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木港中学
漆龙昆
近年来,为打破传统陈旧的教学思路和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部分教师在贯彻现代教学思想、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偏颇。试评论如下:
一、教学模式存在形式主义
当前广大政治教师的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转变,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这一现代教学思想,但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教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当前日标教学相当流行,许多教师采用目标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目标教学法运用得好,可以对教与学起到定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但许多教师在操作中存在形式化。其一,教学目标导向片面,只重视知识性目标,忽视引导学生对能力及觉悟性目标的认定。目标条文的出示大多在上课伊始一次性完成,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必要讲解,致使学生莫名其妙,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激励和定向作用。其二,目标出示之后被搁置一旁,忽视以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以目标为标准评价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过程。
(二)启发式教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通过设疑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启发和激励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但许多教师对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操作和运用上存在着偏颇。其一,从教学内容上看,忽视创设有深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只对最基础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多种形式的问答,反复诵记,以致出现靖蜒点水式的虚假活跃,把启发式教学变成了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其二,从教学方法上看,教师羞于言“讲”,结果问答有余,教师讲解不够,致使许多深层次的知识挖掘不出来,学生获得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形成整体知识网络。在有些教师看来,似乎“讲”就是传统课,只有满堂问才是现代课,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很有限,他们对一些较深层次的知识,诸如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是很难自己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认知的。从教材内容着。教材中存在着许多较深层次的隐性知识和大量的德育素材,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去揭示、去挖掘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的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讲述,是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实效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必要的“讲”是不可缺少的,其实,不管什么教学方法都不能离开教师的“讲”,关键是要把握好什么时候讲、怎样讲、讲什么。其三,从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看,教师虽注意提出问题,但有些教师却忽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特别是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总是把学生的思维指向纳入教师思维的框架中。这不利于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也压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五个转变”的贯彻“五个转变”作为现代教育论新观念,是教师如何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能力和开发潜力的过程。然而,部分教师在贯彻“把以教师发问为主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为主”的思想时,生搬硬套,盲目模仿,认为“五个转变”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来衡量一节课的好坏。还有些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不足,过高估计学生水平,致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着边际,再加上许多学生受水平所限表达不清,更增加了课堂的尴尬。
二、“应试教育”的困扰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升学考试的导向使许多教师只重视基础知识,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以及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并且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负面导向,使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学瞄准应试。表现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忽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忽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个性。这有悖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因材施教原则未能真正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其一,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有统一要求,无个别指导,尤其忽视对程度差的学生进行具体帮助,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其二,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许多教师把教学效果的着眼点,仅仅放到优等生身上,缺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不能分层次教学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
从运用启发式教学来说,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一定深度且能引起学生认识冲突的疑问,启发学生思考,避免仅在简单问题上教师问,学生答。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起到主导作用,注意精讲点拨,揭示知识间因果关系,力求通过讲解使学生所学知识达到升华,形成知识网络。从“五个转变”贯彻来说,教师应抓住重点、难点,选择恰当、典型的资料、图片、漫画,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从实施素质教育来说,应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第二篇: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隆三中教师郝生彦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沿袭了几千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素质教育的浪潮所淘汰。死读书,读死书,正在被世人所唾弃。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而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立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阵地。然而,就是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与城市初中的教学质量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回顾自1978年国家恢复升学考试后的20多年中考情况,从总体上讲,城镇学生的成绩是比农村学生的成绩好。但就政治学科成绩来说,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有时乡村中学学生的成绩会超过城镇中学学生的成绩。可是,从2000年以来几年的中考情况来看,城镇学生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乡村学生。
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自2000年以来,考试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使原来的一考定终生改为二次考试多次分流;考试形式由全闭卷到开闭卷结合再到全开卷考试。在第一次毕业考试分流中,农村学生的成绩较城镇学生的差距不是太大。因为第一次分流考试目标定向是毕业水平考。同时,试题比较贴近农村学生的实际,因此学生即使原有基础较差,但只要肯下点功夫复习,容易理解和答题。然而,第二次升学考试就不同了,从考试的性质来看,这是选拔性的考试,难度要比第一次分流高。另外,从题目的要求来讲,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从题目的内容来说,大部分题源来自于城市生活和城市建设。对于地处乡村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感到陌生,就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农村学生对城市生活的体验很少,特别是农村初三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无瑕顾及报刊上的新闻细节。由此,造成农村学生视野较城镇学生狭窄。一到中考试场,看到试卷题目,只能做些书上抄得到的理论性死答案,至于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看法那就傻眼了。
农村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大城镇学校,是造成城乡学校间知识质量悬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就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大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这样,在农村初中各年级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而转入学校又充实和扩大了优秀生队伍,城乡间学生成绩的差距就不断扩大。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教育质量,上海要创建国际大都市,必须缩小城乡间教育质量的差距。而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以适应二期课改的要求。
第一、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点。用邓小平创新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探索打破常观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国际大都市相接轨的、能卓有成效的、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要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就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唯书唯上,迷信权威。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不走老路而另辟蹊径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努力开拓自己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
留守在农村初中教学第一线的思想政治课的大部分教师,正艰苦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们努力学习兄弟学校、特别是已有创新教学成果的学校的先进经验,345-
第三篇:浅淡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淡农村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摘 要: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从事初中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不少难题与困惑,通过自学思考,我就拟就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教学实施层面,即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及其一些改进的措施,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为政治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和素材。
关键词:农村中学政治课堂教学 问题 原因 方法
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在推行新课标,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还存着“新课程理念被误解及其滥用、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现代感”等问题。为此,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教育同仁作一探讨。
一、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渠道。正视和思考政治课中进行德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其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这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层面看,教学现状与新课程改革制定的教学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既具有各门基础课程的共性亦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新课程理念被误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思想及其理念的片面误解,对新课程改革精髓把握的不准,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造成两种倾向: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教学的有效性,就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例,明显地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绝对化的倾向,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都用这种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现为:一是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二是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三是把自主变成自流。四是有活动没体验。
五是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六是探究的泛化。七是贴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要发挥政治课的育人功能,必须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我们很多老师的政治课教学是教师在台上滔滔地讲,学生在台下默默听。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告诉被教育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认识的容器,而不是认识的主人;把学生看作是千篇一律的,而不是个性化的。这种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导致的结果是政治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学生不喜欢也不愿上政治课,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在德育教育中主渠道作用的发挥。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政治课教师很少使用,而是将“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发挥到极致,“题海战术”被我们的老师应用的炉火纯青,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任课教师不能胜任新课程改下的教学工作
教师是初中政治课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是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人的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政治课的开展情况,直接决定着初中政治课教学的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大多数老教师对新教材不适应,教学方法不灵活
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而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把握教材的脉搏。只了解教材的外表形式,不懂得教材的科学内涵,不能灵活掌握教材。
2、教师观念陈旧直接影响政治课有效顺利的达到德育目的
很多政治课老师,只注意到新教材的难度较过去降低了,而没注意到知识的整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不善于挖掘新教材的内涵。在政治课堂上,对于教材中的“探究园”“议一议”等教学内容。只是一带而过,让学生简单的看看图片或者漫无目的让学生进行随意的讨论讨论没,便转入“知识导航”的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的灌输,随后便是进行题海战术进行大量的练习。未能按照课程编写的意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园”感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道德冲突现象,从而领悟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点。新课程中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理念未能得到实施。我
们的大部分老师都重复着前辈留下来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观念很难适应新世纪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很难是实现德育目的。
(四)“应试教育”成为中学政治课教学的指挥棒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但不少学校依然没有跳出原有的评价思维,仍然用“分数”、“成绩”、“质量”限制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理念来考核教师。评价方案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考核模式,考核制度依然未变。学校还是热衷于把学生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尺。在“应试教育”考核制度指挥下,教师们不得不沿袭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评价导向就像牵牛鼻子一样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还不很健全,学校基本还是采用原有的评价标准,偏重结果,忽略过程;重视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制约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实现,这种评价无形之中使教师说归说,做归做,不自觉地又走到了重视分数的老路上来。许多教师不敢做“冒险”的实验,担心一旦学生成绩不好,自己将待岗或高职低聘,因此,只好固守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二、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剖析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学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然而社会的影响是复杂的,同时大众传播媒介良莠混杂,因此使得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的消极影响。面对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思想政治课往往处于一种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
另外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政治教师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一切围绕教师转,知行脱节等现象。沉闷的课堂气氛,僵化空洞的教学语言,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压制了学生个性,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导致了德育教育功能的降低。
那么为什么作为政治课教学中存在上述的问题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新课程培训“照猫画虎”未能学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三年多,同时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训也随同开展了三年多。在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由此,造成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被片面的认识及误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归结为:
1、不重视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
对于新课程改革,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未能认识到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教育,全民有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于未能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由此,每次开展新课程培训我们的老师参加新课程培训,总是“出工不出力”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中来。同时由于新课程培训时间安排在假期,好多老师都不能积极按时参加培训,由此培训的成效可想而知。
2、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课程标准规定了各科教材、教学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和各科教学中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规定了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的基本标准。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未深入细致的学习,准确领会其要求,造成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其核心把握的不是很准,只是留于形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按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而我们的老师们以往都习惯于按教材去设计、实现教学。
(二)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
当前中学政治课教学相当部分教育者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理顺基本理论、基本观点上,重点放在如何使学生记住这些理论观点,很少把政治教育理论与21世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政治斗争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政治课教学的视野狭窄,理论观点的阐述苍白无力,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理论来分析认识当今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和国际政治斗争得发展趋势等问题。同时常常把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教育视为单纯的政治理论问题,孤立的、静止的、抽象的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忽视社会改革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贪污、腐败、以权谋私、损人利己以及黄、赌、毒等阴暗面,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认识,致使不少中学生对教材上讲述的理想、信念等政治理论观点、术语背的滚瓜烂熟,而实际生活中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缺乏为祖国、为社会积极奉献的精神,缺乏法
制观念和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三)中学政治课教学不受重视,影响政治课教师素质提高
政治课教师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任务的直接承担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政治课教学,学生厌烦政治课。造成政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除了改行与流动到其他学科外,一些老师眼见思想政治课地位下降,自身的劳动价值得不到承认与重视,而自己的年龄又老了,跳槽和改科目无望,于是就消极对待,不思进取,导致政治课教学质量下降。严重的影响了政治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的提高,严重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
(四)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目前对教师的评价是,中考、高考的评价方式与高中、大学的招生。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惟“升学率”论学校办学质量的做法还没有打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和社区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还停留在“升学率”上。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考核机制的影响,我们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只能“穿新鞋走老路”。为了学生的成绩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只能放视而不见,“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的教学模式仍在发扬光大。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建议
中学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还能让受教育者积极进取,在求实创新品质的驱动下,努力学习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强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针对初中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及建议:(一)加强对课程改革培训工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中的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本次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在培训形式上,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老师们的疑惑和困难,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做到有针对性、实效性,建立培训、教
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探索、实施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方法。
建立教师轮换交流制度。重点学校选派支教教师到教学质量差的学校送去“先进”的教学经验,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帮助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研活动,开讲座、上公开课等,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对教学质量差的学校进行最大限度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有所创新及其突破
当代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还需适应时代的发展,把21世纪新的德育要求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首先,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吧等上网场所遍布在学生生活的周边。网吧等网络场所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但网络的发展犹如一柄双刃剑,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的同时,又起着负面的消极作用。网吧等网络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学生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通过网络沾染了不健康的甚至腐朽的东西,如色情和暴力,对未成年的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我们经常听到,一些网络技术高手,通过网络进行网络犯罪。高科技犯罪的低龄化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跟上时代。由此,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应当有所创新,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其次,要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是进行正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前提,只有有了一个比较健康的心理才能健康、愉快的生活、工作、学习。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006年)——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3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抽象调查,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为17%。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在学生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心理偏差和异常的人,而一个人如果没有正常的心理,就会导致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如: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家爵残忍杀害同学;浙江温州高二学生弑母事件等。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由此可见,心理教育属于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思想政治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再加之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又密切相关,因此必然要求把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可以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可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各种各样 的问题与困惑,只要我们作有心人细心观察深入研究,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定能见到困难“迎刃而解”。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须认真研读《课程改革纲要》认真领悟课程改革的精髓,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应用新课程理念,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为初中政治课教学质量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中学政治课教学面临的时代背景《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2001,(2)
[2] 陈文蓉.浅议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略 《人民教育网》
[3] 赵小雅.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中国教育报》杂志2003第07期
[4] 范妮琳.新课程 新理念新突破 《湖中教育网》
[5]汪文忠.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存在哪些问题及对策 《湖中教育网》
[6] 天行健.提高师专教师队伍科研素质的几点设想 《广西高教研究》,1999年3期
第四篇: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课标的指导性不够,影响体育教学的导向性
新课标是一个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各界人士各抒己见,有的又加以演绎,而且里面所涉及到的内客,多宏观,少具体,有指导性的、可操作的、可借鉴的具体案例太少,新课标的指导性还不够,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导向性。
2、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程度还不够,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程度还不够,体育学科意识还不够强,学科差异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对体育课改所投入的精力远不能满足目前体育学科的发展,在各科课程改革全面推行过程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推行最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导致“走过场”的局面,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3、对体育课改所投入的财力不足,导致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缓慢
一方面,资金短缺,投入不够。学校每年用于修建场地,购买体育设施、器材的资金还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体育教师没有得到与工作量相匹配的待遇,这使其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导致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缓慢。
4、教师自身素质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广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成为实施课标的一个瓶颈。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精神实质还不很了解,缺乏全面深入的学习;对诸多理念领会不到位,掌握得不扎实,认识得不够清晰,造成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理解;对课标新理念把握的“度”不够准,在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困惑和疑虑,出现“矫枉过止”的现象。同时又因为他们工作量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课标进行深入学习、理解和研究,从而导致自身素质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广。
5、应试教育干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
长期以来,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升学率,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了教师、学生对教育本质含义的认识,曲解了学校体育的功能。中考中的体育加试也落入了考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怪圈中,导致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轻视,对学校体育教育的支持乏力。在实际体育教学工作中,素质教育很难落实,而“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从而干扰了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
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及对策
我县进入新课程改革已有几轮,在这几年中,我们教师经历了从最初培训阶段的充满激情→实施教学实验过程中的充满迷茫与困惑→脚踏实地地搞校本研究。下面本人就参与教学实验中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其应对策略、思考与启示,以及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其他老师的体会与困惑列举出来,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及同仁们的指导与帮助,共同把课程改革向前推进。
一、已着手解决的问题与困惑及采取的对策与思考 问题与困惑之一:新课程理念的“高要求”与教学实践的“超现实”脱节。在进入新课程之初,尽管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了各级培训,但不同教师对新模式与新方法的理解与把握仍有较大差异,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落实也是各有偏重。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从而导致他们不得不“穿新鞋走老路”。应对策略:①加强师资培训。在县教育局的发动下,我县各学校都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如“走近大师”阅读活动(我们已经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开阔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多样、更有效;《赏识你的学生》阅读活动,正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学生观,使教师重新认识学生;刘良华博士的《教师成长》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余文森老师的《校本研究九大要点》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引向深入。。。②各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及时改变活动形式,以研究课替代过去的观摩课、示范课,使老师们在完全平等的姿态下充分交流,加强校本教研,实现基于实践层面上的转变教学理念。③加强课题研究。启示:教育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她需要有改变观念的“土壤”——环境,更需要有“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与手段。问题与困惑之二 : 教学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突出。按省教育厅颁布的课时标准,八年级每周上物理课2节课,九年级则每周上3节课,教师在安排上课进度时普遍反映上不完。以八年级物理为例,按省颁标准,每学年按40周计算,一学年的总课时数为40节,但各个学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学生的层次不同,需要的课时量也有所不同,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按我县学生实际来安排课时至少需要55课时才能完成。每周2节的物理课让物理教师很难适应,周课时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均教学班数增加,作业批改工作量加大,师生交流机会减少,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难度加大。自习课时间严重短缺,学生在校自主学习的时间极少,教师利用下班进行个别辅导的机会也相应减少。由于周课时少,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外时间也少,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再加上受语、数、英三主科挤压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很多学生对物理学科都产生畏惧心理。应对策略:①加强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力度,提高全体教师解读课标、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②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八年级的学生较快熟悉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③通过师生间的多向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的“差异资源”,达到共同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大量成功的教育教学事实证明,教师能否与学生密切合作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制约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层次的提高。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能带出十个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其成功之处在于合作教学。因此教师不仅要主动与学生合作,还要指导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由于学生间的知识基础、心理及生理发育情况和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现行的教学体系是以群体教学为主的,教师不可能对其所任教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了解。而学生具有相近的年龄、相近的认识水准及认识方式,交流起来较自然,也少有保留,并且能得到许多有启发性的不同见解,因而学生间的互帮互教其效果有时胜于教师。教师也可从学生间的交流与切磋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调控、改变教法或学习指导的方法,实现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④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视频辅导及在线互动指导。思考与启示:大量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经验表明,人们学习新知识时,总是遵循先慢后快的规律。即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入门较慢,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寻找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当人们找到这种方法之后,则能以较快的速度学习其他相关的知识。当八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知识时,他们是需要较多时间来理解消化物理知识的,但每周只有2节课的学习时间,无疑会延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时间。在当前情况下,增加周课时数不大可能,但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内容时,与其教学内容多而紧,学生学得苦而累,不如减少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有较多的思考与内化知识的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等到学生入门后,再增加相应的学习内容,其效果是不是更好些?(美国采用的部分教学内容后移,在中学阶段减少教学内容的做法值得研究与借鉴)问题与困惑之三:实验教学与实验设备的相对滞后。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演示实验、探究实验明显增多,所以学校实验室的配备标准也要相应提高,但现行的实验室配置标准仍不能“与时俱进”地做相应的调整;新教材的“实验与探究”与“迷你实验室”栏目中编排了大量的实验,很多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实验室中缺少这些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想买也不一定能买到;教师课前准备教学仪器费时费力。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实验的大部分器材可以选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需要长时间的慢慢积累。应对策略:加强实验室建设。由于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多,探究实验和迷你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对传统实验室带来新的压力,对实验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起设计实验方案,分工制作有关的实验器材。教师分工进行研究和改进实验,全体教师共享,这样,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步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思考与启示:许多专家对中、美两国的学生进行比较后都认为,中国学生在动手创新方面较差,而现在我们采用的中考评价办法会使学生(特别是大部分的优生)更不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有实验操作考查,但学生、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领导的眼光都只盯住中考成绩,其结果必将导致物理教师在实验教学
上的不作为,因为准备实验要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讲和练的方式,可能更省事,应付考试的效果可能更好。有很多教师心中都有疑问:我市采用的这种评价办法真能促进学生朝着新课程的预定目标前进,实现全面发展吗?新课程已进行了近两轮,有哪些专家或研究机构对这种中考评价办法进行过实际的科学评估?特别是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方面的评估与研究? 问题与困惑之四 :物理学科地位边缘化。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与兴趣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思考与启示:学科地位边缘化问题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出现偏差的问题,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有教育决策急于求成而导致的连锁反应问题,这个连锁反应的链头会不会是教育决策的急于求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课程改革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有时是需要等待时机的,不能急于求成。同样,课程改革的推进也应注意时间与时机问题,步子太快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正在着手研究的问题:
1、教学管理与评价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 评价对教学有导向作用,但既有的教学评价观还难以扬弃,新的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之中。教学评价改革明显滞后于教学行为、方法的改革,以考试分数作为录取高一级学校的依据的招生制度变化不大,对初中课改的制约依然很严重。不难发现,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正在不断地转变,而一些学校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却滞后于实验教师,对教师的管理、考核、评价的方法还很陈旧,这使得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空间十分狭小,有“带着镣铐跳舞”之感,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如: “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新的评价形式还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许多老师感到,开展活动容易,但应付考试难,有“活动多了会影响考试成绩”的疑虑。同时,家长的观念未完全转变,一部分家长还是坚持原来的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看课外书和搞社会实践调查会影响学习成绩,有顾虑和抵制。如何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做法,如何以课程改革理念指导考试改革,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改革方案,如何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
2、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如何解决?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难教难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市初中物理课改已基本成熟,而高中物理则刚进入新课程学习,由于教材、能力要求、课时、学习方式、考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台阶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许多学生因无法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而影响高中学习的情绪,甚至无奈地放弃理科选择文科。如何解决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初、高中物理教师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站在为学生的发展负责的高度,积极参与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只是高中教师的事,与初中教师无关。
3、物理学科如何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当前在学科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推动研究性学习深入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特别是学生面临考试的沉重压力,将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会给目前负担已很重的教师及学生添加新的负担,从而有利于构建一个适合研究性学习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可以说,在当前环境条件下,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学习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准备从初中物理研究性学习入手,调查和思考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