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个性化作文教学
一.(1)项目的基本内容:
1.态度决定行动,首先要把创新的思想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作文创新的激情。
2.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创造宽松的写作氛围。坚决杜绝作文模式化教学。
3.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基础。把真情实感同创新联系起来十分难能可贵,要培养学生在创新作文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
4.体验生活,丰富创新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创新写作也离不开生活的体验。
5.广泛阅读,夯实创新写作基础,做到读写结合。
6.建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1)让不同感官与作文相结合,如作文与音乐或美术的巧妙结合。(2)多渠道的作文训练形式,如研究类的社会调查写作训练,网上的习作训练。(3)多种题材的训练,如人物传记,想象作文,科幻故事,童话、寓言故事的写作训练。
7.建立交互式的作文评改模式。由学生自我评改,教师评改,小组评改和家长评改几部分组成。在评讲时,一要保证学生有评讲权,二是评讲要以片段为主,整篇为辅。
8.及时发表文章,并把优秀习作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便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
(2)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原文)
目前,世界各国写作教学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向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日本语文教学界倡导的“生活作文”的写作思想。“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的人格,这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学生的自由表达为主的教学形态,值得我们借鉴。又如,美国的写作教学也有一种盛行的做法,就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的东西必须是学生真正相信和关心的。
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情境作文”,“读写结合”,“素描作文”,“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童话引路”,“语言、思维训练”,“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快速作文”,“想像作文”,“创新作文”等等,作文教学研究的百花园一片繁荣基于“个性化教学研究”而提出的课题“小学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发扬光大。
二.(1)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和研究国内外有关资料、研究的观点、方法等,形成对本课题相关概念的科学认识,并争取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升。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方法,了解课题实施状况,写成调查报告,明确研究方向并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
3.行动研究法:及时记录在试验过程中来自教师、学生、家长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的问题,从而确定实际可行的实施策略,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与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4.个案研究法:对典型个案进行剖析,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研讨,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能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对作文个性化教学大有禆益。
5、观摩、交流、竞赛法:通过在不同班级和年级开展作文课堂观摩,习作欣赏及召开大型师生座谈会进行相互交流,开展个性化作文竞赛等活动,营造浓郁的个性化写作氛围,拓展学生的创新写作思维,提高学生个性化写作的水平。
6、经验总结法: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总结研究的得失,并全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分析概括,使之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得出规律性的东西为以后的教学所用。
三.作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从对教师的影响方面看,本次研究可以加深教师对个性化写作的体悟,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更好的进行以后的教学组织活动。
2.对作文教学的贡献,通过此项研究活动,总结出作文个性化教学的基本目标、内容组成、方法策略、新的作文教学程序,得出作文个性化教学策略的操作性结论。
3.对有关学生写作方面的影响,可以激励学生的创新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创新观念,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4.从对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看,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混合学习为理论指导,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5.从教育发展的观点看,探索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内容、方法、评价标准及作文个性化教学的一般规律,能丰富作文教学理论,能有效地为语文教育理论建设服务。提倡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真实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这体现了 “大语文”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创新教育观,也体现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中提出的“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及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学习需要”,是实现学生真实的体现,追求个人的发展,其目的也在于“人文精神”的构建。
6.从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看,个性化写作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趋势。个性发展不仅是人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成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个性教育也随之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四.本项目研究的进度安排,中期成果,最终成果(未改)本课题于开始申请,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若立项成功,将采取扎实措施,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围绕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课题预计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申请立项阶段(2006.3-2006.4):确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完成课题方案设计,积极向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申报确认。
研究准备阶段(2006.5-2006.7):确定实验班级,布置课题组成员研究任务,围绕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前期的理论学习,构建理论框架,为课题的全面实施作好铺垫。
研究实施阶段(2006.8-2009.7):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总结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逐步完善理论框架,撰写各阶段的研究报告。
总结验收阶段(2009.8-2009.12):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收集整理档案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未改)
为保障实验的顺利实施,建立良好的课题实验研究管理机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研究小组、指导小组并聘请专家指导研究实验工作。
1、准备阶段:调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完成调查报告,起草并拟定本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边投稿。
3、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论文,提供优秀课例,学生优秀习作。
第二篇:作文个性化教学初探
作文个性化教学初探
撰稿人:李端
内容概要: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造活动,有无创造个性直接决定着作文的质量。但是大多学生作文并非是他们独特个性魅力展现的心灵空间,我们如何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呢?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实践。关键词:作文 个性化
《新课标》提出了写作个性化目标:“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何谓个性?何谓个性化?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独特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与个性相对的是共性,是指写作的基本目标,或曰写作的规范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应该照做的,这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化,实质上就是“我”人格化,独特化。个性化的作文,即构思具有新颖的审视角度,内容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情感真实感人。就是要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篇章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总之,个性化的作文重在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
个性化的作文是教育个性化的要求。“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潮,是各国教育改革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思想。读解外国教育思想史,我们不难看出,重视“人”的地位和研究,强调教育教学个性化是现代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这种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生气活泼的全面发展的人。
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只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才能改变当前作文的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题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既然写作是主题的富有个性的创造力的劳动,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乌申斯基)对于初中生的写作,教师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较好的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富有创意的表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体会: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我们接触到的外域文化的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影响日益扩大。外域文化冲刷着原有的各种观念、思潮,消解着人们心理的平衡,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加剧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构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假如一个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也就很难写出健康有意义的作品。因此,在作文教学
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时期人格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自我角色认同”,即力图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内在连续性,认识自己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同一性。这种心理特点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心理基础。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或作者本人,就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其人格范例往往在不同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坚强意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品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等等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好素材。“文如其人,人做得好,文章才能写得好。”在语文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起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的健全人格逐步养成,为写作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深入生活 体味生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回归生活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潮流。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情感的价值,审美的情趣,做人的标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诸如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腐败现象、青少年犯罪、以及贫困、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另外,大自然也不吝啬,它赋予我们春花秋实,夏的热烈,冬的冷静,春的温柔,秋的凉爽,无处不让我们感触到生活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诗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抒我情。
三、抒发真情实感,形成作文个性。
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让学生学会作文的同时也学会做人,这是我们进行个性化作文训练的宗旨。抒发真情实感是学生作文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强调学生一定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不能写父母说的、老师说的、同学说的,也不能写作文书上看到的……一定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一定要说自己想说的话。
“说真话”极其重要。我们在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即篇篇写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那样,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感到可信,才能使自己写出的那些话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写作应坚持“说真话”,实际上是把生活和写作,把做人和作文这二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不仅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诉真情”也很要紧。人有七情,这是先天的禀赋,不学而能。所以,情贵在真:发自天性,处于自然。从这一点说,虚情、矫情、煽情、造情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写文章之所以一向强调写“真情实感”,道理就在这里。
四、把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融进阅读课文的教学中
采用与个性化阅读结合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素材库,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提高。为此我们安排学生对经典课文进行精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并查找资料写作评价文章。例如教学《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有的学生就写出了《品大观园的环境》、《林黛玉的清高》等较好的评价文章。
引导学生多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的思路,学会勤于记载,积累素材。具体要求为:无论是观察到的事物,阅读到的、听到的,还是做过的实验,开展过的实践活动及亲身感受,都要求学生分类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库。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录像素材作文。所谓录像素材作文,就是选取电视节目中适合学生作文实际的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利用校园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
活画面。让学生就某一作文素材或模写、或组写、或展开想象和联想,另外谋篇布局。以达到积累素材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对于提高写作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进行广阔的个性化作文的思维训练,巩固强化语感,扩大和丰富词汇量,揣摩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积累课外知识和各种有用的信息,并适当进行仿写,作到有章可循。教师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阅读材料,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文学杂志,《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
五、建立人文化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品尝写作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评价会让学生品尝写作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产生自主的写作欲望。
1、在学生每次作文后,采用一些方法给予他们公开式的表扬或表彰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学生平时积累的佳作进行展示,尤其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或竞赛获奖的作品,让他们感觉更亲切。比如有位老师说到他的一个好经验,将每位同学作文中“最好的一句”打印出来,在全班传阅,这样做可谓兼顾良莠,尤其对写作没多大兴趣的同学,意义非同一般。因为教师看重他们作文的价值,赏识学生,就会使他们觉得作文是件有意义的事,成功的喜悦会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2、给学生作品写鼓励性的评语,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或此次作文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作文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有位学生在《这就是我》一文中写道:“我的脸上都是“星星点灯”,有些同学都取笑我,平时我总是觉得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都不敢抬起头。”很明显这位学生充满着自卑感,我给她的作文评语是这样的:我替那些取笑你的同学对你说声“对不起”,但我要坦率地告诉你,其实你很美,因为你好学、坦城、礼貌,乐于助人,如果你自信些会更美。几句肺腑之言,既是抚慰又是教育,像一股清风吹进孩子的心田。
所以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采用情感式评语,即在作文评语中对学生多鼓励,多交流,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能大大地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让他们发现作文是一个能表现自己的天地。
六、使学生养成乐于作文,勤于作文的好习惯
首先教师要做一位用心人,为学生提供作文的资源。像本学期学校开展的朗诵比赛、诗文大赛。班内开展的读书节活动,庆祝“五一劳动节“活动,给结对贫困学校捐款,一些好人好事,这些都是现成的写作材料,只要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学生都乐意写,因为这些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过的。学生便渐渐地养成了乐于作文,勤于作文的习惯。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造活动,有无创造个性直接决定着作文的质量。常言道:文如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苏霍姆林斯基语)。而教师在学生的个性化作文中至关重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个体成长的实际,以我之笔抒我之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以此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学生的作文个性,并进而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我相信我们的作文个性化就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第三篇:个性化作文初探
个性化作文初探
语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要想在语文教学中达到这个目标,作文教学就要冲破传统作文教学思想的樊篱,摒弃单一化、程式化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作文教学模式,置学生于写作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张扬其写作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我们接触到的外域文化的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影响日益扩大。外域文化冲刷着原有的各种观念、思潮,消解着人们心理的平衡,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加剧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构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假如一个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也就很难写出健康有意义的作品。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时期人格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自我角色认同”,即力图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内在连续性,认识自己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同一性。这种心理特点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心理基础。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或作者本人,就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其人格范例往往在不同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坚强意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品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等等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好素材。“文如其人,人做得好,文章才能写得好。”在语文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起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的健全人格逐步养成,为写作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课外阅读,广集博采,过材料关。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对于提高写作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新学期开始,要介绍给学生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意林》、《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等文学杂志,《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引导学生多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思路。每周安排一个晚自习进行课外阅读,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进行广阔的个性化作文的思维训练,巩固强化语感,扩大和丰富词汇量,揣摩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积累课外知识和各种有用的信息。我平时还注意选择精美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引起他们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地阅读,逐步调动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其次要求学生多读多看,“扑到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一样”,这是我对学生阅读的一个要求。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文章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他人的作品,是他人根据彼时彼地生活的独特感受写出来的,我们决不能简单地依赖,模仿来代替自己的创造,但读多了、看多了,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启发和熏陶,春雨“润物细无声”,从中我们可以吸收养料,培养情趣,激发理想,有助于写作技能的提高。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三、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抒写真情实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回归生活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潮流。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情感的价值,审美的情趣,做人的标准。同时我们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诸如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腐败现象、青少年犯罪以及贫困、失学、民主、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精彩纷呈的事件。另外,大自然也不吝啬,它赋予我们春花秋实,夏的热烈,冬的冷静,春的温柔,秋的凉爽,无处不让我们感触到生活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诗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抒我情”。如,升入初三后,第一周,我布置的第一篇作文就是,给老师讲述一个暑假期间你亲自经历的一个动人的故事,要求真实,看谁的故事生动感人,打动老师和学生,让我们和你一起悲、一起喜,让大家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学生们因为刚刚度过暑假,暑假生活的印象还很深,所以学生们的写作兴致很高。写起来就得心应手。经过两周的学习,我就让学生写升入初三的真实感受,这次写作的构思和速度更快,写对老师的印象、写学习压力、写充满信心等,迅速完成了作文。这两次写作我让学生感受到写作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解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明白,原来写作文就是写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学生的心理负担解除了,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再如,有段时间,雨淅淅沥沥地下了半月,时大时小,一直不停,正逢上作文课,我就给学生这样一个题目,以“雨”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记叙发生在雨中的故事,过去的、现在的都行,春夏秋冬都可以,只要与“雨”有关。学生们望着窗外直线似的雨,陷入了沉思,进行写作。有命题《雨丝,雨情》、《雨后能见彩虹》、《雨中情》等。抒写的雨景美、情更美。学生们自己也感叹,我竟能写出这么优雅的文字,这么美的情思,这么高尚的感情。逐渐地使学生深深地爱上了写作,也更爱美好的生活。
四、打破常规,写、讲、评一气呵成。
作文一向是衡量学生语言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是对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项目的全面训练,是一种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综合性的语文训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作文教学一方面是老师付出大量的劳动,命题、指导、批改、讲评,苦不堪言,效果甚微。另一方面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缓慢,看见上作文课就头疼,把有作文课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四”。另外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弊端,即第一、三周作文,第二、四周周记,学生写好作文交给老师,两周中老师逐一认真批改、圈阅、耗时费力,两周后才能发回到学生手中,老师才评讲,其间隔时间长,不用说老师已经忘了当时的指导,学生本人也忘了当时的写作内容,再评讲已毫无意义,更不用说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了。
我认为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是练出来的,老师指导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所以我在作文教学课中,改进并加强了改、评、讲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两节作文课中所达到的目标是:写完、改完、评完。老师对学生作品的态度,主要是采取各种方面对学生表扬或表彰。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作文或此次作文有明显的进步,或开头好、结尾好、命题好,或创造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等,我都立即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话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教师看见学生作文的价值,就会使学生觉得作文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成功的喜悦会激发起学生的创作热情。老师的几句肺腑之言,既是抚慰又是教育,也像一股清风吹进学生的心田,这样的方法,大大地满足了学生交流的愿望,让他们发现作文是一个能表现自己的天地。两节作文课气氛活跃、效果好、效率高,当堂问题当堂解决,教师的“死教”变成了学生的“活学”,写、改、评一气呵成这个环节,也使学生的错别字大大减少了,赏析文章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了。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不是哪一个环节做好就能完成的,它也是系列性的、综合性的一门教学艺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一种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做写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
第四篇:个性化作文教学论文
弘扬个性,放飞思想
---新课改下的个性化作文教学思考
文章摘要:个性化的时代需要个性化的人,同样也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我之笔抒我之心”,提倡个性化作文的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
在新课标理念的碰撞下,大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的写作指导一直处于薄弱地位,很多时候,普遍存在淡化过程,注重结果的问题,尤其在农村学校,部分语文教师往往会根据教材所规定的写作要求,就要求学生写出规范的作文来,或者讲一些空泛抽象的类似“明确主题,突出中心,语言流畅,条理清楚„„”等的条文,就要求学生进行作文。结果下来,多数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好似“雾里看花”,面对写作要求和题目,只能是模糊点头,最终敷衍了事,甚至东抄西凑,马虎应付。学生由此缺少写作的积极性和原动力,对作文“望而生畏”,出现讨厌写作文或头痛上作文课的现象。个性化的时代需要个性化的人,同样也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实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开展个性化作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提倡个性化作文的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所谓个性化作文教学是指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自主的写作行为。个性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模式的教学实践,其核心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与写作相遇时的原始的、独特的体验和见解;个性化作文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思维去表达。其实,语文教师如果能在作文教学方面仔细探讨存在的问题,立足生活,多角度、多方位加强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利用无限广阔的生活与教学资源,精心打造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堂,就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亲近作文,喜欢作文。下面是我在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点浅薄之见,仅与同行商榷。
一、教师指导应具有个性化
恩格斯曾把人的个性比喻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宇宙万物之灵的“灵”之所在。学生作文的个性生成很大程度上以老师的个性教学为前提,没有个性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是地道的语文教学。所谓教学个性是指教师在长
期的教学探索中将教学规律和个性特点熔铸一炉,体现出独特的和相对稳定的一种教学风格。倡导教学个性,目的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健康主动地发展自我个性,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个性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只有个性化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个性化的学生。新课标在写作上强调:“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由此,教师在作文指导时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创新改革,摒弃那种传统的以教师的授意、出题、订框结构、输送素材到学生的“语言组装”写成一篇作文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其次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立和创新个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努力培养和维护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第三,要鼓励学生说真话,以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为题材写成的文章,新颖独特,富有个性,才是最有价值的文章。
教师个性化的指导就像一把钥匙,它能开启学生个性发展的大门。为确保学生写出思想健康、个性鲜明的作文来,教师个性化作文指导应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广泛阅读是语文创新能力的基础,更是个性化作文的必由之路。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新课标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扩大学生知识面,夯实人文底蕴,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保证个性化作文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具体做法可以:
1、利用每周的阅读课以及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有计划地推荐书目,组织学生阅读,做笔记、扎记、评论,以求每阅必有得。
2、每天布置背诵、理解一首古典诗词,看电视新闻,阅读一篇报刊杂志的美文,写一篇练笔的回家作业
3、不定期地开展读书读报和作文竞赛,检查阅读效果。二是要加强作文章法的训练指导。文无定法,但有章法,传统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散文、应用性等,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规矩”,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写作,你就得遵循这种体制。一篇文章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收尾,所谓“起、承、转、合”,虽无统一标准,但是,要准确地明白地叙说,状写客观事物,表述情感,只有教师将这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教给学生,才可以提倡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自由表达。
一、学生表达富有个性化
初中作文教学要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注意作文起承转合的行文格式、通顺规范的语言以及必要的表现方法外,应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个体成长的实际,以我之笔抒我之心,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文章。除了教
师个性化指导外,关键还在于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在学生写作过程中,从拟题、选材、文体、立意构思到语言的运用,都可闪现学生个性化的亮点。
1、拟题力求新颖独特
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有一个灵活的题目,有利于扩展写作的思路,写出新颖有个性的文章。在实施个性化作文的训练中,可以给命题立下两条原则:一要立足现实世界,放眼未来世界,力求新颖、独特。二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多角度思维。
学生自拟题目时,不要千篇一律,如以“贫困”为话题的作文,不是《贫困》就是《说贫困》。而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有针对性地去拟题。譬如《穷且益坚》、《我贫困,我美丽》、《贫困是首歌》、《感谢清贫》、《青山在,何以贫》、《最贫是无志》等富有个性的题目多好。拟题确切、精炼、生动、新颖、有意蕴,有文采,有个性,可巧借一些方法。如引用法《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修辞法《搬“文山”会“填海”》,符号法《拼搏+谋略=成功》,标点法《减负!减负?》,反常法《以胖为荣》等。其实文题的个性化已经为作文的个性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我要与别人不一样”的思想自始至终要贯穿在作文过程中。
2、选材要独辟蹊径
个性化的选材使文章充实而有生命力。个性化的选材就要独辟蹊径,力求新颖,变换思维角度,拓展思维空间,要善于选择新的切入点,围绕话题引发新的议论,展开新的联想,讲述新的故事,抒发新的感情。首先要放弃题目字面上的本意,挖掘其新意。如妈妈生日到了,以《特殊的生日礼物》为题写一篇文章。很多同学会想到一般的蛋糕、鲜花、巧克力等礼物,不能突出“特殊”,有的同学写“打扫整理房间”,“陪妈妈看电影、聊天”等写得生动就不落俗套。又如写《桥》或《考试》之类,最好跟人生联系起来,可以写友谊之桥,心灵之桥,行为的考试,品德的考试。
3、构思力求推陈出新
“文成于思”,构思是学生把习作素材在头脑中进行条理化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维,大胆求异,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化的构思使文章具有感染读者的巨大力量。可以体现在设置悬念,巧置误会。先抑后扬,情节陡转。细节凸现,线索交替。物观世界,借物喻理。起句不凡,结句出韵。题记导入,尾声拓展。标题串线,镜头组合等,这些粗看起来较难,实际并不难,只要认真学好课本里的范文,再加上自己作文时有意尝试和琢磨,一定能行。“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文章再给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则更令读者拍案叫绝。如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他的小说有很大的特点,就是文章有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构思可谓新颖别致,有个性。
4、语言力求体现独特
所谓个性化语言,是指与每一个鲜活的写作个体相对应的,浸透着写作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活泼的生命色素的语言,是书写纯真心灵、抒发真挚情感的语言,语言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要使语言出采、作文生色的方法有许多,写作语言个性化常见的策略有:如巧用修辞、渗透哲理、运用叠音词、骈散结合、适当使用文言词语、引用名言警句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体现独特性。如有些学生个性幽默,那么他的文章可以幽默风趣些,有的学生喜欢用优美的词句,那么就可以生动形象些,有的学生喜欢用平实的语言,也无妨,可以朴实见长。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他喜欢哪一类语言,在写作上多学习那一类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技巧,尽量朝自己喜欢的方面发展,充分施展自己的语言个性。
三、作文评价体现个性化
作文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将对学生的写作热情产生影响,个性化的作文评价,能发现甚至挖掘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进而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对作文更有信心。新课标关于作文个性评价上提到:“不仅要注意考察学习修改作文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保持传统的“面批、互评、针对评改、师生共评、个别评改、综合评改”外,作文批改应改变教师一改到底,一切包办代替的老方法,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张志公先生说“应当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学生的修改需老师的指导。可以进行如下修改尝试:一是指导自改。每次作文草稿完成后,指导学生反复自改,从文章的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反复琢磨,字斟句酌,精心修改。二是教师作示范性修改。教师浏览全班作文,选择一篇最有代表性的文章,精心批改,点评,作为修改的范例印发给学生。再作批改的方法指导。然后四人一组互批互改,改后全班推荐两至三篇在班上交流,由学生进行评析,在此基础上写好作文后记。还可设计一些有特色的评改方式。譬如制订好评分标准。材料真实(15分),有创新(15分),条理清楚(20分),有重点(20分),语句通顺(20分),书写工整(10
分)。让学生把评分标准工整地抄在作文的后面。老师在批改作文时,根据
学生的作文情况逐个进行打分。学生拿到老师批改的作文后,可以知道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样作文得失一目了然,便于修改。
个性是一种创造,是一种自由,是对个体心灵空间的释放,让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中得到积极的发展是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字里行间表述真情,弘扬个性。冰心曾说过:“人的心灵世界是个性化、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让我们带着心灵的笑语和眼泪追求个性化的教学和写作吧,让学生在作文中张扬自己的个性,放飞火热的激情。“清水出芙蓉,一枝独秀耳。”让学生作文真正注入活水源头,使学生作文成为展示个性、发展特长的舞台。
第五篇: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现阶段中学作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学生写出的作文形式呆板单一,内容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没有个性,没有时代特色,没有创新思维,学生不愿作文,只为考试而作文,本文对此进行原因探究与分析。
(一)传统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审视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主体的迷失,即学生个体作为写作主体的迷失和作为教学主体的迷失,导致中学生作文主题肤浅,千人一面;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语言老套,陈旧乏新。学生的习作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让人几乎难以感受到个性智慧的闪耀!人文精神的匮乏与活跃想象的扼杀,使学生的习作毫无创新,面目可憎。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卓有成效的教学生写作文,大多数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写作文,甚至怕写作文,作文教学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
作文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投入大量气力的结果却是费时耗力、事倍功半;作文应该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创新品质、提高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手段。然而,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法单一,评改低效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课堂一直是遵循着这样的模式: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是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这种情形下,作文课堂似乎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作文中难以张扬自己的个性。每次作文之前,教师总是再三提示、点拔、指导,甚至提供范文,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作文也只好依照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作文评改一直是费时多而收效低,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工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2.内容空洞,假空矫情
作文本是作者心灵的真情流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因而作文本该是缤纷多彩、精彩纷呈的,可现实却全不是这样。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严重,写作中的公式化、程式化、人云亦云、陈旧老套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往往是从书本中摘取的片段的组合,他们的真、善、美无法在作文这个舞台上很好的得到展示,学生作文缺少生活气息,缺少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给人的感觉是内容空洞,虚情假意,胡编乱造。
3.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中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强烈的好奇心,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的作文理应是灵动、各具特色和个性飞扬的,写作又是一种最具个性特征的创造活动,可我们学生的作文在众多的束缚中,毫无个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不用奢谈创新了。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创新思维的缺失和个性特色的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已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改之必然趋势。
4.重视技巧,轻视语言
当前许多中学的作文教学,侧重点仍然放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写作指导课上,教师主要在讲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等技巧,讲作文应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前后照应,如何结尾等等。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好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于是
乎书店里像“作文技法”“作文一点通”之类的书就成了学生们的畅销书,他们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作文,作者在语言上都是下过一番锤炼的功夫的,力求语言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用语习惯,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贫乏,即使有丰富的生活,有娴熟的写作技巧,表达也会辞不达意。所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以积累语言为基础,积累那些富有个性的语言,积累那些有独特体验的语言,积累那些表达新颖的语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妙笔生花。
1.中学作文教学理念滞后的现实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已经为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在策略上明确地指出发展方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只学了一点皮毛,可谓是“新瓶装旧酒”。以应试为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很多教师没有从传统和世俗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比如忽视学生鲜活的个性发展于不顾,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漠视,训练学生为应试而写作的技能;把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写作”弃之不理,忽视学生的自主地位的存在。写作本是一种最富个性特征的创造活动,可当学生在教师规定的圈圈儿中写作时,顺利地应付交差已是艰难,又怎么奢谈个性,奢谈创造呢!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虽然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把先进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去,仍然需要经历很长一段历程。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的“个性化写作”迟迟不能很好地落实,应该归咎于教师作文教学理念的滞后。
2.应试教育结出的恶果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高考棒的指挥下,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下,中学作文教学侧重于作文写作的种种模式,过分强调文章写法的外在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机械的要求学生放弃作文自由和自主的倾向,按照其预先设定好的种种模式去写作,于是便形成了形式呆板单一,内容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没有个性的程式化作文。而作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包括作文的谋篇布局、审题立意、遣词造句以及教师的审阅批改、课堂讲评等一系列操作环节,均从应试和升学的特殊需要出发,处处对照高考评分标准,进行程式化训练,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习惯于沿用自己熟悉的、固定的思路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另一方面使学生遇到新问题、新材料的时候,只能习惯性地按照自己曾经走过的思维路线走老路,不敢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回答新问题,处理新材料。表面看去似乎简洁明快,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而实际上,无形中妨碍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长此以往,要求学生写出有创意的个性化作文,只能是一种奢望。
3.学生脱离生活实际,读写分离
众所周知,读写不分家,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落实,但现状却是读写分离。据调查显示,就阅读而言,现在的中学生,一部分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一部分学生不会读,常常一篇完整的作品都成了主题、写法、结构和词语的拆分,肢解了有血有肉有灵性的作品整体。学生写作文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就难以发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刘国正语)。反之,就难免会枯燥乏味。当今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难接触到社会,远离了生活,缺乏对生活美的感悟,自然就写不出有个性的创新文章了。
4.长期的评改方式的制约
作文评改是一次作文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最终“裁决”。有的教师很不注重这最后一关,往往不痛不痒地写上几句评语,或者只打一个分数便了事,殊不知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以致学生也把作文当作“差事”来应付。作文的评改既是一次作文的终结,更是下次作文的开始,应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学生的作文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教师评改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反应,使作文评改成为推动作文训练的积极一环。可现实的作文评改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写作的热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