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位高校教学名师育人心得 实录
实录:八位高校教学名师代表讲述教书育人心得
央视国际 www.xiexiebang.com 2006年09月10日 14:03 来源:
来源:教育部网站
2006年9月8日14:30,教育部举行2006年第13次记者招待会,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工程院院士王越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教授,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贵州师范大学项昭教授,云南大学教授崔运武教授,石河子大学曹连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王雪琴教授讲述教书育人心得。
[王旭明]:首先我代表教育部感谢在百忙中参加今天记者招待会和记者朋友见面并接受记者集体采访的百名高校教学名师的八位代表。同时,也非常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对高校教学名师的关注。后天教师节就要到了,明天在人民大会堂将要隆重举行第二届百名高校教学名师的颁奖大会。大家知道,在这之前,昨天我们刚刚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昨天各大媒体也已经报道了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同志的女儿孟菲的回信。在这封回信当中,胡锦涛总书记不仅号召教育系统,而且号召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要向孟二冬老师学习,学习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师德,特别提出学习孟二冬身上体现出来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就我所接触的领导讲话中,向全国人民提出学习榜样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这是第一次。教育部党组在今天的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文章中谈到,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胡锦涛总书记还为我们全社会做出了尊师重教的表率。
说到这里,我觉得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确实是我们过去提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师德要求和标准的深化和拓展,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你既要红,又要专,同时还要有魅力,要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所谓魅力,就是让学生们喜欢你,可能你红了,可能你专了,但是不是红、专,人家就喜欢?作为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也同样重要。我觉得这两个魅力,我们学习起来,琢磨起来有许许多多非常深刻和新鲜的东西。
今天我们请来了八位教学名师和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高教司综合处处长宋毅,就百名高校名师的评比和大家进行进行交流。我有个想法,因为我们上一次新闻发布会已就第二届高校教学名师的评比情况做了介绍,大家也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今天八位名师也给了大家书面发言材料,所以,我建议请八位名师不再念稿子了。我这里有六个问题,是许多媒体朋友们关心的,可以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回答,高教司的领导们也不再念稿子了,我提出问题请他们回答,提出问题以后,再介绍各位朋友。
请官员回答的问题是:一是这次百名名师的评选是如何体现出总书记提出的“两个魅力”的?或者说有没有体现、如何体现?第二个问题是我们选的名师是否是终身制?第三个问题,我们选出的名师是如何与学校的各项职称挂钩的?第四个问题,如何把一堂课或一门课和老师各方面的素质结合起来?第五个问题,请举例说明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引领、带动作用如何体现?对提高教育质量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和影响?
请名师回答的六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请八位名师讲一讲给您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怎样的?第二个问题,作为八位名师,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第三个问题,当您遇到您的课堂上一个或者几个不喜欢您讲授内容的学生时怎么办?第四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一种议论,大家都觉得当代的大学生基础知识很牢,但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作为八位名师在课堂上是如何来培养鼓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第五个问题,请八位名师给我们讲述一件给您印象最深的一个学生或者一件事;最后一个问题,请八位名师谈一谈您这次当选了名师之后,对您所在的学校或者那个学科里的其他老师有什么影响?特别是这次来的八位名师里有四位是所在省地区第一次评出来的名师,评出来名师之后对学校和所在单位有哪些影响?趁着八位名师和官员做准备的时候,我们把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员介绍一下。
参加今天会议的八位名师是: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中科院院士王越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教授,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教授,贵州师范大学项昭教授,云南大学崔运武教授,新疆石河子大学曹连蒲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王雪琴教授。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我们在选百名名师代表的时候,我们特地选了来自西部地区和第一次当选名师的学校和地区的代表。同时,我们也在重点院校、部署院校里选了一两位,从不同层面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出席招待会的媒体记者有: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教育组记者杨明方,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吕诺,《瞭望》周刊记者周大平,光明日报教育部副主任周迅和记者丰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李何子,中国青年报教育版副主编李丽萍,科技日报记者李凝,中国妇女报科教文部主任郝卫江,中国教育报高教部主任唐景莉、记者杨晨光、徐维彬、摄影记者修伯明,中国教师报采编部主任王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连保军、记者刘庆根和郭可,解放军报记者陆荣军,中国税务报记者郑猛,北京青年报记者闫建立,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延红,北京日报记者刘欢,还有正在对我们招待会进行现场直播的人民网的记者们。
下面,首先有请教育部高教司的两位官员谈谈这几个问题,我们欢迎杨志坚副司长。
[杨志坚]:首先非常感谢新闻记者对表彰活动的关心,不久前刚开过新闻发布会,各位新闻记者非常踊跃。今天下午还是请名师谈谈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体会和感受,请记者主要报道他们的发言。刚才主持人说让我们回答几个问题,我把我了解的和我的认识先谈一谈,有些问题宋毅处长比我清楚,我就几个问题谈一下。
第一,关于评选名师,为什么评名师?评名师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评名师,首先还是看老师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最主要还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如果没有人格魅力,我想他的很多精神都体现不出来。尽管他的学术很渊博,教学经验也很丰富,如果他不是对学生充满了爱心,我想很难受到学生的认可。所以,这次和上次评出来的名师,更主要的是在一线既教书又育人,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充满爱,不断地参与教学改革,包括为提升质量作出贡献的老师,我想更具体地体现了这个问题。
另外,对名师,我们奖励他,表彰他,我个人认为不是一堂课,也不是某一门课,而是对这些老师长期以来坚持在一线上课,给本科生教课,不是某一门课。因为从我们的要求讲,是希望他在几年内连续为本科生最少讲一门课,而不是讲一节课、一堂课。所以,这种表彰是对他们长期以来在一线工作,从事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的表彰。
第一届名师奖以后,确实对推动教授上讲台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做了统计,名师奖活动以后,对推进高校的教授上讲台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名师奖,能够促进高校更多的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基础课,上专业基础课。
我就是把刚才主持人提到的几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具体的请宋处长再补充。
[宋毅]:我补充两点,一点是关于教学名师是不是终身制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奖项,而不是一个职称,所以我们只是在这次的评奖当中,100位教授获得了这次的教学名师奖。应该说,一般情况下不重复表彰,只要第一届获得了,第二届原则上就不能申报教学名师奖。
另外一个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我想举一个数据,我们在2000年做了一个抽样统计,全国的高校副教授大概有三分之一,30%多不上本科生的课,三分之二的教授不上本科生的课。2005年我们再次做了统计,大概80%的教授都能够上讲台,上本科生的讲台。我想教学名师奖在推动教授上讲台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我们还有别的措施,比方说我们有专门的文件,要求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如果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原则上我们是要求学校不得对这些人再续聘教授、副教授职务。
以上是我补充的两点,大家再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再探讨。
[王旭明]:那就是说获得名师奖之后,是不是和学校各项职称挂钩,是学校自己定的,我们没有统一规定?
[宋毅]:教授应该是最高的学术职务,因为我们评的全都是教授,教授是一个基本的入门条件。我再补充一句,这次全国一共有178位名师推荐上来作为侯选人,因为名额限制,实际上评了97个,应该说没有评上的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因为他们也是在一线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们讲名师,不仅在师德上为人师表,同时是教学和科研“双馨”,教学和科研都非常强,同时深受学生的欢迎。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被推荐上来,我想这178位都是非常优秀的,只是名额受限。
[王旭明]:下面请八位名师给我们介绍情况。大家在这段时间内可能翻了翻我们给各位提供的书面材料,下面我们首先欢迎两院院士王越教授发言。
[王越]:非常感谢媒体关注高等教育,关注教师的工作。我想不要过多地报道教师本人,是教师的工作。我希望媒体宣传时多宣传一些集体,对个人低调处理,为什么?对学生假如说他不感兴趣,或者说我喜欢哪类的学生,我谈一谈个人的意见。
我想,教育工作,尤其高等教育工作,是人类进化的永恒主题之一,最核心的问题是文化的衍承和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还有一个特殊重要的意义,就是落实科教兴国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是教师永久性的工作,但是应该说我们育人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它有本征的难处,也有实现中华复兴所面临的挑战的特殊情况。
难处一个是教书育人,尤其,我们教自然科学领域,首先面对未知的,比如科学问题、技术问题,都是希望学生最后去解决的,所谓创新。第二个是面对未来的,不是现在。第三个是面对未确定性,因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大规模具体的不能确定,假如能够确定人类社会就没这么丰富多彩了,那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了。这是面对未来、未知、未确定性的,但是要把这些落实到培养人才上,这是第一个难处。
第二个难处,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我们搞自然科学的,搞理工科的,我们的教学资源和全国的科技水平有待发展。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又要完成中华复兴的大业,再加上跨越式发展。跨越式的发展是未来的,未来是未知的,所以是非常难的。从文化工作的意义上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文化面前是微小的和暂时的,除了极少数文化伟人,其他都是暂时的。所以,我说为什么请低调地宣传个人,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因。
第二我们现在的心情非常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假如靠我们六十多岁七十岁的人来支撑,这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关键教育要有后来人,而且后来人要超过前人,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弘扬中华的优秀文化,培养后来人,青出于蓝胜于蓝,又要向国际上学习。比如说美国顶尖的大学,我有确切的资料,它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比我们要做的好,比如说它的理工科的电子工程系招的人不多,一个班只有18个人,但是它的教育资源的投入那确实非常厉害。比如说他的普通物理就投入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上一线讲课,上学期一个,下学期一个。这么18个学生,主要是培养领导性的人才,所以这方面还是有差距的。人又是暂时的、微小的,比起文化的进展,比起中华复兴来说都是极其微小的,所以要低调宣传。
刚才提的问题,从难度、要求和现状来看,我是要教本科生大班的课,就是广泛的专业技术课,大概有100多人,我做的是专业基础课,就是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对抗,因为现在这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也是国家特别急需的。因为信息是一种服务于人类的工具,但是它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假如正面的作用保持不了,净是负面的作用,社会、老百姓不得其利还得其害,所以就要研究安全和对抗的问题。这里头肯定有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那么我怎么对待?我首先说不感兴趣的根源在哪儿?我的困难在哪儿?矛盾在哪儿?国际上重点的培养顶尖的人才,教授方法是什么样的基本理念呢?就是教授上来讲这个问题的由来,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解决的方法是什么,没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是什么,请学生下去,调动他的积极性,自己去解决。重要的课,我了解了一些,大概是1:3,讲50分钟要准备2个多小时,自己做习题、自己思考,这样的推动又是鼓励自己思考的模式。所以,针对我讲的课,又有系统性,又是范围很广的,又是将来要学生独立思考的,还有一种,由于我们讲课不可能像中学一样,所有的事情都讲清楚,学生就很容易是被动的学习,等于是灌输式的,这么宽的范围,又要讲到前沿,又要讲到发展的路径和可能难的问题,不可能很细的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向国际上学习,讲思路、讲发展、讲可能的路径,启发学生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有一些讲得比较深,碰到这类问题怎么办?我们就反复地举例子,因为我本身还有一点实践经验和碰到一些问题,我就要反复举例子来启发学生讲的这些原理和内容将来是有用的,是有重要意义的。这样的学生水平有些差,有些跟不上,就要让他理论联系实际。
除此以外,还开展一些实验和竞赛,鼓励学生自发的内在动力的发展,教师的作用就要创造这么一个环境,这样就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对课程接受不了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各种矛盾形成的一个现象,当然应该说也有一部分再三做工作,他还没有觉悟,那这个课也过不了。我们不是佛法无边,一股脑都过,也得有一部分过不去,那得重修。坦率地说,在现在的情况下,我们有不过的比例,但是不是很高,国际上有的研究生,一次过30%—40%的有,大部分过不去,得重修,前一阵有的著名的学校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第一个问题,我简单说一下我碰到的思考。但是,我们主要的出发点是希望后浪超前浪,青出于兰而胜于兰,这是教师最本质的愿望。
第二个问题,喜欢什么样的学生?当然,最喜欢的是基础比较好,思维又比较活跃又肯于思考的,同时能给你提出很多问题的学生,这种学生是最好的。附带说,在面对未来的问题中,教师回答不出来,尤其是科学的前沿问题,这是很自然的。所以,学生能够平等地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我认为这不是坏现象,是好现象。科学精神中有两条很重要,第一条就是科学的大胆怀疑,第二条就是平等的讨论。对这样的学生加以一定的鼓励,他将来成才的可能性比较大。第二类学生是怪才,比如说我们专业里碰到一个学生,他的软件专业特别强,同时在信息安全、安全和对抗中的能力又非常强,我们在模拟竞赛中,他可以攻关到最后老师的守关,但是他不全面,但是,我们也尊重他的特殊才能,也给了他一定的支持。我们对待这个学生不是完全支持,但是又是支持的,又希望他补救一下自己。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种有钻研力,基础比较好,愿意给老师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的学生。
我的观点就是这样,谢谢各位。
[王旭明]:特别感谢王越院士。王越院士在第二届百名名师奖获奖者里是唯一一位两院院士,而且两院院士对我们这样一个“小奖项”这么重视,我认为特别好,对我们提出的问题回答得也非常好。他喜欢钻研能力强、思维活跃同时又能提出很多问题的学生,对我们很有启发。
下面有请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给我们讲讲。
[王玉凤]:教育部的各位领导、同仁和媒体的各位同志们,去年9月9号,我和王院士一块儿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温家宝总理对教学奖获得者的接访,温总理的一席讲话,这一年来我不断地在脑子中回味,他提到很重要的一点是,教授一定要给本科生上课,而且他还提到一定要上基础课。我觉得对一个总理,日理万机,他能够想到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要上基础课。他还提到给他上晶体光学的教授,几十年过去了,他现在当上总理了,闭上眼睛一想几十年前这位教授的师德风貌历历在目,非常动情,非常感人。当时我也很震撼。最近胡锦涛总书记给孟二冬女儿的信又提到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我觉得凭我的能力和水平,如果做那样的教授,自己认为达不到,但是应该去努力。我过去也做了一些努力,今后也还会继续努力。
我就按照主持人的要求谈一下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问题。我记得从九十年代前后开始提出来素质教育的问题,最近这几年特别强调创新,特别是去年、今年到最近一段时间提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创新提得特别高。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也做了一些探索,我简单说一下。我自己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一个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所以责任非常重大。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我认为:还要立足于本课程作为出发点,来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作用。我是物理学教师,我觉得物理学力热声光电,近代物理丰富多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舞台,我觉得应该利用好这个舞台。因为我们学校承担了国家物理教学基地建设任务,我们用了8年的时间建立了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为了给全国同行起示范作用,我们选了一个目前认为非常需要而且非常薄弱的环节做起来,这七八年下来,我们在这个实验室里给学生准备了200多个项目,各种各样的,力热声光电,学生看了以后非常震撼,当你让学生摸着几十万伏的高压而安然无恙时,当学生看到一个金属球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磁场中旋转起来时,当你让学生置身于利用不同的原理形成的立体世界时的时候,学生会震撼,我们要求学生,要对实验提出个人见解,如:有哪些你最震撼,有哪些你觉得还需要改进,我们在报告中提要求,大部分学生都写得简简单单,因为老师给下了任务,他必须写几句。但是,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比如2000多个学生上课,总有100多个学生在拓展栏目里写上一大摞的想法和方案,有的学生在报告纸上写不下了,又写了十几页、二十几页,有的学生问老师我能不能实践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学生开辟了创新实践天地,首先要敢于实践,然后才谈得上创新。我们首先有了这样的想法,然后群策群力地把这个创新天地建立起来了,提供各种各样的仪器工具,把学生组织起来,我们开信息发布会,学生听了信息发布以后,他提方案,我们再开方案论证会,再评审方案,再给他提供资金,再让他来做。一般这开始时候学生,比较多了,一两百人,180人的教室都坐不下了,特别踊跃,方案论证的时候就少点了,真正能拿出来的就不多了,但是也有百八十个项目。然后我们再评审,让他们进入创新实践天地去干,这时候也就只有四五十项、三四十项,干一段时间以后,有的学生干不了了,就退了,就剩下二三十项,过一段时间再来一个循环,非常非常操心,也非常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觉得特别有效。
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小小的天地来说,是一个物理实验室开辟的天地,虽然一年几十人,不太多,但是我们认为培养出几个拔尖的人才,可能比培养几十上百个平庸的人才要更加有价值。我们这个创新实践天地活动到现在已经将近6年了,确实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学生,有的学生从一年级学大学物理开始,一直到毕业,保了研,继续在这儿干,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继续在这儿干,硕士完了读了博还继续在这儿干,这样坚持下来的有二三十个。确实出尖子!
我举个例子,计算机系有个学生叫杨欣,一年级上大学物理课感兴趣,提了方案,老找我,说老师我要做什么,我一看这个学生就不喜欢,为什么?小男孩把头发染黄,还戴着项链、耳坠和戒指,我当时就想说你如果想在我这儿干就把这些摘下去,但是我没有说。我觉得学生有自尊心,我说你先干着,这种学生你不要伤他的自尊心,要挖掘他闪光的东西,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特别钻研,你给他什么任务,他特别认真地干,当时我们正在做计算机的导学系统对触摸屏计算机不太熟悉,我叫他出去跑跑了解市场行情,他中午不吃饭给我跑,脚上都起了泡了,还给我写了一个报告,什么厂家、什么产品、什么功能都写下来了。后来他一直做到了本科毕业,他做了十个项目,都在挑战怀中获奖。他在临毕业之前,把他创新实践的经验都理出来,写了两本书。这两本书当时就想油印留给他师弟师妹看,后来偶然的机会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发现了,感觉非常好,就给他出版了。现在出版了两本了。第三本,因为他到英国留学,暑假回来又写了第三本。这样的学生,中间也不是那么顺利做,第一次他说想给创新实践天地弄个小报,我说可以啊,跟印刷厂联系一下,多少价钱,怎么印。他到那儿就跟工人师傅打起来了,让人家给他套红、弄彩版。还说,人家贵,他还没钱。没钱不跟人好好说:没钱,就是没钱(很硬的口气)!人家说那不印彩版行吗?他说,不行,必须是彩版。然后印刷厂给我打电话,以后这样的学生别让他上我这儿来,一点礼貌都没有,连个师傅也不叫,你没钱还横什么,这么穷横什么?当时我也挺生气,第一次让他办事,这个过程中间最难忘。但是,这个孩子非常非常拔尖,不到四年十个项目做了,也获了奖,毕业时候在学校里写了两本书,第三本书是去年到今年写的,清华出版社的编辑说:而且销售非常好。这就是尖子,我总觉得当初如果我看不上他,他肯定没有今天。现在最起码头发不染了,戒指拿下来了,我始终尊重他,挖掘他闪光的地方,不能要求学生必须做完人。
另外,在教育上的付出,在座的可能都有体会,投入和产出是根本不成比例的,因为我们有教学基地,我们的基地建设是一批人在那儿做,大家都非常敬业,自己的职称问题,受了很多委屈,还在这儿做。作为个人来说,继续投入,继续做,但是作为行政领导,我也有一个想法提出来,以后除了评名师,能不能评教学团队?有一个好的教学团队,能带起一大片来。所以,我每次被评上这样的奖项,都觉得非常惭愧,因为确实不是我一个人在做的,老宣传一个人,对这个人本身也不是特别好,因为他会面临很多的压力,也会非常难受。而整个的团队就不一样了,我们基地的团队,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不强,但是我们这个团队凝聚起来非常强,当初六个国家级教学基地,清华、上海交大、同济、中南大学、北科大和我们,我们当时说争第四,全校领导一脸不满意,争第四算什么?现在我们的基地被评为优秀基地,我们国家教学示范中心也得到了,奖项、名师我们都出了。所以,我也想趁机给教育部的领导提个建议,能不能评一下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我来说虽然已经60岁了,可以说不是中结,只要我有余力,我还会继续努力。
[王旭明]:谢谢王老师。我们特别感到骄傲的是,王老师是今天请来的八位中唯一的少数民族,我本身也是少数民族,所以就更加感到自豪和亲近了。这次评选共有三位回族教师被评为名师。
下面有请华中科技大学吴昌林教授介绍。
[吴昌林]:刚才主持人的这几个问题,对我来讲好象是比较简单的问题,但是一想起来很难。所以,请允许我不用回答问题的方式,因为今天有很多媒体关注教育部评选名师这件事情,我从内心来讲非常感到高兴和荣幸,我想谈谈我的体会,当然我也会尽可能地回答这些问题。
我是八十年代后期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博士,也是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个博士后。照道理,我应该用更多的精力是做一些研究,但是我校老师、学生、领导的鼓励下,使得我这些年做了很多的教学工作。一个感觉是从事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特别是在重点大学里,教授和副教授定一定要花比较大的精力,教授和副教授上讲台是一个比较好实现的目标,严格讲,要花比较大的经历来从事本科的教学工作,这是我的一个体会。否则的话,教育教学的水平就不可能很高。所以,我这些年确确实实花了比较大的精力,一个是本科教育这块,作为课程的负责人,我们2003年第一次评精品课程,得了奖。2002年被评为国家教材一等奖,当然也不是一个人能做到的,主要是我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
在这方面我有一些体会,来的学生都是好学生,但是我最不喜欢厌学的人,我最感兴趣的,也可能是我存在偏好,就是来自农村的,家庭还比较困难的,但是他又聪明又喜欢动手的学生。我们在课内教学以外,基于我们的教学基地,大概也有八年的时间,从98年开始,一直坚持搞课外学分和做学生的课外创新的培养,在这块做了比较多的事情。我感觉到现在很多学校在做这件事情,就是课外对学生进行培养,我们做的工作应该是寻找一个途径,怎么样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或者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出来。现在有一个要求,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学生,在这点我有一个小小的体会,一个我们决定做一点事,是在创新人才教育方面,我们做了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我们也发表了一些文章,如“创新之根在实践”,我们感觉实践很重要,但是实践也不简单地说是课外创新的活动。另外,我们把课程做了一些调整,因为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课内的东西,在课程这块我们设置了一些创新系列的课程,这是一个方面。在课内实践中,我们把实验课分了几个层次,有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哪怕是模仿性的实验,可能这样的实验数量比较大,因为学工科的学生最初还是有一些模仿,有一些实验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来检测、判断实验的正确性,来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最后老师再进行指导。这对于相对大面积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培养是必须的。另外,我们也大量地开展课外的创新活动,最近几年,我们和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签订了本科生的交流,英国、法国的学生到我们这儿来做毕业设计、实践训练,我们也派了一些学生出去。还包括一些类似大赛、竞赛的活动,在课外我们也指导一些学生做。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闵伟同学做的一个项目,题目是他自己选的,他在网上看到浙江科技网发布一些需求,需求里有一条,就是要一个小时能够给煮熟的鸡蛋剥壳的机器。他说吴老师我们做这个机器?我说可以啊,但是怎么把鸡蛋的壳剥下来?他们上网查,国外也有这样的机器,但是原理不知道,咱们学生自己怎么做?就用吃饭的饭盒把煮熟的鸡蛋放在里面反复倒,其中有一个学生弄出来了,跟其他学生一研究、一讨论,可以这样做,最后就设计了一个小机器,他们演示给我看,煮熟了一批鸡蛋,放进去以后,基本上成功了,壳是壳,蛋是蛋。这批学生还包括一些女学生做的麦当劳的售货机器手。学生只要有兴趣可以坐在研究室里干两个月,把这个事情做出来。我们当老师也得去了解学生的心理。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哪些不足,我们这两年和美国学生做的时候,因为我这个编队,华中科大学生多少名、美国大学学生多少名一起编组,我说你们做完之后,每个人给我写一个报告,你们特别总结一下,美国的教育背景和我们这样教育背景各自的看法,后来他们告诉我,比较起来,感觉到我们在方案的设计上,在方案的论证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可能就一两天,方案马上就进入了技术实施,并未对项目的方案进行周全的考虑。在实战的时候体现数理基础,我们的学生并不差。但是,在对一个项目的宏观把握上还是有差距的,人家的学生可以把这个方案揉成五六个方案,那个麦当劳的方案后来被美国的学生否定掉了,他们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服务员的月工资几百块钱,他们一看服务质量很好啊,说这样一个情况的话,你们提出这个项目,在经济方面就不合理,后来同学们跟我说,我感到也很受教育。今年的学生又有了一个新做法,这个项目做完以后,学生们对整个项目进行论证。我感到高等教育,一个是老师的学术水平,你才能带着学生做一些事情,对学生有一些认识。另外,要真心地去把你的精力放在本科教育上,这样的话,你会有很多的想法,同时也要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去和学生互动。看起来创新不是要出一些成果,就是说你要把学生的意识,心灵层次上的东西勾出来,使得学生不吃不喝愿意在实验室中做这个事情。另外一方面,培养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现在就是你们和美国的这几个学生怎么竞争,我们华中科技大学也不算最好的大学,但是我有这个自信,我们的数理知识、功底和能力,我们的学生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人进入到一个公司以后,比方说在语言交流方面没有问题,英语他们一点问题都没有,问题在哪儿?还是脑袋瓜子,我们教的学生可能专业上的更多一些,但是我们从经济学的观念、社会学的观念或者环保等其他东西来指导学生的设计。上课的时候这些话我们还是会对学生说,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可能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和学生有这样的一个交流,所谓教学相长,我大概理解有这么一个意思。
这次有幸承蒙错爱,被入选成名师,我也感觉非常惭愧,我觉得也没做什么事情。特别是我也说了,有这么多的媒体朋友,你们这么热心,这么关心现在的高等教育,关心其中的问题,我心中确实非常高兴,谢谢各位!
[王旭明]:谢谢吴教授。下面四位教授我们更应该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们都是来自第一届名师评选零的省份,一位来自山西,一位来自贵州,一位来自云南,还有一位是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部分是西部地区。山西虽然不是西部地区,但相对来说比较艰苦,高等教育也不算发达,所以我认为在高等教育不算发达,条件不怎么好的情况下,董校长第一次当选为全国名师,而且是全省唯一一个全国名师,确实有引领和带头的作用,确实值得我们敬佩。
下面有请请山西农业大学的校长董常生同志给我们介绍。
[董常生]:尊敬的杨司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媒体的同志们,以及我们的同行,今天非常高兴刚才听了三位同行,也是老前辈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第2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将举行全国名师奖的颁奖仪式,而且今天开这样一个座谈会,我们感觉非常高兴,这反映了教育部的领导以及各大媒体对我们高教的重视,对教师行业的重视。谢谢大家!
我是山西农业大学的董常生,是一名专业基础课的教师,从教20多年,我带的课程是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这门课是兽医学、畜牧学的专业基础课。在20多年前,可以说从大学的专业上来讲,兽医也好,畜牧学科也好,是不受人重视的。一听到“兽医”这两个字,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都感觉不舒服,更谈不上终生人事这一专业。我又是一名专业基础课教师,但是自己经过26年的从教生涯,深深感受到基础课的重要性。我想,如果我们把整个大学专业培养人的体系比作一座大厦的话,专业课好象是大厦的外部,五光十色、风风光光。作为基础课来讲,就是它的地基,地基可以说不露天日,而且是本色,我想是原汁原味的。要做好这项工作,我自己也深深感觉到这项工作的重要。
刚才主持人给我们留六道题,作为老师来讲,经常给学生出题,考学生。今天主持人考的也很好,我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当学生不喜欢你的课程的时候怎么办?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而且可以说我在15年前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或者是每一年课程开始的时候就能够遇到,有学生不喜欢畜牧学,不喜欢兽医学,我们是农科院校,大部分学生开始不喜欢农科院校的,特别是我们的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形态学的课程、结构学的课程,这门课程需要记忆的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接下来要实际操作,解剖动物,就要看肌肉是什么特征、什么形态,机体的穴位是怎么分布的等等。可以说不喜欢这个专业的,首先是不喜欢解剖课,而且是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开设的课程,怎么办?还得教啊。
我有一个事例,当然事例很多了,这是一个典型的事例,1982年我代这个课,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那时候一个班招40个,其中只有6个女同学,因为学科的特点,我国特殊情况下、特殊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情况,只有6个女同学。女同学一听解剖课,你在那里非常认真地解剖,其他的同学非常认真地看,但她会跑到很远的地方,因为血腥味不好闻,怎么办呢?我只能给她逐步地解释。印象最深的一次,我们班里有一个同学,在第六星期的时候,我讲第六周课的时候,他对我讲他的父亲突然生病了,什么病呢?就是半身瘫痪。因为我们在讲课的时候,虽然是讲动物,但联系到许许多多有关人体方面的情况,因此这个同学在课下就对我提出一个问题,说他父亲瘫痪了,这是什么问题呢?正好那时候讲心血管系统,就是血管在全身的分布,特别是在脑部的分布,我就给他介绍说你爸爸瘫痪最主要是脑血栓,在什么部位形成呢?在脑部的内囊区血管形成一个直角,这里最容易形成血栓。给他讲血栓是怎么形成的,而且对他讲我们身体内经常有血栓,只要不在脑内形成血栓是没有问题的,不在心脏形成血栓是没有问题的,血栓是动态平衡的,这样他就逐渐感兴趣了。同时,在教学中把一些医学方面和现代的医学技术结合到讲课内容中,这样他就有兴趣了。当然他父亲是属于不完全性的脑血栓,最后经过治疗以后逐渐恢复了。通过这个实例以后,很多同学逐渐对这门课就感兴趣了,通过这个学科知道了其中的奥妙,因此这样就慢慢引导学生,教他其中的奥妙。所以教学生,要让学生对你的课程感兴趣,这是你的责任。
要感兴趣有三点,第一,教书育人是一个引导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我们大学的三年、四年也一样,都是一个引导过程。第二,我感觉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最好的一个场所;第三,我给大家的材料上可能也有很多不足,但我认为基础课教师是托起人才大厦的基石,所以基础课教师非常重要。从毕业的我的这些学生们看,他们有的在社会上从事了研究、从事了管理,回过头来再想基础课,会知道基础课是重中之重,如果学会了基础课,就学会了学习课的基本方法。
最后,我再讲几句话,我觉得对学生要有真正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要有真诚的教学态度,对于学生要给予真正的科学知识。这是我对大家汇报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像王老师所讲的一样,我做基础课教学已经26年了,我对基础课教师的辛苦首先是同情,然后是支持。基础课老师申请课题是很难很难的,因为它与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一定距离。教育部门也做了很大量的工作,比如说教学成果奖,包括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奖等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看看对于基础课教师,特别是中年的基础课教师如何对其进行支持,特别是职称上的支持,作为学校来讲,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所以是不是在这方面再出台一些很具体的办法。
我讲了两个方面,可能讲得不一定准确。谢谢!
[王旭明]:谢谢董校长。下面请贵州师范大学项昭教授介绍情况。
[项昭]:各位领导,各位媒体朋友和老师,我作为贵州师范大学的一位普通教师能够参加这样一个大会,既感到激动,也感到忐忑,教育部在这次评选名师中,帮助我们西部地区贵州省实现突破了零的突破,所以我们非常重视这次名师评选,希望通过这次名师评选促进我们西部教育事业。由于的时间关系,我想从自己亲身的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1963年大学毕业,先后担任过初中教学、高中教学乃至于大学的本科生和成教生以及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体会到教授上大学基础课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担任基础课的教学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我们师范院校数学系对中学数学的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我所讲的课程中,有的课上了40多个班,3000多个学生,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地把课上了一次又一次,怎么样去面对活生生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我们老师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把课上好,一是要认真钻研教材、钻研大纲,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同时,面对教改的需要,基础教育对我们西部地区来说具有更重要的价值,要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要抓好基础教育,至今,我省还在进一步落实“普九”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教育。对中学教师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怎样通过课程改革让我们的学生今后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重担,所以我们加强了教学的实践环节,因为师范院校的教学基地实际上就是中学、小学,对高师,我们经常深入中学课堂,帮助中学老师,一块研究教学当中的问题,把丰富的中学教学案例和生动的情境带入大学课堂,这样的课学生喜欢听,而且认真学,学了以后有用。我们在担任基础课教学中,一方面解决怎么样钻研教材,一方面解决怎么深入实际,了解中学的实际需求,这是我们上好基础课的关键条件,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
第二,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手段必须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这一点对高校的老师是大有作为的事业。进入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不断改革,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都在课程教材教法、学法各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革,特别是当前高中面临新一流课改,高中将要实行选修课加必修课的课程制度,新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是一位数学老师,对数学课来说,增加了非常多的新内容,包括王院士提到信息安全和密码的初步知识已经列入高中的选修课,其他的比如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布尔代数和电路设计以及优选方法、图论初论等等,这一部分教学的内容,在以前高师的课程设计当中并没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和介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组织在一块儿,认真地学习课程标准,查找资料,自己编写教材,自己制作课件,一边学、一边教。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自己上课,还把研究生也带进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本科生一是听课,二是评课,而且他们在课堂上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这样,我们不仅更新了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我们高师院校来说,学生不单是听众,他们学了以后不仅要质疑,而且还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考试制度,他们觉得光是笔试还不能体现自己的要求,还主动要求有口试,要求有机会上台讲演。这样的做法也促进了我们对课程本身的改革丰富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我们深感在基础课的教学当中,更新内容,改革方法是大有可为的。
第三,教授担任基础课教学任务,不仅是有利于学生,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发展。现在基础课教育对中学教师要求非常高,除了学科知识之外,要求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大学老师也应该增加我们的知识含量,一方面我们的学术造诣、科研能力要增强,另一方面是实践性的知识也要增强。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们要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想去丰富教学,感染学生,给学生做出表率,更积极参与教学的研究活动。我认为高校教师不仅要搞好自身的科研,也应该大力搞好教育科研,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能力,形成自己上课的风采、自己上课的特色。这种投入并不是一种单向的输出,而且具有双向互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听了一节他觉得很有意义的课,下来他会追问,而且促使自己去钻研,要求老师解答,老师带领学生一块做,也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本科生的教学对师范院校来说,不仅促使本科生教学质量提高,而且促进研究生教育科研的能力的提高,这是一种双向互赢的教学过程。
对我们国家来说,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更年轻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我们虽然年纪大了,可能陆陆续续都要退出教学岗位,但我们寄希望于新的老师,把自己的精力切切实实地用在教学上,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教师职业是值得我们奉献毕生精力从事的事业。能够作好一位人民教师,正是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王旭明]:谢谢项昭教授。下面有请云南大学教授崔运武发言。
[崔运武]: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尊敬的媒体记者,下面根据主持人的要求,就直奔主题,回答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喜欢的学生是什么?在教学21年的过程中,我喜欢的学生是能够跟我有回应、有交流的学生。这个回应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对我的教学能够给予肯定,或者说不肯定我,他反对我,反正要给我回应。在这个问题上,我有这么一个理念,我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习惯坐着听课,不喜欢于交流,恰恰各种方式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像我们所提出的培养创新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前面几位老师是从事理科教学的,我是从事公共管理类教学的,公共管理就是用到派别体系对现实作出解释,从不同角度解释,实际上得出的结论不完全一样。另外,现实也在发展当中,公共管理也在发展当中,很多东西可能今天说是这样,明天它在发展。我告诉同学们,你们可以大胆地提,课堂上、课外等各种方式都可以提。
我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们提的最基础的问题,什么叫公共管理,我作为一个老师不能给出有专业规范、严谨的解释,如果不合格我可以走下来,如果合格这很正常。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确实喜欢和我交流的学生。
第二个问题对于不喜欢的学生怎么办?我觉得“不喜欢”有两种,一个是我不喜欢某种类型的学生,一个是学生不喜欢我。我碰到一个学生,学生上课的态度不端正,我问他有什么意见,他说,我对你讲的一些内容不认同,我说有什么意见你可以提出来,如果我可以改进的,我改,如果有不同观点的,大家都保留。通过与他充分的沟通,我们双方达到了理解,也促进了双方对教学的改进,他最后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我想在喜欢和不喜欢之间,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教师。因为什么呢?实际我个人觉得教学做的好,他应该是会喜欢的。我们也强调大学教学从让他学,到课堂学习到自学知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学的,无论如何教师都是主导。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做的太多太多。我听到一些老师说,我今天讲的这堂课简直是对牛弹琴。我听到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们真的是对牛弹琴的话,不是牛不好,而是你弹的琴不好,你为什么不根据学生的需要组织教学呢?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是很关键的,老师如何能够做得更好,这么多年我自己有一些感触。我在给各位记者的材料当中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在申报材料中有这样一个看法,我在这里重复一下。我有这样的一个感触,当代大学教育教学是要不断研究、不断投入的过程,是需要专注、需要付出充满艰辛的过程,也是收获创造欢愉的过程。第二个感触,我仍然这样认为,16世纪的时候,伟大的捷克教育学家“夸美姆斯”说过一句话,说教师这个职业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我对此表示赞同,它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同时,我借用我老师的话,他说“得天下英才者能教之”,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快乐,我说如果能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而且能够教之,我想这是大学教师今天最好的追求、最高的境界。
[王旭明]:谢谢崔运武教授。下面请石河子大学曹连蒲教授发言。
[曹连莆]:我是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的石河子大学的教师曹连莆,我们学校所在地石河子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国家最西的,是市区只有十几万人口的一个县级市。
今天我想谈一点感受和回答一个问题。一个感受就是胡总书记给孟二冬教授的女儿孟飞回信中的号召,因为孟二冬教授在我们石河子大学支教的过程当中,为培养边疆的学生倒在讲台上。他的精神一直在鼓舞着我们,在近两年来,我们学校全体师生都在学习孟二冬教授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去年胡锦涛主席就给孟二冬教授作出了“为人师表、品质高尚”的评价。胡总书记给孟飞的回信,我们早在将近一个月以前,就已经开始学习,再次掀起向孟二冬教授学习的热潮,我觉得孟二冬教授在我们学校短短两个月的讲课,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特别深刻的。他讲课中对学生孜孜不倦的耐心讲解,几个班学生的作业他逐一批改,而且到最后的日子,他喉咙长一个肿瘤,已经是声音非常沙哑,甚至每讲一句话都大口喘气,很多学生哭着说:“孟老师,你不要讲了”,但他仍坚持在那里讲,麦克风的声音大家听着都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他还坚持讲完最后一次课程。所以他那种精神给我们学校全体师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我想,北大的教授能够对我们边疆的学校作出最后的奉献,我们在边疆学校的老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认真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呢?所以,我想应该以孟二冬教授为楷模,我自己也是这样的,把我们今后今后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为边疆人才培养继续奉献余热。
回答一个问题,评教学名师奖对我们地区或者学科有什么影响?我这次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推荐的教师参评,但我也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高校名师奖的获得者,所以我也代表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我1961年从原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己在边疆从教四十多年。不能说做得很好,能有今天,可以说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年一年把这些成绩积累起来,好象多一点,所以有这么一个获奖机会。我想通过这次评选,对我们新疆建设兵团的高校也好,对我们新疆的高校也好,都有重要意义,首先使大家真的是感受到中央对我们边疆、对新疆、对建设兵团高校教师的重视。不管我们多么边远,只要我们认真地教好书,在教学上不断努力改革创新,我们作出的成绩都能够得到中央和教育部的充分的肯定。通过这次评选之后,学校的老师深深体会到高校教师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不管是教授还是副教授,没有哪一个不上讲台为本专科学生讲课。我们学校有明确规定,教授不为本科学生讲课,年度考核就不能通过,这已经是制度规定下来的,并已形成习惯了。对于教学名师的评选,我们学校也在评教学名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也在评,国家也在评,我想这一奖项的设立在促进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方面必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谢谢大家。
[王旭明]:谢谢曹教授,曹教授可以说是活着的孟二冬。他是1961年从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然后到边疆地区,一直在那里工作。石河子大学又是唯一一所生产建设兵团大学,为边疆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曹教授在其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孟二冬”式的精神品格确实更值得发扬。
这次评出的百名名师当中,还有三位来自部队的院校,最后有请他们的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王雪琴教授介绍情况。
[王雪琴]: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感受,首先感谢教育部和媒体给我们这个机会,在此表示感谢,让我在这里介绍一下我们军队院校的教学情况。我来自解放军炮兵学校,是“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我们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培养方向,培养的人才是部队的指挥员,我们学生的来源是地方应届高中毕业学生。学生进来之后,和地方不同,我们要培养军校大学生,学生是在紧张而有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我们既有大强度的军事训练,我们还要完成和各位老师一样的本科教学任务。所以教学过程中,怎么把统筹起来,使我们的学生既能成为一名合格军人,也能够成为一名大学生,学校想了很多办法。我们学校在全军最早提出素质教育,正因为在这种氛围当中,出现了我这样的幸运者并评为名师。我很同意王老师所提出的,教学名师与他所在的院校的氛围是分不开的,所以既要表彰名师,更要表彰他所在院校的这种机制氛围。
下面结合我教学中的教书育人的情况谈两点感受最深的东西,也结合主持人提出了六个问题。
第一,我是教数学的,也就是教基础课教学,长期在本科生一线教数学,所以我自己感到,作为基础课教员,课堂教员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而且长期的教学,我感觉上好一堂课容易,但是一辈子上好每一堂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也感到课堂教学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综合水平。课堂的开头,课堂中教学内容的连接,课程的结尾,怎么体现创新精神,怎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觉得这个是永远学不完的。在教学中有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学生问我,王老师你经常给我们讲微分、积分,讲它到底有什么用?怎样让学生喜欢我这门课,爱听我这门课,让学员体会到数学魅力?因此,有一次给大家讲“中值定理”,然后结合实际讲优化问题,同学们听了以后很感兴趣,不停地问,我就觉得数学教学不能脱离实际,于是在我们学院的支持下,我们把数学建模课纳入到高等数学中。我们又挤出一些时间来,建立了数学实验室,开设了数学实验课,这些课程都是学生的必修课。这样就把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结合起来以后,同学们受益匪浅,他们充分地体验到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后来同学们毕业的论文,两三年过去了,有写数学建模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毕业后,我们的学生成为了军队各项军事科研的主力。有些学生对我说,王老师我毕业以后,你讲的一些公式我可能忘记了,但是所解释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确确实实在工作中得到了深化。我体会到基础课教学不仅要讲清楚它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之外,还要和实际结合起来。在实际当中拓展学员的创新思维,拓展学员的创新意识,这样确确实实能够培养学生感兴趣。第二,在这么多年的教学中碰到了各式各样的学生,像刚才提到的才思敏捷的学生,这些学生确实特别招人喜欢。我感觉有些学生也特别招人喜欢,像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开始的时候心里很烦他,但却是感觉到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式异样,这样的孩子出成果的很多。当然在部队里调皮和其他学院的学生调皮的孩子不一样,他不敢染发,不敢戴耳环,部队有部队的纪律。但我对你们讲一个调皮的孩子的事,有一次,他说王老师你知不知道我们学院闹鬼了。说半夜听到有人在哭,半夜起来就去抓鬼去了。结果队里就批评他们了。我说,你怎么想到闹鬼呢?鬼是怎么回事啊?我就发现这个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平常人不太一样。于是就抓住这个问题和他探讨一些问题,然后再引导到教数学上来,现在他还在部队,当管理干部,非常好。还有的学生明确地对你提出来,我不喜欢数学。因为毕竟数学和文科的思维方式不一样,部队的学生与地方的学生不一样,我们那里是免费上学,不交学费,虽然有些学生不喜欢数理化,但由于他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孩子,家庭生活困难,虽然他不喜欢数理化,因为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也来到学院。但是这部分人另外一方面非常突出,管理才能、文学才能非常明显,所以有一次有个同学对我说,王老师我知道你讲课很投入,但我听不进去,一看数学就头疼,一算积分式就繁。一交流,我知道他有他的想法,有他的人生安排。所以我觉得社会是有各种人才组成的。不是说喜欢我数学的就是好学生。所以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在一起交谈,我说你掌握最基本的数学计算,但重要的是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式。这样对你将来学管理,去做一些组织工作,同样有好处,同样对你的文学发展也有好处。这孩子后来毕业之后,在部队搞宣传工作,文章写得很好。后来我们联系,他感觉他的思维的严密性在数学方面有所发展,学习中他的数学成绩并不高,但起码能过。在我的教学中也有,我最不喜欢像“木头”一样的孩子。就是上课的时候,他的眼睛珠子是痴呆的,问题的反映尺寸,讲到哪里都反映不出来,后来,我发现可能个人有个人的问题,个人有一些实际的问题。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小孩,上课的时候眼神不连贯,是迟钝的,下课我找他谈,他说不舒服。我说,哪里不舒服?他说腰不舒服。我说让他赶紧去看,后来他去医院,知道是乙肝。谁都不敢去看他,我去看他,给他补课,后来治好病出院后也跟着上课学习。我觉得像这种木讷的孩子确实有他的原因。还有一次高考,河北那里发生了一次集体作弊,我们这个小孩跟着考进我们院了,已经大半学期上完了,但中纪委发一个通令,说你们都不能上了,要退学。结果孩子也是发生这种情况,也是目瞪瞪地坐在课堂上。我问他,我说考场作弊没有?他说,考场确实有作弊。我问他,你作弊没有?他说,没有。他说自己没有作弊,我也被赶回家,所以他心里感到很难过。这种情况下,我发现目呆的孩子也有他的原因。当时院里说,你回去考吧,中纪委规定的要考,你必须去考。考完以后,如果你合格了可以跟班上。所以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对学生的看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地改变。
所以,我自己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必须常存着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有爱学生之心,才能尽到一个教师的责任。同时,我觉得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付出了必然能够获得收获。你只要把自己的一颗心交给了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院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其乐融融。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由于时间问题,我就不往下讲了,谢谢大家!
[王旭明]:谢谢王教授。八位名师牺牲了自己紧张繁忙的工作时间,讲得津津有味,大家听得也聚精会神。虽然我们没有到课堂上听八位名师讲课,但我感觉仿佛是置身其中,听他们怎么教授他们的科目。虽然仅仅两个小时,但感受很多,我想说一句话,过程是最重要的,最美的结果和最美的过程比起来都显得不是最重要了。听他们八位名师讲述教授学生的过程,确实很感动。我想在明天八位名师和百位名师走向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领取名师奖的时候,我确实要由衷地祝贺他们,感谢他们对我国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的贡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八位名师。责编:兰华
第二篇:太阳名师教学实录
太阳名师教学实录(名师)
第一课时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师:敢积极发言吗?
生:敢。
师:我现在要提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不管问题有多难,不管你会不会答,你都敢尝试一下的,请举手。(学生陆陆续续举手)举得不痛快。放下手。后面犹犹豫豫的同学见到前面的同学举手了,他不举有点不好意思,才把手举起来,所以举手的动作有点犹豫。现在你们想好,敢尝试就把手举起来(学生马上举手)哎,我还没让举手呢,不敢尝试你就老老实实地不举,好不好?
生:好。
师:谁敢尝试我的第一个问题?(众学生马上举手)你来告诉大家我们今天讲的课题是什么?
生:今天我们讲的是第十课,课题是《太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我看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是吧?
生:对。
师:你们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想读咱们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了,想不想读了?
生:想。
师:想读,就听我提要求——“各自放开声音读一次”。谁听出来了,我这句话有几个要求?我要求你用“先总后分”的办法来回答我的问题。
生: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内容没错误,但是不能说“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问题”。应该是“这个问题一共有三个要求”。谁能再说一次?
生:老师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
师:(打断)提出了三个要求。
生:第一个要求是……(学生思考,教师对他耳语)第一个要求是是放开声音。(众笑)各自……放开声音……
师:(打断)第一个,各自。
生:第一个是“各自”,第二个是“放开声音”,第三个是“读一次”。
师:大家听懂没有?
生:听懂了。
师:好啦,听懂了就按要求做吧。(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
生:读完了。
师:还想不想读?
生:想。
师:谁想站起来读?(学生陆续举手)好了,停止举手。刚才举手的同学还举起手来,没有举的不能举了。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机会是你自己争取到的。你举手不果断,机会就让给别人了。在课堂上你想说话,就得快点举手。犹犹豫豫就没有机会锻炼了,听清没有?举手不果断就没有发言权了。
生:听清了。
师:现在举手的同学站起来。没有举手的不许站,你没有权利。好,站起来的同学读第一段,读完了就坐下。第二段谁想读就赶快站起来,站起来就读,包括现在站着的同学。自己争取机会。现在开始。
(站着的学生一齐朗读,读完后教师马上说:“坐下,读第二段的赶快站起来,接着读。”全体学生站起来,一起读完第二段)
师:好,都坐下,不要再站了。为什么不站了呢?大家都起来读过了,就不这样读了。我现在想给一些同学特殊照顾:谁觉得自己平常朗读基础比较差?举手。有没有差的?有,我就给你一次机会。(无人举手)这样吧,特别
再想练一练的举手。好,举手的站起来,一起读第三段,开始。(学生读完第三段)
师:咱们作一个人哪,不管你是现在学习还是将来去工作,都要有自信心。什么叫自信心呢?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经过努力把工作做好。有这份自信,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现在我问:谁敢举手表示一下,我是全班读课文最好的?好,你第一个举手,请你读第四段。(学生读文)
师:读得确实不错。你先别坐下,他现在站在奥运会第一名的领奖台上,谁要比他读得好,你就站在台上,他坐下。谁能把他读坐下?(学生争着举手)
师:好,你来读下一段。(学生站起来读第五段)
师:(问读四、五段的两个学生)你们俩个谁觉得自己应该坐下来,就自己坐。(众笑)两个都不坐?那我可不客气了,(指刚才读第五段的学生)你该坐下来。哎,你先别坐,你得坐得明白是吧,第一,读错了一个字;第二翻页的时候不痛快,读到快该翻页了,就该事先准备好。等读到那一句时,马上把页翻过来接着读,中间就不至于中断。你没有提前做好翻页的准备,所以你读到这句的时候中断了。接受不接受这个意见?(生:接受)好,你先坐下。(指站着的学生,问大家)谁能把他再读坐下?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好,你来。我有一个条件,你要读不坐下他,罚款。罚款十元。(众笑)行不行?行?那你带钱没有?(众笑)没有?没带钱你为什么说行?(众大笑)那你先读,下课再说,你一定要把他读坐下。(学生开始读第六段)
师:非常遗憾,语速太快,缺乏节奏。那罚款怎么办?这次给你免了,因为你勇气可嘉,行吗?坐下,找一个女同学把他读倒。(女生开始读第七段)
师:把句子中的“它”字读得再低一点,再重读。(女生重读)
师:这回该谁坐下?(学生指男生)
师:都认为他?好啦,你这一届的朗读冠军当完了,你该坐下了。(学生争着举手要读第八段)
师:咱们大家读最后一段,把她读坐下好不好?
生:好。
师:拿出精神来,开始。(学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
师:(问女生)这回你坐不坐?该坐下了,大家把你读坐下了,但是你也跟着一起读了,所以把你读坐下的其中也有你自己。是吧?战胜别人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最困难的。你今天尝试了,非常好。刚才你们读到课文最后的“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开头的“一句话”三个字,在这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这一句话概括了……
师:(打断)我说的是“一句话”三个字,在句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就是说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世界了。
师:没说清楚。
生:这三个字起一个总结作用。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能够在句子中起到总结作用的,除去“一句话”这三个字,还有什么词?
生:还有“可以这样说”。
师:“可以这样说”,可以可以。
生:还有“总之”。
师:“总之”,变成四个字是什么?
生:“总而言之”。
师:还有什么?
生:“说来说去”。
生:“总的来说”。
师:“总的来说”,还有吗?咱们试一试吧,我说这个带有总结性的词,你们读下面的句子好吗?
生:好。
师:先按书上的。“一句话”,读。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总之——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总而言之——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不管怎么说——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总的来说——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再听,综上所述——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还有一个词,也是带有总结的意思,你们注意啊,你说什么?
生:这个词是“反正”。
师:对了,注意:“反正——”
生:(读)“没有太阳就没有……”
师:刚才这些词是不是都是起总结作用?
生:是。
师:对了,所以你们想,咱们汉语是非常丰富多采的,一个意思能用不同的好多词来表达。还想不想读课文?
生:想。
师:这回大家默读。拿出一支笔来,做两个工作: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认真思考,哪讲了什么事,你明白了,就把它划下来;哪里有疑问,就画个问号,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读了这么多次课文烦不烦?
生:不烦。
师:对了,你要想学会阅读,就得读,没有别的办法。一边读,一边认真思考,这是唯一的办法。(学生默读,勾画)这么多的同学都划完了,咱们试一试,你先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师:这是从那个传说里读懂了,是吧?
生:是。
师:你说这传说的事是真的假的?
生:假的。
师:哎!这就奇怪了,这篇文章是介绍科学知识的,科学的东西可不能来半点虚假。可是为什么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先讲一个假的故事?
生:因为……
师:没考虑好。
生:因为他是一个传说。
师:为什么要先写传说呢?有什么内容就直接写什么多痛快!
生:因为他先写传说,把太阳引出来,然后再介绍科学知识。
生:我觉得应该是先吊吊读者的胃口。
师:吊一吊读者的胃口?有意思。一开始你们读这个传说,觉得挺有意思是吧?有意思就愿意往下读,这叫“引人……”
生:“入胜”。
师:(问刚才回答的同学)你读的课外书多不多?
生:您说的是读什么课外书呢?
师:各种课外书,博览群书。(生无语)谁读得多?(学生争着举手,指一个学生)你说你读得多,我考考你,敢答应吗?还是那样,考住了罚款!(众笑)
生:以后再给您?(众大笑)
师:以后再给我,行。第一个问题,天上十个太阳,射下九个去,射太阳的这个人是谁?(对大家)别人不许说啊!
生:后羿。
师:后羿的太太叫什么?
生:嫦娥。(在别人的提示下)
师:那他妻子呢?
生:嫦娥。
师:他夫人呢?
生:嫦娥。
师:怎么都是她呀?
生:太太、妻子和夫人都是一个意思。
师:对。那我问你,后来嫦娥去哪儿了?
生:月亮。
师:去月亮了,她在月亮上住的那个别墅叫什么名字?
生:广寒宫。
师:哎呀,真的考不住你啦,那就别罚款了!你看,多读书就是懂得多。好了,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太阳非常大。
师:非常大,有多大?
生: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比得上一个太阳那么大。
师:对,有一百三十万个地球那么大,对。这是你的收获,把它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非常热。
师:嗯,非常热,有多热?
生:有一段课文说太阳表面的温度是六千多度。
师:好,把这些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太阳离我们虽然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了太阳我们才能生产我们的用品。假如没有太阳,那一切都不能生长了,我们再不会有一个人活着。
师:你把你这一段话概括成四个字。
生:没有太阳就……
师:(打断)四个字,太阳和我们的……
生: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四个字。
生:非常密切。
师:什么非常密切?
生:关系密切。
师:对,写到黑板上去。谁还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
师:因为它有杀菌的能力,所以它还有什么作用?
生:还有……预防,治疗疾病的能力。
师:预防、治疗,两样。你能用两个字把这两样都说出来吗?
生:治病。
师:治病?没有把预防说进去。从“预防”、“治疗”这两个词中各提出一个字就行。
生:预治。
师:哪能“预治”呀,“预防”提出一个什么字?
生:“预”字。
师:提“防”字。治疗呢,提出什么字?(学生有说“治”有说“疗”)应该提出治疗的“治”。“防治疾病”是吧?我再问你,你知道太阳为什么能杀菌吗?
生:因为太阳的光线非常热,所以它能杀菌。
师:不对。
生:因为太阳光放射紫外线。
师:对了,太阳光有七色光谱。知道哪七色吗?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在红的外面有红外线,紫的外面呢?
生:紫外线。
师:紫外线就能杀菌,不但能杀菌还能杀人。(众笑)你们不信吧?
生:信。
师:现在南极上空已经形成一个臭氧空洞,大量的紫外线由于没有臭氧层的阻隔,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对人的伤害是很大的。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已经警告最南端的一些城市的人们,从上午十点钟到下午两点钟,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好不要外出,防止太阳紫外线的强烈照射。你的妈妈、你的姐姐涂防晒霜,也是为了预防紫外线的伤害。紫外线能够杀菌,但是人类破坏了臭氧层,紫外线对人类也就有害了。(指一个学生)你去写“杀菌”、“防治疾病”。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中心温度大概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多倍。
师: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师:到黑板上写上这点。
生:我还知道煤炭和太阳有很大的关系。
师:怎么回事?
生:因为没有太阳,植物就没法生长,没有植物就没有煤炭。
师:怎么没有植物就没有煤炭?
生:因为课文上写……
师:用你自己的话说,别用课本上的,把课文内容变成你自己的知识。
生:就是植物……
师:远古的森林怎么样?
生:远古的森林非常茂盛。
师:怎么样了?
生:埋在地下,过了很长时间就变成煤炭。
师:对了,随着地壳的变动,比如地震啊、泥石流啊、滑坡啊,把森林埋在地底下了,下面可是高热、高压,长年累月它就变成什么了?
生:煤炭。
师:好,坐下,还有没有?
生:我还知道了,没有太阳,我们人类就没法生存。
师:不但人类不能生存,上面还说什么不能生存?
生:动物、植物都不能生存。
师:动物和植物加一块叫什么?
生:动植物。
师:动植物,有一个简单的提法:生物。生物的生存状态叫什么?有一个新词。生存状态叫什么?
生:生态。
师:对,叫生态。它们的生活环境叫生态环境。地球上这么好的生态环境是谁帮助形成的?
生:太阳。
师:(对刚才回答的学生)那么,你到黑板上写“形成生态环境”。(对刚才说煤炭的学生)刚才你说煤炭的形成,这个煤炭也包括在太阳形成的生态环境这里面了,是不是?
生:是。
师:好啦,还有没有?
生:我还知道了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师:说得对。
生:我还知道,雨水、雪跟太阳也有一定的关系。
师:对了,书上说,地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变成了云,云后来变成了什么?
生:云后来受冷以后,就变成小水滴。
师:变成雨了,那么遇冷就变成什么?
生:雪。
师:这是云、雨、雪,看看下一段还能形成什么?
生:还能形成风。
师:对,云、雨、雪、风都是地球上的什么类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归哪个局管?
生:气象局。
师:是气象变化。没有太阳形不成气象变化对不对?去写上“气象变化”。
生:还有,人步行日夜不停地走要走三千五百年。
师:把这句话非常非常简单地说出来,步行,多少年?
生:步行三千五百年。
师:对,把这句话写到黑板上去。
生:我还知道坐飞机去至少需要二十年。
师:对,也写上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是个大火球,会发光会发热。
师: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写到上面去。
生:我还读懂了太阳的中心温度比表面强。
师:是表面温度的……
生: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师:你看看黑板上,如果还没有,你就上去写,如果有了你就坐下。(学生坐下)
生:我还读懂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如果没有太阳,烧暖炉也不能,因为没有太阳就没有煤。
师:对呀,你也不可能去烧炉子是吧?谁还有?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谁说?
生:太阳还可以控制我们哪个地区冷,哪个地区热,就是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这个地区就非常热,哪个地区吸收的热量少,这个地区的天气就非常冷。
师:你刚才头一句说太阳能控制冷和热,太阳怎么控制?
生:太阳晒到地面,有些地区……
师:要晒都晒了,怎么就有地方冷,有地方热了?你不是说控制?怎么控制?说不明白了是吧,你们将来学地理的时候,就会学到这个。太阳晒到地球上,因为地球是圆的,有的地方太阳光是直射,有的地方是斜射,斜射的地方就冷,直射的地方就热。比如赤道部分太阳直射,它就热,两极的地方是斜射,所以它就冷,明白了吧?还有吗?
生:我通过读课文还知道了世界上的万物都需要太阳。
师:哪些是万物,你举个例子。
生:比如各种植物,还有鸟、虫、兽类。
师:黑板上有没有?有,你就坐下,没有,你就上去写。(学生看后坐下)
生:我还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是啊!刚才咱们念“一句话”、“总之”、“总而言之”不就说的是这句吗?“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去,写到黑板上。
(到此,学生的第一次板书已经完成,下面是板书的照片模拟图)
(此处略)
师:同学们,课本上告诉我们的科学知识,大家都自己读懂了,而且写在了黑板上,那咱们这课书已经学完了。
生:还没有。
师:还有什么没学?是不是还有疑问?
生: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还没有做。
师:你看看“思考练习”里哪个题还不会?
生:还没有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当下咱们先不背,下课再背,这个留作课后作业。
生:我们还没有说查到的资料。
师:还没说查到的资料,这个先不说,刚才你们读书的时候我看到了,每个同学都有资料,查了好多资料,这样那样的,非常好,咱们课堂上先不说。
生:还有课后的第一个问题还没有……
师: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你读出来。
生:第一个问题是“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
师:那你到黑板上去找一找,肯定有。(众笑)
生:我不知道为什么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如果钢铁碰到了大火球,为什么会变成汽呢?
师:为什么钢铁到了太阳表面就会变成汽,你们
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来说,说错了还要罚款。
生:因为普通的火球没有太阳的温度高。
师:我问的是为什么太阳的温度那么高?
生:因为太阳……
师:答不出来了,准备钱吧。(众笑)你们听说过原子弹吗?
生:听说过。
师:原子弹爆炸时非常厉害吧,周围几十公里都寸草不生。太阳内部就像原子弹一样,长年累月,不断地进行热核反应——这位同学要急着说什么?
生:太阳会发光会发热,因为它里面含有氢原子,然后它们互相作用,形成了钛原子,就能同时发出光和热,太阳就是用原子来作……作燃料的大火炉。
师:他把热核爆炸又解释了一下。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子,又变成了什么原子,你再好好查查资料。总之就是原子的裂变反应,关于这个,咱们说不明白,以后再学好吗?
生:好。
师:将来你们当了物理学家,我老了,躺在病床上,你们去看我的时候,先放下给我买的礼物,像苹果什么的,再给我讲这个故事好吗?(众笑)
生:好。(大笑)
师:还有没有绝对新鲜的?再找一个同学。(学生争着举手要发言)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太阳,所有的庄稼、树木才会发芽、开花、结果?
师:这个问题新鲜。
生:没有太阳,为什么就不能开花结果了呢?
师:植物、草、庄稼是什么颜色的?
生:绿色。
师:对,就是因为它是绿色的,绿色的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然后经过它身体内部的一些变化,制造它所需要的营养。(学生插话“产生叶绿素”)不是产生了叶绿素。它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呼出氧气。所以森林是制造氧气的大车间。我们到森林里去散步,觉得空气清爽,因为那里的氧气比较多。但要注意,在夜晚没有太阳的时候,植物就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你们回家告诉父母,睡觉的房间里不要养花。到了晚上,它会跟你争夺氧气。明白没有?好了,不说了。所有课文上的内容,大家基本上都了解了,把课文上讲的都写在黑板上了,那么咱们不用讲了,下课吧。
生:不行。
师:你们自己学了那么多的资料,课文也都明白了。你们还想学什么?
生:我想学分段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生:我想请老师把这个课文再讲得更细些。
生:我还想把我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师:那你说说什么问题?
生:就是小水滴为什么能在空中飘浮呢?
师:你想象的“小水滴”不是形成云时的小水滴,形成云的小水滴其实是雾状的,你看过雾没有?
生:看见过。
师:大雾起来了,到处是灰朦朦的。那是什么东西?都是非常非常微小的小水滴。能不能飘浮啊?
生:可是它是液体呀!
师:是啊,因为它是雾状的。你去过有瀑布的地方吗?
生:没有。
师:你学过《瀑布》这篇课文吗?
生:学过。
师:瀑布落在地上,溅起了无数细微的水花,作者说它像什么?“如烟、如尘、如雾”。那个小水滴细到什么程度?细到如烟如尘还如雾。烟和尘能不能飘浮?
生:能。师:如雾,雾能不能飘浮?
生:能。
师:就是这个道理,你再好好想一想。我想问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我要大家把手里的课本都交回来,然后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上面印着什么呢?(指黑板上的所有板书)就是把黑板上现在所有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印下来。我说:“同学们读吧,这就是《太阳》!”你们读得懂读不懂?
生:读不懂。
师:为什么读不懂?这不是你们把课文上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的吗?你们反而读不懂了?
生:因为这样太乱了。
师:太乱了,缺少什么呢?
生:顺序。
师:对啦,没有顺序,东一句、西一句。那么咱们给它理理顺序好吗?
生:好。
师:我们就按照课文的写法,第一条应该是什么?谁看出来了?
生:第一条应该是“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师:对。(在板书中该条旁边标出①)这是第一,谁看出第二个,就跑上来标序号,不用举手了。下面都是这样,一直标完。
(此后,学生争先恐后自动跑上来标序号)标出的结果是:
⑴太阳离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
⑵步行去太阳要三千五百年
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
⑷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⑸太阳是个大火球
⑹太阳表面温度有六千度
⑺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⑻关系密切
⑼形成生态环境
⑽产生气象变化
⑾杀菌防治疾病
⑿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可爱的世界
师:下面,我再给你们发一张纸,就按照你们标出来的顺序,⑴⑵⑶……挨着印下来发给你们。我说“读吧!”这次能读懂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还不能读懂?
生:它没有互相连接的词语。
师:没有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吧?大家注意,咱们举个例子。第⑴,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板书“(1)一亿五千万公里远”)第⑵,步行要三千五百年。(板书(2)“步行三千五百年”)第⑶,坐飞机要二十几年。(板书(3)“飞行二十几年”)大家细心看,这三条实际上都说了一个什么情况?一个字。
生:远。
师:(指板书)这是什么关系?前面一个,后面三个。
生:是不是……总、分关系。(较犹豫)
师:对,是总分关系。咱们今天先不说它总分关系。打个比方:这⑴、⑵、⑶三条好像是三个少先队员,这个“远”在前面领着它们,它是什么?
生:老师。
师:不是,不是,是小队长。一个小队长领着三个少先队员。注意了,(指黑板)你们写的这一片里面还有好几个小队长。有的就在黑板上面,有的在黑板后面藏着,你们能找到吗?第一个小队长叫“远”。还有哪些小队长?
生:还有“大”。
生:还有“热”。
生:还有关系。
师:关系怎么样?
生:密切。
师:对了,关系密切。四个小队长都找到了。你们把“远、大、热”还有“关系密切”都放在一起,让它们比一比,是不是一边高?
生:不是。
师:谁高些?
生:“关系密切”。
师:对,“关系密切”高一点。“远、大、热”都说的是太阳本身,而它(指“关系密切”)它不但说了太阳,还连上谁了?
生:地球。
师:对,连上了地球。关系是指谁和谁的关系呢?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所以它显然要比别的小队长——
生:高。
师:对。在四个小队长中它高出一些来。这样,它还能当小队长吗?
生:不能。
师:提拔了,该当什么了?
生:中队长。
师:对了,它在课文后半部,我们可以说它是第二中队长。那么这“远、大、热”三个小队长就不能有一个中队长管管它们吗?那么这个中队长该叫什么名字?
生:叫“特点”。
师:“特点”,写在小学课本里的,是一些很深奥和很难懂的特点吗?
生:不是。
师:都是普普通通的特点,那么叫什么特点?
生:平常特点。
师:没有这么说的,但你的意思我懂。
生:一般特点。
师:对,第一中队的中队长,应该叫什么名字?
生:一般特点。
师:中队长都有了,该不该有个大队长?
生:该。
师:大队长叫什么名字?
生:太阳。
师:对啦。大队长就叫太阳(众笑)懂了没有?
生:懂了。
师:懂了,那么我们休息一会儿好不好?下课
第三篇:《鲸》名师教学实录
《鲸》课堂实录
执教: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一附小 林莘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 师:【师简笔板画“鲸”】 生喊:鲸。
师:我们到浩瀚的大海上,看看真正的鲸吧!
(播放媒体,学生观看鲸的录像片断,发出阵阵惊叹。)
师:看到这跃动的鲸,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众生:鲸有多大?多重?它们有几种类型?它们吃什么?„„
师:很好,只有不停地问,才会不断地发现,很多科学家、发明家从小都爱提问,从小就是典型的----“问题儿童”呢。你们对事物保持兴趣,真好,这是学好课文的关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说明文,题目就叫----《鲸》,学了课文,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还有的问题可能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上网,可以找有关的书籍寻找答案。
师:对!好的课文就是一扇窗,一个引子,它可以吸引你探索更广阔的知识。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生字会写吗?(学生在鲸的简笔画中按身体部位听写生字:腭、肺、肚、胎)
(师纠正位置写得不太准确的字并重点学习“腭”:让学生伸出舌头,顶住上腭,发出哒哒哒的声音,了解腭的准确位置。“肺”字右半部最容易出错,教给孩子们口诀:上下通气,呼吸顺利。)
师:生字过关了,来读读课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写了鲸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
(一生读,其余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划出关键字。)生(齐声喊):大。
师:有时候,我们读书可以把一段话读成一个字。(请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一段,你能不能把它读成一句话? 生:“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师:你们真会读书,一段话读成一个字,读成一句话,都是抓关键、抓要害,就是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后面所有自然段大家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找到一个关键词、句,把它们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不信,大家自己可以试试看。
(请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与其他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有何不同? 有什么妙处? 生: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是设问句。用上了设问句,就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富有悬念。师:读书、习作不仅要注意字、词、句,还要关注小小的标点符号。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概括成一个字:大,你不能再换一个词说明大? 众生:巨大,庞大,硕大,特别大,无比大„„
师:那作者是不是这样说,鲸真的很大,非常大,大大大大大? 生(笑):不是。
师:第一自然段的每一句话都在写它的大,请同学们读读,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生默读,划句子,师巡视)
生:我喜欢这句话: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里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写出了鲸特别大。
师:奇怪,怎不跟我们最熟悉的猫啊、狗啊去比?
生:因为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而鲸比象大多了,真让人惊叹!师:是啊!象的确够大,但鲸竟比象大了50、60倍,最大的甚至达到100倍呢。(生连连惊叹)
师: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所以用——比较。真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所以用——比较。【板书:作比较。】
生:我喜欢第一自然段中这句话: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师:(师请生做动作)孩子们,我们来摸摸鲸的上腭,够得到吗? 生:够不到!
师:再高点,再高点!
(全班学生站起来,踩上凳子,兴致勃勃地摸)
师:好不容易够到啊!孩子们,如果让你们去鲸的嘴里看书,去吗? 生:(异口同声)去!师:那鲸要是合上嘴了怎么办?那不就没命了吗?(生大笑)
师:所以,林老师是不愿意让你们白白送命的,作者也不会同意的。这句话里啊有一个词说明这只是设想,而不是真的去,是哪个词啊?
生:“要是”。
师:对,从“要是”这个词看出作者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假设。
师:【板书:假设】这里用假设说明方法显得特别的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生:我喜欢这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因为用了很多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鲸可大了。
师:这里,作者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板书:列数字】 诶,我发现在这么多的数字词中,只有“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模糊,太不准确了,若换成“十三头”或“十九头”什么的岂不更好?
生:不行!因为鲸的舌头有大有小,猪的重量也无法确定,所以这里只能用模糊的数字。师:看来这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的表达啊。像这样模糊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课文中还有很多,找出来体会体会。
师:下面,我要聘请一位小小解说员,用列数字的办法介绍鲸的“大”。为了更好地记忆这部分内容,大家是否发现这里的表达顺序?
生:课文先介绍世界上最大的鲸,再介绍世界上最小的鲸,最后介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鲸。
(小小解说员上台)师:请问贵姓? 生:免贵姓游。
师:哦,游导,你好!为了你解说方便,你可以把大屏幕当作世界上最大的鲸、把一位同学当最小的鲸,把老师----哦!就是本人当作我国发现的那头鲸,游客们,解说员说得好,你们记得配上“哇----”的语气词。开始讲解吧。
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海洋博物馆,我是游浩,大家叫我游导„„(“讲解员”生动地讲解,学生、听课教师笑声、掌声不断)师小结本段的几种说明方法。
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说明文准确的语言表达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的特点。
(出示修改后的第二自然段)“„„又经过了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变成了鳍,后肢退化了,身子变成了鱼的样子,适应了海洋的生活。”
师:以上内容在表达上有什么问题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众生发现屏幕中的第二自然段少了“很长”、“渐渐”、“完全”、“整个”等词。)
师:这几个词,你们认为哪个词最不能丢?
生:文中写的是“很长很长”,屏幕上只有一个“很长”,这里“很长” 不能丢。师:平时写作文,老师反对用词重复,这里为什么要用两个“很长”呢?是不是多余的? 生:这里说明经过的年代实在是太长太长了。
(其它如“渐渐、完全、整个”等词的教学方法与此类似。)
师:起初,我们觉得这些词语可有可无,可仔细地一琢磨,发现它们一个也不能少啊!所以,我们发现,说明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表达非常的——准确。[板书:语言表达准确。]平时我们写作文、说话都要注意用词准确。
师小结: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了解鲸的特点,更要学习说明方法,语言表达。
学习三-----七自然段,通过辩论认识鲸不同种类的特点及类比的说明方法。师:【课件展示:须鲸和齿鲸,并加以分辨】你们喜欢哪一种鲸? 部分生:须鲸。部分生:齿鲸。
师:大家各有所爱,这样吧,喜欢须鲸的同学组成须鲸队,喜欢齿鲸的同学组成齿鲸队。等会儿两队来一场辩论赛,看谁的本领更强。辩论前,请大家自己读四-----七自然段,“须鲸”们把写须鲸的句子划下来,“齿鲸”们把写“齿鲸”的句子划出来。了解自己的本领,用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己的绝技,等会儿才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学生自由读书,划出相关句子。)师:须鲸队,你们的口号是-----须鲸队:我是须鲸,我最棒!耶!师:齿鲸队,你们的口号是-----齿鲸队:我是齿鲸,我最猛!耶!(两队群情激昂)师:接下来,两队展开辩论,看看到底谁厉害,我是本场辩论赛的主持人兼裁判,辩论前提三点要求:
一、双方辩友应有礼有节,不可出口伤人,应有根有据,即根据课文内容,不可胡言乱语。
二、在强调自己特色优势的同时,可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辩论。
三、同伴陈述之后,请为队友摇旗呐喊,加油助威。现在我宣布,本场辩论赛正式开始!
(两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激烈的辩论,通过辩论了解了须鲸和齿鲸各自的特点,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辩论太激烈、太精彩了,刚才,我们用辩论的方式了解了须鲸、齿鲸各自的特点,这样的辩论,也让我们了解到说明文的一个重要写法--类比。
看图片,布置作业
师:最后,我们再去那辽阔的大海,看看这些了不起的鲸,知道吗,它们也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呢!
【课件图片展示,师现场配乐解说】晨曦初露,夕阳西下,我总爱出来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欣赏欣赏美景;
我们高高跃起,是表演空中芭蕾?还是要与天空试比高?和奥运冠军郭晶晶、吴敏霞比,我们“双鲸跳”毫不逊色呢!
哦,我要回家了,我要把最美丽的影子留给你们,你们看,这尾鳍像什么呢? 啊,我们一起出发啦,我们去哪儿?要去干什么?想知道吗?哼,就不告诉你们!请看,我最拿手的必杀技,凶猛的海豹、海狮统统成了我的美餐!
哦,最后请大家欣赏最精彩的喷水表演!哈哈,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今天的演出到此结束,请给点掌声吧!谢谢大家!
(生一边欣赏,一边与教师互动交流,高兴地喊出自己的感受)
师:今天的课就要结束了,作业是什么呢?以下两项可任选一项完成。
1、希望你把自己当成一只鲸,或根据课文内容或选择画面,写一段鲸的自述,向人们介绍你的生活。
2、刚才大家不是提了很多问题吗?有的解决了,有的书中没有答案,你们可以自己上网查查资料,寻找答案,写一段话,并试着用上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
结束语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鲸,了解了鲸,其实鲸的世界里并不是只有欢笑,它其实也有眼泪,并不是只有美好,其实也有血腥和恐怖。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心中对他们充满爱,它们的明天会更美好!最后,让我们深情地和它们说:再见!
走向“智”“趣”的说明文阅读教学 ——简评林莘老师执教《鲸》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 雷 劲
《鲸》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林莘老师真是把它上“活”了!她并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关注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和表达,规避了把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的错误倾向,展现了充满情趣的说明文教学的独特风采。总的来说,这是一节生动的课,一节有效的课,一节充满智慧与趣味的课。
一、问题引人,初露“智”“趣”。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创新的源泉。”可见,提问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林莘老师特别注重在课堂上树立起尊重学生人格、立足学生发展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伊始,她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质疑意识,一句“问题儿童”的表述把课堂的气氛调节的更加宽松,也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在鼓励学生自由质疑、思路打开的基础上,她不忘联系文本,告诉学生学了课文,很多问题就可能迎刃而解。而在课文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更可以上网,可以找有关的书籍寻找答案,激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的同时,更给学生渗透“好的课文就是一扇窗,就是一个引子,它可以吸引你探索更广阔的知识”的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这个意识不但执教的老师们要有,林莘老师还把它带给了学生,把课外更广阔的空间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课内外的实践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透过品味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向学生们展现更加广博的阅读天地,打开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心灵,可谓一举多得!
二、紧抓表达,凸显“智”“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林莘老师就十分注意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和欣赏文本的语言,发现说明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实践语文的工具性。
在明确了列数字说明方法的精确表达后,林莘老师又故作不解状:“ 诶,我发现在这么多的数字词中,只有“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模糊,太不准确了,若换成“十三头”或“十九头”什么的岂不更好?”教师这一招智慧的明知故问,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文章的基础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对作者表达的再认识,让学生潜心研读作者的表达,让他们的学习在课文的基础上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可谓巧妙地以生为本,让他们尝试“跳一跳摘到果子”自主学习探究的成就感——当学生自己悟出这更是作者表达的高明和准确之处后,林莘老师归纳道:“模糊的数字也是为了准确的表达啊。”然后她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继续寻找模糊的数字和准确的数字,体会体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语言本就不只是学习语言本身,而要学习语言的表达。林莘老师这样的教学就是围绕学习语言的表达这一中心任务,在整堂课的过程中时隐时现地展开的,她用心地和学生“唱反调”“设障碍”,给了学生学习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发现的权力和成长的权力。关注文本的表达,让学生自发地细细品味着文本的语言,最终领悟到说明文用词炼字的准确,教学的过程没有生搬硬套,没有强塞猛填,真可谓水到渠成!
三、披文辩论,尽现“智”“趣”。
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辩论,既是学习,更是创造。孩子们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感受文本语言,内化之后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通过教师的穿针引线,形成了一张互有联系、综合交错的“互动网”。
第一步,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3~7自然段,把所有写须(齿)鲸的句子画下来,想想自己最大的本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第二步,根据课文内容有根有据地辩论,强化自己的优势,找出对方的不足;第三步,教师点明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须鲸和齿鲸各自的本领和特色,双方空中握手言和。
其间,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层层推进。这样建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教学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书本,辩论也就成为了一种分享阅读体验的有效手段。就这样,教室里的学习氛围异常高涨,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提取信息、快速分析、口头表达等语文素养也获得的有效的提升。
四、教学语言,充满“智”“趣”。
还值得欣赏的是,在林莘老师的课堂上建议替代了指令,笑声淹没了紧张,她总能通过幽默风趣的问答,在谈笑风生中传授知识,并营造出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让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比如“请君入瓮”式——让学生搬一张桌子,坐在鲸的嘴里看书,并问学生想不想去?当学生表示愿意的时候,她又话锋一转,问能否去的成?再提示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学生马上找到了”要是“这个词)。最后,要求学生做记号,同时归纳表达方法——假设,让学生感受到“‘假设’虽不常用,但是用在这里,显得特别的准确、生动,显得特别的有想象力,特别的吸引人。”
又如“生动形象”式——“你看,这些动作词连起来像什么?所以,林老师把这样连续的动作词叫做‘动词串串烧’。”
再如“诗意营造”式——“晨曦初露,夕阳西下,我总爱出来散步„„”这样诗意的解说,那样美妙的情境,完全符合小学生的心智特点,摘下了说明文教学一贯严肃的面具,让学生乐学、爱学、回味无穷。
„„
就这样,“智”“趣”闪亮的课堂上,在师生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教师一路或引领,或相伴,课堂的趣味从一而终,教学的智慧不断显现,学生的心智启迪了,潜能激发了,视野敞亮了,渐渐走进了文本,对课文的认知和情感达到了最美丽的融合共鸣。
第四篇:中彩那天名师教学实录
《中彩那天》教学实录执教:王传贤
一、师:我们今天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中彩那天》。(师生同写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手指题目)“中彩”就是中—— 生:彩票。师:中奖了,是吧? 生:对。
师:看到中彩了,你是什么心情呀? 生:高兴。师:都是高兴? 生1:幸福。
生2:我太幸运了,我还想买张,看看还能不能中奖? 师:(笑)幸运之神总能眷顾你吗?可别上瘾呀。生3:高兴、喜悦。
师:要是中了一台奔驰牌的轿车呢?价值500万。生1:我觉得,财神跑到自己身上了。生2:非常惊讶。
师:不敢相信幸运之神这么眷顾你,是不是? 生:对。
师:今天这篇课文讲的也是中彩的事儿,事情就发生在(指课题:一起读)。生:齐读课题。
师:这天发生什么事儿了,打开书,自己来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
二、1.(板书生词: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疑惑不解、捎、教诲)
师:(板书:教诲)刚才我听到有同学这个词没读准,虽然它不是本课的生字,但我们要把它读准了。这个字读huì,我们一起读。生:读“教诲”。
师:还有一些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谁来读一读? 生:拮据。
师:这是多音字,读得非常准确——拮据,再读读。师:把这个词放回到课文的语句当中,谁来读读课文?
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师:注意这儿的断句(师示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再读读。生:再读句子。
师: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拮据就是说生活—— 生:很贫困。
师:很贫困、很困难,在这里看,困难到什么程度了? 生:我们家六口人只有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
师:是呀,六口人有父亲、母亲还有四个孩子,全靠爸爸一个人工作着来维持全家的生活,生活很困难。
师:第二个词——梦寐以求。生:读词。
师:(指向寐)这是本课的生字,这个字呀记住它的字形很容易记的。(边板书小篆体“寐”字边讲解)。
师:宝字盖表示屋子,左半部就好像一张床,右面就好像一个人躺在床上,在屋子里躺在床上好像在睡觉。
师:“梦寐以求”就是说? 生:做梦都想得到。
师:文中说谁做梦都想得到什么? 生:文中说父亲做梦都想得到汽车。师:课文中怎么写的这个句子?
生: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师:我还没听出来他那么渴望。生:再读句子。
师:多么想得到那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呀。
师:再来读读下一个词——奔驰、馈赠(师:赠给别人东西)、迷惑不解、捎(师:这个捎用了提手旁,是给别人——递,换成“禾”是“稍”,是我们在《记金华的双龙洞》刚刚学到的——稍候)、教诲(这个词我们还要再来读读)。2.
师:课文刚才我们读了一遍了,又读了课文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得是中彩那天发生的事呀? 生:3——9段。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一部分,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3——9段。(纠正“兴奋”中的“兴”并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引导学生读好第5段。)师:把刚才那个问句再读一遍(师范读: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生:齐读。生:读到第8段。师:这是第几自然段? 生:第8自然段。师:还接着往下读吗? 生:不读了。师:为什么? 生:9段是第二天的事儿了。
师:他中彩那天发生的事儿到底是哪几个自然段? 生:3——8段。
师:对,读书要认真,要仔细才行,这一部分讲得是中彩那天发生的事儿,谁能说说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
生:父亲中奖了,但他的神情很严肃,并没有看出中奖带给自己的喜悦。
师:就讲了这么一件事儿?好像这事儿没说完。你们再默默地读读3——8自然段看一看,想一想应该怎样来概括。
生:父亲中了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但是他虽然中了汽车却不高兴,因为这是父亲帮库伯先生捎的一张彩票中的,库伯先生和父亲都忘了这件事,父亲又打电话给库伯先生让他把车开走。
师:是不是这样一件事儿? 生:是。
三、1.
师:原来中彩那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儿,那么在这件事儿里,有什么使你在读的时候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说说看? 1: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之情。师:为什么?
生:因为父亲中了这么一个大奖,本应该很快乐,而他却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师:你读到这儿的时候也感到很惊讶、很迷惑。
2:我激动的说,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师:为什么这句话给你留下了不一样的感受?
生:因为父亲面对一个道德难题,他没有将这辆汽车归为已有,而是归还给库伯。3: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难道的吗?我疑惑不解的问。这句话给我的感受是,为什么中彩得到的汽车父亲会严肃,而且会不让他上车,难道这不是一个好事儿吗?
师:中彩得到汽车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一件高兴的事儿、幸运的事儿吗?怎么还成了一个道德难题了?怎么还会不道德呢?
4:“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一个道德难题。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通过读这里,我了解到了,当时的我还不知道真情,我认为这辆汽车就是我们得到的,是道德的。但是,母亲说的正面临一个道德难题,当时的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师:我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也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看来读到这件事儿的时候,我们大家不约而同地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个地方(师板书:道德难题)。
师:父亲中了彩可是却碰到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谁来说说? 生:这辆汽车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库伯先生买的采票中的。这辆汽车不是属于我们的,而是属于他的。
师:这个难题也就是说,这辆车是属于库伯先生的,那我这辆车是要还给库伯的,而不是要占为已有。2.师:面对这样一个难题的时候,的的确确我们可以想像一下,父亲当时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矛盾而复杂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部分。从文章中对父亲的哪些描写,你感受到了这的的确确是一个难题,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师: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哪些对父亲的描写里让我们真真正正感受到了这的确是一个难题,从3——8自然段中,你再来读一读。师:谁来读一读,说一说?
1:“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师:是呀,从“神情严肃”看出来,这的确是一个难题。
2:“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如果这是自己的汽车,他一定会让我上车。
师:是呀,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起分享着幸福的时刻,可是他却把我赶下来了。
3:“原来,父亲买彩票时,帮库伯先生捎了一张,并作了记号。过后,俩人都把这件事忘了。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为什么要用橡皮擦掉,难道是他想占为已有吗?
师:从这里,也感受到父亲的确他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到底“留”还是“不留”呢?这个淡淡的K字仿佛也让我们感受到父亲那颗不平静的心。
师:(出示例句)看来,这几句话大家都找到了我们再来读一读,通过读这几句话,我们再次走入父亲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一起读读句子。生:齐读句子。
句1: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句2: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句3: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3.师:读到这儿,既然这么难,说明这辆车一定有能够留下来的理由,对不对?到底因为什么,这辆车可以留下来呢?请你们再来读读书,帮着文中的父亲找一找这辆车可以留下来的理由是什么?
师: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生:因为库伯把这件事儿忘了„„
师:你现在就是父亲,你想着父亲的心理,因为什么所以,我就可以把车留下来。生:因为库伯把这件事儿忘了,所以,我可以把这辆车留下来。(师板书:忘了)。生:因为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所以把这辆车留下来。师:劫富济贫。(师板书:穷)。
生:因为商店的扩音器高叫着我父亲的名字,说明那辆车已经属于我家了,所以,我有权把车留下来。
师:是呀,有全体在场的人做证是不是?这辆车是属于我父亲的。(板书:全体人)。生:因为父亲如果把这辆车留下来的话,我们家的生活会大大改观,所以,他可以留下来。师:有了它,我们的生活可以得到改观。(板书:改善生活)。生:如果有了这辆车,父亲还可以实现它梦寐以求的梦想。师:因为它可以„„
生:因为它可以实现父亲的梦想,所以他可以把车留下来。
师:你还是以第三者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如果是父亲,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属于他自己的汽车,所以要把它留下来。(板书:渴求)。生:因为是他帮库伯先生捎的彩票。师:我没听明白,你是想说?
生:这张彩票是属于他自己的,是他帮库伯先生买的。
师:是我帮他买的这张彩票是不是?尽管是他的,但我买的就属于我的?有点不太讲理。生:因为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对汽车十分了解,所以,他很想留下它。
师:库伯先生有钱,他未必了解汽车,是不是?我喜欢,我就可以拥有它。(板书:喜爱)。4.师:我们帮父亲找到了这么多可以把车留下来的理由,可是结果呢?谁来读一读? 生: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师:尽管有这么多理由可以把车留下来,但他还是把车还给了库伯。
师:看来,父亲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在心里想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些,对吗?还想了什么?(出示:就算„„也不能„„)
生:就算库伯把这件事儿忘掉了,我们也不能这样欺骗库伯。‘ 师:是呀,不能欺骗别人要讲诚信。生:就算我们失去这辆车,也不能失去诚信。
生:就算我有这么多的理由可以开这辆车,也不能欺骗别人。生:就算我们家穷,他们家有钱,也不能不讲诚信、信用。生:就算我有这么多理由把车留下来,也不能欺瞒了我自己的良心。
师:多好呀,也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现在增加难度了,我想父亲的心理也不会像我们刚才说的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别急着举手,想一想,怎么样有条理的把我们想到的父亲可能会有的心里斗争说清楚。
生:就算它能实现我的梦想,也不能拿别人的汽车自己来开。就算库伯先生把这件事儿忘了,也不能欺骗他要讲诚信。就算这张彩票是我买的,但是给库伯先生捎的,也不能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已有。生:就算我们都忘了,也不能不讲诚信。就算我们家穷,也不能不讲信用。
就算有全体人在为我们作证,我们也不能失去道德。师:就像母亲常常安慰我们的——
生:齐读: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师:再读读这句话,母亲常对家里人说——
生:齐读: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四、1.师:读到此时,母亲说的这句话,再结合中彩那天父亲做出的选择。这件事儿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师:好,能不能连起来说一说,《中彩那天》讲了一件什么事儿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生1:讲的事儿是,父亲买了两张彩票,一个是捎给库伯的,一个是自己的。捎给库伯先生的那张彩票中了一辆奔驰汽车,但是这并不属于父亲,我知道人必须要讲信用、诚实。师:没说完,这辆车并不是他的。他怎么样?他经过—— 生1:他经过思考把这辆车又还给了库伯先生。师:给你的启示是? 生1:人要诚实、信用。师:人要诚实、守信。
生2:《中彩那天》讲的是,父亲帮库伯先生买了一张彩票,然后,父亲去领奖,但神情却很严肃,父亲面临一个道德难题。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跟我细说了真正的事情,然后,父亲给库伯先生打电话,让库伯先生把车提走了。虽然说父亲失去了汽车,但拥有了诚信,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虽然汽车是有价钱的,但诚信是无价的。
师:财富金钱有价,但诚信无价,也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它是属于我们最富贵的财富”。师:在那一天心尽管我们一家人失去了那辆奔驰牌汽车,可是我们却留下了诚信,这是属于我们最宝贵的财富。2.师:这样一个道理,对文章中的“我”来说,是当时就明白的吗? 生:不是。师:而是—— 生:成年以后。
师:当时的我心理是很复杂的,这一点在课文中没有具体地去描述。想想看,当库伯先生派人把车取走的时候,文中的我会有什么表现?包括我的那些弟弟妹妹可能也会有哪些表现?会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想一想回去以后把它写下来,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1.词语教学的有效策略——教无定法,因词制宜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王老师共板书了“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迷惑不解、捎”六个生字所带的词语,根据课文内容并依据每个词语的特点,王老师采用了不同的理解词语的方法:“拮据”一词的处理,教师先让学生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了这句话就知道拮据就是——生活很困难”,待学生初步理解之后,教师马上趁热打铁“怎么困难?”这样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读懂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一箭双雕。“梦寐以求”采用的是分解字义理解,王老师充分利用了“寐”字表形表义的功能,板书了一个篆书的“寐”并随之解释字的意思,然后以字带词、以词带句,又引导学生读句。以上两个词语处理的巧妙之处不仅在于理解词语的方法恰到好处,还在于王老师借助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悄无声息”地引导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学习,为后面讲读课文时直接切入第3——8自然段的学习作了铺垫。接下来“捎”字的认识与理解采用的是形近字对比的方法,与“稍”进行字形字义的比较。其余的几个词语,王老师则直接讲授,一带而过。整个词语教学环节给我的感觉可以用《琵琶行》里的一句话来概括,“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有效策略——整合内容,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首先,王老师让学生浏览课文,看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中彩那天的事,直接把学生引入重点段(第3——8自然段),待学生概括出“中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后,让学生再读这件事,找出触动自己、让自己有感受、令自己有疑惑的地方,读后谈自己的疑惑、感受。这是王老师第一次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读文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言”。但学生的阅读能力毕竟有限,理解是片面杂乱的,思维是浅层次的,如何理顺学生的阅读思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此时,王老师“导学”的功夫可见一斑:“读到这件事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板书:道德难题),为什么?„„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的确是道德难题。从文章哪些对父亲的描写、哪些语句让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这是一个道德难题?”老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看似顺水推舟、漫不经心,实际上却是“四两拨千斤”,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深水区”。接下来,如何才能让学生“沉入”文字背后,走进父亲的内心呢?王老师选择了两处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抛出了两组关联词:用“因为„„所以„„”来帮助父亲找出留下汽车的理由;用三个“就算„„也不能„„”说一说父亲没有留下车的想法。这两组关联词语的介入,使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时“有章可循”,深入浅出,可谓独具匠心。整个环节充分体现了王老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功夫。
除此之外,课堂上王老师处变不惊的教学机智和注重细节之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等等,都值得学习。当然,无论多么精彩的课堂也都会有些许缺憾,如对“K”字、母亲的话和财富的理解等处品悟的不深,在课后的研讨和王老师的课后反思中都提到了。不过,有了可改进、可商榷之处的课堂才更真,这样的名师才离我们更近„„
第五篇:《穷人》名师教学实录
《穷人》课堂实录
师:课前我想出道题考考你们,谁敢举手。
师:你为什么敢在不知道题目的情况下举手?
生:因为我有充足的勇气。
师:好。看题。
师:板书5+2=
生:7
师:我要问的就是这个问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刚刚没举手):我没想到会是这么简单的题目。
生:说明我们不够自信,很多简单的问题也不敢回答。人生中有很多问题其实也很简单,可能都这样错过了。
师:出这样一道题我想说明两点:第一一个人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机会,有的人会抓住机会,而有的人会与机会擦肩而过。机会是给勇敢、智慧而且有准备的人的。
第二5+2指的是——
生:课文中的桑娜原来有五个孩子,后来又收养了两个孤儿的意思。
师:这道题在数学里的答案是唯一的,而在语文里的答案或许是多种多样的。
一、多层次理解“忐忑不安”
师:桑娜收养了西门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生:忐忑不安的。(板书:忐忑不安)
师:请一位学生读9——1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读边思考边划划,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些什么?1.他会说什么呢?2.这是闹着玩的吗?3.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4.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5.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师:如果按照先后顺序应该是——
(学生交流)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4、他会说什么呢?
师:为什么课文不按这样的顺序来写呢?
因为桑娜心里很紧张,生怕丈夫会揍她。这就是“忐忑不安”的意思。
师:这时的桑娜头绪万千、思绪很乱。谁来读这个词,读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来。
(老师能从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这个层面让学生感悟“忐忑不安”,可见教材的理解是多么深刻。)师:再读9——11自然段,读着读着你又从哪些词语读出了“忐忑不安”?
1:桑娜脸色苍白„„2:是他来了,不,没有人。3: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从这些词语
中我们又读出了忐忑不安,忐忑不安就是心里慌张、不安。
(从重点词层面来理解“忐忑不安”,是否还可以挖得稍稍深些?)
师:你能把9——11自然段读出忐忑不安的感情来。(自己先练——个别)其他人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忐忑不安”?
生(读)
师:找到了吗?还能从哪里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
1:省略号。因为桑娜连想都是断断续续的。还有她的幻想。门嘎吱一声„„
师:这么多的感叹号、问号,你读懂了什么?(说明桑娜心中已坚定了要把孩子抱过来。)但坚定中又有那么多的忐忑不安。
(从标点符号层面理解“忐忑不安”,这是学生理解文本的“盲点”。)
师:我想和你们合作一下,想读的站起来。我读旁白。
(师生合作)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想读得更好些吗?抬头看我,这是桑娜对自己说的,心里想的,怎么能读得这么响呢?
(男生女生合作)
(三个层面的理解对一个词语的理解非常深刻,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教师直接引导,而是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我想可能学生理解的第一层面为找到词语,第二层面为找到标点,第三层面为找到表达方式。目的有二:
1、更顺学路些。
2、过渡到解读四句话也更自然些。)
师: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心里是如此的忐忑不安,那她心中为什么会如此的忐忑不安,让我们带着这四个句子,来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二、解读桑娜心里想法
师:“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师:(和学生说说课文第二自然段,回忆他们家的生活状况)
师:“受”的意思是?(够他忙的了。够他苦的了。够他干的了。够他熬的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担心他养不活我们了。2.生活更加艰难了。3.虽然穷困,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孤儿。
4.桑娜很关心他的丈夫。这是妻子对丈夫对特别的爱。
师:既然已经够他受的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所以她会反问为什么要把他们抱过来呢?
出示: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
宁可(),也要()。
师:1.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意味着他们拯救了两条孤儿的性命。)
2.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过来„„(桑娜家里还能勉强度日。西蒙的两个孩子将会冻死。)桑娜和西蒙一样都是母亲,看到孩子要死掉,会心痛。那个活着的桑娜会心理不安。
师:这边是爱,是对五个孩子和丈夫的爱,那边也是爱,是对两个孤儿的爱。可桑娜又想到了什么?
(1.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2.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3.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苦些,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
师:但最后可能桑娜连想都没有想,这是出自她的本能,什么本能?
1.出自善良。2.出自互相帮助的习惯。3.一个做母亲的责任——师:这是一种母爱。
师:这源自一种善良、母爱、良心。
生: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是一个学生理解的难点,金老师运用了“如果„„就„„”,“宁可„„也不„„”的句式让学生充分感知。)
三、解度丈夫心理想法
师:抱是抱过来了,可怎么对丈夫说呢?丈夫是怎么说的呢?把它划出来。
(一个学生读)
师:这里有个字让人听了掉眼泪,哪个词?
生:熬
师:能给“熬”换个词吗?
生:挺——坚持——挨——撑
师:你从“熬”中读懂了什么?(1.善良和伟大。2.渔夫坚强的性格,宁可自己苦点,也要抱过来。)师:将来将更苦,他想到了吗?(想到了。)
师: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做这个决定难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1: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很严肃,忧虑。2:他搔搔后脑勺。3: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师:其实,渔夫心里也曾想到很多,赶快动手把他写下来吧。
(学生写渔夫心理想法)
1:自己虽然有五个孩子,但这两个孩子也是生命。2:孤儿一定要收养,但桑娜和我会更苦了,我苦没关系,但要苦了桑娜„„3:如果不把他们抱过来,我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的,这两个孩子也是生命。4:不把他们抱过来,违背良心,如果抱过来,我们的生活会雪上加霜,咳,我们穷人的生活好苦啊,将来还是走一步不算一步吧。
师:这就是渔夫的心理想法,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郁„„(教师引读,学生跟读丈夫的话)
师:这个结局是微笑中带着泪光,泪光中透着微笑。
四、首尾呼应,点题提升
师:再来看开始时的算术题:5+2只等于7吗?
1.等于更艰苦的生活。2.等于美好的心灵。3.等于沙俄王国的残暴制度。4:等于桑娜和西蒙的深厚友谊。5:等于桑娜的朴实、善良。6:等于在困难中乐于助人的精神。7:等于同情心。
8:是母爱的伟大。9:是爱护每一条小生命。10:是坚强。
师:这就是5+2答案,是我们用语文的方式得出的。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起告诉我——(穷人。)
师:而课文中却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为什么?
出示:1.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2.人生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4.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1.: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富有的。
2.:因为他们的心灵是可爱的,美丽的。
3.:他们的穷是表面的,但他们的内在心灵却是高贵的,高尚的。
师:穷人不穷,改个课题。(富人。)
(好人。)好人——一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