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课堂图谱教学法
小学音乐课堂图谱教学法
小学音乐课堂图谱教学法,经过8年多理论与实践探究创立的,其成果发表于《与名师同行——中国中小学音乐名师教学科研成果荟萃》,在全国、省、市级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
一、简介
所谓图谱,是指利用图像、记号和文字这些方法记谱,不表示一个具体音,而是表示构成音乐的旋律或动机。教学中运用图谱,可以揭示作品的审美要素——旋律、节奏等,将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我们将这种运用图谱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之为图谱教学法。其主要呈现形式:
一是以曲线及点表现连奏与断奏和乐曲的旋律走向;二是以打击乐器图形来呈现乐器演奏的先后顺序和节奏型;三是以形象来表现乐曲的意境及情绪发展变化;四是以图形、色彩和数字来呈现乐曲的结构;五是以色彩对比来表现乐曲情绪。
二、图谱与教学应用
教学中常用的图谱有旋律谱和节奏谱。旋律谱主要分两种:①粗线条图谱——力求通过一条带有方向性的图形、曲线或点,展示旋律走向;②细线条图谱——依据原有谱例,较精确地表现旋律的高低走势、节拍、节奏、小节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跨越识谱障碍,降低学唱难度,辅助歌曲演唱。节奏谱分为:节奏格子、节奏歌词、节奏音型、伴奏图谱。它简短、易变换,易于学生参与伴奏、创编节奏,培养节奏感和内心听觉。
三、理论支持与归因分析
该教学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广纳教学精髓,将著名外国优秀优秀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等迁移、发展、延伸,转化为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核心因素是将形象化的图谱与音乐密切结合,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找取教学形式与内容和谐发展的平衡点,引导学生有效关注音乐。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音乐图谱有效策略
小学低年级音乐图谱有效策略
方向领域名称: 学科教学(音乐)
申请人姓名: 李梦灵
论文提交时间: 2021年10月22日
摘要
音乐图谱是打开音乐知识的一扇快乐之门。它为初学者更好地认识乐谱、理
解音乐作品提供了过渡准备。设计和使用好音乐图谱,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音乐作品结构,更能够让学生在形象的感知中快乐而深刻的理解音乐作
品。因此,音乐图谱的使用成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音乐图谱的概述中,阐述了音乐图谱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
归纳了低年级阶段出现的音乐图谱种类。在音乐图谱与使用研究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学生使用情况与教学效果等多方面的探索,提出了音乐图谱的设计依据,分析出音乐图谱的使用频率、使用类型和使用倾向,总结出音乐图谱应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整合使用的观点。通过音乐图谱的设计与使用效果,对音乐图谱的设计与使用提出评价标准,使音乐图谱的使用过程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证。
关键词:音乐图谱;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
Abstract
Music graphic spectrum is a key opening the door of happy learning of music knowledge.It helps beginners realize music scores and understand music woks.Favorable design and use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structure of music works in a clearer way;in addition,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music works in a happy and profound way in visual perception.For this reason, the use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music teaching of junior grades in primary schools.In the overview of the music graphic spectrum, the role of music map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low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is expounded, and the types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appearing in the lower grades are summarized.In the process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and use research,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student use and teaching effects, the design basis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is proposed, and the frequency, usage type and usage tendency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are analyzed, and music is summarized.The graphic spectrum should be integrated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cognitive level.Through the design and use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design and use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are put forward, so that the use of music graphic spectrum may be reasonable and evidence-based.Keywords: Music graphic spectrum;Primary school;teaching classes
一、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图谱种类
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小学阶段的音乐图谱种类,在不同的文
章中虽有不同描述,却并未根据音乐图谱的使用功能做出系统的归类。因此,笔者根据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中出现的音乐图谱、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自制的音乐图谱,按照功能与作用进行总结分类,将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图谱分为:音乐要素图谱、律动图谱和情境图谱三大类(见图1-1)。
图1-1 音乐图谱种类划分:
音乐要素图谱打破了简谱与五线谱的常规学习,将简谱与五线谱中的乐理知
识拆开揉碎后,根据课堂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出形象直观的音乐知识图形,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律动图谱则是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应运而生的肢体动作图谱,它的出现,使课堂中音乐活动更有秩序;情境图谱通过图画为学生营造出某种故事情境,使其看到此类图谱后,脑海中会产生联想与想象,为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或快速进入某种情境学习提供帮助。
一、音乐要素图谱
音乐要素图谱是将音乐的构成要素、知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再加工,以线条、色块、符号等形式呈现,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作品中的知识。知识型图谱为学生提供更为形象、易懂的理解方式。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音乐教科书中的音乐要素图谱包括:旋律图谱、节奏图谱。
1.旋律图谱
此类图谱多采用点或线条对旋律音高进行标记。可以清晰的引导学生了解音
与音之间的距离,从而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音程距离,使旋律形象化呈现。
旋律图谱的设计多为线形结构或阶梯式结构图谱。根据音符的出现,标注出
各个音符的音高位置,并展示出音符之间的距离。在设计旋律图谱时,应在旁边标注每个音符的位置,方便学生进行对照观看。(见图1-2)
图1-2旋律图谱
图1-2先将不同颜色的基本音符按照高低顺序进行纵向标注,再根据歌(乐)
曲中出现的音符进行横向的高低排列,使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旋律音符的高低走向。
1.节奏图谱
选择合适的图形框架、线段,以距离长短、图形的大小或拆分的方式将音符时值形象的表现出来。
低年级教学中的节奏图谱设计,多采用大小均匀的方形结构作为表示时值长
短的框架,之后根据每个音符的时值及节拍的强弱规律,在框架内添加大小或数量不同的符号、文字或图形。(见图1-3)
图1-3 用动物声音表现时值的节奏图谱
图1-3为动物声音表现时值的节奏乐谱,根据学生认知经验,将生活中蝉的叫声与附点节奏相结合,通过模仿蝉的叫声、观看图谱框架距离,分析出此节奏中时值的长短规律,了解附点的作用。
3.音色图谱
在乐谱中有规律的加入各类乐器,使演奏者能够清晰的了解演奏过程,并感受不同乐器表现的不同音色。(见图1-4至图1-6)
图1-4 单声部音色(三角铁)图谱
图 1-4 为单声部音色图谱,在有节奏规律的歌词中加入三角铁作为伴奏乐
器,能让学生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方法,初步培养视读与演奏的协调能力。
图1-5 双声部音色(三角铁与铃鼓)图谱
学生通过观看图1-5双声部音色图谱,能够清晰的了解到不同乐器声部之间的合作关系,并顺利进行合作演奏,初步培养学生多声部合作的概念。
图 1-6 以节拍练习为主的双声部音色图谱《小蜻蜓》
1-6是以节拍练习为主的双声部图谱,选择碰铃与铃鼓交替演奏的方式,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乐器音色与演奏外,通过两个声部的交替合作,还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节拍及强弱规律。
二、律动图谱
律动图谱是指在音乐教学中,为使学生更易参与到音乐活动中,而设计的主 要以运动为主的图谱,包括:器乐演奏图谱、声势律动图谱和舞蹈律动图谱。
1.声势律动图谱
将身体中某部位的图画结合在乐谱中。声势律动图谱的设计呈多样性,将拍 手、拍肩、拍腿、跺脚等系列活动,进行多种变换组合。(见图1-7至图1-12)
图1-7 简单的单声部声势律动图谱
图1-7为简单的单声部声势律动图谱,由有规律的拍手与点手心组成,目的是帮助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节拍与强弱规律,通过声势律动,培养低年级学生主动用身体感知体验音乐作品的习惯。
图1-8较复杂的单声部声势律动图谱(1)
律动范围为身体各个部位,适用于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某一首歌曲或欣赏曲的基础上的声势律动,它能够提高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使学生在愉快的律动中感知体验音乐、培养身体协调配合能力。
图1-11 双声部声势律动图谱
图 1-11 是双声部声势律动图谱,需要学生在熟练掌握单声部声势律动的基
础上使用。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加入双声部声势律动训练,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概念,为中高年级的合唱教学做好铺垫。在运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熟练程度,引导学生一人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将声势律动与音色图谱结合起来,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声势律动与乐器演奏合作的乐趣,丰富音乐教学活动。
2.舞蹈律动图谱
将舞蹈动作图片或利用简单的线条对动作进行勾勒,直观的呈现在乐谱之中。低年级教学中的舞蹈律动图谱多为直观的舞蹈动作图片。(见图1-13)
图 1-13 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26中的舞蹈律动图谱
图1-13将简单的舞蹈动作图片有序的穿插在乐谱之中,不仅起到辅助与
提示的作用,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趣的音乐游戏。如,当学生熟练掌握以上舞蹈动作后,可引导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重新排序表演、以及不同于以上图谱中的动作编创。
三、情境图谱
情境图谱是指利用图画的方式,勾画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景。情境图谱
主要用于音乐作品或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将学生快速带入某种情境状态下的学习。
情境图谱是音乐图谱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辅助性图谱。它出现于低年级教学中的各类课型中,可单独使用,也可成为音乐要素图谱和律动图谱的背景衬托。情境图谱单独使用时,常作为课前导入或欣赏教学中为引导学生进入某种情境联想的提示。
情境图谱的设计与构思多是根据某个故事情节进行设计的。下图中的情境图 片,则反映出小青蛙找妈妈的故事。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先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动物形象,再运用制图软件将所需的动物形象抠出,进行组合设计。(见图1-14)
图1-14 情境图谱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音乐图谱的基本素材一部分来源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的音乐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中,一部分则通过网络搜索收集获得。教师根据收集或自行设计的基本素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调整、设计与再加工后进行运用。
第三篇:运用图谱教学,提高音乐活动质量
运用图谱教学,提高音乐活动质量
---“学习活动”保教质量自我评价引发的思考
幼儿学习活动包括幼儿幼儿园的集体教学与个别化学习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老师每天必须要精心设计准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幼儿获取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主要途径。教学的本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利用三自模式提高保教质量》是我园的大课题。自评是三自模式评价中的一种。我们每个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活动每学期都要进行自评。在教师各自评价过程中发现对于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与师幼活动的评价结果趋于8.5-9.3时间,但是对于方法运动这一块评价相对较低,尤其是教学方法恰当、灵活多样的评价指标仅有8.0。老师总体觉得实际教学中方案较单一,没有很好的根据班级幼儿的能力、兴趣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有效教学呢,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要关注幼儿的现有水平;既要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又要重视幼儿的学法。根据本人的从教经验,以音乐活动领域为例,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各式音乐图谱把音乐有效地可视化,让音乐变得看得见摸得着,成为了幼儿触摸音乐的重要纽带,帮助孩子理解音乐的内容、性质,激发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促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更有效地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和感受力,把音乐教学活动演绎的更加精彩、更具有生命力。
一、运用各种图谱、引发孩子的兴趣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现代教育研究科学表明,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积极化,可以使儿童具有更高的求知欲,而图谱教学是在音乐活动中一种运用视觉参与,能更具体形象的展现音乐活动中的内容。
1、利用丰富的情景图谱,引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在日常的歌唱活动中让孩子理解歌词这一环节,老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枯燥的方法,老师一遍一遍教,幼儿机械地重复学,幼儿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于是我针对幼儿的思维形象为主等心理特点,在歌唱活动时采用设置情境图谱,不仅使幼儿很快投入学习,兴趣又高涨。且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歌词,快速熟悉并记忆歌词。如在学习小班歌曲《春天》,欣赏第一句“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杨柳树枝对着我们弯弯腰”时,教师按照歌曲中内容出现准备好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有春天的小背景、有很多花儿开放的图片、杨柳树枝随风摆动的美丽景象,第二句“蝴蝶姑娘飞来了„„”,老师采用同样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歌词,大大的激发了孩子乐于唱歌的兴趣。
2、利用简单、形象的图谱,帮助孩子对音乐的理解。简单的图片运用是情景画面运用的一个递进过程,也是图向谱转变的的一个过程。当孩子通过情景画面积累一定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可采用简单的图片或某一个图谱帮助孩子的对某一节奏、某一乐句的理解,如中班节奏乐“大象和小兔” 主要是让孩子感知小兔和大象的不同音色,并尝试创编简单的节奏。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教师觉得无从下手或着纯粹的老师教、孩子学,最后往往产生厌倦。活动中教师运用故事来感受小兔和大象走路的不同节奏,同时在让孩子理解不同的节奏时,教师运用大兔子、中兔子、小兔子、大象、中象、小象的图谱,通过图片大中小的变化来让孩子感受四分音谱、八分音谱、十六分音谱,当孩子能用节奏型表述故事中大象和小兔的走路后,在个别化学习中让孩子尝试创编节奏型来自编故事进行合作表演。
3、利用线条或符号图谱,强化幼儿对音乐的感受.音乐的感受主要通过欣赏者的倾听、比较、想象这三种途径。对于幼儿来说,由于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判断力、理解力的有限,加上思维形象、直观、注意力易分散的年龄特点将直接影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结果。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会让幼儿用线条或符号等方法,让孩子用视觉形态来记录自已对乐曲的理解,用游戏的心情自然地感知音乐的音乐的性质、节奏、特征等,让幼儿边听边对照,使幼儿“听之有物”,易于理解音乐中所描绘的生动的音乐形象、情感、思想,提高孩子的音乐审美感受。如欣赏“过新年”乐曲中,通过欣赏并绘画半圆形、直线、曲线等抽象图形表示乐曲中的四个乐句理解,同时根据不同的乐句来想象怎么来过新年,并尝试根据不同的图形让孩子配上不同乐器的敲打节奏的办法,最后同伴合奏来感受过新年的快乐。
二、参与图谱设计、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音乐图谱的运用既能符合幼儿的感知觉特征,也能帮助他们对形象化的图解坚持较长时间的注意,提高音乐记忆能力。同时,也能明显地提高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所以在图谱设计时让孩子共同参与,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
1、积累经验,体验音乐图谱带来的乐趣
图谱的运用,可以促进幼儿动脑,发展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让幼儿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主动地学。如果只靠单纯的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孩子造成枯燥的、单调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的内容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如中班歌唱活动《雪花》中共有二段,在让孩子理解歌词的时候,教师根据孩子理解歌词内容逐渐出现图谱并按照内容先后排放,尤其两端开头重复的语言“北风呼呼呼,雪花飘飘飘”,教师就放在两端的前得中间并画风点上三个小圆圈,画朵雪花再花上三个圈,后续歌词不一样就分成两行逐句用图片表示。老师在引导幼儿理解图谱时,提醒他们观察比较,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表示怎样的歌词。通过这样的理解、记忆,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活动中他们也很感兴趣,很快的学会了这首歌曲,感受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
2、在活动中,让孩子拥有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如欣赏活动“秋叶飘飘”,这是一个三段体的音乐,第一段是小树叶走路,第二段是树叶飞舞,第三段是树叶走路。那么在图谱记录时,先让孩子欣赏第一遍的时候提问孩子:听听小树叶在做些什么事情?欣赏第二次的时候提问: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这样通过欣赏后孩子对音乐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怎么来让孩子来表现和创造呢,我们老师就要引导孩子一起记录音乐中多要表现得内容,如果第一段是小树叶走路的,则孩子提出画上一只小脚表示走路,那么走几下?通过孩子的聆听来画,走一下画一横,走四下画四横。到第二段是小树叶飞舞,就画一片小树叶,再画飞的扭扭扭的样子,只要孩子想出来认同的就画出来,这样整个活动欣赏记录后孩子已经知道整个乐曲来怎么表现了。
三、分享交流图谱运用经验,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自信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哲人所说:“谁拥有自信 谁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不管在集体教学活动还是个别化游戏中,我们老师要给孩子提供分享交流图谱设计和运用的机会,并提议梳理和提升。
如在节奏乐“逛街”中,让孩子根据大街上能发出声响的小店,尝试用节奏语言来表现,老师则提供很多的图片,让孩子根据小店和声音自由选择图片创编节奏,最后在分享交流时,孩子拿着自己的理发店的标志、剪刀图片介绍到:理
发
店的 ︱剪
刀︱擦 擦
擦
擦 ︱
响—︱ „„对于出现节奏不准的老师及时加以提升,第一是什么店,第二是什么东西,第三声音怎么响的模式,让孩子进行填充式的完成„„当孩子各自交流自己的编的节奏时,都伸出大拇指“我最棒!”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能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情,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以图谱识记为手段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通过老师的教,逐渐过渡到幼儿主动的学,可以促使幼儿自己动脑,通过倾听、观察、比较让幼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但是我们必须合理、有效地运用图谱,才能充分发挥图谱教学在音乐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2015年2月
第四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范文模版]
浅析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禄丰县恐龙山镇小学
何春萍
论文摘要:
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而班级合唱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累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其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字:合唱
班级合唱
二声部
支声 正文:
本人从事音乐教学已有四年时间,一开始没有教过一至六年级的所有教材,所以,意识中没有形成系统整体的慨念,课堂上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音乐兴趣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合唱教学方面的针对性指导,直到今年回到云南禄丰工作,使用的“湖南文艺出版社”的音乐教材,进行一至六年级的音乐教学工作,我才意识到班级合唱教学的重要性。合唱:即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的声部演唱同一首歌曲。而班级合唱:是基于普通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相应教材内容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合唱教学活动。
童声是人声中最美好的声音之一,优美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小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还能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喜爱音乐的兴趣。在湘版音乐教材中,一、二年级都是以单声部的歌曲为主,三年级的听赏曲目中出现了合唱曲、但是不多,四年级到六年级则出现了大量的合唱曲,特别是六年级,几乎所有演唱的歌曲都有合唱部分,而且难度偏大。我在开始一段时间的教学试验中发现,课堂效果总是不尽如意,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在幼儿期接触的大多都是单声部音乐,听觉上缺乏多声部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师对低年级进行多声部教学的重视不够,学生的演唱表演能力较弱。我本着“激发学生合唱兴趣”的理念,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不断总结教学方法,课后认真反思,有效的提升班级合唱教学。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场主旋律声部时学生学得都很快,学唱和声声部的同学不仅学得慢、忘的快,而且还很容易跟着主旋律声部跑,我再反复练习各个声部,让他们都单独学得很好了,再合起来,但效果还是不佳。我总结了一下:还是学生们对和声感的问题,每一种艺术方法的获得都是经过磨练才得来的,合唱也不例外,对于没有受过分声部训练的学生来说,就很容易随大流,跟住旋律跑,根据各年级的学生特点,我采取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进行科学、规范地指导和训练。以下是我在班级合唱教学中的实例:
在新版一年级第一册的音乐教材中,一首四川童谣《太阳》,歌曲中加入支声,四个乐句中的声部都有主要曲调分离出两个变体音调,丰富歌曲形式。让一年级的学生初次体验二声部,歌曲中的支声都在每个乐句结尾的两个小节,而且都是相同的两个音,学生很容易做到,因此,在课堂教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也很主动。
二年级第一册的音乐教材中,歌曲《大钟和小钟》是一首四二拍子、短小精炼的儿童合唱启蒙歌曲,作者用简单的音符塑造了大钟、小钟生动的音乐形象,教唱前我以节奏游戏导入课题,把学生分成大钟、小钟两组,先是大钟、小钟分别歌唱,再有大钟、小钟一起合唱,由于首次接触合唱,所以教学中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学习起来很容易,使二年级刚接触的合唱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教学内容的提示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于他人合作的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这一标准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配合起来比较难,歌曲《清晨》,第二乐段采用二部合唱方式:第一声部节奏舒展、旋律平稳;第二声部严格重复了第一乐段的旋律,在四年级一班试教时,效果不是很好,课后我进行分析:学生在学唱整首歌曲的单旋律时,学得较慢,几遍下来还是唱的不熟,合唱部分的第一声部感觉有些难,因此合唱感觉也不是很好。我总结经验后在四年级二班教学时,我采用师生合作的形式进行,即学生演唱二声部,我弹琴演唱第一声部,让学生去听、去感受,第二遍我让第一组学生和我一起演唱第一声部,第二、三组学生演唱第二声部,却取到了效果,学生们很高兴,接着师生相互讨论歌曲的情感处理,再演唱时合唱效果也很好,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演唱活动中获得的成功与快乐,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合唱时相互倾听的良好习惯和群体意识,协调合作能力。
六年级上册的音乐教材歌曲《老鸟、小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二部合唱歌曲,曲调和谐优美,多以三度、四度的和弦出现,词曲想绕口令是这首歌曲的又一特点,在教学时,我一音高魔防小鸟叫声来引入合唱教学,即把学生分成两组,以接龙的形式,发出歌曲中不同音高的声音,在进行合唱教学,这首歌的重点是情感体验贯串每一个教学环节,但整体演唱会出的效果不是很好,二声部的部分不是第一声部跟着第二声部跑,就是第二声部跟着第一声部跑,课后分析总结:一是六年级是一个大班,人数较多,在教唱时有点学得快,有的学得慢,对歌曲不太熟悉;二是教师急功近利,六年级的学生音乐基础不是很好,更没有进行过合唱教学,对他们来说要达到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难的,因此,在第二课时时,我换了教学方式,让他们以多种演唱形式把歌曲唱熟,再让他们讨论歌曲的情感处理并练习,最后整体的演唱效果较好,学生能较好的掌握二声部的旋律,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课堂教学的实验中,我发现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是每位教师的追求,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一部分歌曲对于学生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远不仅仅只是运用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我认为,针对班级,学生情况,与其这样辛苦地学会一首难度偏高的歌曲,还不如适当降低难度,突出音乐的学科特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快乐,学得扎实。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看到了希望,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每一次上音乐课总是早早在教室里,这令我高兴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一些反思:
一、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课堂中,我深感自身的键盘水平不够,二声部的弹奏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今后在教学中,我还要花功夫进行练习,提高合唱的伴奏能力。
二、注意因材施教,同一教案在不同班级上课时,如果不管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的个性不同而简单重复,容易陷入单纯模仿或受习惯势力左右的境地。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素养和实际情况而定。
三、防止急功近利,班级合唱不可能一步到位,应注重过程性和平时的点滴积累,刚开始,学生肯定做不到老师的要求,所以,教师要能理解、体谅,同时要相信学生会给老师带来惊喜,让学生体验成功,在潜移默化中愉快地获得良好的合唱感觉与能力。
作者:何春萍
出生年月:1985年9月
性别:女
籍贯:云南禄丰
民族:汉 工作单位: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恐龙山镇小学 学历:音乐学本科 职称:未评
通讯地址: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恐龙山镇川街小学 邮编:651212 电话:*** 邮箱:1719537740@qq.com
第五篇: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是一个悲剧。”因此,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的合唱歌曲,这些歌曲的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其中还有很多深受学生喜欢的儿童合唱歌曲。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宝贵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的只教唱一个声部,把合唱改成了齐唱,有的干脆不教了。我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原因:教师对合唱教学缺乏认识,教学环境的限制„„但主要的还是教师对合唱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以来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对合唱产生了畏惧感,最终导致放弃。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合唱教学,坚守“音乐课”这块空地,普及合唱艺术,从而让学生在合唱教学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能力等,对此我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了合唱教学的研究。
一、兴趣培养
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会制约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各种影视、广播等音乐媒体,流行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听到的都是通俗歌曲,少儿歌曲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是优秀的合唱歌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怎能喜欢合唱呢?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合唱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地唱好每一个音符,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常以兴趣入手,对同一首歌进行合唱与独唱的对比欣赏,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合唱带来的巨大感染力。还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如《黄河大合唱》《蓝色多瑙河》等等。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感受合唱的魅力。
我还经常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简单的合唱训练,例如,拿到一首可听性、可唱性较强的歌曲,我通常从节奏入手,过渡到分声部视唱旋律,从简单的轮唱再到两个声部的演唱,循序渐进,达到较好的合唱效果。我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对一些简单的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改编成合唱歌曲让学生来唱。
二、注重方法
前年参加了宁波国际童声合唱节,观看了他们的现场排练,使我对合唱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抬头、挺胸、收腹,造成了学生紧张的状态,而他们的教学中老师特别强调的就是学会放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本没有强调他们抬头、挺胸、收腹,反而让他们跟随来势做各种姿态有趣的动作,如“挎部扭一扭”“脖子扭一扭”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放松中激起了对合唱的兴趣。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我也经常使用这一招,使学生学习得以放松,为唱歌做准备。
在合唱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呼吸习惯的培养,我会把孩子们带到特定的想象意境中:“一天,爸爸、妈妈带着同学们去逛公园,看公园多美呀,那花,那草,那树,同学们的眼睛都来不及看,突然,同学们看到了一位小时候最要好的,但是有二三年时间没见面了且天天想念的好朋友,那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指导学生用惊讶、惊喜的表情(无声的“ha”,自然、放松、张开,以口腔吸气为主,口鼻同时进行的快吸动作)进行表现,每次从意境引入着手进行惊喜、惊讶表情训练,把它熟练成一种无意识的习以为常的吸气动作,指导孩子们在歌唱时运用这种惊讶、惊喜的歌唱激情,而不是纯粹的吸气动作。
培养孩子们合唱听觉习惯,也是提高合唱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听音、听节奏、听旋律等步骤加强听觉训练,建立合唱听觉习惯。训练开始,我指导学生从要求自己怎么唱的关注点转移到集中听自己歌唱的声音上来。接着进行二个声部的和声音程训练,唱前先明确两个声音合在一起的音响效果,再找到自己的音高,通过琴声给予的和声音响效果,一边唱、一边听,一边调整合唱音响效果。
在教学中,合唱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像孩子们走过的成长道路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音乐老师耐心地进行训练。
三、辅助形式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最基本的艺术功能就是表现情感,表现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但是音乐又是比较抽象的,具有想象空间,能够表现最复杂、最深刻、最细微的内心世界,这些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现的。
传统的合唱形式以唱为主,不能充分表现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中加入恰当的舞蹈、打击乐。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加入打击乐或者简单的律动,对合唱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在教唱二声部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分声部用竖笛演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轮流交替进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比较好地得到解决。
四、教学细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课堂上如果单项进行合唱学习终究会将学生引入一个死胡同,我们的合唱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
1.根据合唱歌曲,设计教学环节
好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步步渗透,把双声部的教学设计成不同的情境。二年级《同坐小竹排》中,可以在歌曲前加入两个声部的训练,设计成学生模仿壮族的对唱“小――妹――”“小――弟――”。
2.根据学生实际的演唱能力适当进行“合唱教学的加减法”
3.合唱教学时,发挥音准好的小老师的特长
一个教学班里,总有音准特别好的学生,同样,也有特别不好的,而大多数是居中的,要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我是这样做的。例如,在教唱五年级某一课时,第二部分的合唱虽只有一个乐句,但集体唱还是出不来效果,这时学生们自发地选出6个小老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合唱,同学们终于能够听到纯净的和声,教室里可安静了,接下来大家就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分成两个声部认真练唱。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准!但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听觉的积极的训练。
五、自身修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只有自己的修养高了,处理歌曲才会得心应手。反之,教师自身修养不高,对合唱不感兴趣,则会影响合唱教学的展开。关于这一点,我们音乐老师应多向专家请教,可以多听音乐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
香港的著名童声合唱教育家、指挥家唐少伟先生曾经说过:“搞好童声合唱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校普通班级的合唱教学„„”合唱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只有从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以合唱的基本学习和训练,真正普及合唱艺术,才能够使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继而推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