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心组织, 注重实效,积极推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精心组织, 注重实效,积极推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青海省“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工作总结
青海省电化教育馆(2004.07.26)
在教育部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关心支持下,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被确定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项目县,10所农村小学参与项目实施。项目旨在提高边远落后地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机会和质量。该县同属“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项目县。2003年12月,又实施了中央电教馆和北京甲骨文公司合作的“远程合作学习项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从组织管理、工程实施、师资培训、教学应用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用”字上下功夫,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项目的实施,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缩小与先进地区教育的差距,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初步成效。现将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概况
2002年,依托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设了22所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其中,10所中小学校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教育项目”学校, 同年8月设备全部安装投入使用。
项目县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和本项目提供的学习资源,以骨干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分别对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任教师、学科骨干教师以及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向教师、学生、家长大力宣传《儿童权利公约》;运用项目设备、资源,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资源应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项*** 目学校的办学条件,推进了本地信息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广泛宣传工程项目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位。
省项目办和项目县教育局广泛宣传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支持。利用会议、集会,有线电视等大力宣传远程教育,使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了解远程教育的重要性。项目学校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民族教育要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项目学校要向成为当地的教育教学中心、科普推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并且为当地政府的政务信息化服务的方向努力,真正为提高本县的“两基”工作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建立项目领导机构、组织到位。
青海省教育厅于2001年2月成立了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县成立了以教育局长为组长,主管项目工作的副局长、督导室、教研室、电教室、项目办等有关人员为组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电教中心负责。项目工作在青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为做好项目工作,拟订并上报了项目五年规划实施方案,制定下发了项目管理办法,使项目管理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省、县两级将项目工作列入省、县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和年度工作主要目标,加强对项目示范点的领导工作,定期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还制定了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十五”规划和现代教育发展“十五”发展规划,使项目工作做到有章可循,确保项目活动的预期效益。项目学校制定远程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学期计划,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把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量化考核中,作为年终考核的内容之一。把“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模式、促进教育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把现代远程教育作为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的主要手段。项目学校档案完整,年初有项目安排,有活动计划,年终有总结,项目活动稳步推进。
(三)认真组织项目实施、措施到位
为了保证项目设备安全、准确、及时的接收好、检验好、安装好,制定了*** 《项目设备接收及安装方案》,下发项目县,责任到人,按规定程序规范操作。项目县按照《安装方案》的要求,指定专人负责清点接收,准备了防火、防盗、防尘、防潮的仓储地点,组织县电教中心和一线教师进行自检,重点检查设备的数量、型号、是否毁损。之后,我馆组织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组成员和有关技术人员组成验收小组,由一位副馆长负责,对所有设备和软件按20%的比例及时进行了检测。对重要设备和检验中出现问题的设备加大检验比例直到全检,保证了设备质量。
设备安装工作先由项目县电教中心组织本县电教人员和一线教师先行安装。省项目执行办公室再组织省级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各示范点检查验收,现场指导,解决安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安装人员在各方面积极配合下,克服困难,全部按期完成了安装任务。
省项目办公室制定了《学校电教人员工作职责》、《电教技术人员工作守则》、《电教设备借用登记制度》、《电教设备管理制度》、《电教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录像带、光盘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电教设备责任事故赔偿制度》等基本规章制度。项目县和项目校据此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制定了更为详尽的管理制度。
(四)做好“工程”项目师资培训工作。
按照项目要求,制定了“工程”项目教师培训工作方案。落实了培训机构、培训地点、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对象。
1、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共培训三次52人次。2003年8月,派出24人前往兰州参加项目培训。2004年5月,项目学校和有关项目单位又派人参加了中央电教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包师资培训。同时每个项目学校还接受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赠送的小学语文和数学多媒体培训包。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使用远程教育设备,进行下载教案、查找资料、光盘刻录、利用计算机进行备课等方面的操作。
2、参加过省级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培训的教师回到县上再组织县级培训,共培训50人次。2002年11月底和12月中旬,举办了为期五天的联合国—儿基会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县级骨干教师培训班。
3.提高项目效益,积极组织校本培训。凡是参加过国家、省、县培训的骨*** 干教师,都承担校本培训任务。各项目学校对校本培训非常重视,严格要求凡参加过国家、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必须有参加培训的心得体会,立足本校实际,制定开展以校为本的再培训计划,积极发挥一线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共培训246人次,使校本培训活动做到了经常化、制度化。目前,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正在利用儿基会项目所提供的教学光盘、培训资料在本校开展新一轮校本培训,通过专题辅导,疑难解答,实际技能操作等形式,使项目学校的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技能,远程教育资源及IP数据的接收、使用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三、立足应用、发挥效益
组织好、管理好、使用好有限的设备和资源,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在项目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省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在项目县做了初步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教学。项目学校各年级、各主要学科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和教学内容,利用中小学同步课堂、外地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科普知识、青少年教育、扶贫教育信息、数字图书等资源及 VCD、录像机、刻录机和卫星地面站的设备,浏览、下载信息,学习外地优秀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主要学科的教师每周分学科至少观看一次远程教育提供的全国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同步课堂等节目,注重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学习;开展模仿教学、创新教学。主要学科的教师每学期分学科至少举办两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或说课、讲课、评课活动。开展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达70多节,制作课件20余个,录制典型课例录像带80余课时。每学期召开全校运用网上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经验总结交流会;每学期举办教育软件应用与课件制作比赛活动;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选定
一、两个科研课题,形成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设计制作一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软件(课件);写一篇关于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方面的论文、经验文章或心得体会
二是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学校现有的各类*** 教育资源,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宽视野和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组织项目学校学生参加中国/联合国儿基会举办的PowerPoint电脑制作活动,7件作品分别获得了二、三等奖和优秀奖。
三是充分教学中的资源利用。下载信息类和课件类节目,制成录像带或刻录成光盘,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选用。各校订阅了《中国教育广播电视报》,制定了周收视和下载计划,及时组织教师、学生收看或下载。据统计,目前10个项目学校累计刻录500多张光盘和200多盘录像带的资料。
四是发挥辐射作用。远程教育试点工程示范校对当地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作用,如设立培训、咨询点向农牧民提供科技、市场、商品以及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协助乡政府组织提供信息化管理的服务。利用双休日及晚上时间对当地周边村社的农民进行了农业技术、种植、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解决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缺教师、缺教材等实际困难。以项目学校为核心,成立远程教育培训点,培训工作辐射到周边学校的教师,使更多的教师都会使用设备。另外在预防和控制“非典”期间,下载、印发宣传资料,打印张贴,增加了师生及当地农民对“非典”的防范意识。
四、努力增加投入,拓展项目功能
为了使项目资源利用做到最大化,结合“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划拨省级信息技术教育专项资金16.94万元用于省级配套。购置了录像机、扫描仪、外置刻录机、录像带、光碟;项目县自筹资金12.87万元配套了29〃彩色电视机、针式打印机、VCD光碟机、UPS不间断电源等。查汗都斯中心小学、街子中心小学、白庄中心小学、循化中学、藏文中学、积石镇联合小学等校将远程教育设备与计算机网络教室相连接,购置了200余台电脑,使远程教育资源信息与多媒体网络教室联通,既解决了下载与浏览节目的冲突问题,又为教师收集信息,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窗口,扩大了覆盖面。使资源接受面更广,利用率更高。
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
*** 项目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项目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基本理论和应用现代教育媒体能力较差,达不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或课程整合的要求,设备和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是:
1、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在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按照教育规律办事,避免一切形式主义,真正做到用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高度重视设备资源的应用。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设备和资源要进一步体现开放式的特点,要让设备和资源走进课堂,面对学生,用于教学;要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积极开展研究与实践,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信息化与中小学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相结合,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努力实现教育教学应用模式的创新,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效益和应用效果。
2、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难点和重点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为了促进学科教学,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要以校为本积极开展多层面的整合实践和研究。一是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二是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本土研究”。要针对本地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在各自的起点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找到最佳的途径和方法,各展所长,百花齐放,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各种层次的学校都有成功的经验。
3、加强管理,充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和资源的效益。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积极鼓励教师大胆使用,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教师对资源和设备的使用要求,决不能把资源和设备当作“花瓶”,宁可用坏,不可放坏。
*** 二是要制定教学和教研制度。鼓励全体教师积极使用各种媒体手段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尤其是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使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教学和课改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同时,要加强督导评估工作,教学和教研既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要作为学校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适时开展检查评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共同提高。
4、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培训要与教师队伍继续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相结合,加强教师培训,整体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组织高质量的培训课程,研究有效的培训方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质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
第二篇:转变理念积极实践 精心组织有序推进
转变理念积极实践 精心组织有序推进
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张永华
新课程实验在我校已实行一年多,给我们学校带来了较大的变化,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提升了教师的素质,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异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新课改,带给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回顾一年来的新课改实践,可以用下面几句话来概括,即:走进课改,更新了教育理念;实践课改,丰富了教研内涵;收获课改,提升了办学品位。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在学校各种课改实施方案的引领下,边研讨,边实践,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课改实验活动。
一、新课程实验实施方面所做的工作
1.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请进来,专家引领指导。
为了扎实稳步地推进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学校多次派相关人员到新课改试验区去学习。2010年4月由校长带队,一行五人赴宁夏育才中学、六盘山中学、宁夏六中,深入课堂、教研组、年级组,实地交流学习,主动请教学校各层领导,积极学习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搜集相关资料,这是一次非常有成效的学习活动,推动了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2010年9月,派担任高一教学的32名教师到榆中恩玲中学等学校听课,学习他们实施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做法,收获不小。
邀请专家进学校、进课堂指导。先后三次邀请州教科所领导和县教研室主任召开新课改座谈会、高中新课改教学模式或手段培训讲座。州教科所专家走进高一年级课堂听课,与任课教师面对面交流,了解新课程实验工作中的具体 情况,对好的做法给予肯定,对遇到的困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的办法。2010年11月和2011年3—4月邀请永靖中学、临夏中学、土桥中学部分骨干教师来校指导,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2.学习领会省州新课程实验改革文件精神,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各类新课改制度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统一行动,认真实施,稳步推进。反复研究制定了《临夏县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确定了总体思路:学习培训为先,读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重点,分步实施,专家指导,研讨交流,扎实有效的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明确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工作重点的前提下,经深入研究出台了校本化的学校制度文件,如《临夏县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设置方案》、《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校本课程方案》、《临夏县中学学分管理及认定方案》等十多项制度,保证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有章可循。
3.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新课程实验培训
学校不失时机的抓住省、州、县、学校的每一次培训机会,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实验培训。2010年7、8月份为期12天的“甘肃省2010年高中新课程实验‘国培计划’网络远程培训”中,15位校委成员和53位教师参加了培训,按培训要求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经考试合格全部拿到了培训上岗证。2010年8月,高一年级的12名备课组长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10年3至12月份,在对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教学副校长、校长的一系列培训中,做到了一个不少、一次不缺,共计培训了288人次,对有效实施新课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1 年7月,我校有63位教师参加了高中新课程实验‘国培计划’网络远程培训,高
一、高二的24位备课组长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目前,我校的科任教师全部参加过新课程实验培训,基本适应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
4.充分发挥年级学科备课组的作用
为使广大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准确把握教材,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我校实行年级学科备课组制度。要求备课组立足课本,针对三维目标,狠抓教材重、难点的分析,努力做好新教材与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衔接和学生实际与新教材的衔接,将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指导、探究性问题的处理、知识点延伸与拓展度的把握等做为重点研究对象,一章一节的仔细研究,每周活动一次,每次两节课。同时,学校教研室给高
一、高二备课组下达任务,分别开展“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教法的研讨,每个组只研究一种教法,要求组内教师每人上一节课,经过充分研讨,最后达成共识,以文字形式上报教研室,再由教研室向全校推广。
5.社团组织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了适应新课程实验的需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成立了“梦源文学社”、“笛子社团”、“播音主持社团”、“合唱团”、“志愿者社团”、“英语角”、“时政宣传小组”、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兴趣小组等16个学生社团,专人负责,制定计划,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定期活动。经两次全校活动展示,效果良好。2011年4月20日,由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吕世虎教授任组长的省级专家调研组来我校对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进调研,我校的七个学生社团进行了汇报演出及成果展示,得到调研组的认可和好评,本学期第14周,将组织第三次社团展示活动,这也是我校实施新课改工作的一个亮点。体育活动保证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实行大课间活动,班级有口号,团队有遵旨。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三个行为习惯培养”、春季运动会等。
6.尝试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
针对我校师资、学生、场地、器材的实际,制定了《临夏县中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实施方案》和《临夏县中学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在开展研究型学习时,立足课本,从小问题入手、从简单问题开始,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并将学生进行编组,在科任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和组织有关的展示活动。例如“测定自行车的速度”、“了解韩集地区植物种类”、“探究五山池黄酒的制作工艺”等等,先由教师给出提纲、提供必要的研究方法、研究器材,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开展活研究活动。一年来,高一年级共完成21个研究型学习课题,尽管研究的问题小,研究的设施简陋,研究的层次浅,但毕竟我们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为了及时解决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准确的把握教材体系、教材重点、教学的难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推广在新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好做法,学校与2010年11月、2011年5月召开了两次新课改研讨会,大家广泛交流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知识结构零乱、课时紧、容量大、探究活动组织困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新课程实验教学的信心。
7.新课程实验教学为研究重点,组织开展“五课”教研主题研讨会,在研究探索中推进。
我校每学期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五课”教研的资料,每学期组织一次以“五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大比武活动,每个教研组选派两名 教师参加,分文理科进行评比。首先由参赛教师在教研组内说课,经讨论编写出教案,教研室统一安排上课。再由教研组组织评课,在此基础上科任教师修改教案、并撰写课后反思,交教研室。学期末由教研室总结出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好的教学方法,供全体老师借鉴。
二、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所做的工作
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校提出了“一年苦练基本功,三年站稳讲台,六年成骨干、挑大梁”的总体培养目标。
1.岗前培训,严格把关
新教师报到后,由党支部对他们进行师德教育,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教育他们要爱岗敬业、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教导处从上课、辅导、作业批阅、复习、考试等方面进行教学常规的培训,教研室从如何备课、确定教学重难点、教法的选择,如何上课、说课、评课、写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培训。然后教导处安排他们上过关课、汇报课,由教研室、教导处相关人员参加听课,然后进行评课,指出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
2.新老结对,以老带新
为大力培养青年教师,促使他们尽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校一贯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的做法,组织拜师大会,让青年教师鞠躬拜师,并签订协议。新老教师互相听课、共同探讨。截止目前,我校已经安排了14批对子,有4批、51名青年教师正在接受指导。每学期初,在老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出本学期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迫使他们认真、仔细的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为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骨干示范,推动课改 课堂是教学的关键,为此我们给新教师安排了不同类型的课,新教师第一学期在教研组内上过关课,第二学期开始上公开课,第三年教研室安排他们上基本功汇报课,并组织有关人员听课、打分、评比。对基本功汇报不过关的教师,延长培训期。
骨干教师引领示范充分发挥本校省、州级骨干教师的作用,每学期都组织一次骨干教师示范课,供青年教师学习。要求青年教师听课后写出感受和值得学习的做法。
4.明确任务,促进学习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本学科高中阶段的教材,精读所教学段的教材,每学期完成15000字的业务学习笔记,完成一篇1500字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每学期听课10节以上,每两周至少听一节指导老师的课,每学期至少上10节多媒体课,每学期至少完成三套高考试题。每年组织教师自费订阅一报一刊。学习制定了各级各类论文、课件发表、获奖奖励办法,大力倡导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制作课件,参加省州级优秀论文、课件的评选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
三、校本教研方面所作的工作 1.开发校本课程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为结果。实施新课程实验后,教研室安排各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临夏花儿》、《弟子规》、《临夏县发展小水电的区位优势分析》、《厨房里的热学》、《五山池黄酒的制作工艺》、《中学生英语生活会话三百句》、《饮料的成分和作用》、《我心中的花儿》、《韩集地区标本采集与制作》、《临夏县建 制沿革话变迁》、《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等31篇校本课程。尚有12篇正在撰写中。
2.举办专题讲座
实施新课程实验以来,我们已经组织了三场全校性的校本课程报告会,李昌华老师做了《临夏县发展小水电的区位优势分析》,马国鹏老师做了《弟子规解读》,马家元老师做了《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二”、“三”对做人与做事的启示-先秦部分》。近期将安排何龙老师做《临夏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缐宏光老师做《临夏花儿》、孟宪芳老师做《英语学习方法指导》三场报告。教研室再整理、考证,最后形成适应我校实际的校本课程。
3.创办学校刊物
学校坚持每年召开一次教育教学研讨会,要求每一位教师至少完成一篇论文。先在教研组内交流,然后推荐到学校,由教研室组织人员进行评选,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我校的刊物《县中教研》。另外,我校自1988年创办的学生刊物《蓓蕾》坚持至今,每学期出版一期,现在已办到92期。
新课程实验毕竟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在短期内显现效果。我校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克服重重困难,做了以上工作,在新课程实验教学工作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转变理念,扎实工作,有序推进临夏县中学的新课程实验改革进程。
四、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培训形式单
一、次数少、时间短,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难度较大,缺乏新课程的教学经验,仍有部分教师还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2.缺乏必要的硬件支持,学校缺少必要的实验室、语音室、图书馆、阅览 室、通用技术学习场所,缺少研究型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
五、今后的打算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骨干教师。2.学生综合性素质培养和评价及研究性学习开展方面加大力度,根据新课程实验改革理念,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意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篇:积极实践注重实效为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实践 注重实效
为推进节能减排发挥职能作用
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农环工委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工委工作的重点,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红河方面,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一、围绕发展大局,确定工作重点
红河州国土面积32931平方公里,辖13县市,410多万人口,是省内有色金属、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及制糖等资源开发较早的工业老区,州情决定了我们州的环境资源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繁重的任务、严峻的形势,不仅引起了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引起了州人大常委会的极大关注,始终把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红河列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工委作为常委会的具体工作部门,在州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按照党和国家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结合州情,围绕发展大局,发展职能作用,把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红河作为工委工作的重点,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和实践,为红河州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构建和谐红河、生态红河,积极地履行我们的职责。
二、发挥职能作用,推进节能减排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把这一重大决策落到实处,我们紧紧围绕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红河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一是积极参与民族立法工作。民族立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人大工作的重要职能。自2003年以来,我们州共制定和修订了涉及农业环境资源方面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个。按照常委会的安排,我们积极参与了立法调研、考察、督促起草文稿、参加专家评审论证等一系列相关工作。这些条例的制定和修订,为我们依法履职提供了可行的依据,也使我们得到了有益的锻炼和提高。近年来,先后制定或修订后颁布实施的自治州《异龙湖管理条例》、《水资源管理条例》、《林业管理条例》和《五里冲水库管理条例》,都是与建设生态红河相关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条例的实施,对保护全州的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红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是努力把议案督办工作办出成效。2003年以来,我州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常委会审议的代表议案共立了4件,其内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水利建设及水污染治理、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均由工委牵头办理。对此,我们始终把实现州人大代表的意愿和要求作为工委的重要职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代表及人民群众的意见,认真征求县市党委政府的意见和建议,主动与州政府领导和议案承办部门协商,增强了议案办理的实效性。经过不懈的努力,上述议案的办理工作均得到了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议案中提出的问题已得到解决或正在解决之中。
三是把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作为重点。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已成公众关注的热
点。因此,我们选择从源头抓起,首先从我州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和落实情况、水污染治理问题及生态保护情况入手,积极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查研究,不断促成州县市政府的重视和增加必要的投入。同时,高度关注个旧、开远等重点工业区的节能降耗减排情况,结合执法检查、代表视察、专题调研,多次到开远检查了解实施循环经济试点情况,到个旧检查了解矿产资源开发和节能降耗减排工作情况。
四是关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为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生态红河建设,关注我州的环境建设工作,2008年,根据州人大常委会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农环工委牵头组织了调研组,对我州部分重点建设项目——南沙水电站、马堵山水电站和蒙新高速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工作重点检查了项目建设中环保、水土保持措施的执行情况。调研组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肯定了成绩,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建议,随后形成了调查报告,提请主任会议审议。
三、注重宣传实效,积极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
在一年一度组织开展的环保世纪行活动中,我们除按省组委会的统一安排实施外,还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即将过去以州统一组织记者采访为主,转变为以州属新闻媒体和县市组织宣传报道为主;将少数人参加活动转变为多数人参加活动,使全州的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实现了上下联动,逐年扩大了影响力。
2007年组织开展的以“节能降耗减排·保护七彩云南·建设生态红河”为主题的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以及今年组织开展的以“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红河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均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为使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取得实效,两年来,我们始终把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与推动全州节能降耗减排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既重视宣传活动中报道的质量和数量,也重视推进全州节能降耗减排工作。红河传媒集团作为州级环保世纪行的主要媒体,每年均组织较强的采访队伍,围绕宣传主题,深入重点县市进行重点采访报道,有力地推进了红河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节能减排,红河第一爆”等一批新闻稿件,分别荣获省州的一、二等奖。个旧市近年来都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在2007年的环保世纪行活动中,紧密结合宣传活动,积极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联合8部门组成检查组,依法对3家环保违法企业作出停止建设处理,并进行强制查封;取缔6个“15小”违法土炼点、拆除6条土制烧结炉;责令3家排污企业停产治理;清查354户饮食经营场所,强制拆除或没收不听劝告的餐饮业燃煤灶具142台。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州、县两级在州级以上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广播、电视新闻和报刊登载的文章196篇(条),比2006年增加24%。2008年以“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红河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 目前正在有序开展。
五、立足服务职能,加强自身建设
我们工委始终坚持把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围绕州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建设学习研究型机关的要求开展学习活动,从思想、工作、作风等方面从严要求自己,坚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积极探索实践,勤奋工作,着力于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工作信心。根据农环工委的工作涉及面广,事务多,任务重、人员少的实际,我们在工作中,根据工委工作计划。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各项工作的目的意义及其艰巨性。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对工作进行精心安排,团结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增强工作的信心和干劲。
二是制定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州人大常委会的工作要点,我们相应制定工委的工作要点,每年都将年内的工作内容逐项分解,从每项工作开展的目的、时间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安排,量化了工作任务,保证了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是坚持团结共事,营造和谐环境。做好农环工委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我们在工作中,十分注重与州政府对口联系部门的联系工作,时常相互走访,听取意见,形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氛围。能够经常深入到县市人大了解情况,共同研究和探讨做好新时期人大农环工作的办法,总结各县市人大的工作经验,加强与县市人大的工作联系。
四是尽心尽力工作,力求履职成效。工委的全体人员围绕工委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各自的工作职责,坚持团结共事,加强内部团结,突出工作重点,注重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尽心尽力地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常委会、主任会交办的各项任务。
几年来,我们工委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红河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工作成效已成为过去,未来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工作,促进我州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红河,奔腾红河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 涛
第四篇: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经验材料
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经验材料
——清河学区中心校
各位领导:
大家好!
9月
日,清河学区图力格小学作为一所民族村小在这次现场会上供各位领导检查指导。现在,我将清河学区支持和发展民族教育的点滴做法介绍给大家,请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
多年来,清河学区始终把“办好每一所村小,让孩子们能就近读好书”作为工作的重点,尤其是把发展好民族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学区共有民族小学三所,图力格小学最具代表性。它位于清河学区的最南端,距学区中心校30华里。2007年明仁苏木将南庆丰汉族村与图力格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南庆丰小学也随之撤并到图力格小学,所以属蒙汉合并的校点,承担着图力格村幼儿、学前和1—3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现有蒙语授课班3个,汉语授课复式班一个,共有学生25名,教师6名。
图力格小学与其他两所民族村小一样都面临着相类似的问题。首先,适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生源逐年减少,4——6年级的学生在外借读,生源少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其次,这几所学校办学条件有限,普遍存在师资短缺,房舍不足,办学软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缺少能在蒙语授课的班级里任教的英语教师。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前几年,家长对我学区的民族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这几年来,我学区领导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让每一个适龄儿童有书读、读好书,他们多方面努力,各校的校容校貌、办学条件、师资等都有很大改观。2010年图力格小学借校安工程落实之际将学校迁到新址,签到新址以后,先后得到了旗教体局和奈曼旗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匹配资金修建院墙大门,更新了教学和办公设备。
第五篇: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腾克中心校民族教育发展情况
腾克中心校成立于1913年,是一所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民族学校,民族学校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更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带有双重性质。因此,我校作为达斡尔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自2005年3月迁入新校址时起,我校在传承和保护达斡尔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来改善作为民族学校却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达斡尔族民族特色。
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校用图板、照片等形式介绍达斡尔族过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生产劳作、文化体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历史上,达斡尔人在生产力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的情况下,怎么样生产、生活,为什么会形成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品质;通过展示曲棍球比赛、乌春表演、鲁日格勒舞蹈的图板,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悠久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活动,更加热爱本民族,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
1、文化艺术活动以民族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活动。近几年,不论是校园文化艺术节还是艺术展演活动都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为主,如:“民族民间广场舞比赛”、“扳棍、劲力比赛”;“达斡尔族歌曲大赛”等等,不仅让学生收到了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艺术展演活动中,孟志娟老师和学生合作的歌伴舞《四季歌》、吴永明老师的乌春表演、学生的舞蹈《鲁日格勒》等作为学校的保留节目、品牌节目曾参加过旗庆等多次全旗大型的文艺汇报演出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以民族艺术为主要内容。我校一直成立有文艺队,合唱队,有计划地排练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如: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歌曲演唱。
我校的绘画小组开展的活动也以民族艺术为主体,如:“哈尼卡制作”、“剪纸”等都是绘画活动小组的主要教学内容,活动小组的艺术作品布置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活动室。
3、作为曲棍球基点校,我校积极开展曲棍球运动项目,校曲棍球队成立于2004年,虽然开展时间短,校代表队积极参加旗举办的各种比赛,2006及2007年全旗曲棍球比赛中荣获道德风尚奖,并为上级输送了2名优秀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比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从而推动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三、以开展课程文化的途径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任务。
1、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以思想教育为主轴,介绍达斡尔族的历史、人物、文化、体育、服饰、风俗习惯,在授课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讲故事,演讲,曲艺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达斡尔族的发展史,更加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培养坚韧、积极向上的品质,并树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2、2009年4月,我校还增加了达斡尔族语言的课程内容。达斡尔族语言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趋于消失的势态,因此民族学校有责任开设达斡尔族语言传授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会用本民族语言讲故事。
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今年,我校担任了自治区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任务,我校申报了“达斡尔族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及“达斡尔族鲁日格勒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两个子课题,虽然处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但是已经尝试着将剪纸艺术和鲁日格勒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此项活动的成功开展必将会打造更具民族特色的品牌学校。
五、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进一步发展
学校坚持“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领先,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科研兴校”方略,建立并实施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修、研”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以及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过程。但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创成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腾克中心校所有师生必定会拿出我达斡尔族人具备的坚强不屈的品格,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一代一代传承、发扬光大,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腾克中心校
2009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