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中国60年小学识字教学改革(下)
新中国60年小学识字教学改革(下)《新中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60年》项目组 吴忠豪
丁
炜
于
龙
邢长征
陆
平
杜
弘、牛晓静、林
霞、沈
妍
《语文通讯》2009-04
韵语识字
韵语识字是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实验小学姜兆臣校长经过十几年的实验与探索创造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所谓“韵语识字”,就是把2500个常用汉字编在一起,组成最常用的字词,然后根据某个中心意思或者情节,编成句式整齐、通俗易懂、合辙押韵、短小精悍的符合儿童特点的韵文,作为儿童的通用识字教材,学生通过诵读这些韵文时记忆并掌握字词。实验证明,采用韵语识字,儿童能在一年内识2500多个汉字,进而实现尽早大量阅读和写作。1994年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汉字识字教育科学化”课题组专家鉴定,认为韵语识字法是一种“重素质、轻负担、快速高效”的识字方法。
韵语识字实验在一年级实施,采用自编的识字教材,二年级起与统编教材接轨。识字教材共二册,按汉语拼音、基本字、高频字、次高频字的顺序编排,并采取了识一批字读一批文的编排结构。第一册含1000个左右高频常用字,第二册含1500个左右次高频常用字。韵语识字教材编写的特点就是把常用汉字先组成最常用的词,再用这些最常的词,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和一定的故事情节,编成符合儿童特点的大密度生字的韵文。如韵文《小兔卖菜》:“兔卖青菜路边坐,态度亲切喊顾客:价格合理随便选,营养丰富能治咳”。全文28个字含有23个生 1 字。这样,既能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字,便于理解,又能连缀诸多生字,富有情趣,且朗朗上口,易于诵读,便于联想和记忆。由于课文短,又押韵上口,加之内容有趣,贴近儿童生活,所以儿童喜欢诵读,并容易倒背如流。
韵语识字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如下:
1.先学汉语拼音和基本字,培养识字能力。为了提高拼音教学效率,教材从417个常用音节中筛选了 109个高频音节先拼熟,用三周时间完成汉语拼音教学。为使学生尽早形成独立识字能力,先学一些基本字和偏旁部首。
2.按类分层,韵语识字教学先学高频字,后学次高频字。生字教学以认读为主,即会“认”会“读”,不一次性要求“四会”,这不仅分散了识字教学的难点,而且大大加快了识字的速度。
3.整体输入。即先从整篇人手,以整体板块的形式进行整体输入,然后再理解句、词,最后选择最佳方式记忆生字。一篇课文几十个生字不一个一个地学,不做过细的字形结构讲解分析,而是一批一批富有联想地整体记忆,顺应儿童的认识规律。
4.每一个生字的教学,分析字形也是从整体着眼,先整体感知轮廓,然后再用大部件分析字形的细节,最后再强调关键一笔。教学中坚持字的音、义、形相结合;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识字与听说读写相结合;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原则。
韵语识字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推广,已经成为我国识字教学改革有影响的流派。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中的识字教学实验,大多采用韵语识字方法。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韵语识字立足于传统韵文识字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教学元素,是对传统方法的一种继承和发展。采用韵语识字方法,学生在一年时间里认识2500个常用字,在识字速度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韵语识字寓趣味于识字教学之中,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开发了儿童识字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
3.韵语识字实验初步实现了提前阅读的目标。学生在阅读中识字,一年级就开始了大量阅渎,而大量阅读,特别是早期阅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韵语识字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提高。韵语识字法虽然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但韵语课文较之于传统课文在语句上和内容上更难掌握,要让学生理解大意,教师必须对韵文语句和内容作必要的讲解,无形中加重了学习负担。另外,韵语教材选择和编写受到生字出现频率和韵文文体的限制,大多
需要另行编写,因此韵语识字要保证课文的文质兼美难度很大。
(沈
妍)
字理识字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汉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构字规律与造字方法,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字理识字,就是通过对汉字构造原理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汉字的识字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汉字,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字理识字”是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于1991年提出的,以后在岳阳市 100所学校进行字理识字实验,并且迅速扩大到广西、浙江等省。
字理识字教学中通常采用“定向——教学字音——解析字理——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的教学模式。“定向”实际上就是创设情镜引出将要学习的生字; 3 “教学字音”则是借助拼音,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解析字理”是“字理识字”特有的教学环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在字理与字形、字义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连接,如象形字教学,教师出示实物或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字形与实物形象之间的关联;“字形分析”则是在对生字字理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对字形进行拆分讲解,使学生能够对生字进行意义上的识字;最后指导学生书写,进而强化学生对生字的掌握。
在以上识字教学模式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解析字理”,让学生能够认识该生字的构字规则与字形、字义之间的关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参与字理识字实验的研究者对“解析字理”的具体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其主要方法如下:
图示法:图示法是使用具体的影像来展示汉字的原型以及演变过程,一般多用于象形字的教学,如:“日”和“山”,就可以通过展示甲骨文与现代字形的对 比来讲解其中的汉字演变。
演示法:相当一部分汉字是表示动作的单音节字。演示法就是通过实物演示或动作表演使学生明了字义,进而阐释字理的方法。比如“闪”字的教学,教师以先站在门中间,然后快速移开,以示意“闪”字是由一个“门”和一个“人”组成,并且含有快速移动的意思。
歌诀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儿歌以及字谜来进行识字教学。如儿歌:一人大,二人天,天字出头就是夫,夫字两点夹夹牢,夹子站好来来来。这些儿歌或者字谜要求内容生动活泼,表达简明易懂,能够形象地阐释字形与字义,寓教于乐。这些关于字理的解释,有些符合字理,但也可以超越字理进行自由联想。
部首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合体字,特别是形声字的教学。很多合体字是以 4 表意的构件为部首的,所以可以根据其部首来判断字的意义。识字教学中运用这种形近字的特点,不仅可以让学性轻松识字,而且利用这些部首的表意属性,顺带学习一连串同部首的生字。
拆分法:拆分法是利用拆分汉字构件来帮助字义理解的一种方法。所以教学须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进行,先整体进行教学,之后拆分构件分别进行解读,最后再连缀构件意义来领会生字意义。
迁移法: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了一种构字规律之后,遇到相似的汉字之后,学生则可以举一反三,自己领悟字理。如:学习了“火”,那么“炎”字由两个“火”组成,所以便是“火苗升腾”的意思,通常引申为“酷热”。
诸多实验结果证明,“字理识字”能够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尤其对减少错字别字的数量有很好的效果。而且字理识字教学的操作步骤明晰,具有可套用的教学模式,教师容易上手。字理识字在识字教学中的优势是:
1.识字符合汉字构字规律。低年级学生识字难点在于字形,而汉字字形构造是有一定规律的,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汉字字形经历诸多改变,但是很多汉字还是能够看到其原型。字理识字以讲解汉字的构字规则与造字方法人手,帮助学生理解字形,进而识记汉字的音、形、义,是符合汉字构字规律的。另外,学生对构字规律掌握到一定程度,在学习新的生字时可以产生迁移,便会减轻学习负担。
2.字理识字借助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不仅把抽象的构字规则形象化,而且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记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加强对汉字文化渊源的领会。汉字中承载了源远流长的汉民族文化。字理识字在对字理的阐述中,必然要涉及这些文化的讲解,这正是个对学生进行汉文化教育、培养民族认同感的好契机。
但是字理识字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不足。比如要对汉字字理进行正确分析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有一定的汉字文化知识储备,否则无法科学地对这些数量可观的生字进行字理分析。还有,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相当部分的汉字已经很难用字理进行解释,有些现代简化汉字与原字字形相去甚远,无法追根溯源,要对其进行字理分析难免会牵强附会。另外,用有些汉字采用字理识字,容易造成学生“望文生义”,“生字认半边”,反而会产生错别字。这些现象是字理识字必须面对而且须加以改进的问题。
(杜
弘)
字族文识字
这是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展的一项识字教学实验。所谓字族,指以一个独体字为母体,以添加偏旁的方式而形成一组组字群,这些由母体字派生形成的字群就是所谓的“字族”。然后,以一个字族为主编制成富有特色的口诀、歌谣、诗歌等文体,这些文体就叫做字族文。字族文识字就是以汉字的构字规律为主线来编排识字教学体例,构建了以母体字为起点,字族为序列,字族文为载体的识字理论和教学框架。
字族文识字采用的也是在阅读中认识汉字的方法。与分散识字不同的是,“字族文识字”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创编新型文体,融汉字规律于诗文中识字,开创了一条“因字创文,创文识字”的新路子。
字族文识字教学以学母体字作为识字的开端。母体字指在汉字繁衍过程中具有较强派生能力的字,如“良”,由一个母体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子体字,集 6 成字族。实验者参照《新华字典》《现代常用字表》,确定了
489个母体字,400多个字族,编写了《字族文识字读本》共四册。将400多个字族根据形声或会意的特点组合编成朗朗上口的字族诗文,这就是“因字创文”。以母体字“我”为例,加上偏旁组成子体字“娥、峨、鹅、饿、蛾、哦”等,集成字族,根据这一字族编写成字族文:
我
我是独生女,名字叫小娥。我住山右边,峨眉多巍峨。
我与鸟为邻,最爱白天鹅。我给鸟喂食,不让鸟挨饿。
我爱捉害虫,常扑稻螟蛾,我喜赞鸟诗,出口好吟哦。
通过这篇字族文的阅读教学,学生就可以掌握“我”的一族常用字,还可以掌握随文出现的常用字“独”“名”“住”“邻”等,简化教学过程和儿童识记过程,从而扩大学生识字量。而后,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举一反三地利用字族自己动脑筋编写诗文,这就是“创文识字”,把汉字的组合方法与儿童的识字方法同步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仅教了一族族字,还教了一族族字组成的方法与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加深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读写能力。
字族文识字法的核心环节是借助语境、情景,即“语景”进行“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字形类联”是指一族字貌似实异,通过辨析字形加深印象,简化识记。如“米”的字族文:“米字加口读作咪,我家有只小猫咪。米字加目也读眯,它总对我笑眯眯”。“字音类聚”指一族汉字在字音组成上因含同一个母字体作声符而音近,进行类聚,加深对字音的理解,便于鉴别。如“令”的字族文:“叮铃一声响,玲玲进课堂。邻座提醒她,领巾忘带上”。“字义类推”指一族汉字由这个母体字的字义类推其他子体字的字义,使字义教学化难为易,7 如“戋”的字族文:“戋就是小,小杯叫盏。古时货币,小金曰钱。精美纸张,小幅为笺。”
“字族文识字”学生两年识字量可以超过两千字,识字率和听写正确率均在90%以上。识字量的增加使学生的读写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生求知欲增强,读书兴趣浓厚。同时,字族文识字根据字族自编诗文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写作能力明显提高。实验班学生到三年级普遍能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红岩》《鲁滨逊漂流记》等,能写三百多字的记叙文。
字族文识字在加快识字速度,提高学生识字能力,减轻学生记忆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
首先,充分利用汉字字族具有的字音相近、字形相似、字义相联的特点,通过字族诗文的诵读,举一反三识字,减轻了记忆负担,提高了识字效率。
其次,利用字族组合成多种形式的字族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活跃思维。学生与老师一起编写诗文,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最后,有利于规律识字和阅读教学相结合。“因字创文,创文识字”的模式使得识字、读文达到了统一。文熟则字悉,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识字量,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们的阅读机会。
字族文识字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有些字族文编写得较为粗糙,编写质量有待提高;字族文学习的序列应根据字频和儿童生活实际作一些调整。另外,字族文识字法具有短时高效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将其转化为长时记忆或永久记忆,容易遗忘。
(林
霞)
听读识字
4—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语言发展的可塑性很大。然而中国儿童学汉语,首先面对的却是繁重的识字任务。因此与学习表音文字国家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时间往往要滞后二至三年。这对处于关键期儿童的语言发展潜能无疑是一种大的损失。因此,评价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是否成功,不能仅仅看识字数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指标,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寻求一条既能促进儿童语言快速发展,又能同时解决识字问题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新路,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听读识字”实验追求的就是使儿童语言发展和识字教学取得双赢的目标。
听读识字是指在入学儿童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情况下,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听故事—— 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等语言实践活动中自主识字。这是上海师大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联手上海、浙江、江苏在2000年主持的一项低年级语文整体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在两年时间里,人均识字2000余个,阅读书面语言材料超过6万字,学会讲述故事人均近100个,积累书面语言材料近4万字,在基本完成识字任务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
听读识字采用的是在阅读中识字的方法。那么学生在不识字或识字少的情况下如何阅读呢?实验设计了听说起步,听后阅读,在阅读中识字的办法,即“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认汉字”。实际教学中听读识字过程大致如下:
1.听故事说故事。先让孩子听故事,听录音或老师讲,一般每个故事听二四遍,在听熟听懂的基础上,跟着录音学说故事。
2.读故事。要求学生将课文中需要认读的汉字做好记号,或画横线、或打圈儿、或着色,使学生在指读时引起注意。
3.认汉字。阅读之后,教师出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汉字通过指读句子中的生字,自己认读小卡片,小组合作抽读小卡片,听音取卡片等多种形式来熟记这些生字。
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硬任务,低年级学生识字最大的障碍是遗忘。要减轻识字负担,就必须根据人的记忆规律设计新的识字方法。“听读识字”实验采用了“多次认读,化生为熟,逐步强化”记忆策略,避开了“遗忘高峰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具体做法是:
第一阶段(开学第1周至第3周):听后阅读,利用无意忆熟悉汉字。这一阶段只要求熟悉汉字,不提具体的识字要求。每篇课文教学从听故事说故事开始,在听熟听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记忆(或跟着录音)反复指读课文,一般指读3-5遍,增加与汉字见面的机会。这阶段学生阅读主要靠记忆,在指读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对一部分复现率较高的汉字化“生”为“熟”,这就为以后的识字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第4周到第12周),利用有意记忆,分批识字。通过第—阶段阅读,学生已经熟悉不少的汉字。这一阶段每篇课文教学中选择8—12个出现频率较高的汉字要求学生认识。由于多次见面,学生对这些汉字已经基本熟悉,而且已经渡过了最高遗忘期,所以教师唤起学生的有意记忆,并以适当的方法进行强化,学生就能够比较轻松地记住这些汉字。用于复习巩固的时间大大减少,而巩固率却很高。
第三阶段(12周以后),先识后写,逐步达到四会。每天安排20分钟写字课,要求学生分批书写已经认识的汉字,达到四会。每节课大致书写4-6个字。在写字过程中,再一次复习认识的汉字。
听读识字遵循儿童的记忆规律,在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时候“允许遗忘”,在学生熟悉以后再要求记住汉字。由于避开了遗忘的高峰阶段,所以用于学生复习巩固汉字的时间大大减少,孩子识字比较轻松,识字效率大大提高。这种识字方法的优点是:
1.负担减轻。每堂课平均识字12个,识字教学一般10分钟可以完成,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识字变得轻松了。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特别是二年级以后,识字变得越来越轻松,整个低年段识字与刚教学时间可以削减到二分之一,这样就为保证低年段学生语言学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识字量增加,巩固率提高。据测试,第一轮学生两年平均识字量达到2174个,第二轮学生二学期识字量达到了1693个,巩固率普遍达到了110%以上(普遍超过预定识字数量)。
3.主动学习意识增强。学生在阅读活动,自主识字,识字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由于教材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学习空间。不是教师教识多少字,而是学生根据能力自己识字,这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仅课内主动识字,还把这种习惯延伸至课外,学习潜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
4.有效地解决学生识字差异问题。实验在识字量上提出了“最低识字量”的概念,确定保底数量,但是上不封顶。实验教材为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相当充分的识字空间,使他们的识字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5.通过听说途径学习语言,可以使儿童的语言发展不受生字的限制,继续得到迅速的发展。而教师在课堂中用了识字教学时间大大减少,这样就能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阅读、听话、说活等浯言训练。
听读识字实验成果已经编人上海教育出版社(试验本)小学语文教材。但是 11 由于该实验与传统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在理念上有很大的差异,在识字和写字、识字和阅读、识字和听说,以及拼音教学等方面改革的力度都比较大,因此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教学方法的适应都有一个过程。(游泽生)
电脑识字
电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识字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契机。上海市实验学校自1991年开始电脑识字(也称双脑识字)实验,集合电脑的图像、声音、形象等的多媒体技术,通过电脑技术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激发丁学生的识字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电脑识字教学方法,学生识字量逐年提高。据测试,1997年学生进校两个半月平均识字量达到990个,1998年达到1240个字,1999年竞达到了1455个字。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小学生电脑输汉字每分钟达20个字,最高的达到42个字。有些进校时就认1000个字的学生,已能在电脑中“写”童话故事,尽管他们还不会写这些字。许多学生能流畅地读很多故事书。识字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电脑识字实验改变了以往先教汉语拼音,再识汉字的传统方法,而是在学汉语拼音双拼码的同时就开始识字。双拼码是一种“智能双拼编码”的电脑汉字输入法,它只采用26个英文字母,就能拼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全部音节。每个字的声、韵母只需用两个字母就能正确拼出,不仅简单易记,便于学生掌握使用;还能把认字、识词、学拼音和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结合起来。学生们学习双拼码时,在电脑上输入字母屏幕上就会显示出汉字,同时计算机会发出该字的读音,随后发出含有该字组成的词语的句子的读音,让学生从中了解了该字的含义。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当中,同时练习了电脑操作,还增加了阅读量,而这一切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完成。
研究表明,学生学会最常用汉字1000个,阅读各类文章、报纸认字率可以达到88.8%。为此"双脑识字教学法”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安排识字程序,设置了一级简码字和二级简码字。学生用10周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在学习双拼字母的同时认读这1000个常用字以及由这些字所组的词语和所造的句子。掌握了这1000多个最常用字,就能扫除阅读的障碍,提前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电脑识字教学分步提出识字的四会要求。认读生字先达到“二会”,会读会理解字意即可,不忙要求写和用;等到要求“四会”时,教学重点就可以放在字形记忆和书写上,巩固所识记的汉字。这样分散难点,不仅加快识字速度,而且减轻学生负担,使教学过程科学而有效。
为了更好地巩固识记效果,电脑识字教学采用先双拼后汉语拼音的教学步骤。这是因为双拼码与汉语拼音的关系十分密切。汉语拼音的声韵母的读音,每个字母的写法和拼读音节的技巧在双拼字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为学习汉语拼音已经打下了基础。在双拼码转换为汉语拼音的过程中,单韵母和声母的转换比较容易掌握,因为,它们几乎是同一个字母,复韵母部分则需教师指导,运用多媒体软件,使学生建立概念。
电脑识字实验还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语文电子学本》,利用电脑网络的优势,采用人机对话的交互形式,让学生在电脑上自主学习,开放式学习,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自主编辑输入文字,感受电脑操作的成就感,形成实际运用能力,电脑会针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及时给予评价。
与其他教学方法比较,电脑它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激发学习兴趣,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电脑识字可以集合图像、声音等形象的手段,运用色彩鲜艳的画面、生动有趣的声音、活泼多变的形式,通过手、13 耳、脑、口多种感官并用,集学拼音、识汉字与学电脑操作为一体,符合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和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也满足了儿童好奇心,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认读了常用汉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了识字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阅读。研究表明,同时使用听觉、视觉和触觉认识汉字,能强化汉字对大脑的刺激,明显提高记忆效率,使所学汉字记得准、记得牢。实验充分利用电脑识字的优势,采用先二会再四会的分步识字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短短的10周时间,在负担不重的情况下光认识1000个最常用字,可以较早阅读一些浅近的儿童读物,这样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又可以拓展知识面。
3.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电脑识字采用了人机互动的自主、开放式新型教学方式,学生学会了双拼码输入法,他可以在电脑上输入白己想认识的汉字的读音,就可找出这个汉字对应的一系列信息:读音、组词、造句等等。这样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有利于个性化教学的开展,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当然每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在表现出某些优势的同时,也难免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电脑识字也不例外。最明显的就是缺少口语表达的机会,因为电脑识字的教学内容和步骤主要是在计算机屏幕前完成,学生缺少开口表达和实际运用的机会,不利于掌握正确的读音,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对生字的熟练运用。其次,电脑识字比较容易忽略汉字的间架结构、笔顺等指导,单纯使用电脑识字教学,学生难以把握科学的书写要求,时间一长,对正确书写会产生不利影响。(牛晓静)
第二篇:新中国60年优秀征文
一、序篇
你从远古中走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似一颗明珠镶嵌在东方这片热土上,格外的耀眼。
你从战争中走来,带着屈辱与伤痛,眺望远方,在黑暗中不断追寻一片晨曦。
你带着曾经的辉煌与伤痛,正坚定不移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二、辉煌篇
黄河水孕育着一个文明古国,你似一盏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明灯,引领了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你似一泓清泉,滋润了每一寸干涸。四大文明的出现,你让每一种力量翘首企盼。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丰富了你的阅历,展示了你的威严。还记得曾经的大唐盛世,你让世界臣服于你的脚下。你高高在上,俯视世界局势,天朝大国,你是那样的庄严和伟大。
丝绸之路的开辟,打开了你与西亚国家的贸易之门;鉴真东渡,揭开了中日两国的佛教交流序幕。灿烂的文化,让你不断吸引世界的眼光。在东方,有一个大国,正在接受世界的瞩目。
三、屈辱篇
成就不是永恒的,在享受了几年的辉煌以后,你堕落了,从天堂坠入地狱。晚清,民国,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是一场难以言说的伤痛。你在这一场灾难中饱受苦痛,强忍煎熬。
西方国家的迅速强大,是不容忽视的。他们的坚船利炮摧毁了你天朝上国的美梦。可是,在面对屈辱,面对强权,你却一味地妥协,退让。《南京条约》的签订,却没能停止他们的狼子野心。转而变本加厉,从割地到赔款,无所不用。你在磨难中已岌岌可危。
然而,民族,民主思想的萌发,是那个时代里你的一根救命稻草。从此,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开启了你民主共和的进程。但遗憾的是,后人并未很好的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他们仍然为一己私利,卖国求荣。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让你看到一线光明。
1937年的夏天,对你而言又将是一次阵痛。日本人的铁蹄将这片山河踏破,肆意践踏你,侮辱你。但这次,你没有妥协。中国共产党给予了日本侵略者顽强的反击,你让侵略者看到了生命力和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勇气。
八年的战争,对你来说不算短。它足以让你妥协,让你放弃。但你还是顽强的走过来了,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战后的你,满身的伤痛,经济凋敝,人民生活贫困。今后的路,你该何去何从?未来,你又将如何规划?
四、崛起篇
在三年的内战后,你再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因为你即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民主法制国家。1949年,还记得天安门上那句振奋人心的话语吗?“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这预示着你的胜利,你的自由,你真正的当家作主。你的人民沸腾了。他们欢呼着,相互转告着,庆祝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国家的诞生。
崛起的道路是难走的,充满坎坷,充满困难,前路迷茫,你思考着,摸索着。却也走了不少弯路。十年文革,那可以称得上是你的又一次灾难。知识分子上山下乡,人才缺少,外国势力的蠢蠢欲动,一切的一切又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你还是挺过来了,你变得更成熟,更谨慎。随之而来的,对你来说,是一次转折,更是一次机遇。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坐坐高楼”这个被称为深圳的城市,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这都源于一个在当时还不被接受的政策“改革开放”。而现在,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见解卓识的改革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让当时凋敝的中国找到了一条正确发展的道路。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西部,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环渤海经济全圈”,每一步都付出了你的汗水和努力。辛勤的劳动浇灌着诱人的果实。来自世界的惊叹,是对你最大的奖赏。
五、激情篇
还记得2005年吗?你将世界的目光转向太空,你将13亿人民的心时刻牵挂着太空,跟随你跳动。是的,那是第一次载人航天的飞行,它标志着你在航天领域的一个质的飞跃。然而他的成功,更让世界赞赏,让国人激情澎湃。从那以后,神六,神七的相继发射,更展示出你骄人的成绩。
当然,还有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那一夜,我们无眠,那一夜,我们的泪水为你而流,那一夜,我们用感动回馈生活。无数的实例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在物质日益被人们所推崇的现代生活中,仍然有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存在。它如一缕春风吹进我们的心里,它似一道强光打在黑暗的角落。它照亮了黑暗,它温暖了冷漠。它感动人们的心灵,它让泪水变得不再廉价,它让人们久违的情感再次被拾起。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你在经历了伤痛后,又迎来激情。风雪中,你没有被打倒,地震中,你依然顽强。因为我们时刻与你同在,共担风雨。我们一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中国人的坚强,和火热的中国心。
2008年注定是流泪的一年,无论是悲伤的,还是激动的。我们生活在你的安排中,百年期盼
超级炼器 最后的修仙者 网游之吸血生涯 腾龙神剑 邪影本纪 界王 http://www.xiexiebang.com的奥运终于在期待中顺利开幕。开幕式上,你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那唯美的设计,那震撼的音乐,带给世界强大的冲击。那一刻,世界沸腾了,他们用最好的话语赞扬你。我们自豪,为了百年的圆梦,为了你出色的表现。更让我们惊奇的是你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奖牌数第一,志愿者无可挑剔的服务,再一次让世界感受到了这个文明古国的礼仪和实力。
此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刻,我们充满激情,因为你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精彩。
六、结尾
从伤痛中走来,经历了辉煌的发展,你变得成熟和稳重。回顾过去,你的坚毅和顽强,作为当代大学生,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你在不断发展中,找到希望,找到方法。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时刻与你同在,见证你的发展,你的进步,你的未来。我们时刻在路上奋斗着……
超级炼器 最后的修仙者 网游之吸血生涯 腾龙神剑 邪影本纪 界王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新中国60年飞机制造历程
新中国60年飞机制造历程
第1集: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点击可看大图)
战斗机
歼-5:新中国生产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研制单位:沈阳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1956年7月19日 试飞员:吴克明
歼-5是我国生产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至1959年下半年停产,共生产767架。1956年10月1日,4架歼-5战斗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周年庆典,从天安门上空飞过。歼-5装备部队后屡建战功,捍卫了祖国的领空,有力地推动了人民空军建设。
歼-6:新中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
总设计师:胡淡
研制单位:沈阳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1963年9月23日 试飞员:吴克明
歼-6战斗机是第一种国产超音速战斗机,1964年进入部队服役,曾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国产喷气飞机。歼-6生产了近4000架,在近40年的服役时间里,立下了赫赫战功,曾开创世界空战史上超音速条件下击落敌机的先河。歼-6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中国航空工业已进入独立自主地制造超音速飞机的新阶段。
强-5:新中国第一种喷气式对地攻击机
总设计师:陆孝彭
研制单位:南昌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1965年6月4日 试飞员:拓凤鸣
强-5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第一代轻型超音速攻击机,它至今仍是唯一由第三世界国家研发成功的喷气式攻击机。该机型最初服役时曾是国内同时期战机中与世界水平最为接近的一款。
歼-7:新中国制造的2倍音速的第二代战斗机
研制单位:沈阳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1966年1月17日 试飞员:葛文墉
歼-7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区控制空权,并具有一定对地攻击能力。除装备中国空军外,歼-7战斗机还大批出口到国外,出口数量在各机型中名列前茅。歼-7作为中国80年代至90年代中的主力战机,对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歼-8:新中国独立改进设计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
总设计师:黄志千
研制单位:沈阳飞机研究所 沈阳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1969年7月5日 试飞员:尹玉焕 歼-8是在歼-7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1981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该机的设计定型是中国航空工业更新部队作战飞机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歼-8II:新中国完全自主设计的第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
总设计师:顾诵芬
研制单位:沈阳飞机研究所、沈阳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1984年6月12日 试飞员:曲学仁
歼-8II战斗机是完全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种高空高速先进战斗机。1989年歼-8Ⅱ型战斗机在第38届巴黎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首次展出,引起轰动,它宽大的三角机翼、颀长的机身给人以特有的美感,被誉为“空中美男子”。
“飞豹”: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
总设计师:陈一坚
研制单位: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西安飞机工业公司
首飞时间:1988年12月14日 试飞员:黄炳新
“飞豹”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发的超音速全天候战斗轰炸机,也是我国目前航程最远、作战半径最大的国产战机,可实施对地、对海目标远程精确攻击和空中格斗。改进型实现了无纸设计与制造。2000年1月20日,“飞豹”战斗轰炸机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7年首次远赴俄罗斯参加了中俄“和平使命2007”联合军事演习,并得到外军同行的肯定。
歼-10:新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第三代战斗机
总设计师:宋文骢
研制单位: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首飞时间:1998年3月23日 试飞员:雷强
歼-10 是我国第一种自主设计、批量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三代战斗机。具有高可靠性、高生存力和高机动性能,作战半径大,起降距离短,攻击能力强,综合作战效能达到国际同类战斗机的先进水平。歼-10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少数几个能独立研制先进战斗机的国家之一。
“枭龙”FC-1:新中国第一种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新一代轻型战斗机
总设计师:杨伟
研制单位: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
首飞时间:2003年8月25日 试飞员:雷强
“枭龙”战斗机是新一代轻型战斗机,具有突出的机动能力、较大的航程、留空时间和作战半径,以及较好的截击和对地攻击能力。“枭龙”战机的研制充分利用了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得军工高技术出口成为我国外贸经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轰炸机
轰-6: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战略轰炸机
总设计师:孙志端
研制单位: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61年11月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1959年9月27日 试飞员:李源一机组
轰-6是在图-16轰炸机基础上研制的高亚声速中程战略轰炸机。该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大、中型飞机的研制生产能力。1965年,改装的轰-6核试验运载机首次空投原子弹试爆成功,炸心偏差仅有40米,震惊世界;1967年,该机首次空投氢弹试验成功。1969年,该机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具有威慑力的武器装备。
轰-5: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战术轰炸机
研制单位:哈尔滨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1966年9月25日
轰-5是在前苏联伊尔-28轻型轰炸机基础上研制的亚音速轻型战术轰炸机,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1967年4月,该机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开始装备空军部队。轰-5的众多改进型号在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中担负了重要角色。
运输机
运-5: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运输机
研制单位:南昌洪都飞机制造厂(1970年前)、石家庄飞机工业公司
首飞成功时间:1957年12月10日;试飞员:陈达礼
运-5是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运输机。1970年,运-5飞机转到石家庄红星机械厂(现石家庄飞机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运-5系列飞机是一种活塞式单发双翼轻型多用途运输机,适于运输、空投、伞降、救护、农业、护林、航测、磁探等多种作业。
运-7:新中国研制生产的第一种中短程支线客机、中国民航使用的第一种国产飞机
总设计师:龚国政
研制单位: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制造厂
首飞成功时间:1970年12月25日;试飞员:李本顺机组
运-7有客运和货运两种类型,其客运型是新中国研制生产的第一种50座级中短程支线客机。运-7可改装成救护、领航教练和侦察等专用机型。1986年4月29日,运-7飞机载客完成了合肥到上海航线的飞行,结束了中国民航客运全部使用外国飞机的历史。
运-8:新中国研制生产的第一代中型/中程运输机
总设计师:马凤山
研制单位:西安飞机制造厂(1975年前)、陕西飞机制造厂
首飞成功时间:1974年12月25日;试飞员:李精锐机组
运-8是我国目前批量生产的最大的飞机,主要用于装备部队,也有一定数量的飞机进入民用市场和国际市场。该机具有空投、空降、空运、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功能,一次可装载货物20吨,可同时装载两辆解放牌卡车,可运载直升机。
运-10: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大型喷气客机
总设计师:马凤山
研制单位:上海飞机制造厂
首飞成功时间:1980年9月26日;试飞员:王金大机组
运-10属于100-200座级的客机,它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也是至今唯一一种大型喷气式客机,对中国民机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运-10的研发成功,使我国一举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
运12:新中国第一种取得通往世界市场“绿卡”的飞机
总设计师:熊文杰
研制单位: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
首飞成功时间:1982年7月14日
运-12轻型双发多用途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取得国际权威适航机构颁发型号合格证的民用飞机,对中国飞机走向世界飞机市场、提升我国飞机的制造和管理水平具有开拓性意义。1986年,运-12飞机开始外销,开创了我国民机出口的先例。该机可用于运输、跳伞、海上巡逻和农业飞行。
“新舟”60:新中国第一个民用客机世界品牌
总设计师:吕海
研制单位: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
首飞成功时间:2000年2月25日;试飞员:邓友明机组
“新舟”60是我国目前已在航线上运营的性能最好的涡桨支线客机,该机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维护性等方面达到或接近世界同类飞机的水平。截止2009年8月,新舟60飞机已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160余架,已经交付津巴布韦、刚果(布)、赞比亚、老挝、印尼、玻利维亚等国,呈现出了飞机批量出口和多国安全运营的良好局面。
ARJ21:新中国第一种自主知识产权喷气支线飞机
总设计师:吴光辉
首飞成功时间:2008年11月28日;试飞员:赵鹏机组
ARJ21飞机属于70-90座级的中短程支线客机,是我国首次按中国民用航空规章(CCAR)25部和美国联邦航空条例(FAR)25部全新设计的支线客机,并且采用全新的、国际惯用的主供应商-供应商管理模式。ARJ21飞机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目前,ARJ21的海内外订单总量为208架,首批ARJ21飞机将于2010年交付用户。
直升机(点击可看大图)
直-5: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直升机
研制单位:哈尔滨飞机制造厂
首飞成功时间:1958年12月16日;试飞员:钱广有、程绍英
直-5是在前苏联米-4直升机基础上发展的中国第一种直升机,用途广泛,可用于空降、运输、救援、睡眠救生、地质勘探、护林防火和边境巡逻等。直-5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掌握直升机制造技术。
直-8:新中国研制的亚洲最大吨位直升机
总设计师:徐朝梁
研制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河飞机工业公司
首飞成功时间:1985年12月11日;试飞员:霍效才
直-8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13吨级军民通用大型多用途直升机,是我国也是亚洲最大吨位的直升机,主要用于海上运输、救生、巡航等方面。作为国产运载能力最强的直升机,直-8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9: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中型多用途直升机
研制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哈尔滨飞机制造厂
首飞成功时间:1982年2月6日
直-9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引进法国专利研制生产的,主要用于人员运输、近海支援、海上救护、空中摄影、海上巡逻、鱼群观测、护林防火等,并可作为舰载机使用。军事用途包括侦察、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护、反潜、通讯等。1997年,12架直-9随驻港部队进驻香港。直-9还多次参加极地科学考察,并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海军索马里护航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11:新中国研制的第一种轻型直升机
研制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河飞机工业公司
首飞成功时间:1994年12月22日
直-11轻型多用途军民两用直升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直升机机种,也是我国第一个引进全过程适航管理取证的直升机机种。该机广泛用于教练、侦察、通信、指挥、救护、缉私、消防、旅游、科学考察等军事或民用领域。
EC120:新中国首次与发达国家共同研制的先进轻型直升机
合作成员: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
首飞成功时间:1995年6月 EC120是多国共同投资、共担风险研制的轻型直升机,迄今已取得美国、法国等35个国家颁发的适航证,并荣获《国际飞行》杂志宇航工业奖。该机可广泛用于治安巡逻、载客和公务运输、通用航空、航空医疗运输和训练。2004年,EC120在中国开辟总装生产线,在中国生产的EC120直升机改名为HC120直升机。
直-15:中欧对等合作研制的先进中型通用直升机
合作成员: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欧洲直升机公司
直-15直升机是中法双方第一次按照CS29/CCAR-29部适航条例要求平股对等合作研制一款中型通用直升机,座舱空间满足可载14~16名乘客的需要,主要用于近海油气田作业、大范围搜索救援、旅客运输、医疗救护、VIP运输、公共服务等商业用途。预计2009年底可以实现首架原型机首飞。
特种飞机
水轰-5:新中国第一种大型水上巡逻反潜轰炸机
总设计师:王洪章
研制单位:中航工业特种飞行器研究所、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
首飞时间:1976年4月3日 试飞员:黄星辉机组
水轰-5是我国的第一种大型水上巡逻反潜轰炸机,具有超低空、大航程、全天候、大载弹量短距起降和抗波浪性好等特性,主要用于中近海域海上侦察、巡逻警戒、搜索反潜等任务,也可监视和攻击水面舰艇。
轰油-6加油机:新中国研制的第一代空中加油机
轰油-6空中加油机是在轰-6轰炸机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我国第一代空中加油机。1991年12月23日,该机首次空中加油成功。轰油-6在翼下加装了两个软式加油吊舱,能为歼-8IID、歼-10等空中加油型战斗机进行空中加油。
“空警一号”预警机:新中国研制的第一种预警机
总设计师:周光耀
首飞时间:1971年6月10日
“空警一号”是我国在图-4远程轰炸机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第一架预警机。“空警一号”研制成功后,并没有进入空军服役,但却意味着空军战略思想和观念的新生。“空警一号”是中国防空史上,也是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歼教-7: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双座超音速高级教练机
总设计师:于希明
研制单位:贵州航空工业集团
首飞成功时间:1985年7月5日 ;试飞员:严秀福
歼教-7主要用于歼-
7、歼-8飞机的配套训练,同时兼有一定的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该机参加过英国范堡罗航展和法国巴黎航展。
K8:新中国第一种与国外合作研制、以外销为主的教练机
合作成员: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巴基斯坦
首飞成功时间:1990年11月21日
首批出口时间:1994年9月21日
K8教练机主要用于基础训练和部分高级训练,兼有近距攻击能力。1992年以来,K8多次参加新加坡亚洲航展飞行表演,还先后到缅甸、孟加拉、泰国等国家飞行表演,引起了世界航空界的关注。
“山鹰”:我国新一代高级教练机
总设计师:孙惠中
研制单位:贵州航空工业集团
首飞成功时间:2003年12月13日;试飞员:钱兆权、马信新
“山鹰”飞机可以满足我国空军接续第三代战斗机的训练要求,同时兼有一定的作战能力。该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高级教练机研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L-15猎鹰:我国目前最先进的高级教练机
总设计师:张弘
研制单位:洪都航空工业集团
首飞成功时间:2006年3月13日;试飞员:张景亭、杨耀
“猎鹰”飞机集成有许多当代最尖端的技术,整体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一流。该机能完全模拟三代战斗机的飞行性能,是中国教练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教练机研制的跨越式发展。(注:以上文字及部分图片转自新华网)设计及生产中的机型
J10舰载机
C919大型客机模型
五代机、隐形机构想图
第四篇: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
新中国60年民族法制建设 作者:马启智 来源:《求是》2009.20 来源日期:2009-10-19 本站发布时间:2009-11-2 10:06:46 阅读量:61次
民族法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民族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实施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长期实践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族法制建设从初步建立到基本完善,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稳定,巩固和加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制保障。
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光辉历程及成就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依法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重视加强民族法制建设。新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初创阶段(1949年9月至1957年6月)。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把党的民族政策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加以确定,成为建国初期民族立法的法律基础。随后,根据民族工作需要,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政务院关于保障一切散居的少数民族成分享有民族平等权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关于建立民族乡若干问题的指示》等54件政策法规。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实施,对民族区域自治及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进一步规定。这一时期,民族法制建设的特点是数量多、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起步发展阶段(1957年6月到1966年6月)。这是我国民族立法工作在曲折中前进的时期。1954年宪法确立了中央高度集中的立法体制,同时明确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这一时期,全国96个自治地方共制定了48个单行条例,其中有46个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织条例。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一些重要的民族立法工作停顿下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起草工作,从1954年着手起草到1959年上半年,已经写出八稿,但因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被搁置下来。
停滞阶段(1966年6月到1978年12月)。“文革”期间,受“左”的思想干扰,1975年宪法取消了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民族法制建设出现严重倒退。1978年宪法虽然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并有所补充,但这部宪法仍然很不完备,民族法制建设仍然停滞不前。
繁荣发展阶段(1978年12月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民族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和颁布。1979年4月,全国边防工作会议强调,“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1982年12月,新中国第四部宪法颁布施行,全面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规定,并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当时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许多重要修改和补充,使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逐步完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为了贯彻落实宪法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工作重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1983年,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兰夫同志为首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座谈审议和反复讨论修改,1984年5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专门法律,全法共7章67条,全面总结了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0余年的历史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使宪法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具体体现。这部法律的颁布,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标志着我国的民族法制建设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2.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制定工作全面展开。199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标志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2001年2月,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施行后,制定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和具体办法便成为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抓紧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细则,把法律的一些原则规定具体化,确保这一法律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指出:“要抓紧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具体措施和办法,制定或修订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逐步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同年5月,国务院颁布施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上级人民政府的职责和义务,并对违法责任和监督机制做出明确规定,这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务院制定的第一部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贯彻落实《若干规定》中关于扶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国务院制定并实施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兴边富民“十一五”规划,从项目、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据统计,截止2008年底,国务院有关部委制定了22件配套性文件或规章,四川、海南、重庆等省市出台了13个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137个自治条例、510个单行条例、75个变通和补充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成绩喜人。
3.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修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一些政策做了适当调整,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些条款已经不适应新形势需要,适当修改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在党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九届全国人大成立了以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为组长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小组。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建议稿)和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于2001年2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决定》。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这次修改,科学总结了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充分反映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民族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4.民族区域自治法执法检查。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2006年7月至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分别由4位副委员长带队,先后赴内蒙古、宁夏等11个省、区进行检查,同时,委托吉林、重庆等9省、市人大常委会在本行政区进行检查,检查的重点是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规建设情况。同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法取得的成就,客观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提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见和建议。为了做好执法检查整改工作,作为承办单位,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除听取国家民委、国务院法制办关于整改工作进展情况和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规章进展情况的汇报外,还组织6个调研组,分别到发改委、财政部等14个部门,就整改建议的落实沟通情况、交换意见。此外,还到贵州等13个省市进行跟踪检查,了解各地整改工作开展情况,征求对执法检查整改工作报告的意见。这次执法检查对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贯彻实施,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长期而有效的民族立法活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宪法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规定为核心,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以国务院及其职能部门制定的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自治区和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省(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法律法规体系,较好地保障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保障了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推行,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地方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法制保障作用。
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基本经验
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经历了60年的风雨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概括来讲,这些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把坚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作为首要原则。国家法制统一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民族法制建设必须融入国家整个法律体系之中,坚持宪法原则,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任何民族立法都不得与宪法和国家制定的其他法律相抵触,必须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民族地区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政令畅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民族法制建设正确的发展方向。
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作为重要方法。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各个民族各具特点,民族法制建设必须根据民族地区实际,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决不能搞一刀切。新时期的民族法制建设,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前提下,在坚持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国家整体利益的原则下,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特点,充分照顾各族人民利益,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切实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把处理好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关系作为有效手段。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都是解决民族问题的规范性文件,民族政策有时也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几乎所有的民族法律法规都表达了一定的民族政策要求,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一大特色。把多年来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是我国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一条成功经验。新时期的民族法制建设,要妥善处理好政策与法制的关系,善于把党关于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上升为国家意志,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持久的法制保障。
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最终目的。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是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当前,受国际大环境影响,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任务更加艰巨。去年拉萨“3·14”事件和今年新疆“7·5”事件再次告诫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民族法制体系建设步伐,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构筑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作者: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第五篇:新中国犯罪构成理论60年
新中国犯罪构成理论60年”学术座谈会在昆明成功举行
2009年8月18日上午,作为庆贺“京师高铭暄刑事法学发展基金”成立和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建院四周年的重要学术活动,由北师大刑科院与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新中国犯罪构成理论60年‟学术座谈会”在春城昆明如期举行。此次座谈会由北师大刑科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主持,由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两位名誉会长高铭暄教授和马克昌教授共同担纲主讲。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云南省法院系统、云南省检察院系统和北京、浙江、广东、福建、河南等地司法机关的50多位实务工作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70余名学者,共计12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同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热烈而深入的研讨。
赵秉志教授首先介绍了关于犯罪构成理论争议的相关背景。他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间,由于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科学性及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最近,有少数学者主张将我国通行并有坚实实践基础的犯罪构成理论推倒重来,力图全盘照搬德日尤其是日本的三阶层犯罪成立理论。因为这一问题不仅事关刑法理论的核心与基础,亦直接决定中国刑法学发展的未来走向。为了强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北师大刑科院以及武汉大学刑事法中心在以往多次内部座谈并组织专门研讨的基础上,特共同公开主办此次学术座谈会。
在主题发言阶段,高铭暄教授首先对主张以三阶层犯罪成立体系取代我国通行犯罪构成理论者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他指出,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而“推倒重来论”人为地强行切断了新中国刑法理论的历史连续,并有意无意地漠视了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所具有的现实合理性,其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的指责带有很大的曲解成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坚持中发展完善,必须力避那种以干脆抛弃为表现形式的折腾式的所谓发展,这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有社会良知的刑法学者都应当恪守的基本的学术规范和准则。那种全然不顾我国犯罪构成理论体系的历史延续性、现实合理性而粗暴地加以抛弃,并贸然移植一个本身就存在很多、很大矛盾的某个外国体系的做法,必然会把中国刑法学引向歧途,这绝非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所当为的。高铭暄教授坚决主张维护和发展我国通行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
马克昌教授在其主题发言中则集中就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从古典犯罪论体系、新古典犯罪论体系、目的行为论的犯罪论体系到现代新古典的犯罪论体系的发展演变分别进行了评析。他指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自诞生以来,已经过多次变化,不可能有绝对唯一的犯罪论体系,而且,无论是哪种三阶层犯罪论体系都有其缺陷甚至重大缺陷。我国现阶段通行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有其内在合理性,虽然有所欠缺,但可以通过不断发展完善来解决,而不应完全照搬外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在主题报告之后的自由发言阶段,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北师大刑科院特聘教授储槐植先生首先指出,犯罪构成理论是识别犯罪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哪种理论,只要在大的时空长期存在,就有其合理性。我们的四要件构成理论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存在、发展了40多年,一定有其基本合理之处。他认为,主张全盘否定我国现有的四要件理论、推倒重来的观点,缺乏哲学头脑。这一观点,漠视现有的国情观念,过分放大了四要件的缺点和三阶层理论的优点。任何理论都有缺点,有缺点才有发展,发现缺点是好事情,有利于理论的改进与完善。但是,如果过分地人为夸大一个理论的缺点,则是有害的。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贾宇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既有历史的传承问题,又有现实存在的合理性问题。以自身也存在种种问题的三阶层理论取代我国通行的四要件构成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完全没有市场。不可否认,我国四要件理论也存在缺陷,展开对三阶层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我国四要件理论的完善。但是,学术研究还是要遵循认识规律,在理论上没有达到通说的观点,不应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
重庆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陈忠林教授认为,现在的犯罪构成理论,无论是中国的、德日的,还是英美的,都包含了很多合理的成分,但是也都有缺点。对于中国的四要件理论和德日三阶层理论,如果要做出取舍,当然应选择中国的四要件理论。因为四要件理论更科学、更被大众接受。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陈泽宪教授认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虽然传承于苏俄,但是经过几代刑法学人的发展,与原来苏俄的犯罪构成理论相比在内容上有了许多变化。犯罪构成理论是我国刑法理论的基石,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刑法人。对于这一理论,近些年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甚至出现了不同的流派。从学术角度上说,不同观点的自由争鸣,有助于刑法学的发展和完善。从刑法学理论研究而言,我们不反对任何学术批评,也允许学术上的反批评,鼓励学术上的自我批评。但是,我国究竟应当适用何种构成理论,应当在实践中检验。我国四要件理论尽管某些要素也有待进一步发展,但该理论在定罪量刑中的适用并没有出现很大的问题,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因而应当坚持和发展。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黎宏教授认为,犯罪构成理论就是认定犯罪的一个标准。日本犯罪构成体系一般注重形式与实质分开,而我国犯罪构成强调形式与实质相结合。近些年,在日本刑法理论界中,也有不少学者主张将实质与形式的结合,代表人物有前田雅英和平野龙一。而我国现在有人却提出将实质与形式强行分开,有走别人的老路之嫌。我国犯罪犯罪构成理论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如递进层次的强调不够、犯罪概念界定不清等,因此,我国犯罪构成理论需要完善,但完全没有必要重构,没有必要照搬大陆法系相关理论,拾人牙慧。
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张旭教授指出,尽管外国理论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思维,但直接移植国外的理论为我所用,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国情以及本国理论的发展脉络;否则,这样的理论移植非但无益,反则有害。同时,理论研究是多元的,应当倡导学术创新,推进学术争鸣。但是,理论能否站得住脚,能否对实践产生影响,需要认真对待。如果不关注我国现实基础,盲目将外国理论加以推广、运用,则值得商榷。事实上,理论研究应当关注中国国情。四要件理论在我国实行了40多年,且被广泛接受。虽然这个理论可能有缺陷,但决不应推倒重建,完善改进即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助理、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齐文远教授认为,我国通行的四要件理论也是立体的,而并非是平面的。无论是三阶层、还是四要件,都有其价值。不过,三阶层理论对犯罪的认定相互牵扯、纠结不清,晦涩难懂,路径复杂,不如我国四要件理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一种理论体系,要成为主流意识不是偶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四要件成为我国刑法构成要件理论的通说,有各种历史的、现实的因素。我国的四要件理论满足了刑事司法实践的需要,得到了广大司法实务者的认同,因而理应坚决维护并发展完善。
北师大刑科院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黄风教授提出,对于刑法理论中出现的不同学说、不同见解,我们理当以宽容态度待之。每位学者都希望把自己的观点广泛地传播,这也可以理解,但应当采取妥当的方式或方法。
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副庭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王勇博士认为,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的适用和认同,有个别学者说司法部门也并非经常运用四要件理论定罪量刑,可能是他们根本不了解我国的刑事司法工作。而且,从我国司法实践的情况看,四要件构成理论在实践运用中非常好用,广大刑事司法实务工作者都是得心应手,耳熟能详。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会有必要用外国的晦涩并充满矛盾的理论来代替我国通行并有旺盛生命力的四要件构成理论呢?相信全国刑事司法实务界都会维护四要件构成理论,而不会同意这种莫名其妙的“折腾”式所谓“改革”。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田成有副院长指出,关于犯罪构成理论,广大司法实务人员一直以来熟知和了解的都是四要件的犯罪构成理论,对于三阶层理论则根本不了解。当然,对于理论界的新问题、新观点我们应抱有积极的心态去了解、去研究,并充分考虑我国司法实践的实际和要求。
最后,赵秉志教授总结指出,在刑法理论研究中,各种不同学说当然可以并存共荣,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就此问题进行研讨,决不是要争高论低,而是为了树立法学研究的正常风气。学术理论研究,应当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任何一种学说的传播都应当有其正当的途径。只有在这样的理论传播与争鸣中,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使真理越辩越明,并得到不断的弘扬。
分享
0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