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四环七步教学法》课题实验方案
《小学数学四环七步教学法》课题实验方案
一、概述
《小学数学四环七步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对学生授予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以“思”为核心组织各项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学探求,相机给以适时适适度的指点引导,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环”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的四个环节,即“激学导思——引议释题——点拨提高——精练强化”。这四个环节不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而且非常灵活。
“七步”是针对数学过程而言,是课堂教学程序设计的七个基本步骤,即“①激发兴趣,引旧探新;②明确目标,指点学路;③设置疑问,讨论探索;④点破关键;⑤拨明规律;⑥实践巩固;⑦提高发展”。这是一个以旧引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掌握基础知识到提高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过程,这样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这一教改实验摒弃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优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传统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的讲授统治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教师老怕学生听不懂,反反复复地讲,讲得筋疲力尽,喉干舌苦;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听得模模糊糊,课外加以题课战术,费时费力,学习效率低,效果差。课堂教学 2008年9月—2009年9月:完善模式并推广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全校推广
2010年9月—2010年12月:总结经验,写出实验报告
七、成果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的物化形式为:
1、论文
2、研究报告
3、案例课件,包括优秀教案、课堂教学实录、多媒体课件等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成立课题组,确立研究成员名单 课题组组长:
副组长:
主要组员:
参与人员:
公 开 课 教 案
2009—2010年度班主任工作总结
汨罗市城关一小张玲
一年来,我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下一阶段的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就一年来的班级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促进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面
1、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指导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通过班会课的讨论、已懂得哪些言行是学生应该有的,哪些言行是学生不觉地端正自己的言行。同时,通过个别谈话等途径思想动态,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及时修正学生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倾向,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学生有困难找老师,有问题找老师,有心事找老师的局面,学生已经把班主任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当作自己可以倾诉的对象。这样一来,班级工作就很容易开甩,而且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阻力,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学生
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城关一小张玲
一、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1人,少先队员40人,上学期班级目标管理居全乡第一,班级中有一支得力的班队干部队伍,班级目标管理正趋于完善、合理,公正、公平、民主,被班级全体同学所接受,班级正向一个好的趋势发展。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宗旨,认真落实54321德育工程,遵循教学规律,加强法制教育,文明礼仪规范教育、安全教育,注重工作特色,强化班班目标管理,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三、工作目标:
1、进一步加强礼仪规范教育,倡导“八荣”“八耻”,树文明新风。
2、进一步加强落实班级目标管理,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3、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使学生懂法守法。
4、进一步加强热爱科学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为科学献身的 2009年—2010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汨罗市城关一小张玲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本着献身教育,矢志不渝的信念,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潜心教育教学,用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奏响了一曲苦与乐交织的乐章。任教三年级一班的数学、美术,担任21班班主任工作中,并兼任低年级数学教研组长,满负荷工作,虽然牺牲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但我却从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高尚和丰收带来的喜悦。
一、教学中——勇挑重担创佳绩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本学年度我所任教的三年级一班学生教学基础不太好,是学校有名的乱班,无人愿接手这两个班。我想作为低年级数学教研组长,应该勇于挑重担,于是主动承担这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兼这两个班美术课程的数学。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期基教育思想概述》、《同步数学教学》、《协同教学》等书籍,并从《中小学教师》、《湖南教育》等专业刊物,学习同行的经验,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学、思、乐”的原则,《对称图形》说课稿
汨罗市城关一小 张玲
一、说教材
对称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美感。教材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本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识、发现、探索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验方案
一、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及课题的意义:
在21世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所谓“启发式”的教学现象仍然较为普遍。其教学内容琐碎,问题探索缺失,思维含量低,看似热闹的问答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权利,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使学生失去了灵气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存在着“四重四轻”现象:即重“知识”轻“情感、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运用”。这些现状表明: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仍未突破原有传统的框架体系,还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便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就有必要在建立教育新理念的同时,构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因此,我校开展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同时能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激情,便于更好的理解新知识;“自主探究”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数学情感与学习态度,使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成为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课题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起到关键作用,是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能否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才打好牢固的基础。
三、课题的界定:
“创设情境”就是创造情形、境象。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声像、模拟表演、再现生活等方式营造一种氛围,以便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就是自己做主去探索研究。即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各自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引导他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做数学”的活动,“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来。
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模式中,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把自己置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目标:
(一)理论依据:
1、新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等新理念,同时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因此,它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进和完善人本身。”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过程,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小学数学“创设情境,自主探究”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试图通过构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发现结论—解决应用”实践过程,通过以情激学、创境激学、设疑激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探求精神,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走向成功的彼岸。
2、具体目标:
(1)思维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思维能力。
(2)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并猜想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素质目标。
通过研究,不仅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数学素质,而且提高教师分析教材、应用教材并开发教材的能力,优化数学教学。
(4)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发现并自主提出数学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从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养成良好的探求精神。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建立“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2、研究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赋予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强人的信心和勇气。“创设情境”是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其中一种有效方法。
3、研究培养学生体验教学、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教学自身的特点上来讲,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下让学生去体验教学、自主探究应该是最佳教学方法。
(二)研究方法:
1、理论分析法。
结合具体理论学说,论证本课题的可行性与实际意义。
2、问卷法。
研究初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摸底,拟定一份问卷,其内容是:你喜欢数学吗?你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你遇到疑难会主动向老师提出吗?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探究方式?你会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吗?
3、行动研究法。
要“确立一个观念”、“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一个优化”。确立一个观念,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生动活泼地发展。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二是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实现一个优化,就是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4、自然实验法。
主要选定实验班和普通班进行实验。按照均等性原则,在两班学生素质均等,人数持平,教师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控制实验条件,实验班按研究的教学模式进行,普通班按常规进行。
5、对比法。
为了更好的全面掌握学生对“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这一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以及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学的帮助,每月举行一次调查,要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这样分段分期对比,发现问题与差距,及时找出原因,寻找对策。
6、综合其它研究方法。
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确保研究过程科学合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7、激励法。
及时记载并公布两个班的纪律、学习氛围、发言、作业等情况,及时表彰学有成效的班级和个人。科学地设置诱因,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激励学生向正面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大致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调查摸底,确立课题,制订好方案,召开开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本阶段分三个步骤:
1、第一步(2009年9月—2010年1月)
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组织机构落实和指导等工作。做好宣传发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调查工作。做好实施的起步工作。
2、第二步(2010年2月—2010年7月)
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充分发挥课题组的导向作用,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方法,做好构建、完善“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切实把理论的模式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和过程。
3、第三步(2010年9月—2011年1月)
聘请专家对当前工作进行评价指导、理论和业务讲座,提高全体课题组的理论业务水平,使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改进。坚持做好第二阶段的延续、深入、提高工作,实践进入最后阶段,加大对课题模式研究的力度,做好对评价体系的完善健全工作,对取得的成果进行科学的总结,准备结题,并拟定继续实践的延续计划。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5月)
通过搜集和核实有关资料,全面总结,对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并进行成果展示,课题组成员共同评价研究,最后召开成果汇报会,撰写实践研究报告,提出下一步的研究设想。
七、研究成果的形式:
1、主要阶段性成果: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优生率、合格率、巩固率得到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总结性成果:教学体会、经验总结论文、课题研究总结。
3、其他相应的成果:如录像、电视片、光盘等。
八、保证措施:
1、我校是市一级学校,已建立了校园网络,具备了软硬件教学设施,教学资源充足、教学设备先进,是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在研究时间、研究内容、研
究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
3、课题组负责人是教学能手,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自身素质较高,教育教学基本扎实,且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强。部分教师参与过县小学数学“尝试探究”和“新课程”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教研教改能力。
4、本课题研究准备充分,资料搜集较多。
5、开展了课题研究工作动员会,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布置分工,明确职责,并制定了研究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课题教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经验和探讨研究问题,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听课,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课题实验小组
2009年4月20日
第三篇:小学科学三段七步教学法
“三段七步”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教学模式解读
在 “单元四段”教学模式的基点上,结合生本教育理念,本着简便易行为主、实用有效为本的原则,结合学科特点,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创新为——三段七步。
一、模式构建
以“单元四段”教学模式为基点,构建“三段七步”教学模式。三段是指根据科学学科实际将四段整合为三个基本段:即合作准备、导学探究、发展评价。(根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将自主发展与双向评价整合进行)。七步是在重点导学课上按照:(实验课)“激趣导入一猜想假设一设计方案一实验探究—结论展示—总结检测—拓展创新”、(文本课)(前置性学习)—激趣导入一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检测—拓展创新”七个主要环节展开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提升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二、具体实施 合作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
1、采取“结构化”备课方法备课(即站在高处向下俯瞰,建立知识的完整结构,避免就课论课,造成知识的零散),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精心备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完成:(1)解读课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整体把握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个板块的目标要求,找准本单元知识在整个学段的地位及三维目标要求;(2)悟读教材, 先明晰单元知识结构,再分析没课教材结构,找准重点、难点;(3)知识储备,借助资料(教参、专业书籍、网络资料等)对本课教学所需知识进行学习,要尽量全面、深入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为课上点拨、解疑做充分的准备;(4)教法、学法准备(活动形式、评价方法、资料来源途径等);(5)准备教具,学具,课件,实验器材、研究制定学生“前置学习任务”,准备测试题等(规模学校可以进行集体研讨,交流完善教师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按教师布置的前置任务,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复习已学过的相关知识;通过自读教材,初步认识、理解、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资料搜集和材料准备等)。
导学探究阶段:
重点导学课(实验课)设计流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创设情境,例如:魔术引入、游戏引入、视频动画引入、故事引入等等,引入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和本课内容联系紧密,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很好素材,这样的引入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引入。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二、猜想假设:主观猜想—产生探究欲望
围绕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做出初步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产生这样结果?”。学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猜想,形成小组成员一致认可的意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只需记录学生的各种哪怕是离奇的猜想即可,千万不要左右孩子的思维,引导他们说出统一的答案。
三、设计方案:合作设计—力求方案可行
学生根据本组的猜想进行讨论,合作制定初步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小组间的
交流,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力求实验方案合理可行,最终确定各组实施方案。
四、实验操作:合作试验—深化探究过程
(一)优化合作:力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小组长做好任务分配,如实验员、助理员、记录员、观察员等等。
(二)科学观察:实验前讨论重点观察内容;实验的方法步骤及注意的问题(可以以“温馨提示”的方式出示给学生);实验中观察记录实验数据、现象(提前准备实验报告单);试验后集体分析实验数据、现象,看自己的猜想是否被证实,实验方案是否存在问题,是否需要调整和如何调整。
五、结论展示: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小组合作,从实验数据和现象中筛选过滤出有价值的信息,经过小组成员的分析、讨论,从而获得能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展示时,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学会倾听,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各组展示本组的实验结论,要让学生整组到台前展示,边演示边解说。不光要展对,更要展错,要让猜想错误、方案错误、实验操作错误都暴漏出来,教师引导出错的小组(或其他组已发现错误,可以提出质疑)认识到错在哪里,找到出错的原因,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十分有利。
六、总结检测:课堂小结—检测收获
师生小结收获,概括知识结构,教师依据当堂知识点,以“检测条”或小黑板等方式备好检测题,当堂检测,采取对答案、组内批阅、组间批阅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是否达成目标,获取反馈信息。
七、拓展创新: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本部分是科学探究课的最后一环节,一般在课下完成 :带着新问题走出课
堂,引导学生让科学回归生活。当学生掌握了相关科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引导他们尝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科学现象,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明制作一些简单的用具、机械等,为生活提供方便。同时教师要因地制宜创造后继探究活动,搭建广阔的探究展示平台,放手自主探究,在做中内化形成科学素养。
重点导学课(文本课)设计流程:
(前置性学习)—激趣导入一组内交流—班内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检测—拓展创新
前置作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问题和任务方式布置明确的前置作业(学习任务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来完成。为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丰富课堂展示的内容,前置作业最后可以让学生提出并设法解决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前置作业是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可以布置复习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准备必要的资料、材料;初步研读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查找依据;对教材中的知识有自己初步的理解与认识,最好能提出新的发现。
组内交流:让学生对前置性学习阶段完成前置作业及搜集资料的情况进行交流,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准备在班内展示;对自己没学会的、有疑惑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出,通过帮扶解决疑难,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好,在班内展示后向全班提出。
班内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走到台前(走到台前,是与全体学生对话,学生会有小老师的感觉,既有神圣感,又有成就感、喜悦感、幸福感;站在原位,是学生与老师对话,感觉平常,且后边有很多学生听不清展示者的发言)把自己已解
决的问题或搜集到的资料向全班展示(必要的,可以通过小组共同做游戏或以情景剧等形式向全班展演),其他小组补充质疑(观点相同的,如有新资料,可以进行补充;观点不同的,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展示组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学生展错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纠错,应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纠错。同时,教师可以配合教学内容,提前备好相应资料(图片、视频、动画等制作成课件),在学生小组展示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教学内容。班内交流,按教材结构顺序,由浅入深一个活动一个活动(或知识点)地进行展示,一个小组展示后,其他小组只能补充新材料、新发现或质疑,不得重复展示(展异不展同)。小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才能发现问题,进行有价值的补充或质疑。
教师点拨:可以同班内交流环节结合并行,也可在检测后,就存在问题进行引导点拨。在前置学习中已学会的知识和小组合作已解决的问题,教师没必要再重复。教师点拨不一定给出正确答案,在学生提出感兴趣的、甚至稀奇古怪的问题时,要引导和激励他们课下去查找资料,自主解决,这也是培养学生前置学习积极性的绝好机会。对于学生共性的疑难问题,教师的讲解还是必要的,但要注意,教师的讲解不能过多,且语言简洁,深入浅出。对于学生没有展出的知识,或认识肤浅的知识,教师在点拨时要有所提高、有所深化,在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内,要注意对知识深度、高度、广度的挖掘。
总结检测、拓展创新与实验课相同。
前置学习更多的是自主学习,自主搜集资料;组内交流是合作学习,归纳准备展示材料,帮扶解决学习困难,确定展示形式和分工;班级交流是展示、补充、质疑的过程,是更大范围内的合作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点拨是答疑解惑,知识拓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的话一定要少而精,主要任务是在宏观上调控好课堂进程,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功夫更多的要下在课下:把握课标,吃透教材;布置好前置学习任务;设计好课堂流程;搜集资料(让学生搜集的,老师必须搜集,还要比学生多搜集,寄宿制小学,教师可以把搜集的资料打印分发给学生作为前置学习的资源,解决学生课前查找资料的困难);做好课堂预设;编制检测题等。
发展评价阶段:
单元检测,多元评价:主要是在单元基本内容学习后进行单元测试和双向评价,评价师生的教学效果和学习过程。评价更应该扩展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到随时评价、及时评价,还要注意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
自主发展,提高能力:一是撰写科学小论文、画科学幻想画、制作生物标本、小发明、小制作、小探究活动等。二是为让一些有科技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组成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可开发为科普类校本课程)进行重点指导。
第四篇:课题实验方案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国内外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目前针对这一课题国内外都在开展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美国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增加了创新目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我国近几年结合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在此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丰富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于指导各学科教学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课题研究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又关系到中学生能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是科学发展观及素质教育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围绕中学生各学科教学改革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坚持一切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其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等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和超越,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激发,创造潜能不断得到挖掘,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方法:立足于目前中学生实际,提出相关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形式和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研究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研究实验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终结题。
2、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年,自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按计划分为准备与培训、实验与研究、总结成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与培训(自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1)组成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分工。(2)制定详细具体一的课题研究方案。(3)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
(4)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开展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与研究(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1)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研究。在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课题组成员每月举行一次小型座谈会,做项目阶段性的研究分析,不断调整方案,完善过程,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实验成果,指导教学实践(自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
(1)整理加工全部教学实践材料和阶段性的成果。(2)尝试将研究理论成果推广指导教学,达到研究的目标。(3)课题组撰写经验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组成员及其它分工为:
吴宝明
男
38岁
中学高级
课题总负责人 陈
超
女
30岁
中学一级
负责资料收集、打印 武
平
女
34岁
中学一级
负责教学实验
仇丽鹏
女
40岁
中学一级
负责组织协调、会议召集、记录
姚智鑫
女
34岁
中学一级
负责教学实验
2、研究经费及保障
本研究课题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确保及其足额到位。
第五篇:课题实验方案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实验与研究》
实
验
方
案
海丰县陶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既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学其他知识的学习: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镇六年级数学毕业检测的成绩逐年下降,纵观一份毕业检测的数学试卷,单纯计算一大题就安排30分以上,第1页(共7页)
相当部分的学生得分都在15分以下。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主观的因素(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影响的因素等),我所在的陶河镇的各小学都属农村小学,近几年在我国加大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进城成风,陶河镇也在所难免,造成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大不如前,农村的留守儿童也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教师平时教学的因素。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实验与研究”这个课题。希望以此课题为突破口,跟随新课标的深化实施,我们面对21世纪的小学生,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计算教学方面应寻求创新,力求有新的突破。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然后对症下药,排除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使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统一,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毅力和意志。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造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及存在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准确率以及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在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设计情景及教研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在教师中形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研精神。
第2页(共7页)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以便逐步实现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投其所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
3、差异性原则。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强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以极高的热情进行学习,并积极引导他们向某一方面发展。这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加速人才培养的关键。
5、趣味性原则。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对该知识感兴趣,他就学得认真,做得用心,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有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1、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习惯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3页(共7页)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生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寻找能够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3.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
探索在新课程标准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指导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深入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调查,寻找错误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错例和课例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有借鉴价值的先进经验,宣传推广,为提高计算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帮助。
4、行动研究法: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研究对策;开展教学研究课比赛,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第4页(共7页)
5、经验总结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总结、分析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课题研究论文(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实录计算教学实验课堂教学案例,依照新课程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自觉检查验算和独立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3、开展教学研究反思和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4、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主要组织理论学习,确立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制订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
1、深入了解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其计算能力差的根源。
2、召开研讨会,对学生存在的计算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
3、开展实验课,邀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吕崇平老师等专家指导。
第5页(共7页)
4、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课题实践活动,实验现状分析调查,进行实验操作,反复进行探究活动操作,积累资料。
5、召开经验交流会,进行阶段性的成果总结,将优秀课例、教案、论文。
第三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及撰写实验报告、心得体会、论文。课题组写出全程报告和收集有关数据、教案、课例、体会、论文向上汇报,注重“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过程。
七、课题研究达到的预期成果
1、教师探索“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研究”教学模式的论文2-4篇,分段总结并努力将成果发表于各级报刊上。
2、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请专家、同仁指导,写出优秀课例及教案。
3、分阶段形成阶段实验报告和终期实验报告,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
4、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并把教学经验推广。
八、课题组织机构及其分工
1、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林少粒 副组长:陈鸿标 陈可亲 成员:黄伟庆 刘克引 邓怀强
2、课题实验工作指导
吕崇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源德(海丰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3、课题研究负责人:陈鸿标(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组织课题组做好阶段小结及各阶段性评价;组织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案例,总结经验,撰写实验报告)。
第6页(共7页)
4、课题研究成员:陈鸿标、邓怀强、黄杰锦、刘克东、刘克专、刘惠雪、吕伟成、李赛贤(认真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做好学情调查、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各阶段的实验小结,撰写案例、论文)。
九、课题研究实验经费
本课题估计需要的经费不多,由主持人所在的学校自筹。
海丰县陶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2年10月30日
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