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的作用
浅议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中的作用
【摘 要】: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内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生活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关键词】:审美教育、美术课、作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审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但审美本能并不等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因为审美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这种修养是从后天的审美教育与社会实践中获得,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艺术欣赏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主要种类,为我们今天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挥着显著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增强感受美好生活的审美能力。美术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感受、分析、理解、判断美术作品的美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的。
在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双基并举、并重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就是培养其能动的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感、能力与素养,树立美的理解与观念,促进心理品质和智力水平的全面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促使人格高尚、完善。用蔡元培的话说是:“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有转弱为強,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美育则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和情趣,它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美术作为以美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科,很自然地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美术学科对学生实施美育主要指进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为世界上各种物质形态各有其美点。美术作品形态、形式、风格不同,其美点也各异。其中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辩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可以让学生们感到风景画、花鸟画中也有着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有健全人格的新人。
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效用。”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强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在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度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具有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将具有积极的影响。
其实,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学内容上,不论是“国学”或者“乡学”,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直到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程,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在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发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
但是,现在人们对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功能和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的认识有所偏差。认为上美术课,只要能够画一幅好的作品,就是进行了美的教育。很多时候,把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追求功利的工具,要求学生都要成为“画家”,随时随地都能画出漂亮的作品。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审美教育,缺乏文化素养,美丑不辩,良莠不分,往往把优秀的艺术作品认为是涂鸦。在中学美术教育大纲中规定:“中学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并要求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因此,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第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美术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这就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在高中美术——艺术欣赏·美术的课本中,有不少优秀的外国人体绘画作品,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一方面学生在欣赏人体绘画作品时会窃窃发笑,觉得很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他们又热衷于偷看不良画刊,甚至津津乐道。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是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能力,就能自觉抵制不良画刊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还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强制性的效果要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此外,审美教育对智力的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就是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教育感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第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普遍。脱离审美而存在的文化几乎没有,审美作为人的精神需求,正在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及自身的用途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广大的学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让他们在中学美术课中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从小学会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校园环境、服饰、居室、书籍装饰、城市建设以及绿化、科学研究、知识积累等。这对他们今后工作将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帮助。
因此,审美教育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这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参考文献】
1、《美育原理》,德廖莫夫等著,吴式颖 臧仲伦 方苹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育新论》,中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首届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艺术美与欣赏》,戚廷贵,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教育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在中学美术课中的作用
单 位:始兴沈所中学 学 科:美 术 姓 名:黄立梅 日 期:2006-6
第二篇:美术课对中小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
美术课对中小学生审美教育的作用
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中小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三、中小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
总之,美术课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乃至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惠
第三篇:浅谈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美术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黄艳
来源:《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2014年第01期
初中美术课是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美术课的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1.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之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
2.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使其智力的发展
①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打打增加了学生头脑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好处。
②科学实验实验也已证明,学习美术能使右半脑得到锻炼,这对于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学生,观察事物比较敏锐、细致、准确、完整,对形状的区别、明暗的判断、空间的理解、色彩的分辨力都较高。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中小学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方法
中小学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方法
秭归县屈原镇新滩初级中学
谭国发 余先伟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对象传授美的知识,从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美的情操,形成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思想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先秦时期孔子的“里仁为美”,孟子的“充实谓之美”,墨子的“非乐为美”,荀子的“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等美学思想渊源流长;在西方美学史上,毕达哥拉斯是美学史上第一个给“美”下定义的大师,他给“美”下的定义是“美是和谐”,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揭开了西方美学的序幕,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美学论雄霸西方美坛2000多年云云,影响颇为深远;在当今,审美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趋势:审美教育的领域在拓展,而且已成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并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融合,重视审美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民盟、民进联组会讨论时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也是新时期审美教育的精神实质和时代要求。因此,加强审美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尤其是审美观还未定型,创造美的技能还未形成的中小学生显得更为迫切。
一、审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审美教育自然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渗透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审美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必然要求。
1、加强审美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指导现行中小学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展教育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可见《决定》已将审美教育放到了相当重要位置。随着中国加入WTO,教育已作为一种服务行业纳入到WTO游戏规则之中,随之西方教育思想将逐步渗透到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包括一些敌对势力对我国一些不健康思想的渗透,加之中小学生的是非观、审美观尚未确立,因此,《决定》指出,教育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加强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教育,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学生自觉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继承祖国的优良传统,憧憬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未来。
2、推进审美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为了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目标,使中小学教育真正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部对原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如《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是学校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美术课程不仅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门类,而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作用是独特的。在其教学建议中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这都说明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强调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坚决杜绝那种读读背背的纯美术知识的传授、描描画画的纯美术技能的训练的教学活动,更要杜绝那种因美术、音乐等课程未纳入基础教育升学考试范围,而将艺术课作为学生的娱乐休整课的不规范行为。以美术课为例,美术课的教学要在注重美术工具性的基础上注重美术的人文性,在注重美术自然性的基础上,注重美术课的思想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在加强艺术课程审美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其它学科审美教育的渗透。
3、强化审美教育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教育理想。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将教育对象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王朝闻说:“德育、智育、体育与美育的关系不是一种‘加法’,而是一种‘化合’,前三者离不开美育,美育的作用渗透在前‘三育’之中。”如智育中的智慧美、知识美,德育中的思想美、心灵美,体育中的体态美、竞技美,劳技中的创造美、感受美等等。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需要有一技之长的复合性人才,从而高举“德育为首,五育并重”的大旗;在国家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亦是德、智、体、美各有所需,又各有侧重。因此,加强审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亦是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客观要求。
二、审美教育的途经和方法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建立在真、善基础上的辨别美丑的标准。审美观的培养不仅需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美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去培养。目前,一些人的审美观个人化倾向严重,只要自己认为美就什么也不顾了,更重要是对于尚未成年的中小学生的审美观带来方向性的错误。中小学生的审美观除了80年代的“大红大紫”和90年代的“五讲四美”审美观外,还要通过中小学学科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与时俱进地加强中小学生的服饰审美观、情景审美观、消费审美观、体态审美观、建筑审美观等健康美学意识的培养。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朴实无华的服饰观。通过《民间艺术》、《服装设计》、《服装色彩搭配》等内容的教学,使中小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年龄、性格、气质、民族、性别,适合自己体型、肤色的服装款式,学会评价现实生活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的着装问题,反对社会上的奇装异服,反对在服饰上过份张扬自己的个性,反对穿着攀比。通过《花鸟小品临摹》、《辉煌的中国古代美术》、《百年竞技的中国现代美术》中山水画的欣赏教学,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到身边的山也有与泰山、黄山等名山相媲美的地方,身边的水也有漓江水奇特的共性,让学生画出现实生活中的山水,描绘理想中的山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恬雅的情景审美观。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讲故事,如《方志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优秀作品,使学生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生活,明白那种一味攀比吃穿,铺张浪费,是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无为表现,建立俭朴的消费审美观。通过《外国美术长廊》中人物的形象美,人体的结构美,人体的动态美,人物的神态美等美术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体态美是一个人的骨架、肌肉、肤色的外在表现,亦是人的气质、涵养的外在流露。同时,体态美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因此不要过份地追求自己的体态美,更不能学社会上那种不顾自身自然条件而整容,畸形追求体态美,培养健慷的体态审美观。“我的家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是一种古朴的建筑美,高楼林立、灯光闪烁,是现代的都市建筑美,古希腊的神殿、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美国芝加哥市的540米的摩天大楼是智慧科技美的体现。因此,要教育学生,不论自己家庭住房如何,自己所居住的环境怎样,都有她美的地方,只不过她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改造。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生活,改造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健慷向上的审美意识。
2、培养学生审美的时代感
美的思想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时代对美的标准是不一的。如我国的服饰大致经历了长袍、中山装、西服到目前的自由化,每种服饰样式在当时背景下是美的款式。当今极少数男人留着长辫子是极度张扬个性的表现,而在清朝,中国男人不留辫子是不忠不孝的,也是极端丑陋的。人类对自身形象美的追求,各个时代也是不同的。在我国《诗经》的首篇《关雎》里唱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窈窕”就是苗条、幽娴的意思,楚国文学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描述他乡里的一位美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其中“腰如束素”,就是指腰象一束绢那样柔细。可见,在先秦时期人们是以苗条作为女子体态美的标准。可到了唐代就以丰腴为美了,有 “东方维纳斯”美誉的莫高窟彩塑菩萨的丰满健康美佐证。《朝元图》、《簪花仕女图》、《韩熙载夜宴图》中,仕女们圆润的面颊,丰腴的身躯,白皙细嫩的肤色是唐人对人的体态美的审美标准。同时,不同年龄段人的体态美的标准亦不同,如小孩的憨厚美,农民的健壮美,漫画人物的夸张美,战争年代人物的悲怆美,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通过如此内容教学,要使学生明白美的标准一定要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3、培养学生审美的民族感
审美标准具有民族性,反映在服饰上,非洲的班图妇女就喜欢在腰间缠绕着艳丽的大花布,苏格兰的男子则喜欢穿花格的短裙子,阿尔及利亚南端的图阿雷格人无论是男女都习惯披蓝色的披肩。我国汉、满族妇女曾经都喜欢穿旗袍,朝鲜族人喜欢穿白色或彩色的长裙,藏胞则喜穿黄色的藏服,蒙族人却穿褐色或绿色的大袍。同时,民间艺术与都市文化又有很大的区域差别。因此,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各民族的美。通过对学生审美民族感的培养,教育学生要吸取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美的精华,感受我国在现代文明中创造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将我国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思想感情,最终将自己民族中独特的美推向世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美的未来。
4、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审美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适合其年龄特征的必备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艺术技能,更要激起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在音乐课中感知美:感知乐坛中盛行一时的“黄土高坡”直抒胸意、粗犷阳刚之美,感知刘天华的二胡曲《良霄》、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含蓄细腻、阴柔苍凉之美。在美术课中感知美:感知《四川大足石刻佛》的深幽、神秘之美,感知《立马》的浑厚、质朴、古拙的艺术之美,感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肖像画的凝重的人性之美。在诗歌中感知美: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感知北方冬季的苍茫之美,在“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感知热带、亚热带的秀丽之美,在“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句中感知我国江河的壮丽之美,在“胡天八月即飞雪”,高处不胜寒”诗词中感知诗词意境的深远之美。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培养,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元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不断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创造美的技能
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说过,人类从蜘蛛结网学会织布,从燕子营巢学会盖房子,从黄莺和天鹅的宛转鸣叫中学会了歌唱„„从荒野时代的穴居野处到巢氏架木为巢,直到今天高科技时代的摩天大楼,都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审美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使学生掌握美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实践中鉴赏美、创造美。
人要有美感,只有有了美感才会热爱生活,才会欣赏美,创造美,才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和谐而美丽,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美丽而精彩。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新篇》杨辛 甘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2、《与中学生谈美》孟宪明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3、《美术课程标准》
4、《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第5期,5、《初中美术》教科书 湖北美术出版社
6、《湖北教育》2001年第14期
第五篇: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带领学生着力挖掘本文的审美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描绘的是梅雨潭的绿之美,是那样奇异、可爱、令人沉醉。它所表现的情趣,如果仅仅从歌颂祖国的山川自然之美去理解,就会空泛平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浮而不实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从审美的角度揭示色彩之美所隐含的情趣。《绿》表现的是一种淡素色调,基本上是绿与白两种主色。瀑布是白色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远望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而梅雨潭中的水是绿色的,“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冷静,它与白色搭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安闲、轻快的色调,正表露出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语文美育正是通过一篇篇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唤起学生对美的敏感、向往和追求,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语文美育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通过语文美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满足和保持这种学习需要,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美育便从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感受美的氛围,常常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有时还利用花卉、盆景、手工制作等来设置教学情境;有的借助于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语文美育还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欣赏艺术的美、领略大自然的美、体味人性的美。语文美育使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空间都进入了一个新境地。
我在导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借助了音乐。本文作者在描写愤怒的大海时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而在描写熟睡的大海时则表现了一种优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欣赏前者可以伴之以古典琵琶曲《十里埋伏》,海浪的一次次汹涌,多么像古战场的金鼓齐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兵士冲杀!而欣赏熟睡的大海时,可以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飘零的花瓣,恰似此时此刻海的温柔。
再次,语文美育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抽象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形象思维,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感受和想象。中学生常常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他们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语文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一首小诗、一幅画、一部交响曲、一座塑像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语文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增长,使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因此,语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思维,培养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