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阶段小结(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15:1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阶段小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第一篇: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

(阶段小结)

初村小学 刘永强

当今社会单亲家庭、过失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等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焦点。这些孩子缺乏了家庭教育、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素质脆弱,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有:厌学、经常不完成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偏科、马虎、学习成绩较差等;行为上的有: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贪小便宜、经常性迟到、顶撞老师、随意说谎、离家出走等;心理上的有:孤僻、嫉妒、失落、冷漠、不合群、自卑、耐挫性差、考试焦虑等。

这学期我教的是五年级三班,虽然班级人不太多,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品行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学生有些共同点,就是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自卑心理严重,组织纪律性差,学习成绩低下,行为异常,品德不良。这些学生是怎么差了的呢?经过观察和调查我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大多数“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最先是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中腐朽的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为不端为学生的品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家庭中无人管教,如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或双双外出打工,孩子由老人照看,或父母不和,父母离异等等,这些情况都为学生的良好思想受到不良影响提供了条件;三是家庭管教不当,严厉有余,爱抚不足(或没有爱),使孩子在感情上受到创伤,情感上产生了逆反心理;四是家庭无原则的溺爱与庇护,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有了温室。

二、社会原因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极易侵蚀学生的心灵。如淫秽、凶杀、暴力影视等等,这些不良腐朽的东西使自制力不强的学生易入歧途。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无业小青年、小团伙,他们穿着奇装异服,理着怪异的发型,大把花钱,成天迷恋于网络游戏等行为,常会引来一些中学生羡慕的目光,导致部分学生模仿他们,不思进取,偏离正常轨道。

三、自身原因

多数“问题学生”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挫折,尤其是学生基础差,不被人重视,或自尊心受到打击,丧失了学习兴趣,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自卑感,再加上意志品质薄

弱,经受不了不良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成了老师心中的问题学生。

如何能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就成了一道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只有教师转变传统的观念,改进学校教育与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让这些“问题学生”能感受到爱,使他们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从“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尊重“问题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和健全人格的场所,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没有爱心的教育,就等同于一具没有血肉的“干尸”。所谓“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应倾尽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能和老师成为朋友,这样老师就更能洞悉他们的心理动态,从而掌控和教育学生。在研究中我发现,问题学生比优秀生具有更为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更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表扬。所以,我们就应转变传统的观念,用一种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当我在课堂上遇到一些“问题学生”的小小进步时,我总会毫不吝啬的把“大拇指”送给他,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这一部分学生放手不管,只要不影响自己的教学工作,不在本堂课上捣乱,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看到受到表扬的孩子满脸高兴地坐下时,我知道,他们又向我们集体靠近了一步。所以,我觉得充分尊重这些学生,以他们为本,所有的工作围绕他们的健康成长而进行,让他们在我们特意创设的环境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让其能够真切地感悟到“我也行、我能行”,那将是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上面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注重教育方式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行为矫正工作,必须对症下药,如对态度冷漠,与教师故意对立的学生,要更加关心和亲近他,从动之以情入手,不能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对由于无知而犯错误的学生,应重在摆事实、讲道理,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避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自控能力较差而经不起诱惑反复犯错的,应给机会让其锻炼,不能一棍子打死,恶语相向;对调皮捣蛋而有能力的,要委以具体的工作,一方面发挥其积极性,同时严格要求,让他们在实际中得以提高,让其在成功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大家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做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一切都需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要强化他们行为习惯的矫正和养成,经常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寻求家长配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学生的出现与社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密切相关。

社会问题仅靠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改变的,因此,转化问题学生,一定要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诚恳的和家长交换意见,共同制定相应的教育转化措施。同时,学校也应开展各项富有吸引力的活动,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爱学校、爱集体、爱家、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通过一学期的研究我对班里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教育“问题学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不仅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而且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必须锤炼自己,让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在教学上多下功夫,肯吃苦,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同时我们也要摒弃对问题学生的偏见,为了让今天的“丑小鸭”变成明天那美丽的“白天鹅”而努力!

第二篇: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郝家桥小学“农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动机、目的、意义。1.动机: 我校是一所全日制农村小学,地处回民集聚区,在校学生中95%以上是回民。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家长受教育程度差异性巨大,从而对孩子的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居家条件的改变,引发了家庭许多新的问题,给孩子的正常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家庭婚姻的破裂或父母外出打工等因素,形成了一些单亲家庭孩子和留守及孤儿,这部分学生正处于身体、学习、心理等方面发育。为了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态度,为此,针对这些农村问题学生开展专项教育,研究其心理、学业、交往等方面问题的原因,通过认真分析,借助教育手段给予正确的教育引导。这些农村问题学生心理都有着自己一个令人深思的过程。他们的学习、行为、交往等在学校、家庭表现的与众不同格外引人注目,透露出一种玩世不恭的迹象。因此,如何使我们在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中,能有效性的辅导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主动地把农村问题学生积极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迹上来,是摆在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辅导策略的一个重要课题。

2.目的:

(1)帮助农村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孤儿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

(2)培养这类学生的集体意识,激发他们在班级活动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会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3)正确引导这类学生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学会生存。培养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承受能力。倡导他们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3.意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小学生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生活、家庭、社会竞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所以,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农村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术语和内容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现阶段,农村学生,特别是许多问题学生,凸显出了很多新的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和孤儿等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的焦点。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得到更多的父爱和母爱,但这类孩子得到的很少甚至得不到,社会关注的更多的是城市的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农村的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几乎被冷落。这些孩子缺乏了家庭教育、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造成了心理素质脆弱,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

态度等等。由于他们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所以,农村这类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应早日纳入到正式的学校教育中去,以其为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奠

定良好基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及孤儿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在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这类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我们

应该关注这类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类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及原因有:在学校里,有许多小学生与常人大不一样,他们表面自尊但内心自卑;愿意

进取但畏惧困难;有参与意识但参与能力低下;有较强的自我实现愿望但消极的自我实现方

式。这些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大都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孤僻、冷漠、妒忌、不满、不思

进取、破罐子破摔等严重的逆反心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

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二是来自学校教育的影响;三是缺少关爱;四是自身缺陷。为此,通过我校课题成员调查、分析确定了以“农

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为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

三.主要内容及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在农村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中包括:

(1)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2)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教育辅导研究与策略。

2.概念界定

心理健康是指:不仅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且在个人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

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通俗一些也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身心是平衡的,情感、理

智是和谐的,统一的。

3.研究的基本思路

(1)以我校留守儿童、单亲孩子及孤儿为研究主体,从中进行家庭成员结构、人员

就业、文化程度、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关系、教师教学策略、校园文化等入手进行调查、分析。

(2)通过观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本人谈话等了解学生平日的言行举止,针对实质性的问题开展研究,找出原因并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找到适宜的心理疏导方法。

(3)在研究过程中,与这类学生采用笔谈或面谈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

(4)在研究过程中,要把学到的心理知识积累下来,并把过程性的案例、反思等无

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心理调节策略都记录在案,便于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资料。

5.研究方法

(1)在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对我校问题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掌握研究对象,并进

行归类分析和建好问题学生档案。

(2)学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3)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

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

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

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

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

(5)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

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

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6)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

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

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7)文献法,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大量阅读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料,便于指

导课题成员正确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导,形成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体系。

6.研究的操作措施

(1)创设环境,培养良好心态

(2)自我评价,树立奋斗目标

(3)课堂教学,寻找榜样力量

(4)巧设挫折,磨练顽强意志

(5)实践活动,养成良好心理

7.研究的操作原则

(1)信赖性原则:师生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建立富有情

谊、相互信赖的新型师生关系。

(2)疏导性原则: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开导,说服

工作,减轻其对抗性,达到教育和规范其言行的目的。

(3)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

来,与学生产生共鸣。

(4)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四.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心理问题教育教学咨询活动的有效性辅导

策略,指导学生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人文教育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建立与

学生良好的、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与学生相处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教

育教学研究能力。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心理负担,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通过研究,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

入实施,提高学校育人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进行文献研究及教师培训。制定研究步骤、设计并完善课

题方案。

第二阶段

:研究探索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拟订实验方案和开展探索工

作。进行期中评估、调整侧重点。不断积累资料,及时提升成果。《实施方案》、《阶段报告》、学生教育效果及变化、教师经验论文。

第三阶段:深化巩固、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是进行资料处理、撰写结题报告、进

行结题鉴定、总结和反思研究历程,能产生预期成果并争取顺利结题。

《结题报告》、实验论文、活动方案、课题研究交流观摩会、学生变化成果展。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姓名出生年月参加工

作时间学历职称任教学科 杨文忠1973.91994.7本科小高品社 马维军1972.91993.7专科小高科学 马青云1969.31989.7专科小高数学

郭自利1972.71996.7本科小高数学

杨怀军1980.52000.7本科小一科学

马学敏1972.51991.7专科小高语文

吴克冉1973.41995.7专科小一数学

组长:

杨文忠校长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的策划及管理经费落实

成员:

马维军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及档案整理

马青云教师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

郭自利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组织管理及档案整理

马学敏教师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

杨怀军教师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

吴科冉教师小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的实施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

(一)完成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

1.课题组教师有一定的教科研经验和能力,教师们经历了课题研究过程,对课题研究有切身体会,乐于参与课题实验。

2.参与的教师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在各级案例、论文、教学评比中获奖率较高。

(二)完成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

1.学校领导重视,主要领导策划和参与课题实验,为实验取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完善管理制度。

(1)学习交流制度,通过讨论交流,学习相关理论,提高心理学理论水平,转变以人文本的关怀教育教学理念。

(2)访谈反思制度,要求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心理咨询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要进行反思,提出正确、合理、科学的辅导研究策略。

(3)论文制度,每月要撰写一篇研究案例、教育教学小故事或专题式的论文,积累研究资料。

(4)集体研讨制度。

3.落实研究经费。

课题研究经费的落实,学校将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及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给予通力支持。

第三篇: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及追踪辅导记录

问题学生心理档案及追踪辅导记录

一、个案介绍:

丁俊根,男,9岁,官窑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他的特点是好动、贪玩,对学习不感兴趣,喜欢看电视,喜欢打球、骑自行车。每天放学一回到家他就放下书包跑到楼下去玩,不让他玩,他就滚在地上哭,而上楼后他又会马上打开电视机看电视,不让他看,他就不吃晚饭。可一提到学习、做作业,他总是无精打采、打盹想睡觉,即使在监督的情况下,他总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去洗手间,摸摸这个,搞搞那个,眼看时间就要过去了,但作业却还未做好,真令人头疼。

二、个案分析:

通过长期的了解、观察,我发现丁俊根不爱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家庭教育和个体因素。俊根是独子(还有一个姐姐)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爷爷、奶奶的心肝宝贝,从小在爱溺和赞扬声中长大。俊根上学了,在学习上难免会遇到困难,当他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畏难情绪,会放弃,不愿去学,不想学了。二是父母期望值过高。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俊根的父亲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在工作上很成功,因而对俊根的要求很高,希望他成绩优异,出人头地,为父母挣面子。可俊根偏偏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每次测验、考试完了后,父母看到他的成绩总少不了一顿责骂,可越骂他就越逃避越怕学习,结果学习成绩就越差,这样渐渐他对学习失去的兴趣,进而不爱学习了。三是长期的对比让他失去了自信。俊根的姐姐比他大两年,从小到大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优秀,读书以后每次考试不是考第一就是考第二,而他家又有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家里人都望子成龙,因而总是拿他与姐姐比,在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他不但失去了自信,更变得厌倦学习甚至仇视学习。

三、辅导过程:

1、与家长达成“共识”,帮助其战胜心理挫折,指导他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他能正确对待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他逐步形成真正自尊、自信的品格,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性格,从而能够战胜成长道路上的任何挫折。

2、劝父母降低要求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劝说他父母为孩子减压,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我把俊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以及他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俊根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他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克服望子成龙的急切思想,要注意观察他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

3、增加沟通

通过给家长打电话,建议家长对他多鼓励少批评,不要再拿他与姐姐比较,这样既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同时也能帮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从而不再害怕学习。

4、促同学关心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在培养俊根对学习自信心方面,还注意发挥集体和同学的作用,通过同学的关心与爱护,帮助他在学习中找回自信。重新促进他对学习的兴趣。

5、用爱心去温暖

首先为俊根营造一个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我安排一个乐于助人、成绩优秀的同学做他的同桌。这样当他有困难时,同桌能热情地帮助他,帮助他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其次,旁边有一位爱学习的好朋友,也能促进他对学习的兴趣,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了。这种同伴的力量往往比家长的说教、打骂更有效。

6、用信心去期待

在俊根接受全班同学的帮助,逐步树立自信开始对学习有了兴趣的过程中,有一次考试,他的成绩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及时在全班中表扬了他。全班同学自发地以热烈的鼓掌予以表扬,他当时就喜形于色,以后不但学习上慢慢有了进步,而且堂上更能大胆举手发言。

四、成效及对问题的思考: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俊根的学习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长反映他每天回到家后不再跑到楼下玩,不再整天只顾着看电视不做作业了,不但回家能主动做作业而且遇到不懂的问题还能主去请教姐姐或别人,在校内,能和老师进行交流,下课有时还会主动问老师问题。因为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以往测验他一般都是三、四十分,现在可以取得六、七十分了,一举从差生跃入中等生行列。在对俊根的教育过程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对学生尤其是差生必须要不厌其烦地耐心教育,必须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长大后能成为有用之材。

第四篇: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

《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阶段总结

黄石市中英文学校

《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是《黄石市中小学生心理干预心理行为研究》课题的一个子课题。该课题从酝酿、申报、立项到具体实施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关心。我校自确定这项课题以来,认真组织研究,现已如期完成了课题实施方案中所规定的第一阶段研究任务,并形成了初步研究成果。以下就课题实验工作基本情况作阶段性总结。

一、结合校情选课题,瞄准课改切入点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关注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倍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已成为评价教育工作价值的重要依据。我校作为一所新创办的民办学校,同众多民校一样不可避免地拥有众多的学困生。经调查每班的学困生在8-10名,总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30%,这些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学习兴趣差,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效率低,自信心不强,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特殊学生。根据以上现实,为了更好地体现我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我们选择《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为课题,其目的是:一是探讨针对性较强的措施,进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二是在大力呼吁素质教育的今天,关心学困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研究成果将直接运用于学校学困生转化和素质教育工作的指导。因此,我们认为《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化策略研究》对以“质量为生命线”的民办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全员参与抓培训,提高科研新认识

为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强校”办学策略,在课题研究起始阶段,我们结合校情采取全员参与狠抓培训的作法,保证了课题组全体人员思想认识上的高起点。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是坚持校本培训。2006年暑假期间,我们组织全校教师观看了新课题通识培训录像,结合学习《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组织讨论,切实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二是研读教育专著。确立科研课题以来,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先后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策略》、《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班主任工作策略》等专著。老师们在学习中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实验过程写了大量的教育叙事、反思和案例。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是聘请专家辅导。一年多来,我们先后邀请了省、市教科研部门多位专家作专场辅导报告,让老师们获取了大量的教育前沿新理念。如省教科所姜瑛莉老师“如何写好教育叙事”专题讲座,为老师们撰写教育论文给予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此外,学校还利用一切机会组织教师到外地和市内、区内兄弟学校去观摩参观学习。这种请进来、走出去,博取众家之长的作法,使我校科研工作不断完善,越做越实,越做越新。

三、建章立制抓管理,保证实验不落空

1、过程性管理制度 为保证教科研工作顺利进行,高效地运转,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逐步形成了教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制度:每学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制定教科研计划,明确每学期教科研工作的总目标,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我校总课题组对各个人子课题承担者提出如下要求:

(1)开学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并填写好中英文学校“学困生登记表”、各学科“学困生归因问卷调查表”。

(2)坚持“三个一”活动。即每周写一篇课堂教学反思(全期不少于16篇),每月写一篇教育叙事或案例(全期不少于4篇),每期一篇论文。

(3)每人每期填写《课题实验手册》,总结实验的成败得失。

(4)期末写好研究总结,并填写“教师课题研究帮扶对象及成绩对照表》。

2、激励机制

学校对课题组老师在时间、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为了给教师特别是被转化的学困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学校编印《中英文校报》,每月出版,为师生提供展示平台,为了鼓励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尽快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学校设立了教科研成果考核奖:凡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课件制作、案例评析,优秀课评比等,在区、市、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教学杂志、报刊上获奖、发表的,给予教师一定的量化加分奖励,每年年终的教师考核中,教科研情况是考核内容之一,考核结果作为评优、晋级依据之一。

四、求真务实抓落实,科研课题初见效

为切实帮助学困生消除学习心理障碍,矫正学习行为,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我们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教育辅导策略,精心研究、认真实践,一年多来,实验工作已初见成效。

1、以点带面建立了“一对一”帮扶机制

每学期开学之初,每位语、数、外教师确定好自己的帮扶对象,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即一位教师重点帮助一名学生脱“困”,并设计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记录本》,要求帮扶教师建立学困生个人档案,制定好详细的帮扶计划,做好学困生转化点滴记载,每周确定好固定的补课时间,并记录好“学困生成长记录足迹”。

2、立足课堂,打造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课堂 我校在加强课堂常规管理的同时,将课题实验贯穿其始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向学困生倾斜,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改变评价方式等“低目标、小步子、多关注、快反馈、高质量”及“三优先”(优先关注、优先提问、优先板演)的方式进行,效果十分明显。

3、课外辅导,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年多来,我们对学困生实行“会诊制”、“责任制”。成立语、数、外“会诊班”,教科处对“会诊班”实行“责任制”,即分年级定人(包教教师),定时(语文每周三下午第4节课,数学每周二、五下午第4节课,英语每周一、四下午第4节课),定内容(学生差什么补什么)为学生会诊,并作好辅导记录,教科处跟踪检查反馈。

4、实施爱心教育,克服学困生心理障碍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我们的“爱心教育”作法是: 一是采取情感倾斜、走过弱势心灵。以师生之情,朋友之情,亲人之情对待学生,当我们脱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地把“弱热群体”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与我们交朋友。这样,我们教育之舟就会驶向成功的港湾。

二是点燃理想之灯,唤起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保证。马卡连科说过:“用放大镜看待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待学生的缺点。”果真如此,学生极易明白他们在教师心中的位置,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可以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

三是运用激励机制,体会成功的快乐。以往的评价,习惯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分数高低)对所有学生进行分等级。这样学困生挫折多于激励,沮丧多于快乐。如果变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为采取目标激励(分阶段)、榜样激励、情感激励等方式,就会达到“表彰一两个,激励一大片”的效果,促进学困生心灵健康的发展。

本通过对29名学困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并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归因问卷调查”,采取了相应的四种策略,促进他们快速转化。事实上他们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从成绩上看20人有很大的进步,占70%,29人均有提高,占100%,并且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转变,同时,我校也完成了由30多位老师共同完成的成果——《爱的教育》的编篡工作。其中石少华老师的《对症下药,妙手回春》荣获国家级一等奖,熊云、石少华合写的叙事《为孩子们煲一炉心灵的“鸡汤”》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张颖撰写的《尊重是爱的起点》荣获省教科所二等奖。曹娜撰写的《让爱与被爱的光芒在每一张笑 脸上闪耀》荣获区级二等奖。

《学困生心理辅导及行为转策略研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系统研究,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任务。这项课题的研究目的旨在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学困生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稳定四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一定要满腔热情,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让学困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理和不断前进的势头!我们深知这项工作任重道远。

二OO七年七月

第五篇: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模版)

第三章 问题学生的心理分析及辅导(续)第七节早恋心理与性心理

《案例》:“你能不能再爱我一次,你刚开始太伤我的心了,以前的事,我也有错,我不能把错加到你身上,对不起。”

“我以血向你发誓,我是爱你的,我以为你不爱我了,才想起找一个男生来忘记你,我看到你和婊子在一起心里就不好受,Do you love me? I love you.1314,258258。你爱我吧。求求你不要爱她,爱她不如爱猪,我算是看透她这个骗子,她是我的干姐姐,她和我做对,我陪她,陪到底看谁能陪过谁。你想帮她谁都不反对,谁都管不着,但是,帮到最后你不要后悔,世上不卖后悔药,就象咱们俩以前,就对不起你自己了,好了不说了,世上不卖后悔药,知道了吧。”

《案例》:“我需要一个肩膀,一个可以让我放心的靠着的肩膀,我需要他,我真的需要他,但是他为什么不能明白,不能明白我爱的人是他,活在世界上就真的这么痛苦吗,我的伤心,我的痛苦,我的难过,我的一切谁来替我分担,谁来理解我?!我等了多少天,但我等来了什么?我等来的只有痛苦和泪水,我到底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才能弥补这一切?谁能帮我?

“我对你的爱你却没有感觉到,我说过不会放弃就永远不会放弃,爱一个人很难,我终于知道了这一点,我知道了我爱错了,北风把叶子吹落,吹落了他的选择,而北风吹落后选择了逃避,我真的真的爱错了你,爱上了一个不该去爱的人,我祝福你和你爱的人开开心心,白头偕老。” 这两段文字前一案例为情书,后一案例为日记,如果出自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人们也许尚能接受,但它们却是出自两个十二岁的初一女生,这就不能不叫人有些担忧了,而课题组了解到,这两个女生的初潮都还没到。

《案例》:HXT,女,2005届初三学生,她在给我一封告别信中这样写道:

“我知道在你眼里我不是一个好学生,整天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可你要相信我,我也是在努力地改变我自己,但要让我焕然一新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很高兴能在初三最后一学期遇到你,你是我第一个说心里话的人,明天我们就要离开学校了,这时同学们都在狂欢之后睡着了,只有我在给你写这封告别的信。

“我从小是跟爷爷奶奶长大,据说我父母是我三岁的时候离的婚,父亲只身去了深圳。小学时我的学习相当好,每年都是三好学生。小学毕业后,因爷爷奶奶去了北京,就跟妈妈一起生活。此前,我什么都没干过,就连袜子都没洗过,但跟妈妈后什么都要自己干,而且妈妈好象有洁癖,整天骂我这里不干净,那里的卫生没搞好,说我像猪一样脏。我和她本来就没有多少感情,这样一骂,使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更远了。我渴望她能和我说说话,能和我一起出去玩一两次,但是她除了工作之外就是工作,回到家里除了骂我就再也没有话了,且对我要求特严,我有一种掉进冰窖的感觉,觉得特别的孤独。初一第一学期的时候,一位高年级的男生注意上了我并开始关心我,每天放学的时候都等着我和我一起坐两站路,我觉得他就是我所爱的人,他说他也爱我,那时我刚来月经,还很不正常,有时肚子痛的不得了,但又不好告诉别人,对于他的关心我简直就象一个掉进水里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第二学期刚开学时间不长,他就要求和我发生性关系,我毫不犹豫地就给了他,我觉得我爱他就应该满足他。后来我们又有过几次。没过几个月,他初三毕业了,我们也就分了手,我知道他是另有了女朋友。当时我很是伤心了一段时间。初二的时候,我又和同班的一个男生谈上了,也就是半学期不到的时间,我们又分了手,这一次是我提出分手的。

“此后我又谈了好几个男朋友,有时是同时和两三个谈,这些人当中有同学也有社会上的人。我不再对其它的事感兴趣,只觉得和男人们来往很有意思,他们会给予我在妈妈跟前得不到的东西(这当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有时几天不回家,开始我骗妈妈说是住在同学家,但后来妈妈不再相信,就开始跟踪,发现了我的情况后,把我关在家里一顿暴打,那次打的太厉害了,我确实害怕了,也答应不再和男生来往,但一到学校,我还是忍不住要和男生谈。我的学习成绩也就一下子滑到底了。不得已,妈妈给我转了学,到了这个学校后,我也曾想过要好好学习,但我总是管不住自己,而老师也不把我当一回事,于是我在收敛了一段时间后就又和以前一样了,和男生一起喝酒抽烟谈恋爱。记得有一次,你问我爱不爱我的男朋友,我说我说不清楚,你不相信,其实我是真的不知道我到底爱不爱他们,我也没想过要和他们结婚。我只觉得感情是自己的,身体也是我自己的,如果我没有权力支配我的感情和身体,那我还有什么自由。

“其实我觉得你对我们挺好的,只是遇到你太晚了,如果早一些,可能我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什么都学不下光惯了一身的坏毛病。现在,就要离开学校了,我知道我是考不上高中的,我妈说过,要是考不上高中就让我去深圳找我爸由他负责我的就业。我知道我再也没有上学的机会了,所以现在非常留恋。都是谈恋爱害了我,如果不是早恋我想考一个高中将来再上大学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HXT是我碰到的女生中最令人头痛的一个,在我和她们接触的十多个星期中,和她的谈话不下五次,几乎达到两个星期一次。正如她在信中所说“一身的坏毛病”。所有的老师都放弃了她,不管她在课堂上睡觉还是看杂书或者是写情书都行,只求她不大吵大闹就算是烧高香了,但就连如此之低的要求她都做不到,经常大闹课堂。晚上翻院墙出去上网,而且每次都是包夜,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回校。有一次我和她谈话,我说你这样夜不归宿不怕出事吗?她说:我不让别人出事就算他们有福气了。当我谈及学生的早恋时没想到她比我说话还要大方。她说哪个女生没谈恋爱?说百分之百那是夸张,但百分之八十还是有的,而且女生中也没有几个是那个的了。我说是什么?她说处女呗。停了停她又说当然我也不是,这你应该能看出来的。我说我看不出来。她说不会吧。说这些的时候她竟然没有一点点姑娘的羞涩感。

恋爱心理学认为,一般的恋爱心理由三部分组成,即激情、关爱和承诺,它们就像三个点一样决定了恋爱的这个平面,缺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行。但在对中学生早恋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却得到了如下的一组数据: 你恋爱的目的:很想得到别人的关心(45%);很爱对方(38%);很好奇(31%);生活没意思,谈着玩(29%);和对方结婚(18%);不谈没面子,因为别人都在谈(18%);和对方结婚(12%);

这是一组多选题,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恋爱目的填出一个或多个选项。从这一问卷调查中不难看出,得到对方关爱的目的明显高于其它目的,很爱对方(即激情)次之,而和对方结婚(承诺)却只占到很小的比例。由些可知,中学生的早恋实值上是和成人的恋爱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在成人的恋爱中,承诺(和对方结婚)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而在中生的恋爱中,这一比例却降到最低点。由此可见,他(她)们的恋爱大都是一种谈着玩的没有要和对方组成家庭之目的的恋爱,是由情感处于主导地位的而缺乏理性的恋爱。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青春期开始后(一般在11——12岁),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理上的变化,学生的性心理开始萌动,他们渴望得到这一方面的知识,而每个人获得知识的渠道又完全不同,就目前而言,在教科书上所得到的很少,大多数是从街头书摊上买一些相关的书籍,但这些书刊中则以淫秽的性描写据多,这就使他们从性心理发展的起始时期就受到了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促使他们想通过一切可能的机会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他们在异性面前尽力地表现自己,一方面倾慕比自己大的异性,并对向往者的一举一动都无比关心。同时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并尝试着接近个体异性。

在这一时期过后,一部分人会寻找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并开始谈恋爱。男生一方面想将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加以验证,一方面在性冲动的刺激下会向女生提出性要求,而一部分女生为了表示自己对他的爱的真实性,就会同意男生的要求,从而发生性关系,这些学生一旦有过第一次之后,就会无所顾及地发生更多的性行为。从而导致在学习上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有的还会因为恋爱的多次失败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今后的生活。

对于早恋的防治,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家庭教育。家长在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可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青春教育读本或有关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教育的书籍,交给学生或放在学生能够看到的地方,让其从中了解有关知识,并在适当的时候向其正面介绍一定的性知识。如果家长觉得做起来有困难,可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由心理医生对其进行辅导,帮其度过青春期的危险时段。而心理辅导时间应以其进入青春期的一两年内(即第二性征出现的一两年内)为主,此时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性生理和心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他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才能使其自觉地远离早恋,洁身自好。如果一味的限制其和异性同学的交往,封锁其对性的信息了解,只能适得其反,如同治水,疏导的作用远胜于封堵的作用。第九节偷拿别人东西心理

《案例》:TA曾有偷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据其自叙,始于小学四年级,一天中午,他到校较早,当时班上无人,他发现一个学生的书桌上放着一块橡皮,那是一块他非常想要但家长还未给他买来的一种,他偷偷地把那块橡皮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当时的想法仅仅是先拿来用,等妈妈买来后再把新的还给同学,他这样想着,也就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同学发现橡皮丢了之后,也没有怎么找,当时他虽然有些紧张,但在第二天还是把那块橡皮拿出来用了,谁也没有提起这件事,后来妈妈不知是什么原因给他并没有买,他也就再没有把它还给同学。

后来他就有了要偷拿别人东西的欲望,但主要也就是拿一支钢笔或一本小人书之类。有一次他拿了别人一支钢笔,结果被同学发现后告给了老师,老师对他讲了很多道理,但他并没有听懂多少,他只知道这种事是错的,他很紧张地等待着惩罚,但是老师并没有对他进行打或者骂,也没有告诉家长,更没有让他在班上做检查(其它同学所犯的较大错误老师都是会这样做的,有时还会让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念检查的)。这使他觉得这件事并不严重。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就又开始拿别人的东西了。

当时老师也许觉得偷东西是一件非常不光彩的事,如果处理不当会使该生没脸活人,所以采取了低调处理的方法。现在看来,教师的这种处理方法是把儿童的事情成人化的对待了,因为成人发生这种事是很难再抬得起头的。但儿童并不是这样,他们会很快把这件事忘掉的,并且同学们没有对他采取提防等岐视态度。

后来这种习惯越发展越严重,自己没有而别人有的东西对于他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他都想偷拿来据为己有。后来被家长发现,痛打了一顿之后,就乘升初中的机会将他转到我校,家长转学的目的只是为了不让他的这种坏习惯被同学知道,以免给他的心理造成伤害。

因为不知道该生的这一毛病,新的班主任及同学未对他作任何的防范,这倒使他更加的滋长了这一恶习。先从学习用品开始,发展到生活用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竞连偷别人东西不下五次,直到再一次被人发现。而此时,他的心理早已出现了问题,看见别人的东西如果比自己的好,他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偷窃欲望。

班主任狠狠地批评了他,但效果并不明显,时不时的还会出现这种毛病,遂将情况上报,课题组遂将其列入研究对象。正在课题组想着如何找该生谈话的时候,却偶然发现了他写的一篇作文,这是一篇反映母亲关心女儿的作文,立意很好但水平尚差,于是我让他的语文教师做了修改,并在家长会上的公开课中把这篇作文制成课件作为授课时导入课题的一个题材播放了出来,标题的下面还打上了该生的名字,并由该生自己去读。由于公开课的效果较好(参加会议的家长约300人,而他的家长也就坐在听众之中),这篇作文又与课文的内容相吻合,使该生在家长、教师和同学的心目中产生了一个比较好的影响,一下子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树起了他的自信心,使他在很长时间内再也没有发生过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尚处在成功的兴奋之中,注意力被转移了)。三周后,我找他谈话,他很爽快地向我诉说了他的这一坏习气形成的过程,我问他,学生只要有了进步老师都会表扬,但你改了偷东西的习惯后老师不会表扬你,你觉得对不对,他说对,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表扬了则说明他以前是个小偷,太丢人。我告诉他你的作文写的好,很有发展前途,将来也许会成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但是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这一坏习气改掉,任何人都不会和你做朋友的,你也不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诗人,因为他们的灵魂都是非常高尚的,同样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他说他明白了。此后该生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一问题。

从这位学生的问题形成过程看,他最早偷拿别人东西时,只是处于一种想把别人东西据为己有的目的,如果此时受到较为严重的惩罚,他可能永远不会偷拿别人的东西。这就使他的心理产生了一种利害对比观念,在这一对比中,他发现,如果拿了,自己就会拥有了对一些东西的所有权,而且别人不会知道,如果不拿,自己就不会占有这些东西。后来,教师发现了,但为了保全该生的声誉,只是做了轻微的说教,没有起到惩戒的作用。家长发现了,虽然打了他,但又将他转了学,在新的环境里,他的偷窃恶习还没来得及改正,就又被新的诱惑所吸引,而同学和老师对他没有任何防范,致使他觉得此时偷拿东西比以前更安全更方便。到后来,对别人东西的占有欲已经远远大于他对这些东西的需求欲。也就是说,目的并不重要,而偷的过程则成了他的追求,“看到一件好的东西,我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弄到手,但到手后,我并不十分的珍惜。”(该生语)。此时他的偷窃,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他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一种剌激,一种兴奋。如果此时对其进行惩罚,那么会产生两种情况,其一是因为惧怕而放弃,其二是觉得教师的惩罚对他是一种挑战,他会在口头上改正而在行动中继续偷窃,并会把每一次的成功都认为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战胜,从一次次的成功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和剌激。因为他的心理兴奋点已经集中到这一事情之中,只有分散并转移其兴奋点,并让他认识到这一错误的危害性和危险性,才能使其自己控制自己,达到改正的目的。

《案例》:TB是从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开始偷东西的,第一次是乘一位同学不备,拿走了他的一支园珠笔并将他砸坏扔掉了,其原因是因为该生和他闹了矛盾。这一次报复行动的成功使他暗自高兴了好几天。此后,如果有谁再和他吵架打架他都会用这种方式去进行报复。但是有一次不同,那天,老师叫他到教室里去取老师丢在教室里的一本书,并将教室门的钥匙交给了他。他进去之后,发现了同学的一块手表,那块手表当时对他的吸引力太大了,他不由自主地将它装进了自己的口袋。第二天,同学发现自己的手表丢了,老师很快就把他查了出来,在教师的逼问中他承认了这一次以及前面所偷的的东西。教师请来了家长,并在班上对他做了公开的批评,爸爸觉的很没面子,就在一次狠打之后将他转了学,此后又转了几所学校,但在任何一所学校他都没改掉这一毛病,等转到我校上初一时已经十五岁了。

该生的偷窃心理主要是以报复他人为主。到我校后,曾把别人的牛奶偷来倒进卫生间,曾偷来别人的手机并将其砸坏扔掉。当班主任将此情况汇报给我之后,课题组把他列入研究对象,以上是课题组对他进行初步辅导时所了解到的情况。课题组由此订出辅导方案:进一步了解他的心理状态,从仇视他人的心理着手进行调治,再根除其偷拿东西的行为。

于是我选择了一个星期六的下午(因该生家在外地,双休日不能回家),我知道当别的同学都回家去了之后,学生公寓里仅乘的几个同学都有一种特别孤独的感觉,而这时,也是其心理最为脆弱的时候。我装出一副正好路过他的宿舍而碰到他的样子,随口说了声就你一个,走,我也是一个人,很没意思,你陪我出去转一圈。于是我领他走到校门外(按学校规定学生出校必须由家长或老师带领,否则一律不得出校)不远处的一个小市场上,买了一些小吃,然后走到较远处的一个田埂边上,我们坐了下来。由于这一系列较为亲切的接触再加上谈话地点的田野情趣,使他对我的戒备和抵触心理完全消失了,并产生信任感。在我的诱导下,他讲出了他的经历。

他的父母早就离婚了,他的爸爸工作又不稳定,经常需要到外地施工,而且一走就是好几个月,要等到轮休才能回到总公司,但回来不久,工作又会把他的爸爸从他身边拉走。小学时住在亲戚家上学,但他感觉亲戚对他并不好,每次他都盼着爸爸回来,但爸爸的轮休期总是太短。有次,他和亲戚家的孩子吵架,他被那个比他大两三岁的哥哥打的鼻青脸肿,他还要他滚出他们家去,他一气之下就要去找爸爸。那时他六年级,偷了亲戚家的两百元钱,一个人买了火车票就坐上了火车,他在车上坐了一天一夜,担惊受怕了一天一夜。没想到走出出站口时,他爸爸就站在出站口等着他,他一下子扑进爸爸的怀里哭了起来,他爸爸也哭了。从此后,无论他爸爸到那里施工,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到当地的学校去读书,他从那时起到现在,共转了五六个学校。每到一个学校,他都要艰难地去听当地的方言,而当地的学生对他也不友好,经常会合起伙来欺服他,老师也对他不加保护,他经常挨打,他的东西也经常被人抢走。于是他学会了偷,并用偷的办法来报复那些欺负过他的人,谁只要和他稍有矛盾,他都要想办法去报复他。

我终于明白他的心理异常之处,在以后的的心理辅导中,课题组着重从人与人的关系着手,逐步消除他对别人的仇视心理。并让班主任教师多给他一些关心,有一次家长来学校,我们共同制订了一个方案,他爸爸在班主任处存了五百元钱,由班主任隔三差五地买一些零食小吃送给该生。周末回家时还把他的衣服拿走,说是要代回去为他洗(其实是交给干洗店)。一段时间后,他和班主任的关系非常融洽,对班主任的话几乎是言听计从,和同学的关系也处理的比较和谐,偷拿东西的毛病也改掉了。

同是偷拿别人的东西,但其心理因素却大不相同,从以上两个案例中不难看出他们的动机的差异,所以在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区别对待。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学生在其心理的驱使下,会产生一种对偷窃心理的依赖,也就是说,有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偷窃的想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调治,就会形成偷窃习惯,贻害终身。第十节 自杀心理

《案例》:2005年12月23日晚11时许,突然接到生活老师的电话,说初一某班一位学生服下一瓶子感冒药,准备自杀,我立该让将其带到校医室,并给医生电话上安排了抢救的事情后,就直奔校医室而去。不一会,该生被背了进来,校医马上对其进行洗胃,一直折腾到凌晨两点多钟,才算稳定下来。并让其在校医室观察了一夜,而我也就陪了他一夜。

第二天,我即对该生进行谈话,他给我讲述了自杀的原因,说是快到圣诞节了,同学们都要互赠礼品,他没钱了,就向爸爸打电话,想让往卡上存点钱,但爸爸说不存,他说你不存我就死给你看,他爸爸说要死你就早点死,于是他就喝了药。因为他曾听说过这种药具有安眠作用,超大剂量可以让人一睡不醒。

我说你能对我说实话吗?他沉默了一阵说:你昨天晚上守了我一夜,我知道你对我的关心是真实的,我不会对你隐瞒什么的。我说那你就讲讲你自杀的真实原因吧。

其实我也不想死,但是我又觉着活得很累,没意思。他说:我的父母打小很疼我,经常争着给我买东西,带我上公园,我感觉他们对我的好是其他任何一个家长都比不上的。但是,从去年开始,他们开始吵架,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吵,反正他们吵得很凶,而且是把我关到我的卧室之后才吵,我本来就胆小,一听到他们的吵架我就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一个人哭,有时哭累了,也就睡着了,有时一晚上都睡不着觉。而且爸爸还经常喝醉,一回到家来就是吵闹,有一次还打了妈妈,我问他们为什么吵架,但是他们却说大人家的事你一个孩子家问什么。今年以来吵得更厉害了,我以前的学习本来是挺好的,但就因为这样,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两门课才考了120多分。于是我就又成了他们两人的出气筒,每次都是他们之间互相吵,然后共同骂我,再后又是他们之间吵。再后来他们就说要离婚,而他们把我送到这个学校来的目的就是不想让我受他们吵架的影响。就在送我来的前一天晚上,我大着胆子对他们说,你们吵也行,打也行,但就是不许离婚,要是离了婚,我马上死。没想到爸爸抬手就给了我一巴掌说你要死现在就给我去死。吓得我一句都说不出来。

昨天妈妈来电话说他们就要离婚了,我就给爸爸打电话说如果他们离婚我就去死,但爸爸还是那句话,要死现在就去死。好,你既然让我去死,我就真的死给你看看,你看我敢不敢死。

我明白了该生自杀的真正原因:首先,他想以死来证明他的勇气,要让他的爸爸知道如果他们离婚他是真的有勇气自杀的;其此,他是想以死来威胁父母,不让他们离婚。于是课题组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心理辅导,使该生很快恢复了正常。

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因失恋的,因家庭原因的,因学习压力的,因处理不好同学关系的等等。但,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想结束生命的,一种是以死相威胁的。而在前者中,大致又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因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又没有得到及时调治的。这类学生由于外部因素的刺激和人格的缺陷,使其对其它事物的兴趣减退,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有时会为某一件事的发生而联想出很多对自己不利的因素,或者引出许多不该因自己承担的责任。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无端地制造不该有的压力,致使压力越来越大,当这种心理压力达到一定程度而又无法缓解时,就会产生厌世的念头。这种念头一旦产生,就会有一种“有很多理由让我可以离开这个世界”或“不再需要什么理由了,我完全应该离开这个世界”,的想法,从而自杀;或者因为某个并不重要的外部刺激使其心理突然崩溃,就象那根压倒骆驼的稻草一样,促使其自杀。

二、偶发事件所导致的。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之中,如自卑的学生突然遇到象失恋等突发事件的打击;学习成绩一贯较好的学生在某次考试中的意外失败;家长或学校对其过分的批评或责骂等等。

大多数学生在经历过一次自杀之后都不会再出现第二次。但也有例外,特别是以自杀相威胁的这一类,虽然他们的本意不是放弃生命,但在自杀的方式上和把握的尺度上谁也没有把握能做到既不死人又能达到目的,所以此类自杀者绝不可掉以轻心。原文地址:中学生早恋常见原因及对策作者:流年人生

文/安徽省来安中学 朱述山

多年班主任生涯中有很多难以处理也难以忘却的事情,中学生早恋就是其中之一。记得有一届是这样的:男孩子与女孩子的恋情似乎已经不是人们正常所说的恋爱了,似乎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家长、学校特别是我,为之劝说、奔波,但他们不仅毫不领情甚至是变本加厉,还有十几天就高考了,我们谁也阻止不了男孩与女孩恋情的进展,就这样在我们的束手无策中结束了高考。录取结果下来了,男孩子如愿考取安徽财政大学,而女孩子却名落孙山。让家长和老师意想不到的是,男孩子毅然决然的选择了补习,与女孩子一起再奋斗一年。第二年双方不仅如愿考取大学而且在同一所学校同一系所读书。正当我们想为之松口气的时候,国庆回来看我的男孩、女孩已经不是情侣了,他们很坦然的或者说漫不经心的笑着说:我们到学校后不久就分手了,现在还是好朋友。呵呵,按照流行语说:晕!

如何看待这件事呢?记得德国作家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这样说:“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青春少女谁个不善怀春”。应该这样认为:青春男女之间有了这样的情感应该是正常的,没有这种情感应该是不正常,当然付诸于行为即早恋甚至是沉迷也是不正常。

早恋,从字面上看就是过早的恋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习惯上把早恋界定为“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关于恋爱年龄,人们习惯上参照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生活的自立的程度,二是法定婚龄相差的程度。如果用以上两个标准来衡量甄别,中学生之间的恋爱,都可以称之为“早恋”。但是中学生之间的早恋并不鲜见并且有似乎愈演愈烈的势头。

一、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原因多多,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往往是中学生早恋的诱发因素。家庭是中学生的主要栖息地和情感的依赖场所,就我的工作经验来看,中学生早恋的频率最高的因素往往是家庭导致的,父母的内向性格、父母外向举止、父母的动辄离异、父母的外出务工等等家庭环境,使得孩子缺少必要的教育和正确的教育,寻求外界的慰藉和刺激往往居多。

2、性成熟的提前是中学生早恋的生理原因,生理因素对中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较为显著。当代青少年性成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早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和改进,饮食和营养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性成熟的时间相对提前。再加上电视、电影、影像、文学艺术作品中,诸如接吻、拥抱、裸露的床上戏等出现频率是很高的。性刺激的增多,使得青少年的性本能在客观上得到了强化。加之青春期的学生生理本身的敏感和情窦初开,对中学生的早恋起到了催化剂作用。

3、猎奇的心理和心理上的“断乳”是早恋的心理因素。随着青春期的来临,性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思想、性格、情感都在急剧变化,进入“第二次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渴求友谊,希望通过交朋友来倾诉心中的烦恼和迷惑,而由于他们的心理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的,在猎奇和盲目效仿的过程中分不清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爱情,其中意志薄弱者则可能发展为早恋,很多中学生就是在这样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误入早恋。

4、教育的不当和失误是中学生早恋的客观原因。学校方面来说,既有忽视的主观因素,也有人员和教材的客观因素,这是中国的教育的普遍现象,社会教育简直就是空白,心理的、生理的教育基本没有。

二、处理早恋的简单对策。对症下药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1、家庭教育仍然是突破口。家庭的和睦与和谐是至关重要的,给孩子以更多的关爱和温暖,让孩子在家中就能够享受那份平静与安详,而不需要在外寻找精神寄托;单亲家庭要要经常抽出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弥补另一半爱的缺失;留守家庭要经常给孩子予以足够的沟通,最好一方留守陪伴以使孩子顺利的度过青春期的萌动。

2、加强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应该回避而是积极主动的教育。青春期教育注意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和指导好中学生异性间的交往,教育男生尊重女生,女生要懂得自尊、自重、自爱。公开的是友情,规避的恋情,鼓励青少年与异性的交往,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

3、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拓宽兴趣,使青春期的学生情感转移到积极健康的生活中。青春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智力发达,兴趣爱好广泛。要把他们旺盛的精力引导到学习方面来,培养读书的习惯;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得他们精神有所寄托,旺盛的精力有所释放,特别是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的活动中荡涤自己的灵魂。

4、抓住苗头,防微杜渐。一般来说,早恋的迹象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能够多留心孩子的身心,家长和老师是能够及时发现中学生早恋的苗头,有针对性的、个别的做好教育工作,根据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现实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分析,准确判断,在尊重、理解、关怀、信任的基础上,引导中学生自我反省,自觉矫正早恋行为。当然努力创设一个适合中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防止出现早恋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综合活动的结果,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最佳配合是对中学生早恋教育的有效途径。关注学生,密切与家长联系,争取和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实效。中学生袒露心迹 自虐是证明自己的存在

2004-8-31 13:42:00 无意识心理咨询网 不祥 人们希望青少年的成长是快乐的。

8月15日,本报刊发《小女生惊曝“割腕游戏”》一文后,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大门户网站和多家外地报纸都对此文进行了转载,不少家长、学生以及心理专家通过热线、网络等多种途径表达了各自的不同看法。

众多反馈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两位曾经有过割腕经历的孩子勇敢地站了出来,向记者袒露他们真实的心迹。

中学生 每次和父母吵架都用刀割自己胳膊

郭倩,15岁,北京朝阳区某中学初三学生。

8月16日,记者本想和郭倩谈谈对割腕的看法。没想到,郭倩竟然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和父母吵架后首次割胳膊

“大约从初二后半学期开始,因为一些小事,我和父母的关系闹得特别僵。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他们的一些言行开始反感起来,觉得他们特俗。

“有一次,我和母亲顶嘴后,她就随手拿起一本书扔在我身上。我撒腿就跑。那天,我逃课了。我一个人漫无目的地来到朝阳公园,在一片草坪上,我边想心事,边用小刀划胳膊。一刀,又一刀。血慢慢地渗出来,我的泪也流下来。

“后来,我在一篇日记里写道:‘举起刀的刹那,我的心在无声呐喊!小刀割在胳膊上,尖叫的却是我的心。’真的,刀割在胳膊上,我不感到疼痛,相反,我觉得是一种释放后的快感。从那次起,每当和父母吵架,我就会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

父母觉得我不争气

“14岁时的我,感觉生活异常窒息。每天,我必须按部就班地在学校和家庭设置的网里挣扎,却找不到挣扎的根据。父母说,学习好了,一切就都ok了。我不信。这个逻辑太荒谬了。现在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人不到处都是!我觉得自己的确应该学习,但不应该在这种氛围里学,不应该学那些根本就用不上的东西。我压抑,谁知道。我想和父母沟通,可是他们说,‘你还小,不懂事。’

“我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可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很不知识分子,他们和我说话的态度一点涵养都没有。就在两个月前,母亲发现我胳膊上的伤痕后,就气急败坏地骂我,说我不争气,说我学流氓。我听了这话,差点拿刀自杀。我觉得自己很不幸地生活在这样的家庭。”

自虐是证明自己的存在

李耘,16岁,昌平某校学生。

“我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我有自己的隐私。割腕,对我来说就是隐私。今天,我之所以愿意说这件事,是因为从你的稿子里知道,有许多和我一样的同龄人也在做这件事情。这让我感觉有些意外。”

孤独和快乐都是自己的 孩子自虐因渴望关爱

2012-2-22 15:05:53 荆楚网 高琛琛

“女儿一烦躁就揪自己头发,我该怎么办?”“让儿子罚站,他竟然扇自己耳光!”孩子居然伤害自己,家长不由惊慌失措。记者在不少育儿网站发现,“孩子自虐怎么办”的求助帖比比皆是。

被责骂 男孩针扎自己

明明(化名)今年5岁,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多是爸爸王先生带他。前不久,因为和小朋友抢玩具,明明把对方的脸打肿了。回到家,王先生对明明劈头盖脸就是一阵骂。但明明接下来的举动让王先生目瞪口呆——他不知从哪儿弄了一根针,往自己手背上一阵猛扎。王先生一把抢过针,可明明的小手已经开始流血。这让王先生胆战心惊。

要玩具不成 女童竟撞墙

上周末,妈妈带4岁的妍妍(化名)去同事家与同事的小女孩玩。妍妍拿着小伙伴的娃娃,非要妈妈也买一个。见妈妈不理,妍妍把娃娃一丢,小脑袋往墙上直撞。妈妈大惊失色,同事赶紧把娃娃送给了妍妍。妈妈回家问过爷爷奶奶才知,妍妍已经有过好几次这样的举动了。

自虐是孩子渴望关爱

小小年纪的孩子,为何做出如此过激的行为?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林俊主任医师分析,孩子可能在某一场合无意中发现,伤害自己,父母会很紧张,会满足自己的要求。得到了这样的强化刺激,下一次他们会继续伤害自己以达到目的。如果是这样,家长在孩子自虐时不要惊慌,在安全的前提下,应转移其注意力,直到其回复正常情绪,再给予安抚,强化孩子的正面情绪。

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

一、案例

俞奕伟同学从小父母离异,跟随母亲,母亲只有26岁,整天只知道玩乐,对他不闻不问,生活上、学习上,从不关心,一直有外公外婆照顾。他上课胆子很小,从不举手发言,老师请他回答问题,总是很紧张,学习很被动,提不起学习积极性,成绩提不高。并且他有离群现象,从不与小朋友交谈、玩耍,性格非常孤僻。甚至经常和同学发生口角、乱发脾气、说谎、不遵守纪律等行为。

二、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去分析,一般来说,在小学阶段孩子都与母亲比较亲近。但俞奕伟同学的母亲从不关心他,对他不闻不问,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欲爱不能,欲恨不忍”的矛盾感情。他从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没有文化,除了让他吃饱穿暖,生活上、学习上很少关心他。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张志炯同学造成了性格孤僻,不合群,自卑感强,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经常和同学发生口角、乱发脾气、说谎、不遵守纪律等行为。我对俞奕伟同学进行了心理辅导,方法如下:

1、对症下药

从俞奕伟同学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渴望关心,希望得到爱。为了对他对症下药,我分析了他的心理,慢慢地与他亲近,找他谈心,给予他更多的爱和关心,经常让班干部与他一起玩,辅导他做作业,让他感受到了别人的温暖,让他感觉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爱他,关心他,并表示愿意与老师、同学做朋友。

兴趣是一种兴奋剂,人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他就不会把学习看成沉重的负担,相反,他将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愉快的学习中去。

比如:在一次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中,我让大家词语接龙。我出了一个词语,让大家尽快接。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这时,我发现俞奕伟同学情绪高涨,一次次举手,便多次叫他来接,虽然他的回答有时是错的,但他的兴趣一直很高。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发现他的书包里多了一本《好词好句》,并且经常在课余时间拿在手中翻阅。

2、提高学习积极性

为了激发俞奕伟同学的学习语文积极性,为了使他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我总是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他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课堂活动中常以分组形式进行活动,每组为四人,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他搭配在一起,组内人员人人担任一定的角色,具有一定的责任,分别为:召集人——组织讨论,鼓励组员人人参与,避免个别人话语霸权;记录员——记录每人发言的要点,如实反映情况,防止信息削减;记时员——控制每人发言的时间,做到人人发言;噪音控制员——控制讨论声音,以免影响其他小组,让他担任噪音控制员。这样安排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平等性,为他营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开口锻炼的机会、发言的权利,避免了课内只给少数学生有发言机会,改变了一个发言全班听的局面。以往,他由于不懂、不会说、怕说和没想说等原因,极少举手,常处于“听众”的位置。现在在小组活动时,高中层次学生成了“桥梁”,他们的积极发言为其树立了“小组活动积极参与者”的形象,并在召集人的鼓励下,慢慢地激发了他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热情。这样他在小组学习中,有机会向同伴学习,增强了自信心,愿意表达和寻求帮助了,改变了处于“听众”的位置。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使他得到了开口锻炼的机会、发言的权利。在小组学习时,教师巡视小组之间,了解情况,当讨论遇到障碍时,帮助学生理顺思路,适当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学习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对他总给以优先,让他先回答,简单让他来说,再组织评价,错误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保证他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他在自己主动参与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了他主动参与的能力。同时,激发了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俞奕伟同学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在课堂上,经常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学习主动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也进步了。

3、借举手之劳激情鼓励

一次语文月考,成绩一贯倒数的俞奕伟学生出乎意料地取得了中等的分数。我在班上表扬了他的进步,并指出只要努力谁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同学们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他更挺直地坐着,专注地听着讲课,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和兴奋。课间我又安排全班同学的订正试卷都交这位同学批阅,要求他先订正好自己的试卷,不是一般地完成,而是要做出最好的答案。听了我的安排后,许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啧啧”的声音,既惊讶又羡慕。这位同学把订正好的试卷给我看,我不由眼睛一亮:他不仅订正好了试卷中的错误,而且有些被批正确的答案又重新做了新的答案,书写又是那样工整、清楚,俨然是优秀学生的做派。我心里暗暗地高兴。我微笑地问他乐意不乐意做一回小老师,帮助老师做好订正检查工作。他说:“老师能相信我,您就放心,我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平时在老师面前总是沉默寡言的这位同学,终于也能在老师面前不拘谨了。事后,他还说:“我要加倍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俞奕伟同学在我的努力下,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课堂上,经常认真听课,积极发言,学习主动多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习也进步了。

同时,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信任,给了俞奕伟同学无穷的力量,他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潜能,他开始努力学习了,改掉了自己身上的坏毛病,他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同学说他好象换了一个人

消除自卑,建立信心 案例:

说起我班的陈敏杰同学,任课的老师无不喊头疼。学习成绩差姑且不说,上课还经常捣蛋,扰乱课堂纪律,影响其他学生的听课。生性顽皮的他,还经常让老师为他操心,因为他时常会闯祸,如打架„„诸如此类的,数不胜数。家长也拿他没办法,遇见老师告状,就一味地教训他,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加剧了他逆反的心态。学习上的落后,使他总感到抬不起头来,有自卑的心理。在这一情况下有时的他就故意以违反纪律,出风头的形式来显示他的胆量和所谓的本事,其实他的心理非常苦恼,矛盾。分析: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动力能力。其实这种功能一旦运用到差生的转换工作中,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针对此类后进生心理上的表现,可以因材施教。1 恢复自尊,树立信心

后进生通常很自卑,因为学习成绩差,学生都看不起他。在这种自卑的心理影响下,他们对学习不够努力,觉得努力也不够用。老师们的批评和帮助对于他来说无动于衷。因而,帮助他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显得很为重要,这也是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2 及时鼓励,循循善诱

根据我班的这位同学的特点,我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进行批评。而更多的是对他进行表扬,对于在他身上出现的闪光点,哪怕仅是一点点,我都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此外,作为教师的我对他的缺点尽量做到不向家长“告状”,而是选择时机,个别指出。即使是批评也很注意适度,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出发,不讽刺,挖苦,伤害其自尊心,而是循循善诱。3 以情动人,心灵交换

在一段时期的接触下,我发现康吉宇同学对老师有“戒心”。于是,我用真情来感化他,使他相信老师的真情善意,并深深地懂得,老师这样做都是为了他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的戒心,由“戒心”转换为“贴心”,唤起他们对老师的爱。这种爱会更多地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如喜欢上他的课,积极回答问题,努力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必消除他的逆反心理。4 融入集体,感受温暖

对于康吉宇同学,我经常鼓励他融入到集体中,鼓励他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使他在空间上接近班集体。与班集体在一起的时间多了,他的心自然而然地会对集体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时。老师在深入地引导,使他们在心理上进一步地接受班集体,接受同学们的是非观念和对事情的看法。亲近家长,加强沟通

时间告诉我们,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效果。因此,要帮助这类学生的家长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全方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孩子摆脱心灵的困境。6树立榜样,促进转换

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必须处处以身作则,发扬自己以身立教的示范作用,以引起学生对自己行为的模仿。同时,教师要适当地表现自己优秀的品格,强化其影响作用,促进后进生的转换。总之,老师要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疏导,关心这类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因势利导,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残是种变态心理行为 若不及时治疗会发展为自虐狂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潘小平主任告诉记者,高明5名中学女生的自残行为是一种病态症状,不能完全归罪于学习压力,她们应尽快接受心理治疗,否则病情严重的话会发展成为自虐狂。

当潘小平主任获悉有5名女中学生同时有自残行为时,表示十分吃惊。她说在平时的心理咨询门诊中,因学习压力而导致有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的中学生不少,但有如此之多的

学生同时有自残行为的则十分罕见。

据潘主任介绍,自残是一种变态心理行为,行为人在其他方式得不到自我满足时,就会通过自残来实现自我满足。像这5名女中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学习压力大,常被人欺负,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尊,她们会觉得自己既然做什么都做不好,就会通过自残来发泄。她们用刀片割自己,让别人看到流血,看到伤痕,其潜意识是告诉别人:谁说我不行?我连自己割自己这种常人做不出的事我都能做,还有谁能欺负我?所以在割了手腕后,她们会很舒服,并以此来实现所谓的自我价值和成就感。这实际上是一种危险的行为,根据变态心理学的分析,自残与人格特征、本能、知识、个性有着较密切的联系,所以不能完全归咎于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以及来自学校、家长的压力,而是要对自残行为人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否则病情恶化将会发展为自虐狂。潘主任就曾见到一位自虐狂的病人,把用刀不断地砍自己看成是一种乐趣,一见到自己流血就会兴奋,像这样的病人,医生将其归为精神病人,需要服药治疗,治疗难度较大。

潘主任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据本报报道的情况,自残的5位女中学生目前还只是一种行为,还未达到“自虐狂”的程度,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潘主任表示,她愿意为5位女中学生提供治疗,希望她们可以健康成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疏导

许多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不断发出“做人难”的感叹,因而知难而退,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导致冷漠、孤独,有的甚至走向轻生的道路。中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原因很多,就心理方面而言,恐惧、自卑、封闭、孤僻、自傲、嫉妒、自我中心、多疑等心理障碍是造成交往受挫的主要因素,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1.自卑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有这类心理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能力没有信心,只知其短不知其长,在交往中害怕其他同学不理自己,担心遭到其他同学的耻笑和拒绝,不敢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往,怕见人、怕见生人、怕与人当面说话,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笨嘴笨舌,面红耳赤,有的不敢正视,甚至于出虚汗、发抖、心慌意乱,久而久之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孤僻和古怪起来,明知不该如此,但无法控制,从而产生了“社交恐怖症”。一些中学生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学业不佳,担心评优落空,担心自己的体力、能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生活暗淡、不愉快,给他们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于是就对人做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消除自己的不安,从而拉大了自己与周围同学的距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著名的俄国作家契柯夫曾写过一篇文章《小公务员之死》,故事是这样的,这位公务员去剧场看戏,正在看得“非常愉快时”,突然打了个喷嚏,一星子唾沫飞到前排将军的光头上,他发现这位将军是自己上司的上司,立刻惶恐万分,将军并没有介意,而他却焦虑异常,散戏了,他心慌意乱地赶紧向将军道歉,将军觉得无聊,表情木然地走了,他更加心惊肉跳,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第二天,他悔罪般地找到将军办公室,还想解释,将军愤然极了,大声斥责他出去。这位公务员的精神再也承受不住了,心力交瘁地回到住处,夜里便死了。这位公务员之死,主要是由于在交往中严重的心理障碍所造成的,可见彻底消除社会中的心理障碍是多么重要。

2.孤僻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孤僻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自惭形秽,害怕别人不接纳自己,因而独处一隅。前者我们称之为“清高型”,他们总觉得别人都是低级无聊、庸俗浅薄的,不值得交往。由于这种傲视一切的思想在作怪,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他人,也显得很不自在,别人自然也不愿接受这种恩赐。这种“傲慢与偏见”最终是自讨苦吃。后者我们称之为“自惭型”,他们往往因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而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和痛苦,往往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由此陷入孤独的境地。

3.自傲心理所致交往受挫

自信心是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但过分自信,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傲慢自负了。三国名将关羽,虽战功显赫,威震四方,过五关斩六将,但因为傲慢自负而落得败走麦场的下场。西楚霸王项羽,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劝告,演自刎乌江的悲剧。可见“谦受益,满招损”,实际上自卑、自负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对自己评价过低,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高,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产生自负心理。要培养自尊自信心理,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既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善于发挥优势,才能创造成功记录,使自己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 4.嫉妒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它是个体内心对他人优越地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人称“红眼病”。青少年学生的嫉妒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学习,学习成绩优秀,人际交往能力强,工作成就出色的人往往成为嫉妒的对象,而在这些方面相对较差的人难免会产生失落感,甚至心怀不满,充满故意。②才貌,是指人生的智慧和外貌,优秀的才貌和女孩的长相,它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如果才貌较差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作为中学生来看,要理智处理嫉妒心理,首先要正确看待人生价值,摆脱私人杂念,心胸开阔,不要花时间和精力嫉妒他人的成功。其次要发挥自我优势,事事想超过别人,处处要胜人一筹,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必须正确评价自己,从病态的自尊心和嫉妒感中解放出来,密切交往,从而让对方的优势对自己有所帮助。

5.自我中心造成交往受挫 有些中学生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统统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自我中心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中学生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令人叹惜的是,有些中学生死守自己的一切尊严,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自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使自己平添了几分烦恼:封闭、孤立、隔离、自卑。

6.多疑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有些中学生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什么坏话;如果有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怀疑别人早就对自己有意见了,即使是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有些同学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焚,不再相信任何人。由于多疑而不相信别人,人为地局限了交往面,失去了中学生本应享受的一份欢乐,同时,还挫伤了别人的感情。多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作为我们青少年来看,要让情绪的表达合乎常理,合乎常情,即喜怒有常、喜怒有度,不能随心所欲,特别是在情绪不好时,不要随意迁怒他人,从而引起口舌大战,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友情,有的同学血气方刚,易义气用事,不顾后果,往往会干出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

7、不能很好地建立真挚友情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有了朋友,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黑夜的唯一光亮。”真正的朋友,往往是在逆境和患难之中获得的。奉承,迁就并不能保持友谊,只有正直和忠诚才能使友谊巩固。“浇树浇根,交人交心”,作为青少年来看,选择朋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志同道合,要注意真正的友情与“哥儿们义气”的区别。有些同学,不讲原则、不分是非,为了“小团伙”的利益,容忍原谅包庇“哥儿们”错误,不该出手时乱出手,甚至以身试法。作为青少年来说,我们主张“先择后交”,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结交坏朋友,会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一些坏思想,坏习惯,阻碍我们的进步。因此,青少年要不交损友,善交益友,乐交净友。

有些同学的交往范围已从校内、班内扩大到校外,校外的一些社会青年借口到学校内找同学,顺手牵羊,或者故意做出一些损害其他同学利益的事,如偷自行车,实质上是有的学生引狼入室了,因为你们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观念不强,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他们带去做一些不符合我们身份的事情,如上网、打游戏机,看录像甚至做违法的事,所以我们不主张结交校外的同学或朋友,毕竟他们中的某些人没有职业,无所事事,往往容易惹事生非,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从而牵连到你。以上分析了当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心理障碍及解决办法,同学们首先要运用自我力量尝试克服,如果克服不了可以大胆向老师、父母、同学请求帮助,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扫除障碍。

1.恐惧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致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社交恐惧症。一些中学生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学业不佳,担心评优落空,担心自己的体力、能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生活暗淡、不愉快,给他们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结果导致个别同学一见生人就脸红,说话紧张,词不达意,甚至不愿在公共场所露面,不愿接触他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或者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惟恐自己达不到人们的评价标准而被人耻笑,于是就对人做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消除自己的不安,从而拉大了自己与周围同学的距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2.自卑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自卑心理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因而丧失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自卑的浅层感受是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一些中学生当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面对周围的“佼佼者”,自己原先拥有的光环不再那么耀眼时,便自惭形秽,形成自卑心理。自卑的同学有的期望过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在交往中总想使自己的形象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理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不敢涉足新的交往情境,因而他们的交往水平很难提高,这又使他人降低了对自己交往能力的评价,变得更加自卑。

3.封闭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有些中学生把“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等奉为座右铭,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统统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

4.孤僻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孤僻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自惭形秽,害怕别人不接纳自己,因而独处一隅。前者我们称之为“清高型”,他们总觉得别人都是低级无聊、庸俗浅薄的,不值得交往。由于这种傲视一切的思想在作怪,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他人,也显得很不自在,别人自然也不愿接受这种恩赐。这种“傲慢与偏见”最终是自讨苦吃。后者我们称之为“自惭型”,他们往往因生理上的某些缺陷而常常体验着不能与常人相比的失望和痛苦,往往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由此陷入孤独的境地。5.自傲心理所致交往受挫

自傲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高自大,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高兴时手舞足蹈,海阔天空,不高兴时乱发脾气,很少考虑对方的反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密程度,使对方出于心理防卫而疏远他。有的在一些后进生面前自我炫耀,轻视他人,常使对方感到难堪、窘迫;有的过高地估计自己,傲视一切,不能与人平等地交往。

6.嫉妒心理造成交往受挫

嫉妒心理是中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大敌,往往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嫉妒心理出现以后,很快就会导致嫉妒行为的发生,如中伤别人、怨恨别人、诋毁别人等。而更强烈的嫉妒心理还有报复性,它把嫉妒对象作为发泄的目标,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损伤。实际上,嫉妒心理及相应的嫉妒行为除了能暂时平衡嫉妒者的心理之外,毫无可取之处。一方面,身受其害的嫉妒对象会远离这个“作恶多端”的嫉妒者,旁观者也会对嫉妒者的小人行径不满,嫉妒者以前建立的一些人际关系也可能由此而失去和谐,变得紧张起来。另一方面,嫉妒者并不是一个胜利者,他们自己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会裹足不前,不敢与那些条件优越或有很强能力的交往。

7.自我中心造成交往受挫

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有些中学生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令人叹惜的是,有些中学生死守自己的一切尊严,将自己困在狭窄的自我圈子里,竭力为自己建立一个完美的形象却又无力“独自作战”,而强烈的自尊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任何人的援助之手,作为交往心理障碍的自我中心极大地缩小了一个人的交往领域,告别了老朋友,也阻挡新朋友的出现和亲临,使自我中心者又平添了几分烦恼:封闭、孤立、隔离、自卑。

8.多疑心理引起交往受挫

多疑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他们往往整天疑心重重,或是无中生有,结果认为人人都是假的,不可信,人人都不可交。有些中学生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什么坏话;如果有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怀疑别人早就对自己有意见了,即使是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有些同学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焚,不再相信任何人。由于多疑而不相信别人,人为地局限了交往面,失去了中学生本应享受的一份欢乐。同时,还挫伤了别人的感情。多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

二、心理障碍克服方法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不仅影响着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而且影响着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中学生要努力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提高交往水平。

1.正确认识自我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估计过高或过低,都将会阻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不只从稳定的生活世界周围,而是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来了解自己。既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也要了解自己操纵周围事物,把握周围世界的状况;既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等等。这样,才可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自己在范围广大的交往领域中适应各种交往情境。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从周围世界中获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避免自己的主观理解所带来的误差。另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还要学会认识自己的实力,避免自傲或自卑心理的产生。最后,要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短处,以便更好地在交往中过程中吸取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2.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

成熟的、健康的交往模式应该是“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这种心态的特点是,充分体会到自己拥有一种强大的理性能力,并对生活的价值有恰当的理解,是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爱自己与爱他人的统一。这种人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善于发现自己、他人和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行”的心理状态,既有助于人际交往,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学会爱他人并能体验和接受他人的爱,尊重自己,同时更要尊重他人,以奠定平等交往的心理基础。

3.掌握交往技能

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掌握以下几种交往技能: ①避免争论。心理学家建议,解决不一致的最好途径是讨论、协商,而不是争论。争论的结果,往往是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

②宽容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因为别人有这种那种缺点就模加挑剔、指责,甚至故意疏远、嫌弃别人,那样到头来只能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③真诚待人。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一种特征。要做到努力地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把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强加于人;当别的同学有求于自己时,只要是正当要求,就要尽自己所能满足对方的要求,当别的同学有困难时,要主动地去帮助。

④善意批评。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要想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为别人的错误提供必要的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掌握以下几种批评的技巧: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间接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批评的措词和态度应该是友好、真诚的,使对方感受到你批评的善意和友情。

⑤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在交往中应做到不卑不亢,自然地与人交往,而不是刻意地想引人注目,惹人喜爱。那样做反而会惹人生厌。

⑥少说多听。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让对方做你的听众。

⑦增加交往频率。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主动地找同学谈谈心,讨论一些问题,交换一些意见,互相传递信息;也可以一起下下棋、打打球;还可以搞点郊游、远足之类的集体活动,以加强对对方的了解和信任。

⑧坦然认错。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有什么过错的话,要尽早地向对方认错,争取对方的谅解。切不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敢认错,甚至文过饰非,那样势必会失去对方的信任。

下载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阶段小结(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问题学生的成因、心理状况及辅导策略研究阶段小结(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小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2011年9月——2012年6月)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法》要求,适龄少年儿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

    中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摘 要: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带来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助长了学生的攀比心理,在中学生群体中最为明显。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中学生的价值导向发生偏离,价值判断存在偏颇,不利于其......

    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课题研究报告 泗洪县临淮中学魏运梅 摘要:本文从学生心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角度出发,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厌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采用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阶段小结 长铺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 (胡明兰执笔) 我校《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于2010年12月立项为县级课题,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本课......

    阅读教学渗透习作策略研究的阶段小结

    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渗透习作策略的研究 实践研究阶段(2011年秋期)工作小结 语文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就是通过对学生......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东海县李埝中学赵登光一、问题的提出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来说,多一两个学困生表面上好像无关紧要,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那就是一......

    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小学阶段多学科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研究 林铛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1世纪的孩子正享受着前辈们为他们创造的幸福生活。......

    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关于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