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

时间:2019-05-15 10:0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

张菲菲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算用结合”已成为一种备受重视的教学策略。但如何提高“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却仍然是每一位小学教师应当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一、“算用结合”应当以算为基础。我认为学好算理就如同给房子打地基一样,在“算用结合”的教学策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在用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就必须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运算能力。

二、以算为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小学数学教材当中穿插着大量的主题图和情境图。身为教师,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这些教学资源,创设出充满童话色彩和生活情趣的应用情境,并以此作为引子在学习算理之前呈献给学生,便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算理之前就意识到此节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动力。

三、运用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豪感。在学习算理之前将运用情境呈献给学生,就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意义和目的。儿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完算理之后,成功地解决掉在引入部分所提出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自己这一节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收获,并且具备了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想,这样的感受就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自豪感。而这种体验会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以后的学习当中。这样,运算的方法学生就掌握了,运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算用结合,全面发展。虽然算和用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有着不同的分工和作用,但是教师却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两者的作用,让学生以用为引,激发算的兴趣,以算为基础,更好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逐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中怎样算用结合

小学数学课中怎样算用结合

箐门学校:龙先英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因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应用。但仔细观察这些课堂教学会发现:很多课堂教学的成效不是很高,有的 甚至是低效的。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提高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中的效果呢?

一、数学课上要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

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生活情境,把握教学时机,找准算用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巨大动力,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在探求新知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 情境,把问题蕴含其中,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 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 回归生活学数学,使“算”为“用”服务。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对教材充组,选用商场的一条广告“好消息,本店所有商品价格一律按80%出售,欢迎选购”,让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选购1~2种物品,尝试计算“自己选择的物品 要付多少钱?”使学生能将抽象的数学算理与具体的生活情景相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从情境教学中 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导入学习时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鉴实验演示、多媒体的动态画面、语言的叙述、音乐情境等,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是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 的魅力。

3、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反馈联系时,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架设起 “算”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开展算用结合教学

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情境教学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算与用紧密结合。那么,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就会 感到亲切、真实,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数学性: 是指设计的情境必须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要非常具体。这样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才能在情境教学 中得到启发,获取数学知识,它是情境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学情境的设计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意图,注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 的生活实际,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紧密结合,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较好地为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2)真实性:是指情境教学 中提供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思维规律,它是情境教学最本质的特征。教师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生活,留心收集能成为 数学教学情境的事件、信息,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面向生活。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探究、体验的 欲望,从而进入亲身体验的境界。(3)针对性:合理的确定情境内容与方式,它是情境教学效果高效的关键。任年龄、城乡生活环境等设计 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对低年级的学生应设计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保持他们的持续注意,对高年级的学生,应设计对学生的思维 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为他们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4)活动体验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课堂上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对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一定的进步与发展。

在小学数学算用结合的过程,既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历数学的探究、发现与实践 过程,他们才有可能真正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学会自主地发现与获得数学知识。所以我们不必考虑什么,可以大胆尝试自己的创新教法。

第三篇: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黄金峡中心小学 杨世峰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新教材在编排上不再有“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应用题(解决问题)教学与数学意义和数学运算的教学一起出现,这意味着新教材更加强调通过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是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纯粹是为了计算而教,强调单纯的技能训练,通过各种计算形式来提高他们的计算技能和熟练程度,使计算变成了枯燥的演练。学生学到的计算完全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明显脱节。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又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但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之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在这里看似应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也发现,学生的计算错误率却很高,特别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很差,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

在我们具体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更好地发展学生和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注意提高学生算用结合能力。使学生用所学的计算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算与用的和谐结合。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加强学生算理算法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2、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及获取数学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算用结合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反思的能力。

4、通过算用结合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学生算用教学现状调查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对不同年级学生算用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进行情况分析。

(二)探索“算用结合”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1、创设情境,以用引算的研究。

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单元主题图和大量的情境图,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并自主地探究计算方法,找到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方法。

2、理解算理,以用理算的研究。

通过长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加强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积极探究算与用的方法。

3、关注经验,以用促算的研究。利用练习课、整理复习课、活动课与计算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之前的铺垫,让学生再次算用结合,从综合角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步入生活,以用激算的研究。

让学生从生活与各个学科中去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有层次的提出问题,提高计算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题界定

“算用结合” 中的“算”指的是计算教学。“用”指的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算用结合”,是探讨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把数和计算与解决问题这两块内容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育人功能。“算用结合”能力是指运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算用结合还主体于学生,享受到参与后的成功体会,提高计算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操作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作反省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经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创建算用结合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算用的学习意识,让学生主动去体验算用的结合,正是对建构主义的实践。

六、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制定的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行动研究,边探索,边改进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实践中总结、反思、调整、提高。

3、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总结出培养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践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实践。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9)

1、调查分析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现状,撰写《提高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调查分析报告。

2、查阅相关资料请教专家,搜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小学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资料信息;

3、制定研究方案并修改、完善,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7.10-2018.7)

1、通过对学生算用结合能力的调查研究,确定学生研究对象,进行具体的备课、上课,在计算课中探索、实施。

2、通过探讨研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写出课例分析,边研究,边实践,总结出更有效的训练方法。

3、及时进行阶段性分析与小结,在实施阶段边开发,边教研,边总结,及时整理研究数据和资料;

4、回顾、反思,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9)

1、分析与处理有关的数据,整理课题研究的各类成果材料,写出总结反思。

2、撰写结题报告,推广研究成果。

八、课题成员分工

组长:杨平负责课题开展,资料收集及整体评价,分析总结。成员:王杰 调查问卷,具体实验、研究,及时反思、总结。

杨世峰 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具体实验、研究,及时反思、总结。

第四篇:“算用结合”教学的思考

“算用结合”教学的思考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提倡算用结合教学,强调计算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主要探究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笔者认为,在计算教学中,通过以用引算,情境引路,让计算可爱些;以用促算,算用结合,让计算现实些;以用激算,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使计算深层些;算用结合,各有侧重,和谐发展,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 算用结合 正确处理 思考

新课程将以往的计算与应用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教学贯穿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包含算与用的解决问题类型,因此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与过去相比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算用结合的话题至今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探讨。笔者参加新课程实验已近三年,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深入探究计算教学内容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但是如何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找计算教学新模式?如何真正使算与用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以用引算,情境引路,让计算可爱些

新教材出现了单元主题图和大量的情境图,给计算教学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有了鲜活的情境,计算就有了活力,也变得有趣味,可爱起来了。如10以内、20以内加减法口算,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题、做一做、练一练选取近百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图,特别是金色的秋天,热闹的小河,孔雀开屏练习,运动会上数学,游泳池里的数学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很高的学习热情,学生愿学乐学,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深刻地感悟加减法的意义。算用结合教学,能使学生体验到计算是有用的、有趣的。

例如:《有小括号的算式》过去直接出示例题,明确运算顺序,运用法则进行练习,单调乏味。现在算用结合教学,教材中创设卖面包的情境:“面包房一共做了 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他们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以用引算,结合具体情境,自然引出小括号的使用。新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从现实的情景中引入计算教学,学生自主地探究计算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把计算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以用引算,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二、以用促算,算用结合,让计算现实些。

算用结合教学时,笔者认为不能抛弃传统的有关计算与应用题教学的双基,让学生理解算理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步骤,把算与用教学的隐性目标贯穿于长期的课堂教学中,算用结合教学时,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并且加强操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积极探究算与用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是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领悟“从十位退一当十后再减”。教学中大多教师选用摆小棒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笔者多次实践,不断比较与反思,如何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与算法抽象化、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在第三次执教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买文具情景图,充分发挥“买东西要找钱”这一生活场景作用。聪聪有15元钱,选购一种文具后,还剩多少钱?唤起学生用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的旧知。再以明明用32元钱去买7元的钢笔,想一想怎样付钱?算一算,还剩下几元钱?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联系主题图,在具体操作“实物”(人民币学具)中很直观明了地理解了算理,产生解决32-7的不同方法:(1)付10元找回3元,再加22元,还剩25元。(2)先从32元中拿出2个1元,发觉不够5元,再付10元找回5元,还剩25元。(3)从32元中拿出12元付钱找回5元,还剩25元。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理解也比较轻松透彻,紧接着让学生看着32-7在脑子里想一想,你喜欢怎样付7元钱的?可以怎么算?让学生对算法进行想像,使具体操作活动与算法之间建立表象。有效可行的表象活动,是促使学生从“实物操作”到“算法操作”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根据学生发言写出计算方法与过程。

(1)32-7=25 10-7=3(2)32-7=25 32-2=30(3)32-7=25 12-7=5 10 22+3=25 2 5 30-5=25 20 12 20+5=25

笔者认为有效操作实物是学生认识的基础,教师要及时解读学生操作思维,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获得问题解决,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学习抽象的算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用32元去买4元的笔记本,还剩多少钱?试着算32-4,小组交流自己算法。再解决教材中例2:我有8元,想买一辆36元的玩具车,还要再攒多少钱?在解决问题中,学生逐渐优化了自己的算法。

整个教学过程,实物操作活动用时约8分,表象活动约5分,算法抽象活动约25分。教师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提供合理的时间,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学生数与物对应,并加强了有效可行的表象化活动,使直观算理和抽象算法有效结合,这是突破计算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实践操作、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构建,以用促算,使计算教学现实有效些。

三、以用激算,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使计算方法优化

倡导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笔者曾听过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这节课,教师创设情境,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引出35+34,有的学生已报出结果。教师追问:“算出结果的同学想一想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不会的可以用小棒或计算器帮助。”

生1:我是用口算,5+4=9 30+30=60 60+9=69。

生2:30+30=60 5+4=9 60+9=69。

生3: 我是摆小棒算的。

生4:我是拨计算器算的。师: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5:35+4=39 39+30=69。

生6:35+30=65 65+4=69。

师:谁还有与众不同的算法?学生一脸迷茫,教师本意是想引出新知笔算方法,由于第一次出现竖式,学生沉默一阵子后。

生7:35+35=70,70-1=69。

教师这时只好自己介绍竖式,并再三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但没有追问为什么。紧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激励学生比一比谁的算法多。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为了算法多样化,而不惜花很多时间去暗示与追问,冲淡了笔算教学的重点。因为列竖式计算对后继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本节课要紧紧把握笔算教学,双基还需扎实,才能保证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笔者认为,一个计算问题在教学中究竟出现几种算法,要看班级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让学生绞尽脑汁,想出五六种甚至十余种。

让我们走出单纯追求算法多样化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思维过程。在群体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组织比较讨论,摒弃不合理的及思维层次较低的算法,得出大家比较认可的算法,在练习中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逐步感悟出哪种算法最合理,使算法最优化,这就是内化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过程。把算法多样化探索落实到算法的最优化,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学会取长补短。也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算法多样化的最终目标所在。对于没有优劣之别的算法,则应鼓励其并存。如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破十法、连减法、想加做减法可以并存,只需学生个体优化。

四、算用结合,各有侧重,和谐全面发展。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表明,算与用教学时,不要单独地只考虑在其中的一个,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课型的区别等因素,算用自然结合在一起,各有侧重,大多数学生会算后再用。如学了20以内加法后出现“用数学”内容,学了表内乘除法后安排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达到先算后用,算用结合的目的。有些练习设计是为算而用的巩固练习,有些是为用而算的练习,有些是算用同时落实。但无须让学生知道怎样是“算”怎样是“用”,而应该让算与用相互依托,无为所用,谁也离不开谁,让算用和谐发展。

例如二年级上册31页,妈妈带100元去商店买下面生活用品,妈妈带的钱够吗?学生有笔算方法28+43+24=95元等,也有口算方法24+43=67 元,100-67=33元等,这些都是已学的方法。本节课重点是估算方法,(1)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要70元,还剩30元,买水杯够了。(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和茶杯够了。(3)买烧水壶和茶杯大约70元,剩30元买热水瓶够了„„学生在比较讨论中发现估算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性,这是估算在教材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学段是估算的“萌芽”。学生可以用笔算、口算、估算这三种算法解决“妈妈带的钱够吗?”算用互相依托,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又侧重于估算,学生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能自由地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这无疑是算用结合教学的优势所在。

总而言之,“算用结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重视算理、双基落实等精华,又要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重视过程等新理念。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找到平衡。笔者认为在算用结合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创设合理的情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或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算与用的方法或策略,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感受“算用结合”的优势,避免单调枯燥的计算训练,从而有效落实双基,又发展思维,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以用引算,以用促算,以用激算,使估算、口算、笔算这三算共长,达到算与用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1版

沈重予 《关于算法多样化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第2期

算用结合研究,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

----路桥区“算用结合”教学研究小结

路桥教育局教研室 罗俊荣

实施新课程,我们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小学数学科的教学研究,可以说从开始时的朦胧状态逐步变得清晰而可操作。记得当时谈得最多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就是如何处理好计算与应用题教学的问题,因为新教材在编排上取消了应用题的独立单元后,容易给人产生一种错觉,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应用题被淡化了,也有老师认为应用题不要了。而从教学目标角度看,新老教材又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这个问题马上被凸现出来,随着市教研室关于“算用结合研究”的明确提出,我们采用课堂常规调研、专题研讨、论文案例评比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活动,相关疑团才逐渐解开。

一、我们开展的活动

算用结合教学研究,我们是从2004年开始的,那时路桥的新课程还是一下年级,从课堂调研中发现,新教材取消了应用题的单独编排后,学生面对漂亮的图境,绝大多数学生均用数数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这个现实问题,我们开始关注“算用结合”教学的探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课是,在“台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暨专家讲学活动”中,路桥小学梁茶斌执教的一上“用数学”和杨灵君执教的“

8、9的认识”,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尔后,我们又在黄岩承办的三区课堂教学联谊活动中,就算用结合教学形成了共识。在往后的几个学期里,我们加大了该课题研究的力度,并分项展开研讨。

2005年下半年,主要组织了以下几项活动:一是于十二月二十日,专门召开了青年教师参加的“算用”教学反思交流会,着重从理解的层面谈对各人对算用结合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次活动由叶仙花教师执教“表内乘法”练习课;梁茶斌、潘慧敏、杨灵巧和施仙素等12人,分别以“赋予计算教学以生命”“让计算教学根植于情境之中”“小议用数学中的计算教学”“新理念新课程”为题作了发言;会议还专门邀请了市教研室王瑞达老师作指导。二是于11月18日,到横街小学、桐屿小学、新桥小学,就算用结合教学进行专项调研,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听课和教师座谈会,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对算用结合教学的体会。

2006上半年,共安排了四项活动:一是组织了以算用结合为主题的论文、案例评比,组织这一活动重在研究,旨在导向,效果尚好。二是广泛发动教师参加三区放在椒江双语学校举办的“算用结合”专题研讨会。三是开始整理第一学段计算与应用的序列。四是于4月11日放街道实验小学召开“算用结合”专题研讨会,会议还邀请了省教研室的方张松主任作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专题报告,王佳老师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共鸣,从此敲开了本课题的大门。

2006下半年,共开展了三项活动。首先,发动教师参加了市放玉环召开的算用结合观摩会;其次,趁镇、街道自行组织的教研活动之机,进行重点宣传、引导,不断强化,使全体数学教师对算用结合课题研究引起高度的关注。三是针对调研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召开了以路桥小学骨干教师为主,面向全区的算用结合研讨活动,这次活动有周超教师执教的“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余春素老师执教的“工程问题”,着重从操作层面展开,在如何实现算用结合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形成了共识。

2007上半年,除了到街道实验小学、峰江小学、蓬街小学、桐屿小学作专题调研外,还承办了以“深化小学数学算用结合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主题的三区联谊会,研究课题包括⑴四下数学P95-96小数加减法,⑵四下数学P117-118植树问题,⑶三下数学P99解决问题,⑷二下数学P98 加减法估算。在引导参会教师互评的同时,还特邀了市教研室王瑞达老师,作“数学问题”的专题讲座。对全区教师促动很大,收到了实效。

二、我们的启示和收获

通过众多的算用结合研究活动,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收获。

1.三点启示

启示一:关于计算的再认识。计算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工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随着计算机的诞生,繁杂的运算已不必人工演算,所以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训练。对计算的教学,要结合现实情境与实际应用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运算的来源和本质,感悟各种运算的真切意义,形成自觉选择恰当运算方法的意识,遇到实际问题时会从数及数的运算角度去思考的习惯。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加强估算的教学,它能很好地体现一个人对现实状况从数学角度评估的能力,是一个人生活、学习最基本最常用的技能,是衡量学生数学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养成运算意识的重要途径。

启示二:关于应用题学习目的的再认识。传统的应用题教学,过分强调了应用题的类型,过分注重了数量关系的分析,过分关注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致使许多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只是把问题与应用题的类型相联系,死扣类型,他们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小,不会分析其中的数学意义,应用题教学仅仅发展了学生的解题技能,而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应用题学习的目的主要不再是学会解题,而更多地体现出作为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和工具,是所有学习材料情景化的最主要呈现方式,它不再以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存在,而是融合各数学知识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成为各部分知识有机联系的融合剂,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应用的意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启示三:关于应用题的加工度。目前使用的应用题,大多条件充分,解题方向明确,答案唯一,而且现实背景高度简化,数学意义一览无遗,这样的应用题,只能助长学生运用归类套公式解题的模式,而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应用意识,显然是效果甚微的,原因就在于,习题已帮助学生完成了从现实到问题的“数学化”抽象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已经是毋需抽象的“友好”问题情境,学生仿例题或依类型即可安全获解。我们知道,“数学化”的过程恰恰是提升思维力最有效的途径,失去了此过程即削弱了应用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功能。过度加工的应用题,完全失去了现实问题本来的面目,学生感觉不到问题的生活原型,不利于应用意识的培养。但也不提倡将现实原封不动地取为应用题,特别是对小学生,他们还不具备将生活原始信息加工成数学问题的过强能力,所以,新课标的理念是,应用题应该是经过适度加工的实际问题,在能够收到实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留问题的原型。

2.四点收获

算用结合既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又是新教材编排的最明显特点,我们通过几年的研究,一致认为算用结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善抓算用结合的时机

做任何事情,抓合适的时机总是最重要的。记得有一则关于砍树的寓言,很能说明这个道理,老子在冬天里砍掉一棵只剩光秃秃枝丫的千年古树,结果春天来临时却惊奇地发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原因是过早的判断导致误砍;小子却守着春天里的死树指望来年长新叶而舍不得砍掉,结果可想而知。二个人都因为没有把握好砍树的时机而后悔莫及。

实施算用结合,善抓时机显然也是首当其冲的要事。一节计算课通常有出示算式、探究算法、理解算理、巩固内化等教学环节,在众多环节中,我们不可能把用数学贯穿于计算教学的始终,这时着重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将用数学落实在哪一环节最合适,或者说计算教学的哪一环节是实施算用结合的最佳时机。

⑵精选算用结合的题材

实现有效的算用结合,除了抓牢结合的时机外,题材的合适与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题材得当,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时的建模、解模和学会数量关系分析及解决问题思考方法的成功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果题材不当,则得不偿失。

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教学过程中用数学的题材,除了信息量的控制外,还有注意以下二点:一是应用目标的明确指向,如:四上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除了落实计算目标后,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用数学目标,即要求学生掌握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单元的计算教学中,行程问题的题材是不可缺少的。二是数学化的生活题材,正如周玉仁教授说的:“提供的生活情境要简明、生动,突出数量关系,要防止过泛过大,防止花哨和形式化。”使选定的题材更有利于算和用结合。

⑶适当把握结合的“度”

算用结合教学已成常理,操作技巧研究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课题,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大家探讨的共同话题。但在目前的算用结合教学中,很明显地存在着以下二种现象,一是把计算课上成提问题的课,或者称说话课,二是把计算课上成纯粹用数学的课,结果呢?辛辛苦苦40分钟,在观察情境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而算理还是模糊不清,算法一知半解,问题就在于算用结合的“度”的把握。

所谓“度”,指的是程度、限度、分寸。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在这个界限内,量的增减不会改变事物的质,一旦超过这个界限,就要引起质变,性质就大不一样。算用结合教学中为什么出现了上述二种现象呢?根源就在于没有把握好结合的“度”。

⑷正确理解算与用的内涵

算用结合,是台州市教研室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提出来的新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为算、用概念的界定而引发激烈的争论。

一般来说,算用结合中的算,指的就是计算知识,如:100以内加减、表内乘除、整

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算法及算理;而从信息丰富的情境图中提出问题,包括应用相关知识去解决的归属于用,这是比较容易判断的,但令人非解的如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简单的实例,可不可以理解为用数学的题材。二是教师通过口述的生活情境使相关的计算知识得到应用,是不是属于用数学的范畴。三是已经掌握或已形成技能技巧的计算,又如何去界定,四是算与用,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是不是每一个环节、每一节课都必须得到体现?

关于算与用二个概念的外延,确定一时很难定夺。我们认为,算或用的外延具有相对性或模糊性,有时甚至是可以转化甚至相通的。但有一个本质问题必须搞清楚的,即算用的辩证关系:即算是用的前提,用是算的归宿,算和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任何简单化的拆分都是不对的。对于算和用在教学中的比重,也应该从知识整体去衡量,例如,在万以内数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脱离了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题材显然是不对的,但在某一个环节甚至是某一个课时,就未必非这样做不可。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问题之一:“习惯势力”成为制约算用结合的一大阻碍

大家知道:思想是灵魂,理念是先导。算用结合研究也不例外,要搞好此课题研究的关键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学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识去改变,在教学中也会自觉不自觉回到原先的教学模式中,这就需要实验教师不断学习、探索,不仅需要付出,更要塑造自我。面对新的课题,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停留在老的教法中,暂时适应不了新教材所特有的算用相结合的新体系。

问题之二:“情境教学”溢满课堂

自台州市教研室提出“算用结合”这个研讨主题以来。我区相继组织了各种规模的专题活动,老师们也撰写了相关的文章并进行交流。应该说收获不少,一是实施算用结合已形成大家了共识(算用结合,是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是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提高计算和应用题教学的有效途径),二是大多数老师都已投入算用结合的研究之中。但算用结合研究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算用结合的有效性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并不是每节课都能创设情境,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更不是随便地把问题提出来,就算是创设了情境,如果创设的情境不当,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数学的课堂教学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堂教学内容,符合课题自身规律进行创设。过易过难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相反,会使学生感到心灰意冷,或高不可攀,违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理念。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尽量准确地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以“现有发展区”为基础,以“最近发展区”为定向,利用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之间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创设的情境合情合理且有效果,能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对于教科书上已有的情境,要充分利用或通过教师自己的设计、创新,来充实利用。对于一些难以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方式,直接进入新课。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是千变万化的,多姿多彩的,无论用哪种方式创设,都要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应用性的原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今后的打算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整理教材序列

继续整理教材的编排序列,特别是“用数学”在计算教学中的渗透和“编排体系”,关于新教材的知识系统,相对于用数学来说,计算教学是一条明线,而用数学是算用结合教学的一条暗线,教师一旦忽视这条暗线,就会在数学教学中摔跟斗。如四上第三单元中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表面上看这是计算教学,但这里除了我们必须完成的计算教学任务外,还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行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解题方法。当然,有些计算教学的知识点,也贮藏在用数学之中,如二下第一单元的“解决问题”,教材安排的三个例题,表面上看,都是应用题,但只要用过该教材的老师都知道,这里面还孕伏着带小括号的二步计算。因此,我们要深化算用结合教学研究,必须先理清教材关于该知识点的序列。

2.突出有效性研究

近几年的课改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该注重扎实、高效,绝不允许被课改这股旋风从一个极端刮到另一个极端,同理,计算课中的算用结合也千万不能用牺牲计算本身去换取超限度的算用结合。事实上,“度”的把握不仅是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注意点,也是整个课堂教学乃至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话题,开放教学需要把握一个度,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同样要考虑如何恰到好处。我们的每一项数学活动,当超越了一定的限度时,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行为违背了教学规律,更谈不上高效。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的曹培英教授在“数学还是那个数学”一文中说到:每一节课都要有主要教学方向,即主要是完成计算呢,还是主要完成用数学的问题。这既为我们的课改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的算用的结合度问题作了很好的回答。

3.进一步深化研究

算用结合研究,需要一个“实践--理论--实践”的探求过程,如开始阶段,我们出现了胡乱现象,眉毛胡子一把抓。后来,慢慢认识到,我们所指的算用结合,并不是计算和应用“一锅煮”,而应各有侧重,譬如,计算教学前需要通过实际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热情,使学计算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计算教学后再让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技能,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学计算的实际价值,体验成功的愉悦。但是,这里有一个不可含糊的问题,即在计算课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计算的方法,而计算教学过程中的情境仅仅起衬托作用,调节学生心理的附加因素,绝不能因此而冲淡计算,甚至喧宾夺主。

我们指望,再通过二年的共同努力,将把算用结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一重要课题,有新的突破。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改之我见

小学数学课改之我见

***中学

梁**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着创新教育的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我们跟随新课改步伐实行了新的教学法,以新的目标教学统领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课改使我们教师的素质得到整体提升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我校经常组织课改展示课,积极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我们也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二)课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三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的是:必须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理感受,肯定他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尝试和创造欲望。尤其是对待学困生,教师不仅要付出爱心和关心,更多的是耐心,细心,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教学的机会和保证。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感,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并善于采用竞争策略,营造一种催人奋进的情景,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问题情境。我们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的实践问题。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充满趣味的问题情景,如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小故事,用小动物来作主人翁,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魅力。

3、实施五大开放。“开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获得数学知识,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开放学生的眼睛,提供观察的机会。让学生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开放学生的嘴巴,提供表达的机会,将数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有趣的游戏中,让学生在熟悉喜爱的情境中领悟、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开放学生的头脑,提供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经过学生自身积极地思考,探究发现数学结论,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开放学生的双手,提供操作的机会。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通过“涂一涂、分一分、围一围、折一折、拼一拼”的实践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开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表现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改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长期的课改表明,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我们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

1、学生乐学、爱学、兴趣浓厚。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

2、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

3、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如 “说说你身边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举目望去,信手拈来,到处是数、形、大小、位置、统计、加减乘除关系等数学信息,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

4、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课改中,我们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课改中的困惑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

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m、cm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

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才能把握给予“时间”的度?

5、新课改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太高。我们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多,加上家长对新教材不熟悉,甚至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不闻不问,即使过问,顶多关注分数,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能力,不懂得什么叫“减负增效”,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沉重的负担。

6、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地区,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数学课还有一段时间。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7、我校的“目标”教学模式在一些课堂中不适应的问题。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指引下,全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全都一个模式,这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如低年级学生和一些复习课不适合这种模式等。有模式可循固然好,但怎么按模式上课还值得商榷。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成为能够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来的,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下载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算用结合”教学策略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最终版)

    课题《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标”明确指出:计算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

    教学策略之我见

    教学策略之我见 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与研究 在每一节数学课中,由于教学内容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方法也有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方法......

    小学生“算用结合”课题中期阶段性小结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算”“用”和谐结合教学策略 的探究》阶段性小结在我国,小学生算用结合的能力差,始终是困扰教育的难题之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地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新授课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其中最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之我见 语文教学是我国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而其中的作文是语文教学的枢纽所在。经常作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能够解释和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些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是......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 腰站小学李海青 有效教学是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和教师同时获得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小学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实效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及依据(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怎样进行读写的结合,怎么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的能力,这是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