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组国外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及评析(续)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许卓娅)二 以下活动选自一张公开出版的教学唱片,活动设计和执教者是一位美国黑人女教师。(介绍时略有删改)
(一)木头熊 儿歌大意: 木头熊 木头熊 踏一踏— 木头熊 木头熊 转一圈— 木头熊 木头熊 拍一拍— 木头熊 木头熊 手碰地— 木头熊 木头熊 坐一坐— 木头熊 木头熊 举起小脚来— 活动程序: 1.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较慢的速度复习儿歌。2.教师一边用慢速说儿歌,一边鼓励幼儿边说儿歌边根据儿歌的意思自由做动作。3.教师和幼儿一起用正常速度说儿歌和做动作。坐下后,教师带头“认真”地用手把自己的脚“藏”起 来,说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像“献宝”似地把脚举起来,并带头“开心地”大笑。分析:这个游戏十分简单又十分让人愉快。其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按简单节奏和词意自由运动身体,发展 其反应和协调能力。其中更侧重让幼儿体会到参加游戏活动的快乐。
(二)杰克和基尔 儿歌大意: 杰克和基尔上山打水,/杰克跌倒打翻了水罐,/把基尔淋成了落汤鸡。活动程序: 1.复习儿歌。2.请幼儿装做记不清的样子,故意慢慢地结结巴巴地说儿歌。3.请幼儿尽力表现出熟练的样子,快而流利地说儿歌。4.请幼儿装作神秘、不想让人知道的样子,用说悄悄话的方式说儿歌。5.请幼儿假想这件事要让全世界都知道,用欢呼、宣告的声调和动作来说儿歌。6.请幼儿假装觉得自己是倒霉的基尔,浑身湿透,又难受又伤心,用可怜巴巴的声音来说儿歌。7.请幼儿想象基尔觉得当“落汤鸡”很好玩,用笑得喘不过气来的声调说儿歌。分析:这个游戏可以看成是一个表情游戏。在其过程中,教师自然地与幼儿一起讨论了表情的问题,并共 同快乐地实践了假想情境中的感情表达。如果说在快、慢、强、弱;生疏、熟练;神密、自豪;伤心、快乐等 的表现方面有什么技巧可以学习、练习的话,这一切都天衣无缝地自然地融在游戏过程中了。
(三)琼尼在海上 儿歌大意:琼尼在洋上,/琼尼在海上,/琼尼打翻了牛奶,/牛奶洒在我身上。我告诉了爸,/爸告诉 了妈,/琼尼被打了屁股,/哈哈哈!活动程序: 1.教师用风趣的语气说儿歌。2.教师说每一句的前半句,让幼儿回忆并说出后半句(划线部分)。教师在第七句处问:后来琼尼怎样了?幼儿回答结果,然后师生一起开怀大笑。分析:这是一首诙谐的儿歌,教师用的方法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简单“填充式”教学方法。但教师的热情极 大地感染了幼儿,使这一十分简单而短暂的过程充满了令人神往的天真烂漫的情调。
(四)跳到这里来 乐谱及歌词大意: 跳到这里来(附图 {图})活动程序: 1.复习这首歌曲。2.让个别幼儿自告奋勇在大家面前独唱自己编填的新词。如甲幼儿:我没有伙伴我怎么办,乙幼儿:我 有一块钱该怎么花。3.教师示范编填新的内容。如:我是头猪我噜噜噜。4.让幼儿自告奋勇用新内容编填并独唱。如丙幼儿:我是只小虫我咻咻咻,丁幼儿:我是条小蛇我嘶嘶 嘶。5.教师请幼儿按自己的语言指示跟着音乐自由地做动作。(每遍音乐换一种动作,教师在前奏进行过程 中说指示语)(1)双脚轻轻跳,(2)双脚重重跳,(3)单脚跳,(4)跺脚,(5)走步,(6)踮脚轻轻走,(7)爬行,(8)躲下闭上眼睛假睡,(9)打呼噜由轻渐响,(10)慢慢起身,伸懒腰,上位。[从(8)开始,教师在第一、三句边弹琴边说指示语,二、四句唱“啦啦啦”,最后一句即兴唱与动作 有关的歌词] 分析:在编填新词的活动中,教师没有用教学组织语言,而是直接用示范的方式暗示出了新任务,这使得 教学过程更接近游戏。在律动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将指示语插在前奏和歌声当中,使用了一些容易让幼儿进入情境的暗示性语言。如第八段:(附图 {图})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们作为听者似乎一直可以想象出师生们脸上惬意的笑容,而且也时常会突然觉悟到 :自己脸上不知何时已绽开了笑容。在听到唱片中教师让幼儿再伸一个大大的懒腰,并听到教师弹奏的吉它声 渐渐隐去时,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想跟着伸一个大大的自我满足的懒腰了。
(五)送牛奶的人 乐谱及歌词大意: 送牛奶的人(附图 {图})活动程序: 1.教师范唱歌曲。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送牛奶的人会给我们送来什么?他长得可能是什么样子的?他说话的声音可能 是什么样子的。3.教师用三种完全不同的有趣音色(有尖锐、有低沉、有沙哑)来唱“it's the milkman”。4.请幼儿志愿者来尝试并体验改变音色唱法的乐趣。5.教师和全体幼儿一起同唱这首歌,在唱“it's the milkman”时,各人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音色来唱。分析:这是一个音色游戏。总体上没有综合教学的痕迹。另外,在这里所强调的似乎只是音色创造的个性 和音色创造的乐趣,而并不强调音色的优美、协调。总体评析: 以上这组美国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十分注重游戏性。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更像母亲或大朋友在和小孩子们一 直轻松、自由地玩耍,而不大像我们通常所见的教育或教学活动。我们在录音中总是不断听到教师那更接近于 生活语调整的亲切、愉快的说话声、歌声和师生们畅快的笑声。因此,时常有身临其境并渴望加入其中的感觉。这组活动不十分注重技能,也不注重以适度的控制体现出“优美”。从录音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幼儿想怎 么做就可以怎么做,能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教师甚至从未中断活动来要求“按节奏做动作”,“注意听琴,唱准音”,“不要发出不好听的声音”等。也许,这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强调快乐和自由的音乐教育吧!以上两组活动,前者讲究细腻、温情、深沉和优美,后者更讲究快乐、风趣、诙谐、自由、粗犷。从中我 们不难看出:世界儿童音乐教育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组织形式、内容、活动方法、风格,实际上还暗 示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以及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教育观。明确这一点,不但有助于我们在借鉴时能从整体上 把握各种外国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和体系的实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清醒地反思和改革我们自己的工作。目前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对幼儿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实际上也有着许多不尽相同的看法:如:1. 获得粗浅的音乐知识、技能;2.掌握一定数量的音乐作品;3.唱唱跳跳、满足幼儿爱动的天性;4.对核 心工作(如德育、常识、语言等)起调节、润色或辅助性强化的作用;5.发展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6. 在承担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任务的同时,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对儿童进行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教育 的义务。作为一个幼儿教师,要想不断搞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不断反省自己的音乐教育目标观,并在明确努力方 向的前提下,花大力气不断改造自己的目标观,使之能不断地适应时代发展对幼儿音乐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目 标观的不断进步,实际上正是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不断进步的关键所在。
第二篇:《幼儿音乐教育》
关于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调查与探讨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中,艺术课程是幼儿相对喜欢的部分,尤其是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音乐课都脱离不了几个环节:音乐图谱→念歌词→教师示范→幼儿跟唱→比赛形式巩固。这样的方式有点单一,没有特色,幼儿的兴趣无法调动。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音乐活动?我们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活动
调查 探讨
(一)调查背景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新《纲要》提出艺术的目标在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而现实教学中真是如此的在开展吗?我们将以调查结果来说话。
(二)调查方法
我们研究组选择了点连面的调查研究方法。先选择一个教学片区为调查点,向片区内每个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听课记录进行调查。再结合各个幼儿园的调查记录来发现问题,探讨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方法和有效性。
(三)调查发现
经过大家的调查,发现各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存在的普遍现象有:
现象1.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关心幼儿会不会唱歌曲,乐队的节奏是否整齐,舞蹈动作跟教师教的是否一致。但大多数的结果都是在教第一遍时,幼儿还有点兴趣,第二遍就开始嘻嘻哈哈,注意力已经分散,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者,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一味的牵引着小朋友,小朋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现象2.选择音乐题材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忽视慎重筛选。如一首《大中国》,不加修改的让小朋友学唱,孩子唱的歇斯底里,也不知在哪儿换气只见个个气嘘喘喘。看到这儿我真为这群孩子痛心啊。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儿童音乐应紧跟现代步伐。因此,在选择儿童音乐时,不考虑所选音乐是否适合孩子,音乐的音域是否适合孩子,即使选择了音乐内容也不会处理以何种类型为主进行教学。如果这首《大中国》以欣赏和打击乐形式教学未必不可。
现象3.教学目标设定不能体现幼儿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模式,目标在课程的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中起着向导的作用,支配整个教学过程。而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唱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欣赏活动、打击乐教学等,容易造成重点教学逻辑不清晰,教师自然围绕单项技能训练来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方法较单
一、刻板,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便难以得到体现,而实际上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什么,是怎样去体验音乐美却往往被忽视。这抑制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情感得不到自由的表达,其审美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必然丧失殆尽,忽视幼儿学习过程,不重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象4.“重头轻尾”的音乐,许多老师在执教时重视情境化的导入,开始部分非常吸引人,教具准备新颖奇特,活动继续开展就会突然脱节,道具利用率底,前后没有关联。
(四)调查探讨
这些现象表明,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存在问题,音乐活动不能体现幼儿的需要,音乐活动课的有效性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如何设置音乐活动?如何体现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兴趣的培养。
目标的制定要在活动过程中具体施展,教师要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重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自信感,获取表演的乐趣和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入。
当适合幼儿的音乐内容确定后,教师如何有效地在活动中开展呢。涉及到的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是否合理和趣味性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动生动活泼的语言方法,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随之进入情景生活化的场景,如小班《大拇指》歌,教师先妙趣横生的介绍手指的成员,口气幽默娴趣,没有任何辅助道具,使用夸张的语言打动孩子,知道大拇指藏起来了,太有意思了,抓住了幼儿的心灵再进行动听清唱: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然后大拇指慢悠悠的出来,唱: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它有时能赛过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及可爱的教具。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运用生动活泼的言语机率要多些,它将带给你教学上无穷的轻松,也能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带来积极性,主动性。
(2)给幼儿想像、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音乐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幼儿有动起来的机会,身体的运动是孩子的本能,如果这个音乐很动听很感人,孩子有肢体动作的欲望,如果教师不安排肢体的创作将会抹杀孩子的天性,有一次我去听课,一个新老师上《柳树姑娘》,这是首优美动听的三拍子歌曲,当幼儿欣赏完歌曲时,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和记忆歌词,虽然这位新老师一味的强调这首曲子的美,而整个活动过程下来呈现给大家的是:整个图谱设计独特帮助孩子记住了歌词,教师让幼儿分男女生唱,自由选择唱等形式开展,没有任何的肢体语言,看上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乏乏,虽然活动结果显示孩子会唱这首歌,但是这样的教学能有利于孩子音乐能力的培养吗?结果我到那班里进行调查,没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动后享受自唱《柳树姑娘》,听完这个活动后,我在自己班里用同一内容同一图谱开展了音乐活动,不同的是,利用完图谱帮孩子熟悉歌词后我充分的让孩子想像柳树姑娘会怎么展现自己的美,让每位幼儿动起来。在自创动作中再次感觉《柳树姑娘》的优美,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不自禁的唱着“柳树姑娘,辫子长长„„”,这些对比虽说不是非常的科学,但基本上能说明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作肢体的动作或善于鼓励幼儿的动作表现,这样将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中,肢体动作的加入是必须的,最怕在歌唱中,教师会忽视它的魅力,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将之大打折扣,要知道活动中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表现音乐的全过程是孩子享受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动作参与学习的规律,因为幼儿是从动作中学习的,带有节奏韵律和欢快情绪的音乐活动增强了动作的趣味性和愉快感受,而动作又促进了音乐能力的发展,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创设身体动作部分,做为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幼儿一起动起来。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就是侧重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
(3)注重倾听的重要,注重节奏感的学习。
许多音乐活动都要注重对音乐的节奏感受和旋律感受,给孩子一定时间倾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音乐最先给予自己的感觉,如打击乐活动《快乐的罗嗦》,只有在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让幼儿自创出合适的打击乐器来演奏,那么倾听音乐就是活动开展的必经之路。新教歌唱《风儿找妈妈》,它是一首非常动听且能打动人的音乐,在倾听教师动人的清唱后,幼儿对其中的歌词和乐曲风格的感受就更准确了,歌唱活动中,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听到众多孩子唱跑调的现象,既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认为音乐活动中是否缺失了有效的倾听部分,借用听觉去理解和享受音乐美,无论是钢琴、磁带伴奏或是师幼唱,都要让孩子们去积极地欣赏,如同在给孩子过生日时,全体小朋友给小寿星唱起《生日快乐》歌,但却唱出了三四个不同的音高,这时教师让孩子们静下来聆听个别小朋友唱一唱,孩子们马上觉察到其中的症结,于是 教师让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唱,慢慢地,大家就在一个调儿上了,可见,聆听别人的声音在音乐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位教师且不可忽略它的能耐。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认为,节奏是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柯达伊提出,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感知和学习的主要方面,在学习音乐节奏时,总会与平时的生活经验结合,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或生活中的各种有规律的声音,如歌谣《踩高跷》表现的是正月里过新年的热闹景象,幼儿体验节日欢乐气氛的同时,用各种小动物也来过新年导入来进行固定节奏型××
×/××
×/和××
××/××
××/××
×/的叫声或动作练习,即加强了对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儿对节奏的熟练程度。如二声部合唱《大钟和小表》活动中,两者的节奏关系对比鲜明,幼儿如何更好地掌握两者的节奏型,大钟×○×○ / ×○
×○ / 和小表×× ×× / ×× ×× / ×× ×× / ×× ××/ 的节奏型,让幼儿用身体动作配合嘴巴声音,大钟当当,小表嘀嘀嗒嗒的声音,结合小朋友想到的机器人或小木偶等形象造型生动得获得了节奏的练习,对学习二声部合唱打下重要的化解难度基础,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有掌握判断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自然地将这些要素渗入学习中,将会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有效的学习,并乐在其中学。
(4)重视音乐情境游戏化的开展。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教师往往都喜欢较情景生活游戏化进行。这样的设计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音乐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提高,如歌曲《蜗牛》适合小班幼儿练习节拍,而游戏性也较强,请小朋友拉手成圆圈对应一二段,慢慢向中心移动,慢慢蜷缩,挤在一起体验快乐,慢慢后退,老师带队紧缩圆圈,走成蜗牛状,非常形象的游戏辅助歌唱,加大了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度,小班孩子就会不知疲惫的享受音乐的乐趣。如大班的音乐游戏《套圈》活动,它的三个乐段,能充分展现三位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套圈中唱出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地对歌唱有了理解和认识。而许多歌曲中也能加入游戏创作,如《迷路的小花鸭》、《蚂蚁搬豆》等歌曲,教师都可以安排游戏场景帮助幼儿有效学习和理解歌曲。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能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注重动静交替,从幼儿的实际喜好出发,引导幼儿想像创作,并及时鼓励幼儿的积极参与,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兴趣的带动下各项学习都会其乐融融。我们的调查也就实现了意义。
第三篇: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作者
林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会一事无成”。贝多芬也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可以让幼儿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一、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快乐歌唱。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如何挖掘《喜洋洋与灰太狼》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学习《纲要》的精神和反复思考后我感到,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我想用来打打击乐!”“我想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多种表现空间,让孩子得到满足。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明星秀”、“舞台秀”、“乐器秀”、“画家秀”四种供幼儿自选的多种机会和条件。
二 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性地歌唱 新《纲要》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幼儿歌唱活动中,要真正做到“尊重”,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前,我们都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兴趣的培养。常听到有老师批评孩子: “听你唱的什么?歌词都唱错了!“瞧,你又唱又跳的,乱七八糟!”也许,这些“唱错了”、“乱七八糟”就是孩子的一种创造。但老师粗暴的批评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信心,于是,这些幼儿不喜欢唱歌,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孩子天生是爱音乐的,这样的结果怎不让人心酸?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许幼儿的歌声不太优美,但这正需要我们去引导;又唱又跳乱七八糟,这正是他们艺术创造的萌芽啊!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幼儿特有的表现方式。在歌唱活动中,我注意用语言、眼神和手势鼓励每一个幼儿放声歌唱,大胆地表现自己,特别是对那些胆小、内向的幼儿,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大张旗鼓地赞扬:“××你真棒!”“唱得好极了,大家欢迎!”我还注意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老师进行直接地交流。在一次韵律活动《欢乐颂》欣赏音乐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怎么没有歌词呀,让我们来编吧!”我立即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每一个幼儿都热情投入,编出的歌词既有生活情趣,又富有韵律感,效果好极了!
三、开展游戏表演使幼儿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幼儿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园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是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把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她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如在《三只老虎》中,我轮流让幼儿扮演小老虎和妈妈,在《秋天》歌曲结束后,玩扫落叶 烧枯叶的游戏;《堆雪人》结束后玩冰雪融化的游戏……通过声音的轻、重、缓、快和表情动作变化,自然而然他们的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他们体验到了音乐游戏表演的无穷乐趣。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小狗、老虎、小蘑菇、蝴蝶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四、让幼儿生活在音乐的海洋中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日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让他们自然地接受音乐熏陶,生活在音乐的海洋中,以激起愉悦的情感和兴趣。来园接待时放一些节奏明快的童谣和乐曲;早操前放雄健有力的进行曲;活动间隙放优美舒适的圆舞曲;进餐、饭后散步放缓慢流畅的舞曲;午睡时放柔和安静的摇篮曲;起床时放体贴温柔地乐曲;离园时放活泼快乐的儿歌等等,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从而激发他们想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音乐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深挖教材,因材施教,运用各种手段,积极主动的运用到日常活动中。让孩子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愉悦孩子身心,丰富孩子情感,陶冶孩子情操,启迪孩子智慧,净化孩子心灵,感受音乐带来的奇妙,体会音乐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让孩子在音乐的浪潮中,学习音乐,参与音乐,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第四篇: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大纲
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大纲 第一章 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与任务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1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2促进幼儿大脑活动。 3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4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第二节 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3教幼儿简单的音乐技能。 4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重点应放在第二节 第二章 唱歌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幼儿唱歌所需的技能,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掌握为各年龄幼儿选择唱歌教材的原则。拟出唱歌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在唱歌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途径。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儿唱歌技能的培养
1幼儿唱歌的七个技能:姿势、呼吸、发声、吐字、音佳、协调一致、表情。
2幼儿唱歌技能的培养 第二节 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
1三岁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音域、音量、音色、唱歌技能。 2四、五岁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音域、音量、音色、唱歌技能。第三节 幼儿唱歌教材的选择
1选择幼儿唱歌教材的三个原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一定艺术性:题材、性质、形式 应多样化。
2从歌词、曲调上为幼儿选择唱歌教材的要求。 第四节 幼儿唱歌教学法
1教授新歌的过程及方法:熟悉教材、设计教法、范唱、解释歌词、幼儿学唱新歌。
2听唱教学法的两种类型
3复习歌曲的组织形式: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单独唱。
4提出复习歌曲的方式:教师提出、幼儿提出、用描模歌曲图画的方式提出,放录音提出。
5复习歌曲的方法:边唱边表演、边用教具边唱歌、游戏、接唱、乐器为歌曲伴奏、扮演角色、拍节奏、画节奏。 第五节 在唱歌活动中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1为歌曲配动作 2为歌曲增、编歌词 3自编歌曲 Ⅲ教学建议: 新授歌曲和复习歌曲应结合幼儿园各年龄班的唱歌教案进行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各年龄班的唱歌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模拟教学实践,熟悉唱歌教学的过程、要求。第三章 音律活动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幼儿节奏感发展的过程,明确音律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律动、舞蹈的内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解其它节奏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儿节奏的发展
幼儿节奏感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合拍、尽量合拍、合拍。 第二节 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节奏的概念
2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途径:身体动作
3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增强节奏感;提高辨别音乐性质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动作的协调性;获得愉快的情绪。 第三节 韵律活动教学法 1韵律活动的概念
2韵律活动的类型:律动、舞蹈和其它节奏活动
3幼儿律动的内容:动物的动作、人们的劳动、自然界现象、日常生活及游戏中的动作。
4幼儿律动教材的选择:动作、音乐
5幼儿律动的教学方法;丰富生活经验、引起幼儿兴趣、提供创造机会、逐步提高要求
6幼儿园常风的舞蹈形式:集体舞、邀请舞、小歌舞或童话歌舞、幼儿自己创造的舞蹈、表演舞。
7舞蹈教学的步骤与方法:熟悉音乐、选用队型、分解动作、直观示范、语言指导、具体帮助、经常复习。 8其它节奏活动的培养途径、拍歌曲节奏、表现拍各种形象的声音、拍语言的节奏、拍节奏型。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幼儿律动教材的选择及教学的步骤与具体方法上。律动活动和舞蹈教学的步骤、方法要结合相应的教案进行具体的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各年龄班的律动和舞蹈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确一个律动活动或舞蹈课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模拟教学实践,也可组织学生相互扮演老师和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 第四章 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幼儿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能力发展的过程,明确培养幼儿倾听周围声音的途径,掌握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认识能力的活动方式,拟出指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步骤和方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纪儿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能力的发展 1幼儿倾听声音的发展过程 2幼儿欣赏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幼儿倾听周围声音能力的培养 1倾听的概念
2培养幼儿倾听周围声音的途径:倾听活动室的声音、活动场上的声音、厨房中的声音、睡觉房中的声音、生活中的其它声音。 第三节 音乐欣赏教学法
1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歌曲、器乐曲。 2声音的四个基本特征:音高、时值、强度音色。
3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力度、节奏、速度、旋律、音色、结构形式。
4指导各年龄班幼儿欣赏歌曲及器乐曲的步骤与方法:引出主题、介绍作品、借助动作、进行比较、发挥语言的作用、反复听。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和幼儿欣赏音乐的步骤及方法上。
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少借助有代表性的音乐录音带,如“动物狂欢节”等进行具体的讲解。
幼儿欣赏音乐的步骤及方法,可参考南师大许卓娅的《幼儿音乐欣赏100例》进行,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摩和实践,让学生明确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也可在班级内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活动。
第五篇: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精选)
浅谈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梁海英
要研究、探索幼儿音乐教育,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著名的几种音乐教学法,从世界著名音乐教学法的 角度来分析一下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现状。
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学法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概念是“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念”,他的音乐活动是建立在人本能的、自然地,也就是儿童先天能力的,他用最简单的节奏和旋律让儿童以最自然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中来,充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引导创造法”,即儿童运用元素性材料,遵循探索一模仿一即兴一创作的学习过程。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以幼儿发展为本,领导孩子在音乐中感受快乐,能在游戏中掌握一定的音乐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等内容实施教育,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感受音乐,孩子能够愉快的参与到音乐活动的实践中来。
②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左尔坦音乐教学法是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建构了柯达伊歌唱教学法并著有《读谱及符号标志教学法》一书,这本书收录了他所有的教育理念精华,包括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读法、音乐快速记谱法等。从本土文化出发也是柯达伊音乐教育的一大特色思想,他强调传统文化民歌是最基础也是最有价值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材编配上应该遵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也应遵循儿童自然法则来安排教材的顺序,遵照儿童自然发展。
③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埃米尔雅各达尔克罗兹是“体态律动学”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在体态韵律方面,他出版了三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尔克罗兹指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的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的。”他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在音乐教育方面,他深信“只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乐曲产生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达尔克罗兹对于音乐应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的教育思想对世界近代相继出现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思想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国外的音乐教育思想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了参考,同时对于儿童音乐教育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倡导以“儿童”感受为主的理念同样也是我国音乐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儿童自身感受为核心,借助儿童身体各部分的“符号”来创造、享受音乐,遵照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自然法则。
国内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①运用预知学习方法指导音乐教育活动
预知学习理论就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儿童的基础上,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性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学会启发引导儿童并更多更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在预知学习中教师要充当各种角色以自然提高或降低对儿童学习的干预程度,以便于儿童更主动的学习和发展。
②符号化训练指导音乐教育活动
符号化训练领域包括音乐活动的五大领域: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音乐欣赏以及音乐游戏,五大领域都是可以进行符号化训练教学的活动领域。符号化训练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以及语词符号。这几种符号材料可针对不同年龄幼儿,根据生理、心理特点使用,纪越大的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用绘画或编创打击乐的方式来反映。“选择匹配”和“引导创造”是符号化训练的两种基本方法。选择匹配方法即指教师向幼儿提供成对或更多不同符号系统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思考后提出自己的匹配方案,幼儿会找到自己的方式表达匹配的理由。引导创造方法即指教师提供问题引导,由幼儿用自己创造出的某种符号来反映被指定替代的事物。符号化训练必须适应年龄特点,不管是材料、方法或训练的复杂程度,须适应幼儿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特点。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概况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专门组织有针对性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具体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活动、欣赏活动和音乐游戏活动五个方面。其次是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游戏中的音乐活动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律动与舞蹈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唱、跳、弹奏、学习乐器、音乐游戏、听音乐磁带等。在正式教学活动中以音乐为载体,通过幼儿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让幼儿感受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能在音乐活动中大胆的表达情感和体验,从而让幼儿的艺术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品性。
曾与陈鹤琴冠有“南陈北张”之称的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亲身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表明形式,尤其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熏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以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儿童懂得真实表现自我并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学习技能和审美教育并不矛盾,都是为了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关键是对孩子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音乐审美实践来完成。教师认识到“孩子只有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其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精确的、生动的,才能导向于创造性发展。通过文献可以看出,幼儿音乐最大特点在于尊重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由发挥与创造,教师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指导者与引领者,音乐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幼儿表现真实想法,创造音乐的过程。歌唱、欣赏、游戏都是为实现幼儿内心的“火苗”提供的工具,只有适当使用工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现将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作如下的分析。一)教师的儿童学习观对教师行为影响
高潇怡博士从类型、内容以及个案分析的角度对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指导儿童学习的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从教师儿童学习观与教师行为类型关系分为“传统取向型”和“现代取向型”,传统取向型的教师倾向于持有灌输、传递、强化、规范取向的观点,教师更多地注重儿童学习的现实性目标即知识的获得,强调儿童学习的结果,注重教师的强化和外部手段引发儿童的学习,对儿童学习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现代取向型的教师则多持有儿童主动学习、开放、儿童本位、发展取向等观点,教师则对儿童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本质有较积极的认识,能关注到儿童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多维性,注重儿童学习过程中儿童自身积极参与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儿童自身的建构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二)文化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教师教学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因为它是动态的,所以脱离不了文化的因素,文化塑造着教师的行为,文化影响着教师的行为,行为是动态,其本质就是活动,活动的前提就是动机,如果丧失了动机的指引,那么行为就不会与社会发生作用,是成为一个简单、没有意义的动作。教师教学行为存在于幼儿园这个特定的教育场域中必然会受到教育环境和教育思想的制约。所以,教师教学行为背后不仅仅有意识和动机在影响它,还有被文化所包融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演进后的产物影响着它。
三)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深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现场,客观呈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通过分析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观察结果和教学片断,揭示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自身音乐背景的优势,尝试以他学科知识综合看待现今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教学行为,遵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力图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于音乐教育活动的疑虑和困惑,促进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更加合理、科学,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质量。
四)教师行为呈现“高控制”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造、感受音乐能力,利用音乐体验提升对于美的敏感度和创造力,教师需要再活动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儿童自由空间,恰当利用有效方式给予幼儿帮助。从数据统计看来,鼓励幼儿再此活动中,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发现,教师对于鼓励幼儿活动存在一般化和语言化,不针对某个幼儿给予鼓励和指导。在活动过程中就是教师带领幼儿而非幼儿主动寻求疑惑解答。教师的鼓励语言一般为“有没有小朋友再想试一试”“好的,小朋友们这环节表现不错,还需再加强练习”等等。语言作用对于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在此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儿童还是以教师限定的范围去思考、发现和创造,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和教师有意识引导下,儿童被动地围绕教师的“教”而运转,这样的“教”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儿童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主体。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发现,小班孩子脱离父母呵护没有很长时间,很多方面都需要时间适应,马斯洛需要层次提出,除非个体的身体及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否则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在歌唱教学时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适、安全的音乐氛围,让他们慢慢的沉浸于离开父母怀抱,来到幼儿园这个温暖大家庭的气氛,让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全的依托之中,而不能像基础教学一样没有铺垫直接进入主题。另一方面,此案例的老师在完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教孩子先念词直接唱歌的方式也欠缺考虑。幼儿学习一首歌曲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学会歌词,接着是节奏,最后才是旋律轮廓。在歌词学习和旋律学习中间还有节奏学习,节奏难题是从不会唱到能喂的关键一步,需要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孩子对儿歌作品的节奏感。而这样的情况不是个案,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有些教师虽有导入环节但只是为了不让教学进入的太突兀而不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音乐氛围,而有一些老师直接没有导入环节直奔主题。教学引导流于形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此种行为出现频率及重要性。引导要求实践行为重在教师引导幼儿用某一动作或实践操作的方式答问题,向幼儿不伴随演示地讲解操作要求,或要求幼儿进行某项活动以便使幼儿学习、改进或演示某一技能。此要求说明幼儿主导地位及教师在此类行为中的角色,教师在进行示范之后应给予幼儿创造和操作的空间,教师角色马上从教授者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给孩子充足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在此环节应该注重支持、鼓励孩子的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发挥,创设一种孩子导向、自由操作、大胆创造的活动氛围。虽然在活动中教师的此种行为所占比例近乎此类行为的一半,虽然教师有有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还是隐含在教师的有意控制之下。纲要提出要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要“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下,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试图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去表现,实现积极的音乐表现理念,这虽然调动了孩子的情绪,但老师发现,孩子“自由”了,教室却成了一个超级市场。访谈中教师真实说到“我喜欢给孩子大胆创造的空间,喜欢有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但现在班里孩子实在太多,想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那教学就无法进行,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自我控制能力差,给他们过多的自由空间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时间。”所以幼儿教师明白自由是相对的,控制是绝对、需要的,只有在控制和自由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在严密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孩子的自主学习,解决日益突出的“自由”与“控制”问题。
五)教学行为千篇一律,没有因材施教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注意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情感和认识的机会,为幼儿的主动学习进行铺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观摩课时教师往往会选择班里的部分孩子进行教学,平常教学中也常常会忽略有不一样想法的孩子或跟不上节奏、有困难的孩子。音乐活动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刺激孩子发挥想象力,同时要求教师主动积极的发现有不一样孩子的存在。需要对有困难孩子进行有利引导,对有想象力的孩子给予及时鼓励和认可。而在观察中发现,不论是教师提问或是示范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暗示,孩子会不由自主的按着老师的脚步,若出现不一样的步调教师就会选择忽略,久而久之孩子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而这部分有不一样“想法”的孩子也会变得不再积极了。巨大的儿童个别差异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具有个体适应性,而教师的个别指导多数也只针对那些主动提出问题和要求的幼儿,对部分有困难但未寻求帮助的幼儿关注不够。
六)评价方法单
一、笼统
教师对活动结果评价反馈表现为一般性表扬居多,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音乐活动表现反馈一 般以“真棒“很好”“非常棒”等普遍的语言字样表明对孩子的一种认可,较少出现指出(好在哪),(什么地方好)等具体性的评价。孩子的动作表现和语言创新常常只能得到教师一个“很好”的评价,久而久之教师语言评价的匮乏导致评价的不具体,孩子也不知自己表现好在哪里。有效教学研究表明:为了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为了改正错误以及为了提高学业成绩,学生需要教师具体的反馈。教师的正面反馈往往对孩子是一种鼓励,刺激孩子在原本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和创新,但这需要教师能够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还有提升的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他未收到评价的孩子是一种勉励,孩子的想象力是我们成人无法想到的,在一个孩子创新的基础上,另一个孩子不会有模仿不会有重复,有的只是更加能动和令人惊叹的表现。
七)课堂导入欠缺,音乐氛围铺塾不够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音乐经验”的获得。音乐经验与其他艺术经验相比,前者离生活经验更远一些,所以当音乐与生活经验积累较少的幼儿相遇时,并不被幼儿特别青睐,音乐表现特性抽象的表达方式一般在幼儿的感受之外。而事实上想让幼儿被音乐感动,幼儿在“见”到音乐之前需要一些意味深长的铺塾。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对直接呈现的音乐材料没有很积极的反应是正常现象,只有把音乐审美经验还原到幼儿能够理解的生活经验上来,才能进入到幼儿感受范围内,幼儿的兴趣与本能才能被激发。
教学片断小班歌唱教学《我上幼儿园》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唱一首儿歌,好不好 好
儿歌的名字叫“我上幼儿园”。好,下面先由老师念一遍歌词 好了,下面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的念歌词 “爸爸妈妈去上班” “爸爸妈妈去上班” 歌词念冗
那现在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学唱这首儿歌 老师唱一句孩子跟唱一句)
念到爸爸妈妈时有孩子甚至哭了起来,老师显得局促不安(另一配班老师照顾哭闹孩子)
现在、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的琴自己唱,经观察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参与性很强、很认真,在教师让开始玩游戏后,有很多孩子选择模仿老师动作(转圈,手抬高,縛下)但有一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节点拍鼓面,有一孩子选择跳跃式,还有一孩子选择双手合并脚踏起的方式,这些动作都非常美并且和音乐的节奏合的非常正确。但在游戏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个传统和结果性的评价“很好”“很棒”,在此过程中孩子的不同表现没有得到及时认可。在活动过程中虽然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但有些孩子会利用教师的示范再配合一些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不一样的动作,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也许只是一时,但若教师适时给予强化,这不仅增强了有创造力孩子的自信而且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鼓励,孩子们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想法,这对培养幼儿想象创造力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提问具有指向暗示性,孩子的思维有一种从一正面性,教师在问到“有没有”“对不对”“会不会”“记不记得”这样的问题时,孩子回答永远只会是正面的“对”“会”“记得”,这样的问题显得毫无意义,教师为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可以把问题有效化,这样游戏过程会显得更有意义和目的性。孩子的具体评价不仅影响了受到评价孩子的能力提升同时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变相的鼓励,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发现不足才能有进步,才会有提高。
八)注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
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培养孩子基于生活经验提升到对美的感受,也是一种美育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了节奏感、旋律、情感表现等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元素,这些元素含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个环节的把握和对孩子具体表现的敏感度,在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在孩子掌握重点时给予即可明确的反馈。新《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原因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总结出导致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认识不清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产生的目的在于让人感受生活之美好,有利于培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心境,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爱的教育,能唤起人们内心对爱的体悟获得审美体验。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幼儿音乐体验,针对幼儿纯洁的心灵世界,传递情感体现爱的本质。文学大师郭沫若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培养幼儿美的印象可使幼儿情感纯正、思想纯正。作为传递美的重要使者一幼儿教师,自身应具备唤醒、启迪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素质。教师的风度与气质以及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投入,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给孩子以享受美与美的启示,身教胜 于言传。使自己内在的气质与外在的表现协调融合,风趣与幽默、热情与潇洒,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由外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充分投入到活动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多重感受,让孩子在教师美的感染下体会音乐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应了解音乐教育是富有生命力的,是空间和时间、听觉和动作的特殊结合。在理解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将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以音乐为载体,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尽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把活动的本质转换为儿童的音乐世界。
二 他们认为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幼儿学习音乐目的不在于会唱会跳,也不只是让孩子思维天马行空脱离活动主体而胡乱想象,在于提升幼儿的音乐体验。这类教师秉承大纲要求,他们会结合作品内涵遵循作品本身韵味,在实施过程中会给予孩子适当的创造空间,给孩子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孩子成为小老师。例如大班奥尔夫音乐教学课《大刀子与小油锅》,这是一首活拨欢快二二拍歌曲,曲子前半部分采用陈述的方式,以故事方式进入,使得整个作品充满戏剧性;后半部分添加了旋律还是以故事本身为主,体现了刀子和油锅不同的声响效果。此作品在两类老师教学中有显著差异,传统取向型教师在上此课时就按照一般歌唱教学,先学歌词,其后添加旋律最后再适当添加了一些动作,把这首充满戏剧、活拨性作品上的索然无味。而另一类教师却先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吸引孩子眼球,让孩子沉浸于环境的同时添加旋律音响,感觉就是完全置身于惊险、剌激的环境中,而后教师让孩子在关键处,即大刀子和小油锅声音形容的地方配合动作,最后再统一起来。课后发现孩子和教师都完全沉浸于此活动中,孩子意犹未尽,教师大汗淋璃。通过教学比较我们发现传统取向型教师更多注重儿童对知识的获得,强调结果,对发挥幼儿主体意识不强,因而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为以教师为主体,传递教师观念及强化的观念,这不利于儿童自主学习和创造,反而由于教师权威地位和授课方式出现儿童一味顺从和遵照,扼杀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反之现代创作型教师表现出对儿童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有较积极的认识,不仅关注到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能关注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心理发展不同,实施多种元素结合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中孩子的参与性及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教师音乐欣赏、表现能力不足
在幼儿园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充斥着各型特色的教师人才。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拿手戏,同样也会有欠缺的领域知识。幼儿音乐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基本的音乐技能,最主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良好的音乐氛围创设是上好音乐教育活动的基础,音乐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孩子尽快进入音乐教学角色并且教师的情感投入表现也有利于孩子较快适应活动的转变。而好的氛围创造以及对幼儿音乐经验的培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理解和音乐鉴赏能力,这对于有专业背景领域知识的教师会如虎添翼。而幼儿队伍的庞大不可能让每位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师都具备专业知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有专业背景和没有专业背景教师的教学效果会有显著差异,对于培养孩子音乐体验的目标也存在影响。
四、幼儿园管理体制约束教师教学行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一个好的管理体制能鼓舞人、激发人,把教育工作者的全身心吸引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现在很多幼儿园中过多过细的规则,不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自由制造了幼儿增加负担情感体验的机会,而且也使得教师为约束幼儿的纪律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幼儿园的规则过多过细,仿佛一个个木桩竖立在教室中间,将孩子们圈限在其中,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自由,也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居高不下。幼儿园制定的规则对教师行为影响程度非常大。平时教师不仅要将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备课上,还要疲于应付大量的书写材料和不同领导对教师的突击检查和“走访”。每次上课就像上战场,好不容易进入状态,突然一个领导就悄然声息的走进教室了,这不仅打断了良好的上课秩序,最重要的是让我突然很紧张会影响到接下来的上课质量。从这位教师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园这种不让人喘息的管理规则对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让其施展才华,而不是以检查和督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高压式的管理。
总之,影响教师音乐教育活动教学行为因素有很多,各因素之间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影响的,各因素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各因素对教师的影响地位、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多加强学前教育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关注幼儿的需求,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孩子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只有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以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方式教学,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兴趣出发,根据幼儿“好玩”特点,实施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引发孩子兴趣,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提高活动趣味性,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多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多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应以成人眼光俯视孩子、以成人理想塑造孩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和孩子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不仅在活动中也应该存在于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之中。良好的师幼互动不仅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较快吸收同时为促进教师更好发挥奠定了基础。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由于学龄前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低,自主学习能力弱,在情绪上具有很强的依恋心理,教师不仅要对幼儿生理、生活上进行照料,最重要的是对他们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健康的人格、个性品质、社会品质与行为以至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心理发展予以积极的关注和呵护。而这一切的顺利有效进行都离不开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师对孩子一个隐形认可如点头、眼神传递或口头称赞,对孩子来说都是无形的鼓励以致激励今后良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