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字理教学
运用字理教学,让识字教学如虎添翼
字理识字教学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我的学生对识字兴趣更是有增无减,乐此不疲,双边活动开展得相当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字理教学不仅抓住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更科学有效地突破了识字教学字型识字教学的难点,下面是我在字理教学实践操作中的一些体会: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有效地抓住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就得提高学生学生汉字的兴趣。
一年级教学的生字大多数是基本字(象形字),字理识字教学中大多采用“朔源-----对照”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这些字产生,演变的大体过程。例如,我在教“女”字时,我首先用投影片打出一个像跪坐的古代的女人形,引得学生观察图中女人的形状,动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然后用粗线勾勒出“女”字的大概形状,引导学生与“女”字的形状发生联想,接着,出示“女”字的象形字,使学生了解到“女”字就是根据古代女人跪坐的形象演变过来的,最后就是书写“女”字。这样,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强化了字型。在整个“女”字的教学过程中,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再加上教师富有儿童情趣的解说,学生就如在看动画片一般,不仅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了解“女”字的字理,提高识字效率,更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汉字,培养了他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我更注重的是让全体学生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全程参与。在教学“大,十,七,土,从”等字时,我引导学生根据字型,用他们自己所能想到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时学生的想象思维立即被激活,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所联想到的动作表现出来,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通过自己地动脑动手甚至动脚,很轻松地愉快地记下了这些字。
(二)字理教学与培养能力
经过一,二年级的字理教学,学生对各种偏旁部首形义有了比较系统的深刻的解,这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辨析能力以及运用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如,在《静夜思》中,教学“霜”字时,打出投影,就告诉学生“雨”就象天地阴阳之气交合后下雨形,与云气或雨状的自然现象有关,“相”表示的是这个字的读音。那么,在以后的生字教学中再碰到有雨字头的字,如“雾,雹”等字时,学生就能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知道“雾,雹”是一中自然现象,“务,包”表读音,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识字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众多的汉字,复杂的结构,给学生的记忆也带来了困难,但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字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月月不分离,好似亲兄弟(朋);站在两日旁反而不见光(暗);等这些字谜通俗,形象,简短,有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益智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取的识记汉字和娱乐益智的双重功效。
(三)字理识字在纠正错别字的作用
汉字是由有限的笔画和偏旁组合而成,辨认不清就给汉字的认读,书写和使用带来了困难,特别又是那些部件较多的字,如“疑”字,拆开来看,匕古代指短刀,矢表示弓箭,右部件的上半部分代表长矛,下面代表走,合起来的意思是:军队打仗是,是拿短刀,弓箭,还是长矛?还是因为敌人太强大而撤走呢?拿不定注意.学生就象听故事一般,也容易加深印象,正确率也就提高了.综上所述,字理识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识字,辨析能力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减少错别字的发生,多角度,全方位得丰富了识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文化知识.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利用电教教学把一些复合字制成抽拉片、覆盖片,分解组合字的结构。这种新颖有趣的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又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笔画笔顺及间架结构,做到了省时高效。还可以把汉字书写编成口诀,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记住了口诀,也就掌握了书写的要领,易记易学。或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
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在我看来,热爱祖国文字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作为小学教师应至力于这一方面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每人都写一手好字,他们可以非常纤细、非常文质彬彬、也可以异常精致。在这里引用肖川先生的一句话:我们虽不能做得很好,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总可以算是一种追求吧。
第二篇:运用字理教学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你知道汉字的字理吗?运用汉字的字理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每个汉字都有关于构成的说法、道理。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字,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从而减轻识字负担,提高识字效率,达到识字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进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使其升华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案例一:
一位老师领着学生学习“疆”字。“疆”字特别难写难记,老师先让学生分析字形,“左部是‘弓’字,左下是‘土’,右边是三横加两个‘田’”,接着数笔画“
1、2„„19”。最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五遍。
案例二:
一位老师领着学生学习“疆”字。老师首先引导学生猜猜:右边的“畺”由哪些部件组成,可能会有什么意思?有学生看完了说:“两块田被三条线隔开了。”教师顺势引导“疆”字右部两个“田”字上下有三条横线,表示田界之意。在农村这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而左部有个“弓”字,是因为旧时丈量土地田亩的工具,形状像弓。其下有个“土”字,田地与“土”有关。这样合起来就可以说用弓丈量田地,画出界线,就是“疆”字,它的意思是边界。学生没想到,这么难学的字里竟有这样的意思,汉字太有趣了。试想,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这种字理教学的启发下,“疆”字还难学吗?估计想让学生忘记字的写法都难!
而第一个案例,老师和学生都费劲不小,但是,繁杂的分析和数笔画,都没有涉及这个汉字的构字方法和字里的“内容”,看起来它的部件毫无关联、笔画繁多,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再看下例。
大家会发现,学生写“疲劳”的“疲”和“作废”的“废”时,常写错,或把“废”字的广字头写成病字头,或是相反。一位老师让学生对两个字进行了比较。师:稿纸作废是不是生病的原因? 生:不是。
师:那么为什么要写病字头呢?(学生笑了)
师:“疲劳”的“疲”为什么是病字头呢? 生:疲劳了容易生病。生:生病了会感到不舒服。生:……
经过这样的讨论,这样的错别字还会再出现吗?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基础,更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起点。我们应该了解字理,学习字理,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有的老师会说还有转注和假借,实际上,严格说来转注和假借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象形,即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用线条将其具体地勾画出来,如“山、水、日、月、马、鱼”等。
指事,即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刃”等。会意,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意义的造字法。如“从、休、比、尘、孬、尖、甭、林、森、众”等。
形声,即由形旁和声旁拼合成字的造字法。一般来讲,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现在流字中80%以上都是形声字,如“姆、愉、愈、瑜、渝、喻、渔、沐、刚、钢、岗、故、固、估、姑、咕、架”等。
当然,形声字声旁表音并不等同于它的读音和声旁完全相同。如“崇”字,它就不能读“zōng”。这就需要我们了解每个字的字理和变化,灵活运用和掌握。
如果我们了解字理,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就能及时把学生的无理分析和“奇思妙想”引导到汉字应有的内容上来;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就会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神奇和魅力。
学习资料链接 推荐学习书目:
一、《字源谈趣》(陈政)
此书详说了800个常用汉字之由来。
与以往深奥枯涩的字源方面的书籍不一样,作者在每讲一个字之前皆以一段轻松有趣的故事引出,再娓娓道来。作为一本普及字源知识的大众读物,通俗性、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并存是本书最大的特点。该书被海内外文字学界认为是“开文字学通俗化先河的奠基之作”。
二、《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字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中国文学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是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必不可少的材料。
三、《基础汉字形义释源(修订本)——〈说文〉部首今读本义》(邹晓丽著)这是一本运用古文字材料来探求《说文解字》部首本义并注明其今读的专著。书中以《说文》部首为纲,将汉字基础理论融会在扎实的字形、字音、字义的深入考证与浅近的阐释之中。本书语言通俗简练,说解深入浅出,是一本极具文献价值、学术价值的工具书,也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古文字学读本。
第三篇:运用字理教学消灭错别字
运用字理教学消灭错别字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也忧心地看到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多。错别字的多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交际效果,也反映了书写者的语文素养程度,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
一、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汉字,可谓是文字中最复杂的一种,从古老的甲骨文到现在正规化的汉字,在漫长的历史演绎中,汉字形成了形多、义繁、量大的特点,有多少个字就有多少个字形,而且由于汉字形体的局限和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复杂,汉字在据义构形的时候就难免出现一些形近字,加上长期的发展演变,现代汉字中形近字更多。形近字给学生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很多麻烦。通常对于形近字的辨析只是在形体上作机械对比,看哪儿多一横,哪儿少一点,哪儿跟哪儿不一样,然后让学生查字典比较相互间在音义方面的差异,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并不明白形近字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结果自然记得少忘得多,错别字大量出现。
二、字理教学在识字教学中的优势
学生识字的难点在于字形,而汉字字形构造是有一定规律的,虽然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汉字字形经历诸多改变,但是很多汉字还是能够看到其原型。字理识字以讲解汉字的构字规则与造字方法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字形,进而识记汉字的音、形、义,是符合汉字构字规
律的。另外,学生对构字规律掌握到一定程度,在学习新的生字时可以产生迁移,便会减轻学习负担。例如“木”是一棵参天大树,笔直的树干,向上伸展的树枝,下面是树根。木的正确学习,对认知所有“木字旁”的汉字会产生正迁移的积极影响:双木才成林,三木汇成森,所有带“木字旁”的字都与植物有关,这样,汉字知识就得以科学的建构。
再者字理识字借助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系,把抽象的构字规则形象化,能使枯燥的印刷符号变成生动的生活图画,增强教学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记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例如“瓜”的学习,难点是字形。我们依据瓜的字理配图,图上的瓜蔓、瓜秧、瓜和字形中的笔画产生对应,字形记忆的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运用字理教学消灭错别字的方法
“字理”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构字的理据。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我们尽量利用汉字构形的理据,给学生讲清楚所教字的形与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汉字的构形原理从而大量地消灭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追溯字源,牢记正确字形。
运用字理进行识字教学,从字源上讲清楚字的构造原理,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少写错别字,纠正错别字。以往学生写错字,老师都是叫学生改对后抄一行、二行,再错的就抄一页、两页,结果学生还是会写错。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
字理,不明白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而运用字理进行教学,学生的错别字很少,即使有错,给学生讲明字理后就极少再错。
执教“初”字时,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有的用加一加的方法,有的说换偏旁法,有的用猜字谜的办法记住它,学生有自己的识字办法固然很好,但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此字的认识,我告诉了学生这个字左边之所以是衣部,而不是神部的原因。“古时候人们在做衣服时,最初,也就是第一先要做的是将衣料用剪刀裁开,然后缝纫。所以„初‟的字理就是用剪刀裁剪衣料,这是做衣服的第一步,固称为 „初‟”。学生听得出神入化,相信只要了解这一字字理的学生,肯定不会将初字的偏旁写成神部,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2、结合造字方法,区分形近字。
错别字中,形近字占有很大的比例。运用字理结合造字方法来比较形近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辨析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形旁表义、声旁示音的特点,充分辨析形近偏旁的形、义差别,使学生准确理解字义。比如“休”和“体”,字形虽然相差一笔,但字义完全不同。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常将“休息”写成“体息”。为了纠正这个混用现象,我在教学“休”字时,用图出示“休”字的甲骨文写法,让学生观察。学生马上会意到,一个人靠在树旁边“休”息呢!接着讲解:这是会意字,用“人”背靠大“树”之形表示休息之义。因“体”是比较抽象的会意字,用“亻”和“本”合体,表示身体是人的根本之意,这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就将其字理直接讲解给学生。这样教学后,学生再也没有写混这两个字。
3、了解字的演变,明确字的意义。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历史的变迁中,它的字形也在发生着变化。它们最基本的特性是表意性,虽然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但绝大部分汉字的字理仍然清晰可见。由于汉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所以在教学生字词时,我们可以了解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理解字义,因义记形。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识字的质量,大大减少错别字,如“琴”字,根据教学经验,90%以上的学生把“琴”下部的“今”写成为“令”。为了把错别字最大限度地消灭在学习之初,我们在初教“琴”字时,就引导学生细细观察其字形演变过程、分析其构字理据。先出示“琴”的小篆体写法,学生发现这个字像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上面“玨”是琴弦和弦柱,下面部分是琴身。再展示楷书写法“琴”,学生观察比较后指出,楷书将“琴”改写成了形声字,上部的“玨”仍然表示“琴”义,下部去掉了琴身,改用“今”来表示它的读音。“今”是前鼻音“jīn”,所以“琴”也读前鼻音“qín”。而“令”是后鼻音,不能作“琴”的声符,所以声旁不能要写成“令”。“令”作“领、零、岭、岭、玲、铃、龄、羚”的声符,这些字不但都要读成后鼻音,而且声符也不能写成“今”(“邻”是例外)。经过这样分析字理,学生不仅理解了“琴”的字理,而且掌握了一批形 声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进一步明白了形声字的道理,为自主识字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也减少了错别字的产生。
总之,只要我们从根本上了解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在教学中运用字理教学的方法,发挥字理教学的优势,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关系的理解,就会大大减少学生错别字的出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
运用字理纠正错别字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不断提升,同时也忧心地看到学生的错别字越来越多。错别字的多少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社会交际效果,也反映了书写者的语文素养程度,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汉字学字理知识来纠正错别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字理”是汉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构字的理据。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我们尽量利用汉字构形的理据,给学生讲清楚所教字的形与音、义之间的关系,就能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汉字的构形原理从而大量地消灭错别字,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经过隶楷书的笔画化和简化后的现代汉字,有些字仍能看出构字的理据,比如“看”字,是用“”(手)遮在“目”上表示注视、瞅之义;“卡”字是“上”“下”二字的合体,表示不上不下夹在中间之义;“侃”字是“亻、口、川”的合体,表示某人口若悬河特别能说之义。但是,也有许多字的构字理据已经难以看出来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类字的理据,必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笔者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直观法、比较法和迁移法。
1.直观法
利用实物、图片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方法叫直观教学法。它符合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有利于儿童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将这种方法用在辨析易混字形的字理时,优点更加明显,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汉字构形理据的理解,牢记易错字的正确字形。比如“休”和“体”,字形虽然相差一笔,但字义完全不同。三年级学生在习作中常将“休息”写成“体息”。为了纠正这个混用现象,我在教学“休”字时,用幻灯片出示“休”字的甲骨文写法,让学生观察。学生马上会意到,一个人靠在树旁边“休”息呢!老师接着讲解:这是会意字,用“人”背靠大“树”之形表示休息之义。因“体”是比较抽象的会意字,用“亻”和“本”合体,表示身体是人的根本之意,这对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有些困难,所以教师就将其字理直接讲解给学生。这样教学后,学生再也没有写混这两个字。
又如学生在书写“雁”字时,经常少写一个“亻”或将“隹”少写一横成为“住”。为了纠正这些错误,教学时,我展出了“雁”的小篆“隹”字,学生细细观察后发现像一只鸟。教师总结“隹”(zhuī)是鸟的象形,这四横,是鸟翅膀的翎毛,所以不能写成三横。接着,引发学生思考到:大雁在飞行时经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从而准确地领悟到:“隹”旁表明大雁是一种鸟,第一个“亻”是“隹”的一部分;第二个“亻”表明了大雁的飞行特点。老师再接着告诉学生,“雁”的“厂”旁,形、义都是伸出的山崖,“隹”可以在下面住宿;古音是hǎn,在这个字中也表ɑn音。
运用直观法展示古文字形,使学生理解了“休”和“雁”的构字理据,再没有学生写错这两个字。
2.比较法
错别字中,形近字占有很大的比例。运用字理来比较形近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辨析形近字的细微差别。尤其是形声字,我们可以利用它的形旁表义、声旁示音的特点,充分辨析形近偏旁的形、义差别,使学生准确理解字义。
(1)比较形近声符。“狼”“狠”二字由于那一“点”常使学生混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辨析比较,“狼”是动物,部首是反犬旁“犭”,“良”是它的声符,所以整字读“lánɡ”;“狠”的声符是“艮”,读ɡèn,所以整字读作“hěn”。学生清楚了两个字的区别后,为巩固形声字的知识,并扩大识字量,教师又给学生展示了由基本字“良”构成的一串字:“浪、娘、粮、郎、朗、廊、琅、榔、锒、螂”,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构字规律——“良”的韵母“iɑnɡ”示音,“浪”跟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氵”;“娘”指女性,部首是“女”旁;“粮”是粮食,包括大米、面、豆,部首是“米”旁„„。再列出由“艮”构成的一串形声字:“很、恨、狠、痕、根、跟、恳、垦、银、龈、垠”等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白了“艮”在这些合体字中的示音作用。由于重点比较了两个字的声符,使学生不仅记得牢,用得准,而且举一反三,提高了识字效率。
又如“琴”字,根据教学经验,90%以上的学生把“琴”下部的“今”写成为“令”。为了把错别字最大限度地消灭在学习之初,我们在初教“琴”字时,就引导学生细细观察、分析其构字理据。教师先出示“琴”的小篆体写法,学生发现这个字像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上面“玨”是琴弦和弦柱,下面部分是琴身。教师再展示楷书写法“琴”,学生观察比较后指出,楷书将“琴”改写成了形声字,上部的“玨”仍然表示“琴”义,下部去掉了琴身,改用“今”来表示它的读音。“今”是前鼻音“jīn”,所以“琴”也读前鼻音“qín”。而“令”是后鼻音,不能作“琴”的声符,所以声旁不能要写成“令”。“令”作“领、零、岭、岭、玲、铃、龄、羚”的声符,这些字不但都要读成后鼻音,而且声符也不能写成“今”(“邻”是例外)。经过这样分析字理,学生不仅理解了“琴”的字理,而且掌握了一批形声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进一步明白了形声字的道理,为自主识字的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也做到了汉字教学形音义结合的要求。
(2)比较形近意符。在识字教学中,比较形近意符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字形字义字音的一个好方法。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清楚偏旁两点水“冫”的意思,导致了学生经常将两点水写成三点水“氵”,从而产生了许多别字,比如将“冶”写成“治”,“冷”写成“泠”。
对“氵”旁,大家都知道是表示“水”义。但要分析“冫”的意思和作偏旁的作用,还是需要字理知识的。“冫”在甲骨文像水面结成冰时上拱或裂纹的形状,字的音、义都是“冰”,是“冰”的初文(即刚开始的写法)。以“冫”为意符的字大多与寒冷、凝结等意思有关,如“冻、冷、冽、凌、凛、凝、凋、冬、寒”。“冶”字是用冰块的融化比喻金属的销熔,所以用“冫”旁;而“泠”指水的清凉而不是冰凉,所以是“氵”旁而不是“冫”旁。这样分析形近偏旁,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字的不同形、义,避免了混用,而且很好地掌握了“氵”和“冫”两个形近意符的知识。
(3)比较形近部首。部首表意是汉字学理论之一,利用部首归类原理帮助学生识字,是科学的识字教法之一。学生在作业中,经常将“却”的右边部首“卩”写成“阝”,究其原因,是不明白这两个部首的意思。对此,我们在纠正学生错别字时,先给他们讲解部首“卩”和“右阝”的字理。“卩”的甲骨文字形是人的跪坐之形,读音“jié”,比如在“节、疖、”中就起声符作用。但是“卩”在构字中,更多的是起表意作用,表示字与人的活动或人的腿脚活动有关。象“却”的本义就是退,如“望而却步”。教师讲清楚了字理,再让学生说出带有“卩”部的字和自己的理解。学生马上可以找到“叩”和“即”。老师启发学生这二字为什么是“卩”这个部首。学生马上明白了“叩”是人跪下的活动,所以用“卩”旁。但学生并不知晓“即”的意思。在学生充满探究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再做适当的讲解:“即”是会意字,左偏旁原写作“皀”(jí),在甲骨文像盛满食物的器皿;“卩”在食器“皀”旁,像人跪坐着就餐。本义是就餐,引申为接近、靠近,如“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以此类推,学生在识字中如果遇到带有“卩”这个部首的字,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人或人跪地而坐有关,进而理解字的含义。
而“右阝”则是“邑”作右偏旁的楷书写法,“邑”是“人群聚居地”之意,作部首表示地域、地名、城郭等义,比如“邦、邻、郊、鄙”都表示地域、地区,“邓、邢、邱、郑、邯郸”本来都是古国名,“郡、都、郭”都与城市有关。这样讲清部首义,学生牢记了部首义及归类字,搞混、写错“卩”和“右阝”的现象大大降低了。
3.迁移法。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表现为教师举一,学生反三,活学活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识字教学中,运用正迁移可以提高识字效率,避免很多错别字的出现。比如“月”字,作为偏旁,是同形的两个部首,有两个称呼:一个是“月字旁”,另一个称作“肉月旁”。在古文字中是异形字。“月”的本义是月亮。有“月”旁的字与月相、光亮、时间等义有关。我们启发学生寻找与这些意思相关的带有“月”字旁的字。学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搜索出“朝、明、朗、朦、胧”等字。此时老师在黑板上写“肌”字,并质疑:月字旁的字怎么与“肌肉”有关呢?学生迷惑了,此时老师告诉学生“肌”的右偏旁不是“月”,而是“肉”字,并出示甲骨文字形,使学生看出像切下的一块肉形。但是“肉”演变到小篆时写法很像“月”字。于是,人们为了避免混淆,就造了“肉”字,但作偏旁时,楷书还是写成“月”形,所以称作“肉月旁”。作偏旁时主要作意符,所带的字与肉体意思有关。接着,教师出示“有、肌、肠、肾、背、炙、祭”等一串字让学生来理解字义。学生通过偏旁的辨析,理解带有“月”旁字的含义,达到了举一反三的迁移目的。
总之,运用汉字学字理知识分析汉字,是纠正错别字、提高识字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字的形义关系的理解,减少错别字的出现,而且学到了许多汉字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第五篇:运用字理巧识字
运用字理巧识字
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韦敦芳
347159076@qq.com 电话 ***
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即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达到识字的目的,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把他们从繁重的机械抄写、识记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识字效率。
以下是我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针对汉字构字规律和特点总结出的几点字理识字的教学方法:
一、图示法
在“六书”造字法中,象形是基础。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文字就称象形字。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我们可出示图画或实物,在图和字的对照比较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如对“燕”字的教学,先展示“燕”字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对照“燕”字比较,就不难理解楷体字的“燕”字的上部分是燕子头部,中间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北”像燕子的翅膀,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经过这么一分析比较,孩子们明白了古人造字的原理,在写“燕”字时,就没有学生将“燕” 头部的那一短横漏掉了,因为少了那一笔,燕子就没有了圆圆的脑袋,燕头就没画完整,那哪行呀!
二、合成法
意义合成是会意字的一种会意方法。这种会意字的特点是字义为各个构件义之和。因此,这种会意字的教学,教师应该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意义,再将这些意义连缀起来,理解该字的意义,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这个方面掌握该字的形体。例“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不正为歪”,“小土为尘”。又如“聪”,由耳、口、心和两点组成,两点代表眼睛,要“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才能变得聪明。
合成法是从构件与字的意义联系这个角度,让学生掌握意义合成的会意字的意义和形体。
三、演示法
在会意字的教学中,有部分汉字需要创设情境,用人的肢体语言、实物或合作的表演等表示字理,达到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目的,从而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和记忆。如我教“看”字时,手搭凉棚放在眼上方,向远处望,问学生:“老师在干什么?”学生纷纷说:“老师在学孙悟空看远方呢。”我边写边告诉学生:这是一个“看”字,上面是一个“手”字,下面是一个“目”字。我抓住字形的特点,身体力行地作直观表演,集趣味性与形象性于字形教学之中,使学生产生了良好的无意识记。更重要的是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歌诀法
汉字繁难的笔画、复杂的结构给小学识字教学带来了困难,但应该看到,汉字的形体结构却为我们编制儿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汉字的构字规律编一些儿歌进行字形教学,既有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学生喜闻乐见,识字效率高。例如为了区别“辛”和“幸”,我抓住它们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辨析字形;用“辛苦”和“幸福”两词体现字义,并编成儿歌“辛苦一点,幸福十分”,沟通形、义联系。又如为了加深对“页”字旁的理解和印象,我们可编儿歌:“页字旁,头有关,一颗脑袋一顶帽,一条领带系颈上,一把胡须真漂亮,脸颊红红精神好。朋友朋友别烦恼,工作顺利心情好。” 儿歌中有8个带有页字旁的字,学生通过对这些字的揣摩分析,即了解了“页”字旁的含义(与人的头部有关),又轻松地认识了一大串带“页”的字。这些儿歌深入浅出,既体现了字理教学的特点,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又照顾了小学生年龄特点,用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进行讲解,生动活泼,对学生汉字的理解能力和识记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五、猜谜法
教师根据一些字的形、义特点,编字谜让学生猜想分析,童趣浓,符合儿童的心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例如 教学“春”字,我采用课件设计了一个“字形魔术”,即用鼠标点击“春”字,“春”字依次化解成三个部件“三”、“人”、“日”,接着出示风和日丽、杨柳依依、草绿花红的背景图,随即三个部件活动起来
不断旋转着又拼成一个色彩斑斓的“春”字。学生看到这些奇妙的变化,不禁兴奋地拍起手来,欢呼着:“再变一次!再变一次!”识字兴趣被激发出来了,于是就对字形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随即编成一则有趣的字谜:“三个小儿乐悠悠,红日晴天去春游。”又如字谜: “又在村中”(树);“座位不正”(歪);“田里干活出力气”(男)“十字尾巴弯弯,算算比十少三”
(七); “因为自大一点,惹得人人讨厌”(臭)„„这些带有韵味的字谜琅琅上口,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并且,潜移默化中,学生感到了汉字具有表意性的特点,可谓一举两得。
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依据规律而行则兴,违逆规律而为则衰。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我们要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依据字理析形索义、因义记形,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汉字是在朗读一首优美的诗,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逐渐形成自能识字的能力,进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