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时间:2019-05-13 20:14: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关于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纲要的报告

各位代表:

根据中央、省、地关于编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有关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到会的同志提出意见。

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回顾

过去五年,在中共铜仁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建设经济强市的机遇,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市经济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和任务。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23.89亿元,是“九五”期末(2000年)10.77亿元的2.22倍,按2000年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4.6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9.6%,年平均增长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02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89.6%,年平均增长13.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0.1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26倍,年平均增长17.7%。三次产业结构从“九五”期末的29.3 : 30.5 : 40.2调整到19.7 : 37.7 : 42.6,人均GDP从“九五”期末的3267元增加到6767元,翻了一番多。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3亿元,比“九五”期末的6088万元翻了一番多,年平均增长16.9%。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在国家和省、地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没有力量办的大事,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得到顺利实施。机场复航,玉铜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渝怀铁路已于今年1月15日全线开通货运列车,铜麻公路、万麻公路(铜仁段)油路改造工程完工,形成了连接省内外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53个村通公路;完成了西外环一期工程、金滩大桥、金叶天桥工程和锦江大道、鹭鸶岩路改造工程,以及城市防洪一、二期工程;实施了垃圾无害化处理、供水管网改造、川硐农贸市场、法院审判大楼、公安刑拘所、二中高中部扩招,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和茅坪、梅花、凉湾、豹子营水库维修等建设工程;新建了锦江广场、民主路休闲步行街、金滩综合批发城、铜仁商城;同时,城市污水综合治理、金鳞大道、15所乡镇卫生院、市职校扩建等项目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累计退耕还林20.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5.59%提高到2005年的40.63%。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亿元,是“九五”期末的近2倍,年平均增长14.7%,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亿元,是“九五”期末的近3倍,年平均增长30%。

——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坚持依托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市场办工业的工作思路,建立了灯塔、谢桥两个工业区,共引进工业企业29户。2005年,市辖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3亿元,是“九五”期末7亿元的2.9倍,年平均增长23.7%。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6.5亿元,是“九五”期末1.3亿元的5倍,年平均增长38%。全市工业发展速度、运行质量、产业布局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兴工富市”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五”期间,全市进出口贸易额完成644万美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认真落实了中央和省、地文件精神,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狠抓农业基础产业,加大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五年来,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吨左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狠抓生态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了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扶持发展了川主科技、华力农化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8.0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7.5%,年平均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6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6.7%,年平均增长7.6%。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绩,五年净减少贫困人口7200人,贫困发生率从14%降到11%以下。——招商引资战略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建立招商引资目标考核责任制,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参与招商引资活动。依托本地资源、区位优势,主要采取走出去招商和以商引商相结合的办法,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引进项目由原来单一的房地产向农副产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投资来源由原来单一的自我积累向国家投资、民间投资等多元化体系迈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全市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06个,实际到位资金17.71亿元。——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城市品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强了城乡建设与管理,加快了城镇产业发展。突出城镇建设规划,成立了市规划局。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城市供电、供水、供气、环卫等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邮政通信服务日益方便快捷,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加快,城市品位不断提升。2003年,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开展的“我最喜爱的西部名城”网上评选活动中,我市荣获“西部名城”称号。2005年,又荣获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之一”称号。从2003年12月起,全面开展“四创”工作,2005年10月,顺利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市专家评估验收团的评估验收。铜仁城区面积从五年前的14平方公里增加到2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不足10万人增加到16万人,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商品供应充足,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档次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十五”期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12元,年均增长7%,城镇化水平提高到42%。——旅游事业向前发展。编制了《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了旅游项目的投入,修建了九龙洞景区上山步道、停车场、旅游管理用房等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现有旅行社9家、星级酒店6家(其中,三星级2家,二星级4家)。2005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万人(次),比“九五”期末增长208.33%,实现旅游总收入5557万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57%。

——重点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顺利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共有42户国有企业,已完成了8户企业的改制工作。实施了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改革,12家事业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切实开展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向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发展。

——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推广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间,有5项科研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奖,17项获部门奖。2005年,开展了首届“科技兴市人才奖”评选工作,3名科技工作者受到表彰。“两基”、“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顺利实施,各项教育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计划生育“村为主”、“村(居委会)民自治”得到巩固和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十五”计划目标内。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得到持续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式实施,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和国土资源执法、环境保护执法得到加强。完成了《铜仁市志》编纂和发行工作。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城乡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新建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2个,建成城市中心敬老院1座。认真落实依法治市的各项政策措施,开展了“四五”普法教育宣传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质监、粮食、供销、民宗、侨务、对台、档案、国防教育、人防战备等 工作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过去的五年,我们努力防备“非典”和禽流感等疫情传播,努力抵御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总量从“九五”期末的全区第二跃居第一,财政收入从“九五”期末的微弱优势到保持领先地位,工业经济规模从小到大,商贸市场从少而分散到多而集中,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回顾起来,我们有很多体会和启示,主要是得益于坚定地贯彻执行地委、行署的正确决策,得益于全市上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扬齐心协力、苦干实干、排难前进的优良作风,得益于从铜仁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遵循客观规律又大胆探索创新的工作思路,得益于狠抓重点、突出中心、带动全局的工作方法。各位代表,“十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市人大、市政协正确履行职责进行监督、帮助、支持的结果,是地直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各行业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共同努力,加快发展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支持、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驻铜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波动影响大;没有后续大项目拉动,财源增长乏力,财政增收难度较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难;投资软环境较差,急需加大整治力度;政府及其部门的服务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对待,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基础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群众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社会进步”的工作主线,立足市情,抢抓机遇,加大实施“兴工富市、强农稳市、商贸兴市、旅游活市、环境立市”的战略力度,加强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路子,着力推进“四个跨越对接”(即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跨越对接;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东部产业转移的跨越对接;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推进创新工作机制与市场取向的跨越对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跨越对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建设“开放、繁荣、文明、优美、和谐”的经济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经济总量,提高综合实力;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10年地方生产总值在“十五”期末的基础上翻一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体系建设初见成效,第三产业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撑产业;旅游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发展成为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名副其实的西部名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突破,初步建立起农民增收的有效机制,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生活、生产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达到48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2.68亿元;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到2010年达到27.5亿元;城镇化水平达到47%以上。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大,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1:39.6:47.3,一产年均增长6%,二产年均增长16%,三产年均增长17%以上;万元GDP能耗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0%;农业总产值到2010年达到11亿元,力争到“十一五”期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0%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5万吨左右;市属工业总产值达到25.6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其中: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以上,比“十五”期末净增10亿元左右;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35%左右。

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巩固“两基”成果,实施“双高普九”工程,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8%以上,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1%以下,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60%以上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参合率达到80%以上,农村安全饮用水率达到8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以上,主要卫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50%的社区和30%的乡镇建立起国民体质测试站;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7%以上。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5%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提高到3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大气和污染防治等环境质量在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左右,到2010年达到2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到1人以下,万车死亡率下降到12人以下。为全面完成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进一步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确保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农村的稳定和繁荣。(一)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定提高以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三小”雨水集蓄工程、洼地排涝和农田灌溉工程。将基本农田建设、“沃土工程”、小流域治理和水利设施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石漠化综合防治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改造中低产田土和完善现有坡改梯配套工程为重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现有耕地潜力。力争到2010年,完成所有小(Ⅰ)型、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和渠道防渗工程,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实现农村人口人均0.8亩有效灌溉农田面积目标。

(二)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引进、选育优良品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二是按照“稳定发展生猪,积极发展优质水产,大力发展奶牛、白鹅等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业,建立生态畜牧水产业强市”的思路,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畜禽疫病监控、防治体系;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围绕特色农产品、畜产品精深加工,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个人、集体、单位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四是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促进乡镇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以及城乡服务业,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集中布局,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三)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市乡财政管理体制等相关改革。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探索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改革农村土地的征用和补偿方式,建立农村失地农民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和经营主体多元化。落实“两免、三补贴”和各项扶持农业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开发和建设,放开搞活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和经营权,形成滚动发展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对农业生产、经营性项目实行财政、金融、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多主体建设、管理和经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突出重点,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提高效益。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我市以乡、镇、办事处农业“三站”为重点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扶持民间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形成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营销信息收集、发布体系,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以解决温饱和抑制返贫为主要目标,抓住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基本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三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在贫困村、组实施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小型公益基础设施项目,优先解决贫困村、组“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扶贫到村,整村推进的要求,重点抓好二类贫困乡和一类贫困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到2010年全面解决现有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返贫率控制在5%以下。(五)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又是一项重大的紧迫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遵循“规划先行、群众自愿、政府支持、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为关键环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坚持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重要保障,增强农民群众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坚持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实施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工业发展要以迎接中东部产业转移为契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按照“兴工富市”战略思路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灯塔、谢桥两个工业区建设为重点,巩固发展、优化提升冶金、农产品加工、化工、轻工、建材、能源工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努力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植名牌特色产品,壮大主导产品规模。大力倡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这一时期,要实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整合提升现有高能耗产业,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高能耗企业,重点抓好高能耗企业的优化组合,积极鼓励和支持高能耗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企业使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降低能耗,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大对灯塔、谢桥工业区企业“三废”的整治力度,做好工业区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工作;二是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项目引进工作,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再上新台阶;三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引进生物制药、生态农肥、机械加工等工业项目,力争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在“十一五”时期有所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工业区内的企业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年入库税金1亿元以上。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一五”时期,我市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旅游、商贸及饮食、房地产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为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通信和广播电视三大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千方百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撑点。(一)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整体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使我市成为“黔东、湘西、渝东南”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力争到2010年国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国外入境游客超过4000人(次); 旅游净收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以上。一是实施以政府主导和市场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按照“抓重点、建精品、创名牌、成产业”的思路,通过合资、合作、融资等方式,积极引进和大胆地利用外资或招商引资兴办旅游,也可以通过对景区、景点进行拍卖、租赁、出让等方式开发;二是进一步实施城市开发与旅游景区同步发展的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三是努力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档次,调整宾馆结构,适当提高中、高档宾馆的比例;四是强化旅游服务业,加强规范化管理;五是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以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为依据,以旅游规划的实施为起点,加大宣传、策划的力度,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在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形成部门大协作、全民大支持的局面。

(二)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一是重点提升商贸流通业,以渝怀铁路开通为契机,按照做大做强的原则,建立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力争用5—10年的时间,真正将我市建设成为黔、湘、渝、鄂四省(市)边区商贸集散地;二是引进和培植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样、适应不同需求的餐饮业。加快星级宾馆的规划和建设,力争建设一批二星级以上宾馆。同时,整合运输资源,优化客运布局,提高交通运输综合服务效率,加快完善安全、高效、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三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以大型商业企业物流配送为基础,逐渐向社会化服务扩展。同时,以火车货站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为重点,搞好物流规划,建立物流平台,把我市建设成周边地区物流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搭建起更好的投融资平台。中介服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会计和审计咨询、资产评估、工程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公正办理、市场调查等行业,积极发展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商品市场中介服务,稳步发展房地产、劳务输出等中介服务,力争现代服务业发展初步成型。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仍然把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摆在抓经济发展的首位。一是加强以公路、航运、车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国家骨干公路建设,进行配套网络建设,提升东、南、西、北四大出口公路等级,形成以铜仁城区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的交通网络体系,实现乡乡通油路和100%的村通公路;二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和新区建设。对全城区的排水管网进行改造,由原来雨、污混流改造成雨、污分流,新建、改建截流干沟(主管)和排水管网155.6千米,覆盖整个城区(包括灯塔和谢桥两个新区)。完成谢桥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建制的灯塔办事处行政中心综合楼及其相配套的水、电、路和邮电通讯网络建设;三是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铜仁城区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城乡电话网,力争到2010年实现村村通电话、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7%;四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防汛抗旱抗灾为中心,以节水灌溉为重点,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突破口,大力解决灌溉、排涝、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以实施“长治”工程、石漠化综合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为依托,配套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利水保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力争“十一五”

时期解决7.85万人和9.5万头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完成5.52万亩灌区和121平方公里的生态治理工程。

五、有重点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城镇化建设要以渝怀铁路、铜仁机场、铜仁—玉屏、江口—铜仁—麻阳公路为主要轴线,以铜仁城区为中心,以川硐、茶店、坝黄、漾头为重点城镇的等级结构,最终形成“3+4”区域发展格局,即:火车站新区、谢桥新区、灯塔及火车货站新区,川硐镇、茶店镇、坝黄镇、漾头镇。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47%以上,城市建成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和集镇的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二)加强城镇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狠抓绿化,启动文笔峰、架梁山及城市环城绿化建设与保护工程,实施锦江河、木杉河、外环线等30公里路网、河流廊道绿化工程,完成谢桥新区、火车站新区、灯塔新区35%以上绿化工程;二是加强广场、公园建设力度,完成火车站广场和三江公园的建设;三是加强环保基础工程建设力度,在城市规划区内,高标准建设洁净引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一批环保基础工程,使城内“蓝天碧水”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凸现。(三)加强产业建设与布局优化,推进城镇经济发展。重点抓好火车客站和货站大型物流中心建设、谢桥工业区建设,改造和提升灯塔工业区环境和产业层次,适度超前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

(四)积极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和通道经济的发展。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以我市为中心,向各县和周边地区辐射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特色经济体系。

六、坚持环境立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坚持环境立市,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评价,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力争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锦江沿岸和铜仁城区生态环境良好。(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重点,在工业区、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铁合金和电解锰企业,力争在发展循环经济上取得阶段性突破。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一是加大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生产、生活垃圾和危险、危害废物的集中处理。实施城市清洁能源建设,切实保护好锦江河,着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二是加强发展生态农业,整治农村环境;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加强执法检查;四是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五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对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加大配套环保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三废”排放;六是加大对非煤矿山的合理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七是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服务于社会和大众的环境信息体系。

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巩固提高“两基”教育成果,全面实施“双高普九”工程,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子女就学困难问题。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大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完善成人教育,积极推行现代教育和远程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到2010年基本形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在旧城改造中,要切实保护、扩大教育设施,在新区开发中,要将中小学校建设纳入规划,保障教育基础设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紧紧围绕我市跨越式发展目标,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做好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营造良好的环境。努力创造条件和改进服务,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投入,增强政府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推进科学技术加快发展。积极开展创建贵州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工作。

(三)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继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好“科技兴市人才奖”评选工作。加强党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促进总量增长、结构改善和素质提高。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在培养和使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和农村乡土人才开发。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全社会形成重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四)积极发展文化、广播电视和体育事业,丰富人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施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切实加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大力弘扬和开发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努力为群众提供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在完善现有文化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多渠道进一步加大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五)大力发展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树立“大人口”观念,以“少生、快富、文明”为主线,巩固“村为主”,全面推行“村民自治”。积极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大力实施出生缺陷干预,着力提高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进一步抓好计划生育人口控制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全面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六)继续推进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卫生三级网络建设,构建公共卫生预防、监督、救治体系,巩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成果。重点预防和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强化公共卫生监管职能,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七)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搞好配套改革。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基本内容,建立多渠道资金来源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三是继续抓好社会福利事业,促进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四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统一协调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检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八)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继续实行乡、镇、办事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密切干群关系,完善村民自治,保障人民权力。坚持依法治市,逐步把经济生活纳入法制化轨道。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抓好“五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律意识;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的战略任务。继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核心,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积极开展“热爱铜仁、建设铜仁”主题教育,激发各族干 部群众支持和投身铜仁建设的热情。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把政府该管的事管好,把不属于政府管理职能的事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工作精力投入到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来。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决定,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牢固树立依法行政观念,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经济法律法规,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审计监督。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认真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行政监察、司法监督和行政层级监督。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切实加强政风建设。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规范公务员管理,加大公务员教育培训力度,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完善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做到令行禁止,强化督促检查和行政效能监察,确保政令畅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教育督促全市各级干部始终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做到“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以查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量力而行,勤俭办事,坚决反对和制止铺张浪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

2006年的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2006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市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以上;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抓好以下工作的落实:

一是认真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继续抓好粮食增产工程。组织实施好10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工程,良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普及率达到100%,继续组织实施好2万亩脱毒马铃薯和5万亩旱育浅植高产技术示范工程。扩大红薯的种植面积,稳定在6万亩以上。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面积分别达到11万亩和7.5万亩以上。抓好“菜篮子”工程,完成9.5万亩蔬菜种植任务。在城区新建3个蔬菜瓜果交易市场,切实解决农民进市场卖菜难的问题。重点扶持川主科技助农有限公司、华力农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配套抓好白鹅养殖、红薯、优质稻、蔬菜等基地建设,争取在淀粉加工、羽绒加工、精米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方面有新的进展,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再有突破。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抓好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狠抓农田水利建设,今年重点建设“三小”工程434口6.3万立方米。抓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和养殖大户扶持工作,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和规模效应,新建畜禽养殖小区12个,发展扶持养殖大户30户,完成人工种植牧草5000亩以上,开发冬闲田土种植牧草1万亩。采取引进为主、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壮大2至3个畜牧养殖、营销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产业化发展进程,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加强森林

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巩固退耕还林、天保林工程成果,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整理力度,确保耕地占一补一。抓好重特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真探索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实施好失地农民多途径安置方案的试点工作。把帮助贫困群众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抓好11个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全年净减少贫困人口1200人。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选择川硐坞坭村、茶店开天村、河西茅溪村等3个村进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工作。

二是继续坚持“兴工富市”和“环境立市”发展战略,扎实开展“投资环境整治年”活动。加大对工业区企业扶持力度,稳定对高耗能企业的扶持办法,把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抓住新成立灯塔办事处这一机遇,继续加强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积极稳妥地加快国企改革步伐。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战略性产业,形成我市工业新的增长点。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抓好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增加工业经济总量,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加大污染整治力度,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保护生态环境。

扎实开展“投资环境整治年”活动,大力整治投资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已经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认真履行对投资者的承诺,解决好少数部门缺位、错位和越位的问题。建立健全经济发展环境公开举报、督促检查、综合评价、考核奖惩等制度,深入开展经济发展环境评议活动,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强包强揽、强买强卖、聚众阻工、敲诈勒索等行为。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

三是大力实施“商贸兴市”战略。以打造黔、湘、渝、鄂四省(市)边区商贸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推进城镇经济的发展。抓住渝怀铁路开通的有利时机,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商引资,引进知名流通企业,壮大商贸业规模,增大商贸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提升我市商贸业的影响力,推动商贸业的大发展。同时,继续抓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规范各类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形成公平竞争、守法经营的良好市场秩序,推动商贸业的良性发展。

四是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今年旅游工作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重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梵净山和凤凰旅游为依托,改善我市接待能力和条件,积极做好旅游景区(点)的等级申报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及旅游企业的星级、等级评定工作,拓展旅游服务业。重点抓好锦江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分段实施市区锦江沿岸景点景观及绿化、亮化工程。在城区启动2座公园建设。力争东山—中南门古城区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是狠抓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和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改革和优化招商引资体制及模式,抓好外商投资项目的引进工作,重点引进有较高起点、较高附加值、较高科技含量、带动面大的投资项目,促进我市工业、商贸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建好项目库,依托资源优势,把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城镇基础设施、现代物流、生物制药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做好项目编制论证。继续坚持“走出去”招商,提高招商层次,扩大招商领域。继续坚持以商引商,把落户我市的客商作为进一步招商的工作对象,通过他们引荐新朋友,引进新项目,打造新市场。切实抓好项目实施工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重点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农产品和资源深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六是切实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对规划的编制、管理、监督、执法力度,认真做好城市新区规划的编制和乡镇规划的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公示制度,提高规划的透明度。抓好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认真做好瓦窑河大桥和金鳞大道的施工组织;实施好西外环二期主干道路建设,加快西外环片区开发步伐;做好城市管网改造和医疗垃圾焚烧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四创”工作,加大创建工作力度,以人为本,强化宣传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精细管理上提高水平,将创建工作向纵深领域推进。力争通过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检查验收。2006年,全市城镇化率力争提高2个百分点。

七是着力抓好财税金融工作。2006年,我市财政总收入任务要超过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任务要超过1.5亿元。要努力创新财源建设机制,形成全市上下各级各部门投入财源建设的积极性,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实现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把冶金化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作为重点财源来抓。以组织收入为中心,认真分析税源,摸清家底,加强税源监控,改进税收征管手段,做到勤征细管,应收尽收。继续从严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新增人数控制在上级规定的幅度内,清理临时聘用人员。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管紧支出,确保干部职工刚性支出和重点支出。认真实施《政府采购法》,扩大采购范围,节约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中心监管,改进服务质量,支持各项事业发展。加强与各家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革工作,积极扶持其发展,壮大其实力,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真正建成我市服务“三农”的地方金融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八是认真办好“十件实事”。

1、建设谢桥至六龙山通乡油路,建设通村公路100公里。

2、建成农村沼气池2000口以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000人。

3、实施20个村寨人畜饮水工程,解决农村8600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小水池、小水窖、小山塘434口。

4、分段实施市区锦江沿岸景点景观及绿化、亮化工程,启动2座公园建设。

5、改扩建市职校,在城区内新建1所小学,完成农村初中学校寄宿制工程建设。

6、开工建设城区排水收集管网改造工程。

7、修建200套经济适用住房。

8、巩固冶金、化工企业环保治理成果,实现“三废”达标排放。

9、改扩建7所乡镇敬老院。

10、硬化、亮化城区背街小巷道3000米以上。九是大力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5‰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政策生育符合率93%以上;全面启动“村(居)民自治”,实现“村(居)民自治”比例50%以上;进一步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巩固优质服务成果,争创国家级优质服务先进县(市)。继续抓好禁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各种涉毒违法犯罪活动,严格控制新滋生吸毒人员。积极探索社会治安防控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创建“平安铜仁”工程,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全市社会稳定。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抓好非煤矿山、交通、建筑工地、公共聚集场所的安全生产工作。对各类食品加工企业和屠宰场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确保食品安全。对安全生产工作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分级分部门编制应急预案,提高预防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能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切实抓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宗、民政、统计、环保等工作,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认真落实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一费制”政策,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工作。继续做好农村卫生工作,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继续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继续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为民办好事,团结建和谐”活动,在提高干部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上取得实效。

各位代表:我市“十一五”规划是一项宏伟工程,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在中共铜仁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把握时机,振奋精神,鼓足干劲,扎实苦干,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共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

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镇战略,突出抓好乡镇企业、畜牧业、烤烟、茶叶、文化旅游等五大产业的发展,抓好“创优升位”、扶贫开发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xx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黔南经济强镇、xx市明星乡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节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平均增长15以上,比200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

到1114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以上。用两年时间,使全镇五个省级一类贫困村全部脱贫,达到中等村发展水平;用5年时间力争5个村达到小康村;用5年时间建成城镇人口达1万人以上,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用5年时间把烤烟、旅游业、茶产业、畜牧业培养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新发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第二章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增加粮食种植科技含量,继续全面推行良种化、规范化种植,不断推广应用科学、高效的新种植模式和适用技术,尽力缩短新技术应用的推广周期,不断推进粮食种植由粗放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免除农业税的有关政策,进一步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立足优势,围绕特色抓调整。在现有基础上,实施北烟南移战略,巩固老烟区,发展新烟区,到2010年,力争烤烟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重点抓好田烟生产,提高中上等烟比例,促进农民增收。用好用活退耕还林(茶)政策,依托xx毛尖品牌优势和建设“西部茶都”机遇,在现有茶园的基础上,继续发动鼓励农民发展茶叶种植,扶持各村茶叶协会,到2010年,力争建成优质高产茶园10000亩,把我镇建设成为“西部茶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二是立足市场,按照供需抓调整,发展订单农业。在坡脚、样畦、坪洋等公路沿线发展订单蔬菜生产,通过企业的介入,实现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直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力争在2010前,将xx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镇订单蔬菜种植突破3000亩,西瓜、红枣、辣椒、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规模化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实效。利用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产品的就地增值,拓宽销售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三节培育壮大畜牧产业,建设畜牧大镇

按照州市关于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畜牧产业调大,品种品质调优,经济效益调高,饲养方式调良”的原则,抓住xx市作为肉牛、奶牛、猪、禽基地县的机遇,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积极争取项目经费的投入,结合州市畜牧行动计划,引导农民用好用足养殖信贷贴息政策,以贴息政策和政府支持增强农户养殖信心,激活部分群众手中资金,壮大畜牧产业,同时抓好项目带动,能人带动。大力支持和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场,形成养殖规模,带动地方养殖业发展。大力推广坪洋“支部 协会”模式,全力打造养猪、养牛、养禽专业村,为养殖户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使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加强畜禽品种改良,提高畜禽品质,强化畜禽疫病防治,推广种草养畜,全面推进科学饲养,提高养殖效益。创新服务机制,以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推动畜牧业发展。力争到2010年把xx建成xx市畜牧大镇乃至强镇。

根据各村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养殖习惯,合理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各村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专业规模养殖。一是着力培育村为主的肉牛养殖专业村寨,重点发展存栏5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00户,以大量能繁母牛为基础,全面普及牛改冻配,提高养牛效益,各养殖专业村力争实现专业户均饲养2头牛的目标,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养牛业的发展;二是以龙场、甲沙等村寨为主发展二元母猪养殖。重点发展养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100户,把龙场、甲沙建成优质仔猪生产基地;三是在河东发展家禽养殖。重点发展养禽100只以上的养殖户100户,力争2010年全镇大牲畜存栏达7000头,猪年末存栏22000头,出栏35000头,家禽存栏50000只,出栏50000只,肉蛋产量45吨,畜牧产值2000万元。

第四节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和国有林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依法合理流

第五节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现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建成“xx苗族文化展览馆”和象征xx苗族的大型雕塑;四是以芦笙会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一届的芦笙艺术节,并以此扩大我镇民族文化和民族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五是研发我镇民族旅游商品;六是规范我镇旅游市场。力争将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我镇经济发展后续产业之一。

第七章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

“十一五”期间,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认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推进职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远程教育,进一步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力争达到100,在校学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合理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提高xx的整个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节狠抓计生工作,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继续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深入开展村民自治,巩固“村为主”,建立以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为重点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实现少生、晚生、优生。

第三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社会治安长效防范机制,完善三级防范网络,着力抓好“文明xx”、“平安xx”的建设,巩固群防群治活动,健全周边联防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法制意识,积极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进程,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各项安全设施建设,预防和减少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和防灾减灾工作,完善救灾应急保障机制,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基础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改善镇乡消防安全环境。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第四节积极推进文化、体育和卫生事业的向前发展

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的思想阵地,以“三个代表”重点思想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倡导时代文明;加强卫生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医技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在镇村两级医技工作人员中的比例,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疾病防治能力和应对突发性卫生事件的能力。创建条件到2010年,全面建立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使广大农民享有基本的医疗保障。

第五节抓好民政救济,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

进一步完善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严格低保金和救济款物发放,切实做好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和扶贫济困,“十一五”五保供养标准力争达到全镇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继续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定期开展非农技能培训,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面达100,加强农村社会福利事业。

第八章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建设。以州委、州政府在全州实施的“四线百乡千村万名党员示范工程”创建为拉动载体,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党委要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措施、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科学谋划和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综合协调,不断完善、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统筹兼顾、注重协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找准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又快又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第二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文明创建活动,抓好集镇“卫生与秩序”及农村“文明生态小康村”创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形成有利于诚信建设法制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

第三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镇有机统一起来。扩大基层民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健全村务、政务公开,严格民主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严格依法治镇。严格执法,公正执法,维护法制尊严。积极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严格按照法律界定,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权力制约法三章机制和对权力进行的监督,把勤政廉政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良好法制氛围,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切实推进依法治镇,以德治镇工作的深入开展。

第四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三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州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xx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xx实际,制定《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时期,我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州委、州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州委、州政府“创优升位”四大机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的发展目标,结合xx实际,抢抓机遇,自我加压,克难奋进,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创优升位”,着力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增强后劲,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向上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和财政收入跃上新的台阶。全镇生产总值2005年完成32301万元,年均增长10%以上;2005年财政收入达到592.39万元,基本实现了翻番目标,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43元,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7亿元,比“九五”期末翻1.86番,年均增长25.89%。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集镇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新阶段扶贫开发扎实推进,“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科技普及与创新能力逐步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实施西部大开发“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基本实现,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第二节 “十一五”发展环境和条件

“十一五”期间是我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我镇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出台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小城镇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资金、技术、物质扶持,借助外部力量加快自身的发展。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业项目在本镇实施的机会,拉动经济的发展。充分利用中央加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申报民族发展项目和资金,推动全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五”期间,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烤烟、茶叶种植已具备相当规模。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共种植烤烟4578.9亩,收购烤烟126.8公斤,完成产值685.87万元,税收132万元,烟农直接增加收入685.87万元(含补助),烤烟户人均现金收入8164元。我镇茶叶具备良好的内在品质和xx毛尖的品牌优势,未来几年将培育发展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导产业,畜牧养殖已逐步形成规模,形成气候,市场前景看好,发展潜力巨大。小城镇的发展已拥有一定的规模,对周边县乡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聚集效应进一步凸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促发展、争跨越的愿望强烈,是进一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动力。“十一五”期间,我镇的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已经站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的起跑线上。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镇经济总量偏低,农业基础比较薄弱,乡镇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培育经济增长点和后续产业任务仍然艰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群众思想观念尚待进一步更新,农民增收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镇级财政收入不够雄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城镇人口规模较小,集聚功能不强,缺乏按功能和空间布局的内在合理性,缺乏相关配套的政策支持,发展水平与潜能不相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部分党员和干部自身素质与形势还不够适应,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工作方式方法等还需更进一步提高和改进,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

第三节 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经济强镇为重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抢抓争快,实施可持续

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大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及试点。合理布局,适度聚居,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以及改水、改厕、改灶,多方面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整洁村镇环境,改变陋习,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村寨和民族文化村寨。加大文明生态小康村建设力度,为实现总体小康目标打下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力争规划建设20个以上的文明生态小康村寨。

第三章 加大招商引企力度,打造工业强镇

大力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树立亲商、护商、合同招商的思想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利用展销会、招商会、媒体、信息网络等多种方式发布招商引企项目,运用一切人力资源,扩大招商引企渠道。力争“十一五”期间,在继续抓好铅锌矿采选业的同时,引进一批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企业入驻xx,增加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推进全镇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一节 村级道路交通建设

“十一五”期间,交通建设方面主要抓好各村村级道路的改造和维护、维修,提高公路等级和通车能力;加强村级公路网络建设,争取用五年时间实现100%村民小组通路通车;完善鸡坡公路,实现xx至鸡贾中巴线路恢复营运;积极申报或引资修建河东公路,解决制约河东片区经济发展的障碍,促进农民增收;力争建成至宣威泥青公路,xx至甲登公路的水泥路面硬化,建成甲登大桥,修通甲鸟公路,建成羊亚铁索桥,新建新桥至明英公路;结合文明生态小康村的建设,实施“村村寨寨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村寨路面硬化达90%以上。

第二节 村级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各村的水利沟渠、小水窖建设,以及山塘、水库的维修维护,全面提高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完成早楼水库、高寨水库、白岩水库的险坝改造工程,提高蓄水、灌溉及防洪能力,新建甲双水坝,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力争向上对接项目,加大希望工程的投入,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大力发展生态能源沼气池建设,努力在2010年前建成2500口沼气池及配套的农村改厩改厕;依托国家扶贫政策,争取项目引进,使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实现重点突破,建成甲登电站、团渔浪电站,形成梯级电站发电网络。整村推进,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全面完成新村办公用房建设。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第一节 科学规划城镇布局

按照2010年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以上,建成xx东部中心城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充分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前提下,完善镇域总体规划和镇区详细建设规划,依托大项目的支撑,抓住桃花电站、明英电站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中心。城镇建设重点突出“一高”和“四个相适应”。一高是就要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立足长远,超前考虑,对总规、详规、点规严格把关,指导城镇建设科学规范发展。“四个相适应”,一是小城镇的作用要与“连接城市,辐射农村”的宗旨相适应;二是小城镇的功能要与市东部中心集镇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相适应;三是小城镇的发展速度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四是小城镇的规划定位要与辖区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和未来5-10年小城镇发展目标相适应。为此,城镇规划范围为:东起坡脚,南至坪洋,西至党垛,北起把朵,面积10平方公里,到2010年城镇人口目标为1万人以上。

第二节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实施小城镇建设,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重点,要跳出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的思维定势,利用小城镇建设构建经济发展平台,繁荣农村经济。一是继续做好项目库汇编,积极向上申请项目经费,同时采取盘活、置换等方式多渠道融资,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xx镇汽车场建设和民族广场的扩建,规划建设xx风情一条街。扩建改造镇自来水厂和管网供水系统,满足城镇居民用水和二、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城镇道路硬化率100%,完成镇行政办公大楼的改造扩建工作;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区域中心。要依托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培育和建立商品交易市场或批发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广聚人源,凝聚人气,努力把xx镇构建成为xx东部区域的中心。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集体土地内部流转制度,国有土地储备,多元化投资机制等,确保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最终实现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六章 做大做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大镇

我镇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浓郁,民间文化繁荣。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引用这些优势开发并壮大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科学制定我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加速我镇旅游业与市场化接轨;二是加大投入,对我镇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三是

nbsp;第四节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改革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完善权力监督制约制度、反腐倡廉法律法规规范国家工作人员行政作为、进一步健全违纪违法案件行为惩处制度和反腐倡廉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财政资金运行等环节行使监督;充分发挥党政、司法、社会的合力作用,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为完成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第九章 做好规划管理、实施及调整

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镇“十一五”期间指导全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中期规划。要使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态势。加强政府对全社会资金的引导和调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投资领域,简化审批程序。通过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以及分的实施,使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在制定和执行计划和财政预算时,分以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领域,政府要直接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各村、各部门要把本规划作为制定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目标任务。

当遇到内外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其它重点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计划目标时,镇政府要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镇人大主席团会议审议批准实施。

第四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市改革发展任务繁重、面临困难较多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认真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全面落实发展第一要务,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过五年的发展,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全市经济总量以年均11.3的速度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期初的61亿元增加到10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7倍,实现利税增长5倍;大口径财政收入由期初的4.26亿元增加到12亿元,增长1.8倍,财政支出由8.17亿元增加到20亿元,增长1.4倍;华亭煤业、平凉电厂、祁连山水泥、百兴制革、佛明制药、大红碗等一批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建成投产,原煤产量1700万吨,占全省产量的40以上,发电量达到93亿千瓦时,占全省的2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主导产业优势日趋明显,以煤电产业为支撑的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我市被农业部划定为全国苹果优势产区,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9.6:34.2:36.2调整为24.8:40.4:34.8。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较大、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45倍。五年开工建设干支线公路36条1175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新建各类水利工程297项,解决了635个村65.53万人的饮水困难。庄浪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基本解决了山区群众吃水难问题。全市新修改造梯田8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36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末的17.98提高到22.32。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五年完成城镇化建设总投资37亿元。从2003年开始,掀起新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修编了平凉市及县城建设总体规划,中心城市近三年投资14亿元,完成了“一线三点”、“六纵九横”等建设工程,建成区面积由16.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6县旧城改造、新城区开发和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产业、人口、生产要素加速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由期初的14.5%提高到20。灵台朝那等一批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崆峒二十里铺、华亭石堡子、静宁八里等工业集中区规模不断扩张,静宁大地滩、泾川五里铺高效农业示范园等一批典型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过去的五年,是群众得到实惠较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的五年。通过取消农业税,落实粮改政策,实施退耕还林,五年共兑现各类补助资金8.33亿元,有19万人稳定解决温饱,2.5万人基本解决温饱,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期初的19.4万人减少到16.9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59元提高到1820元,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00元提高到7133元,年均增长10。五年建成住房和商贸设施244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8.3平方米增加到21.7平方米。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万个,共有1.37万名失业和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城乡居民人均储蓄额由1656元增加到3450元,增长108。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九五”末的37.9和47.7下降到35.8和43.7。

过去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步的五年。顺利完成撤地设市,实现了平凉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历史变革。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公开,增加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全市基本实现“两基”达标。平凉医专的挂牌成立,结束了我市没有高校的历史。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非典”和禽流感等疫病防治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4项科技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崆峒等5县(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县(区)行列。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521处,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1。实施平凉电视台节目通达乡镇工程,通达乡镇61个,灵台、崇信、华亭实现了全县通达。成功举办了市一运会、西交会、五武赛等大型节会和全国性赛事。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执行人大决议、决定,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创优发展环境,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军政军民关系的发展。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2005年,我们以党的十六

第五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2006年2月9日在唐山市丰南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丰南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规划纲要

(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阔步前进、跨越发展的五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应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令人鼓舞的好局面。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跨上一个大台阶。全区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三步走”第一步战略目标。预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86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6.9,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25.7%和14.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56万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5.6亿元,是2000年的7.3倍,年均增长49。主要经济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51.4亿元,年均增长16.1%,国丰中薄板坯连铸连轧、空气化工产品、达丰焦化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三区一港”建设开始全面实施,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区财政累计投资23831万元支持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建设以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围绕推进区域化规模经营,打造农业特色产业,全区建成特色专业村297个,初步形成了以设施菜、优质棉、露地椒、生态林为重点的种植业特色产业基地和以奶牛、生猪、海淡水养殖为重点的养殖业产业基地,固定资产2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由“九五”末的50%提高到56.5%。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全区农民人均负担比“九五”末下降49.6%。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建设钢铁强区,以“品种、质量、整合”为重点,钢铁产业整合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全区三大区域四大集团的钢铁工业布局基本形成,国丰钢铁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全省冶金行业规模第三、效益第一企业,并跨入全国合资企业纳税百强行列。钢铁行业产品板带比达到76%,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陶瓷、机电、农副产品加工业等非钢产业加速发展,惠达陶瓷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陶瓷企业,“惠达”商标和惠达陶瓷产品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9.3亿元、利税42.1亿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2.9倍和2.6倍。服务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水平和档次明显提高,房地产、物流仓储、社区服务和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6亿元,年均增长15.7。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城乡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区834家城乡企业全部实施了改制,508家企业从原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领域退出,累计退出公有资本52亿元。粮食流通、投资、财政、行政管理等其他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区民营企业达到974家,民营经济增加值由2000年的45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6%。对外开放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8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33亿元。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1亿美元,其中出口1.91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2.2倍和5.5倍。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连续四年居唐山市各县(市)区第一位。

城乡、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1%。以规划为先导,《西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完成,12项重点建设工程进入施工设计阶段。胥各庄镇、银丰镇合并建立丰南镇,确立并实施了“围绕三轴,发展七镇”的城镇建设思路,形成了新的城镇发展格局。“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51.5亿元,完成各类建筑面积403.1万平方米。相继完成了丰碱公路、污水处理厂、第二水厂、煤河一期治理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新建住宅101.7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区道路48条,新建改造乡村公路239.5公里,城区

下载关于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铜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