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文化导论 复习总结
第一章 企业文化导论
1. 构成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是:
1)企业环境 2)价值观 3)英雄模范 4)典礼和仪式 5)文化网络
2.古典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要素与管理职能理论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反应在他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是企业文化理论的萌芽。法约尔于1916年出版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使萌芽状态的企业管理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3.行为科学理论:: 1)梅奥的社会人假说
梅奥提出以下假说:1.企业员工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纪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领导,其能力体现在于提高员工的满足程度,以提高员工的气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麦格雷戈的X-Y理论
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没有抱负。必须实行强迫命令的管理措施。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讨厌工作,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在《人类动机的理论》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4)超Y理论与发展过程理论
提倡应因不同的情况选择采取X或Y理论来进行管理。并且根据员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管理理论来管理。5)激励理论
工作绩效=f(能力X激励)
(1)双因素理论:工资、职务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认识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将引起许多不满。但具有这种因素只能消除不满,不能引起满意感和调动积极性。工作本身及其发展前途、成就、得到赏识、赋予责任等从属于激励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就会有满意感和积极性,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满意感和积极性,但不会引起很大的不满。(2)ERG理论:所谓ERG就是生存、关系、和成长需要的简称。
(3)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学者麦克里兰及其学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人有两类:一类是高成就需要者,另一类则不是。
(4)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
(5)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提出。激励力量=效价X期望值。效价是企业目标达到后,对个人有何价值及其大小的主观估计。期望值是关于达到企业目标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业目标达到后月线个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这两种估计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变化,发生“感情调整”。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这种调整有利于达到最大的激发力量。因为,期望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6)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56年提出了报酬公平理论。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员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计时工资制的员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计件制的员工会降低产量提高质量;报酬过低时,计时制员工会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员工会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6)群体理论
(1)四要素及八要素论(2)群体动理论(3)敏感性训练理论 4.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丛林阶段的主要代表学派
(1)西蒙的决策理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是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1. 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监制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2..企业文化的本质: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3. 约翰科特企业文化定义: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
4. 沙音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被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5. 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定义:是指“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5要素)
6. 企业文化的意义:一方面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体会生命的意义。7. 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就是对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具有导向的作用。体现在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的指导和企业目标的指引。2)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表现在有效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约束。3)凝聚功能(辐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的意识,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激励功能: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都感到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最高精神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
8. 企业伦理即正确的价值排序,它是企业生存和生命的本质。
9. 定性分析法内容: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流派,他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但这种方法难以客观量化,在考察企业文化和经营业业绩时难以进行比较研究。10. 定量分析法内容: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奎恩教授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流派,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组织文化模型测量、评估和诊断学说,后被学术界称为“现象学”流派。
11. 企业文化的内容:1)企业经营哲学 2)价值观念 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5)团体意识6)企业形象7)企业制度 12. 13. 企业文化的内涵:1)是一种管理文化 2)是一种组织文化 3)是一种经济文化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为:
1)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队伍2)企业文化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有激励作用 3)企业文化有助于员工形成共同理念,实现自我约束 4)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企业形14. 象 5)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持久的发展6)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留住人才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则 2)培育共同价值的观念 3)构塑企业精神
4)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
5)企业形象设计
第三章 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1. 约翰克特文化三类型:
1)强力型企业文化:指每一个经理都具有一系列基本一致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经营方法。2)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企业中不存在抽象的好的企业文化,也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皆准的、适应所有企业的“克敌制胜”的企业文化。
3)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并在这一适应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才会较长时间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2..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攻坚文化;过程文化。
第四章 企业精神文化
1..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
2.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
3.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4. 企业精神文化的作用: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地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5. 精神文化建设原则: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
6. 企业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由服从,经过认同,最后达到内化的过程。服从是在培育的初期,通过某种外部作用(如人生观教育)使企业中的成员被动的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同是收外界影响(如模范人物的感召)而自觉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但对这一观念未能真正的理解和接受;内化不仅是自愿的接受某种观念,而且对它的正确性有真正的理解,并按照这一价值观念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7. 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前提,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几种体现。价值观具有分散性和内隐性,是信念和追求。企业精神是外露的,容易被人们所感觉。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
第五章 企业制度文化
1. 企业制度文化的范围: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制度
2. 企业领导体制。在企业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
3. 企业组织机构: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企业内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4.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称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
5.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原则:1)统一、协调、通畅的企业领导体制。2)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3)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6. 企业制度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衔接(应用):企业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
7. 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具有中介性,它是精神与物质的中介。企业文化还具有规范性,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
第六章 企业行为文化
1..企业家行为的意义:一个企业总体上的谋划、策略,就要靠统帅——企业家来担任。企业家的决策行为与企业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 企业家精神:他们善于创新。干实事不空谈;有领导能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判断能力和坚韧的意志;有监督和管理的才能;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善于把握时机,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和创新。他们目光远大,不斤斤计较眼前利润,而是注重于对整个企业发展的全局性设想。
3. 模范人物的行为意义: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标准是,卓越的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和企业的理想追求相一致。4. 群体行为的意义: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因此,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5.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障碍分析:
1)企业行为的规范: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2)企业人际关系的规范: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3)企业公关策划及其规范:树立企业形象 4)服务行为规范:服务质量
第七章 企业物质文化
1. 企业物质文化内容:首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其次是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企业包装与设计等。2. 企业产品与企业服务区别:企业产品是指人们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消费者或用户某种需求的任何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有形产品包括产品实体及其品质、特色、式样、品牌和包装;无形服务包括可以给买主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及信任感的售后服务、保证、产品形象、销售者声誉等。3. 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 1)遵循品质文化的规范 2)遵循技术审美原则
3)遵循客户愉悦原则
4..企业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品牌力的塑造要靠企业文化的支撑。2)品牌本身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文化是品牌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品牌的主要动力。品牌文化的而建立与运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和依托。品牌的物质基础是产品,品牌的精神基础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是品牌的灵魂。
5..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品牌文化主要是企业销售的环节上建立起来的,主要面向企业外部,主体是物或可物话的存在。在总结市场竞争状况、自身产品状况、消费者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给产品一个明确而独特的定位,塑造鲜明独特的形象,与消费群体的性格、年龄、消费习惯等因素相吻合。
6.企业文化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1两者的建设都是缓慢持久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点滴都会影响到建设的质量。
2)企业文化与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因素,但是企业文化强调内部,包含了价值观和管理的范畴,而品牌强调外部效应,基本属于经营的范畴。3)企业文化是品牌价值是实现的手段和保证。
4)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凝结在品牌中。
第八章 企业文化发展与传播 1..企业文化建设的阻力:(p.220-222)
1)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环境:影响企业文化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经济状况、国家科技发展水品、民族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条件。2)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环境: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制约性是多方面的。如员工工作队伍、技术装备、原材料、经营管理素质等。
第九章 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1. 美国企业文化特点: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个人主义为特点的企业文化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以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职工仅把企业看成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场所和手段。
2.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日本文化以和亲一致的团队精神为特点。使企业强调合作反对个人主张和内部竞争。权利和责任划分不很明确,集体决策,一旦出了问题不归咎责任责任。实行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制。
3. 中国企业文化特点: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建立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法律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十章 企业形象设计导论 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第十一章 企业理念识别设计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企业行为识别设计 企业视觉识别设计 企业形象战略策划
第二篇:企业文化导论 复习总结
第一章 企业文化导论
1. 构成企业文化的五大要素是:
1)企业环境 2)价值观 3)英雄模范 4)典礼和仪式 5)文化网络
2.古典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要素与管理职能理论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反应在他的《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是企业文化理论的萌芽。法约尔于1916年出版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使萌芽状态的企业管理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行为科学理论::
1)梅奥的社会人假说
梅奥提出以下假说:1.企业员工是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经纪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领导,其能力体现在于提高员工的满足程度,以提高员工的气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2)麦格雷戈的X-Y理论
X理论认为多数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没有抱负。必须实行强迫命令的管理措施。
Y理论认为一般人并不讨厌工作,愿意对工作负责,并有相当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个人和组织目标融合一直,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在《人类动机的理论》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论”。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
4)超Y理论与发展过程理论
提倡应因不同的情况选择采取X或Y理论来进行管理。并且根据员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管理理论来管理。
5)激励理论
工作绩效=f(能力X激励)
(1)双因素理论:工资、职务保障、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认识关系等属于保健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将引起许多不满。但具有这种因素只能消除不满,不能引起满意感和调动积极性。工作本身及其发展前途、成就、得到赏识、赋予责任等从属于激励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就会有满意感和积极性,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满意感和积极性,但不会引起很大的不满。
(2)ERG理论:所谓ERG就是生存、关系、和成长需要的简称。
(3)成就需要理论:美国学者麦克里兰及其学生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人有两类:一类是高成就需要者,另一类则不是。
(4)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
(5)期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1964年提出。激励力量=效价X期望值。
效价是企业目标达到后,对个人有何价值及其大小的主观估计。期望值是关于达到企业目标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业目标达到后月线个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这两种估计在实践过程中会不断修正和变化,发生“感情调整”。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使这种调整有利于达到最大的激发力量。因为,期望理论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6)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1956年提出了报酬公平理论。
报酬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员工心理上紧张不安。报酬过高时,计时工资制的员工会以提高产量,改进质量来消除自身的不公平感,计件制的员工会降低产量提高质量;报酬过低时,计时制员工会同时用降低产量和质量的办法来消除不公平感,计件制员工会以降低质量,增加产量的办法来维持收入。
6)群体理论
(1)四要素及八要素论(2)群体动理论(3)敏感性训练理论
4.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管理丛林阶段的主要代表学派
(1)西蒙的决策理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是全部管理活动的中心。
第二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1. 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监制观念、道德
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企业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2..企业文化的本质:企业文化是一种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3. 约翰科特企业文化定义: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
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通的文化现象。
4. 沙音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是在企业中寻求生存的竞争“原则”,是新员工要被企业
所录用必须掌握的“内在规则”。
5. 阿伦肯尼迪企业文化定义:是指“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5要素)
6. 企业文化的意义:一方面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
竞争力;另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7. 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就是对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具有导向的作用。体现在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的指导
和企业目标的指引。
2)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表现在有效的规章制度和道德规
范的约束。
3)凝聚功能(辐射):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在企业中造成了一种团结友爱相
互信任的和睦气氛,强化了团体的意识,使企业员工之间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4)激励功能: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都感到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
最高精神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
8. 企业伦理即正确的价值排序,它是企业生存和生命的本质。
9. 定性分析法内容: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沙因教授为代表的定性化研究流派,他们对企
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结构进行了系统探讨,也曾提出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访谈以及对企业文化评估的步骤等,但这种方法难以客观量化,在考察企业文化和经营业业绩时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10. 定量分析法内容:以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奎恩教授为代表的定量化研究流派,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特征和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组织文化模型测量、评估和诊断学说,后被学术界称为“现象学”流派。
11. 企业文化的内容:1)企业经营哲学 2)价值观念 3)企业精神)4)企业道德5)
团体意识6)企业形象7)企业制度
12.13. 企业文化的内涵:1)是一种管理文化 2)是一种组织文化 3)是一种经济文化 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为:
1)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队伍2)企业文化能调动员工积极性有激励作用 3)企业
文化有助于员工形成共同理念,实现自我约束 4)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企业形
14. 象 5)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持久的发展6)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留住人才 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则
2)培育共同价值的观念
3)构塑企业精神
4)确立正确的经营哲学
5)企业形象设计
第三章 企业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1. 约翰克特文化三类型:
1)强力型企业文化:指每一个经理都具有一系列基本一致的共同价值观念和经营方法。
2)策略合理型企业文化:企业中不存在抽象的好的企业文化,也不存在任何放之四海皆准的、适应所有企业的“克敌制胜”的企业文化。
3)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变化,并在这一适应
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才会较长时间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2..迪尔和肯尼迪把企业文化分为四种类型:强人文化;拼命干、尽情玩文化;攻坚文化;过程文化。
第四章 企业精神文化
1..企业精神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
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
2.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
3.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员工共
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
4. 企业精神文化的作用: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
地关注企业的前途,维护企业的声誉,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5. 精神文化建设原则: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参与、协作、奉献的企业精神。以市场为
导向的经营哲学。
6. 企业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由服从,经过认同,最后达到内化的过程。服从是在培育的初
期,通过某种外部作用(如人生观教育)使企业中的成员被动的接受某种价值观念,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认同是收外界影响(如模范人物的感召)而自觉地接受某种价值观念,但对这一观念未能真正的理解和接受;内化不仅是自愿的接受某种观念,而且对它的正确性有真正的理解,并按照这一价值观念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7. 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前提,企业精神是价值观的几种体
现。价值观具有分散性和内隐性,是信念和追求。企业精神是外露的,容易被人们所感觉。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核心。
第五章 企业制度文化
1. 企业制度文化的范围: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制度
2. 企业领导体制。在企业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
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
3. 企业组织机构: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企业目标而筹划建立的企业内各组成部分及其关
系。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4.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求得最大效益,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
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称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
5.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原则:1)统一、协调、通畅的企业领导体制。2)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3)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善、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6. 企业制度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衔接(应用):企业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
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
7. 企业文化的特点:企业文化具有中介性,它是精神与物质的中介。企业文化还具有规范
性,是一种来自员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企业的每一个人。
第六章 企业行为文化
1..企业家行为的意义:一个企业总体上的谋划、策略,就要靠统帅——企业家来担任。企
业家的决策行为与企业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 企业家精神:他们善于创新。干实事不空谈;有领导能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判断能力
和坚韧的意志;有监督和管理的才能;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善于把握时机,做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和创新。他们目光远大,不斤斤计较眼前利润,而是注重于对整个企业发展的全局性设想。
3. 模范人物的行为意义:企业模范个体的行为标准是,卓越的体现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某个方面和企业的理想追求相一致。
4. 群体行为的意义:企业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员工的群体行为决定企业整体的精神风
貌和企业文明的程度,因此,企业员工群体行为的塑造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企业行为文化建设障碍分析:
1)企业行为的规范: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2)企业人际关系的规范: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3)企业公关策划及其规范:树立企业形象
4)服务行为规范:服务质量
第七章 企业物质文化
1. 企业物质文化内容:首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其次是企业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企业包装与设计等。
2. 企业产品与企业服务区别:企业产品是指人们向市场提供的能满足消费者或用户某种需
求的任何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有形产品包括产品实体及其品质、特色、式样、品牌和包装;无形服务包括可以给买主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及信任感的售后服务、保证、产品形象、销售者声誉等。
3. 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
1)遵循品质文化的规范
2)遵循技术审美原则
3)遵循客户愉悦原则
4..企业品牌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1)品牌力的塑造要靠企业文化的支撑。
2)品牌本身是一个具有文化属性的概念,文化是品牌识别固有的一面,它是品牌的主要动力。品牌文化的而建立与运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持和依托。品牌的物质基础是产品,品牌的精
神基础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是品牌的灵魂。
5..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品牌文化主要是企业销售的环节上建立起来的,主要面向企业外部,主体是物或可物话的存在。在总结市场竞争状况、自身产品状况、消费者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的。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给产品一个明确而独特的定位,塑造鲜明独特的形象,与消费群体的性格、年龄、消费习惯等因素相吻合。
6.企业文化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1两者的建设都是缓慢持久的,企业经营管理的点滴都会影响到建设的质量。
2)企业文化与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必要因素,但是企业文化强调内部,包含了价值观和管理的范畴,而品牌强调外部效应,基本属于经营的范畴。
3)企业文化是品牌价值是实现的手段和保证。
4)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凝结在品牌中。
第八章 企业文化发展与传播
1..企业文化建设的阻力:(p.220-222)
1)企业文化建设的外在环境:影响企业文化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经济状况、国家科技发展水品、民族文化传统、自然地理条件。
2)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环境: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制约性是多方面的。如员工工作队伍、技术装备、原材料、经营管理素质等。
第九章 企业文化比较研究
1. 美国企业文化特点:美国的企业文化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个人主义为特点的企业文化
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企业的价值目标和个人的价值目标是不一致的,企业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员工,以追求企业目标的实现。职工仅把企业看成是实现个人目标和自我价值的场所和手段。
2. 日本企业文化特点:日本文化以和亲一致的团队精神为特点。使企业强调合作反对个人
主张和内部竞争。权利和责任划分不很明确,集体决策,一旦出了问题不归咎责任责任。实行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工资制。
3. 中国企业文化特点: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换为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建立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法律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十章 企业形象设计导论
企业形象与企业文化的差异:
第十一章 企业理念识别设计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企业行为识别设计 企业视觉识别设计 企业形象战略策划
第三篇:护理导论复习总结
护理导论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1.护理:护理服务的对象是整体人,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态。
2.护理学:是健康学科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以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如何提高
及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发现规律。
3.护理专业性工作:指范围广、复杂多变、无章可循的护理工作,它要求护士依据自己的专业知
识及能力,敏锐的观察、分析及解决护理问题。
4.健康:WHO在1948年给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5.亚健康状态:当一个人的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
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下降,表现为身心疲劳,创造力下降,并伴有自感不适症状
时,这种生理状态为亚健康状态。
6.生存质量:也叫生活质量,是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多他们生活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事情的有关生活状态的体验,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4个方面。
7.患病:指患者本人或他人对其疾病的主观感受,常常是患者身体或心理上的不适、厌恶、不愉
快或难受的一种自我感觉和体验。
8.疾病状态:是对自我感觉或他人认为患病的人的各种症状进行测量或测定的一种表述,或者是
用病理生理等各种医学术语概括及解释的可观察、可感知的现象。9.一级预防:有成病因预防,是从病因上防止影响健康问题的发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
采取自我保健方法和特殊保护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10.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健康问题,即“三早” 预防。
11.三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即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并采取各种促进身心健康的措施,以防
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或出现伤残,最大限度的恢复健康,即把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压缩到最低限 度。
12.心理性休克:一般发生于突患某病或病情加重时,表现为发呆、茫然、言语行为无目的、无真 实感。
13.需要:是有机体、个体和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
观需要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14.人的基本需要:是个体生存、成长与发展,维持其身心平衡的最基本的需求。它是人类所共有 的,必须满足的基本需要,如果缺乏可导致机体失去平衡而产生疾病。
15.自我实现需要:指个体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理想和抱负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
次的需要,是在其他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出现并变得强烈,其需求的程度和满足方式有很
大的个体差异。16.刺激的需要:在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层次之间,包括性、活动、探索、操纵和好奇。17.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自尊指个体渴求能力、自信、自主和成就等;他尊是
个体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认可、重视和赞赏。
18.成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改变,是
量的变化,可用量化指标来测量,如身高、体重、骨密度、牙齿结构的变化等。19.发展:是生命过程中有顺序的、可预测的功能改变,包括身、心两个方面,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变,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是质的变化,往往不易被测量。
20.时序年龄:指个体自出生之日起计算的年龄。21.发展年龄:代表身心发展程度的年龄,包括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精神年龄、道德 年龄等。
22.意识:个体直接感知的心理活动部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部分,如感知觉、情绪、意
志和思维等,被形容为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之巅部分。
23.潜意识: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心理活部分,通常主要是不被外部现实和道德理智所接受的
各种本能冲动、需要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被形容为害平面以下的冰山部 分。
24.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的货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
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被形容为介于海平面上下的冰山部
分,时隐时现。
25.本我:处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与原始的欲望组成,其中性本
能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是人类非理性心理活动的部分。26.自我:大部分存在与意识中,小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是人格中理智而符合现实的部分。27.超我: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是人格中最具理性的部分,由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组成。28.道德发展:指个人在社会话过程中岁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学到的是非判断标准,以及按照标准去
表现的道德行为。29.认同危机:即个人在自我认同过程中,心理上产生的危机感,导致角色紊乱,迷失生活目标、彷徨,可能出堕落或反社会的行为。30.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排异性的生理紧张性
反应状态的过程。
31.压力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32.全身适应综合症:指无论任何因素侵犯人体恒定调节系统时,都会引起一定的反应,也就是相
同的应激反应群。
33.疲溃感: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工作所造成的一种无助、无望的心理体验。
34.认知评价:指个体觉察到情境对自身是否有影响的认知过程,包括对压力源的标定、思考及期
待,以及对自身应对能力的评价,主要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思考、推理机决策等。
35.危机:是一个人重要的生命目标遇到障碍,利用常规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无法解决问题时,引
起的日常生活的混乱及瓦解。危机是人体的平衡状态突然遭到破坏后的反应 36.发展性危机:是成长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困难或危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
37.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满足自身的我发展及生存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与
他人建立及发展起来的,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3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自己及人际关系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的推测与判断过
程,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
39.心理方位:是人际交往的双方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上的主导性及权威性的程度,是评价及
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指标。
40.心理差位关系:是指人际交往中一方从心理上具有主导性或权威性,彼此之间具有心理上的上
下之分的关系。
41.心理等位关系: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么有心理上的上下之分关系。
42.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 的接近以建立感情的过程。
43.护患关系:是指护患双方在相互尊重并接受彼此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在相互学习和促进的
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44.首因效应:即日常生活中的第一印象或“先入为主”的效果。45.近因效应:指最后的印象对人的社会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46.晕轮效应:即人际关系中光环效应,是人际交往中队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印象后,以此
来推测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47.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及互相作用的过程。
48.科学思维:是人类智力系统的核心,是人类在学习、认识、操作和其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
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推理、讨论等所组成的综合思维。
49.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形式对客观事物间接、概
括的反映过程,是科学思维最普通、最基本的形式。
50.评判性思维:是指个体在复杂情景中,能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
选择,在反思的基础上加以分析、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在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及各种选择的
时候,能够正确地进行取舍。
51.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或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是循证医学在护理专业中的应用。52.护理程序:是一种有计划、系统而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法,目的是确认和解决护理对象对现存或
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同时也是一个综合、动态、决策和反馈性的思维及实践过程。53.护理评估:是指有组织、系统地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及判断的过程。它是护理程序的
第一步,又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全过程,也是最基本的步骤。
54.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诊
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能通过护理职能达到。55.护理计划:是以护理诊断为依据,设计如何满足患者的需要,增加患者的舒适,维持和促进患
者的功能和促进患者康复的动态决策过程。
56.护理评价:是将患者的健康状况与护理计划中规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并作为判断的过程,通过评
价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诊断和计划,或对以往的方案进行修改,而使护理程序循环往复的进行 下去。
57.潜在并发症:需要护士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并运用医嘱和护理措施共同
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问题。
58.护嘱:又称护理处方是指护士运用护理知识和技能可独立完成的护理活动。
59.文化:是在某一定群体或社会的社会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60.主流文化:是统治阶级和主流社会所倡导的文化,代表了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61.亚文化: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流文化的某种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
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
62.文化休克:又称为文化震撼或文化震惊,特指生活在某一文化环境中人初次进入到另一种不熟
悉的文化环境,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所产生的思想混乱与心理上的精
神紧张综合症。
63.跨文化护理:通过文化环境和文化来影响护理对象的心理,使其能处于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利于疾病康复。跨文化护理根据护理对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了解护理对象的生活方式、信仰、道德、价值观和价值去向,向护理对象提供多层次、多体系、高水平和全方位有效的护 理。
64.理念:是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包括相关的知识、价值观以及信念。国际护士协会对理念的定义
为“理念为指引个人思维和行为的价值观与信念。
65.护理理念:是引导护理人员认知和判断护理现象和本质及其相关方面的价值观和信念。66.护理理论:护理理论是指护理现象及其本质的系统的、整体的认识,用以描述、解释、预测和
控制这些现象。
67.护理模式:是使用独特的框架结构,以笼统而较为抽象的方式阐述护理的实质:是护理理论的
雏形,需要用科研及实践不断检验、总结及明确,以发展为完善的护理理论。
68.完全补偿护理系统:患者完全丧失自护能力或自护能力绝对受限,不能才承担执行自我照顾的
角色,需要护士进行全面帮助,以满足患者的自我需要。
69.护理伦理:是指护士在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及规范 的总和。
70.医疗事故: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
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71.举证倒置:是指当事人提出的主张,由当事人否定其主张而承担责任的一种举证分配形式。
72.健康教育:是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
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73.健康促进:是指以教育、组织、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干预那些对健康有害的生活方式、行为和环
境,以促进健康。
护理学导论 总结:
1、护士的角色:护理者、决策者、计划者、沟通者、管理者及协调者、促进康复者、代言人及保
护者、研究者及著作者、权威者。
2、护理学的任务:维护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病痛。
3、护理学的范畴:(1)医院护理、(2)社区护理、(3)护理教育、科研及管理主要的工作场所为学校。
4、护士的心理素质要求:(1)良好的人生观和职业动机。(2)敏锐的观察及感知能力。(3)精确 的记忆力。(4)良好的分析及评判性的思维能力。(5)稳定的情绪状态机积极地情感感染力。(6)
坚强的意志力。(7)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8)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5、常见的患者角色适应不良有哪些?答:患者角色行为冲突、患者角色行为强化、患者 角色行为缺如、患者角色行为异常、患者角色行为消退。
6、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性致病因素;一类是生物遗传因素导致的人体发育
畸形、代谢障碍等。
(2)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对情绪和情感发挥作用而影响人的健康。(3)环境因素。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
7、目前普遍引用的致病模式主要有三角模式和轮状模式。
8、促进健康的护理活动内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通过健康教育手段和医疗保 健手段更好地控制、干预和预测人的健康问题,诱导和激励公众的健康行为,去除或减少不良
健康行为。
9、初级卫生保健的特点:普及性、综合性、整体性、参与性和持续性。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公平、可获得性、充能、文化感受性、自我决策。
10、医疗护理服务中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从病因上防止影响健康问题的
发生,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主要采取自我保健方法和特殊保护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二级 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健康问题,即“三早”预防。三级预防,又称临床期预防。即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并采取各种促进身心健康的措施,以防
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和各种伤残,以达到最大可能恢复健康,即把健康问题的严重程度压缩到最
低限度。
11、需要的分类:生理的需要社会性的需要情绪性的需要智能的需要精神 性需要
10、影响需要的因素:
(1)内在因素包括生理因素、情绪因素、认知因素以及其他个人因素等。(2)外在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
11、需要的特征:(1)需要的动力性及无限性(2)需要的共同性与独立性(3)需要的整体关联性
(4)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12、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即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13、需要理论对护理的指导意义:(1)识别患者未满足的需要(2)领悟和理解患者的行为和情感
(3)预测患者即将出现或未表达出来的需要(4)识别患者需要的轻重缓急
14、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容、规律、影响因素。内容:成长与发展的6个方面包括:生理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精神方面、社会方面、道
德方面。
规律:可预测性、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关键期 影响因素:遗传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15、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学说:
主要要点:认为人的本能是追求生存、自卫及享乐,而刺激人活动的原动力是原欲或称性本能,原
欲是人的精神力量,也是性心理发展基础。其学说包括意识的层次、人格结构和性心理发 展阶段3个要点。
人的心理活动分: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人格结构的分析: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人格发展的主要时期:口欲期:0~1岁 肛欲期:1~3岁 性蕾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12岁以后
16、压力及其应用
压力源的种类: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
压力的积极作用:适当的刺激是维持正常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 适当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适当的刺激能使机体处于应对刺激的紧张状态
17、席尔的压力与适应学说:席尔认为人体面对压力源产生一般适应综合征,也叫全身适应综合征。同时,还出现局部适应综合征。压力的反应按照一定的阶段性过程进行,分为3期:警告期、抵抗期、耗竭期。
在拉扎勒斯的压力与应对模式中,认知评价包含3种方式,即初级评价、次级评价、重新评价。
18、个体在压力源面前常用的应对方式:(1)去除压力源(2)增加对压力的抵抗力(3)运用心理防卫机制(4)采用缓解紧张的方法(5)寻求支持系统的帮助
19、危机的分类:
发展性危机——是成长的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困难或危机,一般式可以预测的 情景性危机——是不可以预测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机 20、危机的特征:普遍性、时限性、循环性和综合性。
21、适应的层次: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及技术4个层次。
22、压力的预防及应对原则:(1)减少压力刺激(2)正确认知评价压力(3)减轻压力反应(4)寻求专业帮助
23、人际关系的特征:人际关系的互动性、心理性、明确性、渐进性、多面性、动态性、复杂性。
24、社会认知的特征:知觉信息的选择性;社会认知的互动性;认知行为的一致性;社会认知的评估性。
25、社会认知的常见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固定印象
26、按照心理方位关系确定的方式,简述其基本类型:
法定权威性——确定交往的双方心理方位关系的因素是社会地位后角色关系决定的,是外因性的。精神权威性——将往的双方的心理方位关系的确定来自于双方心理上的共同认可,是一种没在的认可关系。
27、人际关系心理距离的等级划分:根据人际关系心理距离、行为指标及交往模式,将人际关系分为9级。(1)正性心理距离。有近及远分4个等级:分别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其中四级最近,限于知心朋友;三级很近,局限于好朋友;二级较近,局限于朋友;一级心理距离一般,为初次相识的人。(2)零级。心理距离无所谓,关系如匆匆过客。(3)负性心理距离。有近及远分为4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其中一级距离稍远,为“对手”;二级较远,为“冤家对头”;三级很远,为“劲敌”;四级最远,为“宿敌”。
28、常见的人际吸引规律:相近吸引、相似吸引、想不吸引、相悦吸引、仪表吸引、才能吸引。
29、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适度原则:自尊适度、表露适度、忍让适度、热情适度、信任适度、谦虚适度、幽默适度、期望适度、频率适度
人性原则:交互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守信原则、人道原则、平等原则、互利原则、文明原则
选择原则:择善原则、调衡原则
30、护患关系的特征:护患关系是以治疗为目的的专业性、帮助性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是一种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关系;是一种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是一种治疗关系;是一种短暂性的人际关系。
31、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主动-被动型知道-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31、护患关系的分期:观察熟悉期、合作信任期、终止评价期
32、促进护患关系的方法:创造良好护患关系的氛围 与患者建立充分的信任关系 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为患者树立角色榜样
健康的工作情绪,良好的工作热情
33、常见的引起护患冲突的原因:因角色模糊或定位不当而产生的关系问题 因责任冲突产生的关系问题 因权益差异出现的关系问题 因理解分歧产生的关系问题
34、预防及解决护患关系问题的策略:消除角色不明确的影响 消除责任冲突的影响
自觉维护护理对象的合法权益 加强护患沟通及理解
35、沟通交流的层次:一般性沟通事务性沟通分享性沟通情感性沟通共鸣性沟通沟通的基本要素:沟通的触发体、信息发出者、编码、信道、译码、信息接受者及反馈人际沟通的基本方式:语言性沟通好非语言性沟通
人际沟通的特征:双向性、情景性、统一性、整体性、客观性 促进有效沟通的技巧:(1)信息发送的最佳方法
(2)促进人际沟通向纵深发展的技巧包括:沉默、自我暴露、触摸、接纳及容忍不同价值观念、幽默
(3)保证信息准确无误的技巧 核实、小结、倾听的技巧
36、护患关系中常用的沟通技巧:(1)治疗性的会谈技巧概念:是护患双方围绕与护理对象健康有关的内容进行的有目的性的工作会谈。过程:包括计划与准备会谈阶段、开始会谈、正式会谈、结束会谈(2)日常护患沟通技巧:
设身处地的为护理对象着想,理解护理对象的感受,体谅护理对象。尊重护理对象的人格,维护护理对象的权利。对护理对象的需要及时作出反应。
随时向护理对象提供有关的健康信息,并进行健康教育。对护理对象所提供的信息保密。
37、护理工作常见的错误:突然改变话题;虚假的、不恰当的保证;主观判断或说教;信息发出的量及速度超载;言行不一;急于阐述自己的观点;过度发问或调查式提问
38、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和物质属性。科学思维的方法有观察、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
科学思维的形式包括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数理思维、评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的组成主要包括智力因素、认知技能因素和情感态度因素。
39、临床护理决策分护理对象决策护理对象决策、护士决策模式、共同决策模式。临床护理决策的类型: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临床护理决策
临床护理决策的步骤:明确问题、陈述目标、选择方案、实施方案、评价与反馈
询证护理的步骤: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信息并列出证据、评价证据、使用最有效的证据、评价应用证据后的效果。
发展护理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实践反思法、归纳性思维的教育模式教学法、苏格拉底询问法、采用促进评判性思维的九个问题。
40、护理程序的特征:目标性、个体性、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互动性、普遍性。护理程序的步骤: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
护理诊断的三部分陈述方式包括P、E、S,分别指护理诊断、相关因素、症状和体征。护理诊断的组成:名称、定义、诊断依据和相关因素
护理诊断的分类:现存的护理诊断、潜在的护理诊断、健康的护理诊断、综合的护理诊断。护理诊断的形成过程:分析资料;确认健康问题、危险因素和护理对象的需求;形成护理诊断收集资料的途径:护理对象、护理对象的亲属及有关人员、病历和记录、其他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文献。
护理计划包括:排列护理诊断的顺序;确定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护理计划成文
41、文化休克:
原因:沟通交流;日常生活活动差异;孤独;风俗习惯差异;态度和信仰不同 过程:蜜月阶段;沮丧阶段;恢复调整阶段;适应阶段。表现:焦虑、恐惧、沮丧、绝望等。
预防:预先了解新环境的适应情况;针对新文化环境进行模拟训练;主动接触新文化环境中的文化模式;寻找有力的支持系统。
42、莱宁格的跨文化护理模式:
莱宁格的“日出模式”:世界观和文化与社会结构层;文化关怀与健康层;健康系统层;护理照顾决策和行为层。
43、文化背景对护理的影响:文化背景影响疾病发生的原因 文化背景影响疾病的临场表现
文化背景影响护理对象对疾病的反应 文化背景影响就医方式 文化背景影响死亡的原因
44、帮助护理对象融入医院的文化环境:帮助护理对象尽快熟悉医院环境 尽力少用医学术语 掌握文化护理的技巧
45、提供适合护理对象文化环境的护理: 理解护理对象的求医行为 明确护理对象对疾病的反应 尊重护理对象的风俗习惯 寻求支持系统
注意价值观念的差异
重视护理对象的心理体验和感受
46、护理理念的基本要素:人、环境、健康及护理。护理理论;理论的组成:概念、定义、假设和现象。
理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操纵或控制现象。护理理论的分类:
按照护理理论的抽象程度及其实践指导意义分:护理理念、护理模式、护理理论。
按照护理理论的着重点不同分:以需要及问题为中心的理论;以护患关系为中心的理论;以系统为中心的理论;以能量源为中心的护理理论。护理理论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1)护理理论与科研(2)护理理论与护理实践(3)护理理论与护理管理(4)护理理论与教育
47、奥瑞母自护理论
奥瑞母自护理论包括3个相关理论结构:自护理论结构、自我护理缺陷理论结构和护理系统理论结构。
护理系统理论结构:全补偿护理系统、部分补偿护理系统、支持-教育系统 奥瑞母自护模式中对护理学的4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人:护理的对象主要是服务对象及潜在的、可能患病的人。健康:健康是一种身体、心理、精神与社会文化的完美状态。
环境:“存在人的周围滨河影响人的自护能力的所有因素”均为环境。
护理:护理是一种科学、艺术与技能想结合的学科,是预防自我护理缺陷发展并为不能自护者提供治疗的活动,是帮助人获得自护能力的过程。
48、罗伊的适应模式对护理学4个基本概念的阐述:
人:罗伊认为人作为护理的接受者,可以是个人、家庭、团体、社区或社会人群。人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会属性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适应系统。健康:是个体“成为一个完整和全面的人的状态和过程。”
环境:是“围绕并影响个人或群体发展与行为的所有情况、事件及因素。护理:是帮助人控制或适应刺激,以达到良好的适应状态的科学。
49、健康教育程序:评估、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效果评价。50、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实现“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目标建立 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的需要 执行预防为主的保健方针,降低发病率和医疗费用。
51、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为护理对象提供大量有关健康的信息(2)帮助护理对象认识影响健康的因素(3)帮助护理对象确定存在的健康的问题(4)指导护理对象采纳健康行为
52、健康教育的原则:
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启发性、规律性、通俗性、直观性、行政性。健康教育的程序:包括评估、设立目标、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及效果评价
健康教育的方法:专题讲座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实地参观法、示范法、个别会谈法、展览与视听教学法。
第四篇:软件工程导论复习整理(最新)
第一章
1..软件危机: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2.软件与硬件的区别:软件不同于硬件,它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逻辑部件而不是物理部件。
3.软件: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完整集合。
4.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以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校地维护它。
5.软件工程方法学三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6.传统方法学也称为生命周期方法学或结构化范型。它采用结构化技术来完成软件开发的各项任务,并使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或软件工程环境来支持结构化技术的运用。
7.面向对象方法学把数据和行为看成同等重要的,它是一种以数据为主线,把数据和对数据的操作紧密地结合起来的方法。
8.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时期:1软件定义(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2软件开发(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3运行维护(软件维护)。
9.4类软件维护活动:改正性维护,也就是诊断和改正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软件错误;适应性维护,即修改软件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完善性维护,即根据用户的要求改进或扩充软件使它更完善;预防性维护,即修改软件,为将来的维护活动预先做准备。
10.“瀑布模型”的缺点:它是由文档驱动的,仅仅通过写在纸上的静态的规格说明,很难全面正确地认识动态的软件产品;瀑布模型几乎完全依赖于书面的规格说明,很可能导致最终开发出的产品不能真正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11.快速原型模型的优点:原型系统已经通过与用户交互而得到验证,据此产生的规格说明文档正确地描述了用户需求;开发人员通过建立原型系统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因此,在设计和编码阶段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小,这自然减少了在后续阶段需要改正前面阶段所犯错误的可能性。
第二章 1.可行性研究的三个方面:技术可行性: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实现这个系统经济可行性:这个系统的经济效益能超过它的开发成本操作可行性:系统的操作方式在这个用户组织内行得通
2.数据流图的4个基本符号及画法P41
3.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的集合,也就是对数据流图中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
4.符号含义:=表示“等价于”或“定义为”;+表示连接;[ ]表示“或”,用“|”分隔;{ }表示“重复”,()表示“可选”用“,”号隔开;1{A}5 表示上限和下限。
5.高校电话号码数据的定义P54
第三章
1.需求分析3种模型:数据模型:实体-联系图,描绘数据对象及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功能模型:数据流图,描绘当数据在软件系统中移动时被变换的逻辑过程;行为模型:状态转换图,指明了作为外部事件结果的系统行为,描绘了系统的各种行为模式。
2.ER图3种基本成分:实体(数据对象),关系,属性。P64
3.软件需求验证的四个方面:一致性,完整性,现实性,有效性。
第四章
1.总体设计2个主要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系统的具体实现方案;结构设计阶段,确定软件结构。
2.信息隐藏:设计和确定模块,使得一个模块内包含的特定信息,对于不需要这些信息的模块来说,是不能访问的。
3.模块独立2个度量标准:内聚和耦合。耦合衡量不同模块彼此间互相依赖(连接)的紧密程度;内聚衡量一个模块内部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4.耦合与内聚判定P98-99
5.深度:表示软件结构中控制的层数,它往往粗略的标志一个系统的大小和复杂程度,深度和程序长度之间应该有粗略的对应关系;宽度:是软件结构内同一层次上的模块总数的最大值;扇出:是一个模块直接控制(调用)的模块数目;扇入:表明一个模块有多少上级模块直接调用它
6.P100 模块的作用域和模块的控制域之间的关系:模块的作用域定义为受该模块内一个判定影响的所有模块的集合;模块的控制域是这个模块本身以及所有直接或间接从属于它的模块的集合;模块的作用域应该在控制域之内(在设计的很好的系统中,所有受判定影响的模块应该都从属于做出判定的那个模块,最好局限于做出判定的那个模块本身以及它的直属下级模块)。
6.层次图,结构图P10
2第六章
1.结构程序设计定义:如果一个程序的代码块仅仅通过顺序、选择和循环这3种基本控制结构进行连接,并且每一个代码块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则称这个程序是结构化的。
2.P124 过程设计的工具:程序流程图、盒图、PAD图、判定表、判定树、过程设计语言。
3.画出伪码程序的程序流程图和盒图 P1
41第七章
1.软件测试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横跨两个阶段:单元测试:模块的编写者和测试者是同一个人,编码和单元测试属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同一个阶段;综合测试:由专门的测试人员承担这项工作。
2.为什么软件测试不能由程序的编写人员来做?
(1)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2)正确认识测试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测试目标决定了测试力案的设计。如果为了表明程序是正确的而进行测试,就会设计一些不易暴露错误的测试方案;相反,如果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就会力求设计出最能暴露错误的测试方案。
(3)由于测试的目标是暴露程序中的错误,从心理学角度看,由程序的编写者自己进行测试是不恰当的。
3.测试方法:(1)黑盒测试 :把程序看作一个黑盒子,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 ;对程序接口进行测试,检查程序功能是否能按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 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受输入数据并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 程序运行过程中能否保持外部信息的完整性
(2)白盒测试 :把程序堪称装在一个透明的白盒子里,测试者完全知道程序的结构处理算法 ;按照程序内部的逻辑测试程序,检测程序中的主要执行通路是否都能按 预定要求正确工作。
4.测试步骤:模块测试,子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平行运行。P151
5.集成测试是测试和组装软件的系统化技术,即是在把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装起来的同时进行测试,由模块组装成程序时两种方法:非渐增式测试方法和渐增式测试方法。
6.P162 逻辑覆盖标准: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还有点覆盖,边覆盖,路径覆盖)。
7.设计测试用例:P16
2第八章
1.软件维护:在软件已经交付使用之后,为了改正错误或者满足新的需要而修改软件的过程。
2.维护工作量的一个模型: M = P + K × exp(c-d)其中: M是维护用的总工作量,P是生产性工作量,K是经验常数,c是复杂程度d是维护人员对软件的熟悉程度。exp,以自然对数e为底指数函数,Exponential(指数曲线)。
3.软件可维护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软件产品可维护性?
答:软件的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移植性 和可重用性是决定软件可维护下的基本因素。
软件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工作都和软件可维护性有密切关系。良好的设计,完整准确易读易理解的文档资料,以及一系列严格的复审和测试,使得一旦发现错误时比较容易诊断和纠正,当用户有新要求或外部环境变化时软件能较容易地适应,并且能够减少维护引入的错误。因此,在软件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必须充分考虑维护问题,并且为软件维护预做准备。
第九章
1.面向对象的概念:对象,类,实例,消息,方法,属性,封装,继承,多态性P209-215 对象:是封装了数据结构及可以施加在这些数据结构上的操作的封装体(类的实例)类:是对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的描述(支持继承的抽象数据类型)实例:是由某个特定的类所描述的一个具体的对象
消息:就是要求某个对象执行在定义它的那个类中所定义的某个操作的规格说明。由3部分组成:接收消息的对象,消息选择符,零个或多个变元
方法:是对象所能执行的操作,描述了对象执行操作的算法,响应消息的方法
属性:类中所定义的数据,对客观世界实体所具有的性质的抽象
封住:就是信息隐藏,通过封装对外界隐藏了对象的实现细节
继承:子类自动地共享基类中定义的数据和方法的机制
多态性:指子类对象可以像父类对象那样使用,同样的消息既可以发送给父类对象也可以发送给子类对象
2.面向对象建模:描述系统数据结构的对象模型,描述系统控制结构的动态模型,描述系统功能的功能模型。类名
3.对象模型:P217 属性类图符号:服务
4.表示关系的符号:类与类之间通常有关联、泛化(继承)、依赖和细化等4种关系关联:表示俩个类的对象之间存在某种语义上的联系
泛化:是通用元素和具体元素之间的一种分类关系
依赖:描述俩个模型元素(类,用例等)之间的语义连接关系
细化:用来协调不同阶段模型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开发阶段不同抽象层次的模型之间的相关性,常常用于跟踪模型的演变。
5.功能模型:用例图包含的模型元素有系统、行为者、用例及用例之间的关系P224
第十章
1.面向对象分析,就是抽取和整理用户需求并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
2.建立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的基本方法P235-255
第五篇:软件工程导论复习材料
1.软件工程基本概念
1.()因素促使计算机系统越来越复杂。
A.计算机内存和存储容量上的巨大增长
B.外部输入/输出选项的更加多样性
C.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深刻变化
D.以上所有选项
2.下面的()不再是现代软件工程师关注的问题。
A.为什么不能在产品发布前去除软件错误?
B.为什么软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
C.为什么开发一个软件的成本这么高?
D.为什么计算机硬件的成本这么高?
3.软件会逐渐退化而不会磨损,其原因在于()。
A.软件备件很难订购
B.软件错误通常发生在使用之后
C.通常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下
D.不断的变更使组件接口之间引起错误软件
4.大多数软件仍然是定制开发的,其原因在于()。
A.软件组件重用是十分普遍的 B.可重用的组件太昂贵而无法使用
C.软件在不使用其他组件的情况下很容易构造出来
D.商业组件在很多应用领域中可以得到
5.下面的()说法是正确的。
A.软件危机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全面爆发
B.当前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已经解决了软件危机的问题
C.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D.软件危机是指在软件产品中存在一系列的质量问题 1.瀑布模型本质上是一种()。
A、线性迭代模型
B、顺序迭代模型C、线性顺序模型
D、及早见产品模型 2.()是用户和设计交换最频繁的方法。
A、原型化方法
B、瀑布模型方法C、螺旋模型方法
D、构件组装模型 5.在软件开发模型中,提出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模型是()A.瀑布模型
B.喷泉模型
C.增量模型
D.螺旋模型
1.软件工程的方法只适用于大型软件的开发,对小型软件的开发没有帮助。()1.什么是软件危机?其主要表现有那些?
1.有人认为软件工程过于耗费时间,并且妨碍开发人员的编程效率。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请阐述理由。
2.需求分析 需求规格说明描述了()。
A.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其约束
B.每个指定系统的实现
C.软件体系结构的元素
D.系统仿真所需要的时间
7.软件可行性研究实质上是要进行一次()需求分析、设计过程。A.简化、压缩的B.详细的 C.彻底的D.深入的 1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流程图不易表示数据结构
B.流程图容易造成非结构化的程序结构
C.流程图支持逐步求精
D.流程图描述的是程序的逻辑结构 1.需求分析中开发人员要从用户那里了解()。
A、软件做什么B、用户使用界面C、输入的信息D、软件的规模
2.需求分析阶段,分析人员要确定对问题的综合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需求。A、功能 B、性能 C、数据 D、环境 24.软件可行性研究一般不考虑()
A.是否有足够的人员和相关的技术来支持系统开发 B.是否有足够的工具和相关的技术来支持系统开发 C.待开发软件是否有市场、经济上是否合算 D.待开发的软件是否会有质量问题 25.需求规格说明描述了()
A.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性能及其约束 B.每个指定系统的实现 C.软件体系结构的元素
D.系统仿真所需要的时间
26.需求分析阶段,分析人员要确定对问题的综合需求,其中最主要的是()需求 A.功能
B.性能
C.数据
D.环境
7.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
角度评价开发一个项目是否可行。
2.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软件可行性分析的依据。3.()目前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即不同的客户提出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但每个人都争辩自己是正确的。
5.()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分析员要从用户那里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明确软件做什么。2.可行性研究主要确定问题分析阶段所确定的问题是否有可行的解。()6.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分析员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明确软件做什么。()7.数据流图的画法?
3.软件设计与编码.概要设计阶段产生的文档不包括()。A.概要设计说明书
B.数据库设计说明书 C.用户手册
D.开发进度月报.一个模块把数值作为参数传送给另一个模块,这种耦合方式称为()。A.数据耦合 B.公共耦合 C.控制耦合 D.标记耦合
10.与详细设计相对应的是数据库的()设计。A.概念
B.逻辑 C.物理
D.功能 19.序言性注释主要内容不包括()。
A.模块的接口
B.数据的描述
C.模块的功能
D.数据的状态 11.模块化的目的是:()
A、增加内聚性 B、降低复杂性C、提高易读性D、减少耦合性 12.软件设计中划分模块的一个准则是()。
A、低内聚低耦合B、低内聚高耦合C、高内聚低耦合D、高内聚高耦合 13.下列耦合中,耦合程度最高的是:()A、标记耦合 B、控制耦合 C、内容耦合 D、公共耦合 14.模块间耦合程度越高,说明模块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越()。A、松散 B、紧密 C、无法判断 D、相等 15.程序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是()。A、过程、子程序和分程序。B、顺序、选择和重复。C、递归、堆栈和队列。D、调用、返回和转移。
2.软件设计阶段一般分为
和
两个阶段。
3.软件开发过程中,模块化开发追求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6.数据建模常用的模型是______________。任何程序都可由
、和
3种基本控制结构构造。这3种基本结构的共同点是
、。
4.软件人员的数量与软件开发进度成正比。()
8.模块化程序设计中,模块越小,模块化的优点越明显。一般来说,模块的大小都在10行以下。()
9.模块化,信息隐藏,抽象和逐步求精的软件设计原则有助于得到高内聚,低耦合度的软件产品。()
10.程序设计风格指导原则提出,尽量多使用临时变量。()8.模块化程序设计中,模块越小,模块化的优点越明显。()
4.软件测试
13.()方法需要考察模块间的接口和各模块之间的联系。A.单元测试
B.集成测试 C.确认测试
D.系统测试
16.在软件生存周期中,时间最长、所花费的精力和费用也最多的阶段是()。A.详细设计
B.维护 C.概要设计
D.测试 16.软件测试的目的是?()A、证明软件的正确性
B、找出软件系统中存在的所有错误 C、证明软件系统中存在错误
D、尽可能多的发现软件系统中的错误
17.()是以提高软件质量为目的的技术活动。A.技术创新
B.测试
C.技术创造
D.技术评审
18.软件维护工作的最主要部分是()。A、校正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19.检查软件产品是否符合需求定义的过程称为()。A、确认测试 B、集成测试 C、验收测试 D、系统测试
20.软件维护的副作用,是指()。A、开发时的错误 B、隐含的错误
C、因修改软件而造成的错误 D、运行时误操作
33.发现错误能力最弱的是()A.语句覆盖
B.判定覆盖
C.条件覆盖
D.路径覆盖 34.()方法需要考察模块间的接口和各模块之间的联系 A.单元测试
B.集成测试
C.确认测试
D.系统测试 1.软件测试主要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类型。
4.软件维护可分为四类,它们是改正性维护,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8.软件可维护性的因素是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移植性和_____。
9. 软件质量保证应从________开始,直到投入使用和售后服务的软件生存期的每一阶段中 4 的每一步骤。
3.为了加快软件维护作业的进度,应尽可能增加维护人员的数目。()
5.质量保证是为了保证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消费者要求的质量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6.判定覆盖不一定包含条件覆盖,条件覆盖也不一定包含判定覆盖。()7.测试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误,不能证明程序没有错误。()3.软件维护就是改正软件中的错误。()
10.用黑盒法测试时,测试用例是根据程序内部逻辑设计的。(11.基本路径测试的分析方法?)5
5.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UML)..()意味着一个操作在不同的类中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A.消息
B.多继承
C.多态性
D.封装.顺序图反映对象之间发送消息的时间顺序,它与()是同构的。A.用例图
B.类图
C.协作图
D.状态图
28.在软件工程学中,我们把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结构和操作的对象的集合定义为()A.类
B.属性
C.对象
D.消息
29.顺序图反映对象之间发送消息的时间顺序,它与()是同构的 A.用例图
B.类图
C.协作图
D.状态图 35.下列关于UML叙述不正确的是()A、UML是一种高级编程语言,且是可视化的B、UML是一种文档化语言 C、UML是一种可用于详细描述的语言
D、UML是一种构造语言
36.表示一种一般事物(父类)和特殊事物(子类)之间的关系是()A、依赖
B、关联
C、泛化
D、实现 1.()用例参与者总是人员而不是系统设备。
6.()面向对象设计是在分析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面向对象技术生成软件实现环境下的设计模型。
8.()关系数据库可以完全支持面向对象的概念,面向对象设计中的类可以直接对应到关系数据库中的表。
9.UML用例图的画法?
6.项目管理
38.CMMI体系中,第三级是()A、已管理级
B、已量化管理级 C、已定义级
D、持续优化级 5.软件配置管理中,基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软件工作产品一旦成为基线就不能再更改了。4.什么是软件配置管理?主要目标和手段是什么? 4.什么是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