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南溪人文精神浅析

时间:2019-05-13 20: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塑造南溪人文精神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塑造南溪人文精神浅析》。

第一篇:塑造南溪人文精神浅析

塑造南溪人文精神浅析 南溪县政府办 叶江涛

没有思想的领先,就没有发展的领先;没有观念的超越,就实现不了发展的跨越。浙江大学的培训,我更多的感受到是思想、是理念,特别是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南溪掀起学习义乌热潮,促进南溪更好更快地发展中,应当把南溪人文精神作为一项激发全县上下抓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塑造南溪人文精神至关重要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文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为文化的核心,是人们共同的人生价值,也是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当前,塑造和实践城市人文精神已得到普遍共识,我国各大城市在加快改革开放的同时,纷纷提炼并塑造各自的城市人文精神,如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深圳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等。这些城市都把人文精神的塑造视为一场克服弱点、更新自我、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竞争,作为彰显、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一)塑造人文精神,是保持发展态势所需。从当前来看,南溪的发展已经到了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发展要求和态势,最需要在全体市民中激发自强不息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争先进位的志气,这就对人文精神建设提出了更为迫切的新要求。近几年来,南溪各行各业干部群众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加班加点,敬业勤业,表现出强烈的干事激情,比如我们的征地拆迁、招商引资、融资贷款、城市建设、公路建设等等,应该说,这几年,南溪取得的成绩,发展大跨步,干部的精神状态和作风更是得到大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在全县干部当中,由于近几年的越常工作,也显得有些放松。所以,我认为,激情是一个阶段的,人文精神是永恒的,必须把南溪这种激情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才能给南溪注入永不枯竭的动力。可以说,凝聚南溪人心,激发创业热情,迎接时代挑战,创造辉煌业绩,如今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支撑和鼓舞。

(二)塑造人文精神,是营造创业氛围所需。浙江经济得以发展,深层次的原因在文化,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发展的有机结合,在于浙江精神中包含的一种创业理念和创业气魄。在创业发展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创业者、投资者和企业家,对南溪的创业发展环境不太满意,希望南溪的创业发展环境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尤其是一些同志认为在南溪城市的人文特色、人文环境中,存在着不利于创新创业、开拓进取的消极面。我们认为,创业发展环境,最根本的是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是人文精神在发展软环境中的体现。形成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就必须对南溪人文特色有一个科学的、辩证的态度,进行扬弃和创新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

(三)塑造人文精神,是打造城市灵魂所需。我们的县城不仅是现代化的城市,还应是文明的城市。整个城市应该是一个有序组合的有机体,一个多样统一的系统,应该更突出精神的内涵、品位和凝聚力。目前,南溪滨江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地推进,旧城功能也在逐步完善,一座美丽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正加快推进。而人文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根、一个城市的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城市越大,城市化发展越快,就越要寻找维系城市这个有机体的根、寻找凝聚城市这个文明之都的灵魂,让市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为“仙源福地,上善水城”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只有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强化城市人文特色,才能确立竞争优势和特色,提升南溪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互补错位发展。

(四)塑造人文精神,是提高全民素质所需。提高人的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必须虚功实做、以虚促实。弘扬南溪人文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移风易俗的过程,就是提高市民素质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文明的迅速普及,世界优秀文化得以在最快的时间里,在最广泛的空间领域内交流、融合与共享。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社会的发展在让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文化糟粕。在新与旧、良与莠两种思潮的冲击交锋中,社会上的浮躁之风渐起,核心价值观受到极大挑战,传统道德观逐渐迷失。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提炼和大力弘扬南溪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全体南溪人民的共同精神追求。

二、把握南溪人文精神传统特色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人文特色,深埋于城市的历史发展之中,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尤其是南溪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人文精神对城市发展更具有决定意义。县委于2007年提出了“大气包容,开拓创新”的南溪人文精神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一)南溪人古朴凝重的磅礴大气。南溪为“万里长江第一县”,长江流经境内39公里,“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博大气势在南溪充分体现。南溪有长江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码头文化(比如唐代著名诗人韦庄《夜雪泛舟游南溪》云“因寻野渡逢渔舍,更泊前湾上酒家”,诗中反映出当时长江渡口边过客较多,酒家常是他们小憩之处,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当时南溪就有码头文化)、鱼凫文化(公元前3000到4000年之间,鱼凫时代正是落后的渔猎经济步入先进的农耕经济过渡期,他们豢养着一种能捕鱼的鱼鹰——鱼凫(学名鸬鹚),即今川东一带渔民常使鱼凫的水老鸦。役使捕鱼不失为一种简单而省力的办法,人们便以其特色的捕鱼手段称呼其部落为鱼凫部落,即巴人部。他们地近宝源山,同其它兼事贩盐的巴人一样,也从事巫盐贩运,以逐其利。当时鱼凫巴人主要聚居的地方,早在先秦已很有名。明正德《四川志》记叙州府南溪县北三十里有鱼符津)、酒文化(南溪县的酿酒历史悠久,唐代就有了作坊式的“家酿”,“南溪春”很是出名。唐代诗圣杜甫路经戎州,品南溪春酒即兴赋诗“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北宋诗人黄庭坚客居宜宾也盛赞曰:“常饮荔枝绿、更重南溪春”,足见在唐宋时期,南溪佳酿已居白酒之上乘。)、南蛮文化(僰人较周围各民族文化高,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据《水经注·江水》引《地理风俗记》云:“僰人夷中最仁,有仁道,故从人。”等等,同时也有民间艺术、风俗节庆等。这些都是受到广大民众高度认同和生活化的地域文化。这些文化的交融,充分体现南溪“大气”情怀。

(二)南溪人的兼容并蓄的包容胸襟。南溪县境内2000年前汉代的石棺上发现了浮雕“凤竹蛇”图画,僰人是崇奉竹图腾的古濮人后裔;凤是楚人崇奉的图腾;蛇是古越人崇奉的图腾,这就体现了南溪人多种族的融合。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更是促进了南溪民族大融合。元末明初,1370年以后,朱元璋为了维护新政权、控制西南地区、恢复农业生产,将蒙古官兵、塞外边民、降兵降民、地主富豪、流民、贫民、罪犯、军队等迁徙到四川,明初向四川的迁徙的的对象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明末清初移民,从顺治元年(1644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四川经历了长达37年的战乱,在战乱中,各方都以严杀作为威慑手段,致使四川人口锐减,几乎灭种,相传康熙三年(1664年),县城仅存杨、万、侯、阚、董、邹等七户,人迹几绝,从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移民相继来南溪定居,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南溪县人口达6.2万人。三线建设时期,长庆厂、南山厂、红光厂等大型军工企业从大城市迁入南溪,使重庆、吉林等省市的人口转移到南溪。近几年的招商引资、干部交流、商贸往来,使南溪更以博大的胸怀吸引四方来客。

(三)南溪人的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从古到今,南溪人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明代四川总兵侯良柱敢打敢拼,创下“西南奇捷”。无产阶级战士孙炳文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与袁世凯篡权罪行大张挞伐,与蒋介石反革命行为作斗争,并引导朱德走向革命道路。郭伯和、曾文昭、曾君杰等一大批革命烈士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敢于牺牲生命,寻求光明。近年来,南溪人开拓进取,积极发展经济,以园区为阵地,以招商为手段,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以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为切入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成全省三个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县之一;以滨江三期工程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县城向西推进,目前滨江新城初具雏形。

(四)南溪人的独树一帜的创新风格。包弼臣专攻书法,掌握颜、柳、欧、苏字体奥妙,终于新创具有独树一帜的“包体字”,“书名噪于遐迩,而画尤工绝”。邓子均自制曲药,对酿造下窑温湿度和勾兑颇有考究,经过十余年的酿造实践,终于试制酒谷、饭谷、高粱、包谷、荞子5种粮食混合酿造而成的质美味醇,香浓色冽的“五粮液”。中国兵工创业者之一刘鼎一生虚心好学,挚着地钻研技术知识,善于吸收世界各国新兴的科学技术,结合我国工业发展的实际,加以推广应用,特别是在制定中国制式武器系列、建立兵器科研机构、开展新型武器研制、制定更新兵器工业生产纲领、改造生产条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他南溪名人比如:曾远荣,长期从事泛函分析研究,是我国泛函分析界的元老,也是我国开展这一领域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广义逆等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萧经芳,取得布鲁塞尔大学公法学特级博士和教授职称。尔后又在日内瓦高等国际学院研究国际公法与国际问题,相继成为国防行政法学会,国际宪法史学会和国际外交学会会员。郑集,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万国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包德明,女,生于1913年7月,现为台湾著名教育家。曾获联合国大学校长协会颁发的《亚洲杰出女教育家奖》,英国国际生物学研究中心颁发的《世界杰出人物奖》及国际十字会颁发的《杰出女教育家荣誉奖》,享誉国际教坛。近年的南溪发展中,县委、县政府以穷财政办大事的理念,创新思路,做到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走出来一条适合南溪发展的模式。

应该说,当前人文精神虽然引起了人们关注,但并没有被当成实质性竞争因素而受到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对南溪人文精神反思,并赋予人文精神更为宽泛的时代内涵,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具体表现为:

1.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创业魄力。要率先发展,就要洞察发展先机,先人一步,先声夺人,先下手为强,积极进取,勇往直前,需要全县各行各业,每一个南溪人都要有敢争一流业绩的勇气和决心,以跳起来摘桃子的姿态去工作,把南溪建设成为全省科学发展的先进县、川南经济的排头兵。

2.突破陈规、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要从过去只注重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计划经济陈规,转变到更富有建设性、实践性上来。既要勇于开拓,大胆试、大胆闯,不断推出新思路、新举措,又要切实体现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来。

3.热爱学习、尊重知识的崇文风尚。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南溪“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被誉为川南教育名珠。应加大“科教兴县”战略实施力度,进一步以名师、名校、名校长等“三名”重要途径,提升南溪教育整体水平。4.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合作精神。就是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发扬光大过去浙江人“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需要我们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还需要我们既善于竞争,更善于合作。

5.诚实守信、文明团结的和谐意识。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诚信已成为一个地方竞争力的基石,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培育全民的诚信意识,是南溪人文精神承载的重要任务之一。文明、团结是南溪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更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四、南溪人文精神与当前发展融为一体

南溪人文精神凝聚着全县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南溪人文精神为主线,组织丰富多彩、社会公众喜闻乐见、具有强力影响的宣传方式,向社会公众推展,使之融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进而表现为群体性的社会行为特征。当前,培育南溪人文精神必须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一)人文精神与加快城市建设相结合。

南溪人文精神体现在城市建设上,显示出南溪城市的大气、和谐、优美,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4.76平方公里的西城建设,通过两横五纵道路、桂溪河商业街、文化体育中心、主题文化公里、五星级宾馆等建设,认真搞好“水”、“绿”文章,有机地把城市建设与长江的豪迈气魄、与周边的山势和平坝有机融合起来。坚持把保护、弘扬历史文化与县城的城市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南溪历史文化精髓融入到商业街区、公园、雕塑、广场的规划建设之中,集南溪历史传统和城市时代精神于一体,打造城市文化景观群,提升商业文化内涵。比如:在历代名人方面,南溪人杰地灵,文人骚客、革命志士等不胜枚举。其中比较重要的人物有侯良柱、包弼臣、包宽、孙炳文、郭伯和、刘鼎、郑集、邓子均等等。对于著名革命家孙炳文,可主题雕像,激发南溪人民一马当先的争先气概,其他侯良柱、郭伯和、邓子均等,可塑于各节点,体现南溪人的精神;对于著名书法家包弼臣,以馆藏其书法等文物为模本,通过碑书、壁画等形式体现;对于途经南溪并留诗词楹联的文化名人如陆游、韦庄、杨升庵等,将其诗刻于各公园或景点。可以认真分析南溪文物具有的特色,如对典型器皿的具像进行模拟或艺术化抽象,提炼特色形态要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形成广场小品、大中型城市雕塑等。南溪拥有历史悠久和独具地域风格的传统特产,酒、豆腐干、黄粑远近驰名,具有较高的文化含量,一方面可以加强特产包装,搭建土特产品经营街,集市、工艺品加工作坊等公共建筑载体,实现与旅游业的结合,比如把豆腐干手工作坊、南福酒作坊等传统作坊区经过修复后向人们展示;另一方面,物产也可通过雕塑、图案、小品等方式艺术地运用在城市建设的各个场所内,赋予其文化性。

(二)人文精神与优化创业环境相结合。

要营造南溪良好的创业氛围,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增强全民创业意识。作为一个既没有特殊区位和交通优势,又没有得到特殊优惠的农业县,义乌为什么能够在改革开放以后迅速兴起滚滚商潮,不仅在短短的20多年间嬗变为“华夏第一市”,我认为,关键是人家的创业氛围。“男人勤,田头同黄金;女人勤,栏头出白银”,“鸡鸣三遍离床铺,三个五更抵一工”,我们了解到,义乌一些家里,有土地入股收入,有房租收入,完全能够满足一家人的生活,但人家还从市场上去找来料加工,比如串珍珠等等,无时不刻在找钱,我认为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品质的问题。我们到泸州或是到成都重庆经过泸州,都可以看到一个现象:江阳区况场镇场前街面、店前摊后、家中院内,到处都闻缝纫机转动声。况场镇离泸州城区较远,老百姓挣钱不容易,加工作坊散落在农户家中,农村老人、妇女、孩子的劳动都不计工资,在家中缝纫,既干了主业,又干了“副业”。这样一天下来,一个劳力虽仅能挣10-20元,一家人投入其中,量大了,赚的钱就不少了。我们要在全社会倡导“凭劳动赢得尊重”,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要引导市民破除贪图安逸的思想观念,尤其是要引导城市下岗职工破除“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投身创业实践。激发南溪人的成就欲望必须要千方百计打通成就与创业之间的联系,形成劳动者通过向创业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创业的成功来满足成就欲望的氛围。对创业典型,广泛宣传;对身体健康而不想劳动,天天想着吃低保的懒人,坚决予以曝光。二是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大力引进工业企业,做好就业培训;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加就业机会;认真结合南溪实际,做好来料加工。三是健全全民创业机机制。人文精神类型决定创业者的素质,要通过弘扬南溪人文精神,培育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家和业主。通过价值实现、物质奖励、社会荣誉、政治待遇等多种方式形成多层次的创业激励机制。

(三)人文精神与营造社会风尚相结合。

在杭州有两个事感受很深:一个是出租车全程服务的事,二个是普通市民给我们指路的事,可以看出杭州打响“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的品牌战略已经入心入脑,成为全民的意识行动。也说着义乌,义乌170余万人口中,常住外来人口100万人,常住外商8000人,这得益于义乌人包容的心态,他们提倡不欺生、不排外、不仇富,认为“客人是条龙,不来要受穷”,义乌人的包容性源于自身的经历,他们长年在外,知道在外的的难处,得到别人的帮助,就会特别感恩。当别人来义乌经商时,他们就表现出海纳百川、包容万物的心胸。当义乌街头发生外地人与当地人冲突,义乌人往往不会帮当地人,反而会帮外地人讲几句。能够将社会风尚引导到这个地步,经济何愁不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做开放市民。树立开放意识,以乐观、开放、宽容、自豪的心态迎接外来朋友,自觉遵守公共场合的礼仪和行为规范,使每一个南溪人成为“仙源福地、上善水城”的展示者、推广者。二是要做文明市民。要大力弘扬“大气包容,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每一位市民都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南溪形成健康、守法、安全、文明、有序的社会风尚。三是要做好客市民。南溪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城市,作为到南溪来投资或旅游的朋友,所以我们要热情好客,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来的都是客,既热爱和关心这个城市,也欢迎和关心来这座城市的五湖四海的宾客,要提高我们的“好客度”,因为市民的好客度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或旅游者体验的感受以及对城市的评价。

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社会文明实践过程,随着这一实践过程的深入和深化,一个既有区域特色又有时代特征、既有历史厚度又有现实张力的新时期南溪人文精神,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将会越来越发挥出重要的价值主导作用和实践指导作用。

第二篇:3.培育人文精神,塑造高尚灵魂

培育人文精神,塑造高尚灵魂

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尊重文化,崇尚文明,追求文雅的思想意识,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里的“人”应包括人道、人权、人性、人伦等内容。人道即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人权即指人应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人性即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人伦即人事或为人之道。而“文”则包括文化、文明、文雅等内容,与之相对的则是愚味、野蛮、粗俗。那是尚未开垦的不毛之地,是未曾进化的原始蒙味,是未经文明浸润的低级趣味。

一个人的人文素质主要通过情感、态度、行为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表现出来。情感主要指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情感,对自然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热爱自己的工作,具有敬业精神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尊重他人,关怀他人,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对人对待事业的态度会自然地流露出他是否具有人文素养,对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求直务实,不敷衍塞责,不得过且过。对他人能平等相处,关心体贴,宽容忍让。苛责自己,宽待他人,这才是人文素质高的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是其人文修养的外在体现,人文素质高的人总表现为仪表整洁,举止端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作风正派,诚实守信。言必信,行必果,己所不欲,不施于人。

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文素养高的人总表现为善于与他人和睦相处,和谐共存,尊重他人,又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有人性,有人情,有人缘,有人气。

以上对人文精神作了粗略的解释,从对待职业、自然、他人的情感、态度、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介绍了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希望同学们能从以上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塑造高尚的灵魂,使自己成为一个极富人文精神,极具人格魅力的人。

2006年9月26日

第三篇: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途径

温 敬张俊霞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古希腊教育家们也曾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是理性的负荷者,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儿童的理智健全和人格完善,使儿童成为事理通达的人。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历史发展到今天,对人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要求。人文精神正是在绵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思想的结果,它既以哲学的形态出现,又通过文学载体得到表现。

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的历史文化概念。当代学者王晓明先生说:“一批人文知识分子提倡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精神的需求,他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文精神’”。袁进先生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探索。人文精神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因此,人文精神包含着历代文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以及对人类命运、人类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具有终极关怀的意义。

文学作为文人思想的一种载体,也表现了人文精神内涵的观念意识、价值体系和精神特质。

回首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道路,追寻诗人墨客匆匆而过的足迹,不难发现无数杰出的诗人怀着毕生的信念、探寻和实践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至高至善的理想价值追求中,塑造了自身完美的道德人格,饱蘸生命的血汁,写下了一个个大写的人字。

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人文精神中的“人文”本是“人文主义”,它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它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现在我们所提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个性的自由和权利,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价值。语文教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管是阅读鉴赏还是写作训练的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自身。它审视过去,面对现在,想象未来。它在语文课堂上,搭起历史、现在、将来的舞台,让人粉墨登场,尽情的表演,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一一亮相。它直逼心灵,拷问灵魂,从而使语文教学具有阅尽千古人生,品味多彩生活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感受个性的张扬,体察人生的价值,展示人的尊严,语文教学也就有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并构成其最主要内容。

2、人文精神与学生素质的培养

由于长期以来对群体的过分偏重而造成对人的个性及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的忽视,更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对人性的压抑、扭曲的影响远没有根除,作为大写的“人”历来被忽视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没有具有独立人格、有主见、有创新精神的具有较高素养的人,那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改革开放这些年,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更日益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需求。语文课程对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人文素质内容的增加,也就十分及时了。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据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在充满了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体现人生命价值的古今中外的不朽作品中使学生受陶冶,受洗礼,让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教化,从而在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3、新教材与人文精神

“文学是人学”。现行语文新教材的编写者为了体现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所选作品以文学作品为主。这就为语文教学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极好的蓝本。如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册,都用三个单元的一半篇幅,选入从先秦到明清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第三册、第四册更是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和中国现当代以及外国优秀的诗歌、小说、戏剧,加上读本内容相应的补充及对相应文学史的介绍,为学生直接较全面系统地接触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打开了窗口。其他根据训练学生能力而安排的课文,文质兼美,它的人文性也极强,这就为语文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为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荡涤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

三、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正确地看待祖国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工具,构成语文教材的书面语言是传递文化的有力媒体,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使人们的观念、认识和情感得以保留和发扬,语文教材包容了人类的观念体系、知识体系、行为方式体系。就如同一部百科全书,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伦理、文学、艺术、美学,乃至自然界的任何一个领域。语文教材还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状况都会体现在相应的语文教材中。语文教材既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反映了现代文化的要求。可见,教材本身便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这就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然而,在现在的流行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冲击下,语文教育也存在一些失误和弊端。其中最严重的失误可以说就是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失落。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喝着流行文化的乳汁长大的,电视以它声光形象的特殊魅力吸引大量学生的注意力,加上学生平时形成的习惯和惰性,使学生们在书桌前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造成对文学阅读的莫大冲击。更让人难过的是,现在的许多学生不是从唐诗宋词、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而是在流行歌曲、影视和报刊作品等娱乐消遣乃至庸俗作品中获得情感陶冶和人生慰藉。肤浅、廉价、速效、追求刺激、缺乏精神营养、流行文化影响着一代人人格的发育和个性的成长,这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失误,也是社会的莫大悲哀。

另外,应试教育造成的沉重的升学压力使中小学生都沉溺于题海而望书兴叹。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因此而出现严重事失误。如:肢解课文,过分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重视知识的掌握,忽视“文以载道”的特点等。可以说,现在的语文,教和学都误入了歧途,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仅培养不出文学大师,也培养不出素质全面的领袖人物,甚至培养不出科学技术大师。

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还很有必要性。

四、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汲取精华,养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观念上重视人文教育,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教育素材,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上。语文教材中那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情感,那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都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的良好的人文素材,教师应尽量挖掘出这些素材,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如其中去感染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一起内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一种个性品质。

打开现今中学语文课本,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孔孟儒家学说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等人道主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舍生取义”的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执著的爱国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谦恭忍让、廉颇负荆请罪的品行;陶渊明“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超然物外的洒脱;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利他主义;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抒发的“九死一生、矢志报国”的赤胆忠诚;梁启超《谭嗣同》中谭嗣同的勇于改革、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鲁迅《〈呐喊〉自序》中弃医从文、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出来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体现的横眉怒对、不愿屈服的正义感;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求学目的;冰心《小桔灯》中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朱自清《背影》中表现的父子深情,对这些丰富的精神养料,可以通过讲授课文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通过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的介绍进行点拨,也可以通过语言品味、形象剖析来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结合作文教学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汲取精神营养,逐渐提高做人的修养,养成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人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学中要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说话。这里的“思考”是指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照搬书本;“说话”是指学生要善于运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既丰富学生的情感,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抒发情感的机会。人文素质的养成有赖与对人文教育内容的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相应情感。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主动建立良好的教学关系,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内心感受。

其次,加强语文文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喜恼哀乐、爱恨情愁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但我们的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和经验见识的短缺,因此在这方面不可能完全感受到,作为充满人性的语文课理应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文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体验感受人生的情感、审美的情趣和生活的哲理。学生们既可以驰骋于大漠边关,又可以徜徉于小桥流水;既能纵情于祖国的名山大川,又能放歌在祖国的辽阔草原。让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作者不同的人生情感,体验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既使她们的思想变得成熟,又使他们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和净化。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语文课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地生长,壮大,最后排挤掉缺点的杂草。

语文就像一位美人,在其中,既有孩子们对秦砖汉瓦的向往,对唐诗宋词的热爱,又有对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叹服和对《红楼梦》的崇拜。她的闭月羞花令人陶醉;她的举手投足令人崇敬;她丰厚的底蕴令人叹服。所以我们要将这些人生美好的情感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笔去浸润学生,唤醒他们的人性,健全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我经常注意一下几点:

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力争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让学生“议”,议出真情的源头;

让学生“品”,品出文中的感情;

让学生“悟”,悟出人生的滋味;

让学生“演”,演出主人公的情感、性格。

再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文学阅读。大量的文学阅读,不仅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渠道。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读多写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铁的规律。文学是人学。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你喜欢苏东坡的词,便会向往他那自由豁达和乐观的天性,学习他无论富贵贫贱都始终保持亲切超脱的人生姿态和风范;你如果喜欢鲁迅,便因此敬仰他刚正不阿立场鲜明的品格,学习他对事业对生活的真诚投入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喜欢冰心的读者,无一不为她那博大的爱心所深深感动。著名作家王蒙在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兼职教授的授职仪式的演讲中指出:一个懂文学的人比不懂文学的人感情世界要更为丰富多彩,心理结构亦更加完善;通过文学阅读,人们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更好地调节自我的心理素质。

因此,读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感受他“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以天

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读屈原的《离骚》,可以感染他在君王不明,国势衰微,人民罹难面前的痛心疾首,悲愤难忍,泪水纵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情。读李白,我们可以从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狂傲自负、放荡不羁、醉酒当歌中,读出他面对朝廷权贵当道,政治黑暗腐败的现实难以掩藏的内心深深的悲哀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患。从《诗经》到《古文观止》,从《红楼梦》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应当让学生尽量多地阅读文学经典,用文学的养料来滋养下一代。

当然,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避免两种倾向:其一,要防止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思想教育课。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和从事社会工作的工具,教学中不能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其二,要防止将人文教育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割裂开。“文道统一”已成为人们公认的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应做到因“文”悟“道”,因“道”学“文”。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通过渗透的方式来进行的,强调的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收到实效,而不能另起炉灶,将二者分别进行。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能妥善解决学生由“必学”到“乐学”的转变,而且能完善学生人格,协调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因此,教师应从观念上重视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

语文教育,期待着人文精神的回归。

人文精神的回归,有赖于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四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不得不承认,现实中“职业院校是大学”虽然是显性存在,“职业院校不是大学”却一直都是隐性存在,这暗含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甚至暗含在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但是在“职业教育”占据教育界半壁江山的时代,很多职业院校也彰显除了自身独有的“大学精神”。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最基础的层次,是指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爱与责任兼济 德并技能双修”走进山东万通汽修学校校门,十二个大字的校训赫然映入眼帘,彰显着博大而专注的办学理念。如今的职业院校不缺崭新的教学设备,缺的恰恰就是这种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校园文化,来激发青年学生激情,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对学生素质养成的隐形教育,走访中,记者在山东万通汽修学校发现,除了学校浓郁的校园文化布置,彰显着人文精神之外,该校的“三教三训”教育、赏识教育更是将人文精神渗入到师生的心底。

“我很棒,要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我相信,你很棒,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这正是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的赏识教育。简单的话语,认真体会,就会发现这是对别人更是对自己的信任,有了这种信任,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自身成功的自信心。

军训场上,同学们铮铮铁骨,在他们年轻而青春奔放的脸上,记者看到了铁血军魂般的刚强力量,这是同学们入学的第一堂课,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精神基础。

拓展训练中,学生们团结协作,为了团队的荣誉,在一次次挑战中毫不妥协,勇敢的超越自我。

激烈精彩的篮球赛,他们生龙活虎,拼搏的劲头和澎湃的激情溢满赛场。默契配合,锐意进攻,积极防御,抢断、过人、快攻一系列的精彩表现,赢得了全场的热烈喝彩;

元旦联欢晚会上,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街舞流畅劲爆,歌喉优美动听,小品表演中他们的滑稽表现更是让观众们开怀大笑,乐不可支;

正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对一所职业学校来说,隐性条件更为重要,记者在山东万通汽修学校看到了职业教育的新高度,同学们乐在其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第五篇:科学主义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参照来衡量、校正与检验社会发展的人文目标的合理性,使之科学可行;应当深刻认识实现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 评论

下载塑造南溪人文精神浅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塑造南溪人文精神浅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人文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是大学教育的灵魂。重建大学的人文精神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各类专业人才的......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

    科学、人文精神 论文(精选)

    一位工科学生对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想法 科研过程需要思考,而思考又源于现实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这种思考建立在理性、思辨、实证和创新的基础之上,便具有了科学精神,且赋予了这种思......

    新国学新人文精神

    学修【新国学道理·新人文法术】的心得体会我第一次来到了新国学的课堂时,不禁被震撼到了。老师的课堂与我至今上过的课都大有不同:我还是第一次遇到有老师会在课前、甚至在课......

    人文精神(精选多篇)

    人文社会科学结课总结 提到人文社会科学这些字就会让人想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但对刚接触者来说,仍就对这一学科知之甚少。 经过一学期的耳濡目染,初步了结了这一学科。她并不......

    浅谈人文精神的建设

    浅谈人文精神的建设有篇文章说: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我想,不仅大学是,连中学,小学也应该是。我读小学的时候,中国还没有那么重视人文教育,到了中学,老师开始给我们灌输一些为......

    大学人文精神(大全5篇)

    大学人文精神 《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定义人文精神的: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 1993年以......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觉、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