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待花开
等 待 花 开
——第二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岳滩一中
王真真
2014.5
等 待 花 开
——第二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心得体会
题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为了那一抹绚烂,我们要耐心的等待,等待花开……
5月13日,我有幸代表学校在君悦苑听了韩景权老师,梁钦元老师的报告,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教育是一个过程,一个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时时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合理的浇水施肥,用自己的信心、爱心、耐心,等待花开。
一、教学不是教书,也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学 现如今,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动机疲软,而学习动机的核心因素是老师。由于教育评价体制的各种问题,导致教师的教学过程也犹如做快餐,忽略了学生的基础,摈弃思考探索过程,恨不得一下子就告诉学生结果。把学生看成一个容器,手忙脚乱的塞着各类知识。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惰性,体会不到探索过程的快乐,体会不到克服困难寻求结果的挑战,体会不到战胜困难后的喜悦,懒洋洋的等着现成的答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久而久之,教师成了百度的代言,学生成了一个看客,对学习失去兴趣,更对学习的价值变得迷茫。其实,作为教师,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知识是学会的,不是讲会的,学习能力是练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动脑,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途径,体验学习的乐趣,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要耐心去看,去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懂的欣赏学生,鼓励他们勇往直前。
二、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在的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的比较浮躁,急近功利。教育的双方都是心中有分,目中无人。其实,这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育首先应该是育人,一个人拥有了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习惯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际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养成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暴漏自己的缺点,指正学生犯下的错误,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俗话说:先做人后成才。学生只有经历才能成长。教师也应让教育回归常态、回到原点,陪学生一起成长、成才。
总之,聆听两位专家的报告,让我明白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慢活。我们只有遵循教育的规律,耐心培育,才能新生到花开的灿烂。
第二篇:等待花开
等待花开
提交者: 胡玉娥(提交时间:2012-4-9 17:10:10)
“你他妈的为什么没收人家的书,快给我„„”,随着一声大吼,正在放学向外走的全体同学都停下了脚步,瞪大了眼睛;我实在不相信这是一个学生在向我骂着大吼,我真想一拳头打到这个小个子的脸上,从教了二十多年,我还从未骂过学生,更不要说打学生了,但现在竞有学生骂老师,而且没有多大的理由,但不知是气愤过度还是怎么的,我的手一直没举起来,只是愤怒地注视着这个学生——无语。
这事还得从2008年5月中旬的一个上午说起,这是第四节我的生物课刚下课时发生的一幕,上课中间有个女生(坐在小个子同桌)看起了课外书,我用眼睛提醒了她多次,她也没有收起来,然后我就给拿走了,当时那个小子——丁凡(为了方便就给他起个化名)就喊着要,我没理他,下课后他又追着我要,我说这事和你无关,让看书的同学来要,再后来就发生了上面的事。本来我还以为这书是丁凡的,后来了解不是他的,也就是说这事从头就和他没关系。提起这个学生,很多带过他课的老师都很头痛,刚初一的时侯表现还算可以,到了初二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每节生物课都要花一些时间在他身上,为他没少惹气,上课不带课本,看课外书、突然大喊接话,做无关课堂的小制作、使劲嚼泡泡糖,甚至发出“吱吱”的响声。课堂上他和你顶着牛是寸步不让。每一次因为林林总总的问题课后找这个男生的时候,他总是态度诚恳,承认错误并承诺会改正,课堂上完全是判若两人。每每火急火燎地找他却看到他的胆怯的眼神时,心中竟都有不忍。为此也找过他的班主任,班主任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还是不明显。
可是不出两天,准又得找他。譬如因为上课嚼泡泡糖、上课睡觉、和别人说话打架等,我感觉我的耐性几乎被他磨光了,我非常气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答应过我很多,但几乎不兑现。我常常怀疑他当着我的面认错时的那种状态是否是真实的,不然怎么会一边许诺一边犯错。
我干的这些事有意义吗?对他松手不管其实很容易,每班 有60多双眼睛,我没有能力让每双眼睛都写满微笑。突然之间,失望从心底浮起。我可以拿什么感动你,我的学生?内心里,觉得自己好累好累。这些孩子,只听得表扬赞美,完全见不得容不下一点惩戒。发展到现在竞然公开骂你。对于这件事我既没找班
主任也没有找家长,因为当时那么多学生在那儿看着他,我看你到底还有没有点良心、脸面,我一句话也没说,有的同学直接对他说:快给老师道歉,此时我看他从没有过的不知所措和顺从,急急地说:“老师我错了,你原谅我吧„„”不知重复了几遍,我站起身无声地走了,而他紧紧跟在我的身后一直重复着刚才的话,我转过身伤心地对着他大声喊道:“从此后我不是你的老师,你也不是我的学生,请你离开我”。然后我就回家了
伤心、委屈、无奈、等待„„一天、两天过去了,我在办公室仍然没看到这个小丁凡的身影,难道他完全忘记了这事,到了下一节的生物课,我还没走到他班的门口,就看到他站在门口,看到我他扶着墙向我走了几步就站住了,然后低低地说:“老师我错了,你能原谅吗?今后我一定好好表现”。对于他的话,我已听不进去了,心想我还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班的学生,然后没好气地说:“我不听你的话,你去你们班说给你们同学听吧”。也奇怪,往日进到他们班好长时间也安静不下来,今天出奇地安静,只见丁凡从书包里拿出了两张纸自动走向讲台开始读起检讨书来,检讨书中措词很诚恳,态度很认真,说实话他尽管这样我心里也不舒服,但他毕竟是孩子,还能怎样呢?曾听过一场报告听过那样一句记忆犹新的话:学校是学生犯错的地方。
说来也挺奇怪,后来的生物课上丁凡很少再犯以前的错误,有时偶而犯点小错误只要你用眼睛提醒他,他马上做好。
一转眼他们都上初三了,初三没有了生物课,所以很少遇见他们,一次,他们在操场上体育课,我正好路过,只听很多同学喊“生物老师好”,我抬头一看,正是丁凡他们班,而这时我又看到有几个好事者,边喊老师好,边拉着丁凡,而此时的丁凡正不好意思一个劲地向大个子同学的身后躲,还听初三的老师讲丁凡在课堂上表现比以前好多了,我想丁凡长大了。
我想,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可能会一蹴而就,都是不断犯错不断改正的过程。每每在学生工作上遭遇教育困境的时候,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学会等待,用等待花开的耐心去等待那些孩子长大,用爱子之心去对待他们等待他们。
这个男生,今后,他也必然会犯错,必然会反弹,但他总会成长。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我们也经常无法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作出恰当的判断,也无法洞悉一个成长中的儿童少年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保护和帮助他。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找、发现,彼此增进理解的过程。经常,我们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他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他需要你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的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的边界意识,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行动能力(一种临场智慧)。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让我们用张文质的这段话共勉吧!
第三篇:等待花开
等待花开
——红山中学生态作文教学初探
红山中学 于咏梅
生态作文的探索旨在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的,富有生机、充满生命活力的、互动发展的生态作文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专业素养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和谐学校提升与发展。
在教育局领导和教研室杨洪涛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我们在课题研究中以营造生态作文教学环境、优化作文教学为内容、构建生本化教学评价为依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动因与背景
(一)构建生态课堂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需要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生态作文课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用生命感动生命,让每一个学生爱上作文,为个人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平台。
(二)红山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红山中学作为红山区在桥北新区建设的一所标准化学校,历时4年的建设,于2013年9月正式落成使用。区委、区政府决心将这所学校打造成为高起点、高水平自治区示范性初级中学。为了实现“创办具有国际视野的自治区级示范校”的办学目标,红山中学“立足生态教育,着眼生命健康发展,为师生幸福人生奠基。”在“生态教育”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红山中学构建了独具学校特色的生态课程——“红山中学课程生态园”,让学生尽情地汲取所需营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不同需求。生态作文的理念由此诞生。
(三)现代语文教学的需求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目前,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可见学生对作文的恐惧。课堂上有不少学生一听“作文”两字便愁眉不展,百思不得,一幅未语先烦忧的苦恼相。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缺乏系统的考虑,教材中的作文教学内容常常弃而不用,随心所欲,忽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作文课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2010年,《南方周末》用整版的篇幅发表了题为《会说谎的作文》的文章,指出我们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一时间作文教学又为千夫所指。静下心来想想,在作文教学改革的路上,向来是言者甚众,行者寥寥。各家媒体批评声不绝于耳,而静下心来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的则少之又少。红山区的教学改革一直走在课改的前列,但对于作文教学,虽然尝试很多,但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止步。
(四)我校基本学情的需要
2013年我校初次招生,生源构成比较复杂,但多数学生来自城乡结合的区域,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养成都很不乐观。入学后我们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满分100分的试卷,平均分只有67,作文更是让人目不忍睹,有52%的学生不能围绕中心选材;43%的学生写不够字数;11%的学生作文只写几行,还有几个学生干脆不写作文。面对这样的学生构成,不改革只会死路一条。
(五)构建生态课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我校教师均为新参加工作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虽然他们缺乏教学工作经验,但是他们有很深厚的知识储备,也有努力工作,创造新的课堂模式的激情。这为我们构建生态作文课堂奠定了基础。
二、目的与意义
我们将“生态”概念引入作文教学过程,要研究学生(写作主体)、教师、文本、生活世界等元素构成的作文生态系统,了解作文系统的结构和规律,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的同时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才能。生态作文的教学目的即在于此。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以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弘扬学生的个性,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为宗旨。我们研究的生态作文是探索适应学生的作文教学,去找寻最适合学生的方法和成功之路,本课题的研究,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探索,它所构建的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无疑将丰富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方法和机制。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它从教学实践中催升理性思考,丰富生态化教学的理性认识,形成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通过实施生态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开展这项研究,必将有利于拓展和丰富教学理论研究,为生态课堂的构建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三、内涵与思路
(一)课题内涵的再认识
生态:“生”是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长大;“生”是活着的,有生命的;“生”又是指“学生”。“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可理解为“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现代课堂教学追求的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因此,生态型的课堂教学即是教师和学生在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入的学习生态环境中,调动起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这就是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作文:是更加人文化的作文,从生态学的视野关注作文教学中的每一生态元素,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建立具有持续动力的激励机制,实现口语与书面语的融合,扩大作文的视野,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实践范式,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出的新型互动生态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简而言之,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并塑造人,这是生态课堂探索的基本理论。
2.新课程教学理念为引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明确了要求确立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红山区教育局也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意见》,生态作文正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引领,争取学生作文大面积丰收。
3.生态学教育观为根本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这是进行生态课堂探索和实践的根本理论,以构建生态化的环境、内容、过程和评价等有效手段,实现生态课堂的形成。
四、步骤与方法
1.理论准备
在研究初期,我们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解读《肖川文集》《周国平论教育》;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快乐共享》、杭州蒋军晶老师的《我的‘项目作文’探索》、上海徐家良老师的《生活中的作文》。我们还系统地阅读了特级教师管建刚所著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故事》等作文专著。同时学校为我们准备了《新作文》《作文与考试》《作文教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参考》等期刊,为生态作文教学的改革与突破,寻觅到了更多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2.外出学习开阔视野
本,根据我们的研究项目和课题研究的进展,分批派教师去北京十一学校、天津大港五中以及松山四中去听课学习。在十一学校,我们聆听了李小春老师的例文引导作文课;在大港五中,我们听了刘炳昭校长的专题介绍《“互动态”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听了周庆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这些专家的引领,使我们理清了作文教学的环节,感受到发达地区在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上的探索与执着,同时也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期望与职责!
3.观摩名师课堂
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极易让人视野狭隘,思维僵硬。这一年,我们走出去,览他山之石,到外地进行了三次语文教育的深呼吸。同时也通过网络课堂,下载名师教学视频,反复观看,交流心得,体会把握名师的课堂教学思想以及问题处理的技巧。
4.活动中的思维碰撞
教师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教室,课堂是研究教育教学的第一现场。一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老教师的示范引领课、青年教师模仿课、青年教师过关课、作文教学研究课。事实证明,教师的激情与才思、活力与智慧,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迸发。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经验分享”是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培训探索。在这一年时间里,我们组织了多位教师分享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学经验。2013年11月6日,于咏梅老师主持了微型讲座《初中作文现状策略研究》;王瑞玲老师则介绍了《读写结合的几种形式》,谈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这一年里,我们基于的课题研究项目和天津之行的学习,围绕“生态作文”这一研究项目,于老师带领大家从“如何发掘学生的兴奋点”“怎样选择引导例文”“如何在课堂教学确立写作素材”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交流探讨。最后我们认为“生态作文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创设一种语言与文字共生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才是生态的、和谐的。
五、研究的内容
语文组全体成员在前人作文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别人的经验,摒弃传统作文训练中的弊端,扩大了写作的内涵,针对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借鉴了北京十一学校与天津大港五中的具体做法,确定两个方面为作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作文教学的“前作文状态”下的互动情境的导学
强调生活是写作的本源,重视作文成文之前的生活触发,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打开生活的视听,并学会用作文表达干预生活,参与讨论,表达情意。实现在前作文状态下的作文表达的积淀,减少技术的干预,从而构建成“生态作文导学课”模式。
(二)“后作文状态”下的运用“多元互动”的评价体系的研究
成文之后对作文的欣赏、评价与交流,可以使得学生的写作得到广泛及时的关注,让写作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让写作具有了生命的活力。作文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文字,它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彰显价值。我们依照“多元互动”的理念和形式,构建作文应用于语言交际的平台,改造现有的评价方式,拓展评价渠道,置作文于“互动交流场”,在后作文状态中重视作文的后续交流,使得作文从“写”到“评”这个流程延续下来,构成一个言语交际的整体环节,即构建出“动态作文评价课”模式。
六、实施的步骤与方法
经过全体教师的探索、实践、改进、完善,“生态作文”形成了两大类七个课型,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这个生态作文的训练系统:
1、作文导写课:写作方法指导课、活动作文课、命题作文课
2、作文讲评课:佳作欣赏课、班级作文PK课、潜力作文提升课和网络作文交流课。
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重点研究了命题作文课和佳作欣赏课的课型。2014——2015年我们将完善活动作文课和班级作文PK课、潜力作文提升课。2015——2016年我们将完善全部课型,整理典型课例,完成《红山中学作文指导》的第二卷、第三卷的编写。
“作文导写课”解决的是学生“写什么”与“怎么写”的问题,“作文讲评课”则以多元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习作予以展示、升格,让学生在多渠道的肯定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作文导写课”以教材与《语文课程标准》为参照,给出写作题目与范围,以体现写作教学的整体性与系列性。“命题作文”的导写一般以“写什么”为侧重点,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是否有“米”下锅的问题;对于学生习作存在的内容与写作方法、技巧上的问题,则通过“二次导写”的方式进行。“命题作文课”课堂教学流程:
例文引领——方法指导——情境设置——交流写作——点评修改
写作题目的确定一般与同期所学教材的内容有关。教材的编排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专题,教材所提供的写作训练题目也与该单元的专题有关,所以,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也可推荐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名篇佳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确定一个让学生有写作冲动的理想的作文题目。2013年12月,于咏梅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节作文指导课——《人物外貌描写》,于老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外貌描写“缺少个性色彩,描写雷同单调”的不足,设计了本次专项习作指导。课上,于老师从梁实秋的文章《我的国文老师》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体悟文中对徐老师外貌描写的作用,继而又带领学生欣赏卡通人物形象和经典名著中人物的外貌描写,并让学生猜猜是谁,使学生领悟到外貌描写不需面面俱到,要善于观察,捕捉人物有别于他人的外貌特征,要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在随后的练笔环节中,于老师又让学生写写身边的熟悉的同学和喜欢的老师,在这样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训练中,学生发展了语言,习得了方法,拓展了思维。
活动作文课
这种课型在七年级运用得比较多,因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为高年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活动作文课”的“活动”指学生的课堂活动,包括讨论、辩论、思考、交流等。“活动作文课”是指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特征的课程形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学生要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我们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校或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活动作文课”教学内容,营造愉快的氛围,保护学生的创造激情,发现独特的创新,正确处理好顺应与引导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活动作文课”在设定题目、选择文体、确定篇幅等方面都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空间。红山中学将“活动作文课”教学流程设计为“创设情境---明确要求---活动组织---方向指导---师生共写---交流提升”。“创设情境”,是给学生体验的机会,这是“活动作文课”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校或班级的具体活动;准备好适合学生们的活动内容。有为了交朋友而设计的“自我介绍”专栏,有“拥抱生活,撷取童趣”的分享活动,有“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 的独特写作体验,有学校“运动会”场面描写,有学写心理活动而设计的“镜子”和“第一次月考”,有“搬进新教室”和“放飞理想,追求梦想”的憧憬与兴奋„„这些活动学生能真实感受到、亲自体验到,因此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明确要求”是指教师对学生将要进行的活动有所指导。要求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本节课写作训练的侧重点。“活动组织”要求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到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方向指导”是指在“活动课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怎么写”,这也是写作训练的关键一环。“师生共写”是指教师写下水文。教师通过写示范作文感知学生写作的心理和困难,从而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把握情况,切准脉搏。“交流提升”是指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先自评,然后在小组里互评,组员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再自荐读文,全班同学点评。这个环节在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有限,主要是为下节作文讲评课做铺垫。
写作方法指导课
“写作方法指导”就是指导学生“怎么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教学目标,每次作文训练目标要简单、明确、具体,每次作文训练目标要有针对性。指导学生写作时,要求教师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要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要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写作方法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如写记叙文,有怎样写人、叙事,怎样夹叙夹议、运用描写等:写议论文,怎样确立中心论点、选用论据、运用论证方法,怎样安排论证结构等;写说明文,怎样抓住事物特征,怎样安排说明顺序,怎样运用说明方法等。我们将“写作方法指导课”教学流程设计为“明确方向---方珐引领---交流思辨---实战演练---总结提升”。“明确方向”是指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训练目的和要求,可以通过学生日常写作中的案例导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有的放矢地展开训练。“方法引领”是说教师要针对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指导,旨在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法的提炼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交流思辨”是指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实战演练”是检验作文指导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环节,课堂上的小练笔,是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展示,教师可以提供范例进行演练,也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题目让学生体验成功。“总结提升”这一环节重在学生的总结,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训练,明确写作目的,领会写作方法,巩固写作指导的有效性。
佳作欣赏课
“佳作欣赏”就是学生相互交流习作,从中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对其议论、品评甚至局部修改,从而领会、总结写作技巧,并将领会总结到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里所指的“佳作”可以解释为“优秀的学生习作”。优秀经常和良好、合格一起构成评价的各个层级。在我们的生态作文教学中,优秀的学生习作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评价出来的,而是小组乃至是全班的成员共同评价出来的,因此就更客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标准。这里的“欣赏”除了有“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之义外,还包括学生对“佳作”的议论、品评甚至是局部的修改。“欣赏”的目的不仅仅是领略意味,还要将领略到的意味(包括写作技法)加以消化吸收,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
在“佳作欣赏”课堂中,红山中学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作文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善于营造氛围,适时点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佳作欣赏课”的教学流程是“交流推荐---赏析点评---亮点撷取---学以致用”。其中“交流推荐”环节要求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组内成员互赏佳作,互写评语,每人至少评两篇习作。教师提出交流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写好推荐理由。学生交流时可从题目、开头、结尾、语言、结构等角度进行,也可从文章整体入手。推荐出的“佳作”可以是优秀习作,也可以是优秀片段,但都必须有推荐理由。“赏析点评”环节要求每组的组长将推选出来的佳作题目写在黑板上,由文章的作者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以此在全班展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边听边评,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或提出修改意见,或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提升、即兴写作。每阅读四篇文章,教师组织点评一次,先由组内成员陈述推荐理由,然后全班学生自由点评。“亮点撷取”环节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佳作,组织本组成员对文章中出现的亮点进行归纳,然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修正学生的发言并认真板书,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阅读的佳作进行反思,看从同学身上学到哪些长处,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使学生在反思中领会写作的技巧。“学以致用”环节要求教师出示精心选择的需要修改提高的潜力文,组织学生以上一环节总结归纳的亮点为标准,对潜力文提出修改建议。先组内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全班讨论。课下,学生根据课上交流的建议修改文章。
班级作文PK课
“作文PK 课”是把学生感兴趣的时尚名词“PK”与写作相结合,以调动学生写作和点评的积极性的一种写作活动。这种课型的流程是“赛前准备(筛选、推荐佳作)---比赛过程(宣布规则、佳作展示)---活动评价(评选优秀,结集“发行”)。这种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每周一次的佳作讲评课,时间一久,由于形式单一,学生也有懈怠的时候,于是我们设计了这种PK 课。有同班男女生PK,也有班与班的对决PK,还有跨年级的挑战PK。有挑战,有应战,学生自然也就非常重视,积极地准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这种课型以竞赛活动为载体,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竞赛中受到关注,在活动中增强信心和勇气,使学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灵感,以竞赛促写作。同时,作文PK 比赛又是一个小型的综合性学习课,学生听佳作、评写法,朗诵和写作等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另外,一些较大型的班班PK 和年级挑战活动,在一定范围上营造了良好的写作和点评氛围,学生无论是出于班集体荣誉感,还是好胜心强使然,在这种强烈的“场”中,他们不得不写好文,出好文。
潜力文升格课
“潜力文”就是指有潜力、可以改好的文章,将这样的习作拿到课堂上,请其他人帮助提升一个档次,即“潜力文升格课”。由于“互动态”作文是一个全员参与、多元互动的过程,所以“他人”可以是本组的同学,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家长。“潜力文升格课”教学流程是“明确专题---交流点评---概括提升---学以致用”。“明确专题”包括潜力文的主题、结构、选材、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顺序、体裁、线索、语言等方面,要求教师提前布置学生完成个人评议,根据需要可以突出某个专题或全方位点评,也可以当堂共同完成评议。“交流点评”包括组内交流、书写建议、班内概括点评、举例说明、达成共识。“概括提升”包括方法列举和拓展巩固。要求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点评做必要的总结、概括,并顺势引导,用具体的实例加以佐证巩固。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方位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多表扬、少批评。在评价时,要改变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要尊重学生差异——学习基础的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哪怕是最细微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学以致用”就是学生对同学、教师或家长提出的建议有所取舍后,完成相应的修改。
网络作文交流课
激发所有学生的创作兴趣是网络作文交流课的基本理念,“网络作文交流课”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一种课型。其目的是使整个写作群体共同分享写作的快乐,使学生个体的思维创新转化为群体的整体受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共享。“网络作文交流课”的环节流程是 “文章发布---明确专题---留言评价---作者回应”。通过在网络上建立“学生园地”平台,开展网上作文教学及交流。学生登录平台学习写作,教师利用中心控制台进行适时指导和点拨。通过写作指导(在网络平台上教师为学生提供简要写作方法的指导)、作文上传、互动点评(同学间互动点评,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欣赏(欣赏及分析作文,学生欣赏别人作文的同时还要关注来自各方面的点评)、学生练笔(在欣赏基础上及时在网络上进行小练笔)等步骤给学生以充分自由的写作和交流空间,充分调动其创作积极性。
生态作文教学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保持写作动力的关键,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后被肯定的快乐,要通过评价让学生找到具体明确的修改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作文的读者之一,但不应是学生作文的唯一读者,因为读者群的扩大无疑会使作者更加体会到被认可的快乐。红山中学的生态作文教学评价是一个由课堂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将来还会有校级评价、网络评价和其他评价构成的一个逐步扩散的评价系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以“作者和读者的互动”为核心的多元互动的原则,将教学评价的功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红山中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情感投入,尽量多地运用激励性语言,由衷地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是一个标点用得正确、一个词语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形象、一个标题起得精彩,也要为其叫好,给予表扬。这样使作文的课堂评价不仅仅是面对少数擅长作文的学生,而是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课堂上被教师表扬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努力都能够在教师的“放大镜”下被展示出来,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了作文的成就感。小组评价的基础工作是分组,生态作文的分组一般是采用“差异组合” 的方式进行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在红山中学的小组评价活动中,学生是全员参加的,课堂上没有被遗忘的角落,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学生参与写作与评价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不仅成为写作的主体,而且成为评价的主体。小组评价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评价具有实效性奠定了基础。
作文的班级评价建立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之上。班级评价的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个人荣誉感、集体荣誉感,每个学生都积极写作,认真听取别人的修改意见,渴望自己的作文得到他人的认可,渴望自己为自己所在的小组争得荣誉。这样,写作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内驱力,用文字表达独特的个性,写作已经不是他人的要求而成为一种需要。
可以说,红山中学的生态作文教学模式体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这两者构成了生态作文前后两个作文状态下的基本表现形态。在这里,有生生互动,有师生互动,有师师互动,有学习主体与学习资源的互动,有在特定环境场中的多因素互动,所有这些互动,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身的内在互动,使学生将自我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认识水平与自我新认知之间产生互动,形成写作的强大的内驱力,这也是生态作文的最高层次和主要目标。
七、收获与反思
一年来,我们对生态作文课堂进行的实践研究,已初步形成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思想活跃、充满激情的良好局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精神上感到喜悦,能愉快地学习,初步享受到主动学习带来的快乐。以2013年期末考试来看,93%的学生能够写够字数;写不够字数的7%也比以前好了很多,已经接近我们的要求。60%以上的学生基本上能文从字顺。虽然学生的成绩离我们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在短短一年内我们已经看到了明显的进步。
本课题的研究,为学生自主、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空间。琼﹒托马斯说:“课程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没有教师的发展,也就没有课程的发展。生态作文的探索点燃了教师研究的火种,激活了教师思想的电光,促使教师自觉地审视教育的理想和使命。
我们七位教师认真研究,撰写课例,深入思考,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编写了《红山中学作文指导——人物篇》。可以这样认为,师生开始共同进入高质量的学习状况。
研究结果说明,课题的思考方式与研究方法也是基本科学的、有效的。
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有些内容尚需作深入的研究,因为生态作文研究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研究,它的研究过程即是教学活动的过程。处在“转型期”的教师面临着新旧理念碰撞的现实。在建构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个“两难”的选择问题,具体表现在:
1.课堂上,虽然我们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但总是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些学习能力底、参与意识弱的学生的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
2.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对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敏锐度不高,驾驭能力不强,以致错失了一个个良机,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对课堂上诸多生成资源作及时的检索、回应反馈,指导教师如何在筛选、运用的深度广度方面做出相应的实践研究。
3.网上操作的技能和收集、处理、加工的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尚待提高。这方面的不足往往影响了网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的进程:在网络环境下调动并促进学生的生活积累,增加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增加学生指导和接受指导的机会,使学生的习作条件更加优越并且通过互动式作文教学,促进师生、生生间的思想、情感交流;缩短习作评改、反馈的周期,更好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写作热情,但是这么多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在校的时间是额定的。如何解决还需进一步研究。
4.作文教学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在习作评价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评价的高效高质?我们尝试构建作文训练的整体序列,又唯恐与学生写作需要相斥,得不偿失„„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吉斯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在于教给学生什么,而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展望未来,我们将围绕“生态作文教学”这个话题,加强下列因素的研究:
第一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生态课堂师生关系的定位,学生情感因素的调控、个性差异的关注等等。
第二,学生学习的方式。生态作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不仅接受一位老师的指导,他可以学习不同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他也不是仅仅看到自己的作文,而是看到更多的同题作文,学会从不同特色的作文中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
第三,作文教学的评价。如何使生态作文教学评价及时、准确、多样,这对于激发学生持久的作文兴趣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构建生态作文系统,绝非易事。她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每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努力追求,精心经营;她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老师具有全方位的基本素质,如能言善辩的语言功底、海纳百川的阅读基础、敏捷睿智的思辩能力、兼收并蓄的“拿来”技巧、深沉博大的情意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生生不息,可持续和谐发展,我们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探索着,期待着„„
诗人说,等待花开是美的,因为心中有期待。等待花开,等待一个梦想。等待花开,馨香满怀!
第四篇:等待花开
等待花开------《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读书心得体会刘晓娜
影响教师的好习惯之四----教师,要有耐心。苏联著名作家 高尔基曾说过:凡事皆有终结,因此,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一项调查,显示学生对老师的看法。在学生心目中,好老师最重要的条件是“耐心引导,懂得教育学生”(30.2%),其次是“与学生交朋友”(13.0%),第三是“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12.1%),而“有幽默感”和“有修养内涵,品德高尚”也分别有
8.9%的学生选择,而只有4.5%的学生认为一个好的老师最重要具备的条件是“学识渊博”。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耐心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有没有耐心或具有耐心的程度怎样,如实反映出了一个教师自我修养的程度。因此,耐心是一名教师的一个重要素质,是师德修养的一个方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特别需要有耐心。
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耐心可以说成是因班级管理、学生教育、工作压力等方面而产生的烦躁情绪的控制能力,是耐性在心理活动中的集中表现。如果一位教师的耐性差,那么他就不是优秀教师,甚至可以说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学生的接受速度、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有这么一类学生,我们必须重视,那就是:态度端正,反应较慢。这类学生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接受知识慢的特征,而对这类学生,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在辅导这类学生时,我们必须做到心平气和,不可着急。因为这类学生心里是很想做出题目的,在试了几次都做不出题目后,自己心里已经非常着急,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让他放松,而要真正做到让他放松,那自己首先不能着急,也就是要有耐心,否则,当学生看到教师也着急后,他自己的心就会更乱,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教师日常工作之一就是要对有关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些学生中,有的或许是完全尚未入门:有的或许是没把学习放在心上;有的或许是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有的或许是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有的或许已养成拖拉作业的不良习惯… …由于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必须做到诲人不倦,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俗话说的好:“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的体现。教师担当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既然是重任,当然不可能轻松完成。所以,当自己面对后进生的顽固不化就要火从口出、恨从手泻时,要提醒自己,再给他讲一遍。当自己面对后进生出现反复就要灰心丧气、甩手不干时,要提醒自己,再给他耐心地讲一遍。
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之六
控制好你的情绪,一个人如果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和恐惧,那他就胜过国王。
——约翰·米尔顿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常常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教师也不例外。经研究,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健康十分有害,不少人因此患上了这样那样的身心疾病。因此,我们常常需要与那些消极的情绪作斗争。而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罗伯·怀特说过:“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论境况多么糟糕,你应该努力去支配你的环境,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有一则著名的关于情绪的小故事:
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动不动就发脾气,令家里人很伤脑筋。
一天,父亲给了他一大包钉子和一只铁锤,要求他每一次发脾气后,必须用铁锤在他家后院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
第一天,小男孩就在栅栏上钉了30多颗钉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男孩在栅栏上钉的钉子越来越少。他发现自己控制脾气要比往栅栏上钉钉子更容易些。一段时间之后,小男孩为香港爱发脾气了。于是父亲对他建议:“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就从栅栏上拔下一颗钉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小男孩终于把栅栏上把有的钉子都拔掉了。
这时候,父亲拉着儿子的手来到栅栏边,对他说:“儿子,你做得很好,可是,你看看那些钉子在栅栏上留下的小孔,栅栏再也不会是原来的样子了。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的言语就像这引起钉子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灵中留下疤痕。你这样做就好比用刀子刺向别人的身体。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
案例分析:
很多老师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图一时之快,大发雷霆,对孩子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如果老师不愿意失去骄傲的”自尊“,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过失,不愿逾越师生间的”鸿沟“,那么与学生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教师只有从观念上根本改变自己的意识,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创造出宽松的育人环境,搭建起师生之间的桥梁,才能让孩子们感到幸福而不是痛苦,让孩子们感到快乐而不是伤心,让孩子们感到满足而不是失望,才能让孩子们的情感和智慧一起健康成长。
”一个人右能在战斗中横扫千军,然而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然它就控制你。”作为教师,对学生一次有意无意的伤害,就像那个小男孩,后来再努力拔去那些钉子,栅栏也不可能回到原来的样子,不良情绪不仅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受到伤害,也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因此,作为教师,更要警惕不要再让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造就出骄傲的暴君,伤害那些幼小的心灵了!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让我们都俯下岙来,拉近心灵的距离,倾呼孩子们心灵的声音吧!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是完美的,因此课前会充分地准备着。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无法预料。学生的“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不能使之“妙语生花”,课堂再生成的机会就会稍纵即逝。阅读了《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这本书后,让我在各位名师的课堂中学会了很多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真是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启迪。
一、错出精彩
有人说,课堂上的错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虽然我们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个环节,但却不能完全防止错误的发生。如果真的发生错误,忙乱是于世无补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灵活机智的捕捉和运用错误,并因势利导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错误才会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资源,并发挥独具的教育价值,错误才会生成精彩。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的避免教学失误。
同样的道理,出错也是学生的权利,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我们教师也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宽容、信任、鼓励中重拾探究、参与的热情。在《将错就错,柳暗花明又一村》中,面对平时不爱发言的小玉错误的发言时,唐爱华老师并没有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借机提醒学生2.35正好是4.7的一半,小玉并没有说错,而是还没有说完。借此引出学生的讨论,小玉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做法不仅让小玉获得了自信,更让孩子们获得了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孩子,你没有说错,只是没有说完。”虽只言片语,却敞亮了为师者真挚的内心:“在老师们的眼里,孩子是没有错的!”它带给了学生的是轻松与和谐,是呵护与信赖,是压力的消减与气氛的交融,是一种启示与引路,这是那种单单找个台阶下的做法所不能涵盖的。
二、借题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溜号,我们会在课上提醒他听讲或严厉地批评他,可这样会引起其它学生注意。唐爱华老师则是这样做的,当她发现有个男孩在课上看漫画书时,他则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内容是圆的认识)请学生到台前来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块,其中就包括那个看漫画书的男孩儿。结果学生们带着遗憾回去了,因为他们都没做到同时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块。唐老师借机语重心长地说:“一心不能二用,即使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你不分主次,到最后将一事无成。”那个男孩儿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从那以后,班里的学生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地问题,因为他们都记住了“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块”故事。我们多次强调没能解决的问题,没想到就这样迎刃而解了。所以我认为教育的关键不是发现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后解决的方法。
三、急中生智
在教学中,尽管教师精心地去预设,也站在学生的角度反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教师沉着、冷静、机智,就能把坏事变成好事,把悲事变成喜事,把难事变成易事。
在柏继明的《急中生智,坏事变好事》中柏老师并没有把简单地说:“对不起,老师也不会,咱们都回家查查资料吧!”而是充满智慧、充满热情地把“球”踢给了学生,让孩子们回答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激起了他们思维的浪花,使他们的才能、个性得到张扬,也使这节课锦上添花。
课堂上的过程可以精心设计,但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预设的,我们只有用心去体味名师课堂中的教育机智,才能从中感悟到名师们的遇事处理方法,从而使我们的课堂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名师教学机智》读书心得
(2010-05-04 16:57:46)
在教学这个岗位上已工作有十二年,通过这十二年的教学实践,对自己课堂上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虽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可还是有时候面对出现的各种教学状况有些措手不及,或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比较生硬,不够巧妙,缺少艺术,使得自己在教学中总是感觉欠缺点底气,尤其是担心公开课这样的场合突发意外,怕应对不了,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结。本学期,在学校教务处借书时,恰巧看到了这本《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这不就是解开我这个结的灵丹妙药吗?我毫不犹豫地拿起这本书,心中一阵欢喜,就像是寻到了一件宝贝似的。放学时,我把书带回家中,放在枕边,打算抽空闲时间细细品读,学习名师们对课堂教学意外的机智处理。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和非预定性的因素,它无法预料。“节处生枝”是不可避免的,就像一束火花,稍纵即释。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时,教师能否随机应变,在短时间内想出对策,巧妙地加以引导?能否正确运用教学机智,解决课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从而使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给课堂带来“意外收获”?《名师教学机智例谈》这本书则诠释了名师的课堂教育机智,针对教学中和公开课中碰到的突发事件问题该如何处理给我们做分析指导,以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名师的课堂精华,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对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读完此书,我深受启发。下面我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两个收获。
一、教育机智源于日常扎实的修炼
教学智慧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创造性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时所体现出的综合素养。教学智慧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心智技能,从根本上说它离不开教师的综合人文素养,而正确的教育理念、浓厚的专业兴趣、浓厚的学识积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等是构成教学智慧的要素。小语特级教师殷光黎老师指出:教学若要在意外中收获精彩,则需要日常扎实的修炼。书中收录的一位老师在上《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春江水暖鱼先知?怎么说鸭先知呢?”使得这位老师措手不及,解释道:“鱼在深水中,水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鱼不太敏感,所以还是鸭先知。”这样的一种解释便使得课堂生成半途而废,无
果而终。而实际上,如果老师巧妙的加以引导:“同学们想想春江水暖,到底是鱼先知还是鸭先知?诗人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一时一地一节课引入了广阔的生活时空,从而实现综合性学习,学生的探索意识与质疑精神也会备受鼓励。想想自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是也会时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吗?面对课文的学习,孩子们有时能提出不少五花八门的问题,而我通常的处理方法便是告诉学生:大家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建议课后查资料,再抽时间交流。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面对现在知识面越来越广泛的学生,我已有些招架不住。这样长此以往,不是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吗?虽然老师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都会,但是一次次面对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真的能心安理得的这样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知识面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大,他的话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讲述的字时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由此对“老师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感受便更深刻了,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滋润自己,从而拥有浓厚的知识背景和开阔的教学视野,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二、教育机智源于师爱
认真品读完十位名师教学机智精彩片段摘录,最大的一个感受便是:教育机智源于师爱。所有名师都是以爱为出发点,以真诚、宽容、理解为基础,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为学生保留成长的空间,保护学生身上那些脆弱的东西。当读到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巧妙处理迟到学生的做法时,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面对迟到的学生,我总会非常严厉地批评教育几句,然后让他回到座位,偶尔还有受到写“情况说明书”的惩罚,压根就没想过把学生迟到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加以智慧的利用。而于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则是放下手中的课本,走到迟到学生跟前慈爱地摸摸他的头,笑眯眯地问为什么迟到了?然后又问他是什么心情?发现只有一个人时是怎样的感受?从而非常轻松地让全班同学们理解了《惊弓之鸟》一课中“孤单失群”的意思。然后于老师再次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他说:“你虽然一时失群,迟到了,但你帮助大家理解了一个词,你也是功臣啊!”面对课堂上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情况,于老师处理得是这样自然高妙,而且不留一点痕迹,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借迟到加以智慧巧妙的利用,这可谓是一箭双雕。想想自己为什么每次面对孩子们偶尔的迟到的处理会是如此地武断,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教学智慧和教育艺术,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对各种“生成的信息”加以甄别、筛选,并通过不断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以教育智慧有效地推进“生成”,从而让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总之,课堂教学机智依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各种“意外的生成”做到游刃有余,把对“意外”的艺术,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第五篇:等待花开
等待花开
昨天,在胜坨中学听了郑立平老师的一堂讲座,感受颇深,特别是对其中他说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听到这句话我的心被触动了。是啊,现在中国教育被赋予了太多的功利色彩,教育的功能应该是激发人的自我净化的作用。没有哪一种教育是能够改变或是改造人的。就像是在培育一株花,我们不停的对它施肥、浇水、除虫等等,然后静静的等待花开。花不会因为我们对它多施了几遍肥,多浇了几遍水而提前开放,它也是遵循着自然的规律。这不正如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吗,对学生我们谆谆善诱、辛勤教诲,然后静静的等待他们自我的改变,自我成长的净化。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张文质先生提出来的,他说:“教育几乎总是变化最慢的。经常,它就是按照惯性、定势和它所依存的社会各种文化、制度、经济条件运行的。也许,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对教育要求太多、太强烈,要求过多过于强烈则容易产生断裂和无所适从。面对这样的特性,我们无论多么不情愿,却只能把它看作就是自己生存的基本处境。”其实我看“教育是慢的艺术”就是一种心态,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大可不必对学生的一点过错就暴跳如雷,平静下心情,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的每一点改变,静静的等待学生发自内心的改变。
正如,当我们的孩子蹒跚学步时,每次跌倒时,我们总会说:“慢慢来,慢慢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以“慢”的心态来对待,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着孩子
长大。慢慢的等待花开,等你无意间抬头时,各色各样的花已经漫山遍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