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启迪2200
国外音乐教育对我国的启迪
【摘要】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在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回顾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难发现,从国外音乐的发展中得到不少启示。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的比较,给出了一些音乐教育方面的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国外音乐;音乐教育;分析借鉴
1.引言
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得到借鉴,特别在音乐教育领域,极大地推动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推动这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客观地看待目前我国与国外在音乐理念和思想上的差别,在教育观念和方式上加强转变,同时牢固我国传统音乐的地位,积极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化音乐教育体系。
2.国内外音乐教育现状的对比
近些年,随着音乐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我们在音乐教育的比较中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发展的不足和差距。不可否认的,过去某些陈旧的思想和落后观念,正严重制约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国内外音乐教育的不同。
2.1 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思想
[1]彻底摒弃音乐教育中的“一元论”观念, 构建与国际音乐教育多元文化相一致的中国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新观念。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基石,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要充分挖掘其精髓,让它重新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尽情的绽放。然而现阶段,相较而言国外音乐教育理念更具开放性和引导性,在教育形式上更加的多元化。对此,我们要客观冷静地看待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弊病。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不能“崇洋媚外”,而应该在新体系、新方法的指导下,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精髓,加强该领域的交流,与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接轨。
2.2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
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自身的传统音乐文化都是音乐发展的根本和源泉。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总结自身传统音乐的创作理念和表达形式,以突显本国独一无二的文化特征。相对于国外音乐教育来说,我国应加强对优秀传统音乐的收集和整理,特别是对于那些濒临流失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在改进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中,注重阶段性和选择性地增加传统音乐的专业指导。
2.3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首先在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上就可以通过和国外音乐院校的交流,学习一些开放、引导式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整个课堂在愉快的氛围中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完整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编订一整套最科学的、最系统的、最合理的、最优秀的音乐教材。其次,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上给予正确的指导,因材施教,使其在长期枯燥的训练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3.我国音乐教育的对策
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的目标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然而,音乐作为一门人人都喜欢,人人都能接受的艺术,自然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应依据教学要求,安排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与此同时,根据学校条件和环境的考虑,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音乐表演的机会、感受音乐的魅力。
3.1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艺术创造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只要有适合的环境和方法,就能够发挥出这种[2]能力。学校开设的音乐课要与其他正课同等对待,并且学校拨给的音乐教育经费要得到保证,用以增添音乐教育设施。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注重技巧上的练习,而应当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因材施教。例如,有的适合练习高音,有的只能学习中低音。在舞蹈方面的训练,尤其要结合学生各自的运动规律,不能由于过分地追求技巧上的要求,而对学生造成身体上的伤害。
3.2注重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3]音乐不只是单独的音乐,而是一种将音乐、舞蹈、语言融为一体的整体艺术形式。
任何艺术的教学都是在为艺术本身服务,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作品的感情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音乐的真实内涵。在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上, 有独唱、独奏、合唱、合奏, 这些不但要让学生照谱演奏, 还让学生即兴编曲作曲。教师还应该根据曲目的不同,设置出适宜的表演环境,烘托出合适的表演氛围,进而调动起学生的情绪。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心理活动传递给观者。
3.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
音乐可赋予我们一种积极想象与创造的方式,提高我们的创造能力。一场成功的表演离不开长期刻苦的技巧训练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还离不开现场把控的综合能力。音乐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音乐家,更重要的是在培养有修养的音乐听众。因此,在日常的编排、练习中,不但应讲究仪表美、语言美、节奏美,更要重视面对突发状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内心的情绪变化会透过音乐直接被观者感受到。
4.结束语
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同时, 不断探索音乐教育的规律。切不可妄自菲薄, 夜郎自大。要使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在音乐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就必须客观地看待我国现阶段与国外音乐教育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差距,在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的同时,结合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真正学到它的精髓,只有这样我国的音乐事业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J],2004,(3)[2]刘沛译.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J].2002,(2)
[3]关新.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学[M],2007,23-25
第二篇:学习国外著名教育方法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方法有哪些指导意义
学习国外著名教育方法对我国的音乐教育方法有哪些指导意义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起始于周公的“制礼作乐”,但由于时政的变化导致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尽管以孔子为代表的历代儒家的先哲们都试图恢复这一“礼乐制度”,但时迁世易,终究覆水难收。随着秦汉“乐府”这一主要管理娱乐性音乐机构的建立,音乐教育逐渐脱离了先前国学中“育人”的教育功能,代之的是仅为宫廷提供音乐人才的“艺”的技能传授。这一情形在隋唐时期发展到了顶峰,而后世历朝也并没有跃出这一范围。直到1840年中国封建制度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重击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清醒,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思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音乐教育逐渐又恢复起了养才育人富国强兵的大任。从洋务运动到美育的提出再到今天的素质教育,音乐教育都被视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逐渐重视起来。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启导性的原则“师夷长技以制夷”一直贯穿于我们民族文化复兴中。我们不断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汲取其中有养的成分,使我们能与之对衡甚至超越。
在音乐教育方法方面,西方曾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奥地利的奥尔夫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还有日本的铃木小提琴教学法、苏联的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等。而以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综合音乐感的教学方法影响最大,在我国也不例外。这些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都形成于二十世纪前半叶,由于我国二十世纪经济政治复杂多变的缘故,这些教学方法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被逐渐引进。随着这些优秀教育教学方法的引进,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不管是在专业音乐教育抑或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都一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特别是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曾出现了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热潮,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影响深远。下面将影响较大的几个教学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教育状况逐一介绍。
一、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其音乐教育体系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它开始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后来是长时间的方法探索、构建“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最后以即兴创作教学的引入为标志,确立了一个完整的、新的音乐教育体系。
他把节奏作为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看作是节奏的外在表现。律动教学是从音乐入手,先让学生去聆听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身体运动去接触到音乐的各个要素。强调即兴创作是基础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全面培养音乐家素质的重要环节。达尔克罗兹体系的实践过程中,第一个要素就是集中注意力,第二个要素是智力,第三个是敏感性,最后才是身体运动。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正是以其全部力量去填补了极端专业化音乐教育的一个空白。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永远使其保持新鲜感,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技能,完美的结果为目标,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达尔克罗兹体系已经成为一种由哲学思想、教育观念和一系列策略构成的开放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所处的环境,来解决如何把这些思想和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这一教育方法与思想正是打开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僵化之门的金色钥匙。
二、卡尔·奥尔夫(1895 — 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奠基者。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奥尔夫不满于当时的音乐创作,受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产生了将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的想法。随后,他又设计“奥尔夫乐器”和“元素性音乐教育体系”,对其教学法的 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 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柯达伊(1882—1967)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立足提高全民族得文化素质强调民族音乐教育。以唱歌为基础,推崇合唱教学、重视早期教育。严格选择教材,重视教师的选择。
柯达伊认为,声乐教育是普及音乐教育的最好和最简便易行的方式。他说;“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明社会的团结吗?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在这方面,每个人的工作都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就能毁掉一切”。实践证明,通过多声部的合唱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们体验到和声的丰富色彩与平衡的声部配合,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互相协作,配合的能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因此,在匈牙利普通学校中合唱课是必修课。此外还专门设有170多所合唱学校。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体现的民族性与集体性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集体性的合唱教学,首先解决了我们教育设施的简约和加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把民族音乐纳入教材,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将其付诸于实施。
四、综合音乐感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音乐教育流派。他主张通过构成音乐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学习,来了解除西方传统音乐以外的一切音乐文化,包括时新的流行音乐、东方音乐、非洲音乐等。其中还综合了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等世界各国优秀的教学方法。由于其综合性所以特别强调对各种风格音乐的欣赏与即兴创作。
由于我国的音乐教学大纲基本上以美国的教学大纲为范本,所以其教育教学方法中所体现的综合性与时代性更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教学内容的宽泛性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又有了新的要求。
总结:这几种教学方法都强调视唱练耳、音乐体验、即兴创作的重要性。虽然各自的教学过程有其侧重,但都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以即兴创作及审美体验为终极目标。他们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教育行为的主体。不管是那一种教学方法,其产生的背景都存在时代性与地域性的局限。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同民族有各异的音乐文化传统。不同的音乐教学方法可能适合于不同的地区。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和柯达伊的“合唱教学法”以其简约性、广泛性,可能更适合于我国大部分经济文化落后和农村地区。我们在学习与借鉴时应结合本国的教育状况,以本民族的音乐为主体;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以开发创造本民族的音乐教学法为目的;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几种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法还不足以成为我们民族音乐教育的哲学基础,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应防止陷于其囹圄。我们应综合各种教学思想及方法,继承周以来之“礼乐教育”,取其精华部分,创造出适合我们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法。
第三篇:国外矿业权制度对我国矿业权制度的借鉴
国外矿业权制度对我国矿业权制度的借鉴
摘要:文章客观分析了国内外矿业权产生、发展,借鉴国外矿业权设立、流转等的管理经验,提出制定探矿权采矿权评估标准和准则,建立矿业权市场信息公开机制,健全矿业权流转机制,规范矿业权市场中介机构和人员等,完善我国矿业权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矿业权;采矿权;矿业权管理
矿业权问题涉及国家资源利益的实现,是各国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关心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矿业权产生、发展,矿业权设立、流转等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矿业权管理的建议。
1、国内外矿业权发展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和集体、个体与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成份的出现,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应运而生。1986年颁布的《矿产资源法》规定了矿产资源的有偿开采制度,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使有偿开采制度得以具体落实,并列出了我国当时已发现的全部173种矿产及其补偿费率,标志着无偿开采到此结束。1998年国务院连续颁布了三个关于矿业权的行政法规,《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与《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虽然其中一些计划经济成分,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对矿业权管理的要求,但是法规对矿业权的获得、流转、保护等诸多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不但进一步完善了矿业权制度体系,而且也充实了矿业权理论。1
在西方,矿业权概念正式产生于1960年左右,也是伴随着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在不断的完善。工业革命使矿业地位达到顶峰,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采,矿产品的生产和利用,成为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支撑点和基础。矿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因此大多数的国家在法律中规定,所有地下矿产资源为国家所有。1987年,美国评估师协会颁布实行了“统一的专业评估从业标准”。澳大利亚在起草矿业权评估标准和准则方面带了个头。1995年澳大利亚矿山和冶金学会发布了Valmin Code(1997年做了修订)。澳大利亚Valmin Code是指包括并不限于不动产在内的所有资产、智力资产、持有的采矿和探矿权或者与勘探、开发和生产有关的财产,包括所有与开发生产和加工有关的厂房、设备和公共设施。大多数矿资产可分为探矿区、高级探矿区、预开发项目、开发项目和生产矿山。VALMIN Code成了其他国家关于这项工作的样板。
2、国外矿业权流转方式及其管理制度 伴随着国外矿业法的进一步完善,矿业权市场逐步建立,国外矿业权的流转也逐步正常有序化。总体看来,各国对于矿业权流转的规定采取了基本相同的方式,但在管理方面因体制不同而略有区别。
周进生 国内外矿业权比较及改进建议 中国矿业 第17卷第9期 2.1矿业权概念及其权力内容
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也就是指允许探矿权人者独享为勘探目的的对土地的排他使用。一般探矿权以勘探许可证形式授予,授权持证者以下权力:(1)进入该地区并以勘探所有矿产为目的而使用土地;(2)以分析和试验为目的
提取和取出允许数量的矿产,包括用于试验和试销,但不可用于正常商业销售;(3)为该地区的勘探进行所有必须的或有助的工作;(4)在申请采矿租约期间,可优先于任何人申请该勘探许可证之内任何土地的采矿租约。
采矿权指授予采矿权人以土地的独占权用以进行开采,而且使其拥有从该块土地内合法开采一切矿产的权利。采矿权一般以采矿租约形式授予租约持有者以下权力:(1)以开采和处理所有矿产为目的的进入和占有土地;(2)从土地中采出和运出所有矿石和矿物;(3)开采地上或地下的矿产所必须的或有助于这种开采的作业或工作;(4)在该地建立加工厂,处理所有从开采作业中获得的矿产以及建立其他为处理矿石所需的设施;(5)从事所有与在该地区进行开采处理作业所必须的或有益的所有其他事项。2
2.2矿业权的一般流转方式
从形式上看,国外矿业权的运作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探矿权(勘探许可证)的取得、探矿权的转让(交易)、采矿权(采矿租约)的取得、采矿权的转让(交易)。
1)探矿权(勘探许可证)的取得(1)探矿权的取得方式:探矿权的取得在各国看来,主要都是通过向政府直接申请授予。但在许多国家由于土地地表的所有人对地表以下直至地球中心的一切物质拥有所有权,因而可以不须向政府申请,而直接拥有探矿权。(2)探矿权的取得程序:包括申请和授予。申请时需要递交包含申请地区的经纬度的示意图、相关工作费用支出、申请者的技术力量和财政能力的证明以下内容的申请报告。
2)探矿权的转让(交易)一般来说,勘探许可证持有者不得在获得探矿权的两年内就其在许可证所获得的利益进行交易。满足转让条件后,探矿权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协议等方式进行转让。
3)采矿权的取得(1)采矿权的取得方式:为保障探矿权人获得采矿的权利,一般来说,应当推行从探矿权到采矿权的自然过渡,但是目前在许多国家,采矿权也还是通过授予方式取得,但是也存在协议、招标等。(2)采矿权的取得程序。同样包括申请和授予。申请时须提交包括以下内容的申请书:标明区域边界经纬度的示意图和说明,该区域不可超过进行开采作业合理需要面积的下限,或者申请人的勘探许可证届时所含地区的面积;一份调查报告;所要从事的作业计划,或与采矿租约有关的工作计划;以及申请者的技术和资金能力的证明书。
4)采矿权的转让(交易)在大多数国家,采矿权对于其持有者来说就像其个人财产一样,因此持有者有权在法律范围内对其利益进行安排、收费、抵押或者交易。
2.3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
许多国家对于矿业权通常还采取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主要是根据矿产资源的类型、矿产资源开发主体不同而进行的分类。
郝芳 国外矿业权流转方式与管理制度 学习与借鉴(1)基于矿产资源类型的分类管理。通常的分类是指对油气与普通矿产资源的区别管理。但也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情况。如美国将矿产资源分为陆上矿产及水域矿产两大类分别管理。印度将矿产分为两类,即次要矿产和主要矿产。印度尼西亚的分类管理制度,主要分为战略矿产、重要矿产及一般矿产。巴西的铀矿,只能由联邦政府直接或间接经营,是采用垄断制。
(2)基于矿产资源的开发主体的分类一般来说,矿产资源的开发主体分为外商与国内企业两大类,对于这两者,通常采取的作法是,对于外商采用协议、招标和拍卖形式,对于国内企业,则采用申请授予制。蒙古、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均采取这种分类。
(3)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分级管理。加拿大实行联邦与省政府的资源分权制。两级政府分别负责其权限范围内的矿权管理工作,但铀矿由联邦政府统一负责。澳大利亚矿权管理工作基本上各州政府负责,联邦政府主要管理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工作及矿产品出口事务。各州的矿权管理制度不完全相同。
3国外矿业权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1国外矿业法律综合调整的若干特征及启示
从历史发展脉络上看,国际上共发生了3次矿业立法革命浪潮,即推动工业化进程的第一次矿业立法革命,实现自然资源永久主权原则的第二次矿业立法革命,全球化背景下的第三次矿业立法革命。从横向上比较分析,国外矿业法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1)已经具备相对比较规范和成熟的矿业法律体系和制度内容。很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重新制定或修改了矿业法及配套法规i比较充分地考虑和借鉴了国际矿业发展形势和矿业立法的通行国际惯例,有些国家在立法过程中还获得了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机构的大力协助,其修改后的法律制度普遍赢
得了国际矿业投资者的肯定和嘉许。例如澳大利亚、日本、台湾、印度、蒙古、巴西等。(2)矿业法的若干条款尚待进一步修订,以期更为符合矿业立法惯例。部分国家的矿业法制定时问较晚,或者是近年来作过调整,但是在理念、力度或立法技术上仍显不够,矿业法律体系仍然不够健全,不能适应新的国际矿业局势。有些国家为了有效吸引国际矿业资本,配合矿业法的实施,实行矿业标准工作合同制度,增加条款的透明度、稳定度和可协商度。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许多国家采用了类似的合同制度。如俄罗斯、缅甸、老挝等国家。(3)注重吸引外国资本,改善矿业投资环境。从矿业法制的角度看,矿业投资环境比较好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菲律宾等,前景看好的国家有蒙古、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等。3
从目前世界各国在矿产资源法律制度方面的立法变革趋势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有些原则和特点还是类似的。首先,各国均在不断完善和规范矿业权市场的运作规则和机制,包括矿业权登记、采矿优先权制度、矿业权的流转、矿业权评估、矿业权的申请计划及工作报告制度等等,矿业权制度作为矿业立法的核心制度始终是各国的立法重点,在立法理念上遵循宽松、透明、简化、统一的原则;其次,各国均实行矿产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一般均由单一的矿业管理部门负责矿业法规的研究制订、矿业权的登记审批等工作,不存在“多龙治水”的情形;再次,发展中国家多数均注重营造良好的矿业投资环境,努力吸引国际矿业资本的流入,具体措施包括 3 米健 从比较法到共同法——现今比较法学者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比较法研究,2000(3)降低矿业税费,改革税费体制,放宽外资进入的领域和股权比例,制订和完善工作合同制度等,同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日益重视矿业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矿地准入问题。各国都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吸引国内外投资方面努力寻求平衡点。4这些值得中国在开展矿业法修订工作过程加以认真研究和借鉴,从而取人之长,完善中国矿产资源法律制度,推动中国矿业市场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5
3.2国外矿业权管理给我国的启示
3.2.1制定探矿权采矿权评估标准和准则
制定规范的探矿权采矿权评估标准和准则,是解决目前各种问题的根本,也是我国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建设和评估事业发展的需要。
3.2.2建立矿业权市场信息公开机制
信息的传递和发布对于建立矿业权市场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非常重要。建立矿业权市场基础信息公开机制,一是要尽快公开发布各省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资料,实现公开上网查询,并向社会公开一些鼓励开发的己探明资源储量的矿区和矿种的地质资料,以吸引投资者。二是要向社会有计划发布找矿及开发远景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探矿权、采矿权出让、转让信息,尤其是要结合各省建设特色,针对投资者的投资兴趣发布相关信息,促进探矿权、采矿权的有偿取得。三是要在分析各省矿产品市场和矿业权市场前景的基础上发布相关信息,给予投资者更多的选择机会。
3.2.3健全矿业权流转机制
借鉴国外许多勘探者以转卖采矿权作为动力,并且利用采矿权转让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行为。赋予探矿权人在发现矿产资源后就直接取得采矿权的法律地位,由地矿部门给其颁发“采矿证”,以证明其持有采矿权,并且允许采矿证的流转,但必须明确的是采矿证持有者必须符合相应法律规定的条件才能进行开采。加强立法,对于违规操作、无证探矿采矿的个人及企业给与必要的惩罚措施。
4、结语
我国矿业权有关的基本制度已经成形,但仍有待于完善,文中通过对国外有关矿业权制度的分析来说明我国矿业权制度所存在的瑕疵,同时也提出了几点完善我国矿业权制度的一些建议,希望在日后的研究中能更深层次的探讨矿业权制度方面的建构。
魏铁军 矿产资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2005(6)李庆保 国外矿业立法的比较和借鉴 经济管理,2007(12)
参考文献: 周进生 国内外矿业权比较及改进建议 中国矿业 第17卷第9期 2 郝芳 国外矿业权流转方式与管理制度 学习与借鉴 米健 从比较法到共同法——现今比较法学者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 比较法研究,2000(3)4 魏铁军 矿产资源法律改革初步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2005(6)5 李庆保 国外矿业立法的比较和借鉴 经济管理,2007(12)
第四篇:国外安乐死的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安乐死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安乐死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中国的历史传统中有提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在当今的年代还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在很多人得眼中自己的生命不单单是自己的,是父母给予的应当珍重。这里主要通过对于日本对于安乐死的立法来看到中国的情况,日本和中国的文化有着较大的相同度,在一定的程度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一.安乐死的意义
安乐死源于希腊的EUTHANASIA一词,原意为“快乐死亡”或“尊严死亡”。又由于安乐死是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至今对它仍然没有统一的定义。目前,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安乐死是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状态下由于精神和躯体的极端痛苦,在病人及其亲友的要求下经过医生认可,用人道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状态中结束生命的过程,它的目的是通过人工调节和控制,使死亡呈现出一种良好的状态,以避免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折磨,达到舒适或愉快,即改善死者濒临死亡时的自我感觉状态,维护死亡时的尊严。二.日本安乐死的发展
日本最早的安乐死案例出现于1949年,直到1990年,共发生了六起安乐死案例,全部都是所谓的积极安乐死,并且是由亲属执行结束患者生命的。1976年,日本安乐死协会试图通过一项根据患者意愿撤除生命维持治疗措施的法案,这项法案起草于1979年,法案起草结束后,有关协会成员努力游说议会成员,但是最终由于社会的反对声音过高而没有进行表决。根据该法案起草者的意思,法案所倡导的安乐死应当是消极安乐死,也就是放弃生命维持治疗,而不是现在所说的积极安乐死或者辅助自杀。后来,安乐死协会开始改变策略,把注意力集中于患者活遗嘱的执行上,而不再试图改变法律。
2.1日本关于临终关怀,特别是终止生命维持措施的政策
日本卫生与福利部和医学会1989年印制了生命临终措施指导手册。该手册在前言中写道:根据探讨中的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和患者家人心理负担的考虑,对于仅仅是为了延长患者临终生命的医疗措施需要重新思考。例如,对于心脏即将停止跳动和呼吸系统将要终止的病人,所采取的心肺复苏措施只能是延长患者的痛苦„„从今以后,类似情形的医疗保健措施应当尊重患者意思和自主决定权。而且。1992年3月,日本医学会生命伦理委员会印制了一份题为“给临终关怀医生的建议”的报告。这份报告基本肯定了患者的活遗嘱。
1994年,日本科学委员会死亡与医学保健专门委员会出版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明确指出,只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停止生命维持治疗措施是可以允许的。第一、患者的病情是现有医学条件所无法逆转的;第二、必须病人在清醒时表达了自己的要求;第三、终止治疗措施必须由医生实施,而不能由患者家人实施。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终止治疗方面,也多处提到了“有尊严的死”一词,尽管死亡与医疗保健专门委员会没有详细论及“安乐死”,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禁止“积极安乐死”。报告指出“杀死„„通过药物方式,尽管是为了减轻患者痛苦也不可允许。”
三.中国安乐死的发展
1988年7月5日,中华医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法学会、上海医科大学以及其他有关单位,联合发起召开了“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与会的各界代表一致认为,尽管中国在实际工作中,安乐死,特别是消极的安乐死几乎经常可以遇到(积极的安乐死,在中国已经公布至少7个案例,实际上大大超过此数),通常并不引起法律纠纷,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现在还不存在为安乐死立法的条件。
自1994年始,全国人代会提案组每年都会收到一份要求为安乐死立法的提案。在1997年首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3.1中国安乐死立法之路
第一次尝试:在1988年七届人大会议上,最早在全国人大提出安乐死议案的是严仁英和胡亚美,两人分别是中国妇产科学和儿科专业的泰斗。严仁英在议案中写下这么短短几句话:“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与其让一些绝症病人痛苦地受折磨,还不如让他们合法地安宁地结束他们的生命。”
第二次尝试:1994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32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要求结合中国国情尽快制定‘安乐死’立法”议案。
第三次尝试: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有170位人大代表递交了4份有关安乐死立法的议案。
第四次尝试:1996年,上海市人大代表再次提出相关议案,呼吁国家在上海首先进行安乐死立法尝试。在随后于1997年首次举行的全国性“安乐死”学术讨论会上,多数代表拥护安乐死,个别代表认为就此立法迫在眉睫。
3.2中国安乐死事件
1986年发生在陕西汉中的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件,曾历经6年艰难诉讼。医生蒲连升应患者儿女的要求,为患者实施了安乐死,后被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案件审理了6年后,蒲终获无罪释放。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乐死的合法性,安乐死仍是违法的,只不过由于蒲连升给患者开具的冬眠灵不是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危害不大,才不构成犯罪。
2003年8月3日,我国首例安乐死案主要当事人王明成离开人世, 王明成的“安乐死”请求之所以被如此关注,在于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我国首例“安乐死”案的犯罪嫌疑人。但是在他自己却不能实现安乐死的愿望。三.结论
在我国,受到儒家对于生死观念的影响,在“不知生、焉知死”的文化中,人们对于死亡充满了害怕和恐惧。死,总是和黑暗、鬼神等联系在一起。这种传统的文明在现代文明出现若干年之后,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观念并没有被安乐地死所代替。在伦理,道德,观念,社会舆论以及国策等条件的束缚之下导致人民对于安乐死的要求不像西方国家那么的迫切。制度的不一样,历史的不一样导致者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文化,观念和意识。较于西方自由的人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关于安乐死的研究源于日本的传入,所以在很大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不说安乐死是一个外来的文化,中国对于这个问题很大程度的接受只在于传统的看法,即普遍接受了一种传统的安乐死定义,即无痛苦死亡法。
目前学术界依照不同的标准将“安乐死”分成不同的种类: 1.根据终止生命的行为方式不同,分为积极的“安乐死”与消极的“安乐死”。积极的“安乐死”又称为主动“安乐死”或仁慈助死,指医务人员采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结束病人的生命。消极“安乐死”又称为被动“安乐死”或任其死亡,是指对那些身患绝症处于极端痛苦的病人停止、放弃救治,包括停止使用生命的辅助设施和药物,使病人自然地死于疾病。
2.根据被实施安乐死的病人是否明确表达愿望,分为自愿“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自愿“安乐死”指的是患者在意志清醒的时候,有过明确的表示,不愿意忍受疾病的折磨,而愿意实施“安乐死”。如通过立遗嘱。而非自愿“安乐死”针对的是那些无行为能力的病人,主要是指脑死亡、植物人和先天性疾病的婴儿实施“安乐死”。
从日本的立法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的看出,安乐死在日本备受关注和争议,日本成文法律尚无关于安乐死的规定。但是从案例的处理方式上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消极安乐死,虽然仍存在较大争议,但是日本社会和民众绝大部分能够接受它已经做出了肯定性规定。尽管消极安乐死从法理上讲在日本属于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但是由于其已经基本上被社会接受和认同,所以在日本还没有因消极安乐死而受到法律追究的案例。对于积极安乐死,日本社会和民众所持的是积极反对的态度,而且积极安乐死属于日本刑法上确定的犯罪行为。从日本发生的积极安乐死案例来看,行为人都以杀人罪的罪名受到了刑事处罚,但是,从量刑上看明显较轻,不同于其它杀人罪,这说明人们认为它的社会危害性较小。
而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学术界讨论,以及近年来关于安乐死案例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对于。中国对于安乐死的处理方式和态度和日本很类似,对消极安乐死有着较大的肯定性。而积极安乐死存在着很大的讨论。从中国政府对安乐死立法基本持者否定的态度来说,安乐死在立法方面有着很大的阻碍,其中积极安乐死是一大方面。
虽然国外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对于安乐死设立了法律进行规定,但是用于中国的现在的国情还是不符合的。在亚洲东方文化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从中国,日本等国家现在对于安乐死的立法态度以及讨论。对安乐死的认可只在存于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认可,不能接受安乐死的积极死亡方面。所以说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安乐死的立法都会很片面的或是保持现状不立。文化,道德,观念,伦理等等思想上的影响对安乐死中国化的进程有着无可估计的阻碍。但是它的发展却也是必然的要求,人的自由,人的本性等人对于自身的追求,不可不导致于安乐死的进程的快速发展。因此,安乐死在中国的发展将是冲突传统,也是人的解放的发展。
第五篇: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国外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摘要:通过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特别是欧洲一些福利国家,借鉴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来对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发展性福利 正文:
国外老年社会福利可以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个角度来观察,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明显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重点来比较福利国家的老年人福利制度,以下是几个主要欧洲国家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的内容:
丹麦老年人社会福利
老年人津贴
主要内容 老年人住房和院舍服务 老年人医疗保障和家庭服务 普遍性:面向全体公民
制度化:社会立法制度化;制度化的全方位保障;
基本特征 公共积累方式:福利资金来源于税收 权力下放:地方政府享有广泛权利 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服务面广
宗旨 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荷兰老年人社会福利
宗旨 参与公共生活、自力更生、需要时适当帮助
医疗保健福利和社会福利服务:老年人公寓、老年照料院、护理主要内容 院
住房福利:65岁以上课申请“高级住房” 较高的福利水平
特点 规范的老年人社会福利运作机制:成熟的政策法规、政府与非政府结合、严格的教育培训、良好的评估机制
英国老年人社会福利 收入补助 医疗健康福利
主要内容 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院舍服务和社区服务(居家服务、家庭照顾、医护、心理服务)
发展性福利:建立社交场所、举办联谊会等
法国老年人社会福利
老年人收入福利 老年人医疗保健福利
主要内容 老年人院舍福利 家庭保健服务 发展性福利
可以总结出发达国家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老年津贴、长期健康保健、住房补贴和居家生活服务。
老年津贴是指老年人除退休金以外获得的由政府部门发放的陷阱津贴,有些国家的老年津贴是按年龄发放的。如英国退职年金和丹麦的老年年金;而另一些国家的老年津贴则是根据老年个人的收入情况发放的,如美国的补充保障收入。
另一个主要的内容是长期保健服务,这也是人口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即包括医疗、康复、适当居住环境、家庭保健、日常生活照料、专业护理机构服务等一系列健康和社会服务交互作用项目和支持环境。
福利国家的政府往往通过修缮老人公寓和向老年人提供住房补贴来改善老年人的住房条件。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拥有自己的房子,只有一小部分老人在住房问题上需要政府的帮助,老年人公寓则是老年人居住的一个选择。有些国家还帮助度收入的老年人修建和租赁房屋。另外,在拥有住房的老年人中慢悠悠一部分人需要政府的财政补贴来维护和修缮房屋。大多数北欧国家都为老年人提供住房补贴。丹麦的老年年金领取者只需支付房租的15%,其余部分全部由政府支付;挪威规定老年人修缮住宅可以优先贷款,不能自食其力的老人可以获得一定的数额的政府补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则可以住进养老院。由于公共养老院的费用只占老年年金的一定比例,几乎任何阶层的老人都可以进住。
发达国家老年福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低家庭生活服务。北欧各国政府为需要帮助的老年家庭提供家庭助手,这些家庭服务人员帮助老年人洗涤、做饭、清洁房屋、购物、处理家务等待,他们的工资完全由政府支付。政府在财政方面的全力支持可以确保老年人享受到特别服务。不是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直接为老年热提供此类服务,美国在推动开展多种佳通服务的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地方政府和社团的资源,以及私人服务业的管理和组织,相当一部分家庭服务是个人支付的。
另外,发达国家社会和福利的主要运作模式:权利福利模式。
在瑞典、芬兰、以色列、法国等一些国家,为老年人提提供社会福利采取的是集体主义的方法,即认为老年人的收入不足和身体衰弱是个社会问题,应该由社会来解决,因此代表公共部门的政府应该对需要照顾的老年人负起责任,而不应该指望个人或家庭来承担照顾老人的全部责任。虽然在这些国家中医疗和社会服务项目的对象是社会所有成员,但是,老年人通常是这些项目的重要目标。健康保健和社会服务在这些国家被认为是公民的“权利”,老年人有权利获得所有类别的照顾,而且享受诸如老年保健之类的援助不应该只是有钱人的特权。由于公民和政治领导者普遍支持公共福利,这些国家的福利项目不但向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并且注重维护者的尊严。
以瑞典为例,可以看出去权利福利国家模式的主要特点:福利服务的全面和国家提供资金的慷慨。根据瑞典1982年生效的社会服务法案,个人有权利获得所在行政区域内的各种服务。所有需要日常生活或帮助的人在其需要无法以其他方式满足时,有权利要求社会帮助。喜爱获得帮助的过程中,个人有权利在各种服务中做出选择,同时福利制度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容易,特别是加强了老年人独立生活的可能性。足够的老年津贴和住房补贴使许多老年人在没有其他来自国家或家庭经济支持的情况下维持晚年生活,尽管老年年金的平均收入低于其他的人群的平均收入,大多数老年人的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很少有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此外绝大多数瑞典老年人都拥有很好的住房。对于居家生活的老年人,国家还提供家庭帮助服务,以使老年人居家养老更为容易,盐城居家养老的时间;对于那些由于身体功能衰退,独立生活有困难的人,老人院或护理院为他们提供相当适当的生活环境和服务。
瑞典社会福利的慷慨在于以上老年人社会福利项目的开支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支付的。瑞典是一个高税收的国家,个人向政府缴纳的收入税一般占到个人收入的一半。在所有公共支出中,有33%是用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项目,而在所有社会项目的支出中,40%是用于各类老年福利项目。瑞典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都支持赋税资助养老、医疗保健和相关项目的做法。
发达国家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虽然在保证老年人万年生活安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和问题,特别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问题终于酿成了一场“福利危机”。这场危机主要体现在,政府福利性财政开支过高,增长速度过快,企业与就业人口个人赋税过重。
然而在发达国家的福利改革的过程中,福利服务中出现了一个社区照顾的趋势,这个趋势主要是努力限制公共福利开支膨胀的结果。大多数的福利国家对老年人的社区照护普遍追求三个目标:
1)使老年人尽可能生活在自己家中,生活在社区范围内的家庭环境中; 2)保护亲属和日常照顾者的劳动付出,保证服务提供者优先获得服务项目的支持;
3)降低公共开支的攀升并改善社区公共开支使用效率。
反观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社会福利现状,其老年人福利基本上局限于老年人收入保障,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针对于老年人的社会福利还很少或根本没有。发展中国家的老年收入保障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工人、雇主、国家三方面结合缴纳保险费提供的社会保障,这类保险通常只限于保障那些处于现代企业部门的雇员如印度和尼日利亚;另一种是国家积极干预,中央政府通过税收或强制性个人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用以支付普遍的退休金计划。一些拉美国家的公共退休计划就采取的这种形式,如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巴西等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建立了公共老年退休金项目。
由于目前发展中国家 面临着人口与经济的双重压力,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老年人福利计划往往具有内容单一,覆盖面小,忽视社会福利的局限性。
作为其中之一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弊端在我国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阶段的老年人社会福利主要面临着如下的问题: 1.发展严重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较大; 2.覆盖面小,供求矛盾突出;
3.社会化程度较低,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机制; 4.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低;
5.政府对老年人社会福利资金投入太少。
通过上面对发达国家的老年人福利政策的分析,可以借鉴这些福利国家的措施来解决我国的老年人福利存在的缺陷,完善我国社会福利制度。
(一)首先,建立一个完善的老年人社会福利运作机制。参考荷兰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制,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社会福利政策法规体系;我国现在并没有专门的《社会福利法》,更别说独立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法》,必须要以立法的形式强制性的确定老年人福利的内容和程序,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条例来开展相关老年人福利的活动,保障老年人在福利方面应该享有的各项权利;
在有一个完善的法律规范作为指导后,接下来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非政府组织的具体运作。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不可能完全做到荷兰那样由私人来管理社会福利机构,但是可以加强市场的调节,将福利的一些项目分配给一部分高素质的有能力的企业,通过他们的竞争来提高社会会福利的水平。同时,可以借鉴丹麦将权力较大程度的下放到地方政府,给予较大自主权来因地制宜地日调节适合当地特点的福利政策,从而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社会福利的运行效率,真正实现社会福利的社会化;
在相关老年服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有严格的教育培训制度,为老年人的各项服务提供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荷兰的护理人员分为四个等级,护士分为五个等级,什么样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都有一台详细的规定,并与收入挂钩,荷兰已经建立和形成了一套严格统一的教育培训制度;
最后是对于实施成果的监督和评估;对于接受政府资助的个人和机构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严格的评估,确定其接受资助的资格。同时对于各个地方、各个服务机构、所有的医护人员的表现和成果来进行奖惩。
(二)加大政府的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机构或违规的行为实行严厉的处罚,提高全社会的总是程度,使老年人社会保障真正落实下来,慢慢覆盖到全国各地;
(三)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全方位的老年人社会福利项目,包括津贴、医疗、住房、教育等,特别是福利设施的建设,公共的娱乐休闲设施、住房设施等。最初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足够的福利资金来支持老年人的退休津贴。我国现在主要是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结合商业保险,但是社会养老保险存在严重的漏缴现象,而且保障水平不高。因此在养老金上政府要加大投入,可以通过立法来强制性征收高税收的养老基金老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另外,法国和英国都已经明确提出了老年人的发展性福利,通过组织老年人参与一些集体活动、自愿服务或学术研究等来提高来年人的心理和素质发展要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满足的基本生活层面上;同时,要特别重视社区养老的作用,在规模和质量上提高社区养老的水平;
(四)最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其社会福利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经济水平高的国家福利水平往往越高;相较之下,经济水平低的国家,社会福利水平要低很多。所以,要提高我国的老年人福利水平最基本的是充实物质基础,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