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基于简单设问的深度对话
简单设问: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密码
案例背景:
《船长》是苏教版语文六上的第7课。文本篇幅长,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课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学会品读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品质性格是我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引导者,我思考:我需要用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品读语言、文字,走进场景深入船长的心。课堂上问题提出后作为学生一定会思考:老师的问题指向哪里?我思考什么?回答什么?,如何把握课前学习目标预设和课堂效果的生成,经过向师傅和有经验的老师请教,我认清的方向,用简洁但不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深思,其实就是“让学”,把读、品、悟、说、写的自由还给孩子。
案例描述:
上课后,齐声朗读了事故发生时的情形,渲染了课堂气氛,通过粗品第一道命令学生初感了船长的人物品格,引导学生学习第5小节,读文品句,将此时的“乱”读的入木三分。通过对文本进行合理处理,制造了 “矛盾”,“可是,后来乱的不可开交的人群却有了很大的变化。默读6~24小节,找出并划出描写这一变化的句子。”,“救援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让学生心中的问题更多了,怎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刚刚乱的不可开交,此时怎么井然有序了呢?刚刚船长说了什么啊,会让人群产生如此大的变化?疑问心生。我抓住这个矛盾冲突时刻,进行了下一个板块的教学。
师:是什么让人群产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原来黑暗中人们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齐读7~21小节。
师:自己大声读一读这一段对话,思考,这一段对话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这一段对话,很特别。非常简短。师:几字成一句,简短有力。还有吗? 生:这一段对话,没有告诉我们谁说的。
师:是的!这一段对话没有提示语,因此读起来简短有力。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加上提示语后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学生对比读)
师:刚刚我看你在笑,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因为,加上了提示语后,读起来特别啰嗦、麻烦。
师:很好!不用提示语读起来特别简短有力。我请男生做船长,女生来做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一起来简短有力的读一读这段对话。师:此时,船长为什么和二人如此简短有力的说话? 生:因为此时,船上的情形不容乐观。
生:因为,船长希望让通过这样一段对话让船上的人群了解情况。
师:是啊,此时十万火急啊。请同学们,再一次默读这一段对话,思考船长的哪些话让人们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了呢?然后同桌交流
生:船长的问“炉子怎么样了?火呢?机器怎样?”让人群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船长问的问题都是关于此时船上的情况,让人们知道此时的事情很严重。师:说的很棒!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问题。还有吗?
(此时,班上很多孩子举手。)生:我觉得这一大段对话让人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船长的话非常有力,而且他在告诉船上的人,如果不抓紧时间我们都不能出去。
生:我觉得“哪个男人赶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让人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船上的人都害怕被打死。所以,都安静下来了!师:很会读书!还有吗?
生:“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让人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只剩20分钟,但是船长却说够了,他告诉人们必须要听从指挥,如果不听从指挥时间就不够。
(此时,学生还有想说的。)
师:是啊!此时船长句句如令,沁入人心。在你心中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生:镇定机智。生:冷静、勇敢 生:关心弱小
师:自己捧起书,大声读一读这一段对话把你心中的船长读出来。
(生自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这样一段对话。
案例分析:
一、简单的设问导向性强
这个片段的教学是我整个教学中的重点,简约的设问并不是教师对文本肤浅的认识,相反简约的问题是教师对于文本深度解读后的凝练,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本段教学中,“这一段对话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问题提出后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思考、观察。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发现文本形式和内容上的密码。(1)船长语言简短,几字成一句,一句为一节,一节为一个问题。(2)船长说话有力,话虽简短但是字字有力,句句有思想。(3)写作手法上。和我们平时写作时有很大的不同,这一段对话没有提示语,这与当时的情形相吻合,情况十分紧急容不得半点怠慢。
二、简单的设问需要从一而终
如果简单的问题是凝练出来的,学生在交流的时候,这一个环节问题一定要从一而终,“船长的哪些话让船上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了呢?”“你心中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这样具有个人见解性的问题,如果开始提问和中途提示时的问题不一样的话,学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过去,我常常犯很大的错误,问题提出后,等到学生读好课文时,我又把问题给变了。究其原因,一是紧张,二是对自己要引导学生学什么不是很明确。
三、简单的设问有深度
简单的设问不是课文内容分析式的问答,比如这一段教学如果用这样一系列问题来引导“船长说了什么话?”“他对谁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救援工作时间够吗?”“怎样够?”等,让学生在文章里找答案,学生没有真正的在问题的引领下深入语言文字的背后去品读,只是在语言文字的表面寻找老师的标准答案。而在,这一段教学我的两个主要问题“这一段话有什么特别之处?”和“船长的哪些话让船上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了呢?”引导学生先研究写作特点,再深入人物内心。不仅,得言、得意,更得法。学生知道了该怎样品读文本语言文字。
四、简单的设问需要简约的教学流程
简单的设问提出之后,课堂应该教给孩子,让孩子沉浸到文章中去读、品、悟、说、写,课堂是孩子的,教学流程越多孩子的时间越少,把教师的时间凝练、挤压剩下来教给孩子,让孩子在问题的引领下学会学习。在本段教学中,我坚持不用大量的补充资料、图片、音乐、视频,坚持把时间交给孩子,默读、齐读、浏览、分角色读、男女分组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见解,每一次读都有新的认识。同时,交流环节把说的机会都给学生。由于这个班的学生非常优秀,因此我并没有太多点拨的机会,如,“你注意到船长所说的都是„„.”“你看每个人的话都„„.”等,即使面对不太善于表达的学生,我们还是把说的机会给他们,只是我们更多的是提点。
过去,我总是认为,阅读课堂自己语言越多、越美、越好听,学生的认识越深。可是,真正到了让孩子说的时候,他们很“无语”,对文本无语,对语言无语,对文字无语,对感情无语。而通过这节课,我真正的认识到,深度对话基于简单的设问,把阅读时间真正还给孩子。
第二篇:【职业化成长】工具29:深度对话
【职业化成长】工具29:深度对话
一、何谓深度对话 深度对话,是指团队成员采取固定时间面对面对话,每人说出心中的假设进行集体思考,找出问题的成因,得出超过任何人的见解,激发团队潜在智慧,共同解决问题,促进组织成员的凝聚力。深度对话可促进团队深层关系的发展,使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真正实现“1+1>2”的效果,使团队智商远远大于个人智商,最终达成团队共同的目标。
二、沟通的层次:争论、讨论与深度对话争论、讨论、深度对话作为3种特定的沟通方法,可实现不同的沟通目的。争论是一个对抗性的词语,它意味着要么获胜,要么失败,因此,人们会坚持自己的态度,拒绝提供那些可能削弱自己地位的证明材料。讨论会使隐藏在矛盾之下的数据、理由浮出水面,目的就是分析数据、制定决策并解决问题。深度对话是一种共同思考的做法,它不仅包括平航赞同者与质疑者的关系,还会不断扩展谈话主题,对矛盾产生过程和原因进行反思。在讨论中需要做决定,而深度对话则要反复探讨复杂的议题。讨论经常导致争论与对立。不利于充分发挥团队的功能,而深度对话则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进入深入的、高层次、高质量的沟通、倾听与共享,达成深入的理解和共识,增进团队的凝聚力,使团队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当团队中发生了一些挑战性事件时(如对公司新战略的质疑),人们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人们可能会支持某些极端做法和相互矛盾的方案,而且似乎很难协调这种差异。如果领导者或团队支持者在领导团队方面很有技巧,就可以通过对话,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想法、假设和愿景,通过建设性的对话,使某些顽固的想法凸现出来,使团队达成新一轮的谅解,由此才能产生新的行动方案,并且就新方案达成共识,这在对话之前几乎被认为是不可能的。未来企业许多的无形资产来自与员工的集体智能,深度对话的历程可加速这一知识资产的积累,在开发新产品、做出重大决策或在讨论企划案之前,进行一次深度对话会提升你的决策品质。深度对话是团队作为反思性学习过程所使用的一种工具,他像一个教练,教会我们整体搭配艺术,在反思中学习、在共享中学习、在反馈中学习,使我们通过学习与团队一起成长,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如果我们知道深度对话应具备的条件和进行深度对话的步骤,自然就学会了深度对话,下面分别就这两个问题进行阐述。
三、深度对话的基本功能客服习惯性防卫习惯性防卫惹的祸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过去长期思维的习惯是“向外看”,出了问题习惯“归罪于外”。我们总是想要改变世界、改变别人、难以想到改变自己。二是即便想到改变自己,多数人还是习惯改变自己外在的行为方式,比较难想到改变自己内在的信念、经验、思维方式,而这个层面上的东西是隐形的、不易察觉的,难以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旦形成模式,又是根深蒂固的,并在不知觉的状态中持续它的影响。要客服习惯性防卫,首先必须认识到这种习惯性防卫的存在,然后再通过掌握互相探询的技巧,“反思”及“探询”行动背后的原因,以增加自我心智模式的审视,逐步客服习惯性防卫。有技巧的管理者知道如何处理防卫,他们的做法是自我揭露,并以询问的方式探究问题。当团队能够以“自我揭露”和“兼顾探询与主张”成功地处理防卫时,团队成员就更加看清彼此的思考,也建立起处理自己防卫心态的信心。观察自己的思维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集体的,我们不能只通过个人加以改善,必须将思维看做是整体现象,他起因于我们如何互动以及如何交谈。人们的思维本身是松散、不严谨或不一致的,“深度对话”是要超越任何个人的见解,变成自己思维的观察者。当一群人进行“深度对话”时,他们是以开放的心胸面对彼此之间一股更大的智慧之流,就像有他自己的生命一般自由发展,参与交谈的成员并不介意自己的意见或看法是否得到胜利。在此过程中,团队一起思索复杂的问题,各自表达其观点或经验,并自由地对这些观点或经验提出验证。增进集体思维的灵敏度集体思维是一个过程,像是源源不断的水流,平常的思维方式像是网眼过大的网,只能拦住水流中粗大、最显著的要素,而在深度对话中,一种超乎正常思维的灵敏度发挥出来了,它能网住水流中那些细微的、本质的东西。集体思维产生的灵敏度存在于真正智力的根部,深度对话可以帮助我们察觉彼此思维中的不一致。深度对话的理论表明:除了团队效率的衰退,在人类观察世界方式的本质中存在一个更大的危机,那就是在我们的思维中,过去将世界进行分析、分割和分类的方式,其是否合理正确?以往对任何事物都会使用这种方法:先分析,然后再综合、还原,就认为对事物或运动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永远沉迷与这些分析、分类的方法,浑然不知这种“分”的方法竟是“人为”的,人自创的,并非自然本身的存在,而深度对话能帮助我们摆脱由分割导致的思维模式。
四、怎样做好深度对话对话者——工作伙伴只有把团队成员视为自己的工作伙伴,才能共同深入思考问题和进行深度对话。因为思想本身是具有参与性的,视彼此为伙伴才能在思考过程中接纳别人,使每个人的思维不断得到补充和加强,从而产生较好的互动。同时,一旦视彼此为工作伙伴,就会减少或消除那种将假设悬挂出来的不安,会更有利于敞开心扉讨论问题,推动深度对话的进行。而随着深度对话的推进,团队成员更会觉得他们是建立在一种新的、更深入了解,他们会发现那些原先与他们没有多大共同之处的人,也会有伙伴的感觉。辅导员——团队学习的重要角色在深度对话的初期,需要有一个掌握深度对话原理和方法的“辅导者”,能想方设法灵活地引导有所保留的人,同时适时地加以制止争执,可使深度对话持续有效的进行。如果缺乏熟练的辅导员的辅导,过去的思维习惯会不断的把我们拉向讨论,而背离深度对话。辅导员既不是老师,也不是领导,辅导员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对深度对话结果承担责任,做好过程顾问。辅导员基于对深度对话理论和方法的精熟,可以像其他教练那样,帮助团队成员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参与去影响深度对话发展的动向。讨论——深度对话不可或缺的搭配讨论是不同观点的呈现与主张,同时能对整个情境提供有利的分析,而深度对话则是将不同的观点呈现后据以发现新的观点。在讨论中需要做决定,而深度对话则需要探讨负责的议题。深度对话与讨论两者均能引导行动的方向,讨论的焦点往往是行动,而新的行动则是对深度对话所产生的副产品。深度对话一定要和讨论融合使用,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果。
五、深度对话的步骤邀请参与者志愿加入“邀请”在这里的意思是让大家自愿参与,把机会给大家,凡是对这个机会感兴趣的人,就可以参与进来,不要强迫别人。如果你强迫别人,别人就可能应付你。另外邀请也包括在寻找话题时,应该由大家自己来决定,而不是辅导员一厢情愿。就共同主题开始发言在寻找对话问题时,尽量找一些共性的问题,不要选择只涉及到个别人的话题,大家可以将一些团队存在的问题作为主题,让大家都有思考的可能。有了主题之后,大家开始发言,先让每位参加者就这个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好限定时间。这时其他人要注意聆听,不论是赞同还是反对,你都只能保持沉默。视歧见为机会当每个成员过去深藏不漏的想法都一一曝光后,每个人都可能受到冲击。因为他们突然了解了许多原先并不了解的东西,或他人的想法,或他人的价值观,甚至包括他们自己的心智模式都可能是原先不曾完全清楚的。此时每个人可是觉得自己好像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洗衣机中,似乎没有一个观点能代表全部的真相,没有一个结论有决定性的效力。事实上,他们不得不直接面对的正是冲突的根源。歧见的产生是深度对话得以继续深入的前提,在讨论和深度对话中若没有不同意见,反而显示团队学习进行的速度可能太快了一些。因此有效的深度对话还应“不断设法让几乎无法察觉的歧见浮上台面”。事实上,一个杰出的团队并不是没有冲突,杰出团队内部的冲突往往具有建设性。让参与者说出彼此的差异发言完毕后,参与者已经明白了彼此之间的差异,这使,最好给他们一个说出差异的机会,觉得别人说的是否正确,为什么?你的主要立场是什么?这时,辅导员要掌握好节奏,同时记住,不要试图去纠正别人的观点,要注意聆听,不仅要听发言者的内容,还要关注发言者的本质意图,同时还要注意他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自我观察在跟别人讲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光讲结论,要把自己产生这个结论的推论阶梯给别人展现出来,因为你展现出来的时候,即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了观察,又请别人帮助你观察。这就提供了一个自我完善的机会,一个完善自己的过程。一定要讲清楚:你掌握了什么资料,你选取什么样的资料,你对这些资料赋予什么意义,然后你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如果已经这么考虑了,就已经开始了自我观察、自我改造的过程;如果没有,那么这一阶段就应该开始这么做了,为了看得更清晰,可以将他们写下来。深度对话的技巧都在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我们观察自己和团队的思维。一旦我们看清了自己,看清了自己的思维在哪个地方发生了跳跃,在哪个地方选取的资料不对,我们就开始转变了,这就叫自我观察。“悬挂”假设所谓的“悬挂”,包括悬挂判断与悬挂情绪两件事,不去判断他人和自己看法的对或错、真实或虚无、聪明或愚蠢,这样不容易引起情绪性的争辩或习惯性防卫,从而维持创造的气氛。激发共同创造力探究各种假设根源之后,参与者可能会有比较一致的假设,这时,每个人都写下现在自己对主题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大家在进行探询。在这样的交流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被激发突破性的智慧和创造力,并且领悟到共同的语言之美。对话结束后,再给每个人两分钟的时间,说出他现在的看法和观点,以激发共同的创造力。通过上述深度对话演练,人们会更加意识到深度对话的真正内涵,以及创造出的思考和感觉过程。
第三篇: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范文)
深度对话,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王
莺 wangy@msit21.com
一、思考背景:把理解当作了唯一的学习目标。
(一)语文课该给孩子留下什么?
①留下语言(字写对 书读懂
话说好
文写通); ②留下形象; ③留下感悟;
④留下终身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能力。
(如何从聚焦教师“教”的课堂,转型为聚焦学生“学”的课堂)阅读教学是披文得意的过程,也是一个缘意习文的过程。
(二)学习1.要素: ①行为主体:学生 ②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知识:了解、理解、应用 技能:模仿、独立操作、迁移
过程与方法:感受、参与、尝试、寻找、讨论、合作、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领悟 ③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2.四大转变:
由强调学科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进而强调课程的会话本质; 由强调目标到强调过程的价值;
由强调教材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由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整合。3.一节好课:
①借助教材的特色、妙处,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②这种特色、妙处的感悟,必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得以实现。③把这种感悟及时通过尝试实践,内化为能力、素养。
二、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者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追求完美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一)在对话中成长:与教材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理论对话; 1.学会与教材对话:用足教材,开发教材。(1)阅读视角:读者、教师、学生 写了什么?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2)教材的特色、妙处:
① 文本的精华区(选择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都有教育价值的语料)②认知的冲突区 ③知识、经验区
文本细读----语言(字斟句酌):本语言的关键点:精华处、矛盾处、空白处 文本细读----多向潜入:优化活动形式,强化主体意识(诵读、比较、还原、品评、改写)
(3)把握目标: 向心性 1)把握年段的阅读目标。
2)切合单元主题特点。(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3)依据课文表达特点。(选择兼具人文内涵和语言因素两方面都有教育价值的语料)4)扣住课后练习(课文后的练习和思考体现了教科书编者对教学重点的建议,我们要把握住。2.研究学生:了解儿童是教育学的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交接点。
每个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个别化的的历程。
教育是条失事的船,但是我们能在船上发现珍宝。 不研究学生,教师就会变成留声机。 学生不是有待填充的标准化容器,学生是有待点燃的多色彩的火把。(1)三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① 视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图片、图标和其他的视觉设备。他们习惯于通过“看到它”来“了解它”。他们有艺术感和强烈的色彩感。
利用视觉设备、小道具和流程图等来促进讲演; 布置一个有色彩的教室;
用角色扮演来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
② 听觉型的学习者偏爱用听来获得信息,他们需要“听到它”来“了解它”。他们一般在写作或跟读有关的活动上会遇到困难。
利用讨论、辩论、座谈等方式; 让学员互相重复信息;
避免使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传递重要的信息;
③ 触觉型的学习者喜欢动手的学习方式。他们需要“做”来了解它。他们经常有很好的空间感。当他们亲自参与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效果最佳。
1)提供实践的学习机会;
2)为他们提供各种触觉型的学具;
3)增加课间休息次数,允许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自由活动。(2)研究学生:
1)关注学生的尊严 2)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 3)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
4)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3)学习失败的原因: 1)缺乏自信与自尊 2)低动机 3)缺乏学习机会 4)真的缺乏潜能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米契斯《爱的教育》
1.读懂学生:“因何而起” “何以如此”
读懂学生的特点 读懂学生的基础 读懂学生的需求
读懂学生的语言 读懂学生的困惑 读懂学生的错误 读懂学生的情感
(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学习轨道;学习情感)
2.剥洋葱法:剥洋葱法是一种诊断性技术,用于识别和说明因果关系链,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问至少问:5个“为什么”,对问题一层层剖析、最终找到真相的方法。
【举例】为什么小马工作不积极? 为什么工作不积极?领导常骂我。为什么领导常骂你?他说我能力差。为什么说你能力差?因为我的方案总被退回。为什么总是被退回?他说我不会写方案。为什么不会写方案?我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案例分析:不是态度问题,是技能欠缺。所以对于没有经验的他,应该给予更多的技能指导和培训。
【举例】为什么小李工作不积极? 为什么工作不积极?领导常骂我。为什么领导常骂你?他说我能力差。为什么说你能力差?因为我的方案总被退回。为什么总是被退回?错别字太多。为什么错别字太多?我想快点做完下班。为什么想快点下班?我要去照顾住院的妻子。
由此可见:
一、人们不仅有多元智慧方面的差异,而且有智慧形成节奏、速度和方式的差异。
二、大脑并不只是认知的场域,而且是情感的寓所,在情感培养中自律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而说,学生的现有基础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问题、困惑、见解和兴趣等是教学的重要生长点。(学生的认知冲突区、学生的知识经验区)
3.符合学生的实际:学生的家庭背景、文化环境、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等都是制约学生学习的因素。
研究课标,寻求基点 研究教材,寻求原点 研究学生,寻求起点
研究教法,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三)线性的教学设计→板块式教学设计 1.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板块式教学设计是灵活的、多维的。2)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开放的、探究的。【举例】
难忘的八个字
随着年龄的增(zēng)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nǎo),我愤(fèn)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chún)!我一跨进校(xiào)门,同学们就开始讥(jī)嘲我。我心里很清楚自己,长着弯曲的鼻子,倾(qīng)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同学们问我:“你嘴巴怎么会变得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shuāi)了一跤,被地上的碎玻璃割(gē)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出来就是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shèn)至没人会喜欢我。
二年级时,我进了伦(lún)纳(nà)德老师的班级。伦纳德老师很胖,很美,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她,敬慕(mù)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故事。
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wǔ)住右边耳朵,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上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位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有人看你是否(fǒu)真正捂住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用手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每一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了右耳,然后把右手抬起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我等待着。终于,我听见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说: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朋友是什么?
朋友是春天的雨,当你伤心时为你落泪; 朋友是夏天的风,当你酷热时给你清凉; 朋友是秋天的菊,当你孤独时为你开放; 朋友是冬天的火,当你寒冷时给你温暖。
“我”?
我 眼中的“我”?
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自己,长着弯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人会喜欢我。伦纳德老师?
我眼中的伦纳德老师? 我等待着…… “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这八个字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我想说……
2.多维设计:教师即课程
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作业设计 举例:《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多维设计:学习目标、学习方式
A级目标: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理解文言词“其”“欲”“此”“皆”在课文中的意思;明白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时候,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的道理。B级目标:能对照译文,逐句读懂《螳螂捕蝉》这则古寓言;明白年轻的侍卫怎么说服吴王撤兵的。
C级目标:能自己利用工具书,独立读懂《螳螂捕蝉》这则古寓言;能运用已懂得的道理劝戒社会上一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害的人。(1)解释下列句中“其”字意思:
①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②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
3、此三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2)翻译下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
舍人有少孺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 吴王笑曰:“善哉!”乃罢兵。
(3)选一个话题,运用你已学会的道理,写一份“劝戒书”: ① 大量砍伐树木,制成木筷出口日本。② 化工厂任意排放污水,污染附近水源。③ 某些渔民大量捕捉幼鱼幼虾。3.消解中心,强化对话 教师:协助者、协作者、促进者 学生:参与者、合作者、发现者
从“剥夺”到“还给” 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
中心辐射→网络式沟通
引导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引导是帮助学生提炼 独特体验 中的“原始本意”,剔除一些“非学生本意的”误导信息。
对话的最高层次就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4.引导与评价:
1)肯定正确-----表扬要有针对性。
2)纠正错误------避免直接否定,用“反诘法”引起学生深入思考。3)揭示矛盾----把学生不同的意见集中起来,揭示矛盾,引发深思。
4)求异和求佳------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答案,又要善于比较,寻求相对较好的答案。5)延时评价----暂不作评价,而是在深入阅读后让学生再作结论。5.建立在板块式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学习的基本特征:
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 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与合作性。 学习成果的创造性与多样性。
(四)学会与自己行为的对话
【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全景扫描,微格分析】 观察、分析、研究“对应学生的教学”(每一个学生学习实况和教师态度、行为回应之间的联系)。
一般的课堂观察内容 1.教学结构记录 2.教学活动转换记录 3.课堂提问记录 4.课堂反馈记录 5.结构性语言记录 6.学生语言流动记录 7.学生学习状态记录 8.移动路线记录 9.叙事性文字记录 10.师生语言互动分析 我们观察什么 课堂环节及时间分配 有效提问 应答和理答 教学活动的转换 学生参与度
学会与自己“个人理论”的对话——【撰写教学反思日记】
理清自己的教学问题及成因 梳理一段教学经验 整理一则教学案例
不断地与新理念、他人作比较,提出改进实作的教学设计
(五)学会与理论对话
理论学习: 用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实践。 探究学习:在理论的观照下,进行有目的的探索。
三、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1.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能力;往前发展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学生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这节课就是没有意义的。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就是有效率的课堂。如果一堂课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3.生成性。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现在的许多公开课容易出现准备过度现象。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我是为学生上课,不是给来听课的人表演。这样的课才是平实的课,才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四、对话中成长
读懂学生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独立而充分的研读活动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是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多层次的练习与和教师的及时引导是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对教育的一种理解与领悟,是一种默会知识,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它来自于课堂,从一堂堂课中萌生、滋长起来,在一次次师生交往、同事对话、专业引领中得到涵养。教师应具备四大能力:
◆知识加工能力: 教师对知识(教学内容)的理解、组织和变换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师对学生实际、课程标准、教 学内容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的能力。把教材的妙处浅化、生活化、通俗化。
◆主题沟通能力:教师围绕教学主题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洞察和理解学生的能力。◆实践—反思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监察自己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对它们的合理性(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和所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以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
优秀的教师,既是创造者,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也改变自己。
手头再紧,也要买书; 工作再忙,也要读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房子再小,也要有书橱。
北师大肖川
第四篇:说明文,设问
篇一:说明文的答题技巧
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策略
一、说明文的类型:
从说明的对象分:事物或事理说明文 ;从说明的语言分:生动或平实说明文
【注: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二、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1分;说明方法作用1分;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点1分)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⑦.画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通俗易懂解释了对事物的特征/事理。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⑩.引资料:更具体、更充实的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①.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②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
③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五、说明文的结构形式有:①“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②并列式、③递进式等。
六、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
七、说明语言
类型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格式:答:“××”一词是....意思,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
类型
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格式: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类型
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格式: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
(4)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1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八、说明文文段的作用:
(一)标题的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的修辞方法,××地写出了说明对象的××的特征(具体分析其作用。)
基本格式: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注意事项:
① 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
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
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 《让脚告诉你》:题目的作用:
①内容上:表明了说明对象——脚语,说明脚能够真实反映人的心理性格等;揭示说明内容。②表达上:“让脚告诉你”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 《今天你低碳了吗》:题目的作用:
①内容上,“今天你低碳了吗” 的询问语气,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低碳生活;倡导人们践行低碳生活,揭示说明内容。②表达上,用询问的语气设(二②结构上: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③ 阅读心理上: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例如:《森林中的绅士》中首段的作用:
据说北美洲的森林中有一种“得天独厚”的野兽,这就是豪猪,这是“森林中的绅士。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把豪猪比作“森林中的绅士”,引出说明对象豪猪,概括
篇二:说明文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的定义
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根本任务,以解释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文体。
二、说明文的四大要素
说明对象 说明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一)、说明对象:(1)具体事物(称为事物说明文)(2)抽象的事物(称为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特征:
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
(三)、说明方法: 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画图表、摹状貌、引用、举例子、打比方
1、下定义说明方法
(1)概念:用简洁、准确、科学的语言概括地介绍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法就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注意事项:①下定义不能用比喻句和否定句,一般用陈述句。
明对象的属性,找出说明对象的特点。③下定义时,语言简洁、明了。
2、作诠释说明方法
(1)概念:就是对说明对象作一些解释说明。
(2)作诠释与下定义的区别:下定义在语言、句式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必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作诠释比下定义要自由灵活,它不要求完整的揭示事物的全部本质特征。
注:区分作诠释与下定义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大部分适应,不是所有都行)
3、列数字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具体数据来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2)作用(好处):数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使说明更简明、精确、具体、更有说服力。
4、分类别说明方法
(1)概念:将所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范围和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和方面,一类一类地进行说②下定义时,应认识清楚说
明的方法。
(2)注意事项:科学的分类要做到正确、对等、包举(详见书上184页)
(3)作用(好处):眉目清楚、条理分明。
5、作比较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不同的事物之间(横比),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纵比)、不同方面之间的比较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2)分类: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3)作用(好处):更准确的说明事物的特征
6、画图表说明方法
(1)概念:运用表格,图形来直观明了的说明事物的方法。(2)分类:图和表
(3)作用(好处):①图的作用:可以把较为抽象或者复杂的说明对象直观化或形象化。
②表的作用:使复杂的内容表达得简明、清晰。
7、举例子说明方法
(1)概念: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2)作用(好处):更直接有效的说明事物或事理,有较强的说服力。
8、打比方说明方法
(1)概念: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说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2)作用(好处)使说明事物或事理形象化,使其通俗易懂。
9、引用(也称为引资料)说明方法
引用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诗词等。
10、摹状貌说明方法
是描摹事物的形状和外貌,使人感受形状更为形象,具体。
(四)、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程序顺序(少见,了解即可))
1、时间顺序:
以说明某一事物发展过程为目的的说明文,经常按事物形成的时间顺序来说明。
一般来说,对事物的历史沿革、人物的生平经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的介绍都采用时间顺序。或从古到今、由今到古、从起源到发展。从萌发到成长??
2、空间顺序:
以介绍建筑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建筑群的相互关系,自然风光,物品构造的说明文可采用空间顺序。从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或物品构成部分的组合依次说明,或上至下、或下到上、或外到内、或内到外、或远及近、或由前到后??
3、逻辑顺序:
用于说明事理说明文。是按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由层次的说明。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3)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4)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4、程序顺序:
专门用于阐明某些操作过程。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实验步骤等。
三、说明文的语言
1、语言要求:真实、准确、简洁
2、语言特点:(1)平实(2)生动活泼,幽默有趣
四、说明文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又以下几种:
1、总分式。它包含三种形式:总——分;总——分——总;分——总
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例如《向沙漠进军》写征服沙漠的方法时,采用递进式结构,即先写如何抵御(守势),进而写如何进军(攻势)。
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式并列的、平等的。例如《蜘蛛》在介绍其身体机构时,对葡萄状腺、腹合腺、腹管状腺、梨状腺等作并列时介绍。
4、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在说明获得事物的两种途径时,先写绿色植物如何自养,然后写兔子怎样吃绿色植物,然后在写老虎怎样吃兔子。
说明文写作指导
一、如何介绍学校
1、可以以介绍学校建筑布局,重要景点为目的,采用空间顺序。在介绍建筑物时,就有必要写出它的形貌、面积、边长、周长或直径,建筑物的方位、间距、宽度、高度等。可以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2、也可以以简介学校的发展变化为目的,采用时间顺序,向读者讲述学校从过去到现在直到将来的发展变化。
二、如何介绍动物
各种动物都有不同的特征和习性,在说明时,主要从动物的历史、外貌、功能、习性(包括捕食、吃食、起居、活动等方面)、用途进行介绍。
三、如何介绍植物
写植物类说明文,主要从它们的类别、形态、习性、在栽培方面及用途(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进行说明,既可以作单项说明,也可以综合说明。盆栽的鲜花、可口的蔬菜,常见的树木都可以作为你的说明对象。注意你的目的,选择好顺序。
四、如何介绍日用品
1、可以介绍它的发展史,如服饰的发展史、茶杯的发展史、刀具的发展史等。全篇以时间为序,介绍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2、可以介绍日用品的形状、结构、用途、功效、实用方法。
五、如何介绍书籍
主要从书籍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背景、内容提要、编排体列、出版情况、版本、学术价值及社会上产生的反应等方面进行说明。在说明方法可用列数字、作诠释、作比较、分类别等,且语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六、如何介绍小制作
写这类说明文,必须按制作程序进行介绍,如要准备什么材料,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等,在选用说明方法时,要考虑内容的需要,如材料的类别、长短、高矮的数据,必要时可以画图以作补充。
七、如何介绍学习方法
介绍学习方法,其一:要注意说明的步骤,如这方法是如何总结出来的,这方法在指导实践中又哪些实际效果,使用这些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等。其二:要注意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别说明,理论上可用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在实践上可用举实例、列数字来说明,还可以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这种方法的好处。
说明文应用指导
1、“计算机”以其体积小,功能多已迅速成为各界人士特别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好帮手。请以《好帮手“计算机”》为题,写一篇介绍它的说明文。
写作指导:应抓住“计算机”的特征:体积小、功能多、实用操作简单,从“计算机”的外形、构造、功能、使用程序等方面依次介绍。可用下定义、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急速变化,这从发型的改变中可见一般。请你认真观察这一现象,自拟题目,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写作指导:要写好这篇短文,关键是要抓住“变化”一词,展示出男女发型在长短、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变化。为突出重点可选取其中一点详细说明。分类别、举例子、摹状貌、作诠释、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比较实用。另外,“变化”中折射出来的思想,可在文末画龙点睛的议论得以实现。
3、假如你是房屋设计专家,通过社会调查,你设计了一种很有特色的户型,请你为这种户型写一份说明书。
写作指导:该题属于建筑物一类的说明文。最佳的写作方法是:(1)、先设计出特色户型,把示意图画下来。(2)、确定恰当的空间顺序,详细分明地依次进行说明。(3)、表达上可兼用恰当的记叙和描写。这类说明文成败的关键是说明顺序是否清晰。
4、从小到大,你一定无数次参加过班级的清洁大扫除,那么,你是否思考过:扫除的步骤应该怎样安排才会达到用时最短,质量最好的效果呢?请你认真安排,并对自己的设计作出清晰的说明。
写作指导:该文本质上是一篇程序说明文。先对整个大扫除的过程作出合理的规划,然后确定写作顺序和写作重点。写作中可用列图表、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需要特别重视的是不要写成了记叙文,语言一定要流畅、平时、准确。
5、在众多的体育运动中,一定有你擅长和热爱的一种。请你以《我最热爱的体育运动》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一般可以着重从运动器材、运动人员、运动方法、运动规则、运动作用等方面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这种运动的历史、影响也可以作简要的介绍。
数字趣谈语文基础知识
? ? ? ? ? ? ? ? ? ? 一条线索:指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每一叙事作品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但主要线索往往只有一条。二种描写:指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学四大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说明文的四大要素: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记叙文的四大顺序:顺叙、插叙、倒叙、平叙 文章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文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常见八种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设问、反问 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
图表 篇三:说明文常识
《细菌的启示》
备课人:李玲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复习旧知 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细菌的有关知识和有害细菌对人类的危害及其防治。
3、把握本文的主题。
1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 以知识。
2阐明事理
3它事物的本质东西
4子、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下定义、作诠释、画 5空间、逻辑
6简明
明文、事理说明文
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总分总
1有哪些性质和特征?分别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老”列数字,作比较。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举例子。
性”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文常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理,目的是给人、对象:介绍事物、、特征:区别于其、说明方法:举例图表、摹状貌等、说明顺序:时间、、说明语言:准确、、说明文的分类: 从对象上:事物说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
分总
一、自主学习、读课文说说细菌特征一:“生物界元特征二:“无所不在”特征三:“发挥重要特征四:“不可毁灭
特征五:“寄生”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
2、课文讲了哪两部分内容?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哪两方面?
第一部分:认识细菌;
第二部分: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
细菌对人类进步观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进步与细菌的简单化、退化;二
是人类所谓的没有美感、不舒服、没有尊严、恶心的寄生却是生物世界中重要的生存策略之
一。
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
1、举例说明,作者列数字时有何特点?(请举出具体语句说明)
其一,数字间形成比较关系;其二,举出极端或典型数字;其三,数字与日常生活联系,给
人事实确凿、深刻形象的印象。
2、本文是一篇精彩的演讲,充分展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请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品析。理
解作者是如何将抽象、陌生的科学知识化为明白易懂的感性说明的?
3、本篇演讲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至少概括三点)
(1)大量的通俗口语表达,包括通篇为简洁明快的语言、使用为数不少的传神的口语词汇
和明快的口语短句。
(2)使用听众熟悉的、典雅、贴切乃至传神的书面词汇。
(3)因大词小用和事物间的巧妙联系等产生风趣幽默感。
(4)由于简短、明快、风趣、设问、感叹等,使其充满对话、交流的语气。
三、拓展提升
1、课文题目是“细菌的启示”,那么你从细菌身上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2、演讲结束语说:“我愿意 以危机时刻讨论无用之学的执著和从容,达到与同学们在精神
和意志上的相互砥砺。“结合课文中的语句具体谈谈你的理解。
四、小结主题:
本文通过介绍细菌的性质与特征,以及生物界中的寄生生存策略,告诉人们对待社会生活中
的寄生行为,不要过于激动烦恼,要以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态度,心平气和的与这些不良
行为作漫长的斗争 篇四:二 阅读题的设问类型
二阅读题
的设问类型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句的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有所帮助.篇五:说明文的结构框架 说明文的结构框架
2 3 说明文知识点识记口诀
给人知识说明文,介绍事物阐事理;
基本要求抓特征,多用方法来表意;(特征:事物的特征;方法:说明方法)图表数字和举例,诠释分类下定义;(画图表、列数字、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
还有比较和比方,阅读写作要注意;(作比较、打比方)
说明顺序只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
说明语言要准确,简洁平实求浅易;
总分并列和递进,说明结构细分析。(总分:包括总分关系、总分总关系和分总关系)
六、感悟说明语言。
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更、也许、常常、在当时、绝大部分、主要、几乎??)能否删除或替换,为什么? 语言准确类答题方法: 1.“××”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2.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这样的题目分四步: a:判断,一般是不能删
b: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4 c.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等
d结尾一定要有这样的句子: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答题模式:不能删。因为“××”词表示??,删掉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这与文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开展设问教学(精选)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开展设问教学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初中语文课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文章就自己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结合教学的实际谈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的一些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意识;设问教学;策略
一、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提问时要面带微笑,切忌态度生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举手投足以及师生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提问时教师表现出不耐烦,动辄训斥、刁难,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生厌,阻碍教学进程。相反,老师面带微笑、用期盼与鼓励的目光则增强学生的信心,使其思路清新,回答准确,语言优美,从而更加喜爱老师和这门课程。
另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第一前提,就是尊重学生。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情智现状。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相信学生的可塑性。尤其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切勿草率武断地否定学生的异论。课堂教学氛围应该是民主的,教师和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是平等的。
二、设计“矛盾”,激活思维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学生对于文章的赏析过程很多都是被动的,他们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较为平淡,很多学生认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找不到成就感,因为解决的问题都能从教材中“读出来”或者从教师的口吻中“等出来”。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在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都是在了解一个新的故事,刚开始是很难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认真的研究教学内容,最大限度的整合教材、教法和学情三者之间的关系,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矛盾”,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压力和挫折,形成心理上的冲突和紧迫感。面对着矛盾,学生会情不自禁的尝试着去分析和探究,那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讲授文章《孔乙己》一文时,由于文章创作的年代相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久远,他们不太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更不能理解孔乙己的人生遭遇,对于文章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会太浓厚。如果能巧妙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感到课堂的压力,他们自然也会认真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去了。如教师可以这么设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学生对于简单的问题开始是不知如何作答,这会迫使他们认真地研读课文。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文章的教学难点。看似简单的问题矛盾,却能极大的激活学生的思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问题的设疑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符合课文实际,千万不能无中生有,故弄玄虚。
三、转变问法,变直为曲
语文课堂的提问大多都是直来直去,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异性和启发性,多数都是为了答案而设计问题,为了引出答案而构思问题,学生对这类问题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出现抵触和敷衍的学习态度。初中生喜欢新颖有创新的东西,为此在问题的设疑中可以转换形式,变直为曲,做到活学活问,迫使学生开动脑际,实现跳跃式的课堂理答形式。例如在学习文章《老山界》时,讲到红军战士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很难全方位的理解作者的寓意,如果老师换个角度,把问题变得更有嚼头一些:“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该如何正确理解这里的“抢”字呢?然后老师可以举例实现对比分析,强调“抢”的真正含义,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的理解了。
四、提问要适当,要注意语气、句式
提问要适当。就是说要注意分寸,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如果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学生思考,那就等于白说。如果问题太难超过学生的心理认识发展水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要难易适中,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
此外,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句式有很大的关系。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应该使用浅而易懂、生动式的提问,而对于高段学生来说教师所选择的提问语言及句式可以更开放、发散一些。
五、把握层次,难易适中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提问中,一般都是为了回顾旧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入新课,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知识总结,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其中,为此,任何问题的设置都要能吸引到学生,都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有效的考虑到问题设疑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课堂问题的设疑,要多元化、多样性,考虑到所有的学生,也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体现层次性提问和教学。在难易程度上,要做到难易适中,切记出现过于简单、过于偏执和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这都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鉴于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问题设疑的难度和密度。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是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而作为语文学科教师必须具备有为学生发展一切的思想,运用科学的设计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启明.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J].读写算,2013(11)
[2]石亚娟.初中语文课堂“设疑”教学法[J].学苑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