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中国60年电力行业发展纪实
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成就巨大。能源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极大改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生产和供应体系;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生产和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供给状况极大改善,供需矛盾极大缓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能源节约成效显著。
一、新中国六十年能源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旧中国能源生产基础非常薄弱,生产设施、装备及科技水平极低,勘探、生产、加工、供应能力极差。1949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仅0.237亿吨标准煤,能源产品主要是少量的煤炭和石油,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占全部能源消费95%以上,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城市拥有电力供应。煤炭产量仅0.32亿吨;原油产量仅12万吨;炼油加工能力仅17万吨,加工原油11.6万吨;石油品种12种,汽油、煤油、柴油的产量只有3.5万吨,润滑油、润滑脂40吨。石油产品无论数量、品种还是质量都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90%以上石油产品依靠进口。发电装机容量仅1850兆瓦,年发电量43亿千瓦小时,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25位,人均用电量仅9千瓦小时,全国没有一个超高压电网。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十年的不断努力和建设,能源工业得到巨大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主要能源产品品种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供应保障能力极大增强
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能力已达28亿吨标准煤,比1950年增长110多倍。其中:煤炭开采能力28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8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6倍,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开采能力1.9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近2倍;原油加工能力近4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300多倍,改革开放初期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电力发电装机容量7.93亿千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400倍,改革开放初期的14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01亿千瓦,水电装机容量1.72亿千瓦,核电装机容量885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894万千瓦。
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200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26亿吨标准煤,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23.6%,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09.5倍、改革开放初期的4.1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煤炭产量27.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7倍、改革开放初的4.5倍,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83倍、改革开放初的1.8倍,居世界第五位;原油加工量3.42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000多倍、改革开放初的3.8倍,居世界第二位;汽油产量6347.54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2350倍、改革开放初的6.4倍;柴油产量1.33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867倍、改革开放初的7.3倍;天然气产量760.8亿立方米,是改革开放初的5.5倍;发电量34668.8亿千瓦时,是新中国成立初的806倍、改革开放初的13.5倍,居世界第二位。
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特大型能源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并成为支撑我国能源工业的栋梁。神华集团是我国最大煤炭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煤炭供应商,自1998年以来,连续十年保持年均煤炭产销量增长千万吨以上。旗下拥有被誉为“世界第一矿”的大柳塔煤矿、世界上一口井一个采掘面产量最高的矿井之一的榆家梁煤矿、世界首个百人千万吨级煤矿的哈拉沟煤矿和集矿井生产能力、主运输系统提升能力及煤炭洗选加工能力三个世界第一的布尔台煤矿等数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高产高效的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2008年共生产原煤2.82亿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世界第七大石油公司,2008年共生产原油1.08亿吨,天然气617.5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25亿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我国及亚洲最大石油和石化集团,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炼油公司,2008年生产原油4180万吨,天然气83亿立方米,加工原油1.73亿吨;内蒙古托克托电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火力发电厂,规划容量8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7台60千瓦现已投产,总装机容量420万千瓦;中国乃至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共装设32台7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2240万千瓦,年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发电能力和发电量均居全国之首。目前已有17台机组投产发电,投产总装机容量1190万千瓦,2008年发电808.12亿千瓦时,创2003年三峡水电站首台机组投产以来发电量历史纪录;1991年建成投产的秦山核电站,总装机容量290万千瓦,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它的建成投产不仅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同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7个能独立研制建造核
第二篇:电力行业发展
摘要:首先分析了加强线损管理的社会背景,然后总结了线损在管理体制上的主要问题,最后主要从管理、技术和制度三方面提出了加强线损管理的具体措施。关键词:线损;管理;技术;制度
前言
电能经输电线路和变压器时因元件存在电阻而发热,产生的功率损耗(△
P=3xI2R)称为线损。电能由发电厂经超高压电网、高压电网、配电网向各用户供电,大型企业用户由企业电网供电。发电厂送入电网的电能量叫做供电量,电网售给企业的电能量叫做售电量。供电量减去售电量等于线损电量,线损电量除以供电量等于线路损失率,售电量除以供电量等于输电效率。线损率是供电企业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技术指标,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线损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研究线损管理,降低损耗是供电企业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根本问题,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
1提高线损管理的背景
长期以来减少线损一直是电力部门努力的目标,也是供电企业的重要职责和长期任务。近几年来,随着用电量的快速增长,供电线损逐年升高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有关部门的极大重视。2006年,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的线损率分别为6.40%、7.08%,年损失电量分别为1169亿kWh和282亿kWh,全年全国损失电量1451亿kWh,如果加上地方电网与企业电网的电能损失,线损电量超过1600亿kWh,这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电力供应。在我国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中万元GDP能耗降低指标的背景下,最大可能的减少线损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节约型社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和原则,明确要求“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因此,电网企业要贯彻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必须加强线损管理,大幅度降低线损。当前线损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造成线损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有输电系统不配套,线路布局不合理,卡脖子及无功补偿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有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线损管理的放松。
2.1 非主管部门对线损管理重视不够
电网建设一般主要考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而没有把线损作为检验电网发展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造成高压电网投资偏大,中低压电网投资偏低,各电压等级的投资比例不太合理,使整个电网的理论线损偏大;生产部门在安排运行方式和停电计划时往往出于安全的考虑,使电网在非经济状态运行的时间过多,经济运行和停电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线损管理涉及到计划、基建、生产、农电、调度和市场营销等多个部门,而地级公司的线损主管部门一般为市场营销部,非主管部门对线损管理往往重视不够。
2.2 线损的过程管理有待加强
在线损管理中,“重指标轻过程”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没有建立常态的分析、监督、协调、督办、反馈机制。线损主管部门由于对其他部门的业务不熟悉,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对其他部门分管业务协调难度大。此外,线损管理停留在统计和简单分析上,分析查找问题不及时、不深入;跟踪监督不到位,督促整改不彻底;尚未实现线损指标的可控、能控和在控。
2.3 线损管理的考核不科学
各单位对考核的心理认同程度不高,实施考核过程中争议多,难度大。由于线损理论计算存在不准确的因素,对各单位供电量、供电结构预测不准确,加上采用综合的线损指标不能真实反映线损管理的实际水平,造成给各单位下达的指标不合理。几点加强线损管理措施
线损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贯穿整个电力行业的供、配、售网络,具有系统性、抽象化、复杂多变的特点,涉及到所有用电客户和每一位供电员工的切身利益。建立高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做到降损的可控在控,是当前供电企业线损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3.1 建立线损信息化管理平台
建立完善的线损管理网络和激励制度;实行分电压等级的指标细化考核;采用系统性的现代化手段保证线损数据的准确性,减少人为因素,提高工作效率。线损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应用了计算机管理、无线通讯、自动控制等多种现代化新技术,由电能量管理系统、大用户监控系统、用电信息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配电线路无功补偿系统等五大系统的集成。使用这种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单位的线损管理工作,对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报表的生成等等,可以全部实现自动化,能达到只要点击鼠标就能纵览全局的效果,充分体现了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
3.2 全网无功优化运行
做好电网降损节能的关键是全网无功优化运行。而全网无功真正优化运行的前提是进行无功补偿的优化配置,包括无功补偿配置点优化和补偿容量的优化,即什么地方用就什么地方补偿,用多少就补偿多少,最理想的是无功需求点的就地、足额补偿。另外无功需求是动态的,所以无功补偿量需要实时调整,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补偿。只有通过采用高性能的动态无功跟踪补偿设备才能完成实时补偿的任务,需要电能的发、输、供、用各环节共同努力和协调的统一行动。
3.3 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线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规范管理,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逐步形成分级负责、指标落实、分工明确的正常管理秩序。同时还应重视加强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各单位专职、兼职线损管理人员应根据设备和负荷情况,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线损理论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以准确的数据来衡量线损实际的高低,发现网络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对策,使降损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认真做好相关数据的测录、统计和分析。可实行三对比:与上月比、与去年同期比、与理论计算比。
结束语
总之,线损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管理工作,更是一项持久艰苦的工作,要坚持用科学手段加强线损管理,要坚持用先进技术完善电网结构,要坚持用完善制度规划管理和技术。
第三篇:发展纪实
河北金磊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河北金磊耐磨钢球有限公司发展纪实
河北金磊耐磨钢球有限公司是21世纪初的新建企业,具有科研人员多、技术先进、员工队伍年轻、建设起点高、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理化检验试验设备齐全、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专业生产耐磨铸球等优势;生产的耐磨铸球产品系列齐全,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磨耗低、失圆率低、破碎率低等优点。短短6年时间,公司在董事长、总经理康彦晨的带领下,紧紧依靠和发挥自身优势,年年上项目扩规模,企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滚动发展,靠规模化经营创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高鉻铸球生产基地。
一、扩规模上项目,滚动发展,创规模效益。
该公司总经理康彦晨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创业的历程,集聚了资金,积累了经验,并对耐磨铸球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研。2003年,他果断决策组建了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此后年年上项目扩规模,企业从小变大,从弱变强,滚动发展,走出了一条规模化经营之路。
2003年,投资200万元建设了两座生产车间,招聘员工40人,占地10余亩,主要产品有耐磨钢球、衬板、锤头,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2004年,投资100多万元扩建两个生产车间,拥有员工80人。
2005年,扩大占地50亩,投资600万元建设四个生产车间,员工达到了120人,年产耐磨材料10000吨,实现销售4000多万元,完成了一期创业发展和资本的原始积累,为企业的二次腾飞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6年,投资500万元,扩大占地10余亩购置了一条全自动热处理生产线和回火生产线,同时专业生产耐磨铸球,完成了传统劳动向机械化作业、产品多元化生产向专业生产耐磨铸球的两个转变。
2007年到2008年上半年,先后投资800万元,又购置了两条全自动热处理生产线,实现了耐磨钢球的现代化大生产,年产能力达到了25000吨,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员工队伍达到了600余人。
该公司项目建设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该企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并被被当地政府誉为“小巨人企业”。该企业生产的高鉻铸球系列产品被授予“中国耐磨材料十佳名优品牌”、“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等荣誉称号!
为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中国建材等行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该公司谋划了“高铬耐磨球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新增占地100000多平方米,扩建12条高铬耐磨球生产线,主要包括:生产车间、热处理车间、磨球车间、仓
库、销售中心。以及其它辅助设施,扩建工程年产Φ17—Φ140mm各类直径规格的系列高铬耐磨球,新增产能2万吨,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达到50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3.2亿元人民币,年利税达到6000多万元,跃居全国耐磨钢球行业领先地位。
二、引进高科技人才,采用先进技术,靠科技求发展。该公司自建厂至今十分重视引进高科技人才,先后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聘请专家、教授6人。专家教授的加入,除了为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以外,还为企业培训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由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解决了普通铸球向中鉻铸球和高鉻铸球转变过程中的技术、工艺难题,从而使该公司产品的档次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先后开发高铬淬火球、矿山球、润磨机专用球、多元合金球、高鉻淬火球锻、多元合金锻、破碎机锤头等耐磨材料系列产品,制造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这些专家教授还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近年来,先后为吉林涞源一家矿山企业解决了矿粉产量问题,为河北燕王公司解决了磨机不平衡的问题,为北京第二水泥厂解决了中开磨机温高的问题,受到了好评,同时也为赢得更多的客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引进先进设备,强化检测手段,以品质取信顾客。该公司为了确保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试验设备,近来先后投资1000万元。拥有中频电炉8台(套),热处理采用全自动化生产,拥有推杆式电阻炉、工业电阻炉生产线5台(套);检验实验设备购置了国内最先进的TY–CS.3000型碳磁分析仪、IYBSY2型元素分析
仪、洛氏硬度仪及冲击实验机,对产品进行万能材料、动载磨料磨损、金相及冲击实验,保证了产品质量,近期投资60万元购买了美国热电光谱分析仪,以便炉前快速分析检验和化学成分的及时调整。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和检验试验设备,加之采用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各道工序均在受控的条件下运行,生产能力大大提到,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金磊”品牌耐磨铸球在国内市场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靠品牌取信于顾客。目前该公司达到了年产20000吨耐磨铸球的生产能力,产品的质量控制高于国家标准,不断满足了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辽源市金刚水泥集团、首都钢铁集团等大集团公司的需求,品牌效益明显提高。
第四篇:中学发展纪实
细流润物无声,桃李竞相争艳
------XX中学发展纪实
董团中学位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学校创建于1958年9月,校园面积40余亩,现有22个教学班,教职工86人,在校学生1223人,是上饶县规模较大的农村二类初中。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先后被评为上饶市先进学校、上饶市普法先进学校、上饶市文明单位、德育示范学校、安全示范学校,被县教体局授予“AAAAA”(5A)学校。
“三生教育”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
自2007年来,我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办学思想,始终贯穿“明主、科学、情感、辅助”的管理理念,深入开展以“生命、生存、生活”为核心的“三生”特色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尊重生命、学会生存、懂得生活”。
1、打造教育团队。学校组建了由班主任、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人士、学生代表等构成的“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分工合作问题,着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
2、抓实“三个一”。一是上一堂专题课。如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和预防疾病教育、法制教育等的专题教育课。二是开展一次实践活动。
如今年三月,结合“弘扬雷锋精神”这一主题,学校开展了“弘扬雷锋精神,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走向社区、敬老院等,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开展了“三八妇女节,亲情暖人心”感恩实践活动和“缅怀革命先烈”等实践活动。三是写一篇心得笔记,要求学生把参与社会活动的感受写成书面材料,由学校德育处负责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颁奖。
3、密切家校联系。根据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大众的不同特点,学校还不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在家长中作问卷调查,组织班主任进行家访,大力宣传实施“三生教育”的意义、目的和内容,帮助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选择适合的家庭教育内容,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理解、支持并配合学校主动参与“三生教育”。此外,学校主动争取当地派出所、村委会等大力配合,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共同推进“三生教育”,使学生懂得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方式、生活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
“心灵驿站”给孩子一个栖息的港湾
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亲长时间地离开,情感体验的过度缺失,使得他们的心智不能全面提升。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1、开设心理辅导课。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开展心理活动课。成立心理咨询室—
—心灵驿站,配备了两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接受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的咨询,对在校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开放时间和场所相对固定。
2、办好“心语信箱”。以便个别学生羞于启齿,可以利用写信的方式和学校的心理老师进行沟通、预约咨询,一般的问题由心理老师转交班主任回复,特殊的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个别咨询。
3、开展心理辅导。利用学校宣传阵地宣传心理知识,举办专题讲座,以“点”带“面”,对个别案例进行解析,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进行解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随时保持正常的心态。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疏导,孩子们的心理明朗了,目标明确了,笑容洋溢脸上,学习生活的热情由此高涨,学校也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三心”教学给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教之始也身必备之”,一流的学校必须依靠一流的教师来支撑,学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教师发展的基础之上。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制订了校本培训计划、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经过3—5年的努力,先后有20余人次被评为市、县级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建设起了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知识丰富、勤于育人、精于教书、善于创新、团结和谐的教师群体。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校要求每位上课教师要做到“三心”。
1、课前,教师要“热心”。我们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之才。课前,教师要有足够的热情,即热心于教学,认真参与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在热烈的“争吵”与“揭短”中提升课堂设计的质量,带着满怀的热情进入课堂。
2、课中,教师要“多心”。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那么,老师在课堂内充当什么角色呢?是不是可有可无?当然不是。实际上,无论课堂结构怎么改变,课堂教学始终是教与学的融合与渗透。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师只是角色发生了转变,其重要性依旧一如从前。教师从权威的讲台上走进学生,从以往单一的讲授者转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这个层面上说,教师的重要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升了。所以,教师在课堂实施中应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理使用教学技法,努力实现课堂高效。
3、课后,教师要“耐心”。课堂结束并不是教学的终点,每节课结束,教师都应该认真总结反思,对学困生进行耐心的指导,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进课堂,展示自我,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情如沧海沃桃李,节似劲竹励后昆”,“三心教学”
给孩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第五篇:学校教育发展纪实
立足科研兴校促进师生成长
——XXX乡初中教育教学发展纪实
走进XXXX乡初中,浓重的城市生活气息很难与大山联系在一起,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餐厅楼错落有致;生活区、教学区、活动区井然有序。校园内花香四溢、四季如春。几年来,校长杜秀静带领全校师生,励精图治,锐意创新,努力拼搏,教育教学成绩年年上台阶。学校的迅猛发展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集资办学先进单位”、市教委授予“管理先进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学校”、“文明学校”、“百佳校园学校”等荣誉称号,走出了穷乡办校的新路子。
XXXX乡初中始建于1980年,学校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四级三规十二个教学班,教师58人,在校学生800余人。学校始终秉承“励志明德,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的办学思路,精心制作“书香”学校、和谐人文学校名片,实现“与时俱进,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打造精品办学风格,辐射示范农村学校。由于移民搬迁,二初中部分师生于2009年秋期整合到一初中。两校合并后,教师队伍得到有效整合,加上特岗教师这股新生力量的注入,保障了教学计划的落实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学校管理上,该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民主参与、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进一步理清学校的管理链,健全决策——执行——监控——反馈的管理思路,使整个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依法治校,用制度引领人、鼓励人、发展人,包括各类常规的管理制度、教师的评价与分配制度。经常开展“暖心”工程,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慰问活动等。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实行校务公开,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实行民主管理,虚心听取和采纳教职工的建议,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学校树立“问题即课题,研究即成长”的观念,引导教师自觉的把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提高通过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以往做学生思想工作单一说教的做法,变注重活动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构建完整的德育网络:校内以校长——德育行政校长(法制副校长)——政教领导——德育领导小组——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线,校外以学校——家庭——村委——派出所为主线,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另外,该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诸如办好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周、英语周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展示的机会。
XXXX乡初中全校师生在校长杜秀静的科学领导下,正在致力于不断提升校园品位,加强管理求发展,构建和谐促提高,力争把XXXX乡初中打造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人文和谐农村山区名校。我们有理由相信:XXXX乡初中的明天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