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
中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初探
2011031232 桂腾涛
摘要:听力在英语教学中处于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提高学生听力能力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实际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和听力技巧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Abstract: Listening plays the most basic and important part in English teaching.Aiming at the goal of improving students’ listening ability,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listening habits and listening skills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eaching.Key words: English listening;teaching strategie
在英语的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听处于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进行言语交流的主要手段,是人们学习、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之一。根据里弗斯(W.U.River)和坦珀利(M.S.Tomperly)的统计,听占人类语言交际活动的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由此可见,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听力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目前很多省市的中考试卷和中学生英语竞赛中都增设了听力考项,这就给我们初中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想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讲究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使用以下几个策略来培养学生听力习惯和听力技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
一、创设听的空间,培养和激发学生听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一个人一旦对某个对象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并力求去认识和了解。同样,英语听力活动也要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听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听力活动。教学方式要多样,不能采用某一固定不变的方式,根据心理学证明:一种不变的刺激若持续时间太久,就会使抑制过程发生变化,使兴奋程度减弱,人们就会感到疲劳。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听的空间,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如多媒体、录音机、电视机、VCD、DVD等。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播放初中英语教材中英美人士的标准录音,课堂听录音、听师生演讲,课外引导学生听学校英语广播,组织学生收看有关英语教学的节目。这样学生就会喜欢听、爱听、甚至听有所获,他们的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他们的听力习惯也逐步养成了。
二、创设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听的习惯
我们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缺少语言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应尽量使用英语进 行教学,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听英语、多感受语言信息的刺激,培养他们听的习惯,通过语言的“输入”——听,才会有语言的“输出”——说,因为听是说的基础,说有助于听,又是听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坚持在每一节课使用相关的英语课堂教学用语组织教学。例如:“Class begins”、“Good morning, class”、“Who’s on duty today?”、“First, let’s review”、“Listen to the tape ”、“Let’s see the video tape.”“Please look at the blackboard”、“Read after me ,please”、“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please”、“Very good”、“For today’s homework”“Goodbye”。从开始上课、课堂教学、到下课都用英语组织教学,使爱说、善模仿的学生边学边用听到的指令跟着教师学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英语刺激中巩固听到的内容,培养学生听的习惯,锻炼他们的感知能力。
三、掌握语言知识,过好语音关、词汇关和语法关
听力是听和理解能力的总和。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必备条件。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要听懂英语是困难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
语音。英语界老前辈许国璋老先生有过一句话:把语音学好了,就会尝到甜头。如果学生自己发音不标准,就会造成近音词之间的混淆。学生辨音能力不强,就不能正确辨别语流中的语音变化,如同化、强弱读、连读、省音、失去爆破等。语音基础的优劣直接影响听力水平的高低。因此,要认真教好音标,严格地把好音标关,使初中生从小打好语音基础、掌握朗读技巧,对提高听力水平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不能表达任何东西。” 词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到对句子或段落的理解,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单词的音、形、义的各个环节加以把握。有的学生说,他们每个单词的发音都听清了,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其实,这就是因为对词汇掌握不够全面造成的。
语法。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关于词形变化和组词成句的规则。对我国中学生来说,语法项目应该是个强项。但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不同,听音时,一句话或一个词汇往往在耳边一晃而过,为了听懂后面的内容,不可能在一句话、一个词上花费过多的时间,即听者必须努力使自己的理解与所听材料的信息传递同步进行。这就需要对语法知识特别熟悉。如果语法知识不牢固,就会直接影响听力理解的效果。
培养学生听力理解的技巧与良好的听力习惯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掌握听力技巧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所谓听力技巧,包括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语音技巧包括连读、强弱读、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对所听内容检索、预测、取舍等技巧。教师要教会学生:
保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涉及各种心理因素的过程。学生听音时的心理状态和听力理解的有效程度有着直接的关联。实践证明,学生心情放松、有着良好心态、听音欲望强烈,听音接受效果就好,相反,若是有厌烦、畏难情绪,效果就相对较差。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同时,尽量选一些有趣的材料,使学生排除畏难心理,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取舍得当,纠正不良的听力习惯。对于听力材料,并非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是同样重 要的。只要抓住关键词与主要线索,听懂中心内容,就能理解全文。如果学生不懂取舍,平均分配注意力,什么都想抓,结果就什么都抓不住,造成理解困难。
利用每大题开始前的指令时间,抢读或边听边看选项,确定听音的重点,使听音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选择性。例如,在听对话及问题后选择正确答语题型中,当我们看到选项:AHer coat is grey.B Her coat is green..C Her coat is red.时,我们就知道,本题的关键是听有关颜色的内容,这样也就降低了题目的难度。
作听力笔记,强化记忆。把听力材料中最能反映和概括事物特征与本质的关键词,特别是人名、地名、年月日、年龄、价格、数字等记录下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用一些自己可以辨认的简单符号、字母或缩写形式来记录。例如:Marry is a Chinese girl.She was born on February the Second, 1994.Now she is fourteen.She studies in Lianhe Middle School.There are sixty-eight students in her class.She is the best student.The teachers love her.当我们听到这样一段文字时,可以记下Marry, Feb.2nd, 1994,14,Lianhe,68 等,这样,就降低了听力的难度。
注意听力训练中提示性的关联词。英语中有一部分词和词组是带有提示性的。像表示先后关系的词,如:before, after, then, next, finally等;表示转折意义的词,如:but, although, yet等;表示对比关系的词,如:asas,more than, less than等;含因果关系的词,如:because, as, since, for, so等。这些词和词组有承上启下、衔接对比的作用,抓住这些词,能帮助预测,即使个别词没有听懂,也可以根据这些词和语气来推断所听材料的内容,判断说话人的观点。因此,要锻炼学生在听到这些词或词组时,能马上反应上下文的关系。
五、具体训练方法
掌握听力技巧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但英语听力技巧训练不能孤立进行,因为,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互相促进的,每种能力的加强都能带动另外几种能力的提高,反之,任何一种能力的缺乏,都会影响其它能力的掌握与发挥。因此,英语教师应学会将听力训练与其它几种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齐头并进。
听说结合。听为了理解,说为了表达,同是交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说能促进听,听能带动说,因为只有听懂了,才能说得出。口语练习过程同时也是听力练习和熟悉的过程,尤其是口语中的不同语调表达不同的感情,多进行口语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听时能较好地分辨不同语调的不同内涵。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利用课上课下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
听读结合。朗读文字材料有助于增强语感,使句子的音、形、义在头脑中迅速统一起来,从而减少判断误差,提升反应速度。特别是边听边读,还可以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朗读,朗读的材料可以是课文或课文难度相当的文章,让学生听着录音读。
听写结合。听写结合的最佳形式是听写练习,它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听到的内容同步记录下来,这需要高度集中一个人的注意力与充分调动一个人所有语言知识。在听写过程中,学生只有直接理解、直接记忆,才能把所听到的内容完整地记录下来,这对锻炼听的理解能力与速度大有裨益。听写起步时可以听一些基本词语和简单句型,进而听写课文及其难度相当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听说内容,因为教材是提高语言发展的主要依据,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语言发展的因素,结合课堂教学,进行随机训练,除对教材的听说内容训练外,在选材时尽量选与
英、美的文化生活习惯有关的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生活情况及风俗习惯,又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为将来用英语正常交际打好基础。
结论
总之,提高学生听力技能的根本途径在于多听并会听。多听,需要教师帮助提供好的听力材料及保证足够量的训练;会听,需要教师提供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只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听力习惯及听力技巧,坚持将语音、词汇及语法教学、创设语言环境及坚持听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促进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岑.《中学生英语听力理解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初探》,《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1期.[2]黄源深.《英语教学听力策略》,《外语电化教学》,1998年第3期 [3]刘克兰.《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1999年 [4]刘毅.《我谈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小学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2期 [5]倪国梅.《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点滴谈》,《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年第34期
第二篇:浅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对于初中生而言,英语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尤其是因为汉语母语的影响,学生的听力水平普遍较差。听力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且英语听力占初中英语考试试卷分值比重较大,因此学生的听力水平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英语交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此,初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研究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一、帮助学生规范英语发音
因为汉语母语的影响,中国人学习英语总会带着一种地方口腔,发音并不是非常标准,正是由于没有全面掌握音标发音之间的细小差异,才会导致学生很难准确抓住句子中单词的发音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纯正发音材料带读,这就要求教师应使用正版磁带。在学生跟读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注意不同句式的语调,比如祈使句应该采用哪种语调,疑问句应该采用哪种语调,陈述句应该采用哪种语调。通过这种长期规范式的训练,相信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规范学生的发音,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二、指导学生积累词汇及句型
在听力材料中常常会出现很多新单词,如果学生的词汇量不足,常见句型没有熟练掌握,那么学生在听听力时自然会倍感吃力,因此教师平时应指导学生多注意积累英语词汇以及常见的句型。比如,表达歉意的句型“I’m sorry!”这时学生应懂得回答句型应该是“Never mind.”而不应该回答“It’s a pleasure.”在可能打扰其他人的情况下,要学会说“Excuse me.”在熟练掌握一些简单的常见句型后,听力时可以确保不会在简单问答上失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三、帮助学生树立其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初中生的听力学习有重要作用。在听力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不懂的单词或短语,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往往因此受到打击,觉得自己什么都听不懂,而忽略自己听懂的内容,并对听力学习产生恐惧,教师应告诉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单词、短语,都是正常现象,应重点放在自己听懂的部分,并猜想答案,要树立学习的自信,相信不懂的单词会越来越少,并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每次的听力训练和考试。
四、经常更换听力材料
学生总会对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在日常的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经常更换听力材料,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听力材料的选取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兴趣爱好来选材,多联系实际生活、时事热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加强学生解题技巧指导
在听力听完后,学生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回答相关的听力题,很多学生常常会在听力部分失分惨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主要是没有把握好听力题的解题技巧。对于初中生而言,不仅需要听懂听力材料,还应该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听力前,首先应快速熟悉听力问题,掌握每一道听力题需要了解、掌握的信息,明确听力重点,带着问题听,从而能够在听力过程中捕抓到关键的信息点。例如,学生在听力时记录一些关键单词,从而帮助理解“How old”“What time”“What”“When”等疑问,找出正确答案。而且如果错过一些问题,千万不要气馁、纠结,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继续听。
综上所述,听力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较为低下,初中英语教师应重点训练学生的发音,指导学生平时多积累词汇以及常见句型,指导学生正确的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素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
编辑 谢尾合
第三篇:浅谈小学英语听力的几点现状及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英语听力的几点现状及教学策略
【摘 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听是学习新材料、获得语言输入和促进语言习得的首要渠道。听在“听——说”链条中更处于中心地位。《新课程标准》把小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作为教育者,应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听力水平。本文阐述了小学生英语听力的若干现状,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针对
性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力,语感,交际
课堂上学生由听而获得的语言是最容易理解和加工的。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听力是掌握语言的基础。但是,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常常更加注重强调说、读、写三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对于小学生的听力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却没有给予充分而实质的重视。
《牛津小学英语》测试中听力所占百分比,三年级为70%,四年级为40%,五六年级为30%,也就是说,从卷面上看,听力的重要性似乎是越来越小了,随着课本词汇量、容量和知识难度的逐步加大,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将精力放在了背单词、懂语法等看起来能稳步提升学生测试成绩的“法宝”上。但事实上,正是这种错误的忽略引发了小学生听力的“停滞不前”以及因此产生的种种问题。批阅学生试卷时,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啊呀,这道大题错好多啊!”“这题小学生几乎都选错!”一问之下,失分均出在听力部分。随着听力教学成为小学英语教学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小学生听力的现状,在常规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并形成技能,提高小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现状一:辨音能力差,对读音相近的单词“取舍不定” 同是swim、swing这组单词,由老师读,学生大概能选对,但若是经由录音放出,看不到老师的口型,那学生的正确率可要大打折扣了;笔者还记得学生的测试卷中曾出现这样一道听力题:很多学生都填了see,可实际应该填sing。
现状二:听力全凭耳,对自己的答案“深信不疑”
再拿上面提到的听力题举例,单看What can you ?这句,学生填错似乎情有可原,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一段对话中的一句: you sing? Yes, I can.What can you ?“Two jackets”。如果学生做听力时边听边想,或之后能整体梳理一遍,那么笔者相信填see的学生会少之又少。
现状三:瞬时记忆弱,对听到的信息“不得要领”
对于句子当中的颜色、数字、人名、地点、时间等信息,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倘若一句中出现多个信息,或出现多人、多种颜色的“混沌”状态,小学生便会显得精神紧张,手足无措。
现状四:基础打不实,听问选答“蒙一下” 最明显的莫过于“听问句选答句”,听完问题,依然不知该选哪一项,基础知识的缺口易补,却也易漏。
现状五:词汇量不足,对课外相关知识“一概不知”
这是最难以面面俱到的。换了种说法,表达的却是同一个意思,或者几个单词组合之后成为完全不同的意思,这两种情况都会让课外知识贫乏的小学生觉得一头雾水。
现状六:倾听无技巧,教给的方法“知而不用”
不仅在英语测验中,而且在英语课堂中也是如此。或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教师一言不发,或等着教师“自问自答”给出解释。即便“知其然”,也未必能够复述出“所以然”。这种情况下,学生若不频繁练习老师教给的听力技巧,发展下去的结果必然是“知而不用”,等于不知。
新课程标准倡导师生共建课堂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改进教学观念,帮助小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听又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作为教育者,应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听力水平。
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机械记忆力强,但理解力、分析力较弱的特点,该如何有效组织听力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听力水平呢?
1.以仿促听,培养良好的语感 好的语言感知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小学生跟读录音带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通过坚持不懈地熟读和背诵所学的单词、对话以及其他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可让小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有了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作基础,小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当然,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多听一些儿童英文歌曲看一些英语动画片,笔者自己也常看英文原声动画或影片,跟着模仿其中的语音语调,学习口语。让小学生这样做,既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2.以说促听,以求听说同步提高
如果只听不说,教学就显得过于呆板,过于机械。听力训练与口语训练同步进行,就可做到听中有说,听说结合,共同达成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小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习惯,可以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的Free talk,结合小学生熟悉的人和事,确定几个话题,并由教师预先提供必要的句型和用语,启发小学生说,坚持练习,就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用英语交流的习惯,话题可以是天气、节日,也可以是游玩,购物;形式可以采取轮流的方式,长期坚持下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生的听说能力。
3.以疑促听,助学生养成好习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结合图片,提出疑问,带着问题听录音材料,有目的地听,这样既能激起小学生的兴趣,又可启迪小学生的思维,使小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具体,从要点到细节的教学步骤指导小学生养成听前浏览问题并做出预测的习惯;另外,要注意捕捉关键词,搞清“who, where, when, what, why”等问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几个关键问题应该掌握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在英文教学中也常常需要这样来分析文章。
4.以趣促听,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小学生在开始接受听力训练时,由于不可能完全听懂,便会产生紧张、急躁和畏难情绪,就会对英语听力学习失去兴趣。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听力内容,让小学生随时有一定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在英语听力方面有进步,同时对小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加以鼓励,就会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另外,丰富听力教学的内容,给小学生放一些经典儿歌,押韵歌谣,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兴趣。要让小学生随时有种能“跳一跳,摘到葡萄”的成就感。
5.以“听”促听,让学生沉浸于英语课堂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尽量使用英文的课堂用语,甚至全英文授课,可以大大增加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提高小学生的听力能力。有的老师担心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用英语组织教学小学生听不懂,反而会加重他们的负担,于是就说一句英文又翻译一遍中文。这是很不可取的,这样会养成小学生不良的听课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可能干脆不去努力听懂或理解老师说的英文,而是依赖母语解释。实际上,在教师使用英文授课时,还可以同时使用不同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师的意图,可以说,这是最有效,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听的活动”,它对小学生听力训练的意义可想而知。
6.以“音”促听,扩大学生知识面
为了使小学生熟悉不同口音、性别、年龄的读音,扩大知识面,培养语感,增强反应能力,达到提高听力的目的,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广泛地听,不能只听课本录音磁带。目前,学生的教辅材料中便有“听读训练”和“强化提高同步练”的配套录音带,其中一些单词的读音便是美音,与课本不同,如often美音中读成/ˈɔftən/,而英音中读成/ˈɔfən/。另外,对于课外英语读物中的部分有声材料,笔者所持态度是肯定的。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是练习,可以是娱乐,可以是提高,甚至可以是检测。
7.以评促听,变“要我听”为“我要听”
不论教师使用什么方法来训练小学生的听力,学生始终都是在被动学习,跟着老师的步伐,听着老师给出的评价。良好的听的习惯是提高学生听力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学习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懂得如何听别人说。在课堂上随时要求小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作出评价,促使他们专心听讲,教师还可以制定或与学生讨论制定一些适合小学生自我评价的标准。例如,让小学生对自己一节课中的情况或参与某个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分几个项目进行自评分,评分等级为三星、两星和一星,每周给自己写一些总结性的评语和期望或建议,等等。坚持这样做一段时间,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不再是单纯的“被要求者”,逐渐变成一个“要学者”。
小学生英语听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不可能靠短期强化、突击训练取得较好效果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下几个问题似应引起我们足够重视。一要做到听力训练持之以恒,毫不松懈,切不可一暴十寒。二要做到听力训练循序渐进,听力语料的难度和长度的确定要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相适应。三要加强对学生听力训练过程的跟踪记载,发现问题或发现大面积的共性问题时,应及时调整听力训练的策略和方式,防止大面积的两极分化现象的发生。四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听力训练,对学生的自主听力训练的成效做尽可能详尽的了解,并将其作为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篇: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研究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通过学科小组教师的指导,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战略研究课题第二阶段的学习顺利进行,现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设计问卷,彻底进行。问卷中有12个问题,学生听力状况的问卷调查,关注学校听力班的特点,学生对英语听力理解的经验和态度,以及学生对听力班和学生的理解“听心过程心理状况,为项目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听力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听课教学设计的原则,探讨优化听课过程的策略。
3.开展研究成果交流,及时推广研究成果。
我将使用每周集体课的准备时间,展示最近优秀的听课教学设计,优秀的学生作业和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和与每个人的沟通和沟通的想法,以进一步促进顺利进展的主题。
4.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勇于实践,结合自身研究情况,认真领会经验和经验,进一步完善工艺材料收集的主题 的 5.初步结果:
1)一些学生的听力能力有所提高。
2)研究改变教师的观念,促进听力的顺利教学。
3)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和提高。6.问题:
1)由于缺乏研究经验,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2)对于一些贫困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培养效果不大。
3)由于时间限制,学生不能使用他们的空闲时间来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
第五篇: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学教育改革在教育观念、课程结构、教材、教学方法以及各学科具体教学等几个方面的全面展开,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强调中学体育课程应从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体育课程体系。但我们也发现,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目前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例如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学实质却没有变化,过分强调竞技运动技术传授和知识的系统化;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学生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重视不够。这严重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笔者就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一些分析。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单靠体育教学也解决不了增强学生的体质问题。但这并不等于体育教学与增强学生体质无关,更不意味着运动教学就是体育教学。遗憾的是,传统的体育教学虽然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名,却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花相当多的时间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要区分运动教学与体育教学。运动教学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非本质的部分。从本质上将,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系统运行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通过确定目标、激发动机、理解内容、进行身体反复练习、反馈控制与评价等环节组成的。把体育教学过程看成是传授、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这会不会太窄?如果对体育知识技能的理解形成了共识,这种强调或许没有实际意义。可是,长期以来把体育知识技能理解为运动技术技能的传统偏见,强调体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传授、学习健身知识技能,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问题
1、教学观念。体育教学改革虽然在全方位进行,但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却只热衷于操作层面上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其根本原因,就是许多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为什么没有转变?并不是体育教师不想转变,不能转变。而是因为第一,现实社会中,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第二,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除常规的体育课堂教学外还有大量的课外工作,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学校运动队的训练等;第三,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同时上级教研部门给教师的教改指示大多是口号式指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等。大部分体育教师不了解设计的意图,缺乏教学改革的必备技能,而且也没有多余时间去学习探究这些问题,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学校体育的一个致命伤是学生学了十几年的体育,在他们走 出校门后,竟与体育再见了。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相关;与我们把体育理解为机械被动的教育有关;还与我们没有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有关。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所偏重的是一个技术怎么教,一个动作怎么做,忽略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忽视了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3、教学内容。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规范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些规则严密、技术要求高的项目,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积极主动去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体育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掌握科学健身方法等为主要内容,而竞技性运动项目,则是从体育竞技的角度出发,以实效性为原则,选用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技术为模式,通过程序化训练过程,达到完善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这些运动技术,虽然有助于学生已具有的运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但对体育教育来说,显然脱离了其内涵,只能是一种外部的行为要求,未必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最佳活动内容,而且警觉化的强身指向在于片面强调体育对人体的改造作用,过分追求人的身体活动能力的不断超越和自我精神的磨练,因此,竞技化的体育教学必然会偏离正确的健身目的,违背人的自然生长、发育和发展规律,不实际地要求学生片面追求运动能力的超越,崇尚于外在的强筋壮骨、体能达标。
4、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与此相适应,在体育教学设计上,也要从“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象过去那样把学生当作被动的容器或“练习机器”去安排教学。在体育教学手段上,要从教师单纯“灌输”为主的方法体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为主”的学法设计;由简单的“一刀切”方法手段转向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从而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和锻炼创造条件,满足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
5、教学评价。那种教学评价的划一化,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埋没了学生的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以笼统的划一标准进行教学评价,既缺乏激励性又失公允性。考试,是对人的某种能力的公平检验。既然是公平检验,那就要有时间上、方式上、内容上、评判标准上的同一规定。平时考核很难做到这一系列的同一规定,因而也就很难成为一种公平检验的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冲击。然而教学评价的划一化,忽视了学生的进步,显然也就谈不上有何激励性。
6、采取的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变传统的知识“遗传型”教学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体育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评价的体育教学。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三基”教育的传统目标,突破以传授竞技 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这些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自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会现代教学观,头脑中还是根深蒂固的“遗传型”和“灌输型”教学观,因此很容易单纯去追寻没有理念的教学形式的现象。如目前许多学校都尝试了选项教学、小集团教学、体能分班教学、个人特长分班教学等形式和方法,以努力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学思想僵化,使得这些教改尝试大多停在形式的层面,难以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真正体现到体育教学中去。
(2)、重新设定教学目标。当前要注意的问题是,必须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意识、能力、习惯的培养 紧密结合起来。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把许多精力放到对某个动作的精雕细刻,考核学生的体育能力也往往用技评或跑表、米尺去丈量,这种做法脱离了学生身体发展的需要,背离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得不偿失。对此,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和积极态度,懂得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健身的观念。掌握健身的知识和方法,能运用多种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经常锻炼,同时要具有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知识和技能只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中介,不是能力自身,所以,学生健身能力的形成是以身体为基础,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专门的教学、专门的教学内容和专门的方法实现的。
(3)、遴选教学内容。运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对它的加工就是所谓的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这是体育教师准备教材的重点、难点。体育教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体育课程内容素材的竞技运动进行加工改制: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小学的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球类教材也可以简化,篮球的“三人制比赛”,足球的“三人或五人比赛”等内容,简化了规则,简化了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还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如健美、舞蹈、艺术体操等,根据地域性的特点增加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毽球等。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4)、优化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5)、改革考核方法。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 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体育教学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重心所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在给予政策导向外,应及时落实解决教师工作的困难,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关心与帮助。学校体育专家要深入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帮助教师解决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难题,切实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具体指导,使教师能够真正地投身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中去,全面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四、初级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1.在指导思想上“应试教育”与“锦标主义”占较大的比重,一些老师只注重抓尖子运动手和业余运动竞赛训练,个别领导也把体育赛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指标,而忽对全体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步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误区。尽管《体育教学纲》中早就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教育主张,但和教育观念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尚未得到根本的转化和贯彻。
2.在教学内容方面,目前中学项目重复严重,竞技类运动项目占统治地位,单调、枯燥的技术动作成为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些现代体育项目、闲暇娱乐项目等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及条件局限,难以进入课堂,造成中学生所学内容与步入社会的严重脱节。
3.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据调查,大多数体育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搞“一刀切”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要么就干脆来个“放羊式”。
4.体育教师缺乏。一些学校由于体育教师配置不足,致使教师教学工作繁重,不但影响上课质量,也使教师经历不足而无法开展课外活动,如针对有关专长的学生组建篮球、足球、田径等训练队的活动无力开展,这样就降低了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
5、初级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策略
(1).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动机
学生的需要,便是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兴趣和积极性的基础。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同一年龄的学生其学习动机也不尽相同。有的想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的想获得一技之长,将来当一名优秀运动员,但相当多的学生是为了一时的欢乐。因此,老师需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动机并重视对他们的学习动机加以引导,使其改正错误动机,这就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体育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学生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以坚强的意志品质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正面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表扬和鼓励学生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办法是教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不断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积极发现学生闪光的地方和优点,鼓励表扬并举,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承认和肯定,也是对学生心理的一个良性刺激,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敞开心扉 教师要从关心和热爱学生的立场出发,建立融洽的、真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既能分担学生的忧愁,又能分享学生的快乐,此时教师真挚的爱,以情激情,改善师生关系,消除隔阂,学生才能推心置腹,把心理活动展现在教师面前,教师针对性的施教,容易产生教学共振,情感共鸣,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目标一致,默契配合,调谐共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条件。
(4).趣味性和教育性相结合
趣味性是体育游戏的本质特征之一,如果没有趣味性,就不能称之为游戏了,也就不能吸引学生。要想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身体得到锻炼,情操得到陶冶,单凭趣味性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游戏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发挥体育游戏教学的多向育人功能。因此选择体育游戏时,应把趣味性作为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把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积极手段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既自觉地锻炼了身体,又从中受到了品德教育。
(5).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
要改变目前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首先应从教学思想上突破,突破原来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教材的使用上入手,改变重视竞技技术的局面,从学校体育的目的出发,采用注重体育技术而不忽视其他功能的灵活的编排方式,因地制宜,充分使用教材;重视教学过程的实施,使技术教育游戏化,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活而有序,重视密度与运动量,这不失是一种将运动与技术同享受运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6).增加体育师资力量
根据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同时,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首先,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举办科学理论讲座,请模范体育教师做报告,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入领会体育教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他们热爱本职,重教敬业。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等,多渠道、多层次地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尽快成为学科的带头.5
六、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策略
根据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1.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鉴于上述课程理念,教师应采取下列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所谓“健康第一”,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身体健康”,指的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自我约束下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在体育锻炼中发展体能。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具备“自尊”、“自信”和“自我情绪调控”的心理素质,拥有“不畏艰难,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所谓“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道德,能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还要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健康第一”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巧的积极性。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或项目产生浓厚的兴趣时,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认真的学习体育知识,认真地练习体育技能,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将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强调体育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强调体育运动的必要性,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地理解和认可体育运动对于个人及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真正将体育锻炼付诸实践。比如,体育运动中的长跑,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项运动没有任何“技术含量”,既单调又辛苦,大部分学生不仅对长跑运动不感兴趣,还“畏而远之”,刻意回避。教师针对这种
情况,如果是单纯地说服教育将不起什么作用的,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不是通过说服教育就能激发起来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长跑运动,在提高心肺功能、提升个人意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心肺功能提高了,也就提高了自身的健康水平;个人意志提升了,也就是提高了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坚持长跑锻炼,得以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和坚强的意志,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保持充沛的精力,拥有良好的心态,得以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在日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以良好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足以肩负重任,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2)组织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参予体育运动的强烈 兴趣。
初中学生,年少好争,好胜心较为强烈,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利用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对于跳绳运动,不需要专门的场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学生,情绪的“兴奋保持期”相对比较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中长跑为例,本来学生就不感兴趣,如果教师的备课 内容也了无情趣的话,那么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进行精心备课,将中长跑运动项目,设计成多样的练习方式,比如“计时跑”、“计名跑”、“接力跑”、“追逐跑”等等,以多样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将“无趣”的教材内容组织成“有趣”的学习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又比如,跳绳本来也是比较无趣的体育运动,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跳绳花样,将单人跳绳和集体跳绳不仅跳出“花样”来,更要跳出“健康”来,进而达到体育运动之“陶冶性情”和“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以教师为学习主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潜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比如,教师可以将体育运动的学习过程设计成“游戏”的过程,在“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最大限度地
减少教条的说教和示范,而是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游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游戏”中学会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合作学习、如何探究学习、如何主动学习,进一步培
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并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开发学生的个性潜力。
(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新课标要求中,着重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遗传因素、生长环境、身体状况等客观因素,不同的学生在兴趣爱好、运动体能和身体条件各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个体,要因材施教,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与评价方法,从而使得每个
学生都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的个人发展都能尽量达到最大化。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体育教材,拓宽了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七、农村初中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从新课程体育改革的角度入手,逐步完善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充分认识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紧迫性,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增加教育经费,加强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倡导素质教育,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方法单一
由于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被动和消极地执行体育课程计划,缺少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意识体育。教学呈现“一只球哨两个球,学生教师都自由”的现象。
2.学生运动能力与知识状况薄弱
受到升学率的影响,体育课流于形式,学生体质及运动能力整体上来说较低,执 行一个程序、一个模式、同一时间、统一要求的“一刀切”、“齐步走”的形式,完全脱离学生兴趣爱好的实际。学生喜欢上体育课,但对体育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另外,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相当普遍。
3.体育场地器材严重缺乏
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中学学生人均场地应达到 6.8平方米。我国农村中学,学生人均场地面积约 2.5~2.8平方米,绝大部分不超过 4.7平方米,和国家规定的尚有很大差距。
(二)、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1.明确教学目的,设置教学重点,选择教学内容 要明确中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发展学生身体为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生理特征,挑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在课堂中经过教师的指导,有选择地参加体育活动,逐渐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增进其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启发、鼓励学生创造新的方法去完成动作,让学生有目的地质疑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思考、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音乐引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体育的自信心。2.转变思想观念,加强教师自身信息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各种运动技能优美准确的示范能力,而且要博学广闻,尤其对卫生保健、人体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都应有深入地研究和广泛地掌握,会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和锻炼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同时体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技能,掌握一定的课件制作、网络下载知识,运用好多媒体教学,紧跟教学改革的脚步,把体育教学提到一个新高度。体育教师因年龄、身体素质等原因,不可能都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而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使学生看到了世界级运动员的跳远雄姿,通过相关课件中的动画效果,使学生了解肌肉构造和动作的生理原理,便能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示体育训练的魅力 向学生多方位展示体育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其实体育与健康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使学生接近体育,喜爱体育。投掷项目的教学比较枯燥,教师可适时地选用一些掷准、掷远游戏,进行分组比赛。凡此种种可给学生的练习赋予一定的情节,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健康意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不仅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耐力与柔韧性等体能,同时还可以缓解焦虑、压抑等心理问题。
4、引导发现感悟,注重尝试性。
发现是探究的开始。由于好奇是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不仅仅是一个方式方法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问题,是一种教学质量观的问题,是学生观的反映。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绝大多数教师已形成共识:只有坚持启发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主动 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发现。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必须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使所提出的问题提到点子上,才能促进自主合作探究,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许多问题的发现,不仅使课堂处处闪烁探究、创新的火花,更使学生进人到深层次的学习探索阶段。
在课中,做完一个动作后,多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还有新的想法吗?”让学生阐述内心真切的感受。正因为重视了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探究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才会产生标新立异,具有时代气息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尝试、自悟、自问、自解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尝试性探究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内驱力。
5、鼓励参与合作,追求探究性。
⑴创设条件,激发兴趣,提供主动探究的空间
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术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⑵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权力,每一个学生应该有选择学习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出一些自由空间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动作;练习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在课堂学习中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让每个学生在体育课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
⑶建立合作小组,提供主动参与的合作伙伴
课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4人或6人的小组,再给组内成员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如“主持人”(掌管小组讨论的全局,安排练习次序,协调小组学习的进程)、“报告员”(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教练员”(纠正小组同学的错误,正确示范动作)、“形象大使”(观察组内同学合作技巧的表现,如练习时能否相互提醒、做动作时能否相互帮助)等,促使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做到组内互助合作,小组间竞争夺标的氛围。
⑷选择专题,分工合作,加强主动探究能力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可紧扣教材,选择重点、难点、疑点作为专题,运用研究性学习,分工合作,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主动性,研究性和发现能力。这样学生不仅在探究过程中满足了研究的需要,体验到成功,更重要的是在探究中学会了怎样合作。为了减少学生研究探索学习的梯度,课堂上利用教材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更多的在课外搞好人际关系,创设愉悦的合作氛围。为此要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寻求帮助,要热情地帮助他人排忧解难。使自己在学会探究的同时,更学会做人。
6、激活变通思维,培养独创性。
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活跃了 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进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通过表达方式的变异,理解角度的变更,思考方法的变迁,练习设计的变化等来提供多形态的信息,创造多样化的思维环境,接通多方位的解题思路,从而促进内容的深化,理解的深入,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广阔性。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定势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思维情境,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创新素材和空间。用“教”的创新火种点燃“学”的创新火,才能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独创性
八、结合实际,改革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策略
1.解放思想,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传统的田径内容教学受到竞技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是教学方式非常枯燥,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二是体育课程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而教学,而不是培养专业化的运动员。学生并不具备运动员那样的运动能力,对技术细节难以掌握。因此,以竞技技术标准去要求普通学生是不合理的。
《初中体育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的要求。那么,到底如何来传授运动技能,应该传授什么样的运动技能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周兵教授提出了运动技能的“分类假说”,即把运动技能分为基础类运动技能、专门类运动技能和专项类运动技能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既有区别,又存在联系。三个层面贯穿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全过程,忽视或取消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减弱,甚至失败。专项类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高度熟练、自动化了的运动技能,是运动技能最为完美的表现形式。专门与专项类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改造与组建都是以基础类运动技能为基础的,因此,基础类运动技能是金字塔结构的核心层次。中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主要是处于基础技能和专门技能两个层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技能或专门技能,而不是专项技能。因此,在技能教学中,不可用专业化的技术要求和手段来教学生,不必过度苛求技术的细节。技术的细节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的,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发展基本技能。
2.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新课程下的技能教学是要改变过去竞技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排斥竞技运动本身,更不是反对竞技性的运动项目。竞技运动项目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体育活动中最生动、最有活力和最吸引人的部分,它当然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竞技运动项目,来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而不是追求竞技运动的终结目标——更高、更快、更强。由此,我们必须对竞技内容加进行改造。
(1)竞技内容的“简单化”。“简单化”在于摈弃以往过度注重运动技术的细节,教授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的操作性知识。如在江苏省第三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常州宋美红老师在《快速跑》一课中,一改高抬腿、后蹬跑等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跨越、抢收呼啦圈的比赛游戏发展他们的步幅和步频,以提高其快速跑的能力;连云港张旭光老师的《三级跳远》一课,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三级跳的节奏和步幅,采用了跨越不同距离的橡胶轮胎,发展学生跳跃的能力,而并没有去注重踏跳和摆动的技术细节。可见,竞技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是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
(2)竞技内容的“生活化”。学习内容越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安全感就越强,他们在学习时就容易产生价值感,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例如,通过跨栏教学来发展学生跨越障碍的能力,让他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能力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在跨越障碍的过程中体验跨栏的基础技术,而不是学习跨栏的每一个技术细节。又如,在江苏省第四届体育教学能手比赛上,南京的王萍老师把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10人11足跑”改造成“阳光伙伴——合作跑”,发展学生合作和快速跑能力,颇受专家和教师的认可。由此可见,竞技运动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竞技内容的“趣味化”。竞技内容的“趣味化”就是要把竞技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投掷内容的教学中,把铅球或实心球换成自制的纸球,通过多样化的投掷方法:前抛、后抛、单手和双手抛,或者改造成打“保龄球”。同样,还可以尝试竞技式投掷技术,发展投掷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投掷的兴趣;在蹲踞式跳远之三步助跑起跳的教学中,结合篮球三步上篮的技术,利用技术学习的迁移效应,可以同时学会两项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通过降低难度、简化规则、改变器械功能等方法,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走竞技与健身相结合之路。要彻底打破田径教学内容的旧格局,就必须对现有的田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田径教学对人们生活、健身的意义。因此,把中学田径课程以走、跑、跳、投四大类运动形式进行分类较为合理,然后再根据各类不同的运动特征拓展教学内容。其中涵盖了竞技运动的项目,而竞技项目则是其中典型的运动技术。以跳为例,分成了水平和垂直两种的跳跃的形式。在新课程下的跳跃类项目的教学可以通过更多形式的跳跃练习来发展学生跳跃技能。例如,发展学生垂直方向的跳跃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行进间三步上篮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水平方向的跳跃能力可以从原地、行进间等各种形式进行选择内容,改变了以往单一技术化的教学,突出了健身性,使得田径教学内容和手段更加丰富,且形式多样。
九、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策略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积极探索研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紧要。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呢?本文从七个方面探讨了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策略。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积极探索研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总是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追求、尝试、体验,由此产生求知欲望,所以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人的兴趣是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是
具有可塑性的,同时能随着人的意志和需要而不断转移。同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呢?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学习有无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对练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有些教学内容学生容易产生直接兴趣而有些内容因机械重复、枯燥乏味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顿生厌倦、索然无味之感,如中长距离跑等。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正确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这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的途径。
(1)、启发学生自觉性,培养学生兴趣 体育教学,教师要通过晓之以理,使学生明确上体育课的重要性,明白德智皆寄于体的道理:只有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只有获得强健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繁重的学习只有打好身体基础,才能够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从而目标明确,认真上好体育课,形成对体育学习的兴趣。(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好奇心强,厌恶单调枯燥、一成不变的练习方法。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对中长跑这类教学内容,可用计时跑、变速跑、越野跑、领先跑等手段,发展耐久跑的能力。(3)、优美的直观示范
引发学生兴趣,体育教学离不开动作示范,若教师基本功扎实,动作示范正确优美,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
产生练习兴趣,能有效提升练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发挥示范动作的激趣作用,提高示范动作的
质量,使其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特殊效果。(4)、合理布置场地器材
诱发学生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科学合理地布置练习器材,使场地整洁、线条醒目、器材整齐有序,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美感和安全感,诱发参与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口诀化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记忆兴趣,体育教学内容丰富,许多技术动作要领讲起来繁杂难记。若将复杂的技术要领归纳为几句口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掌握。如将投掷的最后用力动作简化为“蹬、转、送、撑、挺、推、拨”七个字,便于学生理解动作;在篮球教学中将三步上篮技术要领归纳为“一大、二小、三高跳”学生就能明白动作要领,迅速记住。(6)、充分肯定成绩
提升学生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平等、亲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和对任教者产生好感,从而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不断进取,运用身体语言如表情、点头、眼神、微笑等,激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他们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加深对体育课的兴趣,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在快乐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
十、结论
新课标下的田径课程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竞技体系,而以新课标“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为指导,突破“完整性”、“系统性”的束缚,改变竞技化的教学模式;对竞技内容进行“简单化”、“生活化”、“趣味化”改造;走竞技和健身相结合之路。此外,田径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仅在于田径课程的本身,更在于课程的实施者,即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思想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变革和创新,让田径课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发挥出新的生命力。
中学体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我国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中学体育在实施过程中有着自身特点和其他学中学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相互关系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