱,从而在大大削弱自学功效的同时,伤害学生自学的内在动力机制。试卷是考试的载体,考试作用有三——诊断、评估、选拔。后两者是结果性的,第一个是过程性的。但无论是过程性的还是结果性的,试卷承担的责任决定了它和导学案完全不同。试卷通过以点带面,达到既要考得全面又要控制试题量的目的,这种支离破碎的“点式”分布,绝不能满足学生的自学认知需要。为了防止应考者“借风行船”,试题间应尽可能避免相互“关照”,形成逻辑关系;而导学案则是尽力强调前面问题对后面问题的铺垫和启发作用,用前一个问题的解决把后一个问题推入最近发展区的同时,借助前面学习形成的能力,促进后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
导学案不是不可以剪贴,但要避免剪贴化。电脑和网络的普及,给我们收集信息带来了方便,但是,导学案的编写,必须针对师情、学情。网络和出版物提供的材料,只能借鉴。导学案编写过程,是围绕为了让学生实现课标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生活感悟融入教材的过程,是教师和教材的互动生成。如果出现过分剪贴,实际上教师没有把真正自己融入,这是对教师这个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学校不太顾及纸张的消耗,建议所有的问题,都在经历老师之手后进行适当转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再写入导学案。
(四)导学案编写基本规范 1.一课一案
这里所说的课,是指按四十分钟一节安排的课时,不指课本上的节次,因为一个课本上的节次,有的需要安排几个课时。无论什么课型,都要有相对应的导学案。对习题讲评和试卷讲评课,在习题集和试卷上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问题编制导学案,问题化中的生活化要求可适当降低。
2.容量要求
八开纸,页边距、中缝1.6厘米左右,正面导学,训练题目穿插其中,— — 12 但主要应放在后面。训练题目代替传统课堂的上的例题和作业,都要求在预习阶段进行探究。
3.问题层次化
问题设计分A、B、C、D四个层次,分别为识记级内容、理解级内容、应用级内容和拓展级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资源及能力资源进行预习“程度”的选择,在全面预习的前提下,尊重和满足个体的差异性选择。
4.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设计,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情;必须注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必须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动学生、利用学生,一定注重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5.探究性原则
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常激励,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创立知识、收获成功的喜悦。
6.导学案的基本环节 1)学习目标
显性的是知识和能力目标,隐性的是科学和情感目标。基本要求是:选择恰当,表述简洁、清晰、准确、全面。
所谓选择恰当,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期(月度)或者学年()刚性学习进度要求和你所教班级现实的学情进行反复权衡后做出的综合的既适应当前学情又能够保证在一个时间周期内完成刚性进度的选择。建议,刚刚进入这种课堂的班级,把目标定的浅些、少些,以培养的学生的情感、态度为主要着力点,随着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加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目标容量、难度都可以适当加大。这种课由于十分关注学生内在驱动力和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在一个学习周期内,也是加速的课,前面慢一些,不会
— 13 — 耽误整体进度。
学习目标选择是否恰当,是对教师对学情了解是否准确的验证和考验。出现“吃不饱”或“不够吃” 的课堂,目标选择不当是第一原因。
所谓表述全面、简洁、清晰、准确主要是便于学生迅速把握和了解。以便在开放的课堂中真正做到“形散而神聚”。全面意味着不能遗漏,简洁意味着不能繁琐,清晰表示学生能够迅速把握,准确表示尽可能减少歧义。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要重点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重点、难点的确定都是经验性预设。
3)知识链接(背景知识)
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学段学习过程中,以往所学哪些知识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哪些准备。
4)学法指导
包括课堂上学生重点要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
5)问题逻辑
导学案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同时也是解决下一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小的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学习反思
每学习一个知识点、做一道题后都要进行反思,总结得失。必要时写在导学案上。做好这项工作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7)练练试试(小试身手)
— — 14 题目设置要分四个层次。A、B级(基础):结合本节课的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C级(中等):结合本节课内容,选编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题,题目要体现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D级(拓展):结合本节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习题,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
8)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完成。
注:一般1、2、3、7、8项是“显性”的,4、5、6项是“隐性”的,“归纳小结”时要留下合适的空白,建议使用思维导图或画知识树的方式进行。
上西中学课堂改革教学模式
(一)时间划分:执行“10+30”模式。(既教师讲授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学生自主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二)课堂组织:
1.划分学习小组: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每个学期相对固定;学习小组由班主任牵头,课任教师、学生参与意见进行分组,小组成员由不同学习能力层次、性别的学生搭配组成,组内结成互教互学对子,形成合作学习的互补性;每个学习小组设行政组长1名,各学科组长1名,由具有组织学习能力和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推选产生。
2.充分利用黑板:教室前后设两块黑板,将其划分成若干部分,保证
— 15 — 每个小组有一块展示板,或由学校提供若干块小黑板备用。
3.课桌摆放模式: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座,把握有利于小组内交流,有利于不同方向观看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1.预习自学环节:
(1)预习自学任务:确立学习目标、明确重难点、初步达成学习目标。(2)预习自学形式:年级将各班第八节课、晚
一、晚二安排为次日的语、数、英、物预习自学指导课,排成预习自学课表,教师按预习自学环节要求执行预习自学工作任务或者辅导答疑。政、史、地、生预习自学纳入课堂。
(3)预习自学方法:教师向学生提供预习自学方案(学案),由学习小组长组织本组学生预习自学。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和学生共同达成学习目标。
2.展示反馈环节:
(1)展示反馈任务:展示反馈预习自学初步成果,巩固深化学习目标,共享学习成果。
(2)展示反馈形式:学生板演、口述、讲解,师生点评。
(3)展示反馈方法:教师设定情境,激发兴趣,学生或在组内展示反馈或在全班展示反馈,教师对每个学生或小组的展示情况予以引导、点拨,师生共同对展示内容进行质疑、评价。
3.检测提升环节:
(1)检测提升任务: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检测,对学困生进行查缺补漏,对优秀生进行知识拓展,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2)检测提升形式:课堂练习、试卷测试。(3)检测提升方法:课堂提问、课堂检测。
— — 16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一)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不仅能现实的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而且还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特长和性格中的优缺点,能做到客观、恰当的自我评价,即不自傲,又不自卑。能正视现实,生活、学习目标符合实际,不怨天尤人,也不自寻苦恼。对自己的不足或某些无法补救的缺陷,能正确对待,安然接受。
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应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能把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出来,取得成就,获得满足感。能够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自觉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而不以此为负担。在遇到困难时,能努力去克服,争取新的成就。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往往表现出乐群性,有人际关系交往的欲望。能与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团结互助,对人善良、诚恳、宽容、公正、谦虚有爱心。能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正确对待他人的短处和缺点,善于与各种类型的人相处。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主导心境始终处于轻松、活泼、快乐的状态。虽然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或不幸,也会有悲、忧、愁、怒、烦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悲观不可自拔的体验中,更不会因此而轻生。善于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随时排解各种烦恼,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决不因一时冲动而违反道德行为规范,能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合理需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5、保持健全的人格
人格健全的中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有正确的人生观,能以此为中心,把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乐于生活、学习,兴趣广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办事机智果断,表里如一,行为上表现出一贯性与统一性。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耐受性和平衡性,不因此而影响或改变自己的目标和正常的学习生活。能驾驭自己的情绪,以良好的意志力,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自觉运用自我防御机制,随时可排泄影响学习和健康的情绪困扰,消除各种焦虑、紧张、恐惧、烦恼等情绪现象,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的平衡状态。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学习生活,积极投入有乐趣的生活中,自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和对国家有意义、有价值。能坚持不懈的努力,从事有意义的事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利益,勇于承担社会义务,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其认知活动、情绪反应、性格特征等心理特点以及行为表现应与其年龄阶段相符合,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相适应,保持一定年龄阶段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能够根据客观的需要,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暂时无法改变客观环境的情况下,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保持平衡的心态,并能精力充沛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常态的生活方式,不因生活的变故和学习环境、学习任务的改变而产生过度的焦虑和思危心理及不必要的负担。能坦然处事,保持安宁的心理状态。善于合理的提出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及要求,不盲目冲动,不表现与成人的反抗对立的情绪。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使之健康地成长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其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新形势下德育工作形式的延伸和补充。我们认为,思想教育工作有三个层次,即政治观点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有不少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品质或政治观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重在育心,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德育重在育德,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益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觉悟得以形成的沃土,而良好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又会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中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一项测验表明:“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质量就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四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原则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除此,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 防、促进”的功能。例如,中学应当把青春期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来抓。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 健康的教育与活动。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 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二)内容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①智能训练,即帮 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活动等;②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③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 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④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 系,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 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⑤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 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⑥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即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的认 识自己,并在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始终做到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如悦纳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建立良 好的自我形象等;⑦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 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性交往的知识及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①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②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 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③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 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④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 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⑤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 各种性变态行为,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 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一、领导机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具体目标为: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教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面素质临的任务,素质和个别差异,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学生心理素质贩妥善解决,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从而预防各类身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是人生中最不平凡的时期,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性成熟问题,经常困挠着他们,因此,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给予直接指导,诊断和矫治,帮助他们克服困挠,恢复心理健康。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不良习惯对学生身心的危害及指导,不良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纠正等,这部分内容强调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补救,避免问题的加重,逐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主要是对中学生中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四、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做到全员育心。
3、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5、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文学社,墙报,手抄报等多样化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要注重并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学生的不适应行为,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的隐患,为学生正常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具体目标为: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中学教育工作者或心理辅导人员在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中学阶段所面素质临的任务,素质和个别差异,施加一定的教育和辅导,促使学生心理素质贩妥善解决,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从而预防各类身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1、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5、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是人生中最不平凡的时期,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不断成熟,一些特殊的生理现象和心理问题,特别是学生的性成熟问题,经常困挠着他们,因此,加强青春期教育,包括青春期性知识,性心理教育以及性道德,性法律教育,让学生形成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的间的交往,做到自尊与互尊。
(二)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
补救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给予直接指导,诊断和矫治,帮助他们克服困挠,恢复心理健康。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以心理卫生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这部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处理学生的教育,问题行为的早期发现及矫正。不良习惯对学生身心的危害及指导,不良个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纠正等,这部分内容强调问题的早期发现,及时补救,避免问题的加重,逐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行为。
2、以心理治疗为中心的教育内容。
主要是对中学生中常见心理疾病的咨询和诊断、治疗和护理等。从而让学生消除某些心理疾病,得以健康地成长。
三、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懂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又具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员,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变化,及时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2、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做到全员育心。
3、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4、开展丰富多彩的班团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健康成长。
5、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文学社,墙报,手抄报等多样化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要注重并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学生的不适应行为,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的隐患,为学生正常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