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勤工俭学在高校资助助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勤工俭学在高校资助助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王欣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高校招生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勤工俭学
教育
实践
素质教育
创新机制
为帮助我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多年的艰苦探索和高等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到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体系,对促进教育公平产生了重大意义。而勤工俭学是这个主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勤工俭学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经济效益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机构和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有利的促进了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所以勤工俭学在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不仅仅是评估学校教育质量高低和办学成败的客观标准,而且关系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出路问题,开展勤工俭学工作,学生就会有较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并且在当前的环境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识到,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向前推进,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高学历、高文凭不再是毕业后找份好工作的唯一通行证,唯有提高能力、提高素质才是制胜的法宝。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都比较成熟,大多能够体谅家庭负担,想利用勤工俭学等途径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同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了解社会、锻炼能力,为以后建功立业做准备。
2,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生活,感受艰辛,能够体会勤俭朴实,懂得劳动的美德。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和珍惜眼前,理解父母以及更孝顺父母的高尚品质,这些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并且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真正独立积累了自信心和经验,强化了自立意识,增强了自立能力。这就是课堂和勤工俭学工作结合,相当于知识和实践的衔接,真正达到了培养既有文化又有一技之长的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3,部分条件有限的高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生活,提高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可以开展勤工俭学为学校积累资金,获得育人、聚财双丰收。在勤工俭学收益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图书,改善办学条件,补充教育经费不足,一部分用于教师、学生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
4,勤工俭学开展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虽然各高校均建立起了勤工俭学体系,但是部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中,受到生源质量,学校面积,学制年限等各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重视经济忽视育人的功能。在高校,不仅是学生本人甚至部分部门,都将勤工俭学工作视为一种单纯的经济资助手段,是以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问题为目的,没有把勤工俭学工作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忽视学生心里,人格,价值观等方面的良好养成,因此没有很好的发挥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没有更好的认识到,勤工助学其实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培养自立意识的良好途径,不仅仅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重要措施,更是受到各高校普遍欢迎和重视的助学之路。为了改变现状,学校应积极完善管理办法,通过管理重心下移、岗位公开招聘、勤工助学与学生科研活动相结合、加大校外助学岗位的开拓力度等形式,创新勤工助学管理机制,取得更好的效果。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供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感到理论知识的重要,从而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勤工俭学活动是在科学知识指导下的生产实践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开他们的记忆之窗,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深造,从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等社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培养生产劳动所需要的体力和耐力,使脑力更加健康发展。在勤工俭学的生产经营中,强烈的职业道德要求也会给予青少年极大的影响和熏陶,有利于青年一代美好心灵的塑造。
总之,勤工俭学在培育经济建设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当地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把勤工俭学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将它推向新的阶段,为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祥华 《勤工俭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孙海泉
《浅谈勤工俭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篇: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蔡妮娜
来源:《职业》2012年第08期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观念指导、就业政策法规指导、就业心理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技巧指导等,这些工作内容都是围绕着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来开展的。本文主要从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角度,论述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国家就业工作的重点,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高校设置了就业工作机构,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开展系统的工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生新的变化,就业压力问题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些高校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将毕业生工作的重心由“就业指导”向“职业指导”转变。一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职业指导工作机构,面向学生提供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辅导;另外一些高校虽未建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但其原来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机构也开始承担起职业指导的工作职责,只不过没有在机构名称上明显地体现出来。在人员配置方面,各高校均配置了一定比例的专职人员来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机构与人员的配置,为高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了基本的资源条件,高校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运用职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高校由于对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认识存在局限性,导致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到位,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就业指导多,职业指导少
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工作内容上,把重心放在了就业指导上,积极为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开展求职技巧辅导等,但忽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如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职业素养提升训练等。一些高校就业工作机构的工作职能仍限于制定就业方案、办理毕业手续、就业派遣、发布招聘信息等,没有将工作职能的重心转移到职业指导上来。
2.在职业指导的信息传递中,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
高校在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信息中,以就业信息为主,包括就业政策、招聘信息、求职技巧等信息,而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行业发展前景、职业分析等方面的职业信息偏少。而大学生由于与社会的接触不多,更希望多了解一些与职业相关的信息,比如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相关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的入职要求等。
3.在职业指导的工作方式上,普及性职业指导多,个性化职业指导少
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的工作方式,大部分是普及性、共性的指导,如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比较少。一些高校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没有开展分类职业咨询或一对一职业咨询,难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4.在职业指导的人员构成中,校内职业指导教师多,其他人员较少
目前在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主要由校内就业指导教师参与职业指导的工作环节,而其他人员的参与比较少,尤其是社会人士的参与。而职业指导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有工作阅历的社会人士参与。另外,高校的职业指导未能有效调动其他人员如专业课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等,来共同参与职业指导的过程。
5.在职业指导的工作效果上,关注就业率多,关注就业质量少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的最主要指标是就业率,在单一评估指标的情况下,使得一些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目标认知存在短视性,更看重就业率这一数值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就业质量的关注。在高校的就业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成为职业指导的主导思想。这样的指导思想使得毕业生将第一份工作当成是从学校到社会的跳板,把第一份工作作为积累社会经验的场所,以至于就业稳定性下降。据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频繁的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发展。
二、职业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职业指导工作存在上述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职业指导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职业指导缺位,使其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其原因分析如下:
1.对职业指导的理解不够全面,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
由于对职业指导的认知存在偏差,将职业指导等同于就业指导,混淆了两者的区别。就业指导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进行,重在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信息的提供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而职业指导的核心是人与职业的关系及其发展,重在实现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在目前高校的实际就业工作中,偏重于对毕业生的有关求职技巧、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而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素养提升的全程化职业指导的重视不足,导致职业指导的作用难以发挥。高校把提供就业信息、宣读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辅导、组织招聘会等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职业指导的主要内容,而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职业素养关注相对较少,这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受挫。
2.对预防性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高校职业指导是滴水石穿的工程,因此要开展预防性的职业指导,从大学生一进校门就应开展职业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及学校活动,针对就业观、成长观等主要问题开展指导,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和控制在毕业生实现就业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各种障碍因素,以避免无问题人群遭遇挫折。但在目前实际工作中,预防性职业指导的理念并没有得到重视。一些高校未开展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新生入学抓起,而是到了毕业生就业的阶段才开始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毕业前可能面临的一些就业观念或就业心理的问题,没有进行提前的思想引导,未能发挥预防性的作用。
3.对以人为本在职业指导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职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是职业指导人员素质要求的先决条件。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尊重差异,了解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服务对象提供科学化、专业化和个性化职业指导。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对以人为本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以及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有限等原因,高校更多地关注了大学生普遍的职业指导需求,而对个性化的职业指导需求关注较少。部分高校还未建立职业咨询室,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来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与辅导。
4.对全员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由于对全员化职业指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得不够深入。在职业指导中的全员参与需要在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参与,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专业课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非常少。在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仅由负责职业指导课的授课教师掌握职业指导的理念并运用到教学中,而其他专业课教师基本上未接触过职业指导的理念,更提不上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渗透职业指导。而在家长的参与方面,由于在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少之又少,鲜有机会让家长接受职业指导的理念并予以配合。
5.对职业指导更深层次的工作目标——帮助毕业生就业稳定和职业发展重视不足
职业指导对劳动者一方的工作目标有三点:帮助劳动者实现就业、就业稳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在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往往更注重实现就业这第一个目标,容易忽视第二和第三个更深层次的目标。一是由于目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估机制,就业率成为评估就业工作效果的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而包括毕业生的稳定性、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的指标较少提及。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单一指标,过分强调“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可能会导致毕业生首份工作的错误匹配,频繁的工作转换则成了纠正错误匹配和重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过程。因此,要加强职业指导的科学性,促进毕业生“入对行”,才能加强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二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稳定与职业发展的情况,需要对毕业生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才能体现出效果。目前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般在毕业生实现就业后就结束
了,对毕业生进行持续跟踪的工作较少开展。而对职业指导帮助就业稳定和职业稳定目标的实现,才更能体现出职业指导的重要作用。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其重要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与应有的重视,导致职业指导的缺位。因此,只有将职业指导的理念和方法始终贯穿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指导在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介作用——促进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促使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职业指导作为架在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起到了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人职匹配,促进了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匹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高校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和掌握社会需求信息,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及时将供需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将合适的毕业生推荐给用人单位。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进行选择,通过指导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自身的人格特征及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帮助用人单位根据岗位需求选择合适的毕业生。职业指导的中介作用,促进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的要求在最大程度上达成一致,实现人职匹配,促进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合理配置,促使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2.桥梁作用——促进职业信息的有效传递,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就业信息网络体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采集及处理职业信息,并将职业信息发布给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可根据相关的职业信息来帮助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用人单位可获得毕业生资源的相关信息并对招聘计划进行调整。因此,职业信息加强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为毕业生与就业需求之间的信息沟通服务,有效地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
3.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观念指导是高校职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帮助他们理性对待就业。就业观念的指导,一是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就业环境与形势,二是帮助学生了解多种就业途径和职业情况,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期望。高校一般通过职业指导课程、讲座、班会、网站宣传、个别咨询等方式来开展就业观念指导工作。就业观念指导工作,可以改变毕业生的偏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部队建功立业,积极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拓宽毕业生基层就
业渠道的政策,扩大就业选择机会。通过职业指导,可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摒弃一些错误的观念,抓住机会实现就业。
4.导航作用——帮助高校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在高校中开展职业指导,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让大学生通过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并实施有效的行动与策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另外,职业指导很好地联结了职业中介与职业培训,毕业生通过职业指导明确职业目标,根据职业目标选择参加合适的职业培训,通过学院就业工作机构的职业介绍来实现就业。在这样的过程中,职业指导发挥了导航作用,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5.援助作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解决了毕业生中的失业问题
在高校就业工作中,对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帮扶是其中的一项工作内容。通过调查摸底确定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对他们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指导,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帮助解决问题,早日实现就业,解决了毕业生中的失业问题。
综上所述,在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开展职业指导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对毕业生的直接影响作用,包括帮助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的引导作用、帮助提升综合素质的导航作用、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就业的援助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劳动力市场发展的直接作用,包括促进大学生劳动供需合理匹配的中介作用、促进职业信息有效传递的桥梁作用等。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只有正确认识职业指导的概念、功能、目标和作用,深刻理解并牢记职业指导的三个工作目标,尤其是帮助就业稳定和帮助实现职业生涯发展这两个更深层次的目标,围绕这几个工作目标理解职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把职业指导工作做到位,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指导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职业指导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就业服务,只有将职业指导的理念与方法始终贯穿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把促进就业作为职业指导的出发点和目标,才能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第三篇:论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育论文
[摘要]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整个系统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他们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辅导员肩负着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化建设新型专业人才的重任。为此,如何有效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优势,有力地指导毕业生顺利完成就业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辅导员应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一)辅导员的角色优势
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四年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其更加系统规范、扎实有效的有利途径。高校辅导员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有的与所带学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这就为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在工作中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还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二、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弊端
(一)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知识缺乏
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专业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没有系统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没有对辅导员就业工作的专题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辅导员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最多只是给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次讲座,穷于应付,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
(二)就业指导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当前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将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职责,没有制订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许多辅导员凭着对学生的爱、关心在默默工作。但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因为缺少监督考核,对学生漠不关心,从而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三)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辅导员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学校的每次活动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尤其是学生解困、欠费问题,心理问题、学校的安全稳定等都需要辅导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承担党团、行政、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每个辅导员都肩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因此,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分散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三、发挥就业工作中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辅导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提升
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最终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要求其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便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二)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特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从而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顺利就业。辅导员如果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就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
(三)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辅导员应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此外,辅导员应建立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可以通过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多方面的网络联系方式,做到及时、准确地向每个毕业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信息。
(四)开展辅导员的就业指导
辅导员应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配合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加以培训和提高。尤其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更加细致、有针对性。如求职择业的程序,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甚至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的技巧方面,辅导员都要给予毕业生具体的指导和培训。对于考研学生、考公务员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他们的考试、复试创造条件。
(五)明确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地位
对于辅导员来讲,都要耐心地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一些对择业、就业感觉迷茫和遥远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清醒起来,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构建规划,确定目标。实践也证明,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今后择业、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
(六)加强就业指导中的素质教育
辅导员不要完成上级要求的就业指标而对毕业生的择业进行负面影响。例如,加强就业诚信教育,不要以完成就业率为目的,致使毕业生随意签约,再“骑马找马”任意毁约,这是一种对毕业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为其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蒙羞,而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不能因一时的业绩而造成今后更大的就业损失。
参考文献
[1]靳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指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2]黄学萍.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
[3]徐敏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第四篇:[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人的个性及其发展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因素构成一个人教育影响的全部源泉。”家庭是社会环境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基本群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知——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们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专长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到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2.助——请家长参与和协助学校的德育活动。在具体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调动家长们积极参与和协助的重要性,要正确地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巨大潜力。
第五篇:浅谈创新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浅谈创新在工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作为一种理念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有创新才会有作为,有作为才会有地位。企业工会组织作为党与职工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只有立足大局,放眼长远,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思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才能使工会工作争取主动,增强活力,在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的推进,使工会工作的创新成为现实需要
工会工作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工会是劳动关系和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推进,引起了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劳动关系的市场化,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复杂化,决定了工会工作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企业工会组织如何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职工合法权益如何得到有效维护?职代会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如何健全等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不主动地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走出工会组织原来的那种自我循环、自我欣赏的封闭圈,工会工作就无法实现与经济的同步发展。
工会工作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知识竞争日益激烈,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工会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就必须关注职工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工会工作必须不断增强前瞻性,把握科学性,强调有效性,以全新的思路、视野去关注职工“素质工程”,用全新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去积极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努力推进企业的科技化、知识化进程,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工会工作创新是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快企业内部改革特别是与职工利益相关的劳动、人事、分配等改革,必将导致企业内部各种深层次问题的显现。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增强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引导职工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确保各项改革顺利进行,是对工会组织的一次重大挑战。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组织就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企业改革、维护职工权益上来,以主人翁的姿态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做改革的促讲派。
二、工会是群众组织,群众化、民主化的特点决定着工会工作的创新必须反映和体现工会工作的基本目标
创新工会工作必须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生产、经营是企业所有工作的基本点,是企业各项工作中始终围绕的两条主线。工会工作重视维护,强调服务,因此,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开展活动,是工会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努力方向。偏离了这个方向或游离于生产经营之外,工会组织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为了把工会工作落到实处,工会就要一直以“当企业的好助手,做职工的贴心人”为方向,工作中真抓实干,积极创新思维,努力拓展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创新工会工作必须与提高工会干部素质结合起来。工会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工会工作的效果。如果企业工会干部总满足于现状,被动地、应付式地做好日常工作,基本任务完成了,可没有实际的效果。而如果工会干部有超前的思维,有创新的动力,有丰富的市场经济知识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他就不会只满足于工会工作的现实状态,而是想方设法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去思考工会工作,研究工会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围绕中心,抓住重点,认真组织和策划工会各项工作,追求新的效果。为此,工会要坚持开展“每月一本书活动、每月例会一次、每月培训一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着力加强工会干部队伍素质的培训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的战斗力,为更好地开展各工作创造基本条件。
创新工会工作必须与企业实际、工会工作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创新的灵魂和根本。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盲目瞎干,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和科学判断得出的经验总结,是人们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因此,创新工会工作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尊重实际,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经验,尊重客观规律。每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内部管理、人员构成、效益情况也有所差异,这就决定了在创新过程中要很好地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会的实际,做实实在在的事,一步一个脚印,实现新的目标。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企业党政,要加强沟通渠道和途径,努力使工会工作贴近企业需求,服务企业发展。
创新工会工作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围绕企业改革、发展和其他工作中心,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职能,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好的经验是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宝贵财富。只有从中总结规律,汲取精华,才能实现工作创新的目标。只有在认真总结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才能提出新见解,制订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实现新成果。工会每年要进行总结、月度总结,对重大活动项目还要进行专题总结,通过总结把好的经验保留下来以便更好的发扬,对不足的部分更留心,确保以后的工作中不再犯类似错误。
三、结合实际,创新思维,努力寻求创新工会工作的新途径,实现工会工作的新发展
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发展,重视观念创新。观念就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是对客观事物加以能动地认识后形成的思维反应。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是处在社会环境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对外,企业需要适应市场、赢得市场。对内,要科学地组织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最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在思想认识和具体工作中,必须时刻与市场的脉搏一起跳动,合上节拍。同时,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传统的工作格局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如:优胜劣汰,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竞争上岗,收入分配改革等等,这些都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结果。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工会组织,就应该勇敢地面对市场,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市场观念。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在观念创新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破除“自我封闭”的思想,树立工会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的新观念;二要破除“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工会工作必须为企业改革稳定发展服务的新观念;三是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工会工作必须为构建和谐企业发挥主力军作用的新观念。
围绕企业的工作重点,注重思路创新。思想影响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良好的工作思路是搞好工会工作的基础,是工会工作迎接挑战、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胜利的前提和保障。思路清晰,就能保证工会工作始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有既定的目标。创新工作思路,就必须解放思想,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来观察、研究、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以新的姿态应对新的挑战。创新工作思路,就必须从推进改革、促进发展的大局出发,结合企业的工作重点和工作中心,研究和明确工会工作今后或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任务和基本目标。研究形成的工作思路,既要很好地落实上级工会、企业党委的工作要求,又要反映和体现工会工作的新特点,要有科学性、规范性,更强调可操作性。一方面,以维护职工权益作为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把推动企业发展作为维护职工权益的途径和渠道,通过企业的发展使职工权益得到更好的维护。
研究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强调内容创新。工会工作是企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工会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就是推动企业改革发展,促进企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要实现工会工作的这些目标,就必须坚持“三贴近”,即:贴近中心,贴近企业、贴近职工。“三贴近”是工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它是工会组织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根本。工会工作强调“三贴近”,这是由工会的性质、职能和特色所决定的,也是由新时期工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因为不贴近中心工作,就失去了主战场,游离于企业的主要工作之外,就会迷失方向;不贴近企业实际,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不贴近职工群众,就失去了工作目标,工作就做不到有的放矢,也就更谈不上有实际的效果。要做到“三贴近”,就必须重视和抓好“四个结合”,一要把维护企业整体利益与依法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结合起来。当企业整体利益与职工具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努力做好职工思想工作,协调关系,处理矛盾。当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时,工会组织必须挺身而出,坚定地站在职工群众一边,理直气壮地维护好、保护好、实现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替职工说话,为职工办事,帮职工谋利。二要把开展工会特色活动与服从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劳动竞赛、技术比武、提合理化建议等都是工会组织的特色活动,如何创新这些特色活动的形式、内容,追求新的效果,是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三要把关心职工生活疾苦与提高职工思想觉悟和技术素质结合起来。要从关注职工素质入手,积极组织技术比武、技术练兵和技术创新活动,把职工培养和锻炼成既有岗位奉献精神、又具有精湛技艺的新型劳动者。四要把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与加强工会自身的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在健全完善职代会制度、厂务公开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以及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等方面做好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明确企业和职工的主体对象,提倡服务创新。服务是工会组织的一个显著特征,工会各项职能的履行,说到底就是服务。作为工会干部,我们首先要明确服务的对象和主体,回答一个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工会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从企业工会来说,一要为生产经营服务,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围绕降低成本、稳定质量、提高产量等,组织和引导职工会员积极参与新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鼓励职工会员立足岗位提合理化建议、搞小改小革、发明创造。二是为职工群众服务。这种服务,就是关心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三是为企业党政服务。工会要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认真做好信息沟通工作。一方面,及时向职工传达企业有关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及其他相关的政策和精神,另一方面,把职工反映的困难、要求和呼声及时带上来,反映给党政机关和党政领导进行研究和解决。四是为基层服务,加强沟通和联系,变指令型为指导型,指导和帮助基层工会开展工作,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的创造力,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工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干部就是这座桥梁的管理者、这条纽带的操作手。上下沟通是否顺畅,联系是否紧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会干部的服务意识是否到位。工会干部如果高高在上,不下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就会脱离群众。在工作中如果态度消极,推诿应付,会阻碍政令畅通,影响职工热情。因此,工会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真心实意为职工服务,让职工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家”的温暖。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时刻把广大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积极反映广大职工的愿望和要求,把他们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努力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