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是初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创新与变革

时间:2019-05-13 02:2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微课程是初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创新与变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微课程是初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创新与变革》。

第一篇:微课程是初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创新与变革

微课程是初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创新与变革

《辽宁教育》2015.2 大连第40中学 孙雯雯

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对美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和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四章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要求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建成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并带来教育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这是国家教育目的对现代化教育的明确要求。采用微课程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全新模式,为我们解决美术学科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开创高效课堂提供了可能。

一、“微课程-翻转课堂"这一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实现少讲多学,提高课堂效率,有益于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萨尔曼可汗说“教育最关键的任务,即教会孩子们如何学习,„„让他们能够在人类尚未发掘的领域内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借助各种网络平台,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和面对未来的竞争力,是我一直的思考和追求。1微课程作为教学课程资源。教师立足教材并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大量课程资料,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微课程视频、电子课件,把学习内容和演示生成过程在课前就通过校园网络、多媒体呈现给学生。将学习内容前移是调动学生参与,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有效方式。课上运用微课程教学,大大节约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使课堂的教与学真正成为头脑风暴的阵地,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2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帮助学生寻找可以促使学习问题解决的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问题探究法,分层次提问,小组合作质疑答疑,以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1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地表达和探究学习,对于某些学生的学习问题可以开放式的回答,以引起学生研究兴趣,课后进行严肃的思考和更深入的自主学习,为学生获得学科研究的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3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学生在自己不断的学习、探索、再学习过程中来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并且由于问题的答案是自己找到的,暂时的,不完美的,所以就不具有老师所宣讲的那种权威性,就不会是未来学习的障碍,而是进一步学习的一个站台。促使学生感受到,“我才刚开始学习,我还想继续学习下去。”,“我有了更多特别的收获”。教师感受到,运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学习更加刻苦,更加深入”,“我和学生在处理学习问题上的沟通更加顺畅,更少的矛盾”,“很多学生能够自行解决学习问题了”,“我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很多学生开始乐于主动学习”。

二、创新研究教学问题,促进美术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美术学科教师一方面要具备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需要有全面的文化理解力。因为美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与文化息息相关,只有认识文化,才能在文化的背景下深刻的认识美术,并将美术教学与文化理解结合起来。这也是成为现代新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1在美术技能方面,美术教师应该追求“一专多能”或“几专多能”。即教师应该在一个或几个美术领域有较高程度的纵向发展,实现丰富的人生价值,提升个人专业形象,赢得一定社会声誉。

在教育能力方面,美术教师须知美术教育作为一个教育门类,具有教育的一般性特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以便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学。美术教师积极研究教学问题,梳理和总结美术教育的规律,分析和研究美术美术教育的价值,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形成具体的现代美术教学策略,创新美术教学方法,总结出优秀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促进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反之,美术教师在不断的个人成长中会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专业研究,发展,创新现代美术教学。

3在新课程背景下,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追求。比起其他2 课程,基于美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美术课程更适合创造型和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因为在设计实施美术课程中,美术教师可以自由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引起质疑和思考。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是研究型美术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成为研究型美术教师还应该掌握研究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提升美术教师研究能力,促使其成为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把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实践发现问题,引发科研兴趣,形成科研目标,通过科研带动教育实践的改进和创新,再通过教育实践检验科研的理论,才能形成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只有这样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型美术教师。

现代信息技术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崭新的观念和全新发展,对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师应该看到科技的进步对我们文化产业进步的提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反思,顺应时代的要求,接收新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形成高效美术课堂。运用微课程作为教学资源,是形成现代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全新尝试。关注信息技术变革对教师教学方法和专业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使美术教师从掌握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知识、技能扩展到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了美术教师的基本教育能力,而且要求了创新的研究型美术教师的诞生。

新时代,美术教师的专业成长脚步任重而道远。只有找准了个人的专长,认清自己的能力,树立积极的创新研究信念,才能走出美术教师的特色成长之路。

三、开展校本研修培训项目,提炼区域美术教育成果,促进美术教师队伍建设。1深入挖掘微课程作为教育资源的内容,开展全员微课程资源开发培训项目。

聘请专家进行微课程开发、设计指导。以典型微课程教学案例为样本,开展区域美术教师微课程研讨观摩活动。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和小组研究相结合,形成微课程开发研究网络。组织微课程展示交流大赛,促进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每位教师上传自己的微课程成果,区域分享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培训评价机制,保证培训活动的有序开展。

2以微课程培训为契机,促进美术名师、教学能手、青年骨干的梯队培养建设。

开展多层次的美术教师培训活动:区域美术名师、教学能手微课程展示活动,3 青年骨干教师微课程资源内容开发研讨会,参与省市微课程科研课题的研究,校际研训。

3开辟校内、校外研修一体化渠道。

微课程作为全新的教育资源,应该更广泛的传播和分享。微课程可以作为校内美术教师和校外美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加强沟通的有效渠道。校内美术教师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美术教育专业能力更强,而校外美术教师没有课标的限制,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广阔。通过微课程,可以很好的体现校内、校外美术教师不同的专长和优势。这种交流无论对于校内还是校外的美术教师,都使得美术教育更全面,更系统,更丰富,使学生学习受益。

基础教育美术课堂教学需要创新精神。只有千百万美术教师在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教育征途上奋力前行,才会体现我们当代基础美术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才能够树立当代基础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时代精神,才会使我们的儿童在先进美术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受益终身。我们要着眼于孩子们的未来,着眼于未来的孩子们,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现代艺术教育的征途中走的更深入,更广阔。

第二篇:读课堂的变革与创新有感

读《课堂的变革与创新》有感

时代的挑战和教育中的问题考验着每一个教育研究者的智慧和品格。这种考验见于世界各国,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社会急剧变革和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的对于公民素质和人才培养的新的诉求,又有形成于工业化时代的现行教育体制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对这些考验的方案,从教育规模的扩充,到教育体制的变革,乃至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迈向知识社会的今天,对于作为新知识生产方式的人类学习方式的反思与创新理当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这场着眼于质变的教育改革的战略性基点。

在假期间,我有幸读了孙亚玲 范蔚两位老师主编的《课堂的变革与创新》一书,从经典感言到感言品悟,从典型案例到深刻启示,这本书带领读者分析了教师观各方面涉及到的细节。读完之后,使我感慨颇多,受益匪浅。作为汽修专业课教师,在此,针对汽修的课堂说几点:

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让汽车的生产维修中不断地应用新的结构、技术以及工艺,为适应时代的进步,汽修专业的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当前新时期下的汽修专业教学模式依旧有许多明显的弊端存在,就一定程度而言对汽修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用于创新改革.本文就新时期下汽修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改革途径。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实训课堂教学现状还是围绕“教师上台讲,学生台下听;教师独操作,学生众模仿”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永远的被动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场地上仍然拘泥在“讲理论在教室,操作在实训室”,导致理论的学习和实训操作的脱节,这样的实训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有效拓展,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创新能力。实训课堂应该将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自主学习,教师从旁引导的创新教学模式,不能只“教”而缺失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那么,该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方式?

一、大力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只有真正好处上的民主平等,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农村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爱、尊重,更需要尽最大可能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农村教师同样要搬掉讲台,走进孩子,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激励学生的思考、发现和创新。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共同得到进步,逐步使课堂成为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场所,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的主渠道、主阵地,成为引发师生共振的磁场。

二、科学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在课改中,教师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学实践者,校园要引导教师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农村校园的教学存在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教师付出很多,学生却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的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更多的资料”。教师自己能够上“文山”进“题海”,决不能让学生负担过重。只有把思考的时间、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潜力才能得到培养。

三、构建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场地 改善传统单一的实训室,构建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场地,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融入到实际工作环境中。实训室的布置可以参照汽车4S店,墙面设立汽车厂家的企业文化,打破实训室与教室完全分离的实训教学,建立既能进行理论讲解又能进行实训操作的理实一体化实训中心。同时实训场地布置要求符合汽车市场中汽车厂家的维护规范及要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上课如上岗,上学如上班的实际工作环境,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素养和职业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教师,应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寻求最佳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到实训课堂教学中去,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第三篇:实践与创新课程总结

实践与创新课程总结

学习这门课程,我们首先应该明确创新的含义: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不仅指为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文明带来变革的新质因素的产出,也包括对于自我具有提升生命质量的发现和开拓。马斯洛将前者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将后者称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让我们看看,当前大学生创新的的背景: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国的经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所以,大学生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江泽民总书记的这段话道出创新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我国经济的整体水平不高,民众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低,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我国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乏使得建立创新型教育体系,重构我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学生的步伐刻不容缓。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一)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

在创新意识方面,大学生存在着这些问题:

一、创新意识弱,主动性创新精神、创新的兴趣、创新所需的观察力等缺乏;

二、思维活跃,但思维方式缺乏创新;

三、毅力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放弃。

总的来说,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忙着修满学分或考研,时极少进行创新的培养,因此他们极少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欲望。即使有些学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与精神缺失严重。

(二)学校与社会中创新的氛围不浓

在我国,由于处于发展阶段,对经济建设十分重视,相对地忽视了教育中创新方面的问题。尽管这几年有所转变,但相比发达国家,整个社会和学校的创新氛围明显不够浓。比如,创新教育的缺失,创新活动的缺乏,创新知识的宣传力度低下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缺失。

三、大学生如何创新

通过课程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

(一)树立知识的理念

学识广博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的知识源泉,实现创新要建立于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知识本身蕴含丰富的创造力,没有渊博知识的积淀,创造力就失去了物质基础。

(二)树立自信的理念

自信是实现创新的直接动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是个创新的民族,更是个充满自信的民族。自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创新的不竭源泉。大学生有了自信就具备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进行更加深入的社会实践、发明创造。它也能激发大学生思维,引起创新冲动和激情。

(三)树立消化的理念

书上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被吸收、转化为自身可用的营养元素。当代大学生首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创新就必须择旧。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皆为自己所用,真正做到继承和消化,从而实现创新。要能够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纷繁复杂的知识整理成具有一定条理性和综合性,横向能比、纵向能用的“活”知识,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四)树立怀疑的理念

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当代大学生要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不循规蹈矩,不束缚个性,不盲从于前人的经验和做法。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只有时刻保持怀疑的思维,才会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并通过不断推导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打破常规套路,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创新思维和理念,抓住每一个创新的机遇,敢于挑战,不怕失败,勇于创新!

第四篇:互联网+时代创新与变革课程学习体会

运用互联网思维 创新城市管理

今天上午聆听的教授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变革一课让我收获颇丰,结合所思、所感和城市管理工作实践,简要谈谈我的所获,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基层的城市管理工作者,我认为在当下应积极融入、拥抱互联网,主动做好三个转变:

一是管理思维要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服务”。随着城市发展过程中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裂变式增长,传统管理的“控制性”思维已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上大打折扣。因此,城市管理上的结构性矛盾是我们当前城市管理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难题,从解决民众实际问题角度出发,走向“民众至上”“主动服务”的管理思维。

二是管理模式要从“线性管理”转变为“多维合作”。传统模式下的控制性思维让一些城市管理人员“居高”的心态尚未转变,但随着社交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互联网时代的的冲击,这种传统管理模式的平衡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监督与管理的角色随时互换。因此,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动对接这种历史潮流,革新传统线性管理模式下的控制性思维,变“我要你做”为“我和你做”,无疑是缓解社会矛盾、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创新举措。

三是管理方法上要从“简单盲从”转变为“灵活创新”。曾记得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跟太阳较劲,要比一比看谁能把行人身上厚密的大衣脱下来。可是风只知道一味地狂刮,人们怕冷,大衣反而裹得更紧。太阳出来,不说衣服的事,就是送光亮送温暖,行人热了,自然脱下大衣。因此,作为城市管理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争做“北风”使蛮劲,要巧学太阳送“温暖”。

总之,在这个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时代里,“互联网思维”主导未来城市管理的重要核心当之无愧,作为城市管理工作者,我们既要创新管理方法,也要激发公众参与,更要坚守底线原则,让城市管理在互联时代真正形成全民互动。

第五篇: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

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创新应用

作者简介:张武威(1964-),男,福建三明人,三明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资源建设、中学物理教学论,福建 三明 365004;曾天山(1966-),男,湖南湘乡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管理、教育教学理论,北京 100088;黄宇星(1957-),男,福建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福建 福州 350001

内容提要:微课程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应用,应在课程技术化的基础上,加强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以及“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者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创新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内涵。在学科教学中,微课程一般可应用于课前、课中和课后等教学环节,若能与“及时教学”和“同侪教学”相结合,将会有效促进我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关 键 词:微课程 翻转课堂 教学方法 创新

微课程(Micro-course)的出现,虽然有明显的“草根”成分,但伴随着微型学习以及我国“视频公开课”和全球“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s,译为“慕课”)的兴起,它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目前,微课程的发展与全球慕课大潮的涌现不期而遇,使之迅速而广泛地与慕课在线教育交融起来。微课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资源组织方式,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催生了以微课程为单位的慕课学习环境。目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运用“微课程”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中,是实现这一“深度融合”目标最好的切入点之一。

然而,微课程怎样才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呢?2008年由全美教育教师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出版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针对当前课程整合(融合)学科知识和教学法存在着“割裂”现象,造成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缺失范式,提出了建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1]这种基于整合技术的全新的概念框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三个要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而且给我们微课程整合教学应用的启示是:只有微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才能促进传统教与学方式产生深刻变革。微课程是课程技术化和信息技术课程化的最新表现,为了使微课程资源不至于落入早期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窠臼,我们首先要对微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进行创新,以及对微课程应用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才能进一步推进微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有效整合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内涵。

一、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创新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相关的名词有Mini Course、Micro Lecture和Micro Lesson等,而且人们对微课程的研究取向并不完全相同。在国内的研究中,与微课程相近的概念有“微型课程”“微课”等不同提法,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基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左右(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创新,除了具有时间微、内容含量微等特性外,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性。

第一,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微课程并不是指为“微型学习”而开发的微型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关中客,2011)。[3]尽管微课程早期提出者并非从微型学习的角度而提出的,但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去践行了微课程的微型学习和碎片化学习,直至践行了泛在学习的产生,让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延伸到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或兼而有之,使得学习成为连续统的全景化学习观(祝智庭等,2008)。[4]

按照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微课程建设共有五个步骤:一是罗列出核心概念;二是提供上下文背景知识;三是录制、制作1~3分钟的教学视频节目;四是设计出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课后任务;五是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3]虽然戴维·彭罗斯本人没有直接提到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但它围绕着“锚定式教学”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已隐含着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第二,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微课程的主要载体是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也可以是其他媒体形式的微内容,如文本、音频、动画、软件等。我们从微课程的发展历程来看,它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的“学习对象”概念相类似,但它所不同的是,目前出现的微课程概念大多是由一个视频文件组成,以讲授一个“知识点”(包括概念、知识、问题等)为主体,它与学习对象相比较更加强调“视频”这一媒体的应用,这与慕课的核心内容——基于“视频教学”不谋而合。在我国最初的基础教育领域实验中,微课程只是一种微视频课件,着重在于解决传统教材由静态文本向动态资源转变,以及解决传统教学视频“颗粒度”过大问题。但在慕课的影响下,微课程的含义开始延伸,它不再仅限于对“知识点”的讲授、问答、演示、练习、反馈等教学环节的加入,并且将覆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包含着教学(学习)目标、内容、资源、活动和评价等必要的课程要素,并以整合课堂教学或在线教育应用为基础。因此,微课程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工具和资源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组成单元而存在。

随着世界各国教育资源建设模式正从早期注重“以教为主”向现行注重“以学为主”的建设模式转变,微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更。例如,新加坡1998年实施的微课程计划(Micro,就已经从以直接传递教学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微课程,逐步向以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各种主动探究活动,以自主建构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微课程转变。[5]目前,第二代微课程已在慕课里得到了有效应用。例如,Coursera在线教育将每堂课分割成3~5个体现相关“主题”的交互式短视频,这样既方便学生按主题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又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交互式学习。

第三,微课程是一种开放性、动态性的资源结构表征。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程教学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如在理解复杂概念方面的课程并不能取得较好效果。[6]例如,可汗学院利用微课程开展在线教育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可汗模式”也存在着不足。美国迈阿密大学教育学教授沃尔特·斯卡达认为,其教学方式存在着“过度简化”的缺陷,它总是利用特定例子来解释概念,如果人们遇到其他例子时,可能会糊涂„„这表面上看是个小问题,却可能为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7]

为了避免微课程存在着过分简化知识的表征倾向,我们可以从美国的TEDEd微课程中得到启示:TEDEd是以交互式微视频建设为特色的微课程,并将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等融为一体,允许在线教师与学生自由编辑,体现了微课程教学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8]如果我们也能够将微课程设计成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课程资源结构,为学生提供知识动态编辑和知识系列重组的可能性,是目前解决微课程存在过分简化知识表征的有效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在提供微课程在线学习时,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知识挖掘(Knowledge Excavation)的平台。[6]而这个平台的教学特点是:允许学生超越微课程预定的知识结构表征,通过补充概念、实例、命题等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认识到复杂概念的学习完全不是预定的,方能考察复杂概念意义的多样性。因此,微课程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资源结构表征,但它需要与相应的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相结合,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教学价值。

二、微课程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的分析

我国率先提出微课程建设的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9]因此,微课程在“知识点”教学内容组织的基础上,其相应的教学环节的选择就成了微课程整合教学应用的前提。所谓教学环节,就是指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个阶段和程序。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教学环节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是,由一定的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活动就构成了特定的教学模式。

(一)微课程的教学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

我国台湾地区网奕资讯创办人吴权威以及他所带领的教学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经过20多年对中小学、大学等进行技术创新教学研究后得出,唯有让教学技术与教学的四大主轴(环节或流程)——教学、评价、诊断、补救紧密结合,才能创新教学模式。[10]根据吴权威的观点,微课程的教学环节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主要教学环节,以及包括评价、诊断“两个”辅助教学环节,才能算是比较完整的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应用。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主要在课前与课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一般也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还是要依靠教师去言传身教。[11]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大型课程”教学资源应用具有系统性和封闭性等缺陷有关,也可能是与当时课堂教学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类型有关,使得传统教学资源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没有被充分利用。微课程是为解决教学“一个小问题”而开发的,以扎根于学科教学为宗旨,具有易操作和使用灵活等优势,可以围绕着“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的课程资源类型,如基于问题学习、基于案例学习、基于情境学习等;也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如概念教学、知识学习、问题解决、难题探究、课后练习等。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使教育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然而,课程变革最为关键,它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一种尝试。目前,随着微课程在各种教学环节和教学环境中不断得到创新应用,很可能会导致我国教育领域现行的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变革。

(二)微课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的“课中”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是通过学生“课后”的作业、练习或实践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上,这种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知识传授则是通过网络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中”经讨论、交流来完成,而在“课后”学生还是以完成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究”为主。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变得可行与现实,学生不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授来获取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得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2010年9月,美国教育部曾发布一份在线学习的长篇研究报告表明:平均来说,在线学习至少和面对面学习一样有效。如果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会比单独使用任何一种都好。[12]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方式逐步向知识探究方式转变,使得翻转课堂的创新应用就成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

微课程在教学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还在不断探索之中。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不仅仅作为配合教师上课的教学资源而存在,而应该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13]目前,微课程教学取得显著成果的,可算是美国的可汗学院,他们的课程主要是以讲授知识点为主的“小”课程,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由易到难的“进阶方式”将相应的微课程衔接起来进行视频教学。[14]可汗学院已突破了传统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甚至被认为正在翻转课堂。2010年,美国中小学开始了利用可汗学院课程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在国内,利用微课程进行翻转课堂实验最初是从基础教育开始的,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理念和创新教学思想逐渐被推广到高等教育教学应用,并迅速“火爆”起来。如上海交通大学于2012年推进了在线教育平台——“南洋学堂”的实施,在校内试验与推广了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应用,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来推进在线教育的发展。然而,微课程如果缺乏与教学方法相整合的应用,那么,微课程的教学应用就失去了教学行动的方式和手段。为了学校当前能够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我们着重对微课程整合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应用的核心要素——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三、微课程:JiTT和PI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在我国,从基础教育领域到高等教育领域,人们从教学实践层面已开展了微课程的教学应用,但人们对微课程与教学方法整合应用的研究则鲜见于报纸杂志。微课程符合了微时代学习的需求,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改变,还是停留在上世纪“积件”的应用思路上,很可能会落入早期“国家精品课程”与“视频公开课”等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的窠臼。微课程只有围绕着“教学方法”这个核心要素整合教学应用,才能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JiTT是“Just-in-Time Teaching”(及时教学)的简称,最早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 Gregor Novak等人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上的一种教学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风靡于美国等世界各国,它对目前解决全球大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等共性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I是“Peer-Instruction”(同侪教学)的简称,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教授Eric Mazur于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课堂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经哈佛大学的研究数据表明:在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等方面上,PI教学方法均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15] JiTT和PI教学方法虽然都源于大学物理教学,但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完全适合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包括从基础教育领域到高等教育领域,只要学校具备“高互动数字化教室”、网络(或移动互联网)、在线工具等教学条件,很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接受。JiTT与PI相结合的应用,经Eric Mazur研究团队十多年的实验研究表明:其前后测增益比(Gain)有显著差异,从传统教学方法的0.25增加至0.74。[10]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经国内黄桦老师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大班物理教学学生的学习成效及课堂参与率。[16]笔者在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微课程与JiTT和PI相结合的应用,以解决目前微课程教学方法应用的缺失问题,促进当前学校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创建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

JiTT和PI相结合的核心是“反馈机制”的建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各种评价和诊断机制的建立。JiTT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作用,在课前、课后方便地建立起“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反馈机制,克服传统数字化教学反馈机制建立的不足;PI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辅具的作用,在课中就能建立起互动教学的即时反馈机制,克服大班级上课教学反馈机制建立的不足。

微课程的教学也同样需要建立反馈机制。戴维·彭罗斯将微课程比喻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并认为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6]也就是说,微课程虽然时间微、内容含量微,但也要建立起反馈机制,如通过作业建立起“静态”的反馈机制,通过交流、讨论建立起“动态”的反馈机制,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微课程与JiTT和PI相结合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复杂概念整合微视频进行教学,而且有利于师生建立起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反馈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微课程与JiTT和PI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

(一)微课程:课前JiTT教学方法的应用 JiTT是一种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新型教学方法。JiTT的核心是“反馈链”的建立,教师利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来自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保证每位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都没有障碍。JiTT主要应用在课前“内容预习”和课后“难题探究”两个教学环节上。

内容预习是JiTT的核心部分,一般是基于网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组成的。教师在课前利用网络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概念学习内容,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课前将网上预习的情况写成材料并通过“社交网媒”等形式向教师反馈,以便教师能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等,同时学生也能收到来自教师的各种评价,让学生能及时知道学习成就。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概念问题,并将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组成“专题”,设计出有利用于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为创建“学生的主动学习课堂”做好充分准备。这个阶段也就是翻转课堂的“课前”教学阶段。

在课前内容预习阶段,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课堂上教师需要传递的核心概念制成微课程,以创设生动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交互式练习+即时反馈”为学习单位,具有灵活、便捷、高效的学习特点,迎合了微时代的学习需求和大众的学习心理。2013年4月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短视频可有效减少在线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生“走神”的现象,有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17]而且,微课程的教学应用还具有以下三个优势:一是微课程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能够将抽象的复杂概念变为较直观的感性认识,不仅降低了复杂概念学习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和兴趣;二是微课程学习大多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概念)进行满负荷学习,不会花费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三是便于教师针对“知识点”更精确地组织教学材料,也更精确地组织在线教学即时评价(反馈)。

(二)微课程:课中PI教学方法的应用

PI教学方法是应用决策树(Decision Tree)来决定教学流程走向的,包括教师决定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进度等。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精心设计成“概念测试题”。教师可以将这些测试题嵌入到微课程的知识表征与学习中,这种学习方式现已推广到慕课的应用。如在微视频的学习中,及时安排穿插问题回答与测试,实现学生短视频学习与在线完成作业的无缝对接,这与慕课推崇的“苏格拉底式教育”或“闯关式学习任务”的理念有关。在课中,PI教学方法要求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来回答“概念测试题”的相关问题,并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互动性数字化教学辅具——即时反馈系统(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IRS)来回答,此时IRS系统会立即以“雷达图”等视觉化图形呈现出答题的统计结果,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思考、讨论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全班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率,促进了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形成。虽然PI教学方法局限于选择题或判断题等,但这些问题是在学生学习微课程时出现的,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而且,教师可以立即收集到学生答题的反馈信息,可随时了解学生概念学习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再决定是重新讲解概念,还是进入下一个教学程序,使教师可做到课堂教学和信息反馈相统一,学生可根据知识流程按照“进度条”方式进行学习。

我国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师最常用的是讲授法,学生多是被动地听,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而翻转课堂将讨论、交流(协商)作为两大利器,教师在课中的答疑解惑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在课中,微课程和PI结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实现微课程与微练习、微测验、微评价、微反馈相结合,可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当学生对问题的答对率低于30%时,教师则减缓教学的进度或者重新讲解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点击微课程开展自主学习,使抽象的概念教学变成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教学,有效弥补了教师单一语言讲解抽象概念的不足,从而改变了学生总是处于被灌输的状态;当学生的答对率超过80%时,教师经过简短的讲解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程序,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重新复习相关微课程;当学生的答对率介于30%~80%时,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协作(合作)学习,并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所选的答案作出说明,也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减少了教师上课的讲授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探究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益,这一段时间就是所谓的PI教学方法的应用。最后教师把课堂没有完成的讨论问题或其他概念(知识)学习内容放到网站上,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或交流、互动学习。

由于我国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诊断”环节上,大多凭经验判断,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持,在课中难以实现个别化教学,在课后也难以实施有效的个别化补救教学。JiTT是通过学生作业、测验或讨论等教学环节并借助网络来建立反馈信息的,但面对着大班级课堂教学,教师也难以及时地对学生概念(知识)学习的程度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而PI是借助技术自动化的应用和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弥补JiTT在课中实施快速、准确评价和诊断的不足,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各自的学习优势和缺陷,使个别化教学模式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将学生学习推向更高的水平。

(三)微课程:课后JiTT教学方法的应用

JiTT还有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就是在课后开展“难题探究”,而且这个阶段比“内容预习”阶段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究学习。在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期待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当前,教师在课堂上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堂有限时间的矛盾日益彰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和教学组织方式,要求学生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学者早在2000年就提出了“两个30%理论”:在本科教育的150个学分中,有50个学分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获得;在一门课程的60个学时中,有20个学时无须传统课堂帮助。[18]而在基础教育领域,借助网络教学无疑是学生课后实施补救学习最佳的教育应用方式。而且,在自媒体时代,微课程制作的技术门槛不高,使得课程资源建设能够走向大众化或平民化。当前众多的教师都在尝试将网络教学融入教学中,众多的学生也都在使用“在线工具”来辅助课堂教学,并且随着云计算、云课堂、移动课堂等新技术不断创新教学应用,这些技术条件的储备都为学生课后利用微课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补救学习等提供了便利。

在课后“难题探究”环节,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能够对某个“专题”(或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拓展学生概念(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课后利用微课程探究学习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在“知识点”学习中链接背景资料,让学生可以先链接到网上查看资源再继续往下学习;二是在重要“知识点”处嵌入交互式问题学习,让学生可以及时检查学习效果。而且,利用微课程教学还更加容易利用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实现传统网络教学不同的特性和效应。微课程的这种学习方法与慕课发展的新要求——注重“超文本资源的链接和线上互动教学的开展”具有趋同的特征。因此,在课后微课程教学平台应用上,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连接学习”以获得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还要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交互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知识探究的边界。而且,在课后“难题探究”环节,教师还要通过基于线上的作业或讨论建立起课后补救教学的反馈机制,实现线上与线下学习评价相结合。微课程与JiTT和PI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应用,不仅利用微课程有效弥补了传统概念(知识)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不足,为学生创造了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而且利用JiTT和PI教学方法还有效弥补了传统课前、课中、课后互动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的不足,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改变了我国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动灌输的局面。它还是紧紧围绕着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探索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翻转课堂”或“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创新与技术委员会.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教育者手册[M].任友群,詹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30.[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4]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使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2):10-13.[5]孙卫华.新加坡微型课程计划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5):68-70.[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2.[7]可汗学院[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913590.htm.[8]TEDEd[EB/OL].http.//ed.ted.com.[9]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10]张奕华,王绪溢,吴权威,等.教学科技与创新教学理论与案例[M].台北:网奕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1,2-27.[1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5):6-7.[12]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27.[13]王竹立.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16-17.[14]Khan Academy[EB/OL].http:///newgc/2013/0829/23310.html,2013-09-05.

下载微课程是初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创新与变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微课程是初中美术课堂实践的创新与变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学习心得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学习心得 北街小学 王 芳 寒假中,我认真拜读金陵老师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一书,并参加了“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读后感 其实翻转课堂在中国已经发展很多年,只是概念的提出是这两年的事,闻名全国的杜郎口模式也是对这一模式的经典诠释,我们平时用比较多的课前预......

    走进翻转课堂与微课程___读后感

    走进翻转课堂,感受“导学一体”的魅力 假期阅读了《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这本书,这本书犹如及时雨,让我对原本糊涂的翻转课堂和微课程教学法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金陵老......

    浅谈小学美术与微课程(共5则范文)

    浅谈小学美术与微课程 小学美术课是审美的教育,也是视觉的感受。学生渴望得到新颖、有趣的课堂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多下功夫,收集图片、视频等直观的信息。但很多时候大......

    关于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关于美术校本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论文摘要:在美术教改中,校本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校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是补充和拓展美术选修内容,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015《创新理论与实践--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

    2015《创新理论与实践--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 在线考试 第 1 题 收藏 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渐进性、连续的创新,这属于( )。 (10分)  A. 模仿创新  B. 原始......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的学习心得(精选)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的学习心得 金陵老师学术造诣深厚,是国内对翻转课堂研究集大成者,是微课程教学法的创始人,他2014年开始在全国宣讲《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2013年12......

    《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 读书体会

    读 书 体 会 近一段时间,潜心拜读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家金陵老师所著的《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在书中金老师详细介绍了翻转课堂的原理和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令我感到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