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分层教学的初步尝试
所谓分层教学,即在常规的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的活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被动发展的状态,努力形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局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许多人都说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犹如一张白纸,其实不然。一年级学生在进小学前,有的学生有进幼儿园,但各个幼儿园的教学程度不一样:有的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习了一百以内的数及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只是掌握一点有关数的知识;而部分学生没有进过幼儿园,家人也没有给他们特别的辅导,进小学时连数数都不会。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吃得好”、学习能力一般的中等学生“吃得饱”、学习能力弱的后进学生“吃得了”,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接触了一个多学期后,对他们的知识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也知道了他们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在一年级下学期,我对所任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尝试:
一、对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划分层次在进行分层教学前,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由于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一年级老师就是他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者,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如报读本校时的入学资料、测验、平时观察、家访等,充分认识每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然后和学生进行交谈,观察了解他们,最后我综合考虑每位学生原有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将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不同层次。为了使低年级学生的积极性不受到破坏,和班主任商量学生以优秀、发展、努力等层次来代替ABC三个等级。同时各层次学生人数的比例我们订为1:2:1,根据学校的坐位安排情况,我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坐位如示)不同的课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当小组长。如:在新授课教学时,为促进优秀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他们起带头作用,指导发展和努力组的同学,我会让优秀组学生坐组长;在复习课时,为让后进学生有干劲有动力,我让后进学生当小组长。在教学中,我向学生说明这种分组和座位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测试,会进行不间断地调整。为防止分层带来的不利因素影响,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向家长讲清分层是一种手段:它只是为了让中下生有更多的受指导机会,优等生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通过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以发展的眼光,公正的态度客观地看待学生的层次划分,同时做好配合工作。
二、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即要面向优等生,还要关注后进生。只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的目的。一年级,要了解优等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培养其思维能力,在第二学期开始,我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尝试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学本学期的教材内容,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只需在新授过程中知道一些数学的理论知识,如数理的讲述等。允许他在课堂上和课余时间,进行奥林匹克教材的练习,同时和家长交流配合,以放为主,放中有扶,培养其对奥数的兴趣。如本学期末,谢俊同学就已经完成奥林匹克数学练习册三本之多,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列逻辑推理已基本掌握。在家长的配合下,暑假他开始自学二年级上学期的课本知识。在对待中下生方面,我以扶为主,让他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然后在课余,针对其不足,和家长配合联系,通过不同的形式,让他们多练习,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尽可能的减少。总之,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让他们各有所得。同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造条件。使分层教学的操作在课堂中更容易实现,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在数数的练习中进行了分层教学:在计算机上设计了抢答题,以分层小组为单位,我让优秀组的同学操作鼠标,同时负责裁判工作,其他组员进行抢答。学生通过与多媒体进行互动,在小组内进行抢答,兴趣盎然,反应热烈。在分层练习中引进竞争机制,符合低年级孩子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激起他们想要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分层评价,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层次现阶段提倡进行发展性评价,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学生间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性的评价,努力寻找其闪光点,当其能完成学科中一些普通的问题时,应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鼓励他们上进,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中等生是既可能向上发展又可能往后退步的一部分学生,在教学中,要指出其不足的地方,又要指出让他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的积极向上,使他们有可能向优秀生靠拢;对优等生要采用竞争性的评价,对他们应以最高标准严格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让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不断超越自我。在教学中,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现象。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好胜心强,而且也不知什么是层次,他知道C是最差的,在后期,有的学生知道进步的学生其实就是中下生,当学生有了进步,可他还是在这个等级中,这会大大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所以及时调整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促进他们共同上进。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练习成绩等作为学生的分层依据,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或学习积极性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就把A组的这些学生调换到B组,同时告诉他为什么会这样,只要他努力,还是能重回优秀组的;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告诉他们,这是你努力的结果;同样,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也可以调换到B组,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通过分层评价,使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危机感。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的能力,这也是分层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其评价的能力,在他们进入中年级时,他们就能比较正确的评价自己和别人。此时,通过评价,让他们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处的层次,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从而达到因人而异的分层教学设想。
第二篇:分层教学的几点尝试
分层教学的几点具体做法
刘
姣
为了让数学课堂尽可能地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调动数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积极性,我从上学期后半学期开始,在分层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从尝试的效果来看,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及班级平均成绩都有一定的提高。
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小组分配
小组是自主课堂合作交流的平台,只有拥有强烈的小组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良好合作互助,组与组之间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小组才能有效发挥出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
本学期一开学,我对班级小组进行了重新划分。
按照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我将班级同学划分为6个层次,班级第1到12名为第一层次,13名到24名为第二层次,以此类推。
首先,鼓励第一层次的学生担任12个小组的小组长,但不强求,采取自愿,若第一层次有学生不愿意担任小组长,则从第二层次依次往后推,从而选出12个小组长。这样,各组长都是班级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能在学习方面给其余组员以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有时主动自愿承担这项职责,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比较高。
其次,让各小组长给自己挑选5位组员,原则上每个层次挑选一个,这样,12个小组划分出来之后学习能力和水平相当,并且每组内学生的层次自然形成。
然后,将初步分组结果在班级公示,征求班级其余同学的意见,如果不同小组的某两位同学愿意交换,同时两个小组长也愿意,那么民主调换组员。
最后,形成分组。这样分配的小组,小组成员都是自愿在一个组内,可以实现有效的合作交流,同时,各小组实力相当,有利于小组竞争的公平性。
二、小组建设
为了让小组形成集体意识,提高小组集体荣誉感,增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我在小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班级内没有个人评价,只有小组评价,包括平时的卫生、纪律、生活和课堂、学习等。
其次,对小组的量化考核结果进行公示总结,并且在每周周天进行班级周总结,对优秀小组进行鼓励,对不合格小组进行惩罚:
1.每周优秀小组公示在走廊文化,并在周总结中进行鼓励表扬,小组长交流管理经验,每次阶段性考试及期中期末考试后进行阶段总结;
2.连续两次班内前二,或者连续三次班内前三,在班级内进行公开物质奖励; 3.每周不合格小组打扫卫生,每个组员写一份书面材料,反思自我行为,同
时在周总结中小组集体上台反思;下周周总结没人书写一份进步总结,反思本周个人改进的行为,并在周总结小组集体上台总结改进成果;
4.若连续两周倒数第二或者三次倒数第三,打扫老师办公室,并给22班同学打扫卫生。
再次,每周二第八节课举行小组活动,通过小组“英语接龙”、“我最了解我组员”等小游戏,增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小组荣誉感;
最后,及时了解各个小组运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介入。如我班的第一小组,本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我发现该组不团结,人心涣散,课堂上讨论不起来,于是,我先找外组同学了解情况,再分别找组内六位成员单独聊天,发现不团结的最重要原因是打扫卫生、做游戏等集体活动时,大家不能以主人翁身份为小组争取利益,而是互相依靠,互相埋怨的结果。了解了问题后,我再介入处理,适当引导,目前,该小组集体荣誉感很强,相比以前进步非常大。
三、学生分层
按照上述分组过程,每个小组在六个层次中各有一位同学,分别成为该小组的1——6号同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依次降低。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上,有时不能实现6个层次的分层教学,因此,按照具体需要进行合并。例如上学期的“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按照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我将1号和2号合并为A层,3号4号5号同学为B层,6号同学为C层,课堂操作只按照A、B、C三层来进行;而必修三的“算法的基本思想”一节,我将1号和2号合并为A层,3号和4号合并为B层,5号和6号合并为C层课堂操作仍然按照A、B、C三层来操作。
四、课堂学习目标分层
在解读学习目标时,就将学习目标分层,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让不同的学生清楚地明确自己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
如上学期的“点与圆、直线与圆和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总结归纳“这节课,我给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分别为:
C层:1.知道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分别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2.会判断的点、直线、圆与圆位置关系
B层:会利用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参数的值和取值范围: A层:能总结出判断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规律,并能适当变形应用。
五、课堂具体操作和评价
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课堂操作流程:
流程一:课前结合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将题目分为A、B、C三层。要求C层学生必须掌握C层题目,B层学生掌握B、C层题目,A层学生掌握所有题目。
在反馈展示课上,C层题目只能由C层学生来展示,B层题目可以由B、C层学生来展示,A层题目全班同学都有展示权,改错和点评、质疑采取低层次优
先原则,若第一组有C层同学会,则其他组的A、B层同学让权给改组C同学。在整个课堂操作过程中,无论是展示,还是点评、改错、质疑,都是有效和正确了给小组加分,错误或者无效给小组扣分,若跨层展示或点评翻倍加分。
流程二:课堂上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多次探究,但是,每次探究我都会降低难度和题量,增强探究的针对性。在小组讨论时,要求只有当组内六个人全都理解了,小组才能停止讨论坐下,并举手示意我。若存在问题则将问题反馈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若没问题,则该小组拥有题目的展示权,我点到本组的几号学生去展示,就由该小组的哪个学生上台展示,每位同学都有被点到的可能。展示过程中,我会将题目抄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脱稿,展示完了不能再次上台修改,若展示正确则给小组整体加分,若展示错误则给小组集体扣分。这样可以督促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认真参与讨论。
一般点上台展示的多为4、5、6号同学,会暴露出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其他同学就拥有改错权,改错采取6号优先,其次5号,依次类推。点评时由改错同学解释改错原因,其他同学具有质疑和补充权,同样有效加分,无效或错误扣分
流程三:批阅学案时,将学生普遍性的错误和问题记录下来,在上课时让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同学将自己的错误答案原封不动地展示在黑板上,整节课的重难点就在纠错中体现出来。其他环节和流程二一样。
六、课后落实分层
根据实课堂际效果,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同样要求C层学生必须完成C层题目,B层学生完成B、C层题目,A层学生完成所有题目,若能主动跨层完成则给小组加分。
同时要求学生在练习本和学案上标注清楚自己是哪一组的几号同学,我在批改学案和作业时,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层次,会有不同的要求,保证对作业的评价符合学生的个人能力,做到同层学生之间有优劣之分,并纳入小组考核中。
以上就是我在分层教学方面进行尝试的一些具体的做法,总体来看,对课堂实际效果有较大帮助,尤其是对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尝试和探索。
第三篇:分层教学尝试中
分层教学尝试中
在小班化教学的全面实施下,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使每一类学生都得到进步或发展,但由于学生的个性和智力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学习能力欠佳的同学“吃不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便是解决这种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最有效的方法。下面谈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
一、主体分层,尊重差异
我在教学活动中观察、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课表现、作业情况、考试状况、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习惯及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大致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潜能生,B为中等生,C为优等生。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能上则上,该降就降,并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目标分层,激活思维
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提出各层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1、预习目标分层,关注需求
我设计有层次性的课前预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完成。A层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B层学生:在A层学生的基础上,流利朗读课文、解决课后问题; C层学生:在B层学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当然,以上三种预习分层要求不是绝对的,界线是模糊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预习目标,也可以自拟高层次的学习目标。
2、课堂目标分层,激发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影响了他们对同一种事物的观察方法和角度,因此,我设计了课堂学习目标分层标准:A层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课文的生字新词、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能初步理清课文脉络,就已经达到学习要求了; B层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掌握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C层学生应引导他们创造性地参与学习,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想象和联想,促进他们探究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篇文章,“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是教学的主要目标,我多提供些学习目标供学生参考、选择。
学习目标一:
(1)默读课文4—13自然段,想一想分别讲了哪两件事?(2)找出父亲教导“我”的话,请你多读几遍。
(3)读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什么?(4)补充阅读材料:短文——《两只青蛙》。学习目标二(在目标一的基础上增加):(1)从事例中你体会到什么?(2)说说读后的感想。
(3)阅读短文——《两只青蛙》,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习目标三(在目标一的基础上增加):
(1)读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并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2)阅读短文——《两只青蛙》,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这样的学习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既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更大的满足与收获,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充分展现自身的个性。
三、作业分层,唤起热情
如果说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一对驿动的翅膀,那么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就是给了他们一片用以翱翔的天空。我在设计作业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分层作业的过程中都有收获。作业以梯度设计为“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基础题(适合A层潜能生):完成作业布置任务的下限目标;提高题(适合B层中等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拓展题(C层优等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作业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这样的分层作业,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冲关,做到“下有保底上不封顶”,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张扬。例如学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我根据学生学习需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
基础题:A.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提高题:B.在风雨中伫立了150年的废墟,书写着中国150年的耻辱。面对圆明园的废墟,看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些什么?想对谁说?是将铁蹄踏进圆明园的英法联军,还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或者,是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把你想说的写成一段话。
拓展题:C.如今,在废墟上已逐步建起圆明园遗址公园,每天接待着无数的中外旅游者来此参观与凭吊。关于要不要重新修建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这样的分层设计作业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即可以保证一部分学生的基本发展,又可以使另一部分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能力得到发展,交流收获时又可以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从而让分层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展示特长、张扬个性的平台。
总之,教育无痕,就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我校实施分层教学以来,我在课堂上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篇: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改革尝试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改革尝试
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初中生都能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必学内容,并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限于部分“尖子”生。只有占相对多数“中差生”的素质得到大面积提高,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义务教育的目的才能达到。几年来,我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分层改革实验,效果很好,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学生分层次
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全班学生依上、中、下按3:4:3的比例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作业、完成老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c层难点,与c层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题,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练习题,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为“学困生”,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或部分习题的学生。按层次自行组成四人小组。
二、教学目标分层次
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初中毕业生都应达到的,学习内容应视学习情况区别对待。对升学有望的A、B层学生要求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对升学希望较小的C层学生则晓之以理,引导其明白:虽然学习和运用所学内容有一定困难,但这些知识对自己今后的前途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鼓励“学困生”知难而上,多学习。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重视基本要求、结合升学要求、循序渐进”的方法。同时,在教选学内容时,适当增加些必学内容,以达到巩固已有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分层次
教学过程分层次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的立体化弹性教学方式。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问题留给c层学生,适中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以适当的引导。对B、c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以“扶”为辅,做到“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A层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方向发展。
四、教学方法分层次
教学大纲和新课标提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各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针对以上要求,几年来我采取“低起点、分梯度、螺旋上升”的教学方法。即在同一个教学班,同一堂课的教学中因材施教,分层辅导,个别学生面对面辅导。即一堂课用35―40分钟讲完,剩余时间重点检查c层学生作业情况,课后作业错误在1/4以上学生面对面指导,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合一教法的优点,又在指导思想和做法上明显的实施了分层对待,因材施教。
五、课堂练习分层次
分层练习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其意义是强化各层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把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分层练习转化成技能,通过信息的反馈,使各层学生逐层落实目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目。或重组教科书的练习题、习题,或选编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各层练习题必须遵守基本要求一致、鼓励个别发展的原则。即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习题的综合程度、技巧程度分开层次。
六、作业分层
作业能及时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反馈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备课时,要时常设计既面向优等生,又不伤中差等生学习信心的练习题组。对A层学生在布置作业上要偏重概念的深化理解,注重技巧与创新,要求尽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目的是使优等生得到提高;B层学生要透彻理解概念,掌握一般类型的解题方法和规律;c层学生则重在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会用概念、定理解最基本类型练习题即可,促进其技能的形成。批改时:c层学生要尽可能面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B层学生选择一部分面对面改:A层则可抽查,互查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分层教学,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非智力因素,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的决心。而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第五篇: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尝试
数学被称为百科之父,当孩子会说话时大人们便教孩子数数,从这个现象我们足以看出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目前的一年级数学课本从形式上也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更广泛的发挥空间,应该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能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要兼顾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本来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是学好数学的根本。对于刚升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大部分已经接受到了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数,例如数人数、桌子等,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都有哪些数。还让学生说出那些和自己有关的数字,看谁说得多、说得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生永远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增强学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孩子在玩儿,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例如,在上《认识钟表》一课时,我给孩子拿来钟表,以游戏的形式演示:1号起床的时间是7:00,2号将时针和分针拨到该时位置,让学生变换着来演示。这样,学生既能准确认识了时间,又能学会思考,还能亲自动手。动起手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积极,也逐步地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谁能回答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慢慢提示着,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有的能答对,有的有点偏离,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问题对于不同分析者来说,都会存在不同的结论,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分析问题结果的能力,当然说错的教师也要给予纠正。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充分让学生意识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只有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许多学生在学校成绩优秀,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也就是说,学了却不知道怎样应用,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上一节课,教师首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实践性的问题,教师教的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将刚学到的知识利用上。这样,学生亲身体会、练习,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位置这一课,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认清前后左右的相对性。认识钱这一方面的知识时,进行游戏表演,让学生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本、或买笔等,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剩余多少,买了多少东西等实践性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他们现实生活之中。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是人们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生活实践中必不可缺少的,是改造自然必要的武器之一,要教育学生学好数学是为了未来更方便的应用,以获得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