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

时间:2019-05-13 03:2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

第一篇: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

杨昌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成为语文美育实施的重要阵地。小说中蕴含许多审美因素,如语言美,结构美,主题美,情节美,人物性格美,环境美等。审美教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它以其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极其深邃的内容,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小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心理,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基于上述原因,我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作了如下探索引导读者去品尝人生,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

一、塑造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

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自然环境和谐的健全人格。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作家竭心尽智创造出的典型环境,其所展示的优美环境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认识自然,懂得自然对人的重要性。

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与“社会关系”协调的健全人格。小说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领会做人的道理,思索人生的道路。小说的这种强烈的感染作用是纯说理教育不具备的。小说审美教育有利于塑造出真、善、美统一的健全人格。人们看完一篇小说,可以忘掉作者。忘掉作品名称,但忘不了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一经深入人心,那是什么力量也拔不走的。借助优秀的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没好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因此在小说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心里多装一些可敬的英雄形象,让这些形象在学生心里扎下根来,以这些形象为楷模,荡涤灵魂中的污垢,提高思想境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这些形象永远成为学生奋进的路标。

二、矛盾冲突的分析,体味情节美

小说的情节,是为典型性格服务的。在事件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性格得到逐步的展示和探索。可以说,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所以,分析矛盾冲突,也是分析人物性格,要花大力气去体会作家独具艺术匠心的情节安排,从中获得美感。“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的故事情节也要求具有曲折美。那种跌宕起伏,峰迥路转的情节,总是能够激起读者的求索情绪,带来精神上的享乐,产生美感效应。

莫泊桑的《项链》在情节构置上极具特色,那围绕项链所产生的喜怒哀乐的故事,使读者在情感大起大落,尤其是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把读者的情绪带上了惊诧的巅峰,读者在慨叹之中,无不享受到美的感召。

三、欣赏文学语言,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小说教学除了让学生对小说中的精彩情节,鲜明人物、巧妙的构思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指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

对小说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可以进一步领会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现的各种美的事物。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先生在这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可以了解说什么,而且可以与作者心灵相沟通。因此,教会学生对小说的语言进行品味,鉴赏无疑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通过整体的思索,理解意蕴之美

小说的意蕴,是作者凭借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场面的描写等诸多外部呈现方式,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哲理、思想的精神力量。它是小说的耐人寻味的重要标志,是欣赏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

意蕴之美,首先表现为对社会必然性的发现。成功的小说,总是能冲破人物所处的一切复杂的关系网,挣脱各种单调、渺小的情感格局,与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相接通,呈现出恢宏的气势,体现出人生最大的壮美。

《子夜》中吴荪甫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必然;《狂人日记》中的“我”之所以被视为“狂人”,正是历史的必然,在那个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吃人的礼教面前,“我”这个觉悟了的新青年,只能得到“狂人”的待遇。意蕴之美又表现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诸多艺术形式中,小说由于自身的特点,在表现人生的广泛性和充分性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

小说《家》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中,不是仅停留于一人一事的探索,而是借人物溶铸进自己对人生的品味和思索,力求体现出对人生价值的发现,不仅仅以善恶的标准来衡定人物,而是力图通过对人生价值的评判,去获得美的真正的内涵。

五、寓教于乐,潜移默化

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主要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对小说的美育作用,梁启超曾用“熏”“浸”、“刺”、“提”四个字作概括,能抓住小说审美的关键。

小说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广泛的。丰富生动的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曲折动人故事,其饶有趣味的审美魅力是不言而喻的。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小说,其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作用更是无比巨大的,而对人物形象所产生的审美愉悦感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对作品人物命运的无限兴趣和倾心关注,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酸辣苦甜。通过这样一番审美体验,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情感心灵会得到净化和升华。

总之,充分重视小说的审美教育,抓住小说审美教育的特点不断探索,必将会使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作者/ 窦榆俊

审美活动造就诗意的人生:席勒曾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美的途径,并力求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则。蔡元培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朱光潜也说:“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小说教学中的美育是指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小说中美的因素的感受力、鉴赏力,进而“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的人。”(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小说中鲜明的人物形象、铺陈敷衍的情节、描绘渲染的环境无一不是作家对生活审美的结晶,蕴含着丰富而崇高的美的因素。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挥洒自如的表现形式和深入精炼的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去感知人生、净化灵魂,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一、感受人物的形象美

小说是“人的艺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所在。他们可以是某一真实人物的原型,也可以综合众多的人物,如鲁迅小说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朱晓进、唐纪如:《鲁迅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展现的往往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阅读小说要善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品味和探究中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从而感受人物的审美特点。这些经久不衰的典型人物,往往成为某一性格类型的代名词。多愁善感才学超众者如林黛玉、尖酸刻薄可怜可叹者如杨二嫂,都以鲜明的个性、社会性,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爱憎情感,得到审美愉悦。

需要注意的是,正面人物形象可以让我们获得审美的愉悦,反面人物形象或中间人物形象一样可以给人美感。朱光潜认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8页)小说中对丑恶人物的塑造,实际是从反面对美进行了推崇与赞赏,从这一角度说,这些人物形象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在两相映衬中,是非曲直、善恶正邪不辩自明。

二、体会情节的构思美

优秀的小说总是能以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取胜,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的故事情节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有时,作家会打破传统的情节写法,使情节的发展更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情节本身构思之美更会使人物形象的多姿多彩得以充分而具体地展现,使我们更能领略人物喜怒哀乐的情感经历,带来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设置上极具特色。它由一系列的“转变”构成,这些“转变”构成一个非常完整的统一体,于是,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定位在“情节的逆转”上。于勒的无用与“我”们家对他的厌恶;于勒的一封信和“我”们家对他态度的“转变”;于勒的穷困潦倒与“我”们家对他的态度的再一次“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引导学生在情节的峰谷中游动,就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小说的情节之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同时,小说的情节还具有象征美。《红楼梦》中贾家的盛衰史,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兴亡更迭的历程。分析小说情节的象征美,可以从中了解、认识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深刻理解作家对于社会的认识。

三、品味环境的韵昧美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是作者运用多种因素创造出来的一种情境。小说作品中的环境是构建作品意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达到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的目的。《最后一课》里,对习字课堂环境的描绘,创造了这样的意境:“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论文范文)进而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

优美的文学作品总能使人感到人物与环境的水乳交融,显示出和谐之美。鲁迅的《社戏》,叙述了作者童年时与伙伴在乡村看戏的经历,同时,作者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乡村的的风俗画卷:平桥村的河流、白蓬的航船、两岸的豆麦田地,河底的水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与水气、依稀的村庄、点点的渔火,生动、有力地渲染了天真烂漫、自由欢快的童年生活,从而突出了作者对童年纯真美好生活的怀念这一思想。孙梨的《芦花荡》一文,对环境的描写雅致隽永,充满着泥土气息。环境描写已经不仅仅只是人物事件的背景,已经提升为文章的一种格调,使文章充满着浓郁的诗的气息。它淡化了战争时期的腥风血雨,着力烘托了冀中平原人们顽强的生命力。

小说中的环境之美,明晰且直观,自然而动人,稍加点染,便能表现出一派诗情画意。学生在通过想象对画面进行重现的时候,已经陶醉于小说的意境之美中。

四、领悟小说的主题美

为了避免对文章的切割,感知小说的主题是基于人物、环境、情节三者之上的整体性审美需要。小说所写可能是小题材,撷取的也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但都是生活内容的高度浓缩。它集中反映生活的矛盾和冲突,这是作家在触及到生活的本质后进发出的绚丽的思想火花。它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整个社会的主题。在引导学生感悟小说主题之美时,应当结合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分析作品中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且一定要结合创作时代背景与作者创作时的思想倾向,全面而深刻地感受主题之美。

小说家都德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历史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韩麦尔先生这一典型形象去认知、感受更多具有这种伟大情感的普通人的崇高的魅力美,引导学生去热爱身边的人、热爱我们的民族。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的阅读体验,对主题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第三篇: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环境的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学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迈向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审美观念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其可以提高学生对自身所处社会的了解认知程度,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及良好的道德素养。本文就以新课程环境的背景下,并浅析了目前我国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现状,对并初中语文小学审美教学进行了全方位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环境;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

小说教学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发挥出小说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完全忽略了语文课文阅读,这就使得学生在语文小学学习中无法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学生也不能够全方位的发展,使初中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本的目的,所以探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1浅析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现状

1.1审美观念受到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其审美观及价值观也有所改变,当然我国初中生也不例外。由于人们的审美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小说也是在特定的时代下才完成写作的,所以小说中的审美标准就会表现的比较单一。在目前这个追求不同审美的时代下,就导致了小说发挥不出自身的审美因素,这也使广大初中生接受不了小说中的审美。

1.2小说中的美无法充分表现:

在对我国初中语文中的小说进行了解之后发现其中的古典小说篇幅都过长,由于课堂中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学生还没有理解小说中的真正含义就下课了,使得学生在学习小说的时候不能发生思想上的碰撞,理解不了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其中的美。

1.3小说的发展空间受到压制:

由于初中生升学导致自身压力过大,并且受到传统教学的因素,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就缩短小说教学时间,只追求升学考点教学,使得学生不能理解小说中的含义,严重压制了小说在学生心中的发展空间。[1]

2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必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环境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审美教学的意义也越来越突出。开展有效的小说审美教学,不仅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使学生从小说中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在此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观察力。另外进行语文小说审美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一些有价值的小说和文章,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特长,从而更好的认识美,培养自身完善的审美思想。

3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

3.1进行想象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来分析,要想能够提高审美教学效率,就要使教师能够知道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使教师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此之中还可以设计一些审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只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来制定有效的审美教学计划,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小说审美观念。比如教师在进行《故乡》这一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使学生开动自己的大脑结合自己的家乡或者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进行想象。这样学生展开对美的联想,并且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各种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叙述自己觉得哪里最美并结合课文,使学生对于美有一个意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及含义。通过此方法,使学生结合自身的想象来体会小说中的已经,这样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2]

3.2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理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制定全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将小说中有关美的情景延伸到课外,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可以了解小说中的情感内容。其实小说都是来源于生活的,小说中也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所以将小说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这样既可以将小说审美教学的目的充分发挥,还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两全其美。在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贯穿实际生活情景,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其中的美,还使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课堂扩展到了课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小说审美能力,还提高了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3.3引导学生进入到小说中,体会小说中的情节:

作者在创作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的时候,在情节方面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及小说的情景也也离不开小说情节。小说情节可以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明显,使读者心情可以跟着小说情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到小说中,感受小说人物中的心境。比如《空城计》这篇小说,由故事的开端到故事的高潮,再到结尾,他的情节设计是比较跌宕起伏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小说中进行探索,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能够自由讨论,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小说中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体会到小说中蕴含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3]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审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小说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得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从而培养学生的小说学习能力。所以,在小说审美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小说中的美,实现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

[2]张霞平.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5).

[3]袁贞明.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研究[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2).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教育的地位已大大提升,而人文情感教育本身注重的是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认知,调动他们的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感,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初中语文新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质量上还是审美功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语文的工具性逐步退位,每一篇美文恰似一股股清泉,注入学生干涸的心,浇灌着学生心田中美的花朵,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我们提供审美教育的营养。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张扬审美情感教育。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在阅读分析中鉴赏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美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所选文章的语言、形象和意境来唤起学生对美的认知,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在选文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每一篇作品的优美语言,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美,获得美的享受。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为例,这段景物描写,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美丽诱人。这里色美,音美,味也美。你看: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色的菜花还有“黄”蜂,美得耀人眼;你听:那“鸣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简直是天籁齐鸣;那“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更是撩人心,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而那“肥胖”的黄蜂,“臃肿”的何首乌根,更是作者从儿童的特有感受中观察得到的。读这段文字,我们不得不佩服大文豪的神笔。那些静景、动景,那些植物、动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活灵活现,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成功,就是因为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美的特点。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感受语言美这一特点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获得了美的享受。

2.抓住美的形象。美的形象在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典型形象的美的分析,启发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并受到美的教育和鼓舞。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蔡老师温柔善良,美丽正直,她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她所教的弱小的孩子,她能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排除痛苦或悲伤,对孩子们是假打真爱,所以孩子们爱她。同时,作为老师,她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以外,还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和孩子们沟通,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给予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们来说,她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她深爱学生,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样的教师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模仿蔡老师做一个心灵美的人。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范例。

3.抓住美的意境。优美的意境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你醉在其中,忘掉一切烦恼。如《滁州西涧》,整首诗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幽草是翠绿色的,黄鹂是嫩黄色的,春潮是灰白色的。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仅能体味诗人语言的优美,还能在优美的语言里找到绚丽的美景,说它是诗中有画,一点都不夸张。这些色彩艳丽的景物,是诗人无声的语言,是诗人心声的表露。诗人的情感与这些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诗中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黄鹂,还是春潮急雨、荒郊野渡,都构成一片萧疏淡远的自然之景。虽是字字景语,实则字字情语;虽是字字不离眼前之景物,实则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剔除尘世烦扰、无所奢求的悠闲和淡泊,是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学习此文,学生在欣赏美的意境的同时,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二、在听、读中感悟美

语文教学中,很多审美对象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所以教材中所选课文就成为学生听、看、读的首选材料,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舍近求远,忽略了课本中的美文。

1.要激发美的情趣。语文的美要靠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对于相同的文字和语言,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情境,创设出教师和学生产生共鸣的审美体验,进而激发美的情趣。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的美读来实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其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听读都是关键。如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范读时,可以配以轻音乐,学生听读。通读全文之后,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作者那强烈真挚的喜春,赞春之情所感染,进而沉浸其中,充分享受那份能涤荡人灵魂的美感。你听,“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那轻快的语言,优美的词句,那一个又一个比喻,拟人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听起来婉转动听,和谐惬意。读这些文字,我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春天来临时的美丽画面,这些文字和语言真真切切地激发了我们美的情趣。

2.要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情趣被激发出来之后,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听、读中获得美的情感。情感是美感的重要特征,我们初中教材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国情等等。要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情感教育,关键的还是情感的引导和诱发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仍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我们来看那幅“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整齐的对偶排比句式,简洁明快的语言,鲜花竞相开放的美丽图画,读起来真的是抑扬顿挫,让人读后唇齿留香。这篇散文,看起来都是画,读出来却都是诗。那简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其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通过朗读,结合联想和想象,品评作品的韵味美,会让我们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美的效果。

三、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欣赏我们生活中一切的美好事物,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凝炼学生的品格,创造出更美的生活。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创造美的自我,塑造美的灵魂。在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和选材之外,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审美方面的指导。前面我们提到了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可以鉴赏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内的写作训练,适当地进行课外的延深拓展写作。比如,学完“童话”体裁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写“童话”类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幻想中触发审美想象,从而创造美。初中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他们都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拟人化、拟物化、科学幻想化等形式,编写童话故事,促使他们再现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按照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话世界。除此之外,可以设计改写,续写课文结尾,还可以让学生写随笔,记录身边美的景物、美的事情、美的人物,感受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得到美的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更能创造美。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让学生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吧,再用一双善于创造美的双手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去实现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峨眉山市峨山中学孙碧英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与文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表明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明确规定和要求。既然如此,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诵读——让学生感受美。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起点,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能变视觉为听觉,使读者在美的音韵中,发现美的思想,体验美的感情,进入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初中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时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强化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

(一)示范。在语文教学中,范读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其原因在于它能较真实地展现课文蕴含的情感,为学生阅读课文和准确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一篇文章,特别是诗歌、散文,都有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通过有声有色的范读,其声的表现力就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感情反应。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范读两种方式。教师范读主要是通过教师亲自诵读,为学生提供榜样,以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范读则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并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供真实的、鲜活的案例。

(二)指点。诵读者的声音高低、轻重、缓急等是反映课文内在思想感情的重要表现。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感受与理解,加强从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从诵读中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进而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三)感受。了解、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诵读的基本要求。结合各种形式的诵读,要对学生提出“进眼、出口、闻耳、记心”的质量要求,克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弊病。为此,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考、想像与阅读结合起来,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审美化。如:《秋天》的课前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听到诗人何其芳深情的絮语,仿佛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这样,通过诵读,学生既可以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入境——让学生体验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不入境,就不能感受美,学生只有进入“角色”,1

进入课文情境,让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才能进入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的状态,才能有深刻而敏锐的理解能力。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唤醒经验。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发展与升华的基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是引导学生入境的起点和关键,是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学生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才能产生审美创造动力的接受动机。从实践来看,教师宜依据课文内容,从问题设计与引导入手,着力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我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断)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首先就让学生口述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的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二)鼓励想像。大量的研究表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像等,如专家所言:“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想像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心智活动,是完成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课文的意境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产生的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年人,但他们的想像能力却绝不比成年人差,他们可以并擅长通过想像深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依靠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努力避免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事实上对学生来说,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例如在《春》的教学中,给学生设置这样的练习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如此等等。这样做,更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春天所充满的生命鲜活的温情,从而被作者所描写的蓬蓬勃勃的春天所感染、所打动。

三、鉴赏——让学生评价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成功的艺术作品中,都显现着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建构起属于他们个人的理想生活和审美生活,让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发现生活的诗意并尽情享受它。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主要包括:

(一)鉴赏语言。文学鉴赏中少不了语言揣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时时渗透着文学鉴赏的成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

优美、精彩的语言”,并具体化为 “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教学要求。其实质是对学生在鉴赏方面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鉴赏课文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词语或句子含义和作用的品析;(2)对语句表现的哲理或表达的感情的分析;(3)对“炼字”或“诗眼”的分析;(4)对修辞手法的分析;(5)相关语句的比较;(6)相近词句的积累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感悟其遣词造句之美、感悟其谋篇布局之美。

(二)鉴赏形象。人物、景物是初中语文教材大量存在的两类形象。它们是真善美的载体,也是假丑恶的载体。对于课文中的各种形象,要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在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高低的分辨和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形象背后深藏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使学生受到生动而具体的审美教育。比如读《孔乙己》,我们一方面会为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而哂笑,而深思,另一方面又会为作者创造了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赞叹,尽管孔乙己本人形象丑陋,但他身上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体现着高度的艺术性,如同一件可视可把玩的艺术品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尽情欣赏,这里的“赞叹”之类的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或审丑的活动,而“艺术性”之类的特性,就是化丑为美的表现。

四、仿写——让学生试着表达美。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为我们指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的重要路径。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人无模仿,无以立世。“应用、拓展”的第一步应该就是“模仿”。模仿是实现“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开始和重要环节。而语文学习中的模仿往往表现为仿写。仿写可以使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优秀思路,积累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情感,激活思维能力,进而增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乐趣,为学生奠定创造美的基础。在实践中,要坚持模仿与创造结合。

新编教材上的课文,文质兼美,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在每个单元向学生推荐一篇较典范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慢慢地步入作文的大门也是大有好处的。如在学完课文《陋室铭》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陋室铭》进行仿写,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到:“林不在美,有水就行。水不在深,有鱼则灵。在此泉旁,神智清醒。鱼跃水中悠,蝶舞水面映。泉水叮咚响,春风柔和吹。可以赏桃林,聆泉音。无噪音之乱耳,无污水之扫兴。济南趵突泉,峨眉老松林。游客云:孰比我清!”此文比照《陋室铭》的体裁,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明媚春光的喜爱,并表达了对噪音污染、水污染的批评,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模仿过程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动用典型化的手法,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充分发挥创造想像,从而表达美、创造美。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能产生教书育人、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不断加强。

下载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

    初中小说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忽视

    初中小说教学中审美教育不可忽视杨淑雅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涉及不同文体的文章,但都应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其中,小说体裁的文章就是很好的体现,可以成为语文美育实施的重要阵地......

    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定稿)

    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速率的加快,教职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从而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小说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小说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见我们在欣赏文学作......

    (论文)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模版)

    浅议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中学:娄明英 【内容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审美教育又被提上了日程。本文分别从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怎样在语文教......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索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索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初中语文小......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的教育论文

    摘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语文的工具性被推上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人文性被遗忘在一个无人注意的角落;随着“大语文”概念的提出,课程改革的实施,属于语文深层的心理、情感教育被逐步......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现代教育事业中,新课程改革愈加要求学校及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语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