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课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是一种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实际,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应包括四个环节:导——学——练——测.一、“导”——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篇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设疑导入、谈话导入,不管采用哪种导入形式,力求简单精炼,开宗明义,富有情趣,明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是新授课的主干。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炼升华的学习过程,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获知的“载体”,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互动交流的舞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解释、应用和反思,让学生在感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同时多元化地、多角度地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
1、自主探索。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积累,而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储备,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小组协作、互动交流、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探索、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还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索,并协助解决探索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困难。当学生的探索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应该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信心。引导学生理解领会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2、交流认知。
交流认知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更是学生发挥创造的用武之地。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交流展示各自的见解,提出自己的困惑或问题,然后对于难点重点问题,教师以参与合作者的角色适当点拨启发。促进学生拓展思路,深入探究。这个阶段教师要精心组织、引导,要保证学生做、说、讲的时间,不要越疽代疱,也不要急于求成,教师不能直接说出问题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要耐心引导,细心指导,逐步让学生去体会和体验,真正达到对数学知识的领会和理解。
3、提炼升华。在学生探索出各种方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引导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梳理、评议,进一步进行数学思考、交流与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进一步凸显最优化解决方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有效帮助学生建构多元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先让学生选择研究的对象,每组选择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中的一种,请各组商量研究的方法:(1)先限量出各角的度数再算出内角和;(2)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一个角量一量是多少度;(3)把三个角拼折在一起,看组成什么样的角„„各族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研究的结果,并加以验证,请学生思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在讨论交流中,概括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三、“练”——巩固练习
巩固性练习是新课教学到学生独立作业之间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提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理解、巩固的时空,目的在于试探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以便及时矫正。同时,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练习内容以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课堂活动”、“想想做做”为主,练习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板演,练习情况要及时反馈和评价,教师及时捕捉生成信息,做好有针对性的跟踪补缺,及时矫正。
四、“测”——当堂测试
测试题设计应紧扣知识点,题型要富有变化、内容要富有思考性及趣味性,要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拾级而上,把教材的知识结构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测试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1、基本测试。这是测试题中难度最低的题,题型与例题相似,促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2、变式测试。这类题目与例题比较稍有变化,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提高,可以强化认识,防止生搬硬套消极思维现象的发生,并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些题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经过认真思考能够解决。
3、发展测试。在新课之后,练习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目,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向智能结构转化,发展思维能力。这类题目不一定要求全班同学人人会做,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探索。测试题内容可参考课后练习中与例题对应的练习题及思考题,并以当堂作业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当堂批改作业和组织批改作业。
在教学模式的运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实效,不要追求形式。教学模式不是框框,在运用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不可千篇一律,机械套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环节可以省略,有的可以进行整合,有的可以进行补充。无论怎样去实施,关键是要注重落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说,使每个环节真正落实下来,而不要为了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
第二篇: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新授课教学策略
——“导、学、展、练”四环节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落实临沂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目标,依据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我市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市教科研中心提出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交流、共享——学会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为指导思想,在实验和继承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精髓的基础上,总结出符合课堂教学素质化要求的“导、学、展、练”四环节教学策略——创设情景,明确任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共建,自我提升、巩固训练,拓展提高。该教学策略的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学习过程)→解决问题→巩固训练→拓展提高,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操作要求】
构成该策略的四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其中,有些要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1.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导”即即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多媒体、视频、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生活体验、生产实际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学习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据学习提纲或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学习提纲或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体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应体现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过程。例如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读书、观察、分析、对比、实验、模拟、设计、搜集、判断、调查、绘制、尝试、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发放学案,提醒学生认定目标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依据目标并依据学案指导的方法和学习过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享。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即学生按照“导”中展示的“学习提纲”或提出的问题,阅读指定的教材内容、地理图表或观察模型、观看录像等,完成“学习提纲”或提出的问题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生生间、师生间相互合作交流,以共同解决问题,完成后进行组内成果交流,在交流中修正、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这一环节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思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促进学生形成各种思维能力,突出启发性,保证师生有机结合,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这一环节,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3.展示共建,自我提升
这一环节的主角是学生,也是一节课的重头戏。“展”就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如好思路、好方法、好结论等及在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组内、组间的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一是展示自主学习后的成果;二是展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三是展示挖掘出的规律性的知识;四是展示学生再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点;五是展示学生自己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梳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展示的形式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全班展示、生与生展示、师生展示等。展示的空间多种多样,例如本子、黑板、投影等,展示中应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和小组间团结协作的力量。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激励,既要让课堂富有激情、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秩序井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合作、展示、交流、共享中学会发展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从不同的侧面得到自我完善。
4.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练”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应用,不仅仅是达到记忆巩固的目的,也是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升,通过练习,发现学生理解上的误区和教学上的盲点,及时纠正、补救,确保学生所获知识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练”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出符合课标要求、难易适中、梯度合理,有典型性、代表性、思维含量较高的课堂练习题。学生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练后要注意检测,并及时反馈矫正,达到当堂达标的目的。最后,要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及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注意事项】
不要把该策略看成是僵死的框框,它只是一节课大体的设计程序思路。并非每节课都必须按照以上四个环节机械进行,防止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时间顺序,或选择其中的某些或全部环节。每环节所用时间长短,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复习课
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知识,强化记忆,提高能力,初中地理复习课,可按单元组织目标教学,采用认标、自学、展示、练评八字法策略进行复习。现介绍如下:
【操作要求】
1、情景导入,明确内容
复习课的课题导入,要符合地理学科特点,尽量设置与本课有关的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联想。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要多种多样。
教师在制定复习内容时,必须理清单元教学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为此,教师要坚持“两通读、一弄清、四明确”。所谓“两通读”,即先通读单元教材,再通读课标规定的所教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训练要求;“一弄清”,即弄清本单元知识体系;“四明确”,即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的“量”(有哪些知识点);“度”(每个知识点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位”(各个知识点在单元教材中的地位);“序”(各个知识点在复习过程中的顺序)。
2、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照学习提纲(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学习提纲(学案)的设计既要覆盖知识面,又要突出重点、难点和知识结构。在自学的过程中,快速、独立完成提纲(学案)的问题。为保证复习效果,教师重在导:①要全面复习,不留死角;②强调复习中要把握重点,掌握规律性问题;③指导学生要文图并重,用读图促进理解、分析和记忆。同时,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3.展示交流,知识梳理(自主构建)
“展示”就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所获、所想、所思,在组内、组间的展示、讨论、分析与评价等。一要展示自学提纲中每一问题的答案;二要展示在自学过程中尚未解决的疑点、难点、分歧点;三要展示挖掘不出的规律性的东西;教师要根据内容做好调控,应重在后两点。展示的形式有组内展示、组间展示、全班展示;生生展示、师生展示等。展示的空间不应只局限于本子、黑板、教室等。展示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带头作用和小组的团结协作的力量。教师要做参与者,适时的进行引导、调控和激励。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或是学案在学习、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体系的梳理,构建出完整的知识网络,弄清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
4、巩固练评,拓展提高
(1)训练
训练是单元目标复习的重要环节,是评价达标与否的必要手段。教师根据课标对该部分内容的基本训练要求,编写出训练题。训练题的题型可以灵活多样,但题量必须与单元复习课时安排一致。训练题区别于新授课,可以采用一题多标的形式选取,切忌面面俱到。所选题目的质量要有水平层次。
训练过程中,要严格训练学生的解答速度和准确程度。强调一要深刻理解题意,培养审题能力,学会审题(审题意明确范围要求;审解答过程是否正确、切题;审结果,及时发现错漏)。二要掌握解答要领,通过典型练习,让学生掌握各类题型的解答思路和方法。选题要具有典型性,抓好训练点,注意综合性;联
系科技、生产、生活实际,体现所学内容的基础性。练要规范、准确、熟练,从严要求,练要限时,提高训练速度,增大思维密度。
(2)点评
训练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内容有重点、多层次的展示。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诸如错误概念、文图脱节、疑难问题,习惯性错误等,教师指导学生讲评,但讲评的重点应是学生难以理清的单元知识结构、各种规律性的问题以及典型题目的解题思路等等。通过讲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梳理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深化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拓展
要根据生产生活实践的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认知水平,设计一些体现能力的、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开放性题目,学生在利用所学知识,在思考、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时,拓展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几点说明】
1、理论依据: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种系统反馈矫正的教育策略。
2、策略特点:该策略结构清晰、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单元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智能。
3、注意事项:运用该策略,教师应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环节,科学合理地分配各环节需要的时间,加强对课堂的调控力度,及时总结教学得失,逐步完善该教学策略。
第三篇:上学期新授课教学策略
其他老师积极参与听课听课、评课,对课的设计与执教者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推敲、琢磨。执教的三位老师都在集体讨论备课后先试教再修改后再上,经过组内各位教师的评课与执教者多次研究、修改,从“一上”到“二上”“三上”,每一环节的课都各自的特色与不同程度的进步、改革。教学中,教师总能带给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精彩与快乐,让孩子们在这个研究活动中得到较大的发展。各位研究教师也受益匪浅。
这几节课都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教师的“导”得心应手,学生的“学”积极主动。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它的遗憾也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充分给予自主合作学习的时间与教学任务的完成产生矛盾。
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较好地实现了研究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里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玩”的时候激活思维,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中自己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发展合作学习能力与促进独立思维能力产生矛盾。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组教师将通力合作、积极学习、积极研究探索,不断提升品味。
第四篇:专题1学习心得: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观音小学
彭娟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 “探究式” 四环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教学目标: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操作要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自主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
操作要领:充分体现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给学生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巩固应用,内化提高。教学目标: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要注意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4.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教学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明确学习收获。操作要领: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全面回顾学习收获。
(二)策略解读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此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精心创设数学情境,开拓创新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生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情境: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和活
观音小学
彭娟
动情境等几种类型。
生成问题: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有些数学问题是由学生对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然后提出的;有些数学问题是随着情境的出现而直接提出的。有的问题是一节课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而有的问题只是一节课若干问题中的第一个,并且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环节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组织,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本程序是: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自主探索: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互动交流: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并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逐步补充完善,形成小组意见。小组交流是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的,要求组长要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推选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汇报小组意见。
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相同意见不要重复,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
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互动交流的环节也不尽相同:有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不需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可以由学生个体直接把自主探索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互动交流的形式可以灵活应用: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不能有效组织小组学习,可以从同桌合作交流开始,逐步向小组合作交流过渡。
共同优化,形成结论: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形成科学结论。
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包括情感环境、思考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
观音小学
彭娟
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第三环节
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产生策略,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基本程序是:基本应用 —综合应用
基本应用:是应用的最低目标,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寻找答案,要重视过程,强调应用的方法和技巧。
综合应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使综合应用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学生在基本应用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同时也会暴露出学习的不足和疏漏,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在本环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要点:应用要有目的性,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应用要体现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第四环节
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策略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策略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基本思路,在落实教学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能机械套用。在具体上课过程中,有些课的第一、二、三环节是不断重复出现的,在探索交流过程中会遇到新问题,在解决这个新问题时又要进行探索交流。这就需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策略和改进策略,使小学数学策略更加完善和实用。
第五篇:[中学教育]生物新授课课堂教学策略(推荐)
生物新授课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质疑深化—梳理知识 归纳整合—强化训练 巩固提升
二.策略解读: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学生:激发兴趣、进入状态
目的:通过教师设置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对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把学习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学习中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并使之保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愉快地接受学习的课题,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操作提示:创设情景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以便在学生的经验世界里取得共鸣,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明确这一课题主要是解决什么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激情和求知的迫切愿望。
教学情景可以是小故事、小资料、时事新闻,可以是演示实验、某一生活现象,也可以是上节课与本节课的内在联系等等。
注意:(1)新课导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意图,激起求知欲,不要长时间没有进入主题,使学生在等待中丧失兴趣。
(2)要由已学知识的局限性,体现新课研究的必要性,激起学生迫切学习的积极性。
(3)创设的情景和问题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识水平,更不能远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材料、明确任务、调控参与、帮助促进 学生:自主探究、组内交流、达成共识、生成问题
目的:这一环节是学生为实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基础性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解决了解水平层面的知识并形成基本技能。学生将自主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点、方法、规律或疑惑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知识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能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
操作提示:教师出示探究材料或问题,学生组内全员参与,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独立的自主意识,后组内认真讨论,生成问题,合作解决。教师则巡回指导,采集信息,适时点拨,规范要求。
注意: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认真分析,科学设计和呈现学习任务,给学生的每一项学习任务,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点:(1)为学生探究学习指明方向,即解决什么问题。(2)为小组合作探究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驱动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3)要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通过个体自主探究和小组成员的合作达成学习目标。
(三)展示成果 质疑深化
教师:提供平台、点拨评价、完善结论 学生:展示交流、质疑释疑、成果共享
目的:通过成果的展示,进行思维碰撞,点燃创新火花,交流探究中发现的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对探究问题进一步深化,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操作提示:交流互动过程是一种自我完善与评价过程。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创设一个交流争辩的平台,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在争辩中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得到自我完善。交流的方式有:可以以一个小组为主,其他小组完善补充;也可以对分解的几个问题分别由不同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注意总结,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注意:(1)学生要依据事实组织好语言,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要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包括可能是错误的观点),要善意地与他人争辩;(2)要以成果共享,互相完善的追求真理心态进行交流;(3)要关注为什么,不能只关注是什么;(4)学生展示成果和进行争辩的时间要充分;
(5)教师必须根据交流情况,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使学生达成共识,必要时进行补充完善,确保最后结论的正确性;
(6)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评析,而不要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裁决;
(7)信息的采集要有代表性,要明确对错误信息的辨析过程比死记正确信息更重要。
说明:学会分享与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现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形成的观点和看法,在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初步结论,往往都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些空间的完善不能靠教师的讲解补充(甚至纠正)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学生之间成果的交流,进行互动争辩,以实现自我完善。
(四)梳理知识 归纳整合
教师:搭建平台、引导归纳、知识整合 学生:学生自结、交流互评、共建网络 目的:这一环节是为学生及时构建知识体系而开展的整合性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重新整合,构建出个性化的比较科学的知识体系。
操作提示:(1)学生个体先自结,整合知识点,构建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知识网络。(2)组内可以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3)教师适当地引导组间交流,完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交流互评”中不断丰富学习的经验和策略,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价中使思维有更深入的卷入与批判,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注意:学生自己的总结整理,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完善自己的思维过程,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主要构建本节的,也可以构建出与上、下节知识的内在联系等。
(五)强化训练,巩固提升
教师:提供材料、诊断补偿、反馈矫正 学生:自我演练、查漏补缺、巩固提升
目的:本环节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认知目标后,而进行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已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同时也对前几个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学,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和提高。
操作提示:教师出示训练材料(可以是《同步学习与探究》的智能检测,也可以是备课中的预留问题。),材料的出示形式应根据学情,灵活设置。学生自我演练,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解决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进一步达成共识,完成查漏补缺和巩固提升。
注意:选题时,除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外,要注重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要控制题量和难度,要在知识的重点、学生的疑点和不同知识的衔接点上设置题目;在训练时,要注重独立性、规范性;在交流时,要注重互动性、规律性。新授课课堂教学策略
(二)一、教学流程
导学 → 展示 → 整合 → 测评
二、策略解读
(一)导学
目的:让学生借助预习提纲,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既落实一些基本知识点的了解和识记,又要对下一步的展示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操作:
1、教师通过认真备课,依据新课标、教材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导学提纲,用以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编制的导学提纲应要有一定的梯度,可以分成两个版块:一是侧重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达成,这部分内容要针对全体学生,通过自读课本基本能够独立完成;二是将课本的重点及难点进一步明晰、深化、整合,再加上学生在自学中暴露的困惑和疑点,以问题的形式再次投放并分配给各学习小组,使每个小组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各个成员的合作学习,把自己负责的主要知识点研究透彻,便于下一步在班内进行展示交流。提纲的内容形式可以是填空、简答、图表等;教师可根据当地教学条件利用学案、多媒体或黑板等方式将提纲内容呈现给学生。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自主学习,完成提纲中的问题,对学习中产生的疑惑进行合作交流,统一答案、统一认识,并根据学习目标,对了解水平的知识进行记忆,对于理解和掌握层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在个人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下,组内互相探讨,力求多形式多角度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和发散;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导学提纲,共同探讨应该展示知识处理的方式、方法,并形成本组的展示方案。教师在此阶段内应该主动认真参与,要关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或发现的奇特现象,及时把握学情,适时调控各组的学习进程和发展方向,尽量将各组讨论时出现的问题搜集到手,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因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和交流会用一定的时间,所以实施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时间不够用的现象,这需要老师要进行适时调控,对一些有研究价值的符合本节内容的问题可以讨论和延伸,但要避免讨论与本节内容悬殊比较大的问题,需要老师们有收放自如的功力,能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还要能及时把学生的思维收回来。
(二)展示
目的:通过学生交流展示内容,使学生对重、难点能够达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成果共享;学生在展示中出现了思维碰撞,从而引发创新的火花,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讲、敢问,善思、善辩的能力,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操作:
1、展示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对课本重、难、疑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感悟;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各小组学生的特长,如可以采用讲解、实验、宣传画、小品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各组展示时,其他同学有生成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展示的同学给解释,学生讲解不透彻的,其他同学或老师可以补充,从而实现了互动合作的课堂生态。此过程不仅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能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并能在交流合作和知识共享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课堂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予以评价、点拨和调控。比如:各组完成任务中的精彩表现,不足之处,教师要予以激励评价;有些知识与方法,学生难以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去认识和体会的,教师要予以点拨、补充。由于时间限制,展示的内容或同学提出的问题与本节内容无关,或对有些问题纠缠不清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语言将他们快速引入正题。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对展示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表达自己的见解。
在此环节中学生能够选择的事,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学生选择不当的事,教师应稍加调整;学生不会选择的事,教师应暗示启发。教师要把握好点拨的时机(学生最激愤的时刻、积极思维的起爆点)、点拨的方法(设置合适的思维梯度)、点拨的力度(突出指导性,减少暗示性,杜绝包办性)与点拨的标准(使其明理)。
我们的课堂既然定位于学生自主学习,就得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各小组把讨论结果展示在黑板后,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离开自己的位子,到展示区域自由吸取别组探讨的精华。这种超市式的学习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追求他们自身的价值、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也让学生学会了比较和评价。
(三)整合 目的:为学生及时完善知识体系而开展的建构认知活动,让学生对学得的知识及其本质属性进行再认识,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归类链接,重新整合,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操作: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回扣本节的学习内容,整体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先自主构建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将各组形成的体系通过板演、投影或讲述等方式展示出来,然后再在班内进行交流、评价、共建并形成科学完善的知识体系(本环节也可揉进第二环节,最后一并展示)。展示时注意的问题:
各小组代表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不必局限于一种形式。可以自己解说,其他同学倾听;可以以提问的形式,让其他同学回答;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出质疑,进行辩论,即使争得面红耳赤,正确的结论会在争论中显山露水,学生的印象反而会更深刻,学得更有趣味,更能凸现学生的个性创造。
(四)测评
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检测,加强所学知识的巩固及应用,并且通过交流进行查漏补缺而完成补偿教学。
操作:
1、教师提供检测题,要依据学情,内容既要覆盖知识点,又要体现重点知识重点考查;题量要适中,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既利于学生的达标,又能让学生进一步暴露问题,以便师生进行查漏补缺而进行补偿教学。
2、学生先自我检测,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解决绝大部分问题;对本组内仍存在的争议或疑惑再在班内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以便在交流中进一步达成共识,达成补偿教学。对本教学策略的说明:
以上课堂教学策略可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灵活地使用。如教学内容少的章节可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多或难度较大的章节可利用两课时或三课时,其中的环节可以分开来完成也可以合并完成。
初中生物复习课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流程
投放学案 自主复习——展示交流 拓展知新——检测反馈 巩固提升
二、解读
(一)投放学案 自主复习
目的:让学生依据复习目标,自主复习,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说明:
1、教师提供学案,学案的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学生依据学案中的复习提纲独立回顾课本,解决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可以根据复习的实际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编写,如填空、问答、图表、简图、甚至是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题目都可以,只要能够覆盖本部分的知识点或主要知识点就可。
2、学生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自主答题、可以画图、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或者各自大声背诵等,只要是能够调动起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3、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复习活动中来,对学生求助的问题随时提供帮助,调控好学生的复习进度,搜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将问题与复习提纲中的内容进一步整合,分配给各小组进一步讨论,鼓励他们在下一步的展示交流中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和提高。
4、各小组在教师的调控下,由小组长带领,对本组需要展示的内容做好周密的安排;对在展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需要向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意:
1、教师要根据前后章节的联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好复习内容及复习时间,不要拘泥于课本的章节安排和课时安排。
2、导学提纲的设计目标一定要明确,导学思考题的针对性、指导性要强,注意题目设置的密度和梯度。
3、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复习和准备展示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时不要拘泥于课堂形式,要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有助于重难点问题的理解。
二、展示交流、拓展知新
目的:该环节是知识不断拓展并深化的过程,通过展示交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在学习和交流中达到成果共享,感悟成功的快乐,形成正确的求知态度和价值观。操作说明:
1、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宏观调控交流展示的时间,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总结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并对学生适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2、各小组展示交流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可以讲解,也可以将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提问其他小组的同学,对答的不正确或不完善之处再补充讲解,也可以提出本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帮忙解决。
3、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展示小组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出新问题,达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由展示小组最终完善结论,达到成果共享。
4、合作交流,共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注意:
1、质疑问题应注意基础性、综合性,并力求有创新精神,但不能进行无意义的刁难。
2、学生展示交流时,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保证探讨的问题不偏离课堂主题。
3、展示交流方式应灵活多样,如动手操作、讲台提问、讲解、口头回答、黑板板演等。
展示交流的环节中,整个课堂是活跃的,学生思维被进一步激活,通过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不但达成了共识,加深、巩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自我完善意识以及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等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三、检测反馈 巩固提升
目的:通过检测,对本次复习内容进行过关评价、查漏补缺,以便及时进行补偿教学,同时也是对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提升。操作说明:
1、教师组织的检测题,知识覆盖面要全,突出重点,并且具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根据具体时间和内容灵活确定题量。
2、学生应先自主答题,教师规范要求。答题完毕后学生先在组内交流答案,然后各组按照分工将组内形成的答案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情,适时进行补偿教学。注意:检测题的设计是本环节的关键,在设计检测题时要做到(1)覆盖面广,尽量涉及到本章的每个知识点;(2)注意重点知识重点考查;(3)习题设计要有梯度,便于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但要避免偏题、怪题;(4)知识考查要部分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根据检测内容,试题的形式尽量多样化,如选择、填空、资料分析、图表解析、实验分析与设计等,与近几年我市中考试题类型接轨,提高学生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