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3 03:1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第一篇: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林铛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1世纪的孩子正享受着前辈们为他们创造的幸福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都成长于被家人、长辈娇宠、溺爱的环境之中,他们都是温室里的“小少爷”、“小千金”,与他人相处相容的观念十分淡薄,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能力也很差。孩子们身处的社会有暴力、有凶杀、有欺骗等,还有残害生命的现象。他们在耳濡目染中面对杀戮、面对被残害的生命熟视无睹,影视剧里的恐怖场景和触目惊心的场面使得他们在潜移默化中面对杀戮生命的残忍麻木不仁。这些无视生命的现象给孩子的启蒙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我们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对生命的意义和目的更是懵懂无知的。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和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价值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由此看来,对小学生从小进行有关生命的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处在尚未形成、容易塑造的阶段,而且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珍爱生命的意识相对淡薄,自我保护的能力相对低下,属于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弱势群体。因此,从小学开始进行有关生命的启蒙性、基础性教育,提高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目的认知的水平,增强他们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生命的能力和行为取向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健康研究实施策略:

(一)教学阵地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中,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向他们进行比较系统地传授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为此,我们安排一些教育时间,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利用晨会课

我们利用每周一晨会时间,将十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教育专题,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时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和当前社会实际,内容上把向学生传授生命科学的知识与解决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模糊认识有机结合起来,方法上把教育自上而下的教育灌输与运用具体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辨析的自上而下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2、挖掘学科因素

充分发掘各学科教材中所蕴涵的有关生命的教育因素。如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自然、劳动、综合实践、成长教育、民族文化、大阅读、普通话训练等学科的教学,我们有机地融合、运用和渗透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寓珍爱生命教育于这些学科的教学之中。如在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中可以运用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珍惜时间、讲求安全等知识点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通过英雄人物舍身为国为民的事迹进行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教育;在综合实践学科中可以利用保护生存环境的主题进行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成长教育这门学科里渗透热爱生命的相关教育。

3、班队会

班(队)会课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教育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以“认识生命之源、解读生命意义、探讨人生价值、学生自我保护、感悟人生”为主题的讨论和交流活动,如本市有所小学的学生因为一些小矛盾想不开在校园内上吊自杀身亡的事例,或因生活中遇到挫折就投河自尽的事例。让学生对这些来自生活中的真实而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讨论,明辨是非,受到教育。

4、自我反省

建立写周记和日记的制度,为了使珍爱生命教育的效果能够及时得到反馈,我们让学生将所受教育以后的心得体会或感想记录在日记和周记上,并利用中队会、大队会的时间进行演讲,在校广播站里宣读等形式与大家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教育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教育他人,起到相互教育的作用。

(二)文化熏陶策略

无数伟人对于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生态度有着许多精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形成了有关生命教育的深厚文化积淀,成为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重要教育资源。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以直观具体的演绎、潜移默化的熏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资料,让学生从图书资料所叙述的真人真事中丰富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如阅读《张海迪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霍金的故事》、《桑兰的故事》等书籍以后,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

2、收集名人事迹

引导学生收集并学习名人、伟人论述生命的名言和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行为的事迹。特别是那些感人肺腑的事迹,让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汶川地震中从废墟里坚强地活下来的幸存者,活跃在舞台上的残疾人艺术团和那些在残奥会上为祖国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们。用他们的案例和真实故事对孩子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

3、利用其它渠道

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命科学的影视作品,了解生命的起源等知识,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资料学生有关生命知识的信息。

(三)环境影响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时,必须营造与教育内容相协调的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这一环境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首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家庭成员作有关生命的问卷调查和访问。如让学生通过向自己的母亲作调查,了解自己生命的孕育过程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历程,从而知道生命的来源和宝贵,感受母爱的崇高和伟大,体味家庭的温馨和人生的幸福。其次,引导学生融入社区,通过参观、访问,考察了解现代社会对于人的生命的关注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措施。例如,充分利用“

5、12”汶川大地震,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宝贵生命,党和政府、全国人民不顾一切抢救幸存者的感人事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意义。再次,在学校和班级集体中,努力营造和培育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关爱的浓郁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里感受人生的美好与快乐。最后,组织学生参观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展览会和博物馆,感悟生命的内涵。

(四)师爱感染策略

在对小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尊严的关注,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所以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关爱学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最直接、最形象、最具体、最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过程。

1、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强调教师敬业爱生,强调关注学生生命的 发展、为学生生命发展奠基的理念,用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实感来感染学生。

2、培育师生互敬互爱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于“被人爱”和“爱别人” 的氛围中,懂得应该如何感激和报答别人给予自己的爱,懂得自己应该如何去爱别人、爱家庭、爱社会、爱世界。

3、教师组织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尽可能地充分体现“人情味”、“人性化” 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使教育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感受、珍爱生命的过程。

4、教师要以自身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生积极、乐观、进取、向上的情 感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起珍爱生命的榜样。研究初步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践,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要求,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经过一年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研究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发现,小学生在有关生命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的认识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如小学生对“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所赐予”的认知,第一次调查中,认同这一观点的学生只占56%,有38%的学生认为生命是命运安排的。而第二次调查显示,认同这一观点的学生上升到了93%,只有7%的学生认为生命是大自然给予的,仅有1%的学生认为生命是命运安排的。又如学生对“生命的结束就是死亡,生死是自然规律”的认知,认同上述正确观点的学生,第一次调查仅有47.9%,而第二次调查提高到93.4%,原来的52.1%的学生认为人的生死是“命运注定,上天安排”,而第二次调查仅有1.7%的学生持有这一观点,一些曾经在长辈影响下存有迷信思想的学生,通过教育对社会上流传的迷信说法也有了批判性的认识。学生对生命的正确认识还表现在认识的深刻性上,有个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觉得人生的价值大小应该看他对社会作的贡献大小。人生应该像燃烧的蜡烛一样从头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还有一个学生写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时珍惜他人的生命,因为人人平等,怎么可以不珍惜别人的生命呢?”这些并不深奥但却朴实的话语,透视出学生对生命较为深刻的认识。

(二)学生对热爱生命的情感基础有了明显增强。

学生经过教育,不仅激发起了珍爱自己生命的情感,而且也激发了关爱周围 的每一个人的情感,具体表现为他们更加尊敬自己的老师,师生情感更加融洽,关系更加密切,同伴之间的友情得到升华,当发现同学有伤痛时会主动报告老师完全改变了以往那种对他人的病痛无动于衷或漠不关心的态度,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真情实感在班集体中蔚然成风,通过教育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恩情和家庭的亲情,增强了对父母长辈和家庭的关爱。总之,珍爱生命教育使得学生在感受别人之爱的同时开始懂得如何施爱于他人。

(三)学生对珍爱生命的行为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对健康普遍重视,对锻炼身体、做广播操、做眼操和其它体育活动的喜爱度和重视度增强了,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生命安全、注意活动安全,如原来在课间喜欢追逐大脑和参与危险游戏的学生,开始文明休息了。在饮食安全方面也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曾经喜好在地摊买不卫生食品的学生,也知道吃这样的食品会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表现出对于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认识了环境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后,学生的环境意识得到了增强,能自觉保护学生和社区的环境卫生,爱护学校内外的花草树木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保护生命安全的意识有了更进一步提高,原来对交通安全不太重视的学生也纠正了乱穿马路等不良交通行为习惯,确保了自身生命安全。通过教育,认识了生命的宝贵,增强了保护生命的意识,学生在保护生命安全的行为上有了一定的自律意识和能力。结 语:

从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效表明,在小学阶段进行珍爱生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学生在珍爱生命方面的认知水平、行为能力有了明显改善,本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第二篇: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策略研究的阶段小结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策略的研究 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秋期)工作小结 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教育学生在习得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创造。于是,我们大胆地提出“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策略的研究”的课题,学习了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理论,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能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更新观念,揭开创造的神秘面纱

实验伊始,参加实践的教师普通存在疑惑和缺乏自信的:一是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都形以提高,哪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是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难以突破;三是认为应试教育还未能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教“砸”了怎么办?四是认为即使按实践方案实施,学生是否真正能够接受?等等。因而忧心仲仲,信心不足,思想包袱很重。

针对上述种种思想,课题组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研究,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正确对待教学改革实践,明确该项改革实践的意义。为此,采取了几方面的措施:一是实践教师要澄清错误认识,转变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重大的教育决策,是不可逆转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二是要辩证地正视教改实践的实质,解除思想包袱:任何教改实验都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既是教学改革,就应大刀阔斧,不要有丝毫顾虑,失败了可吸取教训,成功了可总结经验。三是要相信学生、相信自己,坚定教改信念:学生思

1想活跃,思维灵活,潜能巨大,只要教师“启”得有道,“导”得有法,学生便能“自会”,便能“独创”。四是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教师的信心。五是实验班级要经常互相交流、切磋,集思广益,共同的解决问题。

教师认识澄清了,思想统一,信心坚定了,但对“读与写”的内涵、“读与写”的实质仍不甚明确,不可避免地为“读与写”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课题组认为整个实践的核心就在于“读与写得结合、渗透”,教师首先要有“创”的强烈意识和积极的行动,才能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突出学科特点,建立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的初步框架

实践的路子如何走?课题组每位成员都是明确的:实验的最终目的与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创造力是素质能力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力是现代化语文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教育在发展创造能力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实践应紧紧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突出两大优势:一是语文优势,语言是创造能力的基本因素,一切创造及其过程都需要语言的参与;二是思维优势,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而“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实验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挖掘读和写的结合点上。因为读和写尽管有着不同的心理过程,但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两种语文能力,显示着不同的功能:阅读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存,发展学生的思维加工能力;写作是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产生新的观念,提高学生用尽可能精而简的语言符号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的能力。

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学语文有着共同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思考和动手操作上又有其个性特点,这都为语文教学实施创造力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条件。正是在上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我们通过归纳概括形成了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策略研究的初步框架。

1.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思想。树立语文教育整体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课内外语文活动的作用,把阅读、作文及其他语文能力训练与思维培养、创造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情感修养教育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语文知识丰富、语文能力高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胜任未来学习、生存、发展的富有创造精神的创造人才。

2.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教学实验的内容和目标。内容:(1)抓住阅读与写作的对立统一规律。突出阅读与写作的重点、难点和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阅读、写作技能的训练点,智力的开发点。(2)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读、写、思、创的多种能力。(3)抓住阅读与写作的发展统一规律。进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4)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在阅读渗透写作教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3.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教学实验的环节和方法。环节:(1)读——指导阅读要强调针对性、选择性、趣味性、多样性、广泛性。(2)写——指导写作要强调争辩性、生活性、实用性、真实性。(3)创——指导创造活动要强调活动性、层次性、特点性、艺术性。上述三方面都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性、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方法:实

验重在探索,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制定要综合考虑,要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4.阅读教学渗透习作教学实践的管理。(1)优化学生管理。精心制订学习活动常规,创造愉悦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强化激励机制,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活,知识、技能、智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2)优化教学管理。实验要做到学习、研究、运用、发展相结合,实验教学要做到形象性、审美性、整体性、创造性的统一。(3)优化科研管理。把阶段性研究与示范课、探索课、观摩课、评比课、汇报课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深入调查研究与请行家里手指点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创造与集体创造紧密结合起来。

三、找准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的训练点,巧妙进行“课堂小练笔”

模仿文本练笔,可以仿内容,仿写法;充实文本练笔,可以抓省略号、抓提示语、抓语言、抓情节补白,可以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展开想象;拓展文本练笔,可以续写、改写、创写。

四、本阶段开展的主要工作和收获

1.组织参研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我们以《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认真组织参研教师学习、讨论,使参研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设计第一次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对学校的语文老师和实验班级的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中有部分对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存在一些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策略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本次调查共发学生问卷335份,涉及我校8个班级、335人,收回的有效问卷320份,占问卷总数的95.52%。问卷中78.77%的学生在阅读和习作方面

仍然存在学习是被动接受,不喜欢读书,作文水平低。许多学生,只知道完成老师交给的课业,而学生害怕写,一提到习作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3.针对问题及时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在学校开展各年级组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集体智慧,以读写结合为核心,分析教材,撰写教案,分析修改,二次备课,最后定稿的形式,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杜绝上课随意发挥等现象的发生。第二,召开家长会,了解每个孩子在家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重点和家长交换了学生的读写习惯和能力等,鼓励家长和学生多交流,促进学生多读多写习惯的养成。第三,组织教师进行课堂反思,找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撰写教学(育)随笔,参研教师在此基础上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了大量改进,并进行了总结。第四,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学生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学习中的障碍、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第五,针对个别学生的情况进行个案研究,写出研究报告,从而为后续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第六,参研教师通过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及时总结得失,为后续的研究找准了方向和目标。

4.组织第二次学生问卷调查并认真分析。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和上次的学生一样,收回的有效问卷330份,占98.5%,和第一次差距不大,但不喜欢读书和作文、被动学习的学生比例下降到了66.04%,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由于接受调查的学生部分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所以这部分学生对写作还比较陌生,调查的数据可能与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偏差。

2.限于研究条件的限制,课堂实录仍然停留在教师的观察和描述等方法,与课堂的真实情况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能运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和设备,使研究更科学和便捷。

3.由于我校参加研究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班主任,加上学校其他事情也比较多,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研究。另外,部分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也有待提高。

4.虽然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主动性、对读写的认识上有较大的提高,但任然有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转变观念,这不仅需要学生的努力,更有赖于参研教师的大量研究和不懈追求。

第三篇: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措施

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措施

高官寨镇中心小学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又是自然环境改造者,人类活动对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受到人类活动破坏时,我们作何回答?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通过我们的智慧,用教育这种手段,让保护环境意识深入到每个受教育孩子的心灵。我校拟从“抓实课堂阵地、开展主题活动、实施课题研究、综合家庭社区”四个方面对如何教育学生接受环保意识,确立环保理念,成为环保小卫士进行总体规划。

一、抓实课堂阵地,渗透绿色教育

学校作为传授环保知识的主渠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环保教育”的内容往往蕴涵在各学科知识中。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

学校要求各学科教师把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在各学科中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环境教育。如语文课中祖国风光、优美自然环境景物的描写;数学课中的应用题回答;品德课中的人文、环保内容;科学课中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艺体课中关于自然美、环境美、动态美、静态美等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强化渗透效果,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开展一次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教研观摩活动。把环保知识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触动学生心灵,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主动加入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的行列中去。

二、开展主题活动,提升绿色意识

在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同时,我们通过开展班活动、团活动,全校师生参与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我们注意到,结合有关环保的节日开展活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结合家庭社会,强化环保意识

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庭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

环保教育也需要全民参与,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位有关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并有实际行动。总之,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孩子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第四篇:论小学阶段的激励策略研究

论小学阶段的激励策略研究

--谈话式模式研究

姓名

[摘要] 在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提高中等生的能力是关键,本人在东莞凤岗方正小学担任主任,多年的管理经验,再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得出一对一谈话式教育的重要性与成效性,在抓好基础的同时,以整体提升学生的成绩。

[关键词] 中等生;一对一谈话;激励策略

一、民办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经过多年的观察与实验,了解到很多民办学校对学生的谈话时间很少,加上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跟随学习,因而流动性很大。再者,小学教育没有晚自习,一个学期的教育结束后,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总和不达24小时,只有在个别学生出错后或者个别学生成绩突出才受到科任老师的注意,而大部分学生只是在教师的赶任务的教育下完成学业,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很难将成绩提高上来。归结到底还是因为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接触少,学生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关注,以为自己可有可无,这样就使他们产生了一种惰性与不正确的对待学习的态度,而这些被老师忽视的学生恰恰是可以提高的中等生。

二、中等生的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成绩在全年级排名大约在20%-70%之间的学生属于中等生,具有下列特点:

1、中等生心理状态比较平稳,很少受老师的批评或表扬。

2、中等生学习动力不强,安于现状,目标比较低。

3、老师很少主动找中等生谈话进行分析、探讨学习方法、心理等方面的内容,经调查每学期中等生人均不足0.1次。

4、中等生比较听话,很少违反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5、中等生存在着诸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规范操作等方面的缺陷。

上述是不完全归纳的中等生现状。

三、中等生的潜能分析

中等生面积广,被激励次数少,是学生群体中潜在的优质股,在能力上不会比优等生差,由于存在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出来,而被封存着,只要找到能挖掘中等生潜能的方法,就能整体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这些方法中,本人找到了一种就是谈话法。

四、教师分析

关注教育一线的人,对教育有研究、探讨的人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因而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首先在教师方面落实。

本人知道,要深刻认识到学校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就要使教师健康成长;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让教师全面发展;要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就必须首先开发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才能重视教师成长,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年轻教师的思想会在大学时期和社会上受到这样那样思想的影响,对于教师行业的经济收入不满意,不安心教师工作,在课堂上应付了事,而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活动上。这导致教师成长缓慢,不利于学校的教学,乃至会严重影响学生培养,影响学校发展。

所以,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师德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年轻教师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理想与目标教育,使年轻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自己教育目标和理想。为成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关注老师的思想动态,对思想波动老师及时进行积极引导,稳定教师情绪,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师德。

在《决定》中强调 “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在树立良好的师德后,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教研、班级管理等等方面没有实践经验,只有课本知识与理论。为了让年轻教师少走弯路,较快成长为合格的小学教师,本人倡议充分利用学习有经验老师资源,实行带教结对。有经验教师全面对年轻教师实行指导,一帮一,以达到老师完全具备能胜任小学教育并能教育出一批优秀学生的目的。

五、谈话式教学实践

从2007年起,对小学生入学以来每次的成绩进行跟踪调查研究,从小学四年级第一学期以三年级期末成绩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按这个成绩进行横纵比较,即以这个成绩跟以后的每次考试进行比较,还与低年级进行比较(进入五年级时,上年四年级的成绩与此年四年级同期成绩进行比较)。每次期中考后只对优等生和差生进行重点分析,对每个学生分析培优扶差的方向,薄弱科产生的原因分析,优等生退步的原因分析等,并指定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分析与激励,补薄弱科,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成绩提高的人数并没有增加,从五年级开始,改变分析和操作策略,目的为了扩大优生面,每次考试后除以往的操作外,另增加一项,对中偏上的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怎样助中等生进入优等生的行列,偿试中等生集中开会,找原因,找优势,从此之后至今本校的研究策略重点放在中等生的分析,每个教师负责几个中等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分析、谈话激励等,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激励,挖掘中等生潜能,经多年的摸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每次考试对比中等生中被重点分析的对象总分的残差分析值均为正值,平均残差分在+20左右,正是这样,学校高教成绩逐年递升,实现了学生低进高出,学生成绩均得到很大的提高。

六、中等生的激励策略

1、各班主任要有意识的策划一整套激励方案。

2、各科任教师找中等生定时谈话,了解学习、生活状况,进行鼓励。

3、利用标签效应和目标激励。

4、研究每个中等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规范操作等方面的缺陷,特别是激励点上的中等

生的缺陷研究要准确。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05期;49-50《浅谈师德教育》朱相勇 ,周宝军;

2.《基础教育参考》 2008年第2期 《名优教师梯级培养中激励机制的运用》王中辉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长铺中心小学

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

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为县级课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本课题研究已开展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一年多里,课题组的全体同志不辞辛劳,勤奋探索,实践中有积累,曲折中有体验,反思中有辛酸,努力中有收获。现将本阶段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我们的实践

确立课题。在确立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后,我们精选课题组成员,成立了课题研究组。紧接着,我们便开始着手查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策略方面的有关资料,课题组开展了较为充分的理论学习,为课题的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充分的事前调查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并制定出初步的课题的研究方案。再通过学习、研讨、论证,确立了真正的实施步骤,思想保持高度一致,整理学校以往的科研成果与教育经验材料。

加强学习。每一个课题组成员,在参加课题研究之初,对课题研究存

在着神秘与畏惧感,正是基于这样的客观现实,我们把强化理论学习,拉近教科研与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距离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收集了一些课题的相关理论与实例,组合成一个系列,以课题组理论学习资料的形式下发到课题组成员手中,以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习和讨论,使教师们对课题的有关理论有了一定的了解,有效地弥补了成员们理论准备不足的弱点,为研究的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明确任务。原则上我们将课题组的成员分成两个小组,教学预设组和课堂调控组。预设组着重的研究方向是预设策略,从教学结构、问题设计、板块教学、语言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课堂调控组着重研究的方向是调控策略,从抓“精彩”、抓“肤浅”、抓“争论”、抓“意外”、抓“错误”等方面来促生成。两个小组分工不分家,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展开研究。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课题方案的进度,我们主要是以分项研究为主,下一步将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在研究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论文,及时记录研究中的收获和问题,并在对问题反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和研究意见,作为下一堂课的研究进一步加以关注。这种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追踪式的课堂观察、记录,并加以有理论高度的彻底地反思,是我们课题研究采取的方法。

二、我们的收获

1、懂得了教学预设在课堂生成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结构方面,我校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已经知道变“刚性的线形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对于每篇课文,我们不但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我们对课堂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已经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课堂上的板块教学,我们抓好了三个关键要素,即导入的角度与导入的语言,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抓住重点的语言训练点。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充分考虑了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

击力、表达的动情度;然后用精彩的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了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动心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了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2、掌握了课堂生成教学的一些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怎样有效地促进“课堂生成”呢?这就是教师应该如何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认知发展信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技巧。我们课题组成员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有效地生成,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情境生成策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有的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像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例如周晓红老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教师语言虚拟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的,在“热爱音乐”这一对话板块中,从两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倾听文本:①听乐曲——斯特劳斯《春天的歌》,接着学生结合文本倾诉个性化的体验;②听心声——扬科想有一把小提琴。教师根据学生读悟的感受或疑点选择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以学定教。

流程生成策略。教学过程是流动而非晶体的,所以,现在大家都把教学过程称之为“流程”。如徐申喜老师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时候,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①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会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②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使语文课堂成为一种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在这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课堂生成的推进者。

题目生成策略。抓住内涵丰富的

“题眼”,从解题入手,探索课文思路的来龙去脉。如石炜平老师在教学第七册《田忌赛马》这一课时,是从“学会看题目推想课文内容”这一重点训练开始的。教学时,她引导学生从题目“赛”字切入。①破题推想:看了课题“赛”字,你能推想出课文主要讲什么内容吗?②扣题理解:田忌与齐威王第一次赛马,为什么三场都失败了?第一次赛马后,田忌和孙膑的看法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赛马,田忌取胜的原因是什么?③回题明理:田忌赛马转败为胜说明了什么道理?

词语生成策略。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句子中的重点词进行理解、品读,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训练效果。例如,《小虫和大船》中有这样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胡明兰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时,是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竟”字。“竟”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然后紧扣“竟”一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为什么小小的蛀虫竟然会毁坏一艘大船呢?以“竟”这个重点词作为突破点,进而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如果忽视细小的毛病,可能会因小失大,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做任何事都要防微杜渐,事先顾及事后的结果。

句子生成策略。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帮助学生牵住这些句子,进行读、思、说、练,就能直达教学目标。如老舍先生写的《猫》,全文虽然句式多变,但是都围绕着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展开了精彩的描述。张丽华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就是牵住首句设计学习思路的:①知“怪”

——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首句写了哪些内容。②体“怪”——先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猫(或小猫)的每一古怪的性格,是怎么写的。③说“怪”——运用“„„吧„„可是„„”的句式,凭借课文内容,说出猫的古怪性格。④填“怪”——用填空的形式填出猫的“三怪”和小猫的“三怪”,进一步体会猫的可爱,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⑤背“怪”——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填空题背出第4自然段。在具体操作时扶放结合,从而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

篇首生成策略。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一课的开篇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唐达君老师在分析课文时,就是引导学生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

中间生成策略。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伟大的友谊》一文的第4段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是一个过渡句,它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而且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叶汇琴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时,采用的是中间突破法进行分析,具体教学设计如下:①解题释疑,切入中间。②分类推进,理解“友谊”。③读议首尾,明确“伟大”。

篇末生成策略。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例如,高芳老师在《海上日出》的教学中,就是从结尾突破。即先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再把题目与结尾句联系起来,合成一个感叹句:“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最后,教师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奇观”上,带回到课文具体描写海上日出的美景之中。

3、认识了课堂生成教学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生成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的生命信息。不同个体经历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学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及教师的无心插柳、学生插嘴乃至失误、灵机一动等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特定的课堂教学中捉摸不定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都会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可能,尤其是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导引价值的闪光点,如果能被教师抓住并很好地利用,对师生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价值。

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利用,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忽略?我们初步设定优选生成性资源的标准:一是能够对教材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资源;二是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资源;三是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促进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资源。

课堂上,来自于学生的信息资源与教材学习内容有的紧密相关,有的间接相连。对此,我们都是准确判断,采取不同措施,或直接引用,或果断弃之,更多的是巧妙点化,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帮助知识技能的掌握。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课堂上,学生各有各的意见,教师抓住学生不同想法、感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评析,促进了知识的深化,情感的发展。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对捕捉到的各类信息加以整合、重组、促进生成?这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键处。

4、分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课堂生成教学实施的情况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那么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堂生成”呢?能生成什么样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东西呢?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生成?通过对大量的教学片断的整理与分析,我们知道了在自主学习中,如师生间的平等对话,生生间的自主探究,有效地促使学生生成了思辨性、疑问性、求证性的内容。

通过对合作学习中的生成研究,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影响学生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认识世界方法的社会化,有利于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社交能力的获得。由于异质小组的建立,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探究学习中的生成是探究过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是创新开放的教学,留给教师的反思最多。由于生成课堂的状态是动态发展型:时刻会有激动人心的信息产生,时刻会有意想不到的思维火化迸射,时刻会有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倾泻其中,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体验最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东西就越多,留给我们教师反思的空间也就越大。

5、调整了课堂生成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角色

其实,在“课堂生成”的课堂上,师生的状态绝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而应是“你来我往”的交流,“心心相印”的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共同提高”的双赢。而要想实现这种理想的境界,要想在这异彩纷呈、变幻莫测的“课堂生成”的教学中游刃有余,教师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一系列的素质。通过实践分析,我们认为教师应具备弹性设计教学的能力,捕捉信息、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随机应变、及时转换角色的能力,不断反思、善于研究的能力,以便更好地

应对生成课堂。

相应地,“课堂生成”同样呼唤新的学习方法,具体有:倾听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习多种方法,提高各种能力,提高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情境,实施民主教学,把握质疑时机,教给质疑方法,引导思考探究,教学生主动解疑,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在合作与互动中生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敢疑、乐疑、会疑、善疑,促进思维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创造的主人。

6、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明显变化

理念是实践的重要指导者,而教育科研是一种探索活动,理念必须不断更新,不断进步,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撑才能够成功。一年多来,课题组的教师们不仅认真学习了学校规定阅读的文章,如:叶澜教授的《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等,而且每位教师在空余时间自我加压,努力学习其他各种理论知识,如:阅读《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等书籍杂志。阅读时细细体会,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每月撰写文章时也时常写有关课堂生成的心得体会,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们经常“抱着研究的心态上课”、“带着研究的眼光听课”,教学理念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听到课堂生成,在课堂中时时可以见到由学生、教师的“对话”迸发的生成,在教师评课中更多的是教师间的互动,在教学中更具特色的是教师多份把握的三位一体的 “二度设计”。

课前“二度设计”——多份把握。课堂生成式的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必定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在平时的备课中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把方案一一写出来,真正做到有备无患,积极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课前的“二度设计”,即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设计为计划与生成相结合的教学设计;改变传统教学教案牵着教师走,教师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更多地关注了学生思维方向、方法多样性的可能性,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事先预料一下学生思维方向的可能性,在课堂中做到了有备无患,胸有成竹,满足需要,调控自然。

课中“二度设计”——课堂生成。

我们上课时都是根据学情对备课中的教学设计及时作出调整,在课中进行“二度设计”。即先确定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课前设计教学过程只要求写出一个大体的轮廓。这种弹性化的多重性的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学留下不确定性的空间,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教学中利于捕捉新的契机,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用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或是关注学生的起点,或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或是关注学生的合作,或是关注学生的灵感,或是关注学生的“错误”,或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或是关注学生的原创思维„„从中提升生成资源的教学价值,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开展真实、生动、有意义的教学。当我们发现学生的思路偏离教学设计方向时,就及时进行调整,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当我们发现学生缺乏冷静时,就立刻进行调控,让学生静下心来独立思考;当我们发现学生的能力超前或滞后教学计划时,就连忙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

课后“二度设计”——反思进步。课后“二度设计”实际上是指上课之后的教学反思(或教后记),可以把具体内容写在教学设计的右边或最后。一般说来,课后“二度设计”关注的是教学活动全过程。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后的“二度设计”,它也的确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学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

三、我们的反思

通过一年多来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使语文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教师生成性预设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了教师对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批优秀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课题组老师的论文、案例、反思都有一定水准,语文教学走进了一片灿烂的天地。

充分的教学预设,是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教学的基础。强调课堂生成,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丰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实践智慧,是实施课堂生成教学的有效保障。当务之急,我们还要多渠道地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内涵。

语文课堂的生成性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传统的“一言堂”来说,它是一种叛逆,但只要我们解放

思想,站到学生的角度,站到“三个面向”的高度来对待我们的教学工作,建设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课堂,我们就会看到课堂生成的天地广阔,课堂生成的价值无限。

目前,按《课题研究方案》的计划,一二步的分项的课堂生成研究基本结束,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综合式课堂生成的研究,课堂生成策略还需不断地摸索、发掘、整理、归纳和总结。只要我们放开手脚,打开那扇关闭已久的窗子,就一定会发现满天闪烁的星斗;只要我们脱下鞋袜,与孩子们一起走向海滩,就一定会拾到五彩斑斓的珍贝。

下载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 教学预设的研究阶段小结 语文课题组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08年6月立项为市级课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本课题的研究......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策略研究李霞(共5篇)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吴桥县第二初级中学 李霞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吴桥第二初级中学李霞 心理教育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

    小学数学课堂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探究[五篇]

    小学数学课堂多学科渗透教学的探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策略与方法研究 》

    1、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渗透策略与方法研究 》 研究对象:小学数学学科研究问题:学科德育渗透策略与方法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小学......

    问题学生教育策略研究

    问题学生教育策略 在别的单位被称为主任会很荣耀,但作为职位最小而管得人最多的——班主任,相信每个人都想知道:怎样用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一记温柔的微笑,让那些原来......

    “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阶段总结

    “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阶段总结 绿园区正阳小学 2001年12月 “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阶段总结 我校今年七月参加了市“十五”规划主攻课题“......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阶段总结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阶段性总结 赵中铺小学课题研究小组 执笔者:刘晓闯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是唐河县2015年度课题,本课题共分三个阶段,即: 一、准备阶......

    渗透心理教育的教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 小学三年级语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渗透心理教育教学设计 广西桂平市垌心乡中心小学 陈超琼 陈华清 一、设计意图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