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由两节美术公开课引发的教学思考
作者姓名:陆梓纯
作者单位:东莞市长安镇新安小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导入 多媒体使用
前言: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孜孜不倦进行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那它必然是立足于课堂教学,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中探寻问题的所在。以下是笔者结合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该课获市小学组优质课比赛二等奖)和执教《恐龙回来了》一课的教学实录(该课是全市美术教师观摩课展示活动中的一课),从教学导入、多媒体使用、预设与生成、教学成果评价等几个关键点,以点带面,谈一谈笔者对如何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问诊课堂,在反思中历练
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都会挖空心思去设计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案。教师们都会关注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设计安排许多教学环节,突出教学设计的层次,但也因为这样,往往会过于注重课堂的广度而忽略了其深度,从而使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我在设计和执教低年级《大鱼和小鱼》一课中,也出现了这种现象。
1、华而无实,全而不深
呈现案例1:《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我采用谜语导入课题,通过观看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大鱼和小鱼的真实画面,欣赏形状各异的鱼。为了凸显重点,在画鱼之前我设计了“大小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在篮子里挑选出“鱼”在同一画面中进行摆放,然后做大小对比。这一小环节就花了两至三分钟。
反思1:其实“大和小”这个问题是浅显易懂的,若当时在出示课题时,将“嘉 1
宾”尼莫和尼莫爸爸直接设计在课题板书展示中,对学生抛出问题:这两条鱼中,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呢?学生马上能回答上来:大鱼是爸爸,小鱼是儿子。重点很快突破了。但当时为了让教学设计显得流畅递进,略带表演性的展示了这一“突破重点”的环节。其实这算是一种“怪现象”,原因在于“目标的转移”—从课堂原本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转移到课堂教学变成为老师自己展示教学的服务。教师在备课中罗列各种好的教学环节,以期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导致了课堂流于形式。
2、轻走无痕,缺少灵动
呈现案例2:在赏鱼环节,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归纳出鱼的基本形状和各类花纹。在观看的过程中,我示意学生边看视频边回答我的问题:“这条鱼是什么形状呢?”“身上的花纹像什么?”等,为了顺利地“过关”,我还用手在空中画出图形,间接的提示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是:“这条鱼像一个爱心!”,我当时准备归纳总结的板书是:圆形、三角形、方形,没想到学生给出这样一个充满想象的答案,可当时我急需的是学生能直接给出我所要的答案,听到这个“爱心型”的时候,我只是匆忙地脱口而出:“你真棒!请坐下!”。
反思2:回忆当时提问的情况,我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考虑进一步地做说明和引导:“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可以把爱心型归纳在三角形的范围里面。”,同时还可以纠正她所说的那一句话应该完整的改为:“这条鱼的形状像一个爱心!”。课堂教学问题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幅色彩缤纷的画面,随时都会有不经意的笔触带来新的惊喜发现。然而教师如果按部就班的顺着自己的教案走下去,不能够敏锐地抓住课堂的动态生成,以及及时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擦出思想的火花和闪现出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因缺乏灵光而死气沉沉。
3、功败垂成,走马观花
呈现案例3:《大鱼和小鱼》的教学环节包括:猜鱼—赏鱼、析鱼—画鱼、做鱼—评鱼、说鱼—演鱼,最后渗透环保教育。整个课程看上去很紧凑,层层递进。为了提高课堂作业速度,要求学生采用黑头笔直接作画。即使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几个环节下来,我感觉学生绘画制作的时间会稍微紧张。当学生在绘画时,我仍然担心学生因完成不了而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指导过程中不时地催促学生:快点、快点。于是还没有完成的学生在老师急躁的态度中不禁加快了画画速度,手中的画笔多少也带点草率,寥寥几笔就勾勒完鱼的花纹。
反思3:我在设计《大鱼和小鱼》一课中,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不厌其烦地在三个班级进行讲和练,从中将各个环节进行修改,把问题琢磨透,在反复地试验
中由一般课逐步过渡到成熟课,目的是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然而看着学生在匆忙中完成的作品,有的鱼的前半部分的花纹不管是线条还是布局,都较为丰富,但后面部分却完成得有点潦草。我问自己:达到我预期要的教学效果了吗?学生的作业还未完成就被老师急急忙忙的贴上展示台,让学生产生“走马观花”的感觉,如若这样长期下去,是否助长了学生草率急躁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二、提升意识,在历练中成熟
针对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现象,我在准备低年级《恐龙回来了》这节市美术教学观摩课时,从课题的导入,问题预设、教学环节的生成,多媒体的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布置和落实等,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改进,在前车之鉴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安排。教学的思路清晰了,课堂的呈现也就显得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理念和做法:
1、巧用媒体,还原课堂高效简约的本色
做法:《恐龙回来了》一课的导入环节是由《恐龙世界》里面的几个小片段剪辑凑成一个小故事,刚播放课件,学生立即被壮观的画面吸引住了,随之两只恐龙争抢一枚恐龙蛋,恐龙蛋在突然消失了,顿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在导入课题后,由“蓝猫”主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知识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和欣赏视频。
效果: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显然,学生对于壮观的画面和新颖的的竞赛环节很喜欢。课堂上图、文、声、形并茂的多媒体演示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很好地开发。此时的课堂也变得简约而高效。
2、严谨与智慧交辉,让课堂多几分从容
做法:在知识竞答的环节中,问题一:“视频中出现的恐龙主要在什么地方活动?”,一个学生的回答是:“地上。”,我笑着对他说:“能完整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吗?”,他歪着头,想了一下说:“视频中出现的恐龙有的在地上活动。”,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了他一下,接着问:“那你能说一说在地上活动的恐龙有什么特点吗?”,一时之间他没反应过来,旁边的小伙伴小声地告诉他,“有四条腿!”,他马上机灵的回答:“地上的恐龙用四条腿走路!”,很棒!这正是我要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的答案!接着第二个同学回答:“有的恐龙是在天上飞的!”我紧接着问道:“如果你就是一只天上飞的恐龙,你会怎么告诉同学们你是在天上飞呢?”第二个同学于是张开双手做了个飞的动作,我提示其他的同学:“能飞的动物都长有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 的回答:“有一对翅膀!”于是我再次强调:“哦,这就是在天上飞的恐龙最大的特点啦!还有同学补充吗?”第三个同学站起来很快的就回答:“还有的恐龙是生活在水里的,有鱼的尾巴和鱼鳍!”,边说还边做游泳的动作,一时之间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了!在解决恐龙的基本型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恐龙各个部位进行拼图游戏。学生很快就拼贴出“地上的恐龙”,“天上的恐龙”、“水里的恐龙”。
效果:本课的重点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就解决了,学生很快的掌握了恐龙的各种动态和造型。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既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又能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避免急于求成,让学生享受自由创作
做法:作业形式是以小组合作完成的,课前我设计、喷绘好背景图分发给每个小组。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小组的画面中画或摆贴出三至五只不同造型的恐龙。(考虑到绘画基础好的同学可以直接用黑笔在卡纸上画出一只恐龙,而动手比较慢的孩子要使其有事做又有成就感,就进行拼图摆贴。)
2、作品完成后,请自荐小组代表根据画面讲述一个小故事。(出于自愿的形式,根据个人的能力自我展示,有的孩子画画不行,但是在“说”这一方面还是可以挖掘的)。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画面最有趣,故事最精彩!音乐停止,请停止绘画哦!(由音乐控制时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作业的同时,也锻炼学生守时和守信用的习惯)。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大屏幕播放各种恐龙的形态,我边巡视边观察每个小组的分工,这个作业的层次和要求分明,学生很快地就“找到”自己喜欢的任务,各自忙乎起来。
效果:相对《大鱼和小鱼》一课,《恐龙回来了》的教学效果整体的展示出来了,从学生的绘画作品到画面中的故事发挥,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次的巡视过程,我少了急躁的心理。原因在于在这个作业过程中,我明确了思路,考虑到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以一个合作学习的指导者、评价者全程参与,并且科学监控,才能让学生在一种流畅、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三、精心准备,在实践中成长
课堂上的40分钟是短暂的,要在这短暂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取得实效,需要教师课前辛勤的“耕耘”和“劳作”。首先,教师在备课设计前,要思考课程的主导思想,要以美术的本质为主,教学活动要防止华而不实、流于形式,应突出美术学科 的特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预设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进行充分的备案,思考学生可能在课堂中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要让课堂流程环环相扣,了然于心。第三,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创作能力存在差异,教师在备“学生”这块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的使每一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可以时常提醒自己:“在这节课中能让每个学生学到什么?得到哪些方面的体验?获取了哪些学习的技能技巧?”,既有师生之间的指导交流,又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合作,让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学有所获;让师生在平等互助的自由空间中拓宽美术学科带给我们的创新意识;让师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美术学科中蕴藏的无限魅力。
结语:实现美术课堂教学向实的转化任重而道远,我们应从完善自我、不断反思中做起,坚持内外兼修,让我们的课堂不仅有广度更有深度,真正地提高美术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之我见
内容摘要: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然而,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始终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课堂;鼓励互助,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运用激励性课堂评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实效性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空。课改,不仅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还让数学课堂变得精彩。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程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过程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更加需要运用智慧和积累的教学经验,善于捕捉教学中出现的点点滴滴,培养自己的教学智慧,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低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极强的年龄,什么都喜欢问为什么,为此,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认识,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小 1
结,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又如教学“认识图形”中,创设一个去数学王国游玩的情境。小朋友想不想到数学王国去看看呀?今天数学王国可真热闹啦!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美妙的音乐,活泼的画面,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中,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索新知凝聚动力。
因此,教师要多去挖掘教材中的一些有趣因素,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转换教学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拓展有效的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蓝本。它虽然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选择,增加、补充、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真正使教材成为学生乐意学习的有效素材,从而使课堂更加富有活力。
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09页“用数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图对学生进行引导: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同学们很快就会说出“水里有8人,岸上有6人,一共有多少人?”能列出一个怎样的算式?“8 + 6 = 14”。这时,问题已解决,完成了教学任务,本已该结束教学。而我接着又问:“求一共有多少人?除了可以按水里和岸上来算,还可以把这些人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来算?”学生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可以按男女生性别两部分算,有的说可以按老师和学生两部分算,还有的说可以按有游泳圈与没有游泳圈来算等。这样,充分挖掘了教材资源,不是“照搬教材”,而是“活用教材”。同时,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得愉快就是最好的“减负”,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就是最好的“高效”。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聚焦课堂、减负增效成为关键。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又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因此,数学教师应提高课堂效益,以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三、注重有效的动手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培养21世纪创造性的人才,合作交流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思维含量,扩大参与面,使各自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共同财富,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开放的学习中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协作创新,实现自我调控,促进思维的发展,使合作交流落到实处。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时,我突破教材的局限,开放性地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圆形物体的应用?(2)你能动手画一个圆并将其分成16等份吗?(3)你能将圆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推出圆面积公式吗?(4)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5)谈谈你推导公式的体会?这一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框架,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全员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在探索交流过程中,学生们想说就说,想怎么拼就怎么拼,或拼成长方形或拼成平行四边形等,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民主。不少学生还突破思维常规,利用三角形、梯形等,探索出了多种具有创新
意义的推导方法,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喜悦和乐趣,就不会有“重负”,而且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达到“增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通过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引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维意识,不但生成了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探求问题的积极性,更为学生开辟了一片创新的天地。学生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感悟中构建了新知,而且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才智,真正成了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小学生正处在生长与发育的初级阶段,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调动学生主观积极能动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激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巧妙地利用车轮的形状向学生激疑:“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椭圆形或长方形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形体图形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长方形不稳,有的说因为做成圆形比较好看,还有的说因为圆的车轮走的路程最少等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我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景“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联系实际,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真正提高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建波《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版
第三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美术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在素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和教师要切实把美术教学重视起来,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发现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美、记录美、演绎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 兴趣 主体人格 审美能力 创新精神
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展智力、道德和人格,提高美术鉴赏、创作修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渴望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成功的欢乐而逐渐形成的。当学生获得自己知识结构中所没有的新奇信息和产生不和谐的信息时,就会产生要弄清楚的认识动机和行为,而新知识的获得与不和谐的消除,会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体验,从而达到促使学生继续学习以求进一步满足的愿望。学习兴趣是最佳动力,具有产生动机,引起注意,激起情感的作用。能促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抹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实际情况表明:兴趣使人勤奋,勤奋使人成才。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迈向成功的基石。它可以激发学生去记忆、去探索、去学习,在快乐中获得成功。因此,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很关键。每个学生内心都是纯真的、率性的,他们不喜欢矫揉造作,不喜欢拐弯抹角,也不喜欢曲意逢迎,他们渴望自然,渴望本真,这对学习美术来说是最为可贵的品质。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要把握住了学生这种纯真、自然的本性,就能够使学生对美术充满兴趣。初中学生的美术基础一般都很薄,因此,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时,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选择合适的内容,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呈现,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美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应注意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帮助美化自己的生活,使他们领悟到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这样,学生就会对美术产生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把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
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师生新的关系,强调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学生平等的,师生间平等地进行学习、情感交流。所以,美术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的全过程,积极地观察、想象、收集资料,充分地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地学习构图、学习画法和技能,最后尽情地画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脑中形成的画面,把自己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与他人互动,激发了主体人格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要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是一门教给学生发现美、记录美、演绎美、创造美的课程。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发现美、记录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使美的事物出现在画布上的时候,不单显示出它本真的美,还应该具有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演绎出的美、创造出的美。这样的美才是艺术的美,才能给人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质感等进行分析、解读,然后对实物或者是实物的照片中的图案的线条、色彩、质感等进行分析、解读,之后对美术作品和实物照片进行联系、比较,以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欣赏某一事物,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如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观察它们的图案、线条、装饰,刀味、纸感,写意与寓意等,并尽可能地了解它们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观察、欣赏中发现美、追求美,并在脑中构成美,在手中表现美,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全新的《美术课标》的颁布和实施,为培养创新型的美术人才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她降低了以往对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强调多学科的沟通和整合,为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肯定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的经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
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只是真实地记录美,那效果肯定没有照片好。美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融入了画者的情感、态度,对原物进行了创新。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这种创新融入到美术作品中,呈现给观者不一样的美感。学生的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安排课程内容、给学生布置课下练习的时候,要注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题目。学生具有实际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仅对教师出的题目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还可把这种经验融入到美术作品的创作中去,从而具有了创新性。此外,学生在完成美术作品后,还可以返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与真实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在更加充分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进行充实、丰富和美化。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生活,参与社会实践,为获取丰厚的创作素材、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想象空间,并为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劳动也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多多带来学生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去学习,去劳动,在实践去享受独立和自由,塑造创新型的人格,培养创新能力。
总之,艺术来源于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美术。美术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就知道小学的资源是进行美术教学的无尽宝藏。美术教师应合理利用并挖掘美术教学资源,开放小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空间,多引导学生观察这片质朴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这样学生才会喜欢美术课,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小学的美术课堂教育才会走向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陇阳小学)
第四篇: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美术课顾名思义就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要想真正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和谐的状态下,在知识和技能成倒三角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下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东西。而这一切不是一个老师想怎么做就做么做的,需要教材的引领,有一个系统性的教学步骤,把握学生心理,还要结合教师的课堂素养。
我听过一些美术课,起初看到教案,会让我眼前一亮,教案设计新颖,过程详细,让我抱着很大的兴趣去听课,但往往一节课听下来感觉很失望,没想象中那么好,仔细分析才发现教师上课走教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接受的能力和表现灵活地处理各环节的份量,重难点把握不住。为表现课上得精彩把每个环节都当成重头戏或是每个环节都轻描淡写急于完成教学内容,这样的课让学听得也是稀里糊涂。学生的注意力大约在15分钟左右,一整节课都是重点,学生怎可能全部接受,或者急急忙忙走完每个环节,学生刚进入状态就被下一环节打断,可想也是学不到东西。学生知识的连贯性差,不能够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教师对整节课的重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有指向地让学生关注重点解决难点,在难点的讲解时可根据学生的反应加强语气或是换一种方法再讲一遍。及时让学生反馈信息,为下一个环节做好准备。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学校发的假期学习资料,里面有很多地方提到了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师,有些教师对自己有这样一个要求就是“每堂课至少让学生大笑三次”。我非常欣赏这一做法,美术课作为小学阶段不被学生重视的小科目,要想让学生喜欢就要学习这种做法。其实我也经常在备课时或是在进教室之前想过用什么方法或是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或是引起他们发笑,让学生课上愉快,课后难忘。六年级有一个班学生很活跃,很有主见,对每个老师的课也经常有自己的看法,起初我接这个班时学生对我极不信任,总用一种不屑的眼光看我,我说出的观点,他们也经常发出怀疑和反对的呼声,因此课堂上有时会闹出一些不愉快,也让我有一段时间很不喜欢上这个班的课。但这样的课堂很痛苦,也不是我想要的课堂,于是我努力寻找原因。从学生的口吻中我得知,这个班以前的美术老师连续教了他们很多年,而这个老师经常在一些比赛中获奖,作品也经常入编一些书籍报刊,学生听到他的事迹后都是佩服的五体投地,而当我这样一个陌生的老师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不免用怀疑的眼光看我“你有什么能耐教我们?”原来学生是怀疑我的能力。于是我在这个班的课堂上特别增加了一些环节,比如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然后我做个精彩的示范,几次下来渐渐地我听到了下面有了惊叹声,有时会有赞许的掌声,学生在作业时也经常求助于我,我暗暗窃喜:“对付你们这帮小鬼还是绰绰有余”。虽然我不是个幽默的人,但在我的课堂上我还是会经常用搞笑的语言或动作引起学生的注意,用亲切和关心的话语辅导学生,拉近师生的距离。渐渐地你会发现你所做得一切都会在学生的态度上得到反馈。而往往这一切的做法在教案上是反应不出来的,所以教师不能只备好课就万事大吉了,教案只是一条绳索,而绳索上哪个环节会开出花来需要教师的智慧,课堂多关注学生,并通过学生的反应及时采取有效的策略,这样才会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五篇:小学美术论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之我见
[摘要]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建立与新课程想适应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显示要求和紧迫任务。要想达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教学效果,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变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内容上从遵从教材向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二、方法上从注重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课堂教学转变。
三、评价上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因材施教
多元化
注重过程
“美术”和“艺术”作为一百年前从西方输入的外来语,它们都源于同一英文单词:“art”。实际上,在西方各国通行的做法是把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美术”叫做视觉艺术。“美术”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名称,不论从具体使用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应用性上,显然已无法承载它所涵概的范围和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一项公民素质教育。如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美术教材已经在全国使用,纵观教材,比起旧教材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是美术这门学科,到底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想无外乎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教材的改革过程中,冲击了原有的传统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美术这门学科。但是事物是辨证的,新的教材有它积极的因素,同时也有负重的感觉,对教师的压力很大,教学难度也大,课前准备工作量大,没有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这大概就是新教材的一个主要缺点。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建立与新课程想适应的多元开放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显示要求和紧迫任务。因此,要想达到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教学效果,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来改变美术的课堂教学。
一、内容上从遵从教材向因材施教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几个教师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因材施教”应该一分为二,一是“人材”,二是“教材”。
人与人之间肯定存在差异,而一个地区的教材都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地方的学生,我们是否一定要遵守同一教材中的内容,墨守成规地开展教学呢?新的教材有它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切实际。比如说在低年级过早涉入的水粉课和国画课。以浙版美术一年级二册的《水墨游戏》为例子,要求学生尝试用多种形式来玩水彩,并对效果进行联想、添画。根据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人数多、年纪小、没有专用教室,或课前准备不充分,或工具使用不当,造成课堂效率严 1
重下滑,课堂环节掌控十分困难。再例如浙美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五册《灵壁奇石》等一些课,在收集学具材料本身就存在及大的困难。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几乎是不可能。
诸如此类课题,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应该进行一定的可行性分析,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使教学行之有效。比如将教材整合,根据需要适当调动课时顺序,可以按美术的类别进行归类,并按内容的特点划分时间表,使重新编排的教材整体脉络清晰,然后在每一个整块类别中确定一个教研课题。一个课题下来,学生就可以通过一点明白一片。还可以对一些课题进行适当迁移,补充乡土教材,由于这些特有的物产取之方便,有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着亲切感,就好比我们自家里的东西,可能不值什么钱,但对我们每日的生活来说非常有意义。由浙版美术三年级六册“家乡的桥” 一课给我们无数启发——还有家乡的哪些物体也能进行创作?于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塔”、“家乡的农具”、“家乡的山”……形成了一个系列的单元教学,从教学内容的延伸,到教学材料的拓宽,最后到教学方法的开放……这样使学生既摆脱了原有课程没有相应学具的困境,又了解和认识家乡的一些别具一格的有特色的物产资源,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
在研究的新课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更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二、方法上从注重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课堂教学转变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多元智能理论所指的“多元”并不是设备的多元,而是启发的“多元”、教育的“多元”,同时也是适应人潜能的“多元”,以教材内容及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潜能本质开始设计,以最终实现个体发展的多元,构建完美、高素质的学生个体。
在新的理念下,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质与美术素养。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单一的教学已经不适合当代的素质教育。在美术课堂注重跨学科学习,将美术和电教相结合,美术和音乐相结合,把美术课当成一种美术文化课来上。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作画意图和情绪,根据不同内容采取不同方法:例如手势法、谜语法、口诀法等来激发学生兴趣,连环漫画法、分工合作法、一课多练法等进行作业创作。使学生尽可能地施展自己的智能、锻
炼自己的智能、提高自己的智能。
在上二年级三册《向日葵》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书中大师凡·高绘画作品和人生经历、性格的关系,我运用设问的方法导入,投影显示凡·高的另一作品《割耳朵的自画像》,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凡·高的耳朵是谁割的?他为什么会割下自己的耳朵?他会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他的人生经历会怎样?绘画作品从哪些方面体现出画者的性格特征?在一串疑问中,学生好奇讨论,猜测、疑虑、敬佩……,在学生兴趣盎然中,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为书本上的范画作品改画名,是一个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解读能力的好方法。浙版美术一年级第一册《大雨和小鱼》,学生给作品取了很多可爱有趣的名字:《海底世界》、《华美的舞会》、《化妆舞会》、《谁偷吃了我的泡泡》、《一起上学去》……,学生的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可见一斑。
美术课堂是组成人类智力因素不可缺少的因素,让美术课堂生活丰富起来,必定是让人类更科学、更文明、更完美。
三、评价上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美术起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关心结果不关心过程的态度,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学生失去美术学习的兴趣。
美术学科同其他学科不同,其评价准则比其它学科要模糊得多,没有一定的框架可依。传统上,美术教师评价学生的美术学习,对于学生美术学习的优劣,通常是通过最后一次学生一幅绘画作品来决定学生这学期美术学习成绩。很显然,这样“一锤定音”的评价,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对学生的将来学习产生促进作用。文学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只在乎事情的结果,只要曾经努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尤为适用。努力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
美术评价时,面对两幅差不多或各有长处的两幅作品,我们不能从简单的分数或是优来区分,这样只会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一个人为的障碍。我们不但要注重教师的评价,还要兼顾同学、家长对被评价者的评价,最后还应该听听学生的自评。
美术的评价更应该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应该尽量多的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只要学生大胆的创造,哪怕是可笑的想法,哪怕最终的效果不是太好,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所以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尽量避免以成人的主观、武断地评价儿童作品。我们应该给那些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独特风格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找到自信,找到思维飞扬的激情,使评价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
只要我们本着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及综合能力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运用一切能
用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作到敢说、敢想、敢画、敢做,那么,我们的评价过程就不会有偏离,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的作用也就真正的落实到了位置,因为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
总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改变以往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今后在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进行探究,以期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摸索一条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新路子。
参考文献:孙辉.邵宏 《趣味与批评》[J].新美术,2003,(2)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邵大箴 《还艺术本原》[J].美术之友,2003,(4)
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崔国强.“考艺热”现象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
潘崇宇.“艺考火爆”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调整对策[J].科教视野,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