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时间:2019-05-12 11:2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第一篇: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漫漫征途一路歌--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江华瑶族自治县,镶嵌在湘、粤、桂三省交界萌渚岭山脉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曾诞生过李启汉、陈为人、江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块生生不息的神奇土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华的变化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而作为江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基础的江华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三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兴教为先,重教为本,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而强日

益繁荣的发展历程,驶入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逐步得到了满足,实施“科教兴县”和“教育强县”战略的基础更加坚实。

时间拉回到24年前的黑山口乡,那时,全乡人平纯收入仅120元,为建好当时的黑山口中心小学,全乡发扬“人穷志高、艰苦兴教”的“黑山口精神”,每人献砖30块、献瓦50片、石灰30斤、片石2担,每两人献木料一根、椽皮一块,每人还捐现金元,硬是建起了一栋82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一栋有着10套两房一厨的教师宿舍。这栋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已成为全县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掀起集资办学高潮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全县1985年开始大办教育最好的历史见证。

全县从城里到乡村,一座座全新的校舍矗立起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走进每一个村子,看到最好的房子,不必问,那一定是学校。农村如此,城里也如此。至1989年,全县为普及初等教育

就投入建设资金3564万元,人平集资元,其中群众投资献料折合3100万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612所。

1985年,当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决策之际,全县基础教育也开始步入法制化发展轨道,教育投入形成了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办学和人民群众踊跃办学的新机制。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县办学条件的改善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有了新的突破。全县教育共投入16200万元,其中投入建校的有4840万元,新建校舍11.92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85万元,图书200万元,购置仪器450万元,完善其它配套设施150万元。基本消灭了危房,实现了校校无危房,做到了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质课桌凳,教师有在校住宿条件。而据1983年统计:全县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总共16万平方米,其中一级危房28090平方米,二级危房15400平方米,如当时的中洞乡总共14所小学,就有12所是一级危房,只有借民房上课。我县被省财政厅、省教委联合表彰为“危房改造先进县”,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县”。1991年,全省民族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江华隆重召开,江华教育被誉为“民族教育一枝花”。

进入新世纪后,为了有效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全县进行了二轮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目前,全县学校从1997年的759所撤并整合到现在的335所,同时坚持把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与重点建设中心校相结合,走联村办完小,乡镇办初中(或中心小学)的路子,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逐步整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显现出了良好的运行效益。

为巩固“两基”成果投入9000万元,新建校舍 46800平方米,改造校舍33500平方米,使d级危房成为了历史。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积极向上争取,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投入。一年来,全县在建的或已经完成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34个,多项教育建

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投资2700多万元,主要包括投资796万元实施的6个“中西部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投资695万元实施的5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资210万元实施的9个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投资612万元完成了职业中专的实训大楼,投资228万元实施了2个明德工程,其中县级配套资金178万元,投资182万元实施了校园绿化、体育基础设施改造。同时,平均每所需投入300万元的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全县今年7所建设任务目标正快马加鞭。这些校舍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办学水平,为城乡教育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从师资配备到教学仪器配套,从课堂信息化引进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十年间,江华教育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步入了多媒体,网络,计算机

辅助教学的新时代。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按照“两基”工作标准以及标准化建设要求,我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学仪器总价值达万元,中心小学基本达到省一类标准,初中达到二类标准,建起多媒体电教室12全文查看

第二篇: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漫漫征途一路歌--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江华瑶族自治县,镶嵌在湘、粤、桂三省交界萌渚岭山脉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曾诞生过李启汉、陈为人、江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块生生不息的神奇土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华的变化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而作为江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基础的江华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兴教为先,重教为本,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而强日益繁荣的发展历程,驶入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逐步得到了满足,实施“科教兴县”和“教育强县”战略的基础更加坚实。

时间拉回到24年前的黑山口乡,那时,全乡人平纯收入仅120元,为建好当时的黑山口中心小学,全乡发扬“人穷志高、艰苦兴教”的“黑山口精神”,每人献砖30块、献瓦50片、石灰30斤、片石2担,每两人献木料一根、椽皮一块,每人还捐现金8.8元,硬是建起了一栋82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一栋有着10套两房一厨的教师宿舍。这栋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已成为全县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掀起集资办学高潮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全县1985年开始大办教育最好的历史见证。

全县从城里到乡村,一座座全新的校舍矗立起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走进每一个村子,看到最好的房子,不必问,那一定是学校。农村如此,城里也如此。至1989年,全县为普及初等教育就投入建设资金3564万元,人平集资77.6元,其中群众投资献料折合3100万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612所。

1985年,当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决策之际,全县基础教育也开始步入法制化发展轨道,教育投入形成了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办学和人民群众踊跃办学的新机制。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县办学条件的改善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有了新的突破。全县教育共投入16200万元,其中投入建校的有4840万元,新建校舍11.92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85万元,图书200万元,购置仪器450万元,完善其它配套设施150万元。基本消灭了危房,实现了校校无危房,做到了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质课桌凳,教师有在校住宿条件。而据1983年统计:全县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总共16万平方米,其中一级危房28090平方米,二级危房15400平方米,如当时的中洞乡总共14所小学,就有12所是一级危房,只有借民房上课。我县被省财政厅、省教委联合表彰为“危房改造先进县”,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县”。1991年,全省民族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江华隆重召开,江华教育被誉为“民族教育一枝花”。

进入新世纪后,为了有效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全县进行了二轮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目前,全县学校从1997年的759所撤并整合到现在的335所,同时坚持把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与重点建设中心校相结合,走联村办完小,乡镇办初中(或中心小学)的路子,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逐步整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显现出了良好的运行效益。

为巩固“两基”成果投入9000万元,新建校舍 46800平方米,改造校舍33500平方米,使d级危房成为了历史。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积极向上争取,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投入。一年来,全县在建的或已经完成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34个,多项教育建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投资2700多万元,主要包括投资796万元实施的6个“中西部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投资695万元实施的5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资210万元实施的9个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投资612万元完成了职业中专的实训大楼,投资228万元实施了2个明德工程,其中县级配套资金178万元,投资182万元实施了校园绿化、体育基础设施改造。同时,平均每所需投入300万元的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全县今年7所建设任务目标正快马加鞭。这些校舍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办学水平,为城乡教育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从师资配备到教学仪器配套,从课堂信息化引进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十年间,江华教育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步入了多媒体,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时代。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按照“两基”工作标准以及标准化建设要求,我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学仪器总价值达1751.5万元,中心小学基本达到省一类标准,初中达到二类标准,建起多媒体电教室

第三篇: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经验材料

关于发展民族教育的经验材料

——清河学区中心校

各位领导:

大家好!

9月

日,清河学区图力格小学作为一所民族村小在这次现场会上供各位领导检查指导。现在,我将清河学区支持和发展民族教育的点滴做法介绍给大家,请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

多年来,清河学区始终把“办好每一所村小,让孩子们能就近读好书”作为工作的重点,尤其是把发展好民族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学区共有民族小学三所,图力格小学最具代表性。它位于清河学区的最南端,距学区中心校30华里。2007年明仁苏木将南庆丰汉族村与图力格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南庆丰小学也随之撤并到图力格小学,所以属蒙汉合并的校点,承担着图力格村幼儿、学前和1—3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现有蒙语授课班3个,汉语授课复式班一个,共有学生25名,教师6名。

图力格小学与其他两所民族村小一样都面临着相类似的问题。首先,适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生源逐年减少,4——6年级的学生在外借读,生源少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其次,这几所学校办学条件有限,普遍存在师资短缺,房舍不足,办学软硬件设施不足等问题。尤其是缺少能在蒙语授课的班级里任教的英语教师。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前几年,家长对我学区的民族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这几年来,我学区领导高度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能够就近入学,让每一个适龄儿童有书读、读好书,他们多方面努力,各校的校容校貌、办学条件、师资等都有很大改观。2010年图力格小学借校安工程落实之际将学校迁到新址,签到新址以后,先后得到了旗教体局和奈曼旗旗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匹配资金修建院墙大门,更新了教学和办公设备。

第四篇: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腾克中心校民族教育发展情况

腾克中心校成立于1913年,是一所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民族学校,民族学校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更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带有双重性质。因此,我校作为达斡尔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自2005年3月迁入新校址时起,我校在传承和保护达斡尔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来改善作为民族学校却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达斡尔族民族特色。

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校用图板、照片等形式介绍达斡尔族过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生产劳作、文化体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历史上,达斡尔人在生产力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的情况下,怎么样生产、生活,为什么会形成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品质;通过展示曲棍球比赛、乌春表演、鲁日格勒舞蹈的图板,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悠久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活动,更加热爱本民族,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

1、文化艺术活动以民族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活动。近几年,不论是校园文化艺术节还是艺术展演活动都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为主,如:“民族民间广场舞比赛”、“扳棍、劲力比赛”;“达斡尔族歌曲大赛”等等,不仅让学生收到了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艺术展演活动中,孟志娟老师和学生合作的歌伴舞《四季歌》、吴永明老师的乌春表演、学生的舞蹈《鲁日格勒》等作为学校的保留节目、品牌节目曾参加过旗庆等多次全旗大型的文艺汇报演出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以民族艺术为主要内容。我校一直成立有文艺队,合唱队,有计划地排练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如: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歌曲演唱。

我校的绘画小组开展的活动也以民族艺术为主体,如:“哈尼卡制作”、“剪纸”等都是绘画活动小组的主要教学内容,活动小组的艺术作品布置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活动室。

3、作为曲棍球基点校,我校积极开展曲棍球运动项目,校曲棍球队成立于2004年,虽然开展时间短,校代表队积极参加旗举办的各种比赛,2006及2007年全旗曲棍球比赛中荣获道德风尚奖,并为上级输送了2名优秀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比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从而推动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三、以开展课程文化的途径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任务。

1、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以思想教育为主轴,介绍达斡尔族的历史、人物、文化、体育、服饰、风俗习惯,在授课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讲故事,演讲,曲艺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达斡尔族的发展史,更加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培养坚韧、积极向上的品质,并树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2、2009年4月,我校还增加了达斡尔族语言的课程内容。达斡尔族语言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趋于消失的势态,因此民族学校有责任开设达斡尔族语言传授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会用本民族语言讲故事。

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今年,我校担任了自治区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任务,我校申报了“达斡尔族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及“达斡尔族鲁日格勒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两个子课题,虽然处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但是已经尝试着将剪纸艺术和鲁日格勒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此项活动的成功开展必将会打造更具民族特色的品牌学校。

五、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进一步发展

学校坚持“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领先,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科研兴校”方略,建立并实施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修、研”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以及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过程。但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创成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腾克中心校所有师生必定会拿出我达斡尔族人具备的坚强不屈的品格,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一代一代传承、发扬光大,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腾克中心校

2009年6月9日

第五篇:发展纪实

河北金磊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河北金磊耐磨钢球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河北金磊耐磨钢球有限公司是21世纪初的新建企业,具有科研人员多、技术先进、员工队伍年轻、建设起点高、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理化检验试验设备齐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专业生产耐磨铸球等优势;生产的耐磨铸球产品系列齐全,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磨耗低、失圆率低、破碎率低等优点。短短6年时间,公司在董事长、总经理康彦晨的带领下,紧紧依靠和发挥自身优势,年年上项目扩规模,企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滚动发展,靠规模化经营创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高鉻铸球生产基地。

一、扩规模上项目,滚动发展,创规模效益。

该公司总经理康彦晨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创业的历程,集聚了资金,积累了经验,并对耐磨铸球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2003年,他果断决策组建了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此后年年上项目扩规模,企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滚动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经营之路。

2003年,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两座生产车间,招聘员工40人,占地10余亩,主要产品有耐磨钢球、衬板、锤头,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2004年,投资100多万元扩建两个生产车间,拥有员工80人。

2005年,扩大占地50亩,投资600万元建设四个生产车间,员工达到了120人,年产耐磨材料10000吨,实现销售4000多万元,完成了一期创业发展和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企业的二次腾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6年,投资500万元,扩大占地10余亩购置了一条全自动热处理生产线和回火生产线,同时专业生产耐磨铸球,完成了传统劳动向机械化作业、产品多元化生产向专业生产耐磨铸球的两个转变。

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先后投资800万元,又购置了两条全自动热处理生产线,实现了耐磨钢球的现代化大生产,年产能力达到了25000吨,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员工队伍达到了600余人。

该公司项目建设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该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并被被当地政府誉为“小巨人企业”。该企业生产的高鉻铸球系列产品被授予“中国耐磨材料十佳名优品牌”、“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为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中国建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该公司谋划了“高铬耐磨球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新增占地100000多平方米,扩建12条高铬耐磨球生产线,主要包括:生产车间、热处理车间、磨球车间、仓

库、销售中心。以及其它辅助设施,扩建工程年产Φ17—Φ140mm各类直径规格的系列高铬耐磨球,新增产能2万吨,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达到50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3.2亿元人民币,年利税达到6000多万元,跃居全国耐磨钢球行业领先地位。

二、引进高科技人才,采用先进技术,靠科技求发展。该公司自建厂至今十分重视引进高科技人才,先后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聘请专家、教授6人。专家教授的加入,除了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以外,还为企业培训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由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解决了普通铸球向中鉻铸球和高鉻铸球转变过程中的技术、工艺难题,从而使该公司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先后开发高铬淬火球、矿山球、润磨机专用球、多元合金球、高鉻淬火球锻、多元合金锻、破碎机锤头等耐磨材料系列产品,制造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这些专家教授还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近年来,先后为吉林涞源一家矿山企业解决了矿粉产量问题,为河北燕王公司解决了磨机不平衡的问题,为北京第二水泥厂解决了中开磨机温高的问题,受到了好评,同时也为赢得更多的客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引进先进设备,强化检测手段,以品质取信顾客。该公司为了确保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试验设备,近来先后投资1000万元。拥有中频电炉8台(套),热处理采用全自动化生产,拥有推杆式电阻炉、工业电阻炉生产线5台(套);检验实验设备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TY–CS.3000型碳磁分析仪、IYBSY2型元素分析

仪、洛氏硬度仪及冲击实验机,对产品进行万能材料、动载磨料磨损、金相及冲击实验,保证了产品质量,近期投资60万元购买了美国热电光谱分析仪,以便炉前快速分析检验和化学成分的及时调整。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和检验试验设备,加之采用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各道工序均在受控的条件下运行,生产能力大大提到,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金磊”品牌耐磨铸球在国内市场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靠品牌取信于顾客。目前该公司达到了年产20000吨耐磨铸球的生产能力,产品的质量控制高于国家标准,不断满足了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辽源市金刚水泥集团、首都钢铁集团等大集团公司的需求,品牌效益明显提高。

下载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XX县民族教育发展经验交流材料(★)

    在天峻县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热爱民族教育事业的党政领导、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他们倾注心血,任劳任怨,把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天峻草原。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过这样......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发展篇 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种植业 腾飞的畜牧业 崛起的饲料工业 开拓奋进的渔业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欣欣向荣的农垦事业改革篇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全......

    土默特左旗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自查报告★

    土默特左旗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 自查报告 2015年5月6日 按照督导评估验收要求,现将我旗实施民族教育发展工程情况汇报如下。 一、民族教育基本状况 我旗有民族学校和幼儿园1......

    xx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汇报

    xx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市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民族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林业局发展纪实

    聚精会神务林开拓奋进创业 ——湖南省邵阳市林业局奋斗篇 邵阳市是湖南省重点林区。近年来,邵阳市林业局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以实施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

    高级中学发展纪实

    在古城xxxx县xxxx风景区凤城大道与振兴大道交汇处,有一座占地近200亩、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投资逾6000万的现代花园式学校。一幢幢教学楼、实验楼、餐厅楼、宿舍楼壮丽宏......

    学校教育发展纪实

    立足科研兴校促进师生成长——XXX乡初中教育教学发展纪实走进XXXX乡初中,浓重的城市生活气息很难与大山联系在一起,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餐厅楼错落有致;生活区、教......

    某村发展纪实

    **村发展纪实近年来,**街道**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生态文明、休闲居住、山水养生、建设魅力山城的后花园”的工作理念,大力实施“组织建设、旧村改造和谐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