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初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关于初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欣赏文学作品的目标这样阐释: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但是,现下的课堂教学明显没有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名著阅读教学过于简单化、应试化,甚至更多教师本身就没有足够重视等问题。
地区
题型
考点
杭州
选择题
作家、书名
舟山、嘉兴
填空题
书名、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金华
填空题
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义乌
填空题
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温州
选择题、填空题
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湖州
选择题、填空题
书名、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衢州、丽水
选择题、填空题
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宁波
选择题、填空题
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台州
选择题、阅读评价题
作品中的内容
绍兴
综合实践题
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上述表格内容是2014年浙江省各市中考试题中名著阅读的题型和考点归纳。从此表可以看出,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大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考点主要针对作家、书名、作品中的人物和内容。
由此可见,只要学生在平时简单浏览过相关书籍,考试题目都能正确答出。也因为此,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对名著阅读的备课、上课明显不够重视,名著阅读课安排的数量少,而且应试化,多枯燥乏味,强调背记内容。甚至有很多教师在考试前,将必考书籍有关的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主要内容都罗列、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就会死记硬背,而这在考试中也不会丢分太多。
那么,就导致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只会更多的关注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和相关情节,而忽视了对作品内涵的正确领悟和对作品语言的仔细品味。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兴趣,也无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导致学生越发讨厌阅读文学作品。
如何避免名著阅读教学的应试化,使名著阅读的课堂充实丰富起来,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教师主动阅读,实践引导
“语文教学质量说到底是语文教师的质量,要提高语文教师修养的方法和途径就是读书,语文教师应该把阅读和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体现形式。”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阅读意识,做一个经常阅读的人。教师要想成为学生名著阅读的导航者,自己就要对名著阅读有阅读实践、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去帮助、指导学生对名著进行正确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因此,在布置名著阅读时,教师有亲自阅读过名著,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有广泛涉猎名家的观点评价,有充分的备课,才能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名著,让学生感受到名著的魅力,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学生对书籍文本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名著更是让学生觉得很枯燥乏味。
(一)善用教材设疑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的钥匙。在教授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恰当的设置一些课文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活用影视资源开渠引流
许多经典名著的影视剧相继热播,抓住中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的心理,引导他们看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或电影。从一定程度上讲,一部有声有色的电视作品或者电影,比起一部厚厚的名著,来得更轻松更形象也更快捷。再结合原著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对名著的感受、体悟会更深刻。
(三)利用活动丰富课堂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在班级中,成立读书兴趣小组的前提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演讲赛、辩论赛、读书征文、编排校园剧、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尽量让所有同学都有参与其中的机会。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感受,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三、教师传授方法,提高质量
中学生中大量阅读书籍的人还是比较少,有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阅读,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
中学生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外阅读中,根据需要选择精读或略读,提倡学生以略读为主,精读为辅。略读是为了博览群书,精读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一般情况下,先初读全文,感知大意;然后选择深入心灵的部分精读,并简单品析;最后评议摘录精彩的词、句、段。阅读时还要养成随时摘录的好习惯,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摘录下来,把阅读中的深切感悟或读书心得体会写成日记,还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字,并定期翻阅,反复揣摩、吟诵,领悟其中妙处,学以致用。总之,在课外阅读时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四、教师有效评价,持续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指出: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初中阶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科学的有效的阅读评价机制不仅能激励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持续的阅读。因此,坚持评价多元化原则、评价激励性原则、评价促发展原则、评价量表化原则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切实肩负起名著阅读教学的责任,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切实可行的课时目标或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我相信,通过广大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不断探索、实践和共同努力,我们的学生终会变成真正的爱读书、会读书的人。
第二篇: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
注:划横线的必须读一下,至少也要了解故事大概及相关常识,未划线的有时间也读一读。望大家能够重视!!ψ(╰_╯)
初中阶段必读的名著
一、中国文学名著
1、《西游记》
2、《水浒传》
3、《三国演义》
4、《红楼梦》
5、《论语》
6、《朝花夕拾》
7、《骆驼祥子》
8、《繁星•春水》
9、《呐喊》
10、《家》
二、社会科学与艺术
1、《上下五千年》
2、《世界五千年》
三、外国文学名著
1、《鲁滨逊漂流记》
2、《格列佛游记》
3、《童年》
4、《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5、《哈姆雷特》
6、《巴黎圣母院》
7、《欧也妮•葛朗台》
8、《复活》
四、人物传记
1、《毛泽东传》
2、《周恩来传》
3、《居里夫人传》
4、《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
5、《贝多芬传》
6、《比尔•盖茨传》
五、科普读物
1、《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科学的历程》
3、《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4、《昆虫记》
六、人生教育
1、《人生宝典》
2、《傅雷家书》
3、《海伦•凯勒传》
七、文学艺术
1、《安徒生童话》
2、《格林童话》
3、《爱的教育》
4、《哈利•波特》
5、《花季•雨季》
八、杂志类
1、读者
2、报刊文摘
3、智慧背囊
4、季羡林散文
5、毕淑敏散文
第三篇: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成功作文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
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现实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教师也在潜心思索、苦苦找寻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只要教者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相信师生会走进作文教学的阳关大道。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时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颇为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虽然是一句戏谑之言,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中学生对作文的烦厌心理。因为怕写作文,所以初中学生大多对作文深感头痛;因为教师指导无序,所以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长足进步。
一、写作现状与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令人堪忧,其中重要归因在学生。学生写作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何在呢?
1、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既说明学生缺乏基本写作常识,更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这些基本常识、写作习惯重视不够。
2、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
“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 1
达”的尴尬处境。
4、教学“重文轻语”,“文”妙而“语”拙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
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
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
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
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
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
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
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
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
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有句名言:只
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归因还得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1、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
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
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
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
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
数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
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
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
2、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
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
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
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
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
3、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往往要求过高,无
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
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
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
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
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
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4、缺“成功教育”,伤学生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
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
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
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
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的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
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
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
5、脱离生活,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
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
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
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
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谨记。
6、重文轻道,跛足而行
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
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
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
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
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改进现状 提高效率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敢于面对,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寻找对策,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投身于作文教学改革,极力扭转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之弊端。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丰富素材
没有丰富的生活,哪有精彩的作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全面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并及时建立“生活素材库”,以备作文时搜寻提取甚至信手拈来。
2、加强学生练笔训练,有序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练笔包括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周记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己的文采。新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大做文章。那些需要掌握的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正确书写,更重要就是要灵活运用。怎样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3、作文命题,力求灵活宽泛,促进有“话”可说
言之无物是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为何如此?大多因为作文题目学生生疏,没有亲切感,学生没有写作激情,未能触动创作灵感,自然不可能“文思泉涌”。如果拟题灵活宽泛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可以选择熟悉的可感的题目作文。学生有话可说,内容自然充实有力。
4、作文指导,变教师说教为学生各抒己见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给命题(材料),三作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这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学生各抒己见,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各抒己见,就是教师少指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学生的见解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同时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同学生就会写出不同的作文,甚至有见地的作文。
5、作文批改,变孤笔批阅为群笔修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如果变老师一支孤笔批阅为学生几十支笔修改,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孤笔为群笔的具体做法是: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二次创作→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成功作文与佳作积累。
6、作文评讲,变一人点评为师生共赏
传统作文评讲是唱独脚戏,一人点评众人听: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还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
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各抒己见,共同评析。
师生共赏评析是学生“显山露水”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普遍获得提高。
四、主打话题作文,进行系统训练。
参照“话题作文100题演练”,从第五周起,力争每周训练一个话题,指导学生写成功作文,走阶段性“一劳永逸”,三年后“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成功之路。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低耗而高效。
(作者:联系电话*** 邮编564601)
第四篇:浅谈对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教学思考
浅谈对农村初中名著阅读的教学思考
作者:薛 敏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这些名着名篇中融汇了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囊括了大地沧桑,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绝妙教材。然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往往存在社会视野偏窄、家无藏书,在校精力更多集中于应试等“先天不足”,导致他们“一无时间读书,二无书可读,三不会读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觉得有必要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名着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名着阅读计划的制定 名着阅读计划须保质保量,既要保证阅读数量的“多多益善”,又要兼顾质量上的领悟与反馈,其次,计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教师应定期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并采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阅读名着的成效。
1.目标制定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名着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着;
七年级阶段: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作品,以及一些篇幅较短的文学名着(《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选》、《安徒生童话选》、《一千零一夜》、《格列佛游记》、《童年》、《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激发学生阅读名着兴趣。
八年级阶段:阅读一些长篇文学名着(《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指导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九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着(《三国演义》、《人类群星闪耀时》、《简爱》、《老人与海》),教会学生阅读名着的正确方法,学会揣摩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清作品中的精髓与糟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二、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阅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曾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
1.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漫画等“文化快餐”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首先以教读课的材料为例子,给予学生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其中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实现第一次知识迁移与能力培养。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我尝试给学生作了个范例,根据课文的内容出示了几个相关的命题:①“于勒”的作用;②不要忽视那句永不变更的话;③克拉丽丝的语言;④文中若瑟夫的作用;⑤“吃牡蛎”细节赏析;⑥“变”中的“不变”;⑦两个“狼狈”;⑧小说中的“信”;⑨说说故事情节的戏剧性;⑩说说菲利普。由此,把欣赏小说的方法:①整体性品评,阅读小说后体会它的布局谋篇、刻画人物、展现情节的妙处。②线条式品析,从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描绘,人物心理的刻画,环境描写,对比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诸多线条中抽出“一条”来咀嚼。③美点式品评,挑细节认真欣赏、分析。介绍方法后让学生从模仿中学会深入思考,再进一步地挖掘小说的主题。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
整本书容量较大,不可能在课堂内全部读完。必须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怎么保证课外阅读的有序进行,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学生初中阶段阅读的书目心中有数。在日常的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可相机引导学生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必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如九年级上学期,学完《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阅读《水浒传》,让学生对这部描写中国农民起义的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阅读由课内而课外,一气呵成,阅读节奏安排紧凑,无形中就挤出了阅读时间。
其次教师要科学安排每天的阅读时间,关键是布置适宜的阅读量。每布置学生读一本书都要看看书的容量,根据学生可能用来读书的时间及阅读的速度,测算出学生每天能读多少页,读完一本书大概要多长时间,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不能不切实际的要求学生几天内读完一本书,然后写点读后感就算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时间读完名着,那整个名着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根本。
最后,阅读的密度要合理安排。我们要知道学生不仅学习语文这一门学科,还有其他的学业要完成。一般来说初一时,学生每天可以安排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初二以后作业量有所增加,阅读时间相对要少点,半个小时左右。到初三,面临毕业升学考试,阅读的时间就更少了。所以要抓紧初
一、初二和寒暑假的时间多读一点。其他时间则力争养成学生每天读一点课外书的习惯,哪怕是睡前的十分钟阅读。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实事求是的说,初中学生阅读名着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对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喜欢读名着的学生不到10%,学生普遍反映大多数名着容量太大,没有耐心读下去。有的内容(特别是外国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还读不懂;有的内容离现在生活太远,读起来没意思。
面对这样的阅读现状,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如何激发学生阅读的直接兴趣呢?关键是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那些切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作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阅读热情,如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科幻小说《哈里波特》等。所以,在安排阅读书目上教师可以将选择推荐权分一部分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推荐他们喜欢读的书。
初中学生受自身阅历的影响,对名着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太可能达到很高的层次。太高的要求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读《水浒传》,要求初中学生对书中众多的人物一一掌握,这个要求显然过高了。不如改成选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然后通过“水浒英雄故事会”的活动,使学生对其他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的要求初中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对于那些内容比较深奥,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名着,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间接兴趣。如文学沙龙活动:邀请各班爱好读书的同学聚在一起交流近期读过的好书好文章,互相交换阅读书籍。
总之,教师的点拨指导,既应该确定班组群体的阅读目标、方法,又必须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书籍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加强名着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
第五篇:初中名著整理
《汤姆·索亚历险记》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美国19世纪后期著名的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二、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作者马克·吐温以满腔热情和真挚的爱为读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他的一群小伙伴形象。汤姆·索亚是个成长中的孩子,他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干巴巴的说教,他不喜欢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向往成为绿林好汉,他希望加入海盗,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体面的“优秀生”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三、小说的时代背景:小说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堡镇为背景,描写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顽皮少年朋友哈克贝利·费恩及汤姆的女友蓓姬·撒切尔的冒险故事。
四、情节梗概:汤姆·索亚是一个聪明但调皮的男孩。他父母双亡,住在严厉但也十分疼他的波利姨妈家里。他活泼好动,还有着许多精灵鬼点子,而且不爱学习,总喜欢逃了学去钓鱼、和流浪儿哈克贝利·费恩去闲逛、玩“海盗”、搜集各种奇怪的物品„„等等。他甚至喜欢上了名叫蓓姬·撒切尔的女孩,并想尽办法来“追求”她。
一日半夜,汤姆和哈克去坟地“试验”用死猫治疣子的方法时,意外地遇上了一场谋杀案——去盗尸的罗宾逊大夫、印第安人乔和酒鬼波特三个人发生争执,一怒之下,乔把大夫杀了,并把杀人罪赖到了被打晕的波特身上。当时吓得够呛的汤姆和哈克发誓,要对此事严守秘密。但汤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陷于不安之中。
后来,汤姆由于蓓姬和他怄气而与好友乔一起离家出走,和哈克一起坐筏子到一个小岛上去当“海盗”。镇上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去向,以为他们在河里淹死了。在为他们举行葬礼的那天,他们三人却“奇迹般地”出现了。汤姆成了学校里的英雄。蓓姬也在不久之后与他重归于好„„
不久后,法院终于要审理那场凶杀案——大家都以为凶手是波特时,汤姆克服恐惧,告发了印第安人乔,但乔却当场逃走了。汤姆陷入了极度不安之中。
后来,汤姆和哈克去一个鬼屋“寻找海盗埋藏的财宝”的时候,发现乔装的印第安人乔和一个同伙在鬼屋中找到了一部分财宝,并且偷听到有一个“二号”——另一个藏宝藏的地方。他们决定找到“二号”。几天后,蓓姬、汤姆和一些其他朋友去“野餐会”,他们来到了麦克杜格尔洞——一个迷宫般的岩洞里玩。汤姆和蓓姬光顾着玩耍,脱离了大伙儿,迷路了。他们在洞里历尽波折,饥饿、干渴、黑暗和恐惧不断袭击着无助的他们。过了好几天,他们也没找到出路。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洞中看见了印第安人乔„„
镇上的人们都以为他们死在洞中了,波利姨妈和撒切尔一家都悲痛极了。直到一天半夜——镇上突然喧闹起来——汤姆和蓓姬被找到了!原来,汤姆牵着绑在石头上的风筝线探路,最后找到了一个出口。最后被几个好心人送了回来。
由于这件事,洞口被封了。汤姆知道后,便把印第安人乔在洞里的事告诉了蓓姬的爸爸撒切尔法官。法官便带人去查看,洞门被打开了,但印第安人乔早就饿死了。
后来,汤姆经过分析,判定宝藏已经被印第安人乔藏到岩洞中了。于是他和哈克偷偷地潜入到岩洞中,并根据他们偷听到的关于“二号”的描述,找到了一个宝箱——里面有一万两千余元!发现宝藏的他们成了大富翁。
从此以后,汤姆和哈克变成了小镇上的“风云人物”,不仅走到哪儿都会受到欢迎,而且他们俩的小传还登在了镇报上„„
五、内容概括: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到杰克逊岛当“海盗”;
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蓓姬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找到强盗藏匿的金币。
六、经典情节
1.当“海盗”去:汤姆在厌倦了学校枯燥的生活,体验了人情的冷暖和情感的孤独之后,想到了死、神秘失踪、去做一个士兵、加入印第安人行列等。最后决定去当海盗,表现了青少年在成长期所特有的反抗心理。
2.“海盗”生活:汤姆、乔和哈克三个小“海盗”在杰克逊岛上,这里没有人为制造的命令,没有约束人的规矩,他们任意放飞自己的童心和愿望。充分表现了三个少年在摆脱了成人社会的禁锢后,在享受大自然当中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酣畅心境。
3.洞中历险:这节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汤姆、蓓姬在山洞中迷路,死亡和恐怖威胁着他们,蓓姬绝望时,汤姆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
七、人物评价: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撒切尔太太、波莉姨妈、汤姆、蓓姬、哈克、道格拉斯、寡妇、撒切尔法官及镇上的人们。2.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汤姆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乐观勇敢:当山洞中迷路,蓓姬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2)足智多谋: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3)有爱心: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4)顽皮: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5)喜欢冒险: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八、写作特色:(1)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品语言的特点。(2)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西游记》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生平:吴承恩(约1504—1582),明朝人。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二、内容概括:《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三、经典情节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为吃唐僧肉,三次变化成人形,骗过唐僧,被孙悟空一一识破,不顾师傅的紧箍咒,最终将妖怪打回原形。2.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唐僧师徒为过火焰山,派孙悟空去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因记仇,不愿借,孙悟空只好智取,第三次终于借得芭蕉扇,师徒过了火焰山。
3.孙悟空一调芭蕉扇:孙悟空为过火焰山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铁扇公主不借,只好智取,先向灵吉菩萨借的“定风丹”,不怕铁扇公主扇他,然后又变做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逼她交出芭蕉扇,最后得到的是一把假扇子,越扇火越大。4.美猴王:孙悟空本来是一个来历不凡的石猴,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率先发现瀑布的后面别有洞天,于是众猴一致推举他作为领袖。(故事的启示:真正的领袖从来都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最后由公众推举出来的。)
四、人物评价
1.孙悟空:乐观、聪明、勇敢、顽皮、灵活,热爱自由,除恶务尽,充满斗争精神,最受读者喜爱。
2.猪八戒:他也有许多优点:不怕脏、不怕累,战斗勇敢。也有许多小毛病,爱占便宜、好吃贪睡、嫉妒心强、喜欢拨弄是非、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他有时耍点小聪明,结果反而坏了大事。但他还是一个好人,他憨厚纯朴,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3.唐僧:目标坚定、信念执着,慈悲忠善。有时糊涂,人妖不分。
4.沙僧: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心地善良、敦厚朴实,老实忠诚,默默无闻。但同时又过于老实,缺乏主见。
五、妙语佳句:1.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2.会家不忙,忙家不会。3.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4.见鞍思骏马,滴水想亲人
六、艺术特色
1.塑造的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魔气,又有人气,仙气,这些是融为一体的。2.巧妙结合故事情节,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突出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3.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来抨击现实,增添了故事情趣。4.用生动贴切的对话,来突出人物性格。5.小说虽然是长篇巨作,但是却是由许许多多的短篇小故事连缀而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二、内容梗概:保尔早年丧父,母亲靠帮人洗衣来抚养保尔。12岁时,为了挣钱糊口,保尔到一个车站食堂去做杂役。在那里,他受尽老板、堂倌和吃客们的凌辱,也看到了有钱人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这时,十月革命爆发了,保尔结识了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朱赫来的启发和教育下,保尔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一天,朱赫来被白匪抓住,保尔勇敢地救了朱赫来。但由于贵族子弟维克多的告密,保尔被投进了监牢。他受尽拷打,却坚贞不屈。后来因为偶然的机会,他被错放出狱。他不敢回家,躲进了当地林务官家的花园。林务官的女儿冬妮亚是个热情而活泼的女孩,保尔曾经帮助过她,所以她对保尔颇有好感。保尔被捕后,冬妮亚一直很惦念他,现在突然相逢,冬妮亚惊喜交加,向保尔吐露了爱情。几天后,冬妮亚找到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阿尔焦姆把保尔送到咯查丁参加了红军。
保尔转战疆场,浴血杀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和出色的政治宣传员。不幸,他在一次激战中负了重伤。在与死神的搏斗中,他那惊人的毅力使医生们都大为惊讶。伤愈后,他已不能重返前线,便参加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修建铁路。在困难面前,有人倒下了,有人逃跑了,但他依然工作着、战斗着。在艰苦的环境中把自己锻炼得无比坚强。
在保尔不断成长的同时,他的女友冬妮亚在思想上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最后他们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然而,在保尔的人生道路上,他还将面临更大的考验:他得了伤寒。虽然他以顽强的精神再次战胜了死亡,但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先是肢体瘫痪、行动不便,接着是双目失明,无法工作的痛苦折磨着他,他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然而,他还是勇敢地活下来了。于是他开始回忆自己的成长的历程,每天阅读18个小时,在妻子的帮助下,拿起笔开始了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来激励新一代的年轻人。几年以后,凝结着他的心血的长篇小说《暴风雨中的儿女》却在邮寄的过程中丢失了,保尔没有气馁,又重新写作,作品获得了成功。
三、经典情节:1.生命的意义:保尔战胜伤寒,即将回基辅,临别故乡,来到烈士墓前,悼念战友,思绪万千想到人生命的意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是保尔一生恪守的人生原则,同时也是全书的中心。这段话成为几十年来代表革命青年精神追求的一种誓言。经典背诵文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2.筑路:保尔积极参加修筑轻便铁路,他和战友们统一认识,克服了饥寒的痛苦,克服了物质的匮乏,展开肃反,展示了筑路者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精神,表现了保尔和战友们为保卫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显现出的英雄本色。
四、人物评价:说出作品的主要人物的名字:保尔、朱赫来、谢廖沙、瓦莉娅
1.评价保尔: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给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
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着的拼搏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保尔身上凝聚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五、作品价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创作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战斗性,洋溢着共产主义的理想和激情。
作品塑造的主人公保尔,充满了革命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格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英雄,他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这些完美的精神操守永远是激励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向善向美的原动力。
六、中考链接:1.小说以保尔的成长经历来组织情节,请你用简明的语言勾勒小说的情节线索。
少年保尔的生活与反抗——战士保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建设者保尔的忘我工作——与疾病顽强斗争。2.小说标题中“钢铁”有什么含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钢铁是在烈火和骤冷中炼成的”,比喻革命战士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这“烈火和骤冷”指特殊的、艰苦的环境和条件。在小说中具体体现为艰苦的战争环境,异常恶劣的劳动条件及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
《水浒传》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
二、内容概括:小说十分生动地描写了宋江等被压迫者先后走上造反之路的过程,歌颂他们反抗精神和正义行动。农民起义的原因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揭示,那就是社会的黑暗和腐朽,特别是上层统治者的罪恶,造成了“官逼民反”。(被逼上梁山的各种情况列举:阮氏三弟兄是活不下去了,积极参加劫取生辰纲的行动,后来上了梁山;鲁智深本是军官,因为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与官府矛盾越来越深,被迫落草;武松是在屡遭陷害之后终于彻底造反;林冲本来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有相当美满的家庭,即使已遭迫害,仍然希望委曲求全,但阴险狠毒的高俅父子竟然设计要烧死他,林冲实在忍无可忍,这才起来造反„„)
三、经典情节: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听说金氏父女的遭遇很愤怒,在送走金氏父女之后,直奔郑屠肉铺,先故意激怒他出手,然后三拳打死了他,并机智脱身。
2.智取生辰纲:晁盖等人在黄泥冈上假扮卖酒和卖枣人,利用天热地偏的条件,引得押送士兵买酒,用混在酒中的蒙汗药麻翻他们,劫得生辰纲。
3.武松打虎:武松回家探望哥哥,路过景阳冈喝了很多酒,他不听人劝阻向冈上走去,遇见一只斑斓猛虎,借着酒劲和神勇打死了老虎,从此威名大震。
四、人物评价:1.宋江:是梁山的主要领导人,是个相当复杂的人物,一方面仗义疏财,广交江湖好汉,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才能,梁山事业的发展与他的领导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他又有着很浓厚的忠君思想,所以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打出的旗号是“替天行道”。宋江这一人物的魅力即在于他的复杂性,这位第一把手的复杂性大约也反映了小说作者思想上难以解决的矛盾。2.鲁智深、李逵、武松都是武艺高强、性格刚烈、不畏强暴的好汉,但又各有特色。鲁智深急躁莽撞,疾恶如仇,而且主张“救人须救彻”,粗中有细。李逵造反精神最为强烈,是一个莽汉,说话极其直率,天真、坦诚、毫无心计,有时也想把事情做得聪明些,结果更糟,显得相当滑稽可笑。武松是一位打虎英雄,本领高强,在为兄报仇的过程中,有胆有识,光明磊落,干练果断,后来越发厉害,复起仇来毫不留情,有时不免杀人过多。3.熟知人物绰号:智多星吴用、及时雨宋江、神行太保戴宗、浪里白条张顺、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黑旋风李逵、行者武松、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4.“四贼”:高俅、蔡京、童贯、杨戬。
五、艺术特色:1.情节紧张、生动、富于传奇色彩,变化莫测,扣人心弦。2.语言简洁、鲜明、准确、生动,充满生活气息。3.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六、妙语佳句:1.惺惺惜惺惺,好汉识好汉。2.恩仇不辨非豪杰,黑白分明是丈夫。3.大厦将倾,非一木所支。4.有力使力,无力斗智。
《格列佛游记》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斯威夫特 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二、概括内容:小说通过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智马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以及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三、阅读提示: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智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耶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构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四、列举情节
(一)小人国:1.宫廷游戏——第一种是绳上跳舞,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谁跳得高,而且不跌下,就担任重要官职。第二种是节日表演,朝廷官员时常于重大节日奉命在皇帝、皇后和首相面前表演,按照跳棍技术的高低获得不同颜色的丝线。2.两派相争——朝廷里充斥阴谋诡计、倾轧纷争。穿高跟鞋的一派和穿低跟鞋的一派互相攻击,势不两立。
(二)大人国:格列佛被当作小玩意装入手提箱里,带到各城镇表演展览。后来,国王召见他,他慷慨陈辞,夸耀自己的祖国的伟大,政治的贤明,法律的公正,然而均一一遭到国王的抨击与驳斥。
(三)飞岛国:1.语言的妙用——科罗拉多科学院的设计家们提出废除口语、以物示意,遭到妇女和俗人、文盲联合起来的反对。作者巧妙地用反语进行讽刺,批评了英国殖民统治政策。
2.科学发明——在科罗拉多科学院里,设计家们在研究如何从黄瓜中提取阳光取暖,把粪便还原为食物,繁殖无毛的锦羊,软化大理石等课题。
(四)智马国:在这个国度里,居主宰地位的是有理性的公正而诚实的智马,供智马驱使的是一种类似人形的畜类耶胡,耶胡生性淫荡、贪婪、好斗。
五、写作特色:作者用丰富的讽刺手法和虚构幻想的离奇情节,深刻地剖析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作品熔现实与幻想于一炉,将两者进行对比,用虚实的反差来完善讽刺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