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作文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作文
当前,学生作文套话、假话、大话成风,习作能力普遍低下。学生普遍不喜欢写作文,教师普遍不喜欢教作文。
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者,现在的阅读教材,是以“人文”或“内容”主题来编排,不是以语文能力为主线来编排,这样框架下的作文教材,势必无法进行系统的写作教学。
二者,我们的作文教学内容,过分追求意义、价值,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写着和自己的关系不大或者不感兴趣的题材。比如,三年级孩子,写的是《熟悉的人》《课余生活》《传统文化》„„这些无趣的题材,只能逼着孩子们挖空心思去胡编乱造。
„„
出路在哪里?
一是,对教材中的作文内容进行二度开发──关于这点,我有一个《教材作文二度开发》的讲座,此处不展开。
二是,对写作系统大胆的重构,开发富有班级特色的写作新计划。这么些年来,我在无意识地做着写作内容重构的事。后来读到了温儒敏教授的一段话,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多年苦苦寻找的写作计划重构的学理依据吗?
教学中,不一定照搬教材的作文教学体系,最好能依托自己的经验,并面对你们的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某一种体系作为基本框架,加以调整,形成自己的写作计划。
一、绘本读写计划:利用绘本,大量读写,起步习作(三年级上下册)
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些年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不少中低年级老师自觉地用绘本进行读写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新教育马玲等老师开发的“读──写──绘”课程,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当然,大部分教师还没有用绘本进行写的训练。有人忧心忡忡地担忧,将绘本开发为写作课程,有过度消费绘本的嫌疑,有人质疑把绘本用来作为作文写作的依托是非常危险的。我不想做过多的解释,我用我的实践来回应,看看在充分读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发绘本写的功能,会不会伤害学生的阅读兴趣。
【案例】《逃家小兔》
《逃家小兔》这故事非常好玩!它就像语言游戏一样,妈妈说一句小兔子说一句,小兔子的顽皮、妈妈的爱心都藏在对话中。绘本播放完毕,教师创设情境:兔妈妈和小兔子的对话仿佛做游戏一样好玩,我们能不能学着来做游戏,一个小朋友当妈妈,一个小朋友当小兔子,我们来变一变语言魔术,看看哪一组同学做得最好!【学生习作】:
“如果你变成树,我就变成泥土,躲在你的脚下,让你看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泥土,我就变成蚯蚓,给你松土,让你能自由地呼吸。”
“如果你变成树,我就变成蜜蜂,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蜜蜂,我就变成蜂窝,采完蜂蜜你还是会回到我的怀抱里。”
“如果你变成小鸟,我就变成夜空,让你看不见我。”
“如果你变成夜空,我就变成星星,跟你在一起,照亮你。”
你看,这不是一种创造吗?儿童的语言比绘本作者的语言更有诗意、更鲜活。绘本读写课程的目标,就是利用绘本,大量读写,起步习作。
绘本写作的主要方式有:
1.编故事:1)借助多幅图写故事──先呈现PPT,留下最精彩的3-5幅图,看着图来写故事。2)借助单幅图编故事──引导学生思前想后,根据里边的一些有意思的画面,编故事;
2.仿写; 3.改写;
4.续写:如《小猪变形记》,让学生思考:小猪还会遇到谁?它怎么变怎么说? 5.扩写;
6.绘本导写:如《大卫不可以》,看着绘本中大卫的顽皮样儿,你会想起你曾经的顽皮往事吗?你来写一写《顽皮的故事》。
绘本作文课程,需要收集大量的绘本PPT。然后按照能力点和主题,将绘本归类处理,集体备课,攻关研究。
二、童话读写计划:阅读童话,编写童话,爱上写作(四上)
小学阶段,能不能搞创作?我以为完全可以?为什么小学生作文,一定是“习作”?小学生,完全可以写文学类的作品。很多人往往借口“小学生作文不是为了培养作家,把文学性写作排斥在小学生作文的领域之外。我认为,只要引导得法,孩子们是完全可以创作的──只是,孩子们的创作,我们不要提太高的要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这一单元有写童话的习作训练,我们参照台湾李玉贵老师的课程,开发了为期一个月的童话读写计划:阅读童话,编写童话,爱上写作。【操作流程】童话阅读与写作系统课程
前期,让儿童用两星期的时间寻找一本自己最喜欢的童话书,认真阅读,准备一个3分钟左右的童话故事片段,在小组内分享。具体流程是这样的:
(一)听故事与整理故事元素(1节)
1.小组说故事。(选择三四分钟能讲完的故事片段)2.教师示范摘记故事元素(角色──地点──情节)3.学生摘记“角色──地点──情节”。目的:渗透故事元素的意义。
(二)限定故事元素(1节)
创设情境:这节课,我们进行童话故事大变脸,黑板上呈现五个角色、五个地点、五个事件,请小组商量,对这些元素进行重组。教师可以适度追问选择这个的理由。
角色:离家出走的十岁男孩 地点:秘密丛林 事件:收到一封信
我们在教写作的时候,经常会让孩子们写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我个人认为有意思就是儿童写作的最大的意义,只有让他们感到有意思,他们才会乐此不疲地写作,一旦我们过分强调有意义的话,儿童写作就没有意思了。
上面的这个小组选择的这三个元素,就非常有意思。他们写起来,就非常带劲。
(三)草拟大纲(1节)
1.草拟大纲(用画情节梯的方式,列出故事的提纲); 2.自言自语(把提纲具象化); 3.配对讨论(虚拟的真实);
(四)迷你课程──来自学生说故事与故事架构的观察(1节)
“丛林” “亚马孙原始森林”“美国某个洲原始森林” “中苏交界的原始森林” “灌木丛” 教师追问:到底是哪个地方的丛林?不同地点发生的故事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学会追问。
(五)文稿确定及组内发表(1节)预留三个星期的速度差
章节名称、人物简介、图文配置、扉页、封面页、封底、版权页、内容与编排„„
让学生以写微型书的方式来完成这次童话习作,这是一种阅读与写作的统整,他是从读到的东西当中去学习写作。
(六)新书发表(3节)
【发表准备】作者精选细读(选择最精彩的细节,3-5分钟时间能读完并能讲出来。)
分享构思与创作历程、自己最喜欢与得意的部分。
(甚至可以分享原先设计的思路是怎样的,现在变成怎样。)听众:专心听、参与聊书、提问。
个人认为,儿童学写作从老师那儿和从伙伴那儿学到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伙伴的经验更有价值。
【组内发表】
老师准备:每一组有一个谱架。(利用谱架,便于讲。读和讲是不同的概念)。学生发表:同一个时间每组有一位作家发表作品。
【组间轮读】巡回读者阅读全班所有同学的作品。
个人认为,作文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一旦作文失去了交流的机会,作文的生命力基本上是没有了。
七、全班小书展示与阅读(2节)1.教师准备:
每个读者有五种颜色贴纸(黄、白、红、蓝、绿)各四张共20张。每组书放在透明展示架上,供读者翻阅回味。2.同伴激赏:
阅读后,每个读者根据以下向度提供同伴下面回读:
原创性:以黄色贴纸代表。故事内容:以白色贴纸代表。图文搭配:以红色贴纸代表。版面设计:以蓝色贴纸代表。个人爱好:以绿色贴纸代表。
3.回应限定: 提醒学生:
一定要提供左右两个邻座同学,各两张贴纸。
一定要提供组内每一同学一个欣赏的贴纸。
八、喜欢你就要亲口告诉你(1节)
1.把名字写在贴纸上2.亲口告诉作者优点3.作者把优点回馈贴在预留页4.写日志,作为后记
这样一个系统的课程经历11课时,在整个过程中将读和写真正贯通起来。同时,这是一种体现弹性的写作,更可贵的是伙伴间能够合作与讨论。此外,这种写作,是一个渐渐生长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三、观察写作计划: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提升观察力(四下)【列举案例】四上第二单元观察作文
人教版原作文要求:仔细回忆,你观察了什么事物,是怎么观察的,有什么新的发现。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题目自己定。还可以写观察日记。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作文教材,这是一个大概的范畴、大概的要求,至于观察日记与其他作文有什么不同?没有。我们参照日本的教科书开发了一个观察作文。
观察作文
我们周围有很多虫.仔细观察这些虫可以发现十分奇怪有趣的事。
找—种我们周围的虫,用放大镜、尺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把观察的事写成文章。作记录:
作观察记录时要注意以下的事项: 观察的日期、星期、天气、气温;
虫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 虫的行动方式、叫声、叫的方法、食物等; 你认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
这个观察要求,缩小了观察范围,告诉儿童用什么工具去观察,然后告诉儿童做观察日记要注意以下事项。这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一个细致的指导方法。“观察的日期、星期、天气、气温”这是科学性精神的渗透,虫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是静态的观察;“虫的行动方式、叫声、叫的方法、食物”等是动态的观察;“你认为有趣的事、奇怪的事”这是细节观察。方法就渗透在提示当中,这就是一种微学案,孩子们可以照着写,老师们可以照着上。现在我们一线老师很需要的一种作文微学案。
查阅资料:
如有疑问,自己查一下有关的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书。
写文章:
根据记录,写小结文章,注意不要遗漏了重要的事;
把图、表等放到文章里面去,要写得别人容易懂;
把书中写到的和观察到的与自己所想到的作比较:
要写的每项内容前要加小标题。
【学生习作】: 1.某学生的笔记
西瓜虫
9月18日
(四)晴23℃
·抓到的地方──院子的石头底下。
·一抓到,马上就会变成回滚滚的。
·身体的颜色──灰黑的。
·感觉──有点像塑料。
·脚──一节左右各一只,全部 14只脚。
·从书中查阅到:
分类名称是甲壳类等足目;
不是昆虫,和蟹是一类的。
西瓜虫观察记
调查日期: 9月 18日(周四)23℃
抓到的场所:院子的石头下,潮湿的地方。
身体的特征:身体是一节节的,用手指稍一碰,就缩成像西瓜般的。我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叫它西瓜虫的吧。
查了生物图册后知道,分类名称是甲壳类等足目,和蟹是一类的。
身体的颜色是灰黑的,有光泽,有点像塑料。身体长1.2cm。
用放大镜观察,脚在较大的节上左右各一只,全部14只。
西瓜虫的活动方式:爬起来还特别快。放进盒子里后,马上爬到角上,然后就沿着边上转着圈爬。过一会就停在角上,一动不动。
我想它是要藏起来吧,就在盒子里放了一块石头,于是它就沿着石头转了一圈后,钻到石头底下去了。
书上写着,西瓜虫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还真是这样的。
观察读写计划可以开发出一系列的课程,肖像观察、衣着观察、神态动作观察、花鸟虫鱼观察、风雨雷电观察等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忘阅读跟上。比如,结合风雨雷电、日月星辰观察,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读普里什文的《大自然的日历》,这本书把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写得非常地棒。普里什文还有一本非常棒的书《林中水滴》,文字非常非常美!另外推荐维·比安基的《森林报》,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去记录森林的变化,也非常棒!
这就是观察写作计划,把读与写整合起来,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提升观察力。
四、阅读写作计划:阅读群书,探究写作,提升创造力(五上)
常常有老师和家长问,阅读和写作有什么关系?且常常举出例子说,孩子读了大量的书,但是写作并不见得好。我想,这样的家长,太心急,总是希望今天阅读1000本书,明天就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写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等待。
我的观点,博览群书不一定马上能写得出好文章,但一个善于阅读,且广泛阅读的人,他的作文内容,必定较不阅读或者少阅读的人更加丰富,作文境界,必定较不阅读或者少阅读的人更为高妙。如果把写作比作一只飞翔的鸟,广博的阅读者,拥有有力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读书甚少者,翅膀乏力,鸟儿只会飞得很低很近。
温儒敏教授也曾经说过,“提升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扩大阅读面,加上适当的思维训练和文字训练。多读比多写更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多读能不断增加信息量,改变知识结构,拓展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下笔时思维就更加活跃,而且,阅读可以获取大量写作素材,词汇量大增,形成语感。”
我的做法是,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带着任务去探索阅读,然后,把阅读和写作整合起来。
【案例】《小学生世界遗产》
我们曾经带领五年级学生编了一本《小学生世界遗产》的书,操作过程如下: 1.课前调查:最想了解哪些世界遗产?
2.出示样章:模仿样章书写。
我们的样章是这样的:
第一板块:世遗名片。
用名片的方式,不超过200字介绍遗产的地理位置、价值等。这是一种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用几句话就把相关事物讲清楚。
第二板块:走进世遗。
一家人寻访世遗实地考察的方式,用写故事的方式来写,里边有四个主人公:乐乐信息技术的高手、妈妈摄影师、爸爸地质考察工作者、爷爷博物学家,一家人边走边拍边对话,把相关世界遗产的内容通过照片、通过对话来呈现出来。作者乐乐是一个写作高手,每篇文章篇幅在1000字左右。
第三板块:刨根问底。
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通过列表、画图等方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个课程也是根据教科书开发而来,书上有一个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我们把导游词变成编一本书,并且搞了一个首发式。它的意义在于儿童在大量的阅读中,用故事的方式呈现世界遗产的知识。这是一种统整的写作,孩子们把网上搜索到的、图当中的、历史遗迹中的统整到一篇文章当中。这样的习作,涉及很多门类的学科,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探究写作。这样的作文,需要一定时间去完成。
这样的写作课程,目的在于就是阅读群书,探究写作,提升创作力。
【列举案例】:孩子们自编的读写周报《书海苗韵》
用报纸的方式呈现阅读成果是读写打通的做法,读报纸本身是一种阅读,读后感可以促进儿童阅读。当然,我要特别提醒一点:当你的孩子还没有养成阅读兴趣的时候,少让他们写读后感。读后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促进孩子阅读,用不好是一种美丽的阅读伤害,它会伤害孩子的阅读积极性,要鼓励孩子兴致勃勃地阅读,少让孩子烦杂地做阅读以外的事情。
【列举案例】:《跟着名家写作文》
2011年,在钱理群老师的带领下,一批有志于教材建设的朋友们,一起编写了10本《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把最典范的白话文,以孩子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介绍给儿童。
这套书怎么用?杭州刘发建老师开发了“作家阅读周”课程。每学期定两个作家,引导孩子们用一周时间,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十本书穿插到3-6年级来阅读。
我们的作文教学,习惯于让孩子一次又一次让学生写,但是往往进步并不明显,关键在于孩子们语言和写法内存不足。内存要从优秀作家的作品中汲取。一旦儿童有了语言的积淀,写文章就会很轻松。
阅读并模仿一个作家作品一周,他的文字风格就会慢慢地渗透到儿童的写作中。
五、书信写作计划:伙伴通信,生态写作,提升沟通力(五下)
应用文在小学作文教学占有一定的份额。但是,我们的教学其实是跟真实应用脱钩的,孩子们没有真正把这种应用文应用到生活当中去。不妨来看一个案例,我是怎么把一系列的应用文的读写和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
【列举案例】: 书信往来
五下第一单元习作训练,是给远方手拉手朋友写信。我们班与天台平桥小学五(6)班结对,进行为期一年的书信往来。
我和对方老师约法三章:不留电话、QQ,不许寄照片,不透露性别。这样做,是为了保持神秘感。孩子们的通信,教师基本上不干涉。
后来,发现一些孩子在彼此介绍自己近期的读书收获,于是,我就趁势引导。有段时间,我发现学生迷恋曹文轩的《草房子》,我就把这些书信进行“群信阅读”,这就是一种读和写的结合。写信成为他们分享快乐的载体、途径和需要,这时候的书信往来,就是基于内心的诉求,这样,儿童就会自觉地去书写。
通信坚持了大半年,孩子嚷嚷着去见笔友。最后,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必友们终于见面了。活动丰富多彩:欢迎仪式、表演节目、互赠礼物、共进午餐、餐后种植、同上一节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活动方案、欢迎仪式讲话稿、课本剧剧本、邀请家长的函、和老师签订协议等都由学生一一完成。
这些,不正是鲜活的应用文吗?这一切,都是在系列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进行的,孩子们不觉得这是在写应用文不,却完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应用文教学。应用,是应用文教学的最大价值。
六、网络写作计划:借助博客,网络写作,提升思辩力(六上)
这是网络时代,人人拥有话筒。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成为声音的制造者、信息的发布者。我们的语文教学千万不要排斥网络,而是要借助网络改进我们的读写,让网络成为我们有力的臂膀。
(一)从“舸二楞”、“猫猫含”的作文故事说起
【列举案例】“舸二愣”的作文故事
班里有个孩子,网名“舸二楞”,最怕写命题作文。考试时,一旦遇上全命题作文,他就完了。六上期中考试,题目是“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舸二愣”枯坐了40分钟,卷子一片空白,最后干脆在位置上抽泣。后来,我让他把刚才的经历写成文字,孩子立马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学生习作】
……
此时此刻,我巴不得铃声一响,立马交卷子,万事大吉。
可是,时间似乎故意跟我作对,走得那么慢,煎熬啊,痛苦!这时候,张老师过来了,冷冷地看了我一眼。看我有什么用呢?不会写就是不会写。
又过了一会儿,张老师又来了,这一回是狠狠地瞪了我一眼。瞪我有什么用呢?不会写还是不会写。完了,死定了。悲剧要重演了(因为他五年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作文交白卷的经历)。历史啊,你怎么那么惊人的相似呢?
后来张老师把我叫出了走廊,告诉我,就把这个过程写下来,好了,灵感有了。于是,就写下了上述的文章。请老师高抬贵手。(节选自《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就是这孩子,在博客中,写下《亚马孙河探险记系列》,共计18000多字,他的文章,情节曲折,想象独特,细节饱满,不乏灵感。
【列举案例】:“猫猫含”的作文故事
班里还有个孩子,网名“猫猫含”,在新浪开博客才几个月,就疯狂地爱上了写作。从《屋顶上的南瓜猫》《风吹过的地方》《精灵之国》等系列小说、散文,到读书随笔系列,随手写来,活泼风趣,清新爽目。记得有一次,她的好友周周生日,我在班级博客中,为其写了一首小诗,“猫猫含”当天晚上,就在博客上跟了一篇妙不可言的文章──
【学生习作】:
落入凡尘的菩萨(节选)
文/林大菩萨
咱们班的周周,乃是“四大菩萨”之一(老师们常常戏言上课从来不举手的孩子为“菩萨”)。这回,终于落入凡尘了。
……
四大菩萨的代表,自然就是──周周同学。好歹我被叫起来,磨叽磨叽说一个字,咱的周周同学打死也不说(打活除外)。如果真的想说,也是等到同学们都回答不出来了,来回答个一两句。周周菩萨温柔可人,非常腼腆,丹唇未起笑先闻,看得其他三个菩萨羡慕死。为此,有无数老师乞求咱周周菩萨落入凡尘──上课发个言,说个话。
好嘛,不打不成器。张老师这一“打”,给周周菩萨一个精神支柱,顺着这个支柱跑凡尘去了。
且说周周菩萨来到凡尘,哇撒,立刻就活泼了。每到恩人──张老师──说要读课文,咱周周菩萨以惊人的速度“刷”地一下举起了几千年都没亮出来的“大手”。其他三个菩萨看得都怕了──周周菩萨举手,百年也见不着啊!“不举不知道,一举吓一跳”。从此,周周菩萨就在凡间成名了。要回答了,找她;要朗读了,找她;要做榜样了,找她……这可让咱周周幸福死了,为此她恩人──张老师──还特地为她写了一首诗,恭祝她成为凡间圣女。
10月31日,周周蜕变成功的日子!周周菩萨已经从一个慈悲菩萨化作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圣女,令其他三个菩萨张口结舌!想不到,咱的领头人,第一个落入凡尘!
为落入凡尘的周周,干杯!
奇怪的是,猫猫含的命题作文、考试作文,却和其他同学一般无二,干瘪生硬,甚至老气横秋,灵气全无。和她的博客作文放在一起,你绝对不会相信这些文章出自同一个孩子之手。
同样的孩子,为何在不同的写作环境下,文字风格会截然不同?有一天,“猫猫含”为我解开了这个秘密──“限制”和“随意”。在猫猫含的观念中,命题作文,是为老师而写的,老师的限制太多,便放不开手脚。而“随意”,按猫猫含的解读就是“随心所欲”,“放开手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其实是孩子们向我们发出的“渴望解放”的呐喊。博客写作,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自由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从“舸二愣”、“猫猫含”喜欢写博文进而作文水平大幅提升的事实,我敏感地意识到,一个广阔的自由作文舞台,正呈现在我和孩子们面前。于是,我不断地转帖、朗读这两个博客写作“先行者”的优秀博文。不到一个月,“星星之火”迅速“燎原”,班上掀起了博客写作的热潮。全班36个孩子,先后开了28个博客;一年时间,人均自由写作达45篇,最多的,达130篇之多。整个班级呈现了你追我赶的博客写作热潮──而五年级时,这个班级的孩子,绝大多数,并不喜欢写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二)博客作文的经营之道
博客写作,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更需智慧地经营。回顾我班的博客作文经营之路,我以为,如下三点是极为重要的。
一是树立典型。博客写作原是极少数学生个体的自发行为,如何把个体的自发行为,转化为群体的自觉行为,需要老师积极引导。我的做法是,通过树立典型,让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二是煽风点火。有了博客,如果不用心经营,一些缺乏毅力的孩子,也许会中途放弃,直至不了了之。因此,适时的“煽风点火”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煽风点火?首先是“博友互访”;其次,“家长粉丝团”;第三,教师“神秘留言”。
第三步,持续互动。博客作文的最大功能,是其即时互动。因此,在博客作文的经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互动功能,使之成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大平台。
(三)博客写作的价值追问
读着孩子们博客上自由舞蹈的文字精灵,细细地回味着我和孩子们所创造的小小奇迹,我不断地追问:博客写作,究竟有什么魔力,让这么多孩子空前地热爱写作?
首先,博客写作最大限度地解放了儿童。
博客写作,创造了一种“为自己写作”的宽松氛围,让孩子以“玩”的心态对待作文,让他们充分享受作文带给自己的快感。在无拘无束的表达中,在互读、互评中,孩子们体验到作文就是游戏,作文就像呼吸一样自在。在游戏的心境中,孩子们回归了“随意”写作的状态;人在放松的状态下,越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因此,博文中的文字,就比课堂里上的写作,有味得多。
博客写作,给我们以积极的启示:唯有解放儿童,才能激发儿童潜能;而解放的要义,就是减少限制,回归自由。
第二,博客写作让儿童发自内心地爱上写作。
2011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到,儿童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使命是让每一个孩子热爱写作,享受写作。
但在长期的习作教学中,老师不是以让孩子喜欢写作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过多的“意义”,过多的“规范”,让作文变得面目可憎,以至于孩子们逐渐丧失了表达的自信与乐趣。潘新和教授也曾说过“在写作之途,想写就好”。“想写”是“乐于表达”的前提。而乐于表达的前提,就是让他们体验表达的乐趣。表达的乐趣如何去激发?靠老师、同伴以及潜在的读者真诚的欣赏!舍此,别无他途。网络空间的互动优势,为孩子们体验表达乐趣,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孩子们可以在博客上自由自在地分享、回应,不断提升写作水平。
英国国家文教信托基金会他们调查了3000个英国小学生后发现,24%的孩子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有73%的孩子通过网络即时通讯软件在网上与朋友聊天。调查发现,61%拥有博客的儿童以及56%加入社交网站的儿童,觉得自己的写作水平“好”或“很好”,没有在网上“开博”的儿童,则只有47%有同感。另外,经常上网的小学生,平常对于传统文体也写得更多,比如他们写小说、写信、记日记,还涂鸦小诗或填歌词等。
由此可见,博客写作,让每一个写作者找回了表达的自信。
第三,博客写作让儿童见证言语的生长。
构思、起草、发布、修改、回应,经营博客的过程,颇像种树。在不断的浇水、施肥中,儿童体验着农人劳作的艰辛与甜蜜。今天浏览昨天的博客,昨天浏览前天的博客,就会发,我的写作水平,在一天天提高。博文越发越多,就好比自己种植的大树越来越多,渐渐地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看着成片的森林受到他人的关注与欣赏,“种树”者,必会自我沉醉。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自我沉醉”,更能激活动机与潜能,并且让热情持续不衰呢?
第四,博客写作让“原生态作文”的成为一种可能。
博客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随心所欲”“放开手脚”──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博客,就是他们言说的自由乐园,说着他们这个年龄应该说的话,说着他们的小秘密,说着他们的小故事,说着他们自己认为有意思的话。博客写作,让“原生态作文”成为一种可能。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我的大力提倡博客作文,班里好多孩子,已经将博客写作当作爱好。在他们看来,作文,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展示才华的平台。有不少孩子的习作,便是编辑直接从博客上发现,进而变成“铅字”得以发表的。有的孩子,因之拥有了“粉丝”群体。这,更是孩子们乐于习作的动力源泉。
当然,博客写作,只是习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能取代常态的习作教学。只有当我们同时经营好纸质写作和网络写作,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真正让文字自由舞蹈。
七、毕业写作计划:盘点生活,尝试写书,提升统整力(六下)
到了六年级,我们鼓励孩子尝试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盘点,学写“微自传”。我们组织学生 阅读《世界名人传记丛书》,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去仿写一本。
【列举案例】:用写“微自传”方式,统整写作。
一位同学的写作计划:
1.序言:最满意的一篇作文;
2.留影:我眼中的老师、同学(漫画+文章)
3.计划:毕业复习计划、“六一”联欢会方案策划;
4.致身边的人:给同桌的一封;给老师、校长、父母的信和建议书;毕业赠言;致未来的初中校长、同桌;
5.小学之最(最尴尬的一幕、最想骂人的时刻、最纠结的一天、最荒唐的一件事、最想从头再来
以上写作计划,只是我个人的多年探索,不一定适合所有老师。我想,只要我们善于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所拥有的习作资源,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生,开发出丰富多彩而好玩的习作课程,你就一定能成为最好的作文老师!
第二篇:让学生在玩中学物理论文
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伴随孩子快乐成长,同时玩也给孩子带来无穷的乐趣。如果我们把“玩”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都可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就时常让学生在“玩”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切实保障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愉快地学,教师轻松地教,而且还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在魔术和游戏中学物理
物理课上,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经常改进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为了增加乐趣,有时还把实验变成魔术或游戏来做,这样一来,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
我在讲《大气压》时,我首先拿出一对事先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个大力士冠军赛,看哪位同学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同学们一听,立刻情绪高涨起来,不少同学跃跃欲试。于是,我先找一位身单力薄的男生来拉球,可他用劲全力也不能把球拉开,这时,一位身强力壮的男生跑上讲台说:“老师,他没劲,让我来吧!”我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大家大喊为他加油,可这位同学最后也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于是有同学提出让两位同学来拉,还有有些同学说,这球本来就是一体的,根本拉不开,我笑而不答,只是轻轻拧开抽气阀们,然后让一位弱小女生来拉,只见她轻轻一拉,球便一分为二。顿时,大家唏嘘不已。于是我引入“大气压”这个课题,同时让同学们当场用抽气机抽气,重做拉球实验,到此学生对大气压的作用深信不疑,同学们在这种玩的氛围中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威力。
魔术,它具有神奇的魅力,给人带来浓厚的兴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游戏,由于众人的参与,而使大家其乐融融。物理课本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如果老师直接去做,可能远没有把它变成魔术和游戏去做,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兴趣更大,记忆更深刻,效果更好。
二、把玩具拿到课堂来学习物理
实验器材是我们理化生教师的法宝,可是对于我们这些偏远且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中学来说,学校配备完备的实验器材是不现实的。教师亲自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于是我经常发动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自制器材,对此学生了此不疲:有的学生孤军奋战,有的合伙制作,有的请家长帮忙,有的甚至把小时侯的玩具也拿到课堂上来做实验。你还别说,有的玩具在实验中效果还真好。我们在研究“滚动摩擦和滑动摩擦的对比实验”时,为更好地应用“控制变量”来研究这个问题,有学生用玩具小车来做实验,需要小车滚动时可自由滚动,需要小车滑动时只要用东西固定小车车轮就可轻松实现,操作起来方便可行,而且效果明显。比教材中安排的器材更能体现“变量控制”。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丰富资源如:废旧饮料瓶、气球、乒乓球、玩具等,再发动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器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进他们的学习兴趣、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同时又可在我们的课堂上发挥它们的用武之地,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把动画拿到课堂来学物理
我们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过程或现象若制成动画课件,不仅使学生在愉悦环境中学到知识,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更重要是一些变化迅速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我们根本无法用肉眼观察清晰,但运用动画的“慢镜头”的方式,可以清晰、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对学生理解物理过程、分析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都可起到很大帮助。例如:我们在学习“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时,需分析从高空下落的皮球着地和离地时,球发生的形变,可我们用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到这个形变现象,只能凭想象来分析,这就给不少学生理解球的能量转化带来障碍,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应用动画方式可以很方便地展现这个形变过程。当然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得多了。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以前许多繁杂的问题,课堂上恰当运用教学课件再配上合适的动画,会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不少亮色。
四、运用“顺口溜”来学物理
“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趣味横生。一些物理知识或物理规律若把它编成顺口溜,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便于他们记忆和加深印象。我时常收集一些物理学中的顺口溜,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同时也让学生自编顺口溜。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下面是一位学生学习《安全用电》安装电灯的知识后,自编的一则顺口溜:
火线零线并排走,火线下来进开关
开关出来进灯头,灯头分为螺挂口
挂口火零无尾首,螺口外套零线走
我们教师平时可留意报纸杂志上的有关内容,注意收集一些巧记方法,或者发动学生自己动脑编一些诸如上面的顺口溜,对学生学习和记忆会有很大帮助。
五、在“吵吵闹闹”中学物理
静悄悄的课堂可能是许多教师期望长期所拥有的,但我的课堂经常是人声鼎沸、吵吵嚷嚷,外人看来一定会认为教室内没有老师,学生在闹着玩呢,其实是学生在激烈地讨论问题呢。可能您不习惯这种课堂教学,甚至还会对此很反感呢,但我却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放任自由”,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时常对学生这样讲:“智慧来源于学生,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事实就是这样,许多时候我们教给学生的方法还不如学生想的方法妙。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学习,不仅可以激发灵感、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课堂睡觉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理解,同时还能密切同学关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成人方面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作文尤其如此。因为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所谓写作文,就是让真挚的思想感情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的训练重点,写人的记叙文更是重中之重。在复习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我的老师》等一系列写人的记叙文后,我要求学生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为自己的老师、同学写一篇人物小记。总体说来,学生的作文比较成功,因为每一篇作文都真实地写出了同学或老师的某些特点,不再落入写同学就写刻苦学习、助人为乐,写老师就写认真讲解难题、辛苦备课到深夜的窠臼。体现了选材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于是,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这次作文进行了讲评。
讲评课由六大板块组成。即:榜上有名——作文较好同学名单展示;片断欣赏——学生朗读作文中的精彩片断;佳作亮相——成功作文展示;咬文嚼字——作文中错字病句辨析;人物聚焦——作文有较大进步的同学读作文,谈体会;教师试笔——教师朗读自己的同题作文。作文讲评课既在形式上指出了学生在布局谋篇、谴词造句等方面的优缺点,又在思想上使某些同学受到触动。尤其是平日表现不太好、甚至有些自暴自弃的同学,竟在别人的作文中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这使他们感动和振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王超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孩子。由于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常常有小动作发生。所以,他给人的印象是顽劣而缺少自制力。孙秀坤同学的作文《王超》,不仅写了王超的缺点,更写出了他的闪光点——摆放工具时的认真,运动会上的拼搏。文章写出了人物的多重性格,显示了较强的构思能力。作文如下:
王超
邢台市第六中学117班孙秀坤
一头浓密的黑发,一张宽阔的脸盘,一双大而有神的眼睛,再加上1米75的个头,使王超有一种少年阳刚之美。相处时间长了,却发现许多不美之处。
王超是个说话大王。政治课上,一说起来就止不住,几乎每节课都要被点名批评。自习课上,王超更是活跃。他经常以扫地为由同别人说话,有时还私自换座位。不过,这都是初
一、初二时的毛病,现在,他已经好多了。
王超还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不负责任。一次,他把我的物理书借给别班同学。放学时,他竟忘了借书之事,下课铃一响,他像兔子一样跑出教室,直奔车棚。我一边怨恨王超,一边自己等人来还书。还好,书被送回来了。第二天,王超居然想起了借书之事,厚着脸皮问我:“昨天的物理书还你没有?”为了发泄对他的不满,我说:“没有呀。”这时,王超才惊慌失措地说,“我去给你要。”看他那可怜兮兮的样子,不忍心再骗他,就把物理书拿给他看。王超像个小孩似的得意地笑了。
其实,说王超不负责任,实在有点委屈他了。初二时,班主任交给他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摆放扫帚。我们班的大小扫帚都由他摆放,他总是把它们摆得整整齐齐,像接受检阅的士兵。每次校领导来检查时,总是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们117班卫生名列前茅,王超功不可没。
王超成绩不太好,但他有体育、音乐天赋。运动场上有他矫健的身躯,200米短跑的冠军位子他永不相让;音乐课上,他那动听的歌声又成为我们的骄傲。
王超,但愿你的学习和你的歌声一样出类拔萃,但愿你的人生能走向辉煌!
孙秀坤读完作文之后,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我随即问王超:你现在最想对同学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平时大大咧咧的王超,不好意思地说:“我没有作文里写得那样好,但我会努力成为作文里的那个王超。”简短的话语,换来长久、热烈的掌声。
自从那次作文讲评后,王超真的在一点一点改变自己。这次作文讲评课,对孙秀坤同学日后的作文和王超的进步都是一个里程碑!
王玉红是我们的班长,她品学兼优,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威信。遗憾的是,初三学年一开始,她就被学校调到另外一个班了。邵蕾同学的作文语言优美,叙事清楚,过渡自然。真诚的写出了对老班长王玉红的怀念。
我们的班长
邢台市第六中学117班邵蕾
她有一头乌黑的秀发,她有一双弯弯的眉毛,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她聪明美丽,学习刻苦;她朴素善良,热情大方;她心灵手巧,关爱同学。她,就是我们的老班长——王玉红。她长得文文静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腼腆、不爱说话。相处时间长了,才发现,她也爱说爱笑,而且笑起来特别甜。
王玉红对学习特别认真。有一次,我问她一道物理题,她耐心地给我讲解,然后便拿起笔计算。奇怪的是,结果与答案不一致,王玉红急得直冒汗,她自言自语地说,为什么做不出来呢?哪步都对呀!我说:“别算了,一会儿问老师吧。”说完,我跑出教室,而王玉红却坐在那里苦思冥想。我玩的正欢,她大喊:“邵蕾,快过来。我知道错在哪里了。”原来,她把数值代错了。
通过这件小事,我发现了她身上有而我却不具备的品质——执著。从此,她成为我心中的榜样。
作为一名学生,她看重自己的学业;作为一名班长,她能顾全大局,时时为集体着想。让我们难忘的是,今年春季运动会的前一天,王玉红不但在秩序册上把与我们班有关的项目做了标记,还为我们班每一个运动员写了一篇小小的报道。从她那热情的语言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细心与负责。
王玉红还喜欢写作,并多次在各种作文竞赛中获奖。她的作文都上了《语文周报》。这让我们佩服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初三学年刚开始,她被调走了。走的那天,她哭了,我们哭了,班主任也流泪了!是啊,我们怎能舍得让她走。在晶莹的泪光中,王玉红走了,但她的爱心却永远留在了117班,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别了,我们的老班长,虽然我们已分属两个班,但我们的心永远相连,我们的情永远相牵!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康子帆同学的作文,就记述了师生间的信任和情谊。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清新优美,作文如下:
文学狂
邢台市第六中学117班康子帆
看到这个题目,一定吓你一跳吧!别紧张,因为我说的“文学狂”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吕老师。称她“文学狂”没有半点夸大之意。
老师热爱文学,唐诗、宋词、元曲都是她的最爱,当然,散文、小说也是她的珍宝。她经常把自己所狂爱的诗词、散文读给我们听。于是,我们就有了“文学鉴赏课”。
每逢“文学鉴赏课”,老师总是双手捧书为我们诵读。读的,动情而投入;听的,更是聚精会神。老师的声音,像一首旋律优美的歌,圆润动听;又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强烈的吸引着我们。听老师读书的感觉很美很美。那种感觉,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是任何东西代替不了的。老师热爱文学,更热爱生活。她每天写日记,有为她三岁的儿子写的《成长的痕迹》,也有为我们写的《教育随笔》。当然,老师也要求我们坚持写日记。既然老师都能做到,我们除了仿效,别无选择。讲课之余,她常常把自己的日记、文章读给我们听。刘一男(老师的儿子)的可爱,我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顽皮淘气,都在老师的笔下流出。虽然,我们曾让她生气,让她伤心,可老师还总在她的教育随笔中说我们是她的最爱,是她的骄傲。我们就在老师的日记中慢慢长大。现在,我们都懂事了,再也不惹老师生气了。
受这位“文学狂”的影响,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而我,受她的影响更深。
前几天,我们上了一堂文学鉴赏课——相约海棠下。老师领我们欣赏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月下海棠,领略了“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的雨中海棠,品味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雨后海棠„„最后,老师让我们自己找一些有关海棠的诗。我在电脑里拼命的找呀查呀,眼睛酸极了。正想放弃时,脑海中浮现出老师期待的眼神。于是,我慢慢的查找,一首一首的欣赏,我忘记了眼睛的酸疼,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切„„我知道,我被那意蕴丰富的诗词吸引住了,走也走不开,拉也拉不去,我只能在诗海词林中遨游。
就这样,在大“文学狂”的带领下,我也慢慢变成了“文学狂”,不,应是“小文学狂”。我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会变成“大文学狂”,但我永远喜欢、崇拜把我带入文学殿堂的人——吕灵梅老师。
对文学的共同爱好,使师生之间的情谊更深、更浓!有句话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康子帆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会超过我!我真心的希望那样的日子早些到来!
“佳作亮相”中的作文,都是通过自己的观察为同学、老师写的人物小记。“人物聚焦”里的作文则是赵小亚同学写的自传性质的文章《新环境,新感觉》。
新环境新感觉
邢台市第六中学117班赵小亚
暑假之前,我是114班的一名学生。那时,班里好学生多,“坏”学生少,再加上我课程落得太多,赶也赶不上,所以,天天课上说话,课下捣乱,甚至有时还跟人打架。因此,在同学和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十足的“坏学生”。其实,我并不像别人想得那么坏,我也想学好,但这对我真的太难了。
暑假之后,我被调到117班。虽然,117班的老师和同学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到来,但我的恶习仍没有改掉。老师在上面讲,我在下面小声地说。于是,老班一次一次地给我调桌。当老师把我调到第一排时,我心里那个恨呀,都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没想到的是,自从调到第一排和纪律委员刘光旭做了同桌,我发现,自己变了:本以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忽然变得生动有趣了,老师讲授的内容我似乎也能听懂了。一旦感到了学习的乐趣,那些听课的坏毛病也就不存在了。更让我高兴的是,班里第一次物理测验,我竟得了98分,这太让人激动了。虽然,因2分之差没得到小红花,但我有信心得到它!
语文老师一再夸我聪明、懂事,说我并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孩子,只要努力,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从内心感谢老师给我的帮助和鼓励。但我要对老师说,老师,虽然我想好好学,但我的自制力仍然很差。现在,之所以能保持好课堂纪律,是因为您上次表扬了我。我希望老师能多表扬我,给我战胜自己的勇气和信心。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我会尽力管住自己,不惹老师生气,多让老师开心!
老师,请相信我,我会用成绩来证明我的能力,用行动来证明我的实力!
赵小亚读完作文后,教室里再次响起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这掌声,这是全班同学对他的鼓励,也是对他的祝福。读过作文之后的小亚,学习更刻苦。
小结:本次作文,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审美能力增强了,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落到了实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第四篇:让培智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让培智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摘要]蒙台梭利教具运用于培智数学课堂,是真正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认知基础和学习能力。教师要认真钻研每一种教具的作用,并把握儿童敏感期学习的特征,让孩子在“玩”中学习他们必备的数学。
[关键词]培智学生;蒙台梭利教具;数学
[中图分类号]G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65-02[作者简介]朱梅(1969―),女,江苏南京人,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点是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在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上,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及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蒙台梭利教具正是依据其教育思想发明设计的。
蒙台梭利教具中最经典的是感官教育教具,例如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长棒等。这些教具最大的特点在于,依据孩子的年龄段而设计,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用不同的教具。孩子通过自主地操作教具,从中主动获得大量感官经验及掌握不容易被理解的数理知识。蒙台梭利教具没有五彩杂陈的颜色,以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通常用单色调,突显真正的教育目标。每样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在设计上具有控制错误的特性,可以使孩子自行发现错误且自行改正。
在特殊学校里,学生多为混龄编班,如果配使用合蒙台梭利教具,则可以让这些学生在“玩”中愉快地学习。学生通过选择教具、选择工作地点、集中工作、反复练习及使用后整理等完整的过程,自己可以“动起来、有事做”。
一、在观察中增加感性经验
“我听到,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就记得了……”这是培智儿童常说的话。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内化能力都比较差,因此,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模型以及动作和语言等形象的手段,让孩子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帮助学生对学习的新事物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例如在教学《认识大小》时,选用粉红塔教具。首先示范给学生看怎样将这10个粉红塔立方块一次一个地拿到地毯适当的位置摆放,然后请学生从散落的立方块中找出最大的,并口头叙述“这是粉红塔中最大的立方块”。再请学生找出最小的,并口头说明“这是粉红塔中最小的立方块”。这样引导学生观察、表达出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
在这里,蒙台梭利教具的使用,主要是用眼睛观察,通过粉红塔的排序以及大小比较,让学生认识大小,在看和操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以自己的步调工作。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来说,在没有竞争或压制的情况下,他们不会有过度紧张的压力或自卑感。
二、在操作中促进概念理解
智障儿童对于数的感知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正确识数、建立数的概念是智障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础。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反复读、写、机械记忆,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蒙台梭利教具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化作可操作的数学活动和具体教具,能够帮助学生在“做”中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时,遵循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法的特点,一次性地将数棒1―10全部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看到的是一组连续数。首先让学生摆弄这些数棒,取出1根红色的数棒,引导学生看着数棒,让学生用手摸一摸,“1,这是1”,再取出1红1蓝2根数棒,用手在数棒上摸一摸,“
1、2,这是2”,实际让学生感受1是什么,1和2有什么不同……“1、2、3、4、5、6、7、8、9、10,这是10”。数棒从短到长排列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量之间的不同。学生在对1到10的数量有了初步的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每个数字的含义。当数棒与数字一起排列在地毯上的时候,再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摸一摸、说一说。当学生学会点数实物,并能记住总数时,数字卡片便同步出现在实物旁,让实物、数量、数字三者结合起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分析,从具体操作中形成了数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做中学,借助蒙台梭利教具,让智障儿童知道教具是他们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在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相互模仿、学习。
三、在协助中提升动手能力
蒙氏教具的设计以儿童为中心,深得儿童喜爱。在“玩”教具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进步,从喜爱看,到喜欢做,到主动要求“老师,我也要玩”。
对于教具的操作,很多时候,他们还是需要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例如在教学《比较长短》时,借助红色的长棒教具。首先请学生两手握住红棒的两端,将教具由短到长一一拿到地毯处,散放在地毯上。先拿出了最长的红棒和最短的红棒做比较,然后拿出最短的红棒,向学生说“这是最短的”,再拿出最长的红棒,向学生说:“这是最长的”,同时传授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将这10根长棒由长到短、由上而下依序排列,不断要求其亲手操作。
我们看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握、取、看、摸、排列”长棒,并摆出不同造型。教师扮演的是协助者的角色,适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协助与指导,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帮助特殊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
四、在耐心中等待孩子成长
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智慧代替儿童的智慧,要执着地等待孩子成长。在培智学校更需如此,教师对儿童要充满爱和耐心。
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对轻度智障和中度智障的学生,笔者借助了数棒、色珠、数字卡片等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建构,让学生“数一数、拨一拨、摆一摆、读一读”,使他们建立起量与数的概念,以及掌握一定的数序。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棒对数从10到2进行分与合的操作,进而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操作,从而使智障学生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通过不断操作达到熟练理解的程度。我们借助1―9彩色串珠来教学10以内数的加减,用一个串珠代表第一个加数,再用一个串珠代表第二个加数,把两个串珠合起来数一数,就是这两个加数的和。
对于智障程度严重一些的孩子而言,他们接受起来更加困难,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工具来帮助他们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他们慢慢理解。笔者使用“加法板”来帮助他们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通过反复操作练习,用“加法板”直观呈现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不断让智障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经历“小步骤、多循环、反复练”的过程,在练习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喜欢“玩”,这样慢慢地让他们去理解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影.论自由教育视域下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袁梅.民族地区实施蒙氏教育的适切性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第五篇:浅析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
浅析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好数学
《课标》在知识与技能的目标阐述中反复使用了这样的句式:“经历某某过程,掌握某某知识或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这就表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即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市“十一五”课题《小学数学生活体验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的负责人,通过对有关数学生活体验教学著作的学习,我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反思,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好数学。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课标》中也提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中。学生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以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天宫一号”引入,先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信息中强烈的数字对比,很自然地让学生产生了使用计算器的需求,让学生体会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需要使用计算器。由于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和使用过计算器,对
计算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充分认识计算器及计算方法,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使用计算器计算的基本方法。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而要以“体验”为载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的预设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将三角形转化为过去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试着将两个形状相同、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学生很快就拼出了一个长方形。从而得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这时我及时提出新问题:是不是不管哪种三角形在计算面积时都具有这一规律呢?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新的矛盾再次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们剪的剪,拼的拼。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在参与的同时,不仅解决了所面临的问题,还从中得到了新的知识、新的方法。又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通过每个学生尝试“抱25千克的大米”等
活动,让学生来感知体验1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创新中学习
创新能力是人类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关键就在于他的创新能力如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改革创新。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如何取得良好的学习结果,而且还要注重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体验,积累有益的经验,实现经验的再创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全过程的激情,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合作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地说,自主地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创造”有关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通过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探索规律,验证结论。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个位是3、6、9的数,如13、16、19、23、26、29„„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如12、15、18、21、24、27„„学生发现这些数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
盾,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索,最后发现原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他们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开展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开放式探究,从而激发了创新动机,勇于创新,并乐于创新。
小学数学生活体验学习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由于我们的研究才刚起步,因而还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回答,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探索。如,怎样把握时代脉搏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地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调整和创新;怎样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怎样处理好自然环境与人为优化环境的关系,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产生互补作用以及我们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确保学生的体验、感悟,同时又能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实施小学数学体验教学的效果最佳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