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语文课中朗读的作用及其培养方法
谈谈语文课中朗读的作用及其培养方法
上杭县溪口中心小学 江立华
记得还小的时候,我们有学校里读书的那段时光,无论是清晨还是课前,在教室里,在小河畔,在操场边,总有琅琅书声不绝于耳。一个个学子迎着晨曦,沐着朝霞,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那一幕幕,那一声声,让人欣喜,叫人心慰,也是最使人难以忘怀。曾几何时,那琅琅的书声仿佛再也难觅踪影,笔者从教二十几年,感受到学生是越来越不爱读书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过时了?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不厌其烦地讲解和乏味地说教,学生则习惯于不知疲倦地做大量书面作业,借此来强化理解和记忆,殊不知,这样做便忽视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导致语文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死板,课堂因缺乏琅琅读书声而沉闷乏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首先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其次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再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在朗读时,对于文中所涉及的语音、词语、文字等的品味与琢磨,更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语感训练。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或用课件范读,学生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朗读时声情并茂、声音响亮、抑扬顿挫,恰当地掌握语速的缓急和语气的轻重,则会将学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
最后,朗读还能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
二、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
那么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好对学生朗读的引导和指导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以趣促读,以读促趣,那么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则是大有裨益。《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浓厚的兴趣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想读好书的愿望,并能使学生发挥出最佳的朗读水平,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读好书呢?
一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儿童读书的潜能,达到高效的目的,教师就努力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备课时关键要备“读”。备读课文的方法技巧,还要备如何指导学生读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等。通过先读再体味、体味后再读的方式,使自己理清作者的思路,将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上课时,再声情并茂地为学生作示范朗读,让学生听了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二是相机鼓励,消除恐惧。学生个性与心理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面对一两个同伴读课文读得还可以,在课堂上面对全班同学就不太敢读,生怕读错。为了消除这类学生的恐惧心理,我经常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让他们读一句或一小段话,并及时鼓励他们读得好的地方。有时为了他们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我让他们在课前练习好要朗读的内容,课外辅导重点的地方,使其在课堂上读得信心更足。
三是多种形式,常读常新。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教学中,就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1)看图朗读。现行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与课文密切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这样,既对学生进行看图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教学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种美不胜收的景色,光看文字是读不出效果来的,于是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出示了西湖荷花的图片,并配以抒情的音乐,学生边观赏欣赏那“莲叶”“无穷碧”,“荷花”的“别样红”(其中我利用了一定的交互),边情不自禁地读起这两句诗来,越读越投入,似乎都想把自己眼前的美景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去。
(2)配乐朗读。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审悟。小学课文类型不一,如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效果甚佳。如教学《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渗透浓浓的爱国情感,为了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主人公的爱国情谊,我特意去找了一些关于中华儿女为国争光,为国旗添彩的图片,还配以歌曲《红旗飘飘》,学生置身于这一氛围之中,情绪高涨,感情自然流露在朗读之中。
(3)角色朗读。教学生读一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西门豹》一文,要让学生体会西门豹的机智,相信尊重科学以及为民办实事的精神,为了让他们读得更好一些,我在教完这一课时,让学生自由组合找一找自己愿意合作的伙伴,一人饰演文中的“西门豹”,一人饰演文中的官绅,一人饰演巫婆,三人商量可以加些什么动作、表情、神态等,用表演的方式把文中的对话展示给大家。这一提议深得学生的喜爱,他们兴奋地找来伙伴,讨论怎样才能自然而又逼真地表演。虽然不是真正的演员,但此时的学生比演员更投入。
(4)竞争朗读。竞争犹如兴奋剂。人只要有竞争意识,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应付增加胜利的信心。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水平以及好胜心、好奇心极强的特点,引入竞争机制,收到良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我都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我经常利用早读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能手,让得奖的小朋友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下次得奖。
(5)入境朗读。叶圣陶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在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读诗句想一想,想象诗中的“篱笆”、“小路”、“绿树”、“菜花”、“儿童”、“黄蝶”各是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使上述景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活画面。边读边品味,并且体会出诗句中所描写的意境,学生自然而然读出了诗中的韵味。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课文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小学阶段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是相当的重要的。朗读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修养。朗读不经过训练,不掌握技巧是不可能读好的。朗读就好比唱歌,歌唱的好听与否,光靠感情是不够的。你看哪个歌唱家不练习发音技巧。朗读也是如此。我们看电视,听广播。播音员的朗读是那么动听。如果,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也是不可能的。同理,面对刚刚学习朗读的学生,却不讲究发音的技巧,不注重训练的过程,怎么可能把朗读能力提高。
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读出感情。怎么读叫有感情呢?例如,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请你带着高兴的语气来读,或者请你带着悲伤的语气来读。那么什么样的语气能表达高兴,又是怎样的语气能表达悲伤呢?恐怕学生读完了也不清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语速、语调、节奏、轻缓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节奏”就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所以我们可从这些方面入手。(1)教会学生确定重音。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懂得,句中的动词,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2)教会学生掌握速度。要通过训练让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定要读得快一些,表示悲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读得速度要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3)教会学生把握语调。语调是语音、语速、语气的综合反映,是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示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三)留给学生朗读的空间
要保证读书的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朗读的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让那琅琅的书声重回课堂,让学生有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爱上语文。
第二篇:语文课教学指导朗读的方法是什么
语文课教学指导朗读的方法是什么
(一)应用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示范就是老师亲自读,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尤其是在低年级进行教学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者,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在教学第11课《我们成功了》时,我利用举国欢庆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我朗读。我激动、自豪的读书声,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情感的氛围,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者中得到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学生仿佛置身于申奥成功的那一刻,情不自禁欢呼出:“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可见,教师的朗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的是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体会了激荡于语言文字之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像《海滨小城》这篇课文,一般我就先读一遍给学生听,既是欣赏,又是学生朗读,一举两得。
(二)让学生体验“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朗读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引导学生读出情感变化,才能享受朗读的乐趣,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独特体验。
1、抓住关键语句,指导学生读出味道
如《静夜思》这首诗,如果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传统观念,即使读上千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也难以入情。在教学中,我们抓住关键词“明月”“思故乡”等,讲述李白思乡的故事,收到了较好的朗读效果,学生读得津津有味。
2、抓住人物语言,指导学生体验角色
如《自己去吧》中,小鸭妈妈和小鸭、小鹰妈妈和小鹰的对话,《胖乎乎的小手》中爸爸、妈妈、姥姥和兰兰的对话等,都是极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兴趣浓、热情高、参与意识强,在教学时,老师可利用学生分小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角色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抓住看似平淡的文字,指导学生读演结合
学生是能积极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听过一节课,《请你不要告诉她》,这是一首小诗,那位老师在指导读第6—10句很有办法。她让一个孩子上台来表演,悄悄地把一束鲜花插在老师的花瓶里,孩子的表演很成功,朗读更出色:“小红花,小红花,请你不要告诉她。”老师没讲一句怎么读的话,孩子们却个个读得像回事儿了。
这是情境在起引导作用。我在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时,学生对于兄弟俩争论的风句话,始终读得欠火侯,于是就请两同学上台来朗读表演。两个人“争论”上了,同学们都学会读了,味道一下子就出来了,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自己能学会许多。
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一篇课文的朗读指导。
在教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熟悉教材语言,使他们跃跃欲试,急于参与,急于体验,急于模仿,再离开课本,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借尾巴”。“小壁虎们”有的说:“请问,您可不可以把尾巴借我?”有的问:“我的尾巴断了,您的尾巴能不能借给我用一下?”还有的说:“您能把尾巴借给我吗?”这时,学生已经能够运用以前所学语言、交际技能来转述文本中的内容,初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篇:浅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浅谈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教学
朗读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教师要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搞好朗读教学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
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但是,范读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用普通话朗读→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表情达意→速度适中,完美和谐→领会主旨。
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请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学及运用奠定牢固的基础。
(陕西省洋县中学)
第四篇:英语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从增强语感、强化记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英语写作水平、构建正确的英语思维、形成标准的语音语调等方面阐述了朗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进而指出英语教学中朗读弱化产生的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强化朗读教学方式的相关对策,以期对教师和学生均有所启示。【关键词】朗读;英语教学;作用;问题;对策
一、引言
学习英语就是要掌握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朗读在此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学习语言就是要从听开始,自从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听觉功能就开始发挥作用,周围的声音对婴儿的影响就时时刻刻存在了。在婴幼儿阶段,爸爸妈妈总是不断对着婴儿教“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语言,这就是人类起初语言的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初级阶段,任何地区的婴儿都是在这种语言的熏陶下建立起最初的语言基础的。在其他国家,语言的学习大致是一样的,等到了一定阶段,小孩就开始模仿周围人的发音,在这一过程中,大人会通常教小孩一些平常的词语。人类的语言体系就这样开始慢慢建立起来[1]。这样的过程是在校外进行的,是人类掌握沟通技巧及生存技能的必须经历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仅能学习到日常用语,而不能学习到社会文化。到了一定年龄阶段,孩子们就开始步入学校,开始接受专业的语言技巧训练,这就是开始学习文化的开始。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接受的知识都是先人对历史与现在经验的总结,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的知识,了解这个社会,这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在学习英语的进程中,我们都是整天处在母语的环境里,缺乏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朗读就是我们努力克服母语阻碍的有效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先跟着教师或录音纠正自己的发音,接下来就是大声朗读,随着英语语句的不断反复,在学生脑海中就会形成固定的英语思维。所以说,朗读训练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比拟的[2]。
二、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有助于增强语感、强化记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升英语写作水平、构建正确的英语思维、形成标准的语音语调等,下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有助于增强语感
学习英语到一定阶段,英语语感自然形成,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训练固不可少。朗读训练不仅仅可以使英语学习者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语调,还有助于教师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的过程中,英语语法教学固不可少,这是因为通过让学生熟记语法规则而达到熟练运用英语的目标。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语法教学,为使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的运用,英语朗读就成为教师教授过程中的良好工具。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无形中就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英语朗读使得学生悟出部分英语语法,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省去了很多的麻烦,教学变得相对较容易[3]。
学生进行英语朗读训练在改善学生英语口语方面的功效明显,在进行大量的英语朗读后,英语语感越来越好,自然而然英语口语就会相对较好。语感较好的学生能自我纠正英语表述中的错误,相反,语感较差的学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表达过程中的错误,更谈不上纠正自身错误。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英语知识是牢固的,能使得学生脑海中存有大量的英语信息,所以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进行语言交流[4]。因此在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朗读训练对于增强语感至关重要。
(二)有助于强化记忆
英语学习就是记忆语言知识的过程,它是大脑皮层特殊的功能。朗读不仅能够加深大脑深层记忆,而且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想象,这样的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的记忆。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语音语调不断发展变化,能够刺激大脑产生声音影像,加深语言的掌握。朗读的过程就是声觉、听觉及视觉之间相互协调作用的过程,并且加深刺激知识被输入到大脑存储区域,从而加深语言知识的记忆[5]。笔者通过实际走访和访谈学生发现,很多教师反映如果有的学生能够对朗读训练比较敏感并且持之以恒就能够快速记忆所学知识,而没有朗读习惯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把朗读与学生的记忆有机结合起来。当然这个前提便是教师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还有对学生整体记忆能力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一旦充分调动起学生这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这方面的进步将是巨大的。
(三)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英语朗读是英语学习的有效手段,能够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在英语学习中,朗读训练可以不断使得学生讲自身处于英语环境之中,这样有用的知识素材就会被存放在大脑中,英语段落中的经典之处就会熟记于心,学生自然吸收段落中的亮点,将语言知识储存于自己的脑海中,酝酿发展成自己的[6]知识,所以说,英语朗读训练对学生加深课文理解是大有裨益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监督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制定严密的计划,在不断重复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牢记英语段落中的词语、句子,甚至部分学生能够整篇背诵英语文章,那么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不断领悟作者的深层次含义,同时又能不断拓展新的背景知识开辟新的理解方式。
(四)有助于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我们学习的英语课文中,被选入的文章、段落都是能代表英语典型文体的部分。按照我国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英语学习中,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缺少,并且学生写出的文章要语句通顺、合乎规范。要达到这样的标准,仅靠教师枯燥的讲授和强制性记忆效果甚微,而英语朗读能够反复刺激大脑记忆皮层,加深对英语语法的理解和记忆,对学生掌握必要的英语文体至关重要。英语朗读可以使得学生较快
[7]掌握英语的语言规范,并且能够丰富英语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所以说,我们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朗读训练效果的监督,可以说,这样的过程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
(五)有助于形成标准的语音语调
在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语音教学至关重要,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第一拦路虎,是学生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语音学习自然离不开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达到语音的标准化。朗读训练进行到一定数量的时
[8]候,语音会自发纠正,使之变得规范、流畅,对发展英语的其它几项语言能力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就能形成标准的语音语调,就从自身加强了自信心,就能敢于在人前表达自己,敢于在班级中朗读,从而进入良心循环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口语能力薄弱的问题。所以说朗读的作用不可小觑,应该从根本上重视起来,从一开始就对语音语调有严格的要求,经过良好的训练和监督后更加能够体现这种标准的作用。
(六)有助于构建正确的英语思维
英语朗读使得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脱离出来,使得英语学习的语言材料变成活泼可爱的语言素材,在加强朗读训练的过程中,大量的语言知识会被反复的记忆在大脑中,自然提高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思维会被不断的发展开来,在不断加强英语训练的过程中,量变最终会一起质变,使得英语学习进入到良性循环之中[9]。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很多年英语之后,仍不能正确的用英语进行表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用英语思维,在这方面大脑皮层不够兴奋,缺乏最基本的灵敏度,以至于学生在阅读、写作方面能力较差。在英语教学中,朗读训练的作用不可忽视,学生应该坚持英语朗读训练,使得英语思维自发形成。
三、英语教学中朗读弱化产生的问题
英语教学中朗读教学方式的弱化带来了系列问题,不论是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还是学生理解英语能力、口语能力等均有所减退。
(一)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减退
英语教学就是强调读、写、听、说、译这五大基本能力的学习,在英语教材中,被选入的文章都语言优美、流畅、规范。这些教材的经典之处不单单是运用词汇和语法进行理解、掌握,而且还要能够通过日常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语言学习的感受。英语语句就像歌曲一样,歌曲在好听,而我们只是默读语句,不去大声歌唱,根本体会不到语言的魅力的。朗读是我们学习课文的起初项目。段落中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句及丰富的段落都能使得学生在心目中产生共鸣,能够丰富学生内心世界,触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外部语言素材[10]。朗读训练不单单使得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不同语言的魅力。在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不去指导学生进行趣味朗读,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灌输语法知识、机械记忆大量词汇之上,本来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高的,但是学生却对枯燥的灌输方式产生反感情绪,失去了英语学习的乐趣,使得学习变得日渐枯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理解英语能力薄弱
英语课本中文章的选用,不管是段落还是句子都是放在文章整体中的。英语表达流畅、问题规范、语言精炼、文章结构脉络清晰等能力,都是要通过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才能形成的。学生通过对英语文章整篇的反复朗读,才能对了解课文背景、熟记语言规范、掌握英语知识。教师往往热衷于灌输教学而忽视朗读,重视对课文的一段段讲解分析及热衷于抠细枝末节,殊不知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枯燥记忆中花费了巨大精力,但是往往收效甚微。因为强制记忆只是短时间的记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达到英语学习的目标难上加难。尽管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罗列词汇、讲解语法、分析课文,但是在考试当中,学生十分的地方恰恰是理解性阅读题目。这就是为什么教师讲解越细致,学生理解能力越弱的表现吧。因为语言学习是一个感性思维的过程,只有遵循语言学习固有的规律,加强朗读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11]。
(三)学生口语能力薄弱
英语学习中,口语能力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口语能力主要决定于学生的词汇量多少、语句是否规范、表达是否流畅。有效的朗读以致背诵一篇文章,对学生增加词汇量、纠正语言规范方面大有裨益,这也是迅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捷径。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不单单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的问题,而是在于从改善教师教授方法、观念等方面入手,差地解决学生词汇匮乏、词不达意、语法混乱等问题[12]。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才能彻底解决学生的口语能力薄弱的问题。
四、强化朗读教学方式的对策
深入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问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问题之后的有效解决和持之以恒。
(一)纠正学生朗读习惯
部分学生自信心较差,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问题,无法克服心中的障碍,开口说英语成为了这部分学生的奢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加强英语朗读训练,帮助这部分学生提升自信心,有时候教师可以采取限时朗读的方法,激励这部分学生加快朗读,开展学生竞赛,鼓励学生大胆朗读英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一旦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将会对以后更加深入的学校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无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对这一方面有所强化,有意识的加强朗读训练和朗读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
(二)提高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自信,还能使得学生爱上英语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之间因为个体差异,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尽相同,教师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选那些热情高涨,语音规范的学生进行进行英语领读,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带动周围同学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老师的有效监督下,学生养成天天朗读的习惯是及其容易的,这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英语教学和学习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用语教学的弊端,有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三)制定学生朗读计划
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英语朗读,多方式、多角度的丰富学生情感交融,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走入英语学习的情景之中,朗读规范、流畅、准确,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不必在乎单个单词或句子的理解,而是把精力放在对整篇文章思路的理解和结构的掌握,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背景,揣摩语言内容,体会语言环境,在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知识了解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带领学生有热情的朗读,效果甚佳。
具体来说,一是朗读经典,加深记忆。经典的文章可以反复朗读,经典的段落、句子也可以拿来进行朗读训练,以此体会英语的语言精华,教师引导学生聆听经典,品味语言魅力,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结构的掌握。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二是品味文章,把握基调。一篇文章包含的信息是丰富的,情感是多元的,大量的朗读训练可以品味文章的情感世界,掌握文章的基调,所以要对文章的每一句、每一段都要反复朗读,细细体味文章精妙,把握文章的基调。
(四)培养学生朗读技巧
首先,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注重词语的发音和语句的语调。我们处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下,多数时候英语的学习都会或多或少的受汉语语言的阻碍,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英语的语言语调。其次,提升英语段落跟读方法。英语跟读是学生纠正英语发音最好的时机。在教师朗读或听录音的时候,这时候英语的发音往往是最规范的,学生要积极培养跟读习惯,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技巧。第三,培养学生独立认识音标,品读英语单词的能力。这是今后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
(五)创设学生朗读环境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学生的朗读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教师应该在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纠正学生不良心态,突破自我。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开口朗读,树立自信心。其次,培养学生的教材观念。教师应该以现有教材为教学依据,让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带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语言的魅力,加强对语言的理解。第三,改善教育环境,加强记忆效果。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不能仅靠死记硬背掌握书本知识,而是应该加强学生对内容知识的理解,加强朗读训练,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第四,广泛开展阅读活动,尤其不能轻视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是培养英语语感,掌握英语技能的基础。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大声、清晰的朗读,克服语言学习环境的局限性。第五,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语言环境,刺激学生朗读热情。将语言学习的被动局面彻底扭转过来,刺激学生的朗读欲望。
五、结语
英语是种优美的语言,是讲究美感的。不单单是它的词汇丰富,更在于节奏和语言的韵律。要培养这种语言的美感,朗读是独一无二的方法之一。学生要想学习好英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有丝毫的轻视。学生要多模仿、多朗读,形成自己的英语语感,提升英语的综合能力;此外,朗读是种简单易操作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措施坚持灵活多样的应用朗读方法,监督学生长期坚持朗读训练,这能对英语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张颂.朗读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12:48-49.[2] 王为东.朗读导引[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124-126.[3]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9-70.[4] 杨华英.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保山师专学报,2012(4):22.[5] 王文霞.浅谈背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5):44-46.[6] 黄姣玲.背诵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新思考与定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55.[7] 吴一安.走出英语教学的误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6):47-48.[8] 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4-117.[9] 赵健.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12(3):17.[10] 卜凡.朗读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86-89.[11] 熊瑞华.教学千法以读为本[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33-35.[12] 张秀红.论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12-113.
第五篇:朗读的作用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
三门峡陕县第一职业高中 刘江红
摘要: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背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语言能力
朗读,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内容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给听众。朗读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朗读、熟读、背诵,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尤其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那么,是不是学生们的朗读能力已经俱备了呢?
在高中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以下令人担忧的情况:
1、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朗读过程中常出现发音不准确、逻辑停顿的错误。如把‚戏谑‛的‚谑‛(xuè),读作‚虐‛(nuè);把‚戛然而止‛中的‚戛‛(jiá)读作‚嘎‛(gá)。如把‚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冰心《笑》)的正确读法‚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错读为‚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文言文更是出现停顿错误、通假字读音错误等现象。
2、不能自然大方地朗读。
学生站起来朗读,声音又细又低,神态扭扭捏捏,一个语调读下去,不会抑扬顿挫。这样的学生在高中有相当数量。
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从六个方面叙述了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唤起高中老师,学生对高中朗读教学的再认识,使朗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一、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地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地感受,自然而然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二、通过朗读去领会文章神韵,陶冶情操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就强调了语言对文章的重要作用。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强调了语言锤炼的艰辛。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说:‚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在语言方面都经过千锤百炼。诗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红杏枝头春意闹‛。散文如‚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语言具有含蓄美和音乐美。小说方面,福楼拜认为:‚无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要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性质鲜明。‛戏剧的语言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语言用词追求立体感,分寸感,句式讲究节奏美,整齐美,文学语言是艺术语言,可以‚一字传神‛,甚至‚不着一字,尽着风流‛。
高中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其实,他们不知道:只有读,才能领会文章的神韵,才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才能‚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果不读我们就品味不出诗歌和谐的韵律,鲜明的节奏,丰富的内涵;体会不出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喜怒哀乐;再现不出散文的意境美,展现不出戏剧角色的个性。
三、通过朗读提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
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朗读,古人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例如《荷塘月色》一课,如果我们靠老师讲解,会觉得其中许多话语令人费解。怎么办?读,响亮地,有感情地去读,你会发现眼前霍然开朗,有一种融会贯通的感觉。
许多学生反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他们说:老师,你授课时讲得太多了,太清楚了,而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又太少了。这样一味地把知识往我们头脑里灌,我们会因‚积食‛而‚消化不良‛的。这是众多家学生的心声。高中语文课堂上,也应该让学生去朗读,去思考,不然,课本中的精品就会索然无味了。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身临其境,将会事半功倍。
四、朗读也是高中阶段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赤壁赋》的学习,如果我们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学生声情并茂,陶醉在苏轼的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心境中,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文章背熟了便于理解,记得牢固了便于吸收利用。如果把高中语文课本中(包括课外)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尽可能多地贮存于大脑的记忆仓库里,那么,高考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运用自如。巴金,钱钟书,叶圣陶,鲁迅等大家都运用过朗读进行记忆积累,其效果大家是不言自明的。
五、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错误、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成稿。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由此可见,通过‚读‛来修改文章是行之有效的。高中虽然课业紧张,但每写一篇文章务求其精,‚文章不厌百回读‛。只有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语病,只有通过读,才能迅速地找到言‚心语‛之语。这样,可能初改文章时费时费力,但从整体写作教学来说,它却是省时省力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边读边改的方法,必可受用无穷。
六、朗读可创造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更是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朗读课文,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感情或是能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的文章,学生尤其喜欢。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主旨,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和语言组织能力。比如我在讲剧本《雷雨》时,先让学生课下预习,把握课文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我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形象。再通过课本剧表演让学生进一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实践证明,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课堂气氛活跃。
但高中学生由于课业紧,学习压力大,不能持之以恒,更不能形成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下几点是我的粗浅看法:
1.示范性
在朗读方面来说,示范性主要是老师和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主要指录音机。
⑴老师的示范性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课堂充满情趣,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
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厚重的音调,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⑵录音机的示范性
录音机的示范作用,主要指朗读录音。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例如,在讲《祖国,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使用权人入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师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2、主体性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高中学生也不例外。‚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通过形式,传授给学生朗读方法、技巧,让学生比着读,赛着读。我们应该给他们指导,经常锤炼他们,让他们‚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这时,我们也要注意选材的新颖性,实用性,并且有一定难度。朗读,有一定难度对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俄国教育界认为:‚难度要如同树上的苹果,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这样高中生才会在挑战的氛围中对朗读产生兴趣。
最后,我想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使学生真正在朗读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文学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