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方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3:1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方案》。

第一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玉溪市红塔区春和小学课题组

(二00一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三者都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强。所以,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来适应终身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为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阶段,必然要寻求一条适合其教学发展的开放之路。小学数学也不例外。

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有一定价值,但这样的数学教学,已难于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从教师本身看,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念至今仍影响着一部分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未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教学行为。以学生考分高低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简单评价,也使得部分教师急功近利,追求教学的短期效果。

二是从“教”的过程看,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缺乏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如满堂灌、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学生纯粹是被动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不利于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的关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

三是从“学”的过程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老师和家长让学生学,学生就学。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学生没有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态,所以从根本上就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显然,这三方面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改革已刻不荣缓。所以我们课题组提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探究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个人的业务水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以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所以,作为教师应脱去旧时“教书匠”的外衣,穿上“研究者”的新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我想学,我要学的心态去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旧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思想观逐渐被时代所淘汰,一个不被学生所喜欢的老师,他怎能让学生喜欢数学呢!教师不但要有旧时扎实的基本功,还必须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课堂上才能做一个常流常新的老师。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位教师都应为学生做的榜样。

2、探究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有着这样的想法,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家长让我学,我就学的心态。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欲望”。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新课改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被突出的加以强调,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是否有深厚的兴趣,积极良好的体验,主动参与的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探究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活动中就会 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

3、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传统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解答遭受的数学问题,学生按揭解决思路,一步一步解决就可以了。但是学生的思维仅存在于一课一例,并未真正的打开去想为什么?还可以怎样做。著名数学教育家弗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这种“创造”并非指史无前例的发明创造,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相对自身而言前所未有的知识技能,获得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方法,态度与精神,并使自己在终身学习中成为敢质疑、勤思考、善发现的适应新世纪发展需求的创造型人才。

总之,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课题的假设

本课题拟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研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即探究性学习,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 活动。而老师的主要角色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小学探究数学教与学的方法与规律,积累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优秀案例,并推动和发展当前小学数学教育。

四、理论依据

1、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理论

邓小平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教育“三个面向”理论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就成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现代化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世界,社会生产将由标准化、同步化向多样化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在广博的知识结构中表现出来。这一理论要求我们的教育打好文化基础时,要为学生培养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做好扎实的基础。

2、泛智教育理论

夸美纽斯认为人渴望获得知识,学生想获得知识的动力 就是兴趣,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教学,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批判强迫性学习。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教育,把人真正当人培养,是以人为主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可以贯穿到探究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知识,也得到实践锻炼。学生学习的知识最终要应用到实践当中,把知识用到需要的地方,注重实践才能提高学生适应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达到知情意的结合,尽量让学生尽可能愉快地学习,而不是被迫学习。

3、学习内驱力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了,学习探究方法,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对学习有个正确的认识,因为这是学生学习内在力量的源泉,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学习的努力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与学习动机有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理论性研究,包括数学探究学习以及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能及该教学法中老师的教,学生的学主要原则与一般规律等。

2、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型。

3、小学数学探究教学的个案研究。

目标是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将构建起开展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及框架,形成一套适合儿童学习的行之有效地操作模式,从而促进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朝着积极、自由、健康活泼的个性和谐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其获取思维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切实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六、课题研究对象

红塔区春和镇龙池、飞井、春和共1000名小学生。

七、研究的主要方法

1、实验法

2、调查法

3、统计法

4、文献法

5、比较法

八、本课题实验的步骤:

研究程序:本课题用3年的时间(2014年9月——2017年8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培训阶段(2014年9月——2015年1月)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5年3月——2017年1月)第三阶段:总结材料汇编阶段(2017年3月——2017年8月)成果形式:(1)课题结题报告(2)课例集(3)课堂实录

九、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周昱秀

组员:李保学

李萍

肖磊

董玲艳

王德学

矣丽萍

李全友

谢芳

十、实验研究的保障措施

1、把科研工作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内容之一,确保落实。

2、学校定期组织成员学习。

3、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课题研究给予保障。

4、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另订。

第二篇: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初探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白鹤小学 张晓

一提到数学教育,人们关注的是学生学到知识的多少,学业成绩如何,至于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价值、地位都无情地忽略了,学生更多体验到的是数学学习的苦涩和知识的深奥……不少人都深信“勤学苦练是100分的榨油机”,而对儿童是否享有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和渴望,则从来没有为孩子想过。数学,究竟给我们孩子的童年留下了什么?是给学生一堆金子,还是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我们是否口服心服一个新的观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建立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比获取知识重要。只有在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儿童才能体验到数学奇境的乐趣,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者和开拓者。那么,怎样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教材,构建探究式学习方式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处处的数学。因此,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学习数学的本源。给学生一双用数学眼光洞察世界的慧眼,这是孩子明天的生存与发展

第 1 页 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使他们看到数学就在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留心就能发现它,使每个孩子都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捉到你了!” 我们给孩子的不是起早贪晚,聚精会神得来的沙金,而是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与其“学会”,不如“会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神秘陌生,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喜欢自己动手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

例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在课堂上布置一个“小小超市”,根据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带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布什的人民币共1元在超市中买东西,活动中要求:用所发给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要进行评比,活动后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买了哪几样商品,每样商品多少钱(分别用分、角来表示)。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二、提出数学问题,发展创新思维

第 2 页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教材在提供现实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后,一般不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留给孩子尝试、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提出数学问题,萌发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启蒙,积滴水以成涓流,汇细流以成江河,在教学中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求异、求新、敢于提出问题,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例如:“小白猫和小花猫一共有15只”(出示小猫图),你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给全班同学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计算的又对又快。生1:小白猫和小花猫一共有15只,小白猫有9只,小花猫有几只?15-9=6(只)

生2:小白猫和小花猫一共有15只,大猫有7只,小猫有几只?

15-7=8(只)

生3:一共有15只猫。左边有4只,右边有几只? 15-4=11(只)

生4:一共有15只猫,钓到鱼的有8只,没钓到鱼的有多少只?

15-8-7(只)

这些学生列出的算式,具有想象力,突破了根据静止的画面

第 3 页 所列出的7-2=5的算式。而学生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数量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于是他们敢于提出一般学生没想到的问题,具有创新意识。新教材中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机关报意识,提供了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佳境,孩子就敢提问,会提问题,以自己独特见解解决问题,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聪明的孩子!

三、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给学生一个点金的手指 数学课堂的学习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新理念。因此,精心设计,提供所要探究事物的数学材料,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会怎样创造性的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练就了这种本领,具备了这种能力,今后无论在任何新的情境或遇到任何新的问题,都能知难而上,自行探究,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例如:学习“十几减九的退位减法”时,教师采用动画课件生动有趣的呈现教材: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了4只,现在树上还有几只?

学生根据画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生1:我是一只一只数的,数上还有8只小鸟 生2:我是用12只一只只的减去4只,树上还有8只 12-1=11 11-1=10 10-1=9 9-1=8

第 4 页 生3:我是这样做的,把12分成10和2,10-4=6 6+2=8 生4:因为4+8=12,所以12-8=4 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学生自己亲身研究出来的,他们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能争先恐后的抢着发言,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小就喜欢数学,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由学会、到会学。

综上所述。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微妙,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自己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方法解决问题孩子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总之,我们给学生的不是一堆金子,而是一个点金的手指。

第 5 页

第三篇: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探究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探究

摘要:在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社会各界对于基础教育的关注力度也在逐渐增大。自从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始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开始重视课堂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新课程改革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模块式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究分析,力求使这种可以保证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整体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单元模块式教学;意义;教学策略;教学设计

一、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意义

尽管小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但就目前来看,我国的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无论是从教学行为还是教学思想上都没有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练习课、复习课”等不同的数学课型教学连接起来,备课也都是备好一节课上一节课,没有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规划衔接以及对课程设计反思,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是十分理想。要想解决当前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小学数学中施行单元模块式的教学方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单元模块式的教学方式是对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并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同小学生的身心发育和认知规律相结合的,其内容看似相互独立却又存在一定的连贯性,被编排整理成不同的单元模块,各个单元的内容从不同深度按照螺旋式的上升方式进行编排,构建成人教版小学数学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教学中采用单元模块似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首先从挖掘小学数学知识的横向联系开始,采用科学的方式将各个单元模块的知识链接成一个整体,在整体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认真备课,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解决当前我国小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单元模块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良好影响。

二、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小学数学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之一,为了更好地保证小学数学教育科学有效地进行,要求教师充分掌握数学教学的本质,并且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数学的专业知识是由学科本身的知识内容和利用该学科所进行的实践所产生的知识内容相融合而得到的,其中的学科知识是教师教授知识的最基本保障。所以,在单元模块式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数学知识所伴随的相关故事,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将趣味性穿插到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去,在生动的课堂内容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综合全面地把握每一个单元的知识构成和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特点进行学科设计,保证每一个单元的每一堂课都能够形成一定的联系,在联系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模块化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但要对教材上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有着清楚地认识和深入地分析,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高效地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时间,将不同的数学课型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系统教育体系。

要想充分发挥单元模块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对学生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合理地制定学生的学习切入点。小学数学课堂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了解和沟通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展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教师则需要根据学生所展示出的因素调整教学方案,安排教学活动,真正地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保证学生在单元模块式的教学模式下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想保证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对学生的各项基本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找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和学习习惯,对课堂教学的开展进行预估,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才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课、复习课、考查课占据了总学时的80%,它们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用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所以,在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方式中将练习课、复习课、考查课放在与新授课同等的地位上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也要从教材的整体框架出发,全面思考,确定单元模块式教学的总目标。

为了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对于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更要注重其模块化的教学理念。模块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单元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的,要进行某一单元的数学内容体系讲解,就应该将该单元体系下的数学知识进行分类研究,即在单元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模块化分类。例如,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教学标准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为四大体系,代数、统计和概率、图形几何、综合与实践。其中的每一个体系都具有其独特的内容,并相对独立。因此,教师在对其中一个单一的体系进行教学时应该“预习、学习、复习”这三个阶段通过反复性的体系内模块化的课堂流程进行教学,将每一个知识点及四大体系结合到一起,充分发挥单元模块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同时也发挥出了最大的教学效益,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知识的课堂环境,提高教学总体质量。

除了要注重其模块化的教学理念,还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充分地将各个类型的不同教学要素进行有机的联系整合,发挥单元模块式教学的综合性,用整体性和联系性的教学观念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由于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独立性和综合性相对较强,所以采用综合性的单元模块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将课堂知识连接起来,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知识,保证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除此之外,综合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还可以依次用递进的方式展现出数学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使得教师的课程安排更加丰富有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数学逻辑性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使得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其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授课模式是促进当前小学阶段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尽管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单元模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定会帮助教师和学生克服这些问题,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固有的数学思维模式,树立科学的全新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整体性单元模块式的教学思路,在这些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芳.浅谈模块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大家,2011(17).[2]李憬.模块式教学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0(2).编辑温雪莲

第四篇:小学数学变式练习教学探究

小学数学变式练习教学探究

摘 要: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以练习的形式呈现。

关键词:变式;变换;解决问题

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变化,本质属性恒在。变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十分广泛,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提供,也可以在知识巩固深化阶段以练习的形式呈现。通过变式练习,能使学生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而看清本质,不仅能深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师怎样设计变式练习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浅见,愿与同仁共研。

一、变换叙述形式

基本题:24的约数有。

变式题:(1)24能被 整除;(2)能被24整除;(3)24是 的倍数。

这三道变式题变换了叙述形式,但其约数的本质“必须整除”始终恒在。通过解答,使学生不只习惯于解答标准叙述形式的题目(基本题),而且能灵活地排除变式的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并能正确地解答题目,从而对约数的概念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

基本题:黄花有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

变式题:黄花有5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红花有多少朵?

变式题中的“黄花比红花少3朵”也就是“红花比黄花多3朵”。叙述学生变了,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这类应用题(即解决问题)的本质属性不变,其数量关系仍然是“较小数+差数=较大数”,因此用加法计算,这种变式题不仅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防止学生片面地根据一些固定的词语来选择算法,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换图形的位置或条件

这类变式题的设计在几何初步知识中经常出现和使用,变式题中多余的条件“7”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克服学生乱套公式的坏习惯。

三、变换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

基本题:红星小学少先队员种树,每排种6棵,种了4排,一共种了多少棵?

变式题:红星小学少先队员种了4排树,每排种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

变式题条件叙述顺序上的变化,使已知条件出现了的数据与列式次序不一致,会使学生错列成4×6=24(棵)或4×6=24(排)的错误,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审题,仔细分析数量关系,只有在明确求“4个6是多少”以后,才会纠正其错误。又如,文字题:

基本题:25与20的和除以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变式题:25与20的差除它们的和,商是多少?

变式题变换了条件的叙述顺序,旨在考查学生对“除”和“除以”的理解和掌握。

四、变换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1.将题目中的某一已知条件隐藏

基本题:把90°角按1∶2分成两个锐角,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

变式题: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度数比是1∶2,这两个锐角的度数各是多少度?

这样设计的变式解决问题,表面上看是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如果不认真分析思考,学生的思维就会受阻,错误地认为条件不够,无法进行解答,这样设计旨在使学生从某些词语的背后发现蕴含的另一个已知条件,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

2.将题目中的直接条件变换为间接条件

基本题:育才小学三年级有90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变式题:(1)育才小学三年级有2个班,每班45人,四年级的人数比三年级多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2)育才小学三年级有90人,比四年级的人数比少6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

用这种方法设计的变式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经常运用,变式题(1)和(2)与基本题比较,虽然问题不变,但由于条件变换,将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扩展成二、三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能认清复合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

五、变换所求问题

基本题:光明小学五年级有男生120人,女生10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在学生正确的解答后,教师变换问题:

(1)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2)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3)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4)男、女生人数各占五年级人数的几分之几?

通过解答和比较改变问题的变式题,使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解决问题有较深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这类解决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六、变化已知条件和所求条件――问题

基本题: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5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变式题:长方形的面积是30厘米,长6厘米,宽是多少?

这种变式题,其解答思维方向是逆向的,经常设计这种练习供学生解答,不仅能深化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七、变换题目叙述事理

基本题:一项工程,甲独做要8小时完成,乙独做要10小时完成,甲、乙两人合做要多少小时完成?

变式题:从甲地到乙地,客车要8小时,货车要10小时,现两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

变式题的叙述事理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其数量关系与基本题相同。通过解答,可以使学生对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获得更为广泛的概念和理解。

八、变换数据、运算符号或计算步骤

这种方法的设计常常用于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

基本题:0.32+7-2-0.32

变式题:(1)0.32×7+2×0.32(变换运算符号);(2)0.32×7+2×0.25(变换数据和运算符号);(3)0.32×(7+2)×0.25

变式题1与基本题一样,都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这时,小学生往往会产生“简便计算”的心理定势,对这些貌似能简算,但实际不能简算的题目,学生极易失误;变式题2的设计目的是排除学生多余成分的干扰,防止“7+2”先求和;变式题3添上括号变换了运算顺序,其目的除了与变式题2进行对比外,还要引导学生灵活地计算。教师设计此种“一题多变”的变式题既能避免试题形式单调,又能使学生在“一题多变”练习中排除各种干扰,自觉认真审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想在课堂上得以实现,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思

我构建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和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基于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同学协作-课堂测试--课堂小结。“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与教”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认知工具”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思维为中介的,为了更直接地影响学习进程,应减少一直以来对传递技术的过分关注,而更多地关心在完成不同任务中如何要求学习者思维的技术。认知工具理论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认知工具是支持、指导、扩展学习者思维过程的心理或计算装置。前者存在于学习者的认知、元认知策略;后者则是外部的,包括基于计算机的装置和环境;它们都是知识建构的助成工具。以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最理想、最实用的认知工具。

三、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生成问题。本环节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1.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学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简明易懂,背景丰富,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创设情境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2)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3)创设生活情境,产生联想;(4)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5)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6)创设“障碍”情境,激化认知冲突;2.引导发现数学问题,明确自主探究方向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斯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及心理特点,将教材中抽象单一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身边熟知有趣的情境,并提出数学问题(探究的问题)。借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新课伊始,教师可用简洁的语言或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学习目标(注意不是教学目标)。然后提出明确的导学问题,即学习什么内容,注意什么问题,并要求学生积极迅速提出问题。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建立模型。1.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上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借助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个体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可以是观察、操作、猜想、验证、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经过类比、分析、归纳等,得出初步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因此,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具体探究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探究材料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体现探究过程积极有效的探究过程有赖于合适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依据知识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提出导学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给予暗示。2.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说话时要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能突出重点。----交往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等等。)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3.师生互动经过充分的自学和讨论,学生对本节内容、重难点及解决重难点的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还不能达到本节的学习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对本节的重难点、本节知识点的内涵、外延、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本节知识的进一步应用用准确而精炼的语言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强调,使学生对本节知识形成清晰的网络,能熟练的应用本节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但是讲解不可过多,仅仅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应用比较广泛的问题进行讲析和强调,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指导。对于重点,难点知识以及易错易混点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数学课堂上一定要有讨论、有议论和必要的争论。还要有质疑,我们应该加强学生质疑问难习惯的培养。

一节课先学后讲或多学少讲可能要引起很多老师的担忧:时间这么少,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真正理解?能否会应用?如果你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情况,不能够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把握不住导学应注意的问题,你的担忧肯定要变成现实!师生互动这一环节是本教学模式的画龙点睛之举,是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知识点进一步纵横联系、知识深度应用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迅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显示出来的知识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课程安排。

4、建立模型建立模型是自主探究的核心环节,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最高目标。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启发、精当点拨,学生积极思维,多向交流,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进一步深化,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

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小学生年龄一般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的思路很容易被人影响。在教学中直接使用小组合作讨论方式,就很有可能会把一些可贵的、有创造性的观点抛弃,久而久之会给学生造成误导,认为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就是真理,人云亦云,抹杀了创造性。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将无从谈起,(2)如果一味的采取合作讨论的方法,也会让许多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因为面对一个难题,必须凝神静思,甚至是冥思苦想,直至思考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才会有最深刻的印象,才能培养探索精神。而小组合作使得组内成员有可能失去这种探索的机会。学生的层次不同,那些反应快的学生总是先把看法说出来,使得稍稍迟钝的同学只有“恍然大悟”的份了。这就等于剥夺了一些学生思考和发现的机会。

(3)小组合作有时为许多懒惰的学生提供了避难所。他不用冥思苦想,因为同组人早就为他准备好了答案。长此以往,不免会让这部分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的不良习惯,学习积极性一落千丈。根据以上阐述可以看出,合作学习不要过多,提倡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与群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有困难,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采取合作学习,不要遇到问题就让学生合作学习。

(三)巩固深化,解释应用,内化提高。本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本节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反馈。所以,教师提供的检测题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注意题型的搭配。这样学生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①立足课本,注意基础性②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③联系生活,注意应用性④动手操作,注意实践性⑤新颖有趣,注意趣味性⑥循序渐进,注意层次性⑦训练思维,注意开放性做好巩固练习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信息反馈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而不仅仅是在做巩固练习题时。应主要看学生学习情况,而不能满足于教师自我感觉讲得清楚、透彻。(2)反馈的信息除认知领域的内容外,也包括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内容。(3)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课堂学习气氛,也可以是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做达标检测题来获取大量的信息。教师绞尽脑汁备课,倾尽心智上课,如果不做检测题很难完全知道教学效果如何的。(4)应用提问的方法获取信息时,要防止两个“误区”:①避免用简单的是非题等来问学生。表面上看,这种提问有问有答,师生呼应及时,有一定学习气氛。但这种问法缺少深度和广度,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忽视了班级中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响亮的“是”、“对”应答声掩盖了那些没有弄懂的学生,教学反馈的可信度极差。因此,老师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反馈得到的信息就真实、全面多了。②不能只提问好的或举手要求回答的学生。这样收到的信息不全面,并且一部分学生被搁在一边,没受到触动,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就会失去兴趣。

(四)总结回顾,整理评价,反思提升。下课前2分钟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方法,本环节应注意的问题。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要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培养能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要学会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要学会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更要学会反思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用的数学方法,从而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俗话说:教无定法。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关键是看在你的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是否真正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是否真正能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下载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方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方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

    “数学探究式教学”体会 现代教育要求要改变过去的教师过分强调“传道、授业”,而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独立地“解惑”,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索精神,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第一阶段性总结 高桥小学数学课题组 2012年9月,我校数学教师参加了《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现将这一阶段所做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努力加强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究、讨论问题的机......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是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世界科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组稿:薛立国 13110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额如中学教导处电话:***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八郎镇蒙古族中心小学刘凤辉 《数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西关小学五年级数学组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论文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 李惠贤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