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用的道教经书
常用的道教经书
常用的道教经书
道教经藏数以万计,可是真正通读《道藏》的道士寥寥无几。由于道教一向不重讲经说法,只重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许多经典置之高阁,仅有个别专心义理的高道爬流而已。普通道士阅读的经典,仅限于它现日常念诵的《早晚功课经》、《三官北斗经》、《皇经》等。文化程度高一些的道士,才阅读《道德经》、《庄子》和《吕祖全书》、《性命圭旨》一类的道书。
谈及道教的主要经典,由于道教内容庞博和宗派不同以及研究道教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划定哪些属于主要的道教经典。在此.仅就道教的一般情况而言.简明介绍道教的主要经典加下:
《道德真经》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为周朝穿藏史(史官)《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后来老子被道教尊奉为教祖,《道德经》成为道教最高经典。《道德经》的字数原有五千余言,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时定本为五千字.令教徒诵习,故称“五干文’。《道德经》的内容,主要论述“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从而展开道家的哲学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阐明其宇宙观和人生观,同时包括道家修养方法的原理。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均由此引申而来,井区加以宗教的仪式进行包装。特别是道教的修炼学说.与此经有直接关系。另外由于老子学说出于交官,其中阐述了大量的治国之道.因此历代统治者均格其作为治国宝典,中国封建帝王中先后有四家皇帝亲自为之作注。
《南华真经》即《庄子》,战国庄周署。《庄子》一书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并且进一步敷演发挥。特别是将老子所述的长生久视之道,引申成为具体的神仙思想和修养方法,使“道与“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道教所袭用从而完成了道家思想向神仙信仰的转化。唐代以道教为皇族宗教,封在子为南华真人”,其书称为“南华真经”。因此《南华真经》在道教中的地位,一直被视为仅亚于《道德美经》的主要经典之列。清代道教全真派丛林规定:每逢戊日,定要讲习《道德》、《南华》、《黄庭》等经。
《阴符经》又称《轩辕黄帝阴符经》或《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相传此书出于轩辕黄帝。由于道教以黄帝为其宗担,因此被奉为主要经典之一。《阴符经》在唐代以前,尚未闻名于世,据说有一个叫李绪的学道者在嵩山石室中发现此经,由此逐渐流传开来。由于李签发现这本已经糜烂,抄写流传只有300余字.另有一个4oo余字的本子,与此本并行流传。《阴符经》的内容,主要是谈天、地、人、我之道,历史上有兵家权谋和道家修养两种解释,道教修养尤其把它奉为祖经。历代高道名真均住重此经,常将其与老在并列。张紫阳祖师《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太平经》又称《太平请领书》,传说为东汉于吉所传。早期太平道将其奉为主要经典,后为道教所保留。据中国道协原会长陈撄宁考证,认为此书脱胎于西汉时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五斗米教所信奉的《太平洞极经》与《太平经》有递承关系,宋元之前的道士还有讲习此经的传统。其书内容,融入了古代道家、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因此在研究早期道教思想方面,是一部重要的经典。
《度入经》全称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称《元治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此经被收入《道藏》之首,亦可见其在道教经典中的重要位置。《度太经》阐述了“仙道贵生”、仙道贯实’的宗旨,是道教教理教义的鲜明体现。其经宣称道教“无量度人”之旨,将度人作为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而且强调济度不分凡入神仙、贫富贵贱、阳世阴间、天地万类,一概度化不弃,无所不包。此经及其注本.对于研究道教思想发展史,颇为重要。
《早晚坛功课经》又称《太上玄门口涌早晚课》或《早晚课》,是道教徒日常念诵的主要经典。其中所选经文,基本出于《道藏》。其中分为《早坛功课经》和《晚坛功课经》两个部分。《早坛功课经》为早上卯时(早5时至7时)诵习其作用为分轻清.延命保生;(晚坛功课经》为晚酉时(晚5时至7时)诵习,其作用为济阴凝,超生度亡。《道藏辑要》收有柳守元《道门功课·序》:“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余书玉洁.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深诵,无以保养元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又称《清静经》。此经不讲有为的修炼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入手,以清静法门澄心去欲,参悟大道。经中发挥清静”二字的妙义,简明叙述了道家修真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教人“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从而达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的境界。再由此进入“其常应物,真常得世,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的境界。此经是道教内丹“性功”的代表作,为道教修持所一贯重视。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又称《心印经》。此经由四言韵文组成,共50句,全经200宇。讲述道教修炼的方法和理论,十分精要。经文首先指出:“上药三品,神与炁精。说明修炼内丹的药物为精、炁、神,接着论述内丹炼养的过程与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夏之士上“存无守有”为诀要,先天大药“顷刻而成”,然后用“回风混合”的方法,百日即可大丹成就。经文最后揭示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强调对于此经不但要念诵,更重要的是要实际修持。此经与《清静经》珠联壁合,是道教内丹“命功”的代表作。
《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撰。魏伯阳是汉代的炼丹士,《参同契》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炼丹著作,被南宋内月家张紫阳誉为“万古丹经王”。其经将周易象理、莆老之学和丹法炉火三者互相契合.故名《参同契》。此经内容文辞古奥,后人有认为所谈为内丹,有认为所谈为外丹.但以内丹派为多。魏伯阳在书中指出自己的丹法继承古代仙真.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以易象说明人身配合天地变化修炼金丹的过程。此书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道教丹法的经籍,后世道教徒奉为丹经之祖。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著名善书。全书共1274字,通篇以太上老君口吻宣教.阐明天人感应、抑恶扬善之旨。经义谓祸福无门,催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地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录人善恶,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并言积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详列诸善与众恶条文,共计善事26,恶事170。此书劝人行善,将道教思想与民俗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特别南宋之后一直为封建统泪者所亲自提倡,因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抱朴子》包括《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两种,东晋葛洪(283一343或363)撰。葛洪《自叙》说:“《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此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与道学、儒学与仙学、金丹与方术、丹鼎与符箓等融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黄庭经》主要包括《黄庭外景经》与《黄庭内景经》,西晋魏夫人所传。《黄庭经》继承古代道救医学的观点,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及骨节毛孔各部位都有主管之神,并且一一列出其姓名、形状及其功能。劝人存思诸神形象,即可使其返归身内,获长寿命,而能得道。此经向为道教修持所重视,道谚云“日诵《黄庭》三五遍,不得道来也成真。”
《养性延命录》又作《养生延命录》,梁陶弘景集。此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为六篇,全书概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之理论及方法。《教诫篇》收集农黄至魏晋间诸家养生要语;《食诫》篇论述饮食之直忌;《杂诫祈禳》篇论述行为之宜忌;《服气疗病》篇讲述吐纳咽液、行气攻病;《导引按摩》篇言啄齿握固、漱唾咽气;《御女损益》篇指出“道以精为宝”,教人保精长生。其中所辑养生资料,为道教修炼所一贯遵循。
《灵宝华法》全名为《秘传正阳真人灵宝华法》,钟离权著.吕洞宾传。其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为三乘之法。上卷名为《小乘安乐延年法》,分为四门即《匹配阴阳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龙虎第三》、《烧炼丹药第四》;中卷名为《中乘长生不死法》,分为三门即《时后飞金晶第五》、《玉液还丹第六》、《金液还丹第七》;下卷名为《超凡入圣法》分为三门即《朝元第八》、《内观第九》、《超脱第十》。《灵宝毕法》是道教内丹形成体系之后的经典著作,向为道教修炼所尊崇。
《云笈七签》北宋张君房辑。张君房奉皇帝之命主持编成《大宋天宫宝藏》之后,又摘录其中精华,举凡万条,共有122卷,成为《云笈七签》。由于此书乃系缩编《道藏》而成,故此又被称为“小道藏”。其中大都摘录原文,分类汇编,不加论说,实为道教经藏之缩影。其书集北宋以前道教内容之大成,并残留着宋代以前《道藏》的痕迹,为研究道教之必读资料。
《悟真篇》北来张伯端撰。《悟真篇》前面部分言“养命固性之术”,为内丹修炼之命功,亦即修炼人身精炁神三宝,炼成长生变化之内丹。后面部分述”达本明性之道”,为内丹修炼之性功,通过心性之修养,以达到虚寂无为之境界。其修炼过程为性命双修,先命后性,以命功人手而以性功了手.体现了南派丹法的特点。《悟真篇》所述丹法,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内丹理论与方法,对于后来的丹道发展影响甚大。此书与《参同契》,同为历代道教徒最为推崇的两部炼丹巨著。
《立教十五论》又称《重阳立教十五论》金代全真教祖王重阳撰。《立教十五论》分为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打坐、降性、匹配五气、混合性命、圣道、超三界、养身立法、离凡世等十五论,一至六论为日常生活之准则,七至十一论为内在之修炼,十一至十五论为修道之境界。全论只有1000多字,言简意明,而包摄全真教旨,重在修持而不讲形式,为全真派立教之纲领.全真道士修持之指南。
《孙不二元君法语》又称《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或《孙不二女丹诗》,金代女冠孙不二著。此书收有《坤道功夫次第》五言诗14首和《女功内丹》七言诗7首。全部以诗歌形式讲述女子内丹的功法与景象。《坤道功夫次第》诗题先后为收心、养气、行功、斩龙、养丹、胎息、符火、接药、炼神、眼食、辟谷、面壁、出神、冲举等,此即女子内丹的功法次第。《女功内丹》大意描述内丹领悟的超凡境界,诗作文采颇佳,如第二首曰:“小春天气暖风赊,日照江南处士家,催得腊梅先进蕊,素心人对亲心花。”这种温馨恬淡的意境,正与内丹修养的高尚境界相合。此书在女子丹法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主导地位。
《张三丰全集》又称《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丰全书》或《三丰全书》,为元明高道张三丰之文集。张三丰为元明之际人道士,不仅是道教丹法的著名人物,也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武当内家拳派将其尊为祖师。《张三丰全集》保存了不少明代流传下来的的张三丰丹著.书内的一些重要篇章如《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道言浅近说》等,是道教内丹的经典之作。
《性命圭旨》题为“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述。全书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均有图及图说和九节口决说明。书中总结了各种有关内丹原理及方法,详细论述了内丹功法“筑基炼己,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台道”的整个过程。全书图文并茂,论述详明。本书竭力要把内丹功法通俗化,使一般人都能接受,井言“后之有志于道者,再不为丹经所惑也”因而此书亦是道教山丹的经典之作。
《道门十规》明张宇初撰。张宇初为第43代天师.授大真人,他不坦通于诸家学说和道教义理,更为注重道教内修,认为学道修仙是道教徒的根本。《道门十规》针对当时道教弊端,适应明王朝检束道教之举.制定十项规制内容,以加强对道门之教化。《十规》对于道教之渊源和流派、立教本旨、道教体制的各个方面和应当遵循之守则,均有简明概括立论述。全文试图推广全真教旨及宗风于道教诸派,是研究道教规制的纲领性文献。
《伍柳仙宗》明伍冲虚、清柳华阳《一云谢凝素》撰,包括《仙佛合宗语录》、《天仙正理直论》、《天仙正理浅说》、《金丹要诀》、《丹道九篇》、《慧命经》、《华阳金仙证论》等书数种。其中所述丹法,为全真派所提倡之清静修炼。书中会集道、儒、佛三家学说于一炉,论述内丹学理及功法,没有门户之见.使佛道中人和社会人士都能广泛接受。讲说丹法.不用隐喻,直截了当,较为易懂,因而为学习道教丹法的人士所推重。明末以来,流传甚广,甚至被当成研习道教内丹的必读之书,在道教内外深有影响。
《道藏》与《藏外道书》的编纂
(一)唐代正式编纂《道藏》
唐代道教被奉为皇族宗教,道教经藏在这时正式结集。唐高宗时,道士尹文操编纂《玉纬经目》7300卷。唐玄宗曾令诸观高道和京都学土搜集道经,并派使者广为搜访,亲加校阅。编成《三洞琼纲》,史载收书有7300卷、3744卷、5700卷等几种说法。又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部分,据载有2000卷左右。《三洞琼纲》和《玉纬别目》,台称《开元道藏》这是第一部正式集成的道藏。
(二)宋初陈抟以易阐道
宋初道教出现了一位易学大师,他就是隐居华山的高道陈抟。陈传好《易》,手不释卷,而且首创以图解易立法。据载他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车之才,李之才传邵康节.种放又以《河图》、《洛书》传李溉,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这些图式均出自陈传。陈传著作大多亡佚,今存世者有《阴真君还丹歌注》、《龙图序》、《正易心法注》等,及《无极图》和《太极图》流传下来。
(三)两家编篡《道藏》
北宋初建,社会基本安定之后.宋太宗即向访求道经,刊正道书。宋真宗又令人整理道经,最初编成《宝文统录》,后由张君房重编成为《大宋天宫宝藏》,共计4565卷。张君房又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签》,后人称为“小道藏”。宋徽宗诏令天下搜访道家遗书,复将《道藏》增至5387卷,称为《大藏》,之后又加增补,编成《政和万寿道藏》5481卷。宋孝宗重建《道藏》题为《琼章宝藏》。同时金章宗、全世宗亦积极倡编《道藏》,并由天长观提点孙明道会诸道土,合成《大金玄都宝藏》共602帙6455卷。
(四)元代编藏与“至元毁藏”
全真大师丘处机.生前曾嘱弟子宋德方共复《道藏》。当时丞相胡天禄捐献白金千两,宋氏门入秦志安主持此事。这次编修《道藏》。首次将全真道书收入其中。历时八载.编成《玄都宝藏》7800余卷。由于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佛增抓住《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问题打击道教。元宪宗令僧道二家辩论,借机颁旨焚毁45部道经印板.之后又烧了一批经板。元世祖至元年间,又命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版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玄都宝藏》因此焚毁。此为《道藏》编纂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人为性破坏,对于道教经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原来7800余卷的《道藏》到明代两次编纂只搜按集到5485卷.相差两千余卷之多.部分亡缺书目见载于《正统道藏》中的《道藏缺经目录》。
(五)明代编篡《道藏》
明成祖曾敕第43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藏》,后又敕其弟张宇清继续主持此事,均来告竣而卒。英宗正统年间诏令邵以正督校此事,方才正式刊板完成。这部《道藏》称为《正统道藏》,计480函5305卷。明神宗万历年间.又敕50代天师张国样增续《道藏》,续补32函180卷,名为《万历续道藏》。正续《道藏》合起来,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明版《道藏》,共计512函5485卷。
(六)丹道经书共分五派道教内丹,自钟吕金丹道开辟以来,复经宋元南北宗之分流,至明清流派纷呈,后人将其分为五派丹法,五派均有经典传世。南宋张伯端开创金丹南宗.著《悟真篇》。之后由石泰、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一脉相传,陈致虚和翁葆光解为人元修炼,清代有济一子傅金铨承其余绪。北派丹法始于金代王重阳著《五篇灵文》等。由其弟子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
一、孙不二等传承延续,明末清初之伍柳派丹书《伍柳仙宗》属于北派.同时清朱元育、刘一明、刘明瑞等人所撰道书均属北派。明代陆西星开创东派丹法,陆氏自称得吕洞宾亲传,撰《方壶外史》,宣称人元之道。清代出现西派丹法,创始人为李涵虚,自称曾遇吕洞宾及张三丰,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等,自成一派丹法。丹法中派推崇元代李道纯为代表人物,李氏曾撰《中和集》;清代道士闵一得,撰《古书隐楼藏书》,主张“中黄直透”法,亦属中派;清末黄元吉,融合南北丹法之中枢著《道德经注释》、《乐育堂语录》,亦为中派之重要人物。五派各系人物,均有不同丹理丹法之著述,分别收入《道藏》、《道藏辑要》、《藏外道书》等道教经藏之中。
(七)敦煌道经的发现
清光绪年间,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莫高窟中的藏书。王圆箓位于莫高窟,他能书善辩,并主管当地道教宫观。据其自述,发现藏经洞之时,“天炮震响,忽然山裂一缝”。可能洞壁突然开裂,被他发现其中的藏经。自从藏经洞发现之后,经卷及文物开始流失。先后遭到英、法、俄、日等国文化窃贼的掠夺.大量流失海外。敦煌遗书中的藏经,有一部分道经抄本。抄经年代,大致在隋、唐、五代之间。据《敦煌道经目录编》,共有496件。敦煌道经的发现.除古件道经之外,对明《道藏》可作补充与校勘。
(八)《道藏辑要》之刊行
《道藏辑要》属道经丛集,最初由蒋元庭编辑王清嘉庆年间。其书出于《道藏》,故名“辑要。此后又经刊刻,增加了藏外道经。至清光绪末期,原版《道藏辑要》已然罕见,又经贺龙想、彭翰然于四川成都二仙庵翻刻成为《重刊道藏辑要》。再次增加藏外道经,使其总数扩充为287种。《重刊道藏辑要》刻版现保存于成都青羊宫,即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
(九)《道藏》的重印
1923年10月,田文烈、李盛铎锋、赵尔巽、康有为、张謇、董康、张元济、梁启超、钱能训、熊希龄、江朝宗、黄炎培、傅增湘等13人.共同发起重印明版《道藏》的倡议。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颇信道教,愿出俸钱支持此项宏举。于是采用北京白云观藏明《道藏》原本,由上海涵芬楼影印,称为涵芬按本”。此本将原本《道藏》改为石印36开线装本,共印350部。道经总集从此公开于世,由道观流向社会。1977年,台湾艺文印书馆编印《道藏》,改为36开本共60册。同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编印《道藏》,编为16开本60册,此本增辑了部分藏外道书。1986年,日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缩印《道藏》,编为16开本30册。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核出版社三家联合影印《道藏》缩印之后编为16开本36册,此本对《道藏》作了适当的补缺和订正。这样,影印《道藏》的发行数量相当可观。自古以来被道教奉为“无上经宝”的“天宫宝藏”,终于“下凡”到了寻常百姓的家中。可以说,历史上《道藏》屡遭毁损的悲剧不会重演了,这是人类文化日趋进步的必然结果。
(十)《藏外道书》的印行
由于明版《道藏》仅仅收录了明代之前的道经,而且《道藏》失收道经屡有发现,明代之后《道藏》未再编纂,新出道经不在少数。因此,许多学术界和道教界人士都感到有续补或重编《道藏》的必要。明清以来的一些道教丛书,均对此做了一定程度的努力。1992年8月,巴蜀书社出版发行了大型新续《道藏》丛书——《藏外道书》。该丛书编委由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并联合了一些道教人士和海外学者。《藏外道书》共出36部,收书1016种,为再续或重编《道藏》做出了可贵的资料性准备工作。
第二篇:佛教入门经书
皈依法皈依法,这个法就是佛法,其载体就是佛经。皈依法就是相信佛经,学习佛经,并按照佛经中的教导修行。释迦牟尼佛传道49年,讲经300余会,留下无数经典,总计数量应该超过亿字。这些佛经,加上其它佛门高僧的论,和佛教的律法,构成佛教三藏十二部大乘经典。除非专门的研究者,我想当世没人能在有生之年深读全部三藏十二部经典,所以这儿我给大家推荐几部易读的、核心的、或者特别有益的: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4,《妙法莲华经》,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6,《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它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7,《长阿含经》,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8,《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如果时间不够,那么大家可以优先学习以上十部经书。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外面时常会出现些假冒的佛经,有的是自己写个经,对人谎称佛经,有的则干脆篡改佛经,加些不如法的东西,读这些假冒的佛经功德甚少,乃至会有害,乃至这些假的东西看多了,看到真的反而不信,由此越来越远离了佛道。辨别真假佛经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照三藏经典的目录,在三藏目录中的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在“中华佛典宝库”网站上有三藏经典的目录,以及大量佛经,网址是: http://www.fodian.net/ 至于篡改的佛经,就没法光看名字,而要多对照了。第一要看印刷者,公开的大出版社一般不会乱印,但有的人也可能假冒出版社;第二可多对照,本书后面所列网站上的基本是真经,如果不信,可相互对照,以及跟你自身所了解的佛理对照。好像假冒的《心经》、《地藏经》比较多。我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就算成功的让人念假《地藏经》,导致人家无法消罪以致死后下地狱,对他们又没什么好处。或者是他们宿世跟人家有仇?但编造伪经害人,自己也会遭恶报下地狱。对于大多数一般的佛教信徒来说,只要读上面提到的十部经就可以了。如果要进行科学或社会学研究,那么可以多看看《起世经》等阿含部经典。参考资料:李庆宏居士《佛教起信与入门》
第三篇:中国佛教的主要经书、标志、节日
一、经书
1、《金刚经》:“金刚”(vájra)有两种意义:闪电:具有极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钻石:世界上最坚硬、最珍贵、最受人青睐的宝贝。佛教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坏。
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着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业、口业、意业,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长劫地生死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在佛教释义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最终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
2、《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汉传佛寺中,僧众每日早课都必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以除魔障。又,以本经中,显密性相上的道理均发挥无遗,故是一部在法门上十分均衡,没有宗派偏倚的圆满法门。
3、《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使众生得到无上功德。阿弥陀经的大义有三点,一是说明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目的是要发起我们愿往生的心,二是介绍往生的方法,三是对众佛的称赞。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
5、《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经书的要旨主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明信佛智与己善根、唯求往生乘愿再来、修诸功德普皆回向、拯济群萌圆成佛果。无量寿经的五重玄义:释题——以无量寿为名。辨体——以不老长寿之德的泥洹为体。明宗——以发菩提心、专念彼佛、回向求愿往生为宗。论用——以带业往生、住定正聚为力用。判教——属方等教摄。
6、《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自己改变命运的方法,并能超拔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令其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死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的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王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经典之中,教理浅显易懂,又不需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7、《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关键词就是“妙法莲华”这四个字。“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是作比喻,形象地讲“妙”在什么地方,他的殊胜处,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法华经》教导我们:那里有苦难众生我们必须去救度。饥饿的人们我们要去施食。病苦的人们我们要去施药和打理。无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们要去弘法。把欢乐的福荫带给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们脱离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菩萨心。
二、佛教的标志
1、“卍”:“卍”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徵。“卍”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为吉祥的标志,将卍写在门庭、供物和帐本上。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左旋,—种是右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左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左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左旋进行的。
2、法轮: 可以译作正法之轮。轮是佛教词汇,在藏传佛教中又称金轮。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佛教语。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
3、塔:原为安置佛菩萨、祖师、高僧遗骨,作为供奉礼拜之用的一种坟墓建筑。,现在成了象征佛教的一种建筑物。究其根源,塔的建筑可以溯至佛陀。,传说佛陀涅檠后,他的须、发、舍利子等均由国王大臣收取,开建塔供奉。据佛经记载,建造塔有三层意思,一表人胜;二为起信;三为报恩。并为后世佛教徒沿用。建造各种各样的塔,以珍藏大德高僧生身舍利或经卷等。久而久之,塔式建筑就成了佛教建筑的典型象征了。
4、莲花:莲花是佛教典型的象征物。莲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晶质,有香、净、柔软、可爱的四德,故佛教常以莲花来比喻法界的清净。又莲花妙香广布,令见闻者喜悦、吉详,:故,诸佛、菩萨大多以莲花为座。如西方极乐世界之王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都坐在宝莲花上;佛教密宗中,以莲花比喻人的肉团心,表示众生本来具足之心莲。经常观想莲花可使人清净光明,所以莲花历来受到佛教徒们的珍视。
5、光相:人们常常在佛、菩萨造像上看到一轮圆环形的美丽光环,这就是光相。它象征着佛、菩萨的智慧之光。据说这种神秘的光明可以遍照二切而无所障碍。光相――般分为头光和身光两种。头光是发自眉间的白毫光,头顶周围所发的圆光;而身兜则是全身周围放出的毫光。
6、念珠: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持咒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之一,今 已昔遭成为佛教徒表示身份的标志。念珠因其颗粒数目不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如108颗念珠,即象征108种烦恼。一般信徒只用寸八颗手珠,称罗汉珠。
7、菩提树:传说释迦牟尼当年就是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修撂佛道的。于是,菩提树就成下佛教关于“觉悟”、”成道”理想境界的象征。因此菩提树被佛教徒擞为圣树,至今许多寺庙仍种植这种树。
8、曼陀罗:足以佛陀跌坐金刚座、菩提座上觉悟为主题所绘画的一种图案,用来表现大乘佛教“一即―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一般意义亡的曼陀罗是“道场”的意思。但在密宗 当中,曼陀罗则有多种象征意义:佛觉悟的境界;观想的界;以图像绘出佛菩萨布列的情形,作为修行密法时观想的对象。
9、六色旗: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成道时,圣体曾放出红、黄 橙、白、蓝及五色混合色。基于这一佛教界普遍的型信仰,1952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合会第二次大会,决定 将六色旗作为今后世界佛教信仰的一大象征。
三、佛教的主要节日
1、佛诞辰日:释迦牟尼佛在农历四月八日诞生,故称此日为佛诞。又称浴佛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自古以来,在当天佛教庙宇都举行一连串盛大的浴佛仪式、庆祝活动,祈求佛祖福泽社会,消弭灾难,以及礼请法师开坛说法,说教论道。
2、佛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佛成道之日。又称成道会、成道节、腊八。我国佛教徒为纪念佛陀成道事,乃于此日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粥。为了纪念佛祖,每年腊月初八寺院里就会施舍粥。所以也叫福慧粥。
3、佛涅槃日: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至波婆城,受金工纯陀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即枋檀树茸)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迦牟尼佛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的教诫,而后平静地入灭。为纪念释迦牟尼佛人灭,佛教称每年此日为佛涅架日。佛涅槃日习惯定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此例沿袭至今。寺院于此日通常举行一些简单的庆祝活动。
4、另外还有其他诸佛菩萨的圣诞及纪念日,佛菩萨的圣诞和纪念日,寺院中都要举行各种纪念仪式。按照佛教的惯例,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释迎牟尼佛圣诞宜放生念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释迦牟尼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诵经一卷,比常日有百千万功德;观音菩萨圣诞念《普门品》一卷,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地藏菩萨圣诞念《地藏经》一部,胜造恒沙七宝塔之功德;
四、初一十五
民间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是吃斋放生的日子,这是中国流传已久的习俗,这个习俗的流传是因为佛教在中国的盛行,据说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是四大天王或者忉利天王下来审查人间的善恶功德的日子,所以人们纷纷在这天去往寺庙吃斋拜佛,圣人们说在这一天茹素斋戒会有更大的功德。而在传统寺院里,同住的比丘们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集会一处,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戒,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修行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则于大众前忏悔。而作为在家佛弟子的居士们,则应在这样的日子里斋戒净心,吃素净的食物。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每逢初一十五,由于月亮盈亏的影响,人体内的血液流动也达到最大的潮汐值,容易冲动犯戒,在这一天吃斋诵经念佛,无论是对于普通的教众还是寺庙里面的僧侣,都会有更大的功德。
第四篇:道教饮食文化
道的“饮”与不“饮”
——道教饮食文化
《礼记》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不论是民族,还是宗教,在饮食上都会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
我们看神仙故事,经常会有这样的桥段,某个樵夫上山砍柴,看到仙人下棋。吃了仙人给的食物,从此可以不饥不寒,长生不老。《云笈七签》记载,某仙山“上有仙家数万人。地无寒暑,时节温和,多生神仙芝草,食之飞空而行。”
足见饮食这个事情,非同小可。连孟子也说:“老者衣帛食肉,王道之始也。”老人家能否吃上肉,竟然是王政是否实现了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所以怎么吃?吃什么?不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甚至达到了政治与宗教的高度。
一、素食
原因有两个:
一是因为道教徒修持的“三皈五戒”。《积功归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为了持此二戒,所以必须食素。道教认为:一切众生,含气以生,翾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蠕动之类无不乐生,自蚊蚁蜓蛐咸知避死。
道家有许多素食规定,如:《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说:“不得杀伤一切物命”,“不得渔猎伤煞众生”,“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老君二十戒》:“勿食含血之物”; 《老子化胡经》:“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之,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二是道教主张人们应坚持身体内的清爽干净,以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气存人存,而谷物、荤腥等都会毁坏人体内“气”的清爽干净。因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少食荤腥多食气。”道教把食物分为三、六、九等,以为最能败清净之气的是荤腥及“五辛”,所以忌食鱼肉荤腥与葱、韭、蒜等辛辣刺激的食物。《上洞心丹经赢诀》卷中《修内丹法秘诀》云:“不可多食生菜鲜肥之物,令人气强,难以禁闭。”《胎息秘要歌诀·饮食杂忌》中也讲:“禽兽爪头支,此等血肉食,皆能致命危,荤茹既败缺气,饥饱也如斯,僵硬冷须慎,酸咸辛不宜。”
道教饮食固然不主张人们每餐吃素,但也倡导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饮食油腻,能使人神清气爽,更能使人远离疾病。食物有五味,即酸、咸、苦、辛、甘。五味过于厚重,则会伤及五脏。酸伤脾,咸伤心,苦伤肺,辛伤肝,甘伤肾。人们的身体假如长时间接受肥甘厚腻,不只会加重胃肠担负,使身体受损,还会使人心气混浊,以致心烦气燥。所以说,道教倡导经常吃素,注重素菜搭配和营养全面,则能够加强体质、预防疾病、增长聪慧。
然而,道教也分很多派别,虽说其教义迥然不同,但是信仰是一致的。如道教正一派道士是可以食荤的,但是他们所吃的是三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而在全真派的宫观里,道士用餐都是素食。
二、少食
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神仙传》一书里写道:“食戒过多”。其它道书还讲:食欲少而数,不须顿多难消。常如饱中饥,饥中饱。多食酒肉,名曰“痴脂”,优狂无恒。贪美食令人泄痢。食熟胜于食生,食少胜于食多。多食,不但影响健康,影响体形,而且还影响精神和情绪。当我们饭饱后,往往都想睡觉。因为大量血液都要供应消化系统,相对脑部供血减少,使我们有昏昏欲睡的感觉。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饭饱神虚”。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辟谷。有人一听到说道士辟谷,就一位这位道士不吃食物了,其实,辟谷是指不吃谷物,并非不吃食物。所以,“辟谷”又称“休粮”或“绝谷”。这是道教的一种养生方法。此法盛行于晋、唐之际,到了宋、元以后出现了道教丛林,则鲜有复蹈者。
道教认为人体有“三尸”(亦称“三彭”、“三虫”),靠五谷而生,危害人体。若经过“辟谷”修炼,便可除“三尸”,以达到“长生不死”。辟谷时,仍食药物,并兼做导引等功夫。道士服食的药物大致有两类:一类属于滋养强壮身体的,如芝、黄精、天门冬之类;一类属安神养心及丹砂之类。特别是食丹之术,唯道教独有。道教以为丹砂、黄金等金石类性质稳定的物质经炼制后能够炼成“金丹”(又称“还丹”),人服用后能够长生、成仙。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说:“金丹之为物,炼之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药,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物以自巩固。”但许多迷信神仙的人,辛辛劳苦日夜炼丹,炼成之后,吃了金丹,不只不能长生成仙,反而中毒以至身亡。所以古人诗中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后来食丹术渐不为人所信。
据传辟谷术源于赤松子,他是神家时的雨神,传说中的仙人。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杂应》云:“余数见断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轻色好,堪风寒暑里,大都无肥者耳。”《梁书·陶弘景传》中说,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事,年逾八十而有壮容。”辟谷者不吃五谷,但可食大枣、茯苓、巨胜(芝麻)、蜂蜜、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
关于辟谷的故事,我们可以从明确记载在史书中的故事中选取,或许更有说服力;当然,这些故事很多充满了玄奇色彩,不妨从中看到古人对辟谷的尝试和笼罩在其上的神秘感,我们看到古老的史书,描绘的非常神奇,唐宋以后的史书,记载的趋向于我们目前理解的辟谷:
1.《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
2.《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
3.《南史·隐逸传》载,南岳道士邓郁“断谷三十余载,唯以涧水服云母屑,日夜诵大洞经。
4.《北史·隐逸传》称陈道士徐则“绝粒养性,所资唯松术而已,虽隆冬冱寒,不服棉絮”。
5.《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
6.《宋史·隐逸传》载,宋初道士陈抟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
7.《北史·李先传》载:“(李先)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童。”
三、养生
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为主要目标,十分留意饮食养生,食物选择以及食物搭配等方面的考究,是道教饮食养生的重要内容,以充足的饮食营养补益精气,以合理的饮食分配、均衡人体脏腑的阴阳偏颇。
道家宣扬修炼的长生成仙,认为注意饮食养生是长生成仙的途径。南宋曾慥《道枢》卷七《黄庭篇》就说:“子欲不死,肠中无滓;子欲长生,肠中常清。”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三《极言》:“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宋陈抟《陈先生内丹诀》说:“行持下手之初,先须以饮食养和五脏,不可失饥过饱,心田安静,无忧无愁,乃可入道也。”
道教历来主张食疗,以至产生唐代道教饮食养生经典《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立食治篇,提出“安生之本,必资以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主张“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唐代食药养生在社会上极为盛行,《食疗本草》的食物疗法成为专门的学问。道教讲究修道中的饮食调养,更将饮食养生与道士修持、修养相联系。道教讲究“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道教主张修行之人要“饮食有节,动静有常”。道教修炼内丹“要节饮食,薄滋味”。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引《养性延命录并序》张湛《养生集叙》说:“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云笈七签》卷三十二杂修摄引《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丹阳问:何名太上七返?师曰:一者少言语,养内炁。二者戒心性,养精炁。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戒嗔怒,养肺气。五者美饮食,养胃气。六者少思虑,养肝气。七者寡嗜欲,养心气。是也。”这段王重阳与马丹阳的问答,反映出全真宗师王重阳的饮食养生智慧。
四、正一
在饮食上,全真道派与正一道派有所不同。全真道徒不结婚,不吃荤腥,常住宫观清修,称出家道士。正一道徒能够有家室,不住宫观,能饮酒食肉,以斋醮符箓,祈福禳灾为业,称在家道士。
天师道(正一)的饮食特点——厨会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中华料理,享誉全球。天师道作为较早的道教教团,有着完整的教规教义。对于饮食,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要求。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厨会、聚餐制度。
天师立教,推行“盟威清约”,规定“神不饮食,师不受钱。”针对之前巴蜀地区流行的淫祀之风,百姓花费大量钱财、贡品去供神求福的现象,天师明确指出,神明是不饮食的。其实大家心里都知道,庙里的神仙是泥塑木雕,不吃不喝的,那些贡品最后都哪里去了?还不是都到了庙祝的厨房里?
天师洞察到了事情的本质,所以在规定“神不饮食”的同时,又推行了一套厨会制度。神仙是不饮食的,但是贡品还是要有的。这些贡品最后也不能全部归某个人吧?咋办呢?“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与其一小伙人躲起来吃,不如大家一起吃。那就大家一起吃吧,全体信徒聚餐。
厨会制度,担任着连接信众和教团之间的沟通桥梁的作用,也是天师教化百姓的一个方式。厨会的目的有几个,分别是:庆贺子女出生、嫁娶、解厄、赎罪、祈福,另外还有三会日,教区全体信众的聚餐。
天师道虽然是在家信徒较多,不忌肉食,但是有四样动物的肉是不能吃的。分别是:犬、牛、大雁、乌鱼。
究其原因据说是:
(1)牛。一辈子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终生劳作,普济众生,它太辛劳了,不能吃。
(2)乌鱼。人们常说:“乌鱼精最可恶,连自己的亲生子都吃”,但天师世家的说法与此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乌鱼一到产卵期,两眼昏花,什么也看不见,只待饿死升天;乌鱼鱼崽最有孝心,宁可自己游入母嘴,给娘充讥,也不能让娘饿死,其精神可贵可嘉,吃不得。
(3)鸿雁。失偶孤雁,终生独居,处境凄凉,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该吃。
(4)狗。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自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终生随主,为主效劳,不可食也。
盖牛忠、乌鱼孝、雁贞、狗义之故。
江西龙虎山,是道教历代天师修道炼丹之所,饮食文化十分丰富,并形成了独有的道教饮食文化,天师道家菜也形成了系列。
天师八卦宴是历代天师为宴请宾客,举行重大活动设的大型宴席。宴席的最大特点是,既注意菜肴的品种,更注重菜盘的摆放,饮食文化非常独特,道教的寓意也很深刻。设席时,使用的是老式八仙桌,按八卦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位,先上八个小菜或小吃,如捺菜、茄子干、柚子皮、霉豆腐、灯蕊糕、寿星饼、南瓜子、冬瓜糖等,八位客人各人斟上“天师养生茶”。茶过三巡,撤下小菜,再上八大菜。先是上用“红枣糯米”等原料精制而成的太极八宝饭,八宝饭放在桌子的正中,定下乾坤,然后,按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道教八卦规律,依次摆上特制的盘子盛装的八大。按道教方位规定,北为玄武、南为朱雀、左为青龙、右为白虎。所以,代表玄武的红烧龟肉放在上座的正中,代表朱雀的板栗烧鸡放在下位的正中,左右两侧正中分别是代表龙的清炖蛇和的红烧兔子肉。其它荤素菜肴便在空位摆下,正好围盛开个太极八卦图,可谓色、香、味、形俱全,文化韵味十足。
乾位(马):扬(羊)鞭催马
宋朝时,天师名声大震。信士万崑,骑驴问道龙虎山。借问牧羊老人,天师府如何走?老汉举鞭遥指,驴警鞭猛跑。老汉大笑:“此马真怪,怕什么?”万崑思索,平时夹驴赶路慢行难达。今日怎么这么快,可能与羊鞭有关?后人按典故做道羊肉和驴肉同烧的菜,确是冬令壮阳的养生好菜。“扬(羊)鞭催马”红火了大江南北。
坤位(猪):夜敬山神 每年入秋以后,龙虎山一带常有野猪出没,毁坏农田庄稼,乡亲无奈,请天师上山降伏。张天师叫乡亲设法打几只野猪,置锅在野地夜间用板栗烧煮野猪肉,并奉上一碗给山神,以示敬祭。从此野猪再也不敢扰民,保得了一方平安。
震位(龙):乌龙吐珠
据袁晓初老人口述,天师八卦宴原有许多传统养生菜,乌龙吐珠是其中之一。天师府来了皇亲国戚,除了本地的山珍海味,还要买名贵的海鲜原料做菜。乌龙(即海参)吐珠(鸟蛋),是一道低脂肪高蛋白菜肴,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人群的养生菜。
巽位(鸡):天师养生鸡
越冬以后,上清古镇常有体虚人群请教张天师有何灵丹护体。天师诚告父老乡亲,宰自家养的土鸡一只,与家鸽同炖,加入人参、当归、天麻、灵芝、冬虫夏草等中药,可以补虚、活血养颜、滋阴补肾。乡亲照方制作,确实效果良好,从此“天师养生鸡”就流传至今。
坎位(兔):飘香乌兔
《道德经·真悟篇》“先把乾坤当鼎炉,再博乌兔药未烹”,意思说,人在宇宙本身就是一座炼丹炉,自己就有原料提炼出丹药来,如果加入乌兔和中药一起来提炼更会炼出延年益寿丹来。飘香乌兔有活血化瘀、行气壮阳之功。
离位(猴):莲花猴头
该菜根据龙虎山莲花采不得的传说而来。取洋葱、莲藕,炒猴头菇(二十四山珍之一)食之,爽脆香嫩无比。可降血压、血糖、血脂。
艮位(虎):泸溪斑虎
一天,张天师在泸溪河边,练剑提气,修炼内丹,见河里一群桂鱼,如猛虎般地猎杀河中生灵,天师一气将剑向桂鱼刺去,刺中一只甩到了云锦山的山崖上,其他桂鱼吓得躲入河中石缝,很少出没。偶尔抓到一只,用捺菜烧制或糖醋,真是鲜美无比。
兑位(蛇):铁板煎泥蛇
龙虎山有一年遭遇千载难逢的大旱,河溪干涸,黄鳝暴死在鹅卵石上,被烈日烘焙。天师路遇饥民,劝其拾捡充饥,食之奇香无比。后人仿制卵石煎黄鳝(泥蛇)却成了一道美味的道家养生菜。
第五篇:道教演讲稿
道教PPT演讲稿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开始本节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的学习目标,我们本节需要: 了解道教的产生与发展;熟悉道教的基本教义;掌握道教供奉的主要神仙以及护法神将的名称与象征意义;了解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洞天福地,再一个是掌握中国著名的道观和道教四大名山。
本节呢我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来讲,我们先来看一下道教的产生与发展,大家应该知道道教为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道教呢,把老子奉为教主,对老子的《道德经》加以宗教性的阐释并作为主要经典,并且呢,把《道德经》中所提出的“道”作为根本的信仰,因此称道教。
东汉灵帝时,张角在河北创立的太平道被看作早期道教的形成。东汉末年,张陵在蜀中鹤鸣山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被称为张天师,尊为道教的创始者。所以我们要注意张陵才是道教的创始人而不是老子雀蜂老子为教主。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分化合流,流传至今的全真道和正一道成为道教最主要的两大道派。
我们来了解全真道和正一道:全真道呢是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创派人是王重阳。全真道以《道德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孝经》为主要经典。
修行上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录,不事黄白之术,以修身养性为正道。全真道士须出家,不得蓄妻室,并有严格清规戒律,建立有森严制度。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开创全真七派,尤以长春子丘处机龙门派势力最大。
而正一道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以江西龙虎山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正一道,实则江南道教的统一命名,统归龙虎山天师府领导,以次与北方全真道相对。正一道,集符录派之大成,以行符录为主要特征,比如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避灾等,奉持的主要经典为《正一经》。还有一点是正一道士可以有家室、不出家,清规戒律也不如全真道严格。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派,正一道主要流行在江南和港台地区。
我们再来看一下道教的基本教义:道教呢宣扬“道”是“万物之母”,是宇宙万物之中最核心的东西。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道教相信人通过修炼可以得道飞升,进入仙境,因此也提出一整套修炼方法。他们让人们相信生活在世上是快乐的事,并让人们相信通过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在现实世界当活神仙。因而道教吸收了古代流行的各种养生术,加以宗教的解释和发挥。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主要有内丹修养和外丹修养。道教的外丹呢就是指像上图一样炼制丹药,主要原理呢就是将丹炉内加入重金属矿石加以炼制,希望能炼制出所谓的长生不老之药。而实际上这些“灵丹妙药”丹药不仅不会使人延年益寿,反而对人体是有害的,像唐太宗就是因为吃了进贡的长生药而死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道教的经典和标志,像《道德经》《道藏》,以及太极图。也就是说当我没看到他们就应该立马联想到道教。
我们再来看一下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
道教供奉的对象是一个庞杂的神仙系统,包括天神,地祗,人鬼。神有尊神俗神之分,具有权威和超凡的能力,享受祭祀;仙由人修炼而成,散淡闲适,法力无边,但不一定要祭祀。整个道教的崇拜对象等级分明,各有所职。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们道教的尊神,三清。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的合称。玉清元始天尊(又称元始天尊,玉清大帝)通常玉清戴芙蓉冠,披云霞紫袍,坐三清殿中央
上清灵宝天尊(又称灵宝天尊,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皓发白首在道观中通常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坐在玉清的左侧
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是道教供奉的最高尊神。右侧为太清其形象常为皓首白发,慈颜微笑,手执太极神扇。
三清各为教主,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三清之中对道德天尊的信仰最为普遍。道德天尊也可以称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
我们前面说过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而这四御是统帅天地的万神者 玉皇大帝:他总执天道诸神,玉皇大帝在《西游记》中被称为是万神之王 而这位北极大帝呢他协助玉帝执掌寿天祸福,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戈之事。
提起南极大帝大家可能觉得挺陌生,但他还有另外的名字(放图)“南极仙翁”和“寿星”相信应该亲切的多了。
后土皇地,她是一位女神,协助玉帝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山河之秀。了解过三清四御我们再来看一下三官,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是早期道教的显要神灵,自明代起便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说法。而关于三官通常的说法是,三官即尧(天官)、舜(地官)、禹(水官),也就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三位部落首领。传说三官本是元始天尊的三个儿子,天尊将始阳九气、清虚七气、晨浩五气吸入口中,经九九之期,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分别从口中突出三个婴儿,这就是尧、舜、禹。其实三官大帝在道教中级别不是太高,但由于三官职能与民众利害密切相关,故而知名度很高。
接下来我带大家了解一下日,月,五星。日为大明之神,作男像,以金色太阳为饰。
月则为夜明之神,作女像,以白色月光为饰。五星古为岁星(木星)、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五星又称五曜,和日月合称七曜,道教经典中常赞颂这些神明。二十八宿诸星和北斗,也是道教崇拜的星神。
道教把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称为四方神又叫四灵。先来看一下青龙:古代神话谓东方之神为青龙,因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组成龙形,位于东方,属木,其色青,故称青龙,亦作苍龙;
白虎:虎,为百兽之长,它的威猛和传说中降服鬼物的能力,常常跟着龙一起出动,‘云从龙,风从虎’成为降服鬼物的一对最佳拍档。
朱雀:朱雀又可说是凤凰或玄鸟。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也有从火里重生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鸟一样,故又叫火凤凰。
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在后面呢我还会提到它。了解过三清,四御,三官日月五星,四方之神这些道教尊神后我们再来学习一下道教的神仙。
老而不死曰仙”,仙又有人仙、地仙、天仙和神仙之分。道教神仙的队伍十分庞大。最常见的神仙有: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天妃娘娘(妈祖)、财神等等。可以说道教崇奉的仙十分庞大先从真武大帝说起:
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的 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传真武为净乐国太子,后在武当山修炼,得道飞升,威镇北方。真武原指黄道圈上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玄武,呈龟蛇形象,为星宿神。宋代玄武被人格化,成为道教大神,龟蛇亦变成真武手下两员大将。为避赵宋始祖赵玄朗之讳,改称真武。元世祖忽必烈营建大都、与南宋对抗时,传北京西直门外有龟蛇显现,真武被尊为北方最高神,世祖下诏建庙祀真武。
文昌帝君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俗称文曲星)。宋元间道士称,天上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以后历代转世,玉皇大帝命他掌管人世功名利禄,遂成为道教大神文昌帝君,备受读书人的崇拜。
魁星:魁星指北斗七星中组成斗形的前四颗星。道教称其主文运(“魁”有“首”之意),故与文昌帝君一样,备受读书人崇拜。
天妃娘娘:妈祖为妙行玉女降世,因得玄通道法,驱邪济世,云游海上,专为渔民,航海之人解救危难而被尊为航海保护神。
八仙:民间有关“八仙”的故事流传最广,即铁拐李、吕洞宾、张国老、汉钟离、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
现在呢我来看一下我们的财神:财神掌管人间财帛,人世爵位,人们奉祀财神以求五谷丰登,财源亨通。
道教的护法神将也有很多,多属流传于民间再为道教所供奉的俗神护法神将常见有关帝、门神、土地、城隍等
我们先来看一下护法神将关圣帝君—关羽,关羽在宋代以后才名声大震,因其为“忠、孝、义、节”的楷模而屡受皇帝褒封。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尊其为伽蓝神;道教则尊其为关圣帝君。关公遂成为惟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
道教称,关圣帝君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辟恶,乃至招财进宝,庇佑商贾等等“全能”法力。旧时关帝庙数量之多,居全国诸庙宇之首。
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最为壮观、保存最完好之关帝庙。河南洛阳的关林,传为埋葬关羽头颅之处,也是著名的关帝庙。
这里有一个问题道教为什么供奉关羽? 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把教化为神,道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那么神也就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山河湖海,人间的圣贤豪杰,都能化为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是多神论。关羽是一代豪杰,封其为神,取其忠和义。
道教把《道德经》作为神圣的经典,崇尚忠义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供奉关公也是顺理成章的。
护法神将
王灵官:王灵官名王善,是宋朝萨真人(萨守坚)的弟子。后成为道教重要护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山门,镇妖压魔。从明代起王灵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灵官庙。
绝大部分宫观的第一座殿堂都是灵官殿,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佛教寺庙里的护法神韦驮的地位相当。
灵官的像都是威武而凶恶,红脸膛,三只眼,三目怒视,虬髯四张,披甲戴盔,手执钢鞭火轮。
门神:门神是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最早的门神是神荼和郁垒,神能是“指鬼”;唐代出现钟馗捉鬼的故事后,钟馗亦被作为门神以驱鬼魅;元代以后又有曾以唐秦叔宝和胡敬德为门神。
灶君:也称灶王爷,东厨司命等,为司饮食神,晋代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灶君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所以我们一般见到的灶神像呢两边都会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就是希望灶君在上天时多说点人间好事,为人间赐福。
城隍神:城隍神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这两位呢就是我们可爱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人们认为土地承载万物,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因此祭祀土地以保证农业收成;又称土地为地方行政神,可以保佑乡里平安宁静。
好了道教的神仙体系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再来看一下中国著名的道观及道教名山。
中国著名的道观及道教名山:全真天下第一丛林---白云观:白云观位于北京西城区复兴门外白云路东侧,是明代以来道教全真教派的第一丛林,北京最大的道观建筑。这张是白云观的平面图大家看白云观全部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后面为花园。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路,以此为牌楼,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四御殿,戒台与云集山房等大大小小共50多座建筑,共2万平方千米。其中这个丘祖殿是主要殿堂,内有丘处机的泥塑像,塑像下埋葬丘处机的遗骨。
道教全真派有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主要供奉丘处机,另外两个是陕西户县重阳宫和陕西芮城永乐宫,分别主要供奉王重阳和吕洞宾。
道教四大名山 四川青城山 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安徽齐云山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
湖北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方圆400千米,有72峰,36岩,24涧,11洞,3潭,9泉,10石日,9台等胜景。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武当山-----龙虎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千米处桂溪县境内,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中国道教发祥地。主要景区及景点有正一观景区,仙水岩景区(仙女岩,飞云阁,象鼻山,民俗村,无蚊村,升棺表演),上清宫景区(大上清宫,上清古镇,天师府)。
齐云山位于湖南省桂东县普乐乡和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上犹县五指峰乡交界处。
齐云山是江西诸广山脉的主峰,海拔2061.3米,赣南第一高峰。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
神仙居住人间的三十六处名山洞府为三十六小洞天,除了将宇宙整体分为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宇宙空间之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宇宙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福地洞天。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西济源市,是中国九大古代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相传为轩辕氏黄帝祈天之所,名曰“天坛”。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因而家喻户晓。同时,王屋山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风景区。
委羽山位于浙江省黄岩区,千年委羽,道家圣地。引得众多的古今名流探奇览胜,题诗作对,名留千古。
七十二福地
《天地宫府图》云:“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福地”一词,其出现甚早,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引有《福地志》和《孔丘福地》。“七十二福地”一词亦见于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有“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云云,具体名目则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所编《天地宫府图》等书中。它们是----我们只需要简要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道教的礼仪 1.道教的称谓
2、道教的主要法事
先来看一下道教主要称谓
1.男教徒称道士,又称道士先生,可称方 士、道人,又可称天师、炼师等;
2.女教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
3.道观的负责人可称为监院或住持,俗称 当家的。4.教外人对道士、道姑一般都可统称为道长。
2、道教的主要法事
斋蘸即供斋醮神,是道教常见的一种法事,有日常的持诵和忏法。斋醮常配有烛灯和音乐吹打,颇具民族特色。
建斋,即作道场。
持诵,即受持而咏读之,俗称念经。
忏法,即拜忏的方法与仪式,用以忏悔。好了这节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