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由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兰西学院汉学教授贾克?谢和耐(Jacques Gernet)辑写,中译本由刘东翻译,1998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作为“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之一出版。
本文不打算对此书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价,只想就全书读后所产生的一些感想谈谈自身的理解或者体会。
本书创作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写作背景是二战以后,西方汉学界开始对自十九世纪以来就己经出现的那种“中国社会停滞论”进行的反思,并普遍认为由中因数千年以来到前近代时期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其中宋代则是一个有着重大转折的时代。本书即以1275年前后的南宋都城临安为考察场景,描绘了中华文明在蒙古入侵前夜所能达到的高度,是西方汉学学术史上的代表性述著。此外中译本还在书末附有译者刘东先生的“译后絮语”,文笔精深,对于理解原文不无裨益,与正文相得益彰。
本书的写作有一个重要的学术前提,那就是承认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过巨大的历史变革,而中华文明则在此变革过程中造极于赵宋之世。实际上,自从东洋学术巨擎内藤湖南提出了“唐宋变革论”以来,影响甚大,西方汉学界久寸此尤为推崇。故谢氏之书,未尝不是对内藤氏的一种呼应。然则,內藤的学说是否确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未必无再商榷的余地。因此,谢氏在书中的立论基础就必须予以重新审视,至少,那种将宋代文明发展的成就过分拔高的学术倾向,笔者个人是不甚认同的。
如是说,这个缺陷是由于学术见解的分岐所造成的话,则书中对于企图复完传统中国社会场景的努力尝试,也是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的。而造成如此局面的最根本原因,则是中国传统史料的缺失。如果借用梁任公那种略带偏激的言语来评价的话,那就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姓之家谱也!”其结果自然是让历史在很多时候仅仅成为一件表面华丽而实则空洞的外衣。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从传闻、笔记、笑话、民间故事、私家史乘、方志谱牒等非官方史料入手,就成为历史学家们无奈的选择。但即使如此,恐怕也还是不够的。观谢氏此书,其史源也仅仅限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和《癸辛杂识》等少数几种,而这些史料主要也是由当时的士大夫们来撰写的,书中所记录的也多半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场景。因此,难怪有学人认为谢氏应该替他的书取名为《蒙元入侵前夜杭州人的部分生活》更为妥当。
谢氏此书着力描述宋代杭州(临安)人的日常生活,使读者得以概览当时杭州城的市井场景和生活百态,并对宋代的潜文化小传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自然有助于学者在思想层面编织出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总体构想,而这也符合西方历史学界对“总体史”的追求。一个外国人能对中国的历史有如此的把握,着实令我辈感到汗颜。而且,应当承认谢氏此书的文笔的确很好,颇有中国传统士人那种“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这比起目前中国史学界广泛存在的那种冗长沉闷的学究式文风,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仅是做学问的不同,也是学术境界的差别。
与此同时,笔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还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该书对具体的生活场景的重视与描述,以及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某个侧面作出近乎全景式的绘划来折射出彼时社会的时代特征的做法,就和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极为相像。在众多读者的评价中,这两本书都是“很好读”的历史书。不过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和《万历十五年》在类型上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前者算得上是严谨的学术著作;而后者则更像是一部历史散文(个人见解)。但是,就它们都希望或者已经摆脱了传统史学著作那种传统的“史料+结论”的写作模式而言,两者则颇为相似的。它们所共同关注和试图再现的,乃是由那些早已消逝了的人、物、事交织起来的社会生活。两书都并不刻意地以书末结论的方式告诉读者所谓的历史规律,而是试图让他们再现出来的社会生活之“原生形态”自身去述说。在实现这个写作目标的过程中,两书的作者分别向读者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技艺,这也可能使得读者在阅读这两本书之后体验到了不同的兴味。
试举例而言之,在谢氏之书中,生动地勾描了一二二七至一二七九年间南宋首都临安汩汩漾动着的“生活流”。譬如该书“城市”一章,谢氏从蒙元北犯导致宋人南迁的大背景起笔,继而写到由此造成的统治者偏安东南和大量人口拥聚杭城,接下去依次便是住房紧张、在下来就是多层建筑的出现、再而是房租交纳情况、再而是火灾频繁、再而是各项防火措施,以及为防火而对夜生活的管制等等。不难看出,著者在写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是社会生活固有的内在先后逻辑。也正因为这一点,著者才能够不着痕迹地再现彼时彼地较为接近真实的生活场景。
与谢氏之书不同,《万历十五年》采取的是颇富文学色彩的“传记体的铺叙方式”(这也是笔者为什么认为《万历十五年》更像是一部历史散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全书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追述他们在一系列与他人、与社会制度发生矛盾冲突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来凸现其迥异与时的性格特征。书中的万历皇帝、权臣张居正、首辅申时行、猛将戚继光、“叛逆者”李贽等人,他们在诸事件中为何会有如此的作为?他们各自迥异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性格和作为反过来又会给社会给个人带来什么后果?……黄氏正是沿着诸类事件自然发展的逻辑,向我们叙说了一桩桩历史的悲剧。古老帝国社会制度的顽症和前进过程中的困顿,也就从这些个人悲剧中折射出来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以西方人的立场看中国,则无论他们的眼界如何深邃,视角如何独到,在笔者看来,总还免不了带有“隔窗观火”的味道。又或者说,由“第三只眼看中国”,则这第三只眼似乎总是带上了有色眼镜,因而往往让人感到双方在看问题时总是存在着一层难以消除的隔膜。
谢氏是法国人,而法国人在历史上很早就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也是一个贵族气质相当浓厚的国度。风流之所及,也使得法国的学术也或多或少感染了这种“贵族气质”。通读全书,今笔者印缘深刻的感觉是,这很像一位饱学的法国贵族在以一种冷静而又不失优雅的风度来讲述一个发生在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文明早已逝去的故事(这个文明一点都不比他自身的文明差,甚至可能还要好),娓娓道来,怀着一种既欣赏又略带遗憾的心情——有人毫不客气地称呼这种气质为“独特的西式八卦”。在这种气质的支配下,西方汉学家们往往不能全身心地,较彻底地融入到中国特有的文化状态中去,因而许多在我们看来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人或事,在汉学家眼里却是那么的大为可怪,甚至有些百思不得其解。通观全书,这样的例子并不为少。当然,由于视觉的不同,个别结论也不无进一步商讨之处。以下仅挑出笔者感兴趣的几个小问题,来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书中认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是由于北方受到游牧民族的持续不断的压力〔P3〕。换言之,谢氏认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相对而言)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所致,然则这未必符合史实。中国历史上多次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故然不假,但即使在较少受到这种压力的时候,南移的进程依然进行着,此间不见得与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有什么必然联系。就笔者愚见,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因,归根到底应是由于北方经济的发展而导致了人口的膨胀,使得北方的耕地及粮食产量面临巨大的压力,以至于北方民众在生活上面临极大挑战,故不得不离乡别井,另谋出路。恰好当时的南方因为开发较迟,尚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故吸引了不少北方民众南下求发展。以此观之,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压力,与其说是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倒不如说是这一南移过程的催化剂显得更为恰当。换言之,终究是内因而非外因导致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谢氏认为因内蒙古的入侵导致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中断〔P5〕。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而这一观点也获得了不少的支持(其中自然包括了部分中国人)。就是说,同样也是外因的作用导致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发生了偏差(或者说脱离了原来的轨迹)。谢氏此立论是建立在宋代是前近代社会这一理论模式之上的,而这一看法又是基于将中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与西方历史发展轨迹相比较之上的。如谢氏在概括宋代文化时,就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明显就是以西方历史(特别是西欧历史)作为参照系的。但问题是,东西方的历史发展是否具有可比性,又在多大程度上具有可比性,这是问题的关键。迄今为止,这些问题都未取得显著的进展,更不要说是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了。因此,谢氏以此为基础的立论,虽然也有一定的启发性,但得出的结论却未必令人信服。笔者个人以为,只要不像西方汉学家那样,把蒙元史作为外国史(相对于中国史而言)来看待,则没有理由认为蒙古统治中国会打断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何况这一历史时期并不长久。
(三)谢氏又认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延误了印刷术的推广〔P174〕,这又是一个令笔者感到奇怪的结论。谢氏在此处大概想表达如下一种感觉:即中国人的不少发明都未能很好地为后人所用,有的反而被中国的敌人所利用而成了他们战胜中华文明的工具。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尽管中国人有着令人艳羡的四大发明,然而“外国人用火药来制造枪炮,中国人却用来造爆竹;外国人用指南针来航海,中国人却用来看风水。”相应地,活字印刷术的命运也有类似的情况。尽管宋人比西人早得多就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然而直到清朝,在印刷行业中广泛应用的却依然是“落后的”雕板印刷术,而由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只占其中的很小一部分。倘若放眼世界而论,直正将活字印刷术发扬光大的却是欧洲的日尔曼人,尽管这比中国人晚了好几百年。由此可以看出,对自身的文明遗产不能很好地应用并予以进一步的发展,正是宋以后整个中国社会所面临旳重大问题。以这一角度来看,谢氏的结论也有深刻之处。但是,其结论似乎表述不当(不知是否与译者在翻译上的失误有关?)。由上文可知,并非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延误了印刷术的推广(因为印刷术自发明以后一直在广泛使用,宋及宋以后均是如此),而应是传统的雕板印刷术应用的过于广泛阻碍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换言之,活字印刷术并没有起到太多促进中国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
当然,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碍于篇幅关系,就不再多举例了。
第二篇:《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读后感
对宋朝的一点儿小感想
—读《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著
在我以往的印象里,宋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式微的一代,不仅没有秦朝天下一统的霸气、也无唐朝四海来朝的威仪,反而屡屡受挫、一再后撤;不过一来一直喜欢宋人温婉的的宋词、二来对那时候的山水札记也很有兴趣,对两宋的印象并不很坏。课上多了解了一些关于宋代的细节,又从这本书里看了宋朝的一个侧面,才发现之前对两宋的评价不甚中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开封古城很吸引年少的我,所以去年夏天我曾经骑自行车去过开封(我老家在河南,离开封不过两天的车程),结果很失望,骑着自行车在开封的大街小巷里穿来穿去,并没有看到这个古城太多的遗迹,反而有着小县城的邋遢,这座城市老了,不是那种岁月沧桑留下的痕迹,而是随处可见的疲态与日渐兴隆的消费产业。完全看不出这个帝都曾经辉煌的高层木制建筑,不知是毁于火灾还是其他天灾人祸。
世界上最先发明纸币的恰恰是“积贫积弱”的宋朝,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贫瘠的国家会需要如此多的货币储备来解决它所面临的通货问题。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数据来看,宋朝的商业十分的繁荣,其首都几乎是一个不夜城,各种贸易的船只穿梭在杭州城纵横交错的航道上。不得不承认,上层阶级对奢华排场和寻欢作乐的狂热,是宋朝财政亏空的重要原因之一。都城杭州在这一点上的表现尤其突出,勾栏瓦肆里尽是上等人的身影,在他们狎妓的同时,这座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正在为一顿饱饭痛苦度日。当时社会的巨大贫富分化,正在瓦解王朝最后一丝希望。
虽然每次天灾人祸皇帝都要下罪己诏、颁布大赦法令,不过也缓解解决官僚阶级利用民脂民膏来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所引起的社会矛盾,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元军未必有王朝的军队那般可怕。
说起军队,这个由行伍出身的皇帝打造的皇朝,反而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才能最差的一代。这和当时重文轻武的社会氛围有很大关系,军官们的社会地位往往低于同等级的文职人员,即使是在兵临城下的阶段,将军依然要节制于当地的行政长官,以至于军队里充斥着社会渣滓。此外,宋朝的军饷十分的低,军士们在战争时期往往要经商以自谋生路,很难想象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战斗力,可观的只有其超过百万的数目而已。
与军队一样,行政机构同样面临着人浮于事而且俸禄极低的问题,冗杂的政府结构寄宿者这个社会最大的一群蛀虫。数量如此至少的俸禄自然无法满足他们奢华生活的愿望,宋朝的腐败问题比其他王朝更加突出。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群,那就是宋朝的商人们,应该说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具有新鲜活力的一群人,他们往来不停的奔波满足了上层阶层需要的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的财富。不过与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一样,尽管暴发的商人们过着奢华的生活、有着该有的影响力,可是社会地位却被社会秩序强制地压低了,统治者不允许有任何人威胁他们的统治。所以商人们往往转身去做大地主或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为他们的儿子谋得一官半职(这在能够卖官鬻爵的南宋末年变得很容易)。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产生如此之早,不过结果却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这种重农抑商的政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从宋朝的社会生活中看到不少现代社会的影子:从农村来的从事小家庭作坊或者沿街兜售一些小货物勉强维持在城市昂贵的房屋租金和食物的“农民工”;高档消费区里
有着华丽的歌舞与来自天南海北的奢侈品,他们半天的消费往往就可以负担一个苦命家庭几年的生活;掌管着疏通水道的官员们因为可以决定拆掉哪里的房屋所以便有了发财的捷径;
红灯区里挥霍着大把财富的年轻人往往有一个显赫的老子,他们天生不用劳作,却过着绝大多数人一生也无法企及的生活,尽管人们从心里鄙视这些人,不过更多的人愿意环绕在他们周围,幻想着搭一搭顺风车。
宋朝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过不得不说,宋朝是一个相当了得的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坚持了三百余年,而且在经济文化领域留下了许多杰作。并不全然是我曾经简单理解的那样积贫积弱,也不简简单单是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过去我评判一个王朝总是首先去看它的疆域与战绩,往往陷入主观印象的误区,这是一种稚嫩的历史观,从宋朝来看,它还有很多地方我还很不了解,需要更过的时间来看书学习,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说的大概是这个道理。
第三篇:《前夜》读后感
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前夜》
【摘要】《前夜》是最早出现新人形象的小说,体现了屠格涅夫对于时代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小说通过叶琳娜从一位善良的贵族小姐与保加利亚爱国者英沙罗夫的爱情为主线完成叶琳娜新人形象转变的过程,为正在改变的俄国命运埋下伏笔。【关键词】叶琳娜;英沙罗夫;舒宾;斯塔霍夫;别尔谢涅夫
引文
俄罗斯文学总是带着浓厚的责任感、使命感,阅读不同时代的著作,不仅可以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还可以了解十九世纪俄罗斯历史的发展。从普希金笔下出现的“多余人”到屠格涅夫的“新人”跨入历史的舞台,慢慢读来能感受到先进贵族知识分子阶级对于社会制度的忧愁。《前夜》于俄国农奴制改革前一年发表,更是展现了作者对于俄国命运的精准把握以及浓浓的爱国忧愁。
一、舒宾人物形象分析
出生于没落的贵族上流社会,拥有艺术家气质的舒宾在那个年代就像陶瓷一样精致而易碎,身上的一切散发着健康的愉快,洋溢着青春的无忧无虑,自爱又自溺,能够随心所欲的欣赏一切的美“湖水有如巨快坚硬的玻璃 灿烂而沉重地安息于巨盆之中;天幕似乎沉入了湖底,而繁密的树林则正静静地凝视着透明的湖心”。他的感情也是直接而奔放,毫不顾忌,性格也是跳跃而张扬——与别尔谢涅夫沿着莫斯科河走着,快活得舒宾会有“再洗一回澡”的随性想法;他也会在明知会惨遭拒绝的时候仍然大胆地向叶琳娜坦露爱慕之情,情场失意后他直接向别尔谢涅夫诉说自己的苦闷、怨恨。他还能敏锐的洞察人心,见他人之所未见:看出姑妈与姑父名存实亡的爱情、卓娅的轻浮、别尔谢涅夫的掉书袋、抓住众人言语间难以捕捉的微妙情感。他是一个没落的贵族,身上有着“多余人”的气息 顶着褪色贵族光环,艰难的踽踽独行,有时软弱无力,却坚持内心的善良正义,被挑衅激怒时也会爆发,只是这种爆发确是可笑而没有任何实际效果的:当他们去察里津诺游玩时,遇到一大群彪悍粗鄙的汉子的无理行径时,舒宾试图用言语威吓他们“可敬的不相识者,请让我像你表示,您的行为使我们大家实在感到惊讶,据我判断,您该属于高加索人种的撒克逊支。因此,我们不得不设想您也该懂得一点社交上的礼节,可是,您竟不客气地对一位未经介绍的太太说起话来 1 啦”。贵族势力已经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些软弱而无力的话语,也就只能受到那帮无赖之徒的轻蔑“用有力的手把舒宾一把推到一旁,好像扔掉一根树枝似的”。在归去的路上,舒宾陷入了极为深刻的沉思“和风拂着他的眼睛,使他烦恼,他裹在自己的外衣领子里,几乎要流下泪来”。他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要逃离这片纷扰的土地,去意大利呼吸新鲜的空气,但是不管有多么厌恶,仍然没有付诸行动,还自我安慰:如果我不飞,那就证明我不过是一只企鹅,没有翅膀罢了。在向乌瓦尔·伊万诺维奇排解内心的苦闷的时候说道:我们的时代什么时候才能到来?体现了对自己不能在这片土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无可奈何。
他是俄国式的哈姆雷特,睿智、敏感、多疑而自我,空有满脑子思想,却四肢瘫痪,无力抵抗,即使捧起手中的黏土,恐怕也能溅起水面上的一点涟漪,搅不乱那一池春水,掀不起惊涛骇浪。不难看出屠格涅夫是喜爱这个角色的,所以才会用细腻而又不流于纤巧,淡雅而又保持其风度的抒情笔调,向我们勾勒出这个天真烂漫的艺术家,并让他在结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舒宾在罗马,他已经整个地献身于自己的艺术,并已被视为最杰出,最有前途的新晋雕塑家之一”。但他必将屈从于平庸凡俗生活的习套,被家庭、建制与经济的关系网络牢牢嵌套在既有秩序上,拿不出决心把这张网完全打破。因而他只能寄希望于他们中间有“真正的人”出现。
二、别尔谢涅夫的形象分析
不管是舒宾还是叶琳娜对于别尔谢涅夫的评价都是老实善良、努力刻苦,阅读沉思又有些木讷。起初叶琳娜对学识渊博的别尔谢涅夫有好感,尽管敏感的舒宾已经明确的告诉了他,但却因缺乏主见,性格懦弱不敢相信自己喜欢的叶琳娜对自己也有好感。而后,在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相遇后,善良老实的他不断向叶琳娜描述英沙罗夫的美“这是个铁柱子的人。而同时,您能看出,他身上有某种孩子似的真诚的东西,尽管他那么专心致志,那么稳健缜密。说真的,他的真诚,那不是我们这种不值钱的真诚,不是我们这种根本没什么可以隐藏的人的真诚……瞧我带他来见您,您等着吧。”最后,发现英沙罗夫和叶琳娜相爱后,尽管内心无法平静,甚至连每天晚上的读书习惯都打破了,仍用一颗真挚的心对待、帮助两人。这些可以看出别尔谢涅夫的稚子般纯洁的善良内心,但也反映出别尔谢涅夫对于爱情不敢追求的懦弱形象。而这甘于平庸、不敢追求的形象也反映在对理想的追求上“希望能得到许可,出国去留学……”;“完全满足,叶琳娜·尼古拉耶夫娜,完全满足的,还有什么更高尚的事业呢? 只要一想到这样的一种事业,我就充满了欢喜和惶惑……先父就曾祝望过我,要我献身给这样的事业……我永远也不能忘记先父的遗言。”而当时,俄国民主主义革命如火如荼,大量有志青年都积极投身革命洪流,而别尔谢涅夫的理想完全与时代脱节,没有年轻人该有 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尽管大学教授的志向不算低,但是1853年,俄国克里木战争惨败使俄国国际地位下降,没有抱有更加宏大的志向。这显然是不符合有明确目标,有自我牺牲精神的“新人”形象,也就只能在历史前行的洪流中激起一丝涟漪。
三、斯塔霍夫的形象分析
斯塔霍夫作为全文中唯一的一位顽固守旧、留恋贵族生活的保守派形象出现,暴露了俄国贵族阶级的无所事事、淫乱享乐,很好的反衬出“新人”的品德。作为小说的重要鲜明的角色,在他还没有出场前,我们就已经能通过舒宾了解到斯塔霍夫整天呆在德国女人家里,没有追求、没有道德底线的人物设定。而首次“亮相”是在客厅抱怨“但是舒宾先生……就算他是个惊人的不同凡响的艺术家吧,这我不去争论;可是蔑视一个长辈,蔑视一个对他不管怎么说,可以这么认为吧,还有不少恩德的人,——这我,我承认,就我全部的良知所能及,没法儿容许。我这人天生就不挑剔,不!可是凡事都得有个限度呀。”却又断然不肯叫舒宾出来道歉“可您,请问,叫他来干嘛?我根本不要求这个,也不期望他会来。”引起悬念后才道出舒宾适合他一起在德国女人家的时候对他的冒犯惹怒了他。
而作为叶琳娜父亲的形象时,结识枢密院的首席秘书库尔那托夫斯基后,就迫切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希望能将叶琳娜介绍给他。当得知叶琳娜擅自与黑山人英沙罗夫结婚,气的痛骂,但是叫骂声中却夹杂着:安娜·华西列夫娜,请您立刻告诉她:您取消了她的继承权!一般这种情况,让我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来发表意见,是断绝关系而不是强调继承权。当斯塔霍夫的独吞妻子财产的目的没有得到满足时,开始大吵大闹,甚至说要去控告英沙罗夫,将他流放。最后,却在妻子答应替他偿还债务并给他一千银卢后,平静下来。随后和牌友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说道,“我的女儿,就因为学识渊博,和一个什么大学生结了婚呢。”作者到这里成功的刻画了一位冷酷无情、恶习颇多、视财如命的“保守派”的父亲形象。
而当叶琳娜与英沙罗夫踏上马车即将离开俄国的时候,之前一直宣称不愿意见英沙罗夫,还管他叫“黑山种”的斯塔霍夫在最后赶了过来。“感谢上帝,幸好我还是赶上了,”他叫着,急忙跑到旅行雪橇这面来。“这,叶连娜,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最后的祝福,”他说着,把头低到车篷下面,一面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一个缝在天鹅绒袋里的小神像,挂在叶连娜的颈上。“来吧!”他抖着手将酒杯递给他俩,可是他自己的眼泪却已经一滴一滴地滴到他的大衣的獭皮领上了,“上帝祝福你们……”他开始说,可是他却说不下去了,当车夫已经催动了马,他傍着雪橇跑着“记着……给我们写信……”他用断断续续的声音说。且在小说最后,奔波各地寻找女儿,让父亲形象重新树立。而这一转变,也有可能是被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的自我牺牲精神感动,使自己对贵族生活的追求少了一份坚持。
四、小说梗概
舒宾“充满青春活力、全身散发着健康的幸福和愉快,洋溢着青春的欢欣、无忧无虑、得意洋洋、自爱自溺和青春的魅力。”别尔谢涅夫呆板、可笑却表现出深思的习惯和善良的天性,“似乎是位老人”。但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都深爱着叶琳娜。
叶琳娜出生贵族,却丝毫没有豪门傲气,对身边的疾苦心生怜悯,积极地施行善举。在她看到舒宾的不羁与轻浮的、孩子气的行为后,对老成持重的别尔谢涅夫产生了好感。而这一切在英沙罗夫登场之后发生了转变。
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人,父母因土耳其官吏而惨死,成年后流历祖国保加利亚后,唯一的愿望确立为解放自己的祖国。“当他一说到自己的祖国,他好像就长大了,长高了,他的姿容就立刻焕发了,他的声音也变得像纯钢了……”叶连娜内心这样看待他。特别是在察里津诺出游的意外遭遇,她逐渐明了了自己内心对英沙罗夫的爱恋。“你知道我已经现身给那艰苦的、不望感激的事业,我……我们不仅要经历危险,也许还要忍受贫困、屈辱?”“我知道,一切我都知道……我爱你!”
两位相爱的人在一个雨夜互明了心意,随后,秘密的在一个小教堂结婚。回到莫斯科的英沙罗夫突患的一场大病,叶琳娜冒险探望,终于被斯塔霍夫察觉了端倪。当得知叶琳娜背着他擅自结婚甚为恼怒,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确定好了“女婿”人选——枢密院首席秘书。虽然父亲百般阻挠,母亲却深爱着女儿,在她的帮助下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的婚姻最终得到了认同,并一起离开了俄国。然而病情不时反复的英沙罗夫在威尼斯的乔凡尼河岸旁的小屋里等待伦季奇载他们回保加利亚中死于动脉瘤和肺病并发症。当失去丈夫时,叶琳娜终于知道自己的未来,请求伦季奇带她踏上了去保加利亚的旅程,希望在爱国起义中做一名看护,小说在叶琳娜写给母亲的回信中结束。
五、叶琳娜和英沙罗夫的新人形象
叶琳娜以富有同情心的形象出场:自小渴望行动,渴望积极的去做好事,一些贫穷的、饥饿的、病弱的人令她牵挂、不安,甚至做梦都会想起他们,向自己所有的熟人打听这些人,给予周济时倍含关切、怀着不由自主的郑重、喜庆事激动的。甚至受虐待的小动物也会受到叶琳娜的庇护和捍卫,亲自给他们喂食,更甚至是被蜘蛛网缠住的苍蝇也派列诺奇卡去解救。十岁的时候和小乞丐卡嘉成为朋友,以谦卑又快乐的心情吃卡嘉又干又硬的面包,当卡嘉遭遇不幸去世后,叶琳娜就一直处于被自己内心不断出现的忧愁困扰,但是并不知道如何才能缓解内心的忧愁,直到英沙罗夫的出现。他不是出生在贵族家庭,但有一颗超脱个人的爱国情怀,这可能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土耳其官吏抢走并杀死了他的母亲,并杀死了他的父 亲。二十岁从基辅的姑姑家出发游历了保加利亚,在这过程中,接触到最底层人们的生活,从而改变了单纯的报私仇的想法,而确立了要把自己的国家从土耳其解放出来的宏大目标。英沙罗夫又积极勇敢,坚强果断,善于行动,言行一致,对自己所要从事的事业从不动摇和怀疑,这些完完全全的吸引着叶琳娜,让她终于找到了内心忧愁的排解出口。于是便完全的沉浸在爱情中,世界上的一切对她仿佛都不存在了。以至于英沙罗夫生病,她便“瘦得像蜡烛了”,当英沙罗夫昏迷不醒的时候,叶琳娜便想到“他要死了,我也就完了。”当英沙罗夫病愈后,叶琳娜跟随英沙罗夫去支援保加利亚人民解放祖国,是因为“妻子怎能和丈夫分开”,小说到这里,叶琳娜展现的是爱情至上的形象,而作为“新人”的形象并没有体现出来。在英沙罗夫病死前的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卡嘉用雪橇带着她去困住英沙罗夫的索洛维茨基修道院的路上,掉入一个底部传来叶琳娜声音的深渊。最后梦醒,丈夫病逝,叶琳娜失去了原本心灵的依靠后,终于找了了自己的位置,并坚决地执行着自己的使命,而不是因失去依靠而变得怯懦。叶琳娜乘船离开威尼斯前,给家人写的一封绝笔信将小说推到了高潮“我亲爱的家人们,我跟你们永别了。你们从此不会再见到我。昨天德米特里死了。对我来说,一切都结束了„„”也终于完成了“叶琳娜”作为新人的性格发展,明确的凸显了“新人”对目标的明确、坚持,有自我牺牲情怀的形象。
叶琳娜完成的性格发展,成为“新”生活的先驱者也昭示这“新生活”在俄国的出现,为之后出现的农奴制改革埋下暗笔。屠格涅夫能够很好的把握住祖国前进的方向,体现了先进贵族阶级对于底层人民的关心,但我觉得屠格涅夫通过对贵族生活的描述及对舒宾的喜爱也可以反映屠格涅夫对于改革没有彻底的决心,仍然有所留恋贵族生活。只能是更多的关注底层人民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尽管内心忧愁但无法坚决的脱离这一阶级,正如舒宾一般希望有真正的人能出现搅动这一摊死水。
参考文献
1、《前夜》,屠格涅夫
2、《前夜》人物批判,兰英年
3、俄罗斯妇女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前夜》中的叶琳娜,张素文
4、傲雪报春香彻骨一一谈屠格涅夫《 前夜 》中的叶琳娜形象,卢兆泉
5、浅析屠格涅夫《前夜》中的新女性形象,李小平
6、《前夜》舒宾形象分析,侯效平
7、浅析《前夜》中别尔谢涅夫失去叶琳娜爱情的原因,陶思瑜
第四篇:蒙氏日常生活操作
日常生活
一般物品的放置(预备练习):
一、搬椅子
二、搬桌子
三、铺卷工作毯(两种方法)
四、端托盘
五、开关门练习(慢,看里外有没有人,最后一个确定后边没人后关门)
六、静默练习(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七、室内静走
八、绕工作毯走(拐角处要停下,提脚跟减小惯性,思考下一步怎样走)
九、走线(3-5cm圆形、椭圆形)
1、双手叉腰,穿鞋后跟先着地,不穿脚尖先着地;
2、把脚抬起,腿抬平,脚要竖起与另一腿平行,3、灵活的走(提铃铛,小旗,色水杯,不等大小勺子与小球,蜡烛等);走线音乐:瑞典班德瑞的轻音乐,肯尼金的萨克司,理查德的钢琴曲等可自由设计音乐;马友友的大提琴;
十、物归原处(“物”就是东西,“归”是回去,“原”是原来,“处”是地方,把东西送回原来的地方;先取一样,再取两样,可依次增多,让小朋友送回去)
一般物品用法的原则:
一,抓珠子(五指抓)
教具构成:托盘1个,碗2个,珠子若干
适合年龄:2岁至2岁半
目的:五指抓的动作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过程:
延伸:抓豆子,花生等 注意幼儿将珠子放入口中 二、三指抓
教具构成:三指抓,托盘,小碟子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三指抓的动作练习,培养儿童的秩序性和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为写字、握笔作准备 操作方法:
三、掷(至)牙签(二指捏)
教具构成:托盘1个,牙签筒2个,牙签若干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二指抓的动作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捡豆,把不同颜色的豆子选出来,捡散放在托盘中的牙签等)四、一指按
教具构成:托盘1个,操作板,塑料按钉若干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培养幼儿用拇指按的动作练习操作方法:
延伸:插成其他图案(红星,叶子,水果,熟练后加颜色漂亮的小花)
五、倒米
教具构成:托盘,带嘴的玻璃杯子2个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培养幼儿对倒的动作的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 操作过程:
延伸:倒豆,沙子,水,色米
六、漏斗倒米
教具构成:托盘1个,带嘴玻璃杯1只,漏斗1只,小颈瓶子1只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目的:培养幼儿对倒的动作练习,培养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漏斗倒水,漏斗倒沙子等
七、舀珠子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碗2个(内放彩色珠子若干)
小铜勺1个
目的:培养幼儿舀的动作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延伸:舀豆子
舀沙子
八、夹绒球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带盖盒子1个(内置绒球12个,可以是彩色的),夹子1支,盘子1个 目的:培养幼儿夹的动作练习,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认识颜色 操作方法:
延伸:认识绒球的颜色,认识绒球的数量,夹水果,夹花生
九、夹虾片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玻璃碗5个(1大,4小)
筷子1双
目的:让幼儿学会筷子的使用,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纸片等
十、转螺丝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螺丝若干,垫布一块,托盘1个
目的:培养幼儿手部肌肉的控制力,转的练习,培养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转瓶盖等生活中的物品
十一、挤海绵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大碗两个,海绵两块(大
目的:培养幼儿手部肌肉的调整;培养秩序小各一),围裙,套袖、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操作方法:
延伸:挤牙膏等
十二、捣花生,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教具托盘1个,捣容器捣容棒各1个,1杯水,空杯子1个,小碗1个,教学目的;培训幼儿捣的动作练习,增强幼儿的生活能力。
十三、折方巾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竹筐两个,方巾六块,托盘1个
目的:掌握折叠的方法,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性和观察力。
十四、扫豆 适合年龄:2岁半至4 岁。教具构成:笤扫,撮子,碗和豆。拖盘。目的:练习幼儿对扫动作的练习,培养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
十五、削黄瓜皮: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量杯,海绵,桶,盘子,黄瓜,削皮刀,案板,面巾纸。目的;培养幼儿手眼协调性,独立性,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好习惯。
十六、切水果: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教具构成:水果{若干}案板,盘子,刀,湿巾,水果签,目的;培养幼儿对切的动作的练习,培养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锻炼手部肌肉。
十七、剥花生
适合年龄:二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面巾纸,盘子,花生
目的:锻炼幼儿手部肌肉,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和独立性。
十八、搅鸡蛋 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1个,碗1个,鸡蛋搅拌器1个。教学目的;;培养幼儿搅的动作练习,增强幼儿对生活的乐趣。
十九、钉钉子
适合年龄:三岁以上 教具构成:托盘,软木垫,钉子(若干),积木(纸片图形有颜色)
目的:训练幼儿手部肌肉运动,培养手眼协调,专心性,秩序性,独立性。
二十、剪功
适合年龄:二岁半至4岁 教具构成:托盘,剪刀,纸条(若干),小盘子
目的:练习剪子的使用,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手眼协调性。二
十一、穿珠子
适合年龄:二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粗线1条,珠子若干,碗,托盘
目的:培养幼儿的耐心,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性,专心性,秩序感和独立性。二
十二、缝的工作
适合年龄:二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形状图(有孔的圆形板),粗线1条,托盘
目的:培养缝的动作练习,为缝做准备,为生活做准备,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二
十三、缝扣子
适合年龄:4岁至6岁 教具构成:剪刀,布带,扣子,针,线
目的:培养幼儿缝的手部练习,培养幼儿的秩序性和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二
十四、绣花
适合年龄:4岁以上 教具构成:花绷子,布(白色),彩线,针,剪刀,针线包
目的:训练幼儿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培养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 二
十五、编织
适合年龄:二岁半以上 教具构成:无纺布(中间划开的),无纺布条(编织条),托盘
目的:培养幼儿的手部肌肉运动,培养幼儿专心性,手眼协调性和独立性、秩序感
二十六、开锁 适合年龄,3岁以上。教具构成,托盘1个,不同样式的锁3把或相同样式不同大小的锁3把,垫布。
教学目的:让幼儿认识各种锁,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
社交礼仪
一、打招呼(见面打招呼,早(晚)上见面问好(说再见),不仅向老师也向小朋友问好(说再见)
二、感谢和道歉
三、参与和帮助别人的工作(要先请求“请问,我可以和你一起做吗?”“不可以”;“我可以看着你做吗?”“不可以!”(不要放弃),“等你做完我再做好吗?”“好的”)
四、递拿物品(笔,书或报纸,剪子,刀)
五、咳嗽
六、餐桌礼仪(吃饭不要发声,饭咽下后再说话,吃饭结束后应说请慢用)
七、应答的方法:有人叫时一定要应答
八、和他人接触(發生矛盾)的方法(教室内设有和平区)
九、打电话(您好,我是,我找)
十、问路(您好,请问
,谢谢!)
十一、借路(侧身站,如向别人借路要说谢谢)
十二、慰问(有小朋友生病回来,过年,过节时要送礼物等)
十三、介绍(小朋友新入园,由老师介绍)
十四、敲门(轻敲,先敲两遍,无应答再敲三 遍“请问有人吗?”“我可以进来吗”)插话(“可以打扰一下吗?”)
十五、款待客人(陌生人不允许进入,引路,倒水)
十六、分享、分担
十七、轮流等待
十八、团体游戏规则(1.准时 2.说话时先举手,被叫到后方可说话
3.有事离开时,看一眼老师或找另一个老师告知
4.如不参加团体活动请跟主辦人打招呼再离开,不要打扰别人)
十九、在教室内呼唤老师或小朋友(走到面前再说)
我是一个服务员、我是一个清洁工、我是一个列车员、我是一个保安员、请让我来帮助你、座位让给列车员、等公车时排队、超市结账要排队、图书馆借书要排队。肢体控制
蹲、爬、跑、跳、抬、推、抱、投、抛、钻、提、扛、拉、挤、拍、踩
照顾自己
一、衣饰框(1、扣子(子母扣)
2、大扣子
3、小扣子
4、魔鬼粘
五、拉拉链
6、安全别针
7、盘扣
8、蝴蝶结
9、鞋带扣
10、马靴带
11、马靴扣
12、皮带扣)
二、穿脱袜子和鞋子
三、穿脱衣服
四、鞋子的整理
五、照镜子
六、梳头发
七、擤鼻涕
八、携带物品的整理
九、东西撒出来或掉出来的处理
十、洗手
十一、剪指甲
十二、抹油
十二、脱裤子、提裤子
十三、擦屁股
十四、整理书包。
照顾环境及动物
一、洗毛巾,适合年龄;2岁半至4岁。教具构成,量杯,水盆,水桶,防水布,海绵,肥皂,毛巾,围裙,套袖。目的;培养幼儿养成独力的习惯,爱整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洗桌子,适合年龄:两岁半至五岁。教具构成:水盆,水桶,量杯,刷子,海绵,肥皂,防水布,围裙,套袖。目的;练习幼儿洗的动作,培养幼儿整理,整洁的习惯。培养幼儿的秩序性,专心性,手眼协调性,独立性。
三、洗碗盘 适合年龄两岁半至四岁。
教具构成:盆,碗,盘子,量杯,海绵,{大小各一}。水桶。围裙,套袖,清洁剂。目的:培养幼儿爱清洁的好习惯,增强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培养独立性。
四、擦镜子:适合年龄3岁以上。
教具构成:镜子,清洁剂,海绵,毛巾,托盘。小盘子。目的:培养幼儿爱护周围环境的好习惯。
五、我的教具柜
六、今天我值日
七、我来养动物
第五篇:蒙氏 日常生活教育
蒙氏 日常生活教育
当孩子能够独立地完成某项工作的同时,孩子的自我尊重和自信就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发展他们的日常生活技能——照顾自己和照顾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玛利亚.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博士之所以提出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是因为她发现:儿童的玩耍与大人的工作不同,儿童往往喜欢重复而且可以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物品或者事情,如打扫卫生、清洁物品等等,因此蒙台梭利提出了要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以便让儿童更好地适应生活、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家长过分的溺爱孩子,导致孩子根本无法照顾自己,更不用说照顾他人、照顾环境了,例如孩子不会穿脱衣服等等。因此,必须对儿童进行日常生活教育。
日常生活练习在整个蒙台梭利教育体系中具有起始性和基础性的作用,与蒙台梭利其他领域的教育密不可分。感官教育要求发展的视、触、听、味、嗅的感知觉能力以及运动觉等,很多在日常生活中就得到了训练。如,幼儿用手或工具拿、夹各种不同大小、软硬的物品,在用水的活动中直接感知水温、水性等;又如,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中需要计数物品的数量、形状,又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在照顾动植物方面与科学学习更是有直接的关系; 又如文明礼貌的学习和习惯的养成更是依赖各国家与民族文化历史的传统与背景教育;幼儿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练习的关系更是犹如鱼和水的关系,脱离生活实际与实物的语言,对幼儿而言,将是抽象与不可理解的空洞声音和词汇,因此,幼儿需要在丰富的日常生活练习中形成对各种事物的概念。幼儿的日常生活练习绝非孤立于其他领域,相反要密切融合其他领域的练习,重视相关学科的综合价值。
一、日常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 基本动作教育:
所谓基本动作教育,即让孩子练习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动,它是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社交礼仪的基础,它主要包括:走线、走(步行)、坐姿、站姿、拿、搬、放、拧、倒、折、剪、切、贴、缝、编、捏、夹、转、擦、撕、打、敲、卷、削、拉、揉,其他。照顾自己:是指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而设置,主要包括:携带物品的整理、东西洒落时的处理、照镜子、梳头发、擤鼻涕、穿衣、脱衣、叠衣服、穿鞋、脱鞋、洗脸、洗手、衣饰框、洗手帕、喝水、吃饭、刷牙、剪指甲、擦汗、洗脚、洗澡、整理书包、入厕、叠被子、擦鞋子、擦嘴巴,其他。照顾环境:是指以人类以外的其它生物、无生命的物体为对象,让孩子学习美化、打扫、整理环境的方法,并掌握照顾、饲养、管理动植物的相关技巧。
(1)清理、整理工作:工作用的地毯的准备及清理、摆放鞋子、衣服、书包、教具、图书、玩具、扫地、桌子、椅子、床铺等。
(2)擦洗:桌子、椅子、窗户、托盘、教具、杯子,以及洒水时用抹布擦等。(3)庭院工作:捡拾落叶、垃圾、拔草、松土、剪枝等。(4)照顾动植物:浇花、晒太阳、施肥、喂金鱼、给金鱼换水等。(5)用餐:清洗餐具、水果削皮等
社交礼仪: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社交礼仪主要分为:
(1)谈话礼仪:打招呼、道别、邀请、感谢、道歉、欢迎、应答、慰问病人、打电话、问路等
(2)动作礼仪:开门、关门、敲门、与他人接触、递交物品、咳嗽、打喷嚏、打哈欠、倒茶、入席等。
二、日常生活教育的意义
l
1、促进孩子的社会化,正常化人格。
注:
正常化人格的特征: ü 有旺盛的自发活动力 ü 喜爱反复的集中工作 ü 自由选择工作材料 ü 喜爱工作胜于游戏 ü 爱好秩序,保护秩序 ü 喜欢动静结合 ü 拒绝奖赏 ü 有强烈的求知欲 ü 三思而后行 ü 淳朴.高尚 ü 社会责任感强
l
2、学习独立,确立自信,体验自我成长。
l
3、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性、秩序感、理解力和意志力。l
4、尽快让幼儿适应园内生活。
三、日常生活教具的操作
(一)教具操作原则:
–
每次只演示一种教具,目的性明确。–
精确动作,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要缓慢。–
简化动作,使孩子能够看明白。–
拆分动作,做到步骤化和有序化。–
操作时尽量少讲话,语言要简练、准确。
6.按照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进行。7.避免镜面教学,教师要坐在惯用手的右边。8.时刻观察孩子的动作与反应,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9.适时地引入教具操作,当孩子能够独立操作时要离 开并继续进行观察,孩子需要时马上给予帮助。
10.不能打断孩子的操作。
11.在操作之前,教师应确保教具准备的完整。12.努力排除让孩子走神的因素。
13.操作教具时不应超出工作毯的范围,确保工作毯的防水性,颜色不能太花哨,尽量用纯色的。
14.鼓励孩子重复进行操作,说:“你做得很好,再来一次吧。” 15.随时做好操作记录。16.不应指责孩子的错误,可以说:“小朋友,老师再来操作一次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