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时间:2019-05-13 01:3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舒城县XX中学 XXX 二○一五年 七月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共识。北大的钱理群教授曾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钱教授所说的读,就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朗读文本的审美体验,就是我们追寻的美读,它的确是阅读教学之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7-9年级的阅读教学要求共15条,笔者以为,关键是下列几条:第4条,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第8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第11条尤其提及到古代诗词教学的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上述课程目标不难看出,语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与文学作品进行心灵对话、理解沟通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这些目标的实现与美读是分不开的。

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

文字所蕴含的感情。

美读能强化语感,还在于吟、咏、唱、诵等美读形式本身就涵盖语感的一切内容。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诵的方法时说,先生很少讲,但‚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可见,只要反复诵读,就能体会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就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就能让学生真正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偷偷地‛要轻读,这样才能表现出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又如: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要让学生反复地读,要读出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读出一代伟人纵横千里、壮志凌云的意兴,从而感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威武雄壮的宣言的深层含义。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如《与朱元思书》、《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等名篇佳作,这些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形成语感。

二、美读增强理解,扩阅读教学之内核

言为心声,美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否厚重,程度如何直接取决于学生与作品、作者的心灵的沟通、理解程度。

文章的风格各不相同,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揣摩每一篇的‚个中滋

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

三、美读提高审美情趣,添阅读教学之神韵

新课标特别强调,古代诗词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古代诗词中的声韵和谐、色彩斑斓、语言凝练、理趣奥妙全靠美读来挖掘。

诗歌,讲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地朗读,这样,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才能激起人们的情感,给人以音乐美的享受。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诗讲究押韵,平仄相对,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古诗词中许多描写极富绘画的美感,我们只有细细美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一位女子独坐楼上,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断心肠。多么凄美的一幅画,在画中,我们能体会到孙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

用词准确、生动,语言凝练、含蓄是诗歌语言的特色。在学习诗

于我国的造词原则,如‚快乐‛、‚快活‛、‚欢快‛、‚愉快‛等等。

总之,只要我们在朗读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的审美体验,阅读教学定会绽放出美丽之花。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情感教育的地位已大大提升,而人文情感教育本身注重的是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来强化学生的审美认知,调动他们的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感,进而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识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

初中语文新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质量上还是审美功能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语文的工具性逐步退位,每一篇美文恰似一股股清泉,注入学生干涸的心,浇灌着学生心田中美的花朵,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为我们提供审美教育的营养。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张扬审美情感教育。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应该怎样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在阅读分析中鉴赏美

从审美的角度看,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各种美的形象,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中所选文章的语言、形象和意境来唤起学生对美的认知,再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激发,让学生在选文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每一篇作品的优美语言,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美,获得美的享受。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为例,这段景物描写,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美丽诱人。这里色美,音美,味也美。你看:那“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黄”色的菜花还有“黄”蜂,美得耀人眼;你听:那“鸣蝉”在长吟,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简直是天籁齐鸣;那“又酸又甜”的“覆盆子”更是撩人心,让人恨不得咬上一口;而那“肥胖”的黄蜂,“臃肿”的何首乌根,更是作者从儿童的特有感受中观察得到的。读这段文字,我们不得不佩服大文豪的神笔。那些静景、动景,那些植物、动物,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活灵活现,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作者之所以能写得如此成功,就是因为他充分发挥了语言美的特点。而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感受语言美这一特点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获得了美的享受。

2.抓住美的形象。美的形象在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典型形象的美的分析,启发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并受到美的教育和鼓舞。如魏巍《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这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蔡老师温柔善良,美丽正直,她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对于她所教的弱小的孩子,她能从各方面帮助他们排除痛苦或悲伤,对孩子们是假打真爱,所以孩子们爱她。同时,作为老师,她除了教给孩子们知识以外,还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出现的问题,然后及时和孩子们沟通,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给予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们来说,她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她深爱学生,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这样的教师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模仿蔡老师做一个心灵美的人。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范例。

3.抓住美的意境。优美的意境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你醉在其中,忘掉一切烦恼。如《滁州西涧》,整首诗犹如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幽草是翠绿色的,黄鹂是嫩黄色的,春潮是灰白色的。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仅能体味诗人语言的优美,还能在优美的语言里找到绚丽的美景,说它是诗中有画,一点都不夸张。这些色彩艳丽的景物,是诗人无声的语言,是诗人心声的表露。诗人的情感与这些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诗中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黄鹂,还是春潮急雨、荒郊野渡,都构成一片萧疏淡远的自然之景。虽是字字景语,实则字字情语;虽是字字不离眼前之景物,实则字字紧扣诗人之心境。这种心境是一种剔除尘世烦扰、无所奢求的悠闲和淡泊,是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学习此文,学生在欣赏美的意境的同时,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二、在听、读中感悟美

语文教学中,很多审美对象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所以教材中所选课文就成为学生听、看、读的首选材料,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舍近求远,忽略了课本中的美文。

1.要激发美的情趣。语文的美要靠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对于相同的文字和语言,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情境,创设出教师和学生产生共鸣的审美体验,进而激发美的情趣。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课文的美读来实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其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听读都是关键。如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教师范读时,可以配以轻音乐,学生听读。通读全文之后,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被作者那强烈真挚的喜春,赞春之情所感染,进而沉浸其中,充分享受那份能涤荡人灵魂的美感。你听,“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那轻快的语言,优美的词句,那一个又一个比喻,拟人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听起来婉转动听,和谐惬意。读这些文字,我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春天来临时的美丽画面,这些文字和语言真真切切地激发了我们美的情趣。

2.要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情趣被激发出来之后,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在听、读中获得美的情感。情感是美感的重要特征,我们初中教材很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骨肉情、师生情、朋友情、爱国情等等。要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情感教育,关键的还是情感的引导和诱发教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里,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仍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我们来看那幅“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整齐的对偶排比句式,简洁明快的语言,鲜花竞相开放的美丽图画,读起来真的是抑扬顿挫,让人读后唇齿留香。这篇散文,看起来都是画,读出来却都是诗。那简直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循路识其真;作者胸有意,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乎,语语悟其神。”通过朗读,结合联想和想象,品评作品的韵味美,会让我们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美的效果。

三、在写作训练中创造美

美是无处不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欣赏我们生活中一切的美好事物,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凝炼学生的品格,创造出更美的生活。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创造美的自我,塑造美的灵魂。在作文写作之前的指导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和选材之外,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审美方面的指导。前面我们提到了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可以鉴赏美,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内的写作训练,适当地进行课外的延深拓展写作。比如,学完“童话”体裁作品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写“童话”类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幻想中触发审美想象,从而创造美。初中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他们都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拟人化、拟物化、科学幻想化等形式,编写童话故事,促使他们再现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按照自己独特的逻辑思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童真童趣的童话世界。除此之外,可以设计改写,续写课文结尾,还可以让学生写随笔,记录身边美的景物、美的事情、美的人物,感受美,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得到美的教育。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发现美、感受美,更能创造美。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个性品质。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让学生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吧,再用一双善于创造美的双手和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去实现我们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峨眉山市峨山中学孙碧英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必需的语言与文学知识,而且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这表明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明确规定和要求。既然如此,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诵读——让学生感受美。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诵读是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的起点,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能变视觉为听觉,使读者在美的音韵中,发现美的思想,体验美的感情,进入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初中生仍较多地沿袭小学时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正是强化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诵读训练:

(一)示范。在语文教学中,范读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取代。其原因在于它能较真实地展现课文蕴含的情感,为学生阅读课文和准确地感受、理解课文内容提供学习、借鉴的榜样。一篇文章,特别是诗歌、散文,都有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通过有声有色的范读,其声的表现力就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感情反应。范读包括教师范读和学生范读两种方式。教师范读主要是通过教师亲自诵读,为学生提供榜样,以激发学生兴趣,融洽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范读则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并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供真实的、鲜活的案例。

(二)指点。诵读者的声音高低、轻重、缓急等是反映课文内在思想感情的重要表现。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对课文内容的准确感受与理解,加强从速度、轻重、停顿、韵律、节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指导,使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诵读课文,从诵读中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进而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

(三)感受。了解、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是诵读的基本要求。结合各种形式的诵读,要对学生提出“进眼、出口、闻耳、记心”的质量要求,克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弊病。为此,要注重引导学生把思考、想像与阅读结合起来,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审美化。如:《秋天》的课前提示说“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仿佛听到诗人何其芳深情的絮语,仿佛看见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风景图。这样,通过诵读,学生既可以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以得到审美的陶冶,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入境——让学生体验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不入境,就不能感受美,学生只有进入“角色”,1

进入课文情境,让自己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起来,才能进入到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的状态,才能有深刻而敏锐的理解能力。优秀的作品往往一句、一字、一点,都渗透着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读者把握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地位、思想倾向,设身处地地体味文字中包含的意思。高尔基在《论文学》中说:“书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一种现象,它也是活的、会说话的东西。”我们只有用心灵去体味,才能与会说话的文字展开对话,才能真正读懂古今优秀的作品。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尤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唤醒经验。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发展与升华的基础。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是引导学生入境的起点和关键,是学生与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学生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才能产生审美创造动力的接受动机。从实践来看,教师宜依据课文内容,从问题设计与引导入手,着力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我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断)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首先就让学生口述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文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的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二)鼓励想像。大量的研究表明,审美心理主要由四种因素构成,即感知、理解、情感和想像等,如专家所言:“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想像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心智活动,是完成审美体验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课文的意境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产生的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年人,但他们的想像能力却绝不比成年人差,他们可以并擅长通过想像深入到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依靠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努力避免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事实上对学生来说,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例如在《春》的教学中,给学生设置这样的练习题目:“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如此等等。这样做,更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春天所充满的生命鲜活的温情,从而被作者所描写的蓬蓬勃勃的春天所感染、所打动。

三、鉴赏——让学生评价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成功的艺术作品中,都显现着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受和个性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建构起属于他们个人的理想生活和审美生活,让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发现生活的诗意并尽情享受它。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主要包括:

(一)鉴赏语言。文学鉴赏中少不了语言揣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也时时渗透着文学鉴赏的成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

优美、精彩的语言”,并具体化为 “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教学要求。其实质是对学生在鉴赏方面提出的要求。引导学生鉴赏课文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词语或句子含义和作用的品析;(2)对语句表现的哲理或表达的感情的分析;(3)对“炼字”或“诗眼”的分析;(4)对修辞手法的分析;(5)相关语句的比较;(6)相近词句的积累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感悟其遣词造句之美、感悟其谋篇布局之美。

(二)鉴赏形象。人物、景物是初中语文教材大量存在的两类形象。它们是真善美的载体,也是假丑恶的载体。对于课文中的各种形象,要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欣赏的自由和发表见解的自由,在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美丑、好坏、高低的分辨和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形象背后深藏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提升和美化平常的、生活化的、非审美的情感,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调适到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使学生受到生动而具体的审美教育。比如读《孔乙己》,我们一方面会为孔乙己的性格和命运而哂笑,而深思,另一方面又会为作者创造了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而赞叹,尽管孔乙己本人形象丑陋,但他身上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智慧,体现着高度的艺术性,如同一件可视可把玩的艺术品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尽情欣赏,这里的“赞叹”之类的心理活动就是审美或审丑的活动,而“艺术性”之类的特性,就是化丑为美的表现。

四、仿写——让学生试着表达美。

“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为我们指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的重要路径。茅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人无模仿,无以立世。“应用、拓展”的第一步应该就是“模仿”。模仿是实现“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开始和重要环节。而语文学习中的模仿往往表现为仿写。仿写可以使学生学会借鉴别人的优秀思路,积累优美的语言,丰富自己的情感,激活思维能力,进而增添学生发现美、表达美的乐趣,为学生奠定创造美的基础。在实践中,要坚持模仿与创造结合。

新编教材上的课文,文质兼美,从内容、语言到表达形式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在每个单元向学生推荐一篇较典范的课文,让学生进行仿写,慢慢地步入作文的大门也是大有好处的。如在学完课文《陋室铭》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陋室铭》进行仿写,有一个学生这样写到:“林不在美,有水就行。水不在深,有鱼则灵。在此泉旁,神智清醒。鱼跃水中悠,蝶舞水面映。泉水叮咚响,春风柔和吹。可以赏桃林,聆泉音。无噪音之乱耳,无污水之扫兴。济南趵突泉,峨眉老松林。游客云:孰比我清!”此文比照《陋室铭》的体裁,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明媚春光的喜爱,并表达了对噪音污染、水污染的批评,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模仿过程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动用典型化的手法,对以往储存在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充分发挥创造想像,从而表达美、创造美。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能产生教书育人、陶冶情操,开发学生智力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不断加强。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看,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其教育功能具有多元性。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以审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

1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认识美,感受美

在新的语文课本中,有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真谛与意义,表现人生价值之美;有描写自然世界的壮丽和神秘,反映祖国大自然之美;有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间真情之美;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均衡发展所表现的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之美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教学互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1.1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景图。这幅巨大的春景图又由“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图构成,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写镜头,但又结构严谨,交相辉映,形成完美的整体,所绘之景充满着生命活力,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写春草,描写它“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草如茵的草的物点。花儿是美的,春天的花儿更美。在这幅春景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烈情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花争相斗妍,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意境与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2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之美:形象是指课文中人物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与和谐体现。人物形象的感染是无穷的,学生通过美好形象的感染,便能激活其对人物的爱与恨、美与丑的判断潜力,并诱发他们爱美情感的产生。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通过老头子人格魅力的剖析,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被他像这“芦花荡一样美的博大的”心灵所感染。又如童话《丑小鸭》,作品通过“丑小鸭”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它坎坷经历的叙写,突出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地追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启迪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我向往。再如教学《老王》、《信客》,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平等互爱,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诚信无私而赢得社会尊重与爱戴的完美形象,从而体验到人间的爱与善良的社会之美。

1.3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体验语言的艺术之美:从审美角度讲,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体现,它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功能来反映客观事物,再现艺术之美。如《桥之美》这是篇采用描写和抒情手法来展现“桥之美”的小品文,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和摘句、析句等训练,品味文中优美句子的情味,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2联系学生生活,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

除从教材中认识美和感受美外,还应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发现美和体验美,新的语文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结构板块。所谓综合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特点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其中实践性就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实践体验。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其学习内容更多的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发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进行综合性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运用“综哈性学习”实现审美教育,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可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编排中,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获取美育因素,进行审美体验;可让学生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到野外观察大自然,摄取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欣赏雄奇壮丽的自然杰作,感爱大自然浓郁的神韵,提高审美情味,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可让学生到社区或农村,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是学生获得审美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洞察社会现象,甄别美丑与真伪,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吸收美的营养,逐步确立人格形成的价值定位。还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进行专题调查访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如雨后春笋,构筑了一个广阔的、文明而美好的社会平台。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从中获取审美信息,接受美好事物的情感熏陶,感受社会对心灵的呼唤,追寻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之梦,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陶冶美好心灵的教育目的。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第五篇:审美教体验磨练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阜宁教育局

韩卫东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因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为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努力,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审美教育,应善于实施审美教育。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善于体会形象,感知“美”。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作为人的类属,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事、景、物写进作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体会形象,就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我在教冰心的《小橘灯》时,抓住了课文中描写小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通过对其中两个“好”字的讲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像,使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更加清晰,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二、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

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而要使学生“入情”,只有先“动情”于已,而后才会“辞发”。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平实,叙写也朴实无华,表面上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人们生活中“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与父亲的情感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那充满人间至爱的父子情便会从作者平淡朴实的文字中奔涌而出。我再要求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反复朗读,去感受一下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再如教朱自清的《春》,教学过程中我调动了学生自身的经验,去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教这篇课文时正值秋令,于是我就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秋的成熟,发现自然界不同形态的美,领悟春华秋实的自然哲理,联想耕耘收获的人生价值。这样,“审美场”就形成了整体效应,使学生得到了一定的审美教育。

三、善于发挥想像,创造“美”。

所谓想像,是把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叶圣陶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人的想像力神通广大,它可以“思接千秋,视通万里”。例如学习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我让学生联想我们众多的石拱桥,如“万年桥”、“太平桥”等,去想到我们古老辉煌的历史,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通过想像,进行组合和创造,从而呈现出一个完整统一的完美的图画,创造出“美”。

如讲《春》,我就让学生联想到有关春的名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让学生联想李白寄托对友人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联想和想像,则更能体会诗中创造之美。

想像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表象,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的参与。如看到太阳,就看到了希望,看到绿叶,就充满了信心,看到干柴烈火的燃烧,可感受到男女之间炽热的感情,看到小草绿了,可感受到春的到来,感受到春风拂面,百花盛开。如此种种,就是抽象思维的过程。想像中参与抽象思维的教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四、善于通过比较,欣赏“美”。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没有比较就没有美。因为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的一种方法。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运用比较最能显示事物的形象意境美。而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把握住这一点,则必会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将百草园中的兴趣盎然,是童年的乐园与三味书屋的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在这种形象化的对照中体味到了文章的意蕴。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启发学生自已学会将精湛词语与其相近词语进行比较,仔细品味它们在一定的语境中的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的艺术匠心,这对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极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典故,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斟酌,让学生在学习中加以注意,体会其不同点,想像其意境。同时,也可以把两首内容相似的诗从各方面(如感情、风格等)进行比较,从而能使学生容易进入课文的意境。

语文美育是一个复杂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过程,它在语文教学和塑造人格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理解语文美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特征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的修养。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特征浅析作者/ 窦榆俊审美活动造就诗意的人生:席勒曾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美的途径,并力求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

    漫谈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漫谈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歌唱点燃情感之火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曾说:“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绝不能把音乐关在屋子里,成......

    谈朗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谈朗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

    (论文)刍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模版)

    浅议初中语文的审美教育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宁谷中学:娄明英 【内容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审美教育又被提上了日程。本文分别从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怎样在语文教......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的审美教育 杨昌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成为语文美育实施的重要阵地。小说中蕴含许多审美因素,如语言美,结......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论文

    摘要:在现代教育事业中,新课程改革愈加要求学校及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语文作......

    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定稿)

    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速率的加快,教职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从而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学生......

    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环境的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学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迈向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及审美观念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其可以提高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