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各体裁发展线索

时间:2019-05-14 15:1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十年各体裁发展线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十年各体裁发展线索》。

第一篇:三十年各体裁发展线索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小说的创新与进展

《新青年》作家群:鲁迅、陈衡哲、胡适

初期小说 1917——1919年

《新潮》作家群:汪敬熙、杨振声、罗家伦、叶圣陶、俞平伯(问题

小说端倪)

“问题小说”(1919年下半年)冰心、王统照

人生派写实小说——叶圣陶

写实: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写实小说

许钦文、蹇先艾

乡土小说

发展期小说流派及作家

抒情:废名—沈从文—汪增祺

(1919——1927)

自叙传抒情: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叶灵凤

抒情小说

其它主观抒情:庐隐、淦女士、许地山

普罗小说:

蒋光慈、华汉、洪灵菲、楼建南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新诗的尝试与成长

胡适《尝试集》(1920)

尝试时期: 白话新诗

(1917——1921)

刘半农《扬鞭集》、《瓦缶集》;

刘大白《旧梦》、《邮吻》等早期诗人

#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奠基作——郭沫若《女神》1921

自由体诗:

湖畔诗社——自由体“爱情诗的”创造

1922

冰心、宗白华与“小诗派”

1923 成长时期:

冯至与“婉约派”抒情诗

1927

(1921——1927)#新格律体: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的诗歌创作1926

象征诗派:李金发的《微雨》1925(冯乃超、穆木天、王独清等)

普罗诗派:蒋光慈的政治抒情诗《新梦》1925、《哀中国》1927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话剧的引进与建设

戏剧演变:先秦《诗经》—汉《乐府》—唐—元曲—明(南

戏)—清(京剧0 “五四”前

春柳社(晚清—1917)

文明新戏

肯:张厚载—《我的中国旧剧观》——“国剧

运动”

话剧运动

旧剧评议

“五四”时

否: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胡适——“建

(理论倡导与初步引进)

西洋式戏剧”

西洋戏剧的引进与介绍:“易卜生专号”1918年4卷6期

“五四”后

青年学生中盛演话剧:南开剧团、清华剧团

(建设与深入发展时期)

话剧团体出现: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人艺戏剧

专门学校、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南国社

体裁:正剧、悲剧、喜剧

创作角度:创作剧、翻译剧、改编剧

话剧创作

现实主义——社会问题剧:(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胡适、陈大悲、汪仲贤、欧阳予倩、#洪深

戏剧思潮:趣味主义 ――追求“趣味”,相对忽视社会意义。(北平艺专戏剧系)

熊佛西、余上沅、#丁西林

浪漫主义——郭沫若、#田汉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散文的发生与自觉

1、《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鲁迅、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等)

2、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俞平伯、钟敬文、废名)

3、冰心、朱自清与“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许地山、叶圣陶、瞿秋白)

4、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5、“语丝派”(林语堂)和“现代评论派”(陈西滢、徐志摩)散文

第二个十年(1927—1931—1937)

30年代小说的发展

“京派”小说——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纯文学倾向”——追求艺术的独立价值和美——#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林徽因等。

现代化历程

“海派”小说——呼应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潮流——“现代主

义倾向”。

分三阶段——

1、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的性欲小说;

2、#“新感觉派”30年代,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为代表的都市小说;

3、40年代,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

左翼小说——共产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呼应世界范围内的“红

色”30年代——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文学反映人民大众的反压迫、反帝斗争,为政治夺权服务。包含四类作家:

1、鲁迅;茅盾—社会剖析派;

2、丁玲;

3、左翼新人小说(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柔石、胡也频);

4、东北作家群:萧军、萧红、端木蕻良。

革命历程

(1927—1931—1937)左联外作家(民主主义作家)——在左翼与“京派”、“海派”的对峙

中与左翼作家有密切联系,但仍保持独立风格探索的作家——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

1、巴金、老舍等大作家;

2、王统照、叶绍钧、李劼人等作家。第二个十年(1927—1931—1937)

30年代话剧概述

1、兴起原因

2、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1929、8—1930、4)

国统区:无产阶级戏剧运动 上海剧团联合会(1930、3)—(1930、8、1)左翼剧团联盟—(1931)左翼戏剧家联盟

3、特点:

广场剧:(民间化、大众化)

苏区(解放区)红色戏剧运动: 是红军中的宣传队,带有自我娱

乐与自我教育的性质,除娱乐性外,着重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与现场鼓动。

1、特点:除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

民族解放的主题外,还有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鼓动功能,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从剧场走向农村、战地,向“广场剧”发展。

→“国防戏剧”(1936年提出)

2、代表作家:田汉、洪深

3、剧作:“好一计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1、兴起原因:1929年11月,欧阳予倩文章:“爱美剧往往不能持久,戏剧发展必须走职业化道路„„中国话剧要在中国观众中立足,必须有本民族的,能够与世界及传统戏剧大师并肩而立的现代剧作家,创造出能够打动亿万人心灵的高质量剧作„„”职业化剧场剧迅速兴起。

剧场剧:

(职业化、商业化)

曹禺、夏衍——思想性、艺术性、商业性完美结合。

2、代表作家

李健吾、袁牧之——不追求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醉心于

人性的剖析,着重于戏剧艺术的探索。

第二个十年(1927—1931—1937)

30年代的散文创作

鲁迅、瞿秋白、茅盾——《申报·自由谈》

杂文:

唐弢、徐懋庸(师法鲁迅)——《语丝》

“论语派”—林语堂,实际组织者;提倡“闲适”、“幽默”、“性灵”文学

——阵地:《论语》、《人间世》、《宇宙风》

小品文:

周作人:《看云集》、《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风雨谈》、《瓜豆集》—

—知识性、趣味性小品文。

抒情散文:

1、何其芳《画梦录》大公报文艺奖金;

2、李广田《画

廊集》、《银狐集》、《雀衰集》;

3、丽尼、陆蠡。

抒情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

1、朱自清《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2、郁达夫《迹痕处处》

1、夏衍《包身工》;

2、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太原》

报告文学:

3、范长江《中国西北角》、《塞上行》;

4、邹韬奋《萍踪寄语》(三集)

第二个十年(1927—1931—1937)30年代诗歌流派与诗歌创作

殷夫与中国诗歌会诸诗人

政治抒情诗:

发展线索:(蒋光慈——殷夫——中诗会——贺敬之、郭小川)

不直接表现工农革命斗争,坚持现实主义诗歌艺术探索

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艾青、臧克家、田间

代表诗人:#戴望舒及汉园三诗人(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

现代诗派:

发展线索:李金发——戴望舒——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派

第三个十年(1937—1945—1949)

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

抗战前期:1937、7——1938、10 时间:1937、7—1945、8—1949、7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抗战中期:1938、10——1944、9 文学发展的时段性清晰

抗战后期:1944、9——1949、7

全民族抗战中文学的统一

抗战前期:1937、7——1938、10 空间:

不同政

#国统区

历史沉郁中文学的思索

抗战中期:1938、10——1944、9 治区域

文学分

文学用喜剧结束一个时代

抗战后期:1944、9——1949、7 割并存

解放区(根据地)

上海“孤岛”(1937、11、12——1941、12、8)

沦陷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以上海为中

其它地区:香港、澳门、台湾

第三个十年(1937—1945—1949)

四十年代的新诗

1、写实性、战斗性

一、抗战初期:民族的心音和战斗的鼓点

2、性式:通俗化、散文化

诗论

1、对诗歌艺术的探索

散文化

二、相持阶段:沉思的诗

诗人:艾青、穆旦

2、对诗的个性的自觉追求

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

三、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政治讽刺诗和政治抒情诗——袁水拍的《马凡陀山歌》

第三个十年(1937—1945—1949)

四十年代的戏剧

抗战初期:向广场剧倾斜(1937“七七”事变后)《保卫芦沟桥》

一、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敌后根据地:秧歌剧——新歌剧(1943年春)《白毛女》

**中的广场活报剧(40年代末,1948年前后)

1、从历史中寻找民族自信心和(1941)

代表作家:郭沫若—《屈原》—战国、明末历史剧六部;阳翰笙、阿英

#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2、探讨民族性格的优劣得失(1948后)

代表作家:曹禺《北京人》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

#正面描写知识分子的创作潮流:夏衍《法西斯细菌》、《芳

草天涯》、宋之的《祖国在召唤》、袁俊《万世师表》

“剧场剧”的再度兴起

讽刺喜剧创作的发展:陈白尘《升官图》、吴祖光《捉鬼传》、瞿白音《南下列车》、宋之的《群猴》

三、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剧场剧的繁荣

第三个十年(1937—1945—1949)

四十年代的小说

前:1937—1941 抗战小说蜂起,艺术水平下滑,以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为主 时间:

内容:

1、新人、新的民族性格的成长:姚雪垠《差半车麦秸》

2、直接反应战地生活的: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

后:1941—1949 社会历史文化反思小说、长篇小说创作热潮

讽刺暴露小说: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三记”、艾芜

七月派小说:(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的儿女们》

国统区

1、茅盾《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巴金

《憩园》、《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老作家的创作

2、沈从文《长河》;萧红《呼兰河传》;端木

蕻良《科尔沁旗草原》、王西彦《古屋》

体验追忆小说

郁如《遥远的爱》、穗青《脱缰的野马》

新生代作家

黄谷柳《虾球传》、汪曾祺《邂逅集》

讽刺暴露小说:#钱钟书《围城》 空间:

1、“雅”——张爱玲《传奇》;苏青《结婚十年》;梅娘“水族系列

小说”《蚌·鱼·蟹》;

2、“俗”——张恨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秦瘦鸥《秋海棠》

沦陷区

通俗小说:

(先锋与通俗)

3、武侠——白羽《偷拳》;王度庐《卧虎藏龙》、《宝剑金钗》、《剑气珠光》

4、侦探、滑稽小说——孙了红《血纸人》/耿小的《摩登济公》

先锋小说:

徐訏《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风萧萧》;

无名氏《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

1、歌颂现实(歌颂解放区、歌颂工农兵)

2、讽刺暴露——丁玲《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

解放区:

(现实与民间)#

3、抒情小说——孙犁《荷花淀》、《采蒲台》

(与国统区“追忆体验小说”呼应)

4、通俗小说——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第三个十年(1937—1945—1949)

四十年代散文

前:1937—1941 体裁:以报告文学为主

时间:

内容:

1、新人、新的民族性格的成长

2、直接反应战地生活的:丘东平《东战场别动队》

后:1941—1949 长篇报告文学、抒情叙事散文创作热潮

巴金《海行杂记》、《龙·虎·狗》

国统区:

沈从文《湘西》、《湘行散记》

张爱玲《流言》、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

空间:

沦陷区:

1938年上海孤岛“复社”出版《鲁迅全集》

1、人民革命斗争:刘白羽《为祖国而战》

报告文学

2、写人记事:丁玲《田保霖》;沙汀《随军散记》;

解放区:

周而复《诺尔曼·白求恩》

3、批判、暴露:丁玲《三八节有感》;

王实味《野百合花·文艺家·政治家》

抒情叙事

茅盾《风景谈》、《白杨礼赞》

第二篇: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

发展篇

实现历史性跨越的种植业

腾飞的畜牧业

崛起的饲料工业

开拓奋进的渔业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

欣欣向荣的农垦事业

改革篇

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全面确立不断完善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减轻农民负担成效显著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垦管理体制 农村综合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立

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农业对外开放实现合作共赢

保障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农业机械化在改革中前进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实推进

植物保护事业快速发展

农业科技力量日益彰显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方兴未艾

农村能源建设前景广阔

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历史跨越

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

管理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

农业法制建设全面推进

农业信息化在改革中奋进

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基层民主稳步推进

后记

文摘

总论

改革的先导发展的源泉——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

农业部课题组

今年是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也是农村改革30周年。3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开拓创新的壮丽诗篇。农村改革激活了农业发展的动力,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村改革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先河,为全面改革开放探索了道路。最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明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必需遵循的重大原则,制定了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是新形势下指导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回顾总结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展望改革发展的前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改革的体制创新

农村改革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改革创新了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了农村发展繁荣,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改革从农村突破有其历史必然性。“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使国民经济到了近乎崩溃的边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尤为突出。1978年,全国有近40%的农民吃不饱饭。解决吃饭问题是当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农民进行改革探索的内在动力。

改革是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实行联系产量计算报酬开始的。1978年,改革在安徽省少数县秘密进行,实行的结果是大旱之年全部大幅增产,受到农民的欢迎。就在安徽肥西县进行包产到户试点的同时,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秘密实行了“包干到户”。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规定:“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分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不许包产到户。”(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决定改为“也不要包产到户”)。

由于责任制能够增加粮食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一经出现就发展很快。为统一认识,加强对责任制发展的指导,1980年9月,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的文件,指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这是对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进一步肯定。到1981年,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是根据产量计工分,再按工分分配;而包干到户的分配方式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群众称包干到户为“大包干”。1983年底包干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97.8 %。

各地实行土地承包时,承包期限一般为三年,到1983年承包期已到,下一步是否还能承包,群众心里没底,有的甚至认为承包制只搞三年,农民有怕政策变的心理。为了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郑重宣布“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人们通常把土地承包期15年称为第一轮土地承包。

为了发挥土地承包经营对促进生产的作用,1993年11月,中央决定:将耕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提倡在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办法。同时,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经发包方同意,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

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同时,国有农场的经营制度也在进行改革。1980年后,一些农场实行了“大包干”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国营农场开始兴办家庭农场,实行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制度,1986年中央正式要求:认真办好家庭农场,建立健全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管理体制,家庭农

场成为国有农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1993年7月,将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载入《农业法》。1998年10月中央要求: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1999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002年8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为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并不断完善,有许多与时俱进的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带动,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结起来,实行一体化、贸工农综合经营,以解决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问题,提升农业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到2007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17.1 6万个,同比增长10.8 %;带动农户9511万户,同比增长4.5 %;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数4183万人,同比增长7.5 %;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568.3 亿元,户均增收1649元,同比分别增长16.0%、11.0%。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民群众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织起来,在产加销不同环节围绕资金、技术、购销等开展互助合作。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市场主体。目前,全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万多个,其中,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8000多个。

(二)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突破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改革前,我国农村实行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不允许农民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当时在农村的非农产业是由集体兴办的社队企业,是作为集体副业来发展的,而且只允许公社、大队办企业,不允许社员个人办、联户办企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民在解决温饱后有了经济剩余,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要求开拓生产和发展的空间,在原社队企业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农户自办和联户办的企业。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设立乡镇政府,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不复存在。根据社队企业发展的新形势,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将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由原来的两个轮子(社办、队办)改变为四个轮子驱动(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并开始突破“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限制而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普遍进行了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制,有的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有的改制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或企业集团,有的实行股份合作制。

在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农村的个体、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也快速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给了农民改变身份、选择职业、获取生产剩余的权利,创造出农民脱离土地进入其他产业的条件,加上政策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逐步放松管制,农村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以劳务为主和适宜分散经营的经济活动中,个体经济应该大力发展”,“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是我们长期的方针”。政策的调整打破了农民发展私营经济的禁区,高收入的吸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召唤,使农村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和崛起。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党的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从“补充地位”上升到“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国家有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促进了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扩大和丰富了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加快形成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篇:中国画的欣赏与发展线索

中国画的欣赏与发展线索

⑴中国画的特征。A,横展竖张巧卷轴,这是中国画外在的形式;B,线条万象墨生辉,这是讲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上的特征。C,诗书画印合一体,这是中国画创造的完美情境。

⑵ 山水画。中国画主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大门类。自然山水演变为审美对象,是因为中国的士大夫一直以山水象征或比喻人的精神。它大体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 展子虔的《游春图》。展子虔是隋代画家,他的《游春图》是早期山水画的代表,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

● 董源与范宽。董源与范宽是五代和北宋的画家。这一时期山水画发展趋于成熟,其主要特征山水的真实感。

● 马远的《踏歌图》。马远是南宋画家。山水画到南宋出现了变化,体现在构图布景方式。马远取山水景色的一角,从某个角度截取景色收入画中。

● 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倪瓒是元代画家。元代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因为当时异族统治,文人遁世隐逸,山水画成为他们表现清高绝俗的心态。

● 明清山水画更成熟。比较重要的如石涛;现代山水画主要是体现在创新上,如齐白石、李可染、张大千等。

⑶ 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画的另一支脉。它分为:工笔花鸟画与写意花鸟画。

下面重点讲写意花鸟画。

● 写意花鸟画起于唐代,经宋代文同、苏轼等画家发展而成为花鸟画的主流。明清之后更为成熟。主要有明代的朱耷(大音),画鸟;清代郑板桥画竹;清未明初有吴昌硕和齐白石。

⑷人物画。古代人物画是在战国就确立,至唐宋已成熟,到明清倒相对衰弱。人物画可分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实人物三类。它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人物画自西晋画家卫协开始变得精细。东晋画家顾恺之强调人物画的形神兼备。他的《洛神赋图》体现了形神兼备的特征。

● 周昉《籫花仕女图》。唐代人物画有较大的变化。《籫花仕女图》中的女性是浓妆艳抺,体态丰硕,过着一种闲适风流的生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也具备这种唐代人物画的风韵。● 顾闳(宏音)中的《朝熙载夜宴图》。顾闳中是五代时期的画家。人物画在五代、宋、元时期趋于多样化。到清代走向衰落。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

中国近现代美术馆发展之线索

美术馆与中国近代社会的邂逅,于它初遇的那个颠簸的时代而言,尤其是和政权更迭、战火硝烟的种种状况相比,实在算不上一桩动人心魄的大事;然而中国知识分子与美术馆的邂逅,于他们渴求拯救万民之道的心灵而言,却好似在开启民智的艰难途中高高矗立起了一座华美的理想丰碑。美术馆在中国走过的路,细探究竟,不过百年而已,然而中国从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踉跄投入现代社会,也不过百年。

已经腐朽的封建社会大厦确曾外强中干地维护着自身的社会制度,但是时间千年地流过,任是多么美好的韶光,也早被打磨成了枯骨,哪还配得起民脂民膏堆积起来的红妆?哪能不遭强权的觊觎?当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可能性被工业革命开发成现实,东西双方遥遥相望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科技武装起来西方按捺不住释放能量的冲动,露出了虎视眈眈的凶光&挣扎着的中国封建政府也打算努力医治自己千疮百孔的身体。于是,晚清的政府官员对西方世界经过盲人摸象式的考察之后,各种现代概念便被匆匆引入汉语世界,各种新的旧的物质文明成果也被依葫芦画瓢地实现到中国的土地上比如美术馆。

这个事件中的几个关键词是:中国晚清政府、西方的博览会、南洋第一次劝业会、美术馆。

已经被西方列强吓坏了的清政府开始有点明白过来,已然领教了落后挨打的痛楚,就打算在一些开明朝臣的主张之下向西洋、东洋学习些办法,至少做出个图谋强大的姿态比如1904年派溥伦贝子为正监督率团参加美国的纪念路易斯安娜购买100周年世界博览会比如1906年清政府准奏商部颁布《商部新订出洋赛会通行章程》,从英国人赫德手中收回国际博览会事务承办权;比如1906年第一次商业劝工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再比如1910年清政府农商部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这些举措的大意倒是实业兴国,只不过手忙脚乱地张罗了一阵子,却连国内的报纸也抱怨南洋劝业会更像是赛珍会、聚宝会,搜罗了众多产品反倒集中展出了不实用的弊端。清政府参与到博览会原是见到欧美国家组织大型活动既扬国威又促生产,就起了效仿之心,可是却只学到了表面文章,只砸钱模仿了华丽的形式。威震全球的水晶宫博览会背后是工业革命的划时代成果,而大清国根本没有成规模的工业产品生产,反倒是一介商人张謇。不仅在实业上的建树有目共睹,而且于1905年创办了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博物馆史上最重要的一页。

不过我们对历史也不能一味苛求,在南洋第一次劝业会上,很多来自西方的概念都被本土化地实践了一番。展览场地上有不少镶了中式花边的西洋风格建筑,公园养着牛羊被演绎成了公园畜牧场,但还是像模像样地划分了很多展馆,其中就有美术馆。当然,这个美术馆更接近一次展览行为,因为它只有展览而没有收藏,只有小洋楼建筑而没有管理制度,但是它让所有进来参观的中国人都感性地认识了美术馆这种事物,也比当时社会已有的雅集行为和美术展览会更为全面甚至现代地诠释了美术这个概念,其首创之功是不容抹杀的,但是毕竟这个美术馆不是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清政府也很快就倒台,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和其中的美术馆便随之颓败了。

1911年,到中国拥有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还有十几年的时间。这几年就像一段酝酿期,条件逐渐成熟起来,各种因素也都在发酵。

中国现代美术馆事业起步的重要外围条件,就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在中国的真正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起源于欧洲,因为那里的传统和制度为这项事业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中世纪以前的欧洲一些地区已经有公共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萌芽,专门收藏珍宝和标本的地方也被当成一种教育资源向部分学习者开放。而文艺复兴潮流兴起之后,重视科学成为一种风气,古物和标本收藏更受推崇。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收藏与展示习惯,为博物馆系统真正建立积累了社会、物质和制度基础。时至17世纪,英法德等国已有数家重要的博物馆。而进入18世纪,启蒙思想已见效应,各国博物馆纷纷向普通人开放。科技加快发展的19世纪,欧美的博物馆除了具有基本的收藏展示职能,更被界定为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的重要场所。它们不仅已经成为现代博物馆,各国还成立了专门的博物馆协会,帮助更好地发挥其种种作用。

古代中国并没有这样向公众开放的收藏和展览机构,我们的传统是私人鉴藏,这种活动的对象基本限于书画珍玩,活动的主体也只是物品的拥有者及受到邀请的亲朋好友,活动方式主要是雅集。古代中国最有能力组织鉴藏活动的就是皇帝,因为封建体制中的皇帝拥有整个国家。皇帝会在高兴和有政治需要的时候,邀请亲信的朝臣欣赏秘藏起来的书画珍玩,甚至把其中一些赏赐给他们以达到笼络的目的。普通百姓根本无缘得见那些传说中的宝贝。由于欧洲人在中国进行商务和传教活动,在清朝统治时期他们也在中国南方设立了一些私人博物馆,但是毕竟不如清末张謇的南通博物苑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影响深远。晚清以来很多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然科学的热衷和对民主社会的向往,凝聚成了中国博物馆事业最初的灵魂。不过,在这个领域内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还是民国建立之后才迈出的,那就是1912年开始筹备的国立历史博物馆。开了这个头之后,兴建发展现代博物馆成为一种趋势。1913年,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博物馆创立;1915年,南京古物保存所成立;1925年10月10日,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1926年10月10日,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并举办专题陈列;1933年4月,规模甚大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正式成立。时至1936年,中国境内公私博物馆已有62处。在战事时起的情况下,这样的发展速度已经很快了,更令人欣慰的是,其中折射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表达了对大众教育和现代学术研究的热情。

怀着对外边世界的好奇和对中国落后现实的不满,更带着救亡与图强的抱负,自晚清开始就屡有中国人走出国门游历和学习,希望为国家和民族寻求到新的希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用来描述这个潮流中的现象十分贴切,有过海外经历的知识分子们带回了各自认为有益于中国的东西。不过他们的想法也有一些共同点:首先,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对于国民素质低下的忧虑与悲哀;另外一个共同的体验,就是遭遇西方人鄙夷神色时内心泛起的酸楚。所以开启民智并且重建文化上的自信,被归结为培养大众民主精神征途之上的两项重要任务。

第五篇: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漫漫征途一路歌--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江华瑶族自治县,镶嵌在湘、粤、桂三省交界萌渚岭山脉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曾诞生过李启汉、陈为人、江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一块生生不息的神奇土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江华的变化可以用沧海桑田来形容。而作为江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基础的江华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三十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坚持兴教为先,重教为本,从改善办学条件入手,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而强日

益繁荣的发展历程,驶入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逐步得到了满足,实施“科教兴县”和“教育强县”战略的基础更加坚实。

时间拉回到24年前的黑山口乡,那时,全乡人平纯收入仅120元,为建好当时的黑山口中心小学,全乡发扬“人穷志高、艰苦兴教”的“黑山口精神”,每人献砖30块、献瓦50片、石灰30斤、片石2担,每两人献木料一根、椽皮一块,每人还捐现金元,硬是建起了一栋82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一栋有着10套两房一厨的教师宿舍。这栋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已成为全县以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掀起集资办学高潮的标志性建筑,成为了全县1985年开始大办教育最好的历史见证。

全县从城里到乡村,一座座全新的校舍矗立起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走进每一个村子,看到最好的房子,不必问,那一定是学校。农村如此,城里也如此。至1989年,全县为普及初等教育

就投入建设资金3564万元,人平集资元,其中群众投资献料折合3100万元,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612所。

1985年,当国家颁布《义务教育法》,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战略决策之际,全县基础教育也开始步入法制化发展轨道,教育投入形成了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办学和人民群众踊跃办学的新机制。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县办学条件的改善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有了新的突破。全县教育共投入16200万元,其中投入建校的有4840万元,新建校舍11.92万平方米,添置课桌凳85万元,图书200万元,购置仪器450万元,完善其它配套设施150万元。基本消灭了危房,实现了校校无危房,做到了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质课桌凳,教师有在校住宿条件。而据1983年统计:全县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总共16万平方米,其中一级危房28090平方米,二级危房15400平方米,如当时的中洞乡总共14所小学,就有12所是一级危房,只有借民房上课。我县被省财政厅、省教委联合表彰为“危房改造先进县”,1990年,被省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工作先进县”。1991年,全省民族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江华隆重召开,江华教育被誉为“民族教育一枝花”。

进入新世纪后,为了有效整合利用教育资源,全县进行了二轮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目前,全县学校从1997年的759所撤并整合到现在的335所,同时坚持把调整优化学校布局与重点建设中心校相结合,走联村办完小,乡镇办初中(或中心小学)的路子,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了逐步整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显现出了良好的运行效益。

为巩固“两基”成果投入9000万元,新建校舍 46800平方米,改造校舍33500平方米,使d级危房成为了历史。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想方设法,积极向上争取,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投入。一年来,全县在建的或已经完成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34个,多项教育建

设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累计投资2700多万元,主要包括投资796万元实施的6个“中西部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投资695万元实施的5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资210万元实施的9个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投资612万元完成了职业中专的实训大楼,投资228万元实施了2个明德工程,其中县级配套资金178万元,投资182万元实施了校园绿化、体育基础设施改造。同时,平均每所需投入300万元的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工程,全县今年7所建设任务目标正快马加鞭。这些校舍建设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办学水平,为城乡教育均衡化、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从师资配备到教学仪器配套,从课堂信息化引进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十年间,江华教育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步入了多媒体,网络,计算机

辅助教学的新时代。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新时期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按照“两基”工作标准以及标准化建设要求,我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学仪器总价值达万元,中心小学基本达到省一类标准,初中达到二类标准,建起多媒体电教室12全文查看

下载三十年各体裁发展线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十年各体裁发展线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农村发展:推进农村发展的好路子 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村、农民、农业作为一个基础产业,始终是最受关注,也是中央......

    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漫漫征途一路歌--江华民族教育三十年发展纪实 江华瑶族自治县,镶嵌在湘、粤、桂三省交界萌渚岭山脉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曾诞生过李启汉、陈为人、江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

    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

    一、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 (一)服务业发展:增长迅猛,但滞后格局未变1.服务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然偏低。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物质生产部门优先发展......

    创新理念实现三十年旅游发展

    创新理念 实现三十年旅游发展凝心聚力摘得“世遗”桂冠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隅,总规划面积376平方公里。1982年11月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贵州旅游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贵州旅游发展的调查报告 从最初的国内外官员考察团,到如今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旅游团;从最初的旅游过境地,到如今的旅游目的地,初创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当代......

    假期社会实践论文: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定稿]

    xxxx学院假期社会实践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展系别:计算机科学系班级:xxxxxxxxxxx姓名: 完成日期:20xx年xx月xx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

    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1[定稿]

    从农村改革发展看改革开放三十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同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年时光荏苒,30年沧海桑田,转眼改革开放已走过30十年的辉煌岁月,3......

    中国耐火材料工业改革发展三十年回眸

    中国耐火材料工业改革发展三十年回眸 一、新中国耐火材料工业的成长历程 耐火材料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其产品主要应用于冶金、建材、有色、化工、机械、电力等高温工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