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深度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深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前设想:
《长亭送别》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学内容主要有两点:崔莺莺形象的解读和王实甫“文采派”语言的品位。拟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整体了解元曲、《西厢记》即节选内容,第二课时解读崔莺莺的形象,第三课时品位语言。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对于崔莺莺形象的品读,大都停留在她对爱情的坚贞对功名的蔑视上,至于她为什么要这样,或者说可以这样缺乏深入探究,因此总感觉隔了一层,总感觉不得要领,因为仅仅这样,哪怕曲词语言再典雅,恐怕也难符“天下第一”的美誉。直到看到了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梁归智先生的《元曲中的人文精神》一文,对元曲、元曲作家、元代读书人的生活、元代的文化政策等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再查阅相关的史料,综合起来看崔莺莺时,我才对这一艺术形象和王实甫的艺术追求有了更为明晰一些的认识,这也是设计这堂课的一个起点。
我追求文本的宽度、文学的厚度和思维深度的统一。主要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文史知识,非讲难以生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学生体验基础上教师多讲一些,力图贯通古今,勾连中外,在更广阔的视域中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设计理念:
教师即课程,教学设计应体现教师个性,发挥教师特长;课堂应体现教师的教学追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解读崔莺莺,感受人性光辉的闪耀。教学策略:
教师引领,师生互动,并通过补充资料深入解读。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曲、《西厢记》及节选部分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解读主人公崔莺莺小姐的形象特点。
二、预设问题,进入体验
预设问题:请大家细读长亭饯别部分,结合具体的词句来回答崔莺莺、张生、老夫人等角色在宴会上的表现,并体会形象特点。
教师准备:重点引导学生品读,【幺篇】中“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围腰。”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崔莺莺内心的凄苦,不忍和张生分离;【满庭芳】中“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作望夫石。”运用典故表现了崔莺莺对张生的情感。”【朝天子】有两个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说明崔莺莺不在乎名利。
课堂预测:估计学生比较容易得出崔莺莺不在乎功名利禄,渴望纯洁的爱情,希望和心爱的人常相厮守,举案齐眉,和张生共桌而食,过一种平淡的夫妻生活。
三、拓展引领,深入解读
预设问题:大家赞同崔莺莺的这种做法吗?这种做法在元代能实现吗?可结合元代社会特点来谈。
资料拓展:
1、元朝的读书人对功名利禄倒真不那么热衷,其原因是元朝一度废除科举考试,即便科举取士,他们也是把汉人和蒙古人、色目人(元代对除蒙古外其他少数民资的称呼)分开,主要是担心汉人的官多了对他们的统治构成威胁,这样使得读书人读书求仕的道路变得狭窄,客观上也使读书人的名利之心有一定的减弱。这样,大量的文士出入勾栏瓦舍,过着一种风流浪漫的浪子生活。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2、投影了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3、拿元代读书人的生活和明清读书人的生活进行比较,把元杂剧和《儒林外史》比较一下,就看得很清楚。是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张君瑞活得有意思?还是周进、范进活得有意思?吴敬梓对八股考试反感,他本人其实也是一个浪子,他自己说‘乡里传为子弟戒’。蒲松龄从少年时就参加考试,考了一辈子,考得头白齿豁,你瞧《聊斋志异》里对科举考试那种无奈和牢骚。
四、收束课堂,归结形象
教师总结:可以这样说,元代的读书人过的才是人的生活;这样来看,崔莺莺重爱情轻名利的品质不正是对人性本真生活的一种追求吗?也正是这样,我们从崔莺莺身上看到了人性光辉的闪烁。
其实崔莺莺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元代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女人并不重要,但王实甫赋予她这一光辉品质显然寄寓了他对人性的呼唤,这声呼唤在缺失人性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尤为振聋发聩。
如果我们的视域再宽广一些,当古老的东方通过元曲这种艺术形式呼唤人文理想时,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展开,在欧洲大地掀起一阵阵人性复归的飓风,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崔莺莺这一艺术形象的不朽和王实甫的伟大追求,也就能从更深层次领会‘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第一”的内涵了。”
第二篇: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1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使原本抽象的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互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
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广阔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用于实践,勤于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下的创新型人才。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2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在这短短的两天内, 我观摩了8位优秀老师的示范课,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教学经验。8位老师各有各的风格,不同的设计思路却展现同样的精彩。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清晰的思路和灵活的教法,让我切实感受到了他们扎实的教学功底和深厚的技巧。同时他们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理解和掌握教材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正确理解教材和把握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强震球老师的《认识分数》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是非常到位的,结合图片和练习,引导学生一遍遍说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将它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从根本上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同时,在做题过程中,他不断提问“为什么它们都是四分之一”,“为什么每一份表示的分数不一样”等,引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一节课下来,教学重难点都被学生内化吸收,效果显著。教材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杜海良老师在讲《体积和容积》时,先是往空杯子倒水,让学生体验空间,为学生正确认识“体积”奠定了基础,再让学生摸一摸桌肚,进一步对空间增加感性认识,最后往水里丢石子,通过“溢出的水多说明什么”概括出体积概念。他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最后验证,逐渐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听了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难点,选准切入点和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上好一节课。
二、教师要学会思考
顾志能老师指出,数学知识,往往就是一种规定,思考规定背后的道理,那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一个有追求,爱钻研,会思考的老师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还有数学的思考。顾老师的《比万大的计数单位》这节课最让我影响深刻。他并不像强老师那样的激情洋溢,儒雅的外表下是对数学的热情,对问题的洞悉。
他先由拨珠引出计数单位,复习学过的计数单位和进率,发现满十进一会产生一个新的计数单位,顺理成章让学生猜猜万后面会是什么计数单位并且辨别。学生和老师顺利确定好了十万,百万和千万的顺序,然后再猜:后面的计数单位到底是什么呢?众说纷纭,学生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顾老师用拨珠证实了“万万”的猜想,并用一个个的`数字和同学讨论合理性,最终得到“亿”这个计数单位。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计数单位可能只需要十几分钟就可以讲完了,但是顾老师他却花了大量时间和学生探究计数单位,为什么万后面是十万,为什么千万后面是亿呢?可能我们都没有思考过,对啊,为什么呢?整节课,学生一直跟着老师走,一直在思考,所有老师也在思考,我想这就是最奇妙的地方。顾老师良好自身素质,独特的价值观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乐于思考,并且把这种思考的习惯教给学生的老师。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张老师先是创设情境:要解救大海某一处的船只,然后给了一些基本信息和一个问题,然后大胆放手,整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船只的位置,老师只是在一边引导和总结。在课堂上,只有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太容易又不用没意义,这都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节课恰恰需要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使新旧知识得以联系。在这节课,我看到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通过本次学习,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每位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和钻研,对数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思考都是让我深深感慨的。我会把优秀教师当作追赶的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缩短与优秀教师的差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继续好好研究教材,增进自己的教学水平,给孩子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数学课,让孩子们在数学的世界里快乐的学习成长。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3
20xx年10月30日,xx市小学数学“教坛新星”送教活动在xx县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活动,看到三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展示着课堂教学艺术,倾听着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领略着她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她们在开启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受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执教理念的启发。
一、导课要为教学服务。
如盛莉芬老师精心设计的《认识周长》的导入,她是以喜羊羊和懒羊羊等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来引入话题,并使之贯穿于全课,以此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学生的向师性更强,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去。龙子湖区教研室李娅娅老师的课前谈话也很引人入胜,她通过“猜一猜,考察你的反应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都非常乐意参与到这项游戏。于是,在这种自然、愉快的气氛中,师生们共同进行下一轮的“看一看,考一考你的观察力”活动,学生兴趣大增,这样的安排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课堂上应让学生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位教师在教学上都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做到收放自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比如,凤阳路二小的谢xx老师在讲《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时,让每一位学生从信封中找到6张扑克牌,学生自己先动手摆一摆,接着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摆法,在这一连串自主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深刻的感悟到“要使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1/6,6张牌里都必须要有一个红桃a。”的结论,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又如盛莉芬老师为了突破“一周”的概念,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有一周的事物,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并用手摸一摸,感知图形的周长,在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以此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特别是在测量爱心、圆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先用绳子把爱心和圆围成一圈(多余的绳子用剪刀剪去),再把绳子拉直,然后用直尺量出绳子的长度,即是这些图形的周长,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活动中学生们轻松掌握了这种“化曲为直”的解决策略。还有李娅娅老师讲《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时,她着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完全放手让学生动手计算,又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找到了规律。
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让他们感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谢老师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她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用猜“左右手”的方法决定谁先发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从而想到用分数来表示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并把它运用到生活中,李老师设计的练习是本课的一大亮点,通过“抽奖”、“砸金蛋”等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游戏活动,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所有的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又如李娅娅老师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以“快餐店中的套餐。每份12.5元,售出10份.100份.1000份,分别是多少元?”这一实际生活中的话题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接着李老师又让学生运用这一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掌握了规律并学会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四、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三位老师都能很熟练的应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谢xx老师使用多媒体动态演示6张红桃依次变成黑桃,让学生分别来说说“红桃和黑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就是这一动态的变化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又如盛莉芬老师上课伊始,就使用flash动态演示懒羊羊不沿操场跑一圈和它中途停止,没跑完一圈的过程,让学生指出其错误,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深刻领悟到了“一周”的含义。
总之,这次的听课,使我感触颇深。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与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与思考,来自于对知识的猜想与验证,来自于对活动的探究与解决。而这些恰恰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解决问题。我还要多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我相信自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4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
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5
我校六位小学数学教师的展示课给了我莫大的启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五一路小学的李老师上三年级《搭配》,李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许多画面,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李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授课的.六位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这些展示课的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决心今后将更加努力,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近。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6
“嘉宾们个个身着华丽礼服,或杯光酒影,或优雅曼舞,或热情交谈……”这是高一(5)班李琳同学在欣赏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第一部分后所描述的画面,很形象、很贴切。一个平行班的学生能这样形象表述自己对深层作品的的了解,相当不错。而这不是个别现象,整个高一年级的学生对我曾经认为是较难的乐曲,学生都能有较高程度的欣赏理解。真是成绩喜人,令自己上课也很舒心。而这一切的转变只是我对自己和学生的态度有了新的要求。
我这里所说的态度转变不是指上课时教师的语言方式、肢体方式,眼神方式的转变,这些“亲民”的教学方式一直是我的教学着意点。我今天要说的“态度”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掌控态度和对学生学习要求的态度,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的深度。
曾几何时,“学生兴趣不浓,基础不扎实”成了很多老师降低教学要求的理由,这一认识直接导致我校学生的学习状况每况愈下。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作为音乐课,似乎更没有必要太认真。 “音乐课还要备课吗?”因为总有教师会这样问我。课肯定是要备的,只是在以往的教材筛选上我总认为学生接受不了这样深度的作品,而换成较为熟悉一些,易懂一点的作品来代替。同时也减少了自己对乐曲的琢磨,减少对重难点的研究。(因为教材一直在换,很多乐曲自己也很陌生,再加上教学条件不够)。而今年因为有学校教研工作为契机,我在态度上有了一个新的转变。
一、教师的转变
首先要深研教材。由于本学期课安排很集中,时间很充裕,我总是用半天的时间来研究教材和教参,把本科内容的重难点了解透,然后能听五遍以上乐曲,再来琢磨怎样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然后认真备课:我总是花半天的时间写教案,从导入的设计,到内容的'编排,启发提问设置,都精心准备。最后制作课件:以教案为蓝本,上网寻找视频资料和相关图片,尽量让课件做到好看易懂。
二、对学生学习要求态度的转变
我不再以学生“基础差”为理由,降低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程度的要求。因为有了之前教师备课的付出,有了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掌握,有了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对学生学习要求不自觉也就随着提高了:要求能对乐曲进行分段,对主旋律能哼唱,对乐曲进行联想等,这些要求慢慢让大部分学生适应了;我对一些后进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玩手机,不能睡觉,否则被点名的留下扫地。这部分学生散漫行为也慢慢有所收敛。
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课堂呈现了良好的转机:课堂纪律越来越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慢慢变强了,参与的学生愈来愈多了,联想也逐步丰富了。学生能在巴赫的《马太受难曲》中体验到耶稣的受难经过;能在《c小调练习曲》中领略出肖邦的爱国情怀;能在《命运交响曲中》感受贝多芬的不屈精神;在《爱之梦》中体验李斯特的梦幻与诗意……
音乐课有很多课型,现在西方音乐的学习欣赏课我基本上已建立了一定模式,其它课型我也将慢慢去完善。因为有了这种态度的转变,才能使我校学生艺术学习更有深度。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7
当今,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信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课件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8
两天来的深度课堂培训学习,感受颇深。我认为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应不断积累有效组合的经验,形成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所有的课堂教学资源中,教师与学生是最为关键的,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是使这两种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得课堂教学高效率、更深层次的突破口。构建“学的课堂”,看起来主要是学生自学,但教师的引导也很重要,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引导、指正。
“活动导学”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一定能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真正实现深度教学。为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自己要善于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为自己提供交流的平台,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开展深度学习的课题。这是我们最为需要的策略,这样能够提升学习的动力和学习的效率,学生愿意学习,愿意开展工作,也愿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结合现实条件,做出最为切合实际的.探索,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思考问题的可行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其现实条件开展深度学习和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应用知识的热情,从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带学的目的。
三、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定要用多种形式来呈现,并且要尽可能直观,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教师设计题目的最佳方向是:看得见、找得着、用得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动能就能被激发出来,兴趣也就能够坚持下去,一切的困难也就变得轻松,变得自如,他们不再把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看作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了。这样就能够让大多数的同学都能够开展深度学习,同时也能达到最佳化的程度。
四、新课堂改革呼唤着学习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学生再也不是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学习了,而是让学生自立探索、动手动脑,让学生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能自由的善始善终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获得真实的感受。
总之,在学习了深度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并聆听了解专家的课堂教学后,深深感到教师教学的方式要大大的改进,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不仅要注重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深层次,更应关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9
今年暑假8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培训》,受益匪浅。73岁高龄的朱玉民教授,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精彩的报告更是迎来台下学员一阵阵掌声,朱玉民教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与课堂教学案例相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课,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这次培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朱教授演示的两个教学案例《乡愁》和《斑羚飞渡》。《乡愁》运用信息技术很好地将语文学科与历史学科深度整合,为课堂教学创设了特殊的意境;《斑羚飞渡》使原本抽象的飞渡过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丰富了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在课堂上不一定要有华美的课件展示,教师也不要过多地板书、讲授和满堂灌,而是把教师的“讲”让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所代替,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的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以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实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目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学有所悟,而这恰恰是他们自主探究的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教学理念的理解与摸索,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一堂实践课。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教学手段,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一个交互化、信息化的课堂。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10
9月21日至23日有幸参加20xx年省“名师团送培”连云港市“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的专题培训。在开幕式时,臧雷局长的讲话让我感触很深,臧局长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对教育的认识:教育要有温度,心中装着学生;教育要有高度,眼界高,关注孩子的未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教育要有厚度,用人文、学科通识的知识,认识儿童的知识;教育要有韧度,教师要坚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教育要有美度,有语言美等我感触最深的是教育要有温度,作为教师要心中装着学生,想学生所想,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学好你的课,首先让学生喜欢你的人。接着聆听了金海清局长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改革的专题讲座,金局长的讲座精彩纷呈,让参会的教师感觉欲罢不能。金局长从核心素养的要义、深度学习的课改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他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养的关系比喻成驾校的考试,交规相当于知识,移库相当于技能,路考相当于能力,礼貌行车和安全驾驶相当于素养。这个比喻贴切的阐述了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深度的课改是指向深度的学习,是深入学科本质的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度的学习,是促进学生持续建构的学习。他告诫我们:教师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就不能只会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
接着听了两节示范课。戚颖老师执教的《我们身体上的尺》,在课中戚老师从几个方面体现深度教学的策略。以问题为核心,促进学生思考的过程。如,她在讲完老鼠剪了猫的胡须,猫被卡在墙洞里的故事后,说明胡须是猫身体的尺,提问:你知道我们人身上有哪些身体上的尺吗?使学生思考人身上有哪些尺。在学生应用身体上的尺测量实际的物体后提问:你们在用身体尺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这些提问让学生加深了思考的深度。以操作为手段,让学生在动手中感悟。她在课中安排了测量自己的身体尺,测量一米有几搾、几脚、几步,实际测量。这些活动的设计体现了操作活动的`深度。戚老师的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体验,既有学生个体的思考,也有学生整体的讨论、思考,把独有的知识转化为公有的知识。许冰彬老师通过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和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活动,让学生非常深刻的感受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很好的诠释了深度教学的含义。
南通名师王蓓蓓老师的课让我感到真不愧是名师,她的课亮点太多,我就以下几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她的课体现了展示的深度,在活动一外形美展示活动中,学生展示了用圆规画圆、用圆形胶带画圆、用线画圆等方法,其中用线画圆,线分为普通的棉线和皮筋,学生在用皮筋画圆时出现了画不圆的情况,让学生从中感受圆的半径不变才能画出圆;她的课体现了活动的深入,在活动二中,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的活动发现圆的半径、直径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的活动时间充足,活动非常深入;她的课体现了讨论的深入。学生讨论找圆心的方法比较热烈,有用找几条线段那条长的方法,有用任意两条线段相交找交点的方法,有在圆外画一个正方形的方法,学生的讨论非常深入。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11
当今,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
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要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要具有认真踏实刻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教学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层次整合!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将带来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相信,通过我们所有优秀园丁的实践探索、不懈努力,必将取得丰硕成果。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12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践行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第三篇:深度教学读书笔记
深度教学读书笔记
要把文章的句号当成问号
北师大 王富仁 问题示例:
为什么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他今天不幸福吗?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中间的句号换成逗号可以吗?
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不言之言名曰至言弘一法师
一个老教师的文言文学习布置任务:
1、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2、找出常见的实词与常见的虚词(以一同回顾这些词在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含义,并分析这些词语在本文中的意义。)
3、找出特殊句式,指出其翻译的通常方式
4、接下来是第二自然段 另一个做法:
先讲讲大概,然后重点串讲第一段,边读边讲,讲实词讲虚词,将行文结构,最后总结并诵读这一段落;到第二段就完全交给学生自读自悟,同学之间合作交流。要求学生按照老师串讲第一段的方式逐句串讲,不会的地方同学补充。到第三段老师在串讲,第四段学生再讲解。一对一引领,逐字逐句诵读
那时候我跟同龄人唯一的一点差异就是,我已经读过了《静静的顿河》
“给我一个班,三个月我就能让其成为年级第一”
1、注重基础的反复训练
整理出许多小纸条,都是有关拼音、错别字、病句、成语、句式名句的。一上课他就把小纸条发给相关的学生,然后写拼音、错别字、成语的同学,到黑板上写下
答案;有关病句、名句、句式的题目,同学直接回答。
2、每月考后成绩中游的15名同学,组成语文学习先锋队,每天找两位同学上课前在黑板上抄5个语文基础知识题,涉及拼音、字形、词语、病句、成语,可以让前排的几位同学分别帮忙抄一下,然后让15名中的两名回答;如果这两名同学有答错的,下次就由该同学准备题目。另外,还让这15名同学每周写两个语段,每天选择两名同学的语段,抄到后面的黑板上,让师生点评。
3、三分钟语段背诵。让学生建立作文语段抄写本,每周背诵、默写两个优美语段。
*语句的理解:上下文、核心词语、中心
*为何以”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为题 本义、内容、中心
本义:自己没有做好儿子的责任
内容:
文本写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反衬自己以为给母亲很多的钱就是孝子,没有给母亲什么,反而给母亲带来不少烦恼 中心: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深地愧 疚之情
为什么用祝福为题?再别康桥》 想象文中暗示的内容,*启功先生的《上课须知》
已有 385 次阅读
2007-02-11 19:05 标签: 启功 上课须知
初为人师,刚上讲台,应该注意些什么?这也许是新教师们正在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一篇《上课须知》。那是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拟写的。文中的精辟之见,既有他恩师传授给他的,更多的则是他自己一生教学经验的总结。这份《上课须知》共有九条: 一、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和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你一发火,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情发生,又怎样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样下场?你还年轻但站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替他作一篇。改多了他们也不看。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缺点尽力在堂下个别谈;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课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站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学生打哈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要在学生座位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既回头看看自己的板书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记不会记。有不会写的或者写错的地方,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启功先生拟写的九条《上课须知》,大致可分三个方面,那就是:思想感情,教学方法以及反思途径。
这九条,条条充满着可贵的责任心,把对学生的爱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哪怕是一个细节也要倾心关注。你看,对学生的缺点,应在堂下个别谈,而对学生的进步,则应在堂上公开谈。考虑得那么周到,把尊重学生真正落到实处。你再看,板书之后,还得回过头去仔细看看效果如何,板书要让前前后后、左左右右的每位学生看得清清楚楚。当然,如发现笔误,那就得立即改正,以免误人子弟了。我们看到,他特别强调的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这个“样子”,换一种说法,那就是“教师的形象”。教师每天上讲台上课,每天在众多的学生面前“亮相”,你的形象十分重要,它会决定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当然,这种形象,不光是外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你的品德,你的气质,你的风度,你的学识。
*你要想真正讲好一篇课文,有一个绝妙的办法---你就是作者,你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你要为其哭泣,为其伤悲,为其呐喊,为其畅怀,为其大笑
你教念奴娇,你就是苏东坡
假如你是祥林嫂,你将如何度过祝福之夜?假如你是王羲之,你为何要写《兰亭集序》?你为何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再三涂抹?你写完此文,又如何兴致高昂且微醉沉吟的诵读此作? 梁启超《为学的趣味》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列几项:劳作、游戏、艺术、学问
梁启超此时暂住在成贤街校舍中,每逢星期天,不少青年都喜欢去拜访他。大家发现,他不仅为人谦诚,而且治学勤恳,星期天也有工作计划,他精神饱满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右手写文章,左手扇不停挥,又是一面写,一面又在答复同学提出的问题。当写完一张时,便吩咐他的助手拿到另一间房屋去打字,一篇打字机印稿还未打完,第二篇稿又摆在桌面上了。此外,他每天还要,看完京沪日报和一本与《新青年》齐厚的杂志,而且摘录下必要的资料。在于学生们交谈中,他常常以“万恶
懒为首,百行勤为先” 你是作业,周围没有学生。
就我的经历而言,学校和家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抹杀我的个性
人类有两大主罪,所有其他罪恶均从其中引出,那就是:缺乏耐心和漫不经心。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驱逐出天堂;由于漫不经心,他们无法回去。也许只有一个主罪:缺乏耐心。由于缺乏耐心,他们被驱逐,由于缺乏耐心,他们回不去。
卡夫卡
如何挖掘出深味,方法有三:
1、理性的文字形象化
2、深刻挖掘作者的思维向度
3、、课堂永远渗透情感魅力 课堂设计的三个步骤:
1、整体感知。这是一个-----的爱情故事
2、深入探究。
从重点段落中,抓住重点字词语句理解,重锤敲击。
从具体内容入手,从内容、主题、观点、语言、方法、技巧等各个方面设计问题,来把握作家作品的本质。
3、拓展延伸,或对比鉴赏 《玉渊潭的槐花》
1、整体感知:你读了课文原汁原味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品味语言:汪曾祺曾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的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请你找出文中或平淡或自然或家常的一处,咂摸生活的味道。可以采用这样的表达形式:
读文本+说特点+再赏析
3、感悟技法;你认为首尾两段可否去掉?为什么?可以从结构与内容上的作用分别谈谈
4、深入探究:汪曾祺还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你认为养蜂夫妇体现了哪些健康的人性?谁是作品的主人公?请说说理由
《水龙吟》豹尾:
文人独有的忠勇文化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千古绝唱:岳飞“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却仍旧高唱“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一面慨叹着“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一面又希冀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内翁”;哪怕文天祥身陷囹圄,辛弃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林则徐发配伊犁,但他们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绝唱,却演绎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因为他们心中都刻着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归去来兮词》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设计了一个“人与菊的对话”先生想对菊花说些什么
假如你是先生亲手所载的菊花,你想对先生说些什么?
结尾先用多媒体呈现四个人物头像;
屈原、李白、苏轼、陶潜下分别打出一句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云无心而出岫
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用多媒体展示“用脚弹琴”的刘伟的事迹,引出感动与细节的话题;
2、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的《背影》与三毛的《背影》的片段,思考”借助什么手法表达情感感触动“教师总结:动作语言抒情
3、用多媒体展示王蒙的话,点出心灵的搏击与倾听 4、7、不是真的病文5、6、原本是一篇优秀的范文如下。授课教师却把它改成“病文”,让学生修改。就是把下面的过渡段与事例段前后打乱,再让学
生调整,于是引出“起承转合”的结构,我总觉得有些牵强。还有,教师布置以“找回童年”为题写成议论文。从题目看明明可以写成记叙性的文章,怎么要让学生写成议论文?很明显,不严密啊。
7、8、为此,我还是从网上下载这篇文章,按原来的结构顺序排列,这样不也能说明“起承转合”的结构?9、10、沉 潜 与 成 功11、12、昙花用一年的时间默默酝酿,才换来一夜的风姿绰约;蝉虫用多年的精力地下修炼,才换来响彻四周的引吭高歌;企鹅用竭尽全力地沉潜,才换来迅猛的腾空而起……自然现象向我们透示着同一个哲理:沉潜是绚烂前的孕育,沉潜是高亢前的酝酿,沉潜是腾飞前的蓄势。13、14、在被动不利的形势下,采用沉潜的策略,往往能化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从而获取成功。从古到今,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无数的事实都为这条哲理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15、16、沉潜能使人反败为胜。公元前496年的吴越之战。越国败北,勾践请降。吴王夫差以越王质吴为条件,许降撤兵。于是,勾践一如夫差手下忠实的臣子,听凭夫差呼于车前马后。甚至在夫差犯病时,勾践竞愿亲尝夫差粪便,以配合太医用药。3年后,夫差为勾践的“忠诚”所动,如勾践所愿,终于放他回到了越国。于是,勾践卧薪尝胆,整顿国政,励精图治;招贤礼士,重用能人;发展生产,安富救贫,使越国逐渐走向强盛,20年后,勾践终于像企鹅一样“潜到适当的深度”,举兵攻吴,吴国败北,夫差自刎。17、18、沉潜能使人优秀卓越。康多莉扎·赖斯,这个名字让无数人艳羡而又嫉妒。是的,一个黑皮肤的女人凭什么登上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的宝座?她出生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但她没有选择屈服,也没有选择用武力抗争,而是选择了像企鹅一样沉潜。严酷的种族歧视让她相信这样一条严峻的真理:黑人的孩子只有做得比白人孩手优秀两倍,他们才能平等;优秀三倍,才能超过对方。于是多年之后,她凭借全面优秀的素质、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能力大展鸿图,在美国政坛画出“一道完美的?”人生“弧线”。19、20、沉潜能使国家走向复兴。当年,邓小平同志根据复杂的国际形势,根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现实和面临的任务,高瞻远瞩。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家发展战略,使中国经济走向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作为一个发展
中国家,我们不可事事都锋芒毕露。甚至以一种“大国主义心态”处理国际问题,热衷于在国际“带动”和“领导”作用,事事想冲在前面,那样就可能引起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对抗。倘若我们当初不是像企鹅一样奋力沉潜,韬光养晦,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吗?21、22、沉潜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像昙花一样不懈地蓄积养分;沉潜不是贪图安逸,而是像蝉虫一样默默地磨砺自强;沉潜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像企鹅一样奋力地下潜蓄势。它虽然充满寂寞与痛苦,却能让养分变得充足,力量变得强大,结果变得精彩。23、24、把沉潜作为我们人生的策略吧!不管目前我们的处境多么艰难。形势多么被动,条件多么恶劣,只要我们有了企鹅的智慧,就一定能“腾空而起”,抵达看似遥不可及的彼岸。25、26、27、28、8、教学目标怎么这样设计?29、30、《相信未来》,教学目标是这样设计的:知识目标是——;能力目标是——;情感目标是——。31、32、教学目标怎么这样设计?明显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了,应该是一个整体啊。33、34、所以,这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一堂课的目标。一堂课的目标,还是要紧密联系文本。但一节课的目标,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多了肯定完不成。35、36、37、38、9、触动心灵的人
和事39、40、临沂的张文文上的《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是一节作文课。荣获一等奖。设计很有思路:41、42、1、用脚弹琴的刘伟的事迹,引出感动与细节的话题;43、44、2、看朱自清的《背影》与三毛的《背影》片段,思考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触动?45、46、3、总结:动作、语言、抒情;47、48、4、引用王蒙的话,点出心灵的搏击与倾吐。49、50、5、观察两幅图画:汶川地震母亲手里拿着筷子,但紧紧护住孩子;焦波的母亲送儿子的情景。51、52、6、教师写一段下水文字:目送儿女远去的母亲53、54、7、以“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一个200字的细节描写。55、56、8、小组交流推荐优秀者。57、58、9、引用方仁工的话: “从普通中找出特殊,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人和事中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闪光点,这就是作文的窍门。”59、60、10、学生作文:爷爷的背影;中考的鞭策;问怀孕的母亲苦吗,母亲眼中闪着光芒。61、62、11、让学生修改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学生修改了一个句子,颠倒了位置,看效果。63、64、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刘伟视频引出话题——典范文段——总结方法——借助焦波的母亲画面,教师下水文段——10分钟写细节——学生展示——教师点评——自行修改。65、活用“1+1+1”模式,写好记叙文
教学目标:
1、掌握“1+1+1”作文模式;
2、掌握“截取生活横断面”法,写好具体事例。
(高一的学生,普遍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不知道记叙文该怎么写。王玉强老师首创的“1+1+1”模式,高效、实用,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状态,写好作文。
王玉强老师在市教研会上要求“把学习的规律方法教给学生”、“每一节课都要渗透方法教学”。这两个目标,可以很好地落实王老师的教学思想。)
教学方法:
1、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小组中去,发表个人的看法,听取别人的见解,共同探究。)
2、修改、评定。(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小组改是进一步进行写作体会交流,提高他们鉴析文章的能力。集体改,让学生对典型的文章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想不想作文得高分啊?嗯,想!太
想了!呵呵!可以看出,大家都有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其实,只要掌握了真正高效实用的方法,写好作文一点也不难。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作文大师,咱们市高中语文教研员王玉强老师的方法试一试。我们先来研究两篇高考优秀作文。
二、读范文,找规律
(课前印发王玉强老师新作《深度教学》P149——150页所选的高考优秀记叙文文①广东卷《芳香永存》②山东卷《见证》)
(一)读范文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同学们手中的就是两篇高考优秀作文,是我们模仿的对象。这两篇作文各写了几件事?在写人写事上
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阅读范文。(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表现。)
(二)找规律
哪位同学首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请三位同学谈,老师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和指导。)
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芳香永存》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三个片断的描写,突出了小作者在母亲去世后的成长变化。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而小作者却只能在心里深深地怀念,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母亲无尽的思念。写自己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逐渐成长为学会关心他人、独立生活的大姐姐,作者以此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读后令人心酸。文章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是用朴实的文字给大家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情感真挚。作者在叙述中结构清晰,材料生动,很好地表达出作者沉痛的思母之情,切合题目要求。
概括一下,我们可以用如下的公式表述:
(板书)记叙文==1+1+1(自己的事 细节)(《深度教学》P149页)
我们再来看第二篇。《见证》的作者在一朵花瓣上说人情,借助一盆君子兰来见证三代同堂的真情,见证“我”的成长,见证我们的爱,以物写人,具有双关意味,可谓视角独特。在写法上属于典型的以小见大,在感情表达上极为真挚。文章开篇点题,结尾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作者在表现“我”与爸妈感情的发展变化时,运用递进式结构,写了三个细节,即“矛盾激发(那日,我们又吵起来……)——矛盾解决(升入高
中那年……)——见证成长(昨天,我又拉起妈妈的手……)”
概括一下,我们仍然可以用刚才的公式表述:
记叙文==1+1+1(自己的事 细节)
不过,这一篇《见证》是“纵式”,也就是递进式;而《芳香永存》是“横式”,即并列式的。(板书“纵式”“横式”)
两篇范文或写了三件事,或写了三个细节。都是写的自己的事。
请同学们牢牢记住:记叙文=1+1+1(自己的事——细节)。这里的“1”就是一件事或一个细节。
(三)再强化、再探究
1、请同学们再读这两篇作文,在文中相应的位置标注出每个“1”。
2、小组活动:大家刚刚学过的高中语文第一册中有没有采用“1+1+1”模式的例子?比如第四单元?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对极了!《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采用的“横式”的“1+1+1”模式——
“佚之狐说郑伯”+ “郑伯见烛之武”+“烛之武见秦伯”,都是郑伯和烛之武亲身经历的事。《左传》按照时间顺序选取这三段对话,成就千古名篇。
《赤壁之战》写孙权最后下定联刘抗操的决心时,也是采用的“横式”的“1+1+1”
模式——“鲁肃说孙权”“周瑜初见孙权”++“周瑜复夜见孙权”,都是东吴决策者孙权自己的事。最终孙权君臣同心一意,联合刘备,成功实施了诈降火攻之计,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课本P110页所选的前苏联作家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一封信》,祖母玛丽娅讲什么是爱情的童话故事,也是采用的“横式”的“1+1+1”模式,讲了上帝和大天使在“一年后”“五十年后”“五十三年后”三次到人间看到的景象,把复杂的爱情讲得清楚明白。
《荷花淀》“夫妻话别”一段,则是纵式的“1+1+1”:“隐瞒、追问”+“说实话、交心”+“叮嘱、分别”。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对水生参军抗日一事夫妻二人的情感变化,刻画了水生和水生嫂的人物形象。
(四)练一练
(实物投影学生的问题作文)
不经历磨难的花无法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任田田
一直很喜欢冰心的一句话:“鲜艳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的美丽,而不知道它背后有多少汗水与泪泉。”
对于未曾走过如此遥远的距离的我来说,此次远足无疑既是一种历练也是一种考验,在这漫漫长路之中,极度想要放弃,脚在疼痛的边缘挣扎。路漫长而遥远的看不到边际使人丧失了前进的勇气和希望,脑子中只剩下与生俱来的要强于不服输陪伴我
行走。
去时,天气阴沉下起了小雨,飘飘洒洒,雨在为我们的远足而担心,不由得想起了荆轲刺秦王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走在这个陌生的路途上,也让我领略了不同的风景,经过短暂的休息后,踏上了归途,刚开始并无不适,心想没什么难得啊!一会儿吃的东西开始在肚子中翻江倒海,脚开始与地面作斗争,一粒粒的石子镶嵌在脚面上,整个脚面向在刀刃上一般。每一块肉都在割舍。我勉强的搀扶着同学有时也想自己都成这样了强啊!可看见他艰难的行走她是我的同学不能放弃,渐渐地,身体像一口干涸的井一般渴望着水的滋润,手在摆动中变得又肿又大,真的好想蹲在那不走了。泪在眼眶中徘徊,可看到别的同学都在坚持自己也只好勉强前行。一路的奔波终于回到学校,身体的所有力气都被抽干,不由自主
地蹲在地下。
在此次活动中,我感受到了同学对我的关心与照顾,也知道了望望你无意间的一个小动作会给人带来多少温暖与希望。曾经的我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没有经过暴风雨的摧残眼光还封存在自我狭隘的世界中。曾不止世界的精彩与万千。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惊奇与未知。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真正冷舞蹈生活的真谛1
现在我们需要挺直腰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刚总结的“1+1+1”模式,对这篇习作的总的结构大胆地进行修改,谈谈你的修改意见。
(请三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点评,并作进一步修改。)
--------
作文题目改为 : 远足“炼”途
(拟题用“抄”法,详见王玉强老师《深度教学》可以作为下一次作文的训练目标)
“任田田,你怎么又跑前面去了?”班长不满的声音从后面传来。
这是一只有七八里长的队伍。今天是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远足,去六十里外的黑铁山抗日纪念馆扫墓。(修改稿采用王老师主张的“果因结构”,可以专门训练。)
“我太兴奋了。走着走着就走快了。嘿嘿!远足也没什么呀!没他们说的那么累嘛。”说话的同时,我还顺手把个子最小的王凤的书包背到了自己的背上,冲班长做了个鬼脸。同学们也个个像刚出笼的小鸟一样,脚下都安着弹簧呢。
杯具的是,都走N个小时了,历史老师才告诉我们,走了一半的路了!这时,老天也来作对,阴沉着脸下起了小雨,飘飘洒洒,像极了我的心情······“还有多远?还得走多久?班长,我走不动了。”一个小时后,我已在队伍的尾巴上了。“你都问几次了?快点,还得走一个小时呢。”“啊!天啊!我不活了。”我怕了。刚开始的兴奋早没影了,身上的书包也早已转移到了班长的肩上。我可怜巴巴地挪着,拽着体育委员的胳膊,要多狼狈有多狼狈。
终于到达了黑铁山。我们默默地站在烈士
纪念碑前,默哀一分钟。一分钟很短暂,可又是那么漫长。战士们与敌人搏斗的场景,好像就在我眼前,血一滴一滴地流下来,今天的国旗格外红。我的委屈和累已经无影无踪,我们这些娇生惯养、没吃过苦的孩子们经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往回走,更艰难的考验开始了。同学们你搀我扶,我的脚疼得厉害。路面上的一粒粒的石子专门挑逗我的脚,两只脚像踩在刀刃上一般,泪在眼眶中徘徊。渐渐地,身体像一口干涸的井一般渴望着水的滋润,手在长时间地摆动中变得又肿又大,所有力气仿佛都被抽干了,要是有一张床该有多好啊。几位同学一直搀扶我,鼓励我:“田田,你能行的。你是好样的。黑铁山的革命前辈在给你鼓劲呢。来,笑一个。坚持,不能让自己留下遗憾。超越极限才是真胜利。”
我咬牙坚持着,微笑着,迈出了一步又一步。
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惊奇与未知。只有经历过磨难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1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篇作文可以进一步就语言、句式修改。)
这几位同学的修改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1+1”模式。
这篇习作,可以采用“纵式”的“1+1+1”模式,写体现“我”的思想认识的变化的三个细节:“兴奋、畏惧”+“犹豫、斗争”+“战胜自己”。也可以修改为“横式”的“1+1+1”模式,写“我”在远足中经历的三件事,正如同学们刚才讲的:①去的路上“我”帮助同学+②在黑铁山烈士陵园瞻
仰英雄+③归途班长帮助“我”。
三、具体事例的写法:“截取生活横断面”(《深度教学》P157——159页)
记叙文的“1+1+1”模式我们已经掌握了,现在我们就能写出好作文了吗?还不能?为什么?对于具体事例怎么写心里没有谱?让我们再来看两篇范文,分析一下他们是怎么写具体事例的。
(一)读范文,找规律
“妈,您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
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您噘着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妈,我真的很希望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具体事例===1 + 1 + 1
“场景 细节 抒情”
第一个“1”是场景,可以是心理描写,可以是语言描写,可以是动作描写等;
第二个“1”是细节,是对事例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各方面详细写,即精选动词刻画细小而传神的动作,记录人物个性
化的语言,描摹突出的外貌神态,抓取典型的景和物,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
第三个“1”是抒情,是对细节描写的升华。
(二)实战练兵
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刚才总结的方法,写一写“妈妈的唠叨”。5分钟后进行朗读比赛。
例文:
妈妈的唠叨
餐厅的灯散发着温馨柔和的光。(点明场景)
“再吃块红烧鱼,你最爱吃的。”(细节:语言描写)
“尝尝这次的皮蛋瘦肉粥味道怎么样。我专门请教了大厨呢······”
“这个鸡蛋必须吃了,你读书用脑得保证营养。”我抬了抬眼皮,用筷子拨了拨碗里的菜,没说话······(细节: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老是这么毛毛躁躁的。骑慢一点,别闯红灯!······”伴随我下楼的脚步声的还是妈妈那烦人的唠叨。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啊!(小结:抒情)
(三)读语段,再体悟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3——5名同学在班内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文语段。师生一起按照“1+1+1”模式点评、修改。
“1+1+1”模式确实是写好具体事例、写好记叙文的好方法。
今天的作业是:请同学们以“妈妈的唠叨”为题,用“1+1+1”模式,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结束语:
我们每节课都试图找到一点金子,高效、实用的学习方法就是我们寻找的金子,“1+1+1”记叙文模式正是我们这节课找到的金子。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这颗闪亮的金子牢牢掌握,和阳光、思想一起融入你的心底,发出金灿灿的光芒。明天的阅读课,我们将一起阅读王玉强老师的著作《诗解语文》和《深度教学》,挖掘更多的金子。
①广东卷《芳香永存》
那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您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您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您温柔的唇,那霏霏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
妈,您走后我变乖了。为了纪念您,我变得勤快多了,把屋子扫得干干净净,把物品放得整整齐齐,把家具擦得闪闪发亮。一切都像您从前为家里做的一样,就像您从未离开。
以前您爱唠叨我乱放东西,说女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得改掉。每次我总是向您噘着嘴巴,撒娇说有妈在我怕什么。您在世的时候怎么也没办法改掉这坏习惯,总爱依赖您,现在您走了,我居然就把这坏习惯改掉了,要是您看到我变得这么乖,该有多高兴啊!妈,我真的很希望
您能听到,为了纪念您我改掉了。
妈,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为了纪念您,我对妹妹就像您从前待她那样温柔,我时常检查妹妹的作业、考勤情况等。您放心好了,妹妹也很听话,我们都长大了,不会像以前那样总爱发脾气,动不动就吵嘴惹您心烦。
也许您不知道,连邻家的九大娘都四处夸我们两姐妹听话懂事,还说要她的二狗娃以我俩为榜样别再老跟他小弟打架。
妈,您听到了吗?为了纪念您,我变得更像姐姐。
妈,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为纪念您,从不留长发的我———您那假小子似的女儿决定把头发留长,留得长长的,像您当年一样。走在村里,他们都说这孩
子越看越像她妈呀。妈,以前您总怪我把头发剪得那么短,说一点儿女孩子的味儿都没有,叫我把头发留长,我死活不肯,总说往后一点再说。
现在我的头发长了,真的很长了,而妈妈您却不再在身边,您看不到了。妈,我多想您能看到。为了纪念您,我把头发留长。
妈妈,您走了,整个世界都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吗,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您的音容笑貌、您的言谈举止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女儿的心上。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
妈妈,您对我的好就像芳香永存,女
儿却只能做这些小事来纪念您,愿妈妈安息。
②山东卷《见证》
姥姥去世后,她的君子兰一直养在我家,叶子墨绿而浑厚,每次看到它,我都觉得它是我跟姥姥在一起生活的见证。
爸妈把姥姥的屋收拾出来,那盆君子兰开得灿然,我坐在角落抱着它,任凭记忆翻滚,那九年里慈爱而温绵的身影被一点点撕裂。
“是吗?也许你和爸爸根本没有尽力!”每次谈到姥姥,我就毫不客气地对妈妈说。妈妈的眼里闪着微光。那日,我们又吵起来。我忍着泪,回头,看到窗前君子兰开得又是那样灿然,露水没有化去,像妈妈的眼睛,闪着温柔而失落的光。那
一刻,光中带着责备,我看妈妈,头发斑白,头微微低着,突然,我抱住妈妈。那一刻,我明白了。
姥姥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妈妈的成长。我抱着君子兰,它见证了我们的爱。我的指责,我的难过,仅仅是因为记忆停留在那一刻,我反复回忆,对我和妈妈同样带来痛苦。见证,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经历一种爱的复制,见证是要我们在见证中寻找成长的出口,寻找经历中我们应铭记应借鉴的东西。见证的目的,在于我们下一步怎样成长。
升入高中那年,我捧起老君子兰身边长出的小君子兰给爸爸看。爸爸说:“它就是你。”我抬头望小区的嘈杂的街道,孩子们打打闹闹。大槐树下,小槐树成荫,父母见证了我的成长,而我将也会见证我的将来。这个世界的未来,一代一代,而在这种见证中,我们应该感受幸福,储存幸福,再带给将来的人幸福,而不是在见证
中沉溺悲痛,责怪历史。昨天,我又拉起妈妈的手。高中三年,历史课本见证了我们艰苦而辛酸的抗日史,语文课文见证了哲人的箴言。08年的地震雪灾,经济危机……然而我们仍然能够微笑,我们拉着手,走向那片每日我们散步的花园,微笑,勇敢迈步,因为见证那些悲痛令我们现在学会幸福,学会微笑。
我用力握妈妈的手,穿过树荫,见证那些悲悲喜喜,然后穿过一片名为不朽的花林……
备用资料:
见 证
轻轻走过悠悠的日子,几多欢欣,些须忧愁。有过甜甜的梦想,有过满满的留恋,我想,这就是成长吧!
那双漂亮的草莓鞋是我快乐的见证。
儿时的幸福呦,是棉花糖的味道。小时的我,单纯地在田地里奔跑,那油油的绿色里,洒满幸福的铃铛。橱窗里那双好看的草莓鞋终于让我找到了自己小小的“追求”。穿上那双漂亮的鞋子,我会像公主一样漂亮了吧?这样的念想怂恿着我,催促着我,让我跋涉很久到了最疼我的姥姥家,姥姥给我买回了梦寐以求的草莓鞋,心里又变得踏实而幸福了,想想真是勇敢呵,小小的我为了自己的“梦想”固执地跋涉着。
那个旧旧的小书包是我奋斗的见证
有了理想,有了目标,背上了企盼很久的书包,也背上了沉甸甸的梦想。我踏上征途。学会了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学会了努力做题目。喜欢上了阳光打进教
室里的明媚,喜欢上为自己梦想而努力的踏实的感觉。奋斗着,快乐着,梦想着。那本偷偷藏起的小说,那张悄悄丢弃的试卷,桌子上提醒自己要努力的枝条,还有那高高堆起的课本。那个旧旧的小书包是第一次上学时用的吧?它应该听到了那稚嫩的童声喊出的有点荒诞的梦想了吧?
那张明媚的毕业照是我青春飞扬的见证
一刹那,凝固,定格。身后是校园里盛开的樱花,粉色的云朵里,我们笑靥如花。张扬的青春,勇敢的梦想,快乐的憧憬。我们曾在一起喊加油,相互安慰别放弃,相互鼓励美好的日子会永远相伴一生。毕业照上承载了重重的梦想与希望,我们年轻,我们青春飞扬;我们年轻,我们满载希望;我们年轻,我们勇敢向前!
我们快乐着,成长着。头顶上的白云蓝天,脚下的绿草红花见证了我们的点点滴滴,滴地点点。
海子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想这就是简单的小幸福吧,悠然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轻轻走过悠悠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见证那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成长吧![考生截取自己生活的三段经历来写,叙写每一个阶段之前,先用一个句子领起,且独立成段,三句话串起了全文,而且句句点题,使主题突出、凝炼集中,结构浑然一体,思路清晰。这篇“见证”取材于自己成长的经历,对于生活的体味真切,立意深刻。考生通过“草莓鞋”“小书包”“毕业照”三个具有生活化的意象,来见证自己成长的快乐、奋斗、青春飞扬,非常贴切自然。“轻轻走过悠悠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见证那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成长吧!”显示了小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心态,难能可贵。另外这也是一篇色香味俱佳的文章:“甜甜” 的梦想,“棉花糖”的味道,“草莓”等在炎热的夏季里给人甜美的感
觉。本文的语言也极富特色:句式长短,富于变化;叠音词的运用,使文章有音韵美。
第四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1、“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便指向“学”,不能引发“学”的“教”是无意义的。
2、“学”可以离开“教”而独立存在。
3、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的活动,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4、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结果说深度学习包含高水平或者主动的认知加工,对应的浅层学习则采用低水平认知加工。
深度学习需要连接真实世界的、有意义的、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教师需要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以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非结构化的深层知识并进行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迁移应用及真实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深度学习的主要环节:内容、深度学习、评价。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生活:目标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努力;目标指明了需要完成的使命。
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负责。
每一位教师要立足社会发展前沿,深入思考:面向21世纪,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所教的学科该做什么贡献?
学科教师需要跳出学科看教育教学,站在高处、远处,站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视角,审视和优化培养目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当前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升级换代,必须聚焦于21世纪的“核心素养”,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素养。
学科教学目标应该由过去重视培养“考试技能”,转移到重视培育“核心素养”。只有如此,学生将来才能有美好的生活,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培训收获: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结果说。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服从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包括几个方面,活动目标、课时目标、单元目标、课程目标。培训反思:
深度学习的主要环节:内容、目标(深度学习、活动)、评价,三个环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服从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方向。教学目标的系统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作为教师,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今后我会学以致用,我会把这次在国培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第五篇: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 要 深度学习是一种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它是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综合表述,具有强调知识的批判性理解、注重新旧知识整合、面向真实问题、关注反思等特征。从深度学习前期准备、深度学习体验过程和深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设计情境化的学习内容、构建混合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学习文化来开启深度学习,以及教学策略设计和以促进认知和身份认同双重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设计,共同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 深度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6-0119-03
我国学者黎加厚教授定义深度学习为:“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己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从其定义出发,可以分析得出深度学习的特征:1)强调对知识的批判性理解;2)注重新旧知识的整合或联结;3)深度学习面向的是真实问题解决;4)关注对学习和自我认知的反思。这几个方面既是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也将作为深度学习的主要评价依据。
起源于问题的学习已被许多学习理论证明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真实、复杂、劣构的问题会开启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合作学习两大理论的培养目标与深度学习不谋而合,都是指向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深度学习总是以情境问题开启,以学习活动展开,以完善的评价作导向引领。因此,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从开启深度学习的前期准备(包括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情感文化氛围的营造)、支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设计和评价设计三个环节展开。开启深度学习的前期准备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既是个体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也是植根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现实生活的社会建构过程[2]。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是热爱学习。当一个人热爱学习时,自然会进入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因此,为了开启深度学习,既需要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内容,构建支持学生多种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还应关注积极学习文化的营造。
设计情境化的学习内容,聚焦深度学习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作为个体内部心理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3]所以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的复杂性问题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这样的学习情境相当于实习场,既是知识产生、也是知识运用和迁移的场合。以问题或项目形式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需要教师把握教材内的难点,将教材内容解构,提取具有问题探究性质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表征为问题情境或项目形式。而大量的常识性信息等浅层知识可以借助技术中介,作为资源镶嵌或分布于学习环境中供学习者随机访取学习,有效降低外在负荷,增加有效负荷[4]。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各类媒体信息,发掘生活中的现实需求,找到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与学生经验兴趣或社会热点相关的情境性问题,具备现实需求的真实性问题会促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关注,从而开启深度学习。
建立有归属感的学习共同体,营造开展深度学习的学习文化 “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支持。”[5]脑科学研究表明:“当大脑细胞处于安全感强的生长模式时,大脑能为复杂理解分配资源,新的学习和深度思考将会发生。”[6]43首先,进行师生关系设计。授课前了解多项学习者情况,是教学设计前期的重要环节,其过程本身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使学生在学习初期具备有归属的安全感。其次,建立学习团队。以发挥彼此长处和差异为目标,教师依据对学生的了解,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学生以责任为遵旨,共同确定团队名称、制定小组守则。这样的团队构建活动引发了成员间共有的内在动力,学生以积极的意愿进行合作学习,更易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接受较高的学习挑战。
构建混合式学习环境,支持深度学习从事专家知识研究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K.Anders Ericsson博士发现:“要花费特别多的努力和有动机的练习,才能达到专家知识程度,而这并不是传统课堂的本质。”[6]11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延伸学习时空、拓宽学习方式的新型学习环境,以支持学习者的深度学习。
由传统课堂环境与数字化学习环境相互融合形成的混合式学习环境,是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合理融合与优势互补,旨在变革传统课堂的“传递―接受”模式,支持学生从接受式的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的有效过渡。本研究的“混合式学习环境”不仅包括支持学习的硬件设施、学习资源,还囊括人际关系及其所有要素的动态组合。在学习初始,学生首先置身并利用此环境进行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将成为学习环境的积极贡献者,共建共享此环境。这就要求在网络学习环境设计中,不仅应提供多种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更应关注激励机制的设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管理角色的充分发挥,实现学生从被动“利用”到主动“共建共享”的良性转变。当学习环境变成学生乐此不疲的空间,学生便成为学习的主人,深度思考和深度学习也将悄然发生。
图1所示模型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提供学习工具和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享学习资源,形成共建共享资源库;教师、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形成学习共同体;工具、资源和学习共同体三个要素在互动作用过程中形成知识共同体,也构建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支持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设计
从教育本质出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提倡将“尊师重教”的客观主义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两种理论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因为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节落到实处,一定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本研究持混合式学习观,不仅将环境融合,而且也将学习方式融合,师生关系呈现“主导―主体”的双主模式,教学策略的设计分别从组织策略、支架策略、管理策略进行,共同支持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深度学习。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表现为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方法,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包括建立学生信息档案、指导学生分组、发起主题讨论、组织作品汇报活动等。建立学生档案安排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通过网络问卷形式收集与课程学习相关的个人资料,组织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所有有用信息。根据学习进展情况,教师适时地开展网上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交流。在学习任务完成后,安排对学习成果进行分享、讨论以及评价反馈等环节,师生、生生在相互的批判与反批判、否定与肯定间进行思想碰撞,启发新的学习反思,促进学习者的深度思考和对知识的深度加工。
支架策略 支架策略要求教师持续观察学生表现,一旦出现知识、方法或情感等方面的学习障碍时,教师应因势利导,分析原因,给予针对性的学习反馈,促发学生反思学习策略,提高元认知能力。当学生回归学习的正常状态,教师就适时取消干预。支架策略包括支架性知识的讲授、及时反馈、个别化辅导等。比如:对学习任务解决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支架性知识,教师可以发挥传统课堂优势,有效疏通学习障碍,提供学习的支撑构架,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纵横联系与贯通,有利于新旧知识有机整合,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有效思维策略。
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包括一系列对学习的管理机制、方法以及评价等。对传统课堂作品汇报活动的管理,表现为教师放弃权威,将课堂交还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学习互动,营造积极热烈的课堂氛围,并将学习的过程性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网络学习环境中可借用各种社会性软件的激励机制,如用经验值和热度等参数反映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对网络学习的平台的贡献程度,并将这些数据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学习中投入努力的程度将决定学习的层次和结果,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方式以一种“规范”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以促进认知和身份认同双重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设计
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不仅要关注认知以及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更应关注被现代教育所忽视的个体身份认同,即主体性的发展,培养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人。在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不仅以消费者形式利用环境,同样也以生产者角色为学习环境做着自己的贡献,在与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给养着自己也给养着环境,获得认知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发展,最终表现为对学习的热爱。热爱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
从这个角度出发,结合深度学习特征,形成评价深度学习的六大指标:面向真实问题、强调理解性学习、注重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应用、指向高级思维的发展、对学习和自我认知的反思、热爱学习。其中“理解性学习”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进行评价,因为“理解性学习”指能运用已知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7]。基于里克特量表形式设计“深度学习效果评价表”(表1),在对学习者的深度学习效果进行调研评价时做依据参考,评价结果将作为新的反馈信息进一步改善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7.[2]冯锐,任有群.学习研究的转向与学习科学的形成[J].电化教育研究,2009(2):23-26.[3]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30-35.[4]杜娟.促进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14-20.[5]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6]Jensen E,Nickelsen L.深度学习的7种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陈家刚.促进理解性学习的课程和教学设计原则[J].全球教育展望,2013(1):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