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时间:2019-05-13 03:29: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第一篇: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使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录取模式有了新的格局;为招生取向带来新的变化。这些充分证明了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所在。

一、新高考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举措

(一)基本精神

新高考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本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取消加分事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一定程度上将弄虚作假、徇私舞弊、钱权交易的存在扼殺在摇篮中。高考公平关系千万考生的切身利益,关乎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二是走班制实行尊重了学生个性发展。新高考要求选课走班制是学校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尊重,也为每个学生发展特长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也鼓励了学生能够很好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取其学生所长,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出大量的具有个性化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这也刚好迎合素质教育的倡导,也是对核心素养的充分表达。四是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加重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并向农村和边远地区靠拢。

(二)重要举措

1.一考定终身的旧格局已被打破。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至今已41年,现今是知识、信息技术爆炸时代,传统的高考制度已满足不了当今时代的发展。传统高考模式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考试是教师教学的法宝,分成了学生学习的命根,大多数学校唯“升学率”是图,家长拿孩子的“分数”是问,社会唯“名牌高学历”是追。唯分数论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得学校家长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2.学生自主选择权大大增加。新高考改革意见中,新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这一环节,打破了传统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理化生”模式。新高考做到了文理科不分家,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择所要考取科目,这样赋予了考生更大的选择权,给予学生更多的“学其所好,考取所长”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产生自我效能感。通过“3 3”“6选3”“两次机会”“等级赋分制”等措施的提出,增加了学生对高考科目的选择权,分散了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录取模式有了新格局。教育考试指导会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说:“新高考”改革的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为了尊重学生选择权;二是为了扩大高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实现高效和考试之间的双向选择。不论是浙江的“专业 院校”志愿填报模式,还是上海的“专业群 高校”志愿填报模式,事实上都打破了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档的传统模式。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概念已经不复存在,新高考方案强化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学生将“择大学”变为“择专业”。

新高考出现的这种录取和择校模式更加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家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涌而至的冲向所谓的985、211学校,出现“择校热”问题。考生也逐渐关注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很好的发展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发其所长。学校也会培养一批批拔尖型和创新型人才。对一个发展中的学生来说,除了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外,兴趣、抱负、理想、素养等个性化因素更为重要。纵览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基本上都坚持这样一个共同理念:品学兼优。这里的品是指学生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技等综合素质,学是指对所学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一方面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发展,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虽然新高考改革方案很新颖,同时受到各界人士关注与思考,但是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极大地挑战。

二、新高考方案实施过程中将要面对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给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给学校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到育人目标等;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感知和了解其所教学科的知识及特性,让学生能从多种学科中认识到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变大,是否能够很好做出选择,做出生涯规划;家长原来只是一味地关注孩子成绩,现在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优势科目,他们是否能指导好孩子做好生涯规划,这些问题都即将面对这极大的挑战。

(一)学校面对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提出不仅对高中学校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高校也有了要求。大学和中学教育衔接的重要性将更为突出。

1.中学面对的新挑战

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之一是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科目,然而“6选3”意味着不同学科有至少20种组合,显然以前的班级授课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走班制的开设将会面对哪些挑战?选课走班是指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能力水平选择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学校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可供不同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程的需求。面对学生的需求变化,对课程结构要求更加丰富多元化。新高考方案的提出,学校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由于课程组合增加,选修制和走班教学成为了新常态。课程组合的增加,学校基础设施方面,场地分配和排课难度增大,对学生管理难度上升。如有安排不当将会造成学校秩序一片混乱。

2.大学面对的新挑战 大学设置专业的时候,在中大教育衔接方面将会面对更多挑战。大学需要提前做好面对学生需求变化的准备。

(二)教师面对的新挑战

新高考方案提出,对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要求,教师一是需要一专多能,在专业教学方面,要有开设多门选修课的能力,如有学生选择这门课程少的情况下,不至于无课可上。二是要不仅要做到教书更要育人,实行选班制,班主任主要负责事务性工作,学生在新高考改革的模式下,相当于研究生一样进行导师挑选,实行导师制。育人方面的重担放在了任课教师身上。三是教师将要面对准入和退出。有些学校某课教师多余,有些学校教师短缺,教师要随时做好调配的准备。现在教师就好比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三)中学生面对的新挑战

学生面对选择空间和自由度的扩大,他们以前不需要自由选择到现在自由选择,他们还对选择意识比较单薄,一时还是挺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科目,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对什么科目感兴趣,以前只是一味地想考高分。学生本身对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加上高考科目难度大,范围广,他们一时无法判断自己擅长什么。有些学生误认为我这门课程考得不错就觉得是自己喜欢的科目,有些时候只是被高考原因所导致的,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学生在学好语数外三门科目的同时,需要选科、选课、选分、选教师。首先他们要了解清楚自己的優势领域,感兴趣的科目,其次要做好生涯规划,最后要结合高校录取选出自己的小三科,在学校组合选课走班中做到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提升自己。这些方面都是学生即将要面对的。

(四)家长面对的新挑战

面对高考带来的严峻形势,家长在这个时候也需要提升一下自己,首先他们要了解最新高考资讯,对高考形势先自己搞清楚,向孩子介绍一些高考新消息,从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一些相关方面的介绍,等到孩子真要面对选择时不至于束手无策。其次好好研究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身上一些优点,感兴趣的事物,擅长的科目,在孩子需要自由选择的时候适当的点拨孩子。

三、面对新高考挑战的一些应对措施

新高考带来的三大转变:从选拔到选择的转变;从课堂到课程的转变;从成绩到成长的转变。

仔细分析三大转变,我们可以得知以前是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到现在学生自由选择权的放大;从前是班级授课制进行课堂教学管理到以后课程选择,走班制、导师制课程选择性学习;以前是关心孩子的成绩到现在及以后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长。全面发展学生。这无疑是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育。

这些转变都是新高考改革的创新点。面对这些转变,我们应将它落实到实处,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面对新高考的挑战,我们是否应及时作出应对措施: 1.学校选择参照对象,加速适应与转型

首先各校应关注沪浙两地改革进程,寻找出适合自身学校的参照对象,加速学校的适应与转型。了解走班制的实施困难,掌握分班依据与原则。做到“最少人走班,最近原则走班”,可以探索利用网络进行选课,排课,信息的发布,综合评价管理,成绩的统计与分析,进行一些选修课网上学习,这样可以节省一些人力,物力,高效运作管理

其次要实施有效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评价自己,做好高考改革方案的宣传与解读工作,让广大的关注者更好的进行了解,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学生理性地选择适合的科目,职业及人生道路。

最后高校要做好中大教育的衔接工作,很好关注学生的需求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学和大学依据新高考改革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

2.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加強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对新高考方案很好地理解,按着新高考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断发展和提升自身。教师要有对必修课专业方面的知识,也要对选修课有很好的掌握,为了适应学校的师资调配,即使必修课不能教也能进行选修课的教学,不至于到时候没有课程可教。提高教学魅力。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的学习和钻研,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对学习充满热情的学生,并对该学科具有学习特长和自我效能感很强的学生。

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更加关注学生兴趣和需要,教学方法采取探究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帮助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让学生很好认清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3.中学生增强自主选择意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面对新高考的方案,要进行很好的了解新高考改革的内容,新高考改革更多的是关乎着自身的切身利益,适应新高考。首先学生在学习好语数外三门必修课的同时,也应该多加关注和了解自己对小三门的选择,加强自主选择权的意识,做好对未来生涯规划,这关乎自己一生的事情,现在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以后发展,所以得小心谨慎的同时,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此事不可小觑。

其次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遇到困难,及时与家长老师进行沟通,面对选科,选课多多听取老师家长意见,有时候自己就处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状态,多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取长补短。最后一点自己做出选择的时候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判断,要有主见,不能随大流,跟风,捕风捉影。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不断提升自己。4.家长要转变观念,对孩子进行适当点拨

首先家长要改变观念,改变观念是前提,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人生往往不是输起跑线,而是输在人生的转折点。转变之前只看重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家长之前只是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实践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新高考改革参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所以家长和学生要转变这种只关注分数的这种观念,了解高考新动向和孩子的兴趣,特长,擅长的科目,当孩子面对选择空间大,范围广迷茫的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点拨。

其次家长应多与学校及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对孩子多进行一点耐心指导。最后给孩子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总之,我们依据应该根据自己省份的省情、生情,所在学校的校情,极力的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特色的新高考改革道路。

第二篇: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新世纪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党的建设是在社会—政党—国家的政治架构中展开的,必然受到社会、国家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的国家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建设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是如何尽快适应市场取向的改革的挑战。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经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新的资源配置和经济运作方式,它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为条件,其内在规定性必然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领导观念、体制、方法,其本质是要求党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水平。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社会经济成分日趋多样化,党的基层组织的传统的组织结构、功能体系和政治作用呈现弱化趋势,党组织的战斗力也呈现出降低趋势。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党的组织基础,威胁到党的执政地位。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网络优势,转变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增强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是如何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因特网为工具体系、知识要素驱动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美国科学家普遍认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是新工业革命的开端,它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必将超出过去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新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动,又推动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政党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必然会受到新技术革命的深刻影响。比如,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将逐步分散化、小型化和个体化,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逐步改变,个人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必然引起权力分散趋势和共同参与民主制趋势,这对党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提出了挑战。再如,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必然引起全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遍运用,电视、广播、报刊、因特网等大众传媒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为各种各样的思想传播提供了条件,使得任何一种有市场的思想都可能迅速传播到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实行简单的思想控制和信息封锁已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党如何有效地整合意识形态,既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不因强调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而疏远群众,忽视学习和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党继续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条件,也是新世纪党的思想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

三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挑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党领导和执政的政治基础。无产阶级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怎样创建一种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是无产阶级执政党面临的一个难题。国外一些共产党所以丧失执政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民主政治建设严重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在总结苏共垮台的教训时说,苏联和苏联共产党垮台的根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它断送了国家,导致国家上层的腐败和变质。建国50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任务仍然比较艰巨,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完善,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任务繁重。必须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利益群体的不断壮大,必然产生政治参与的愿望,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供足够的民主资源;必然要求党及时表达民意,快速准确地反映民意。同时,如何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系,如何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如何吸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四是如何有效运作现代国家制度的挑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我国的现代国家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对如何运作国家制度缺乏科学认识,加上受苏联模式和我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主要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治理国家,其实质是“以党治国”、“以人治国”,从而留下了“文革”这样的惨痛的教训。为改变传统的领导模式,党在改革开放后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原则的确立,是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发展,意味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已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领导转变到依法领导、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就必须改进党自身的领导观念、领导方式,改革现行的领导体制,理顺党组织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关系,使党的领导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国家制度,即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真正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结合起来;就必须配置好国家权力,建立合理的法律运行机制;就必须在规范和限制政府权力的同时,确保政府有效管理。

五是如何有效整合自主多元社会的挑战。对于执政党来说,有效的社会整合是保证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在我国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个阶层(知识分子),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上的社会整合机制为单位体制。在传统单位体制下,分散的个人集中于单位,各个单位集中于国家,形成了坚固的金字塔状的网络。在金字塔内部,党的组织系统、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如神经网络一样贯穿

到所有单位内部,通过意识形态的思想灌输,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进行控制。这样,单位体制为党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组织整合和政治控制提供了手段和空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党传统的整合社会体制和机制面临严峻挑战:社会阶层急剧分化,人们自主意识逐步增强,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整合社会的难度大大增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体制开始分化和解构,新的整合机制尚不健全,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从整体上变革党整合社会的组织,尽快建立适应自主多元社会要求的整合体制和机制。

(张建德)

第三篇: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美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冲突有增无减,热点问题日趋激化;新的世界军事变革进一步深化,世界军事和安全斗争更加凸显,各国军事战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但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进入21世纪,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这个主题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时代发展的滚滚潮流;二是体现时代主题的最基本标志是世界大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三是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解决,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摆在世界人民面前的重大政治课题。在世界局势保持总体缓和的背景下,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一)美国已进入新一轮全球战略扩张期,称霸与反霸、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斗争异常尖锐苏联解体、冷战终结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布什执政后,美国进入了新霸权扩张期。

1.美国具备新霸权扩张的实力基础。美国经济、科技、军事、政治、文化实力超群,拥有绝对的战略优势。仅就GDP而言,2002年美国突破10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的30。可以预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世界无其他大国具备与美国单独进行全球较量的综合实力。

2。美国谋求“新帝国”的基本战略已经确立。2002年9月20日,布什政府颁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正式将“先发制人”战略确立为美国新世纪安全和军事战略。报告宣称,美国将保持世界上最强大的能够打败任何对手的军事力量,绝不允许任何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对其第一军事大国地位构成威胁。如果一旦出现这种威胁,美国将果断地予以消除。2003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正是该战略打响的第一炮。同时,在“先发制人”战略的驱动下,美国大幅度增加国防费用,2003财政国防预算高达3554亿美元,另加近800亿美元的战争拨款,创下冷战结束后美国军费开支的新纪录,占世界军费总额的50%。在“先发制人”战略的驱动下,美国一方面全面调整军事战略: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加快研制和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使世界核军备竞赛的焦点由过去全面发展进攻性核武器,转向重点发展防御性武器和有效突破防御武器的进攻性武器,世界有可能进入“第二个核世纪”;另一方面全面调整核战略。实施“核与非核打击手段(包括信息战手段)”、“被动与主动防御(特别是导弹防御)”、“以及为生产和保持战略报复力量所需要的军火工业基础设施”新三位一体的战略,多次进行亚临界状态下的核试验,并计划把核武器由威慑力量转向用于实战;此外还投巨资加快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计划到2005年前后为美军装备新一代武器系统。在“先发制人”战略的驱动下,美国继续加强前沿存在,频繁实施前沿威慑,重点进行局部打击。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使亚太地区首次成为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的重点地区。

3.美国具有实施新霸权扩张的较好机遇。“9?11”事件为美国推行霸权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自此,“反恐”无疑成为美国实施霸权扩张最具欺骗性的军事政治招牌。

面对上述美国超强的实力和超常的霸气,2003年,围绕伊拉克问题,国际社会与美国展开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激烈的斗争。法、德、俄反战联盟对美国极端强权发出了挑战。许多弱小国家也声张正义,主持公道,对美国霸权行径进行公开谴责。美国陷入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孤立的境地,形成了“孤独的霸权扩张”,这与“9?11”事件后世界大多数国家支持美国反

恐战争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世界局势动荡加剧,地区冲突有增无减,热点问题日趋激化

据统计,2000年以来,世界每年发生局部冲突达32起,大大超过了冷战时期世界年均局部冲突总量。日趋激烈的地区冲突不仅严重危害了地区安全与稳定,而且也直接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发展。

1.美国以反恐为名谋求全球霸权,给地区局势造成了严重不稳。美国利用阿富汗反恐战争,将数万大军开进中亚,打破了中亚地区原有的力量平衡和地缘政治结构,强化了潜伏着的许多矛盾和斗争。印巴关系在美国反恐战争的负效应下日趋恶化,两国冲突不断。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萨达姆与本?拉登“基地”组织有牵连为由,对伊拉克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打击。这场军事战争进一步恶化中东地区局势,激化中东地区矛盾,使世界进入“大众恐怖主义”时代。

2.民族宗教矛盾的日益激化加剧了地区冲突。中东地区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关系问题,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半个多世纪以来,巴(阿拉伯国家)以双方因民族宗教矛盾曾经爆发过四次大规模的中东战争。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东地区虽未爆发国际战争,但以色列沙龙政府上台后,对巴勒斯坦推行“铁血”政策,甚至把军事打击的目标直接指向巴领导人阿拉法特,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则频繁采用“人体炸弹”袭击以色列境内的平民和其他目标,双方陷入以暴抑暴的恶性循环。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有关各方虽然提出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但中东和平进程的真正实现至今仍阻力重重。

3.边界领土争端使局部冲突频生。当今世界不少国家存在着边界领土矛盾,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历史影响,给有关国家的边界领土争端埋下了长期矛盾和冲突的种子。困扰印巴两国的克什米尔问题就是边界领土纷争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大有激化的趋势。

二、新的世界军事变革进一步深化。世界军事和安全斗争更加凸显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军事领域里的革命性变革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战争形态从工业时代的机械化战争向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战争迅速转变。尤其是具有信息战争特点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更是促使世界主要国家加速调整军事战略,把军队信息化建设作为建军重点,大力发展军事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积极组建数字化、信息化部队,并辅之以法律、组织、技术和教育训练等一系列举措,以迅速提升军队的整体信息能力。可以说,21世纪各国军事战略的优劣和军事斗争的成败,取决于如何应对这场极其深刻的世界新军事变革。

(一)新军事变革的实质是军事信息化革命,信息优势是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的核心优势信息化之所以成为新军事变革的实质,主要是由信息技术运用于军事领域所展现出的独特而又强大的效能所决定的。一方面,信息技术是新军事变革支柱性技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导致了以精确制导武器为代表的信息化弹药,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化、隐形化作战平台的问世。武器装备和军事系统的高度信息化,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军事系统的战斗效能。另一方面,信息优势是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的核心优势。当代历次局部战争的实践和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实际都充分说明,掌握信息技术,获得信息优势,有效支配信息,是当今世界军事斗争的制高点,是最终赢得战争的重要保证。美军之所以赢得90年代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说到底,靠的就是以超强国力为后盾的超强信息优势。第三方面,信息战将成为信息时代主要作战样式。在信息成为重要战争资源,成为军事力量构成的关键要素的条件下,信息对抗技术为信息战奠定了物质基础,信息系统网络化促进了信息战场的形成,夺取制信息权成为信息化战争的制胜关键。因此,信息与信息系统成为未来战争中打击与防护的首选目标,围绕信息与信息系统的攻防而展开的信息战,也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占据了绝对的信息优势,致使伊军陷入各自为战的混乱状态、未能组织起有

效的反击。

(二)创新的军事理论尤其是作战思想,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灵魂

当今世界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呈现出变革程度深、变化周期短的显著特点,突出表现在:作战目的由消灭对手趋向改变对手,由歼灭敌军趋向瘫痪敌军,由打垮敌国趋向打服敌国;作战指挥体制由层次叠加的树状结构趋向横宽纵短的扁平化结构,由军种自成体系趋向军种联合指挥;战场形态由有线性战场趋向非线性战场,由三维空间趋向全维空间;作战样式由对称作战趋向非对称作战;作战方式由顺序作战趋向并行作战,由以武器平台为中心趋向以信息网络为中心,由大面积毁灭趋向精确制导打击,由火力制胜为主趋向信息制胜为主;兵力运用由兵力集中趋向系统集成,由单元对抗趋向体系对抗;威慑方式由核武器威慑趋向信息威慑;作战保障由集结式趋向聚集式。以美军为例,因沉浸于二战胜利的辉煌成就,早已过时的军事理论结果导致了美军战后一系列的军事失败。越南战争后,美军开始重视超前性军事理论体系的建立.其战斗条令一直遵循实行一代、论论一代、预研一代的原则,形成了当前和长远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确保了美军始终占据世界军事理论的先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发动了具有代表性的4场局部战争,即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战争中,虽然美军的战略指导和作战思想各不相同,但这为美军赢得战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

(三)加速组建信息化军队,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重点.

美军是信息化军队建设的先行者。2001年11月,美国防部成立了由30多人组成的军队转型办公室,统一领导美军向信息化转型的工作,美国陆、海、空三军也分别制定了信息化计划。其中,信息化程度最低的陆军以部队数字化建设为纲领,着手建立“21世纪的陆军”,现已试验性组建了一个数字化旅和数字化师,计划于2005年前后组建一个数字化军,进而实现全陆军数字化。数字化程度较高的海军也在主战舰船上加装先进的卫星通信系统和信息战系统,尔后在舰队、战区等级实现情报、指挥、控制系统的网络互联,计划于2020年建成网络化部队。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空军加速推进“空天一体化”的建设规划,通过建立新型的特种部队包括天军,来实现转型目标,将信息化建设引向深入。根据美国陆、海、空三军的转型规划,到2010年左右美国陆军将与空海军联网,到2030年前后,在三军数字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美军的整体转型,届时美军将初步完成全军的数字化建设。与此同时,中国周边的俄罗斯、日本、印度也在加紧组建信息化军队。台军也不甘落后,企图通过打造信息化军队,以武拒统。

(四)加快武器装备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支点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军队武器装备系统的主体已经初步实现信息化,其中,美军信息化程度最高,C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以及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的一体化建设,是美军信息战技术准备的重中之重。武器装备信息化可能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武器系统的智能化和作战系统的一体化。未来的武器系统将具有人类大脑的部分功能,不仅能自主地对各类目标群进行分析和识别,还能按其性质排列出先后顺序,在最佳攻击时机一举命中最有价值的目标。作战系统的一体化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功能上的一体化,即把过去由几件武器分别遂行的作战职能,改由一个武器系统来完成。如美、日先进的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其雷达系统和火力系统就在功能上实现了一体化。二是结构上的一体化,即通过各级CISR系统,把整个战场上的武器系统和保障系统联为一体,实现充分的联合与协调。

在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军事和安全斗争形势更加复杂和激烈。以伊拉克战争为突出表现,美国将“先发制人”战略由战略指导转化为战略实践,必将引发世界新一轮的军备竞赛。欧盟军事一体化进程有望加速推进,法德军事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将把加强军事实力作为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支撑。中东国家为了防止成为美

国下一个教训的对象,将更大规模地购买先进武器装备。被美国列入重点打击对象的所谓“流氓国家”和“无赖国家”,将采取更加冒险的方式加紧扩充军备,力图以武抗美。日本将继续搭乘美国“反恐”战车,走向世界军事大国的战略正发生实质性变化,“攻防兼备”已取代“专守防卫”,“先发制人”将成为未来防卫方针的战略取向。印度将进一步强化军事实力,南亚大陆在印巴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中将长期被军事对峙的阴云所笼罩。台湾当局也蠢蠢欲动,企图通过支持美国对伊作战,进一步密切与美国实质性军事合作关系。这样,国际军控与裁军的进程将严重受阻,世界有可能出现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激烈的军备竞赛。

三、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周边形势趋于复杂。各种挑战趋于严峻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9?11”事件后,世界政治军事的地缘结构迅速向东倾斜,亚太地区成为攸关世界和平与安全最为重要的地区和影响世界发展与繁荣最具决定意义的地区,是新世纪世界地缘政治新版块的战略重心。位于亚洲大陆东端和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无疑成为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地带,同时也是大国进行地缘战略调整与磨合的重要对象。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只要国际恐怖势力仍是美国当前大敌和主要威胁,美国重视中国地缘战略优势、谋求对华合作的方针就不会改变。

俄罗斯在调整国家战略、推行面向西方新外交的过程中,仍视亚太地区为国家和全球战略的重要利益所在地,把巩固和发展对华关系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无论从国家利益还是从地缘政治上,一个稳定发展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为俄罗斯的复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欧盟在谋划与推进一体化欧洲的同时,把发展对外关系的重点放在了亚太地区。东亚——欧盟政府间的定期对话机制,就是欧盟这一战略的具体体现。中国是欧盟在亚太地区谋求合作的最重要伙伴。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在上海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与欧盟关系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

中亚地区在“9?11”事件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

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也因“9?11”事件更加凸显。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新加坡、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东盟1O国分别与中国、日本、韩国对话)、“1O+l”(即东盟1O国与中国对话)合作机制的日益巩固,使东南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作为影响东北亚安全态势核心的朝鲜半岛局势也发生了新变化。朝美在核问题的较量上如何收场,大国围绕朝核问题如何协调,韩国如何应对朝鲜的“核冒险政策”,将是今后必须关注的重大问题。

(三)在矛盾布局上,中国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并发的高危弧形地带

“9?11”事件改变了世界的矛盾组合,重构了世界的矛盾版图。从北高加索、车臣地区经中东、中亚到南亚、东南亚这个广阔的“U”形区域,是国际恐怖势力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交织并发的高危弧形地带。中国正位于这一地带的腹地,处于国际恐怖势力和民族宗教矛盾环形合围的中心。在这个高危弧形地带上,以恐怖势力猖獗为主导的各种矛盾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一是各种矛盾交织并发,此起彼伏。既有恐怖势力的猖獗,又有民族宗教矛盾;既有边界领土纷争,又有借机制造的恐慌。二是许多矛盾都有形或无形地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巴以冲突、印巴矛盾和车臣首府及巴厘岛的爆炸声看似互不相联,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9?11”事件的冲击效应。三是一些矛盾还附着上了恐怖主义的色彩,导致地区局势更加动荡。持续升温的印巴矛盾就说明了这一点。四是一些矛盾正在被异化。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矛盾冲突本不属于恐怖与反恐怖的斗争,但以色列沙龙政府假借“反恐”旗号,对巴勒斯坦推行强硬的“铁血”政策,使中东和平进程雪上加霜。

(四)在安全态势上,中国面临的安全矛盾多元化和多层性

应该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既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也面临安全矛盾最为复杂的时期。主要表现为矛盾种类多,矛盾式样新,矛盾区域广,矛盾烈度大。我们既面临着传统安全矛盾,又面临着非传统安全矛盾;既面临着以“台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的现实威胁,又面临着以“东突独”为代表的境外分裂势力的恐怖颠覆威胁;既存在着超级大国的霸权战略威胁,又存在着一些地区性大国扩充军备的挑战;既存在着民族宗教矛盾,又存在着领土边界纷争;既存在着陆地领土矛盾,又存在着海洋主权之争。这种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恶化中国周边环境,危害中国国家安全。当前,亚太地区已成为美国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重灾区,这一战略加剧了本地区安全矛盾的多元化,并将直接影响中国国家安全。首先,美国将加强亚太地区的力量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将呈现出东(东亚)西(中东和中亚)为重、南(东南亚、印度洋)北(东北亚)策应、巩固重点、全线推进、战略合围、联为一体的战略特征。在西线,目前美国在中东地区集结了近3O万大军,在中亚驻扎了两万余人的军队。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在伊拉克仍部署至少6万大军,使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维持在15万人的规模,并企图将中东与中亚的军事力量联为一体。在东线,2003年3月初,美国国防部决定调派12架B一52战略轰炸机和12架B一1战略轰炸机前往关岛,以增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威胁力。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存在点面相串、区域相联、总体战略合围的态势正加紧形成。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到中亚和中东,美国军事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在亚太地区总体兵力今后将多达25万人,大大超过欧洲地区1O万驻军的规模,这造成中国在亚太地区许多重大问题上不得不直面美国的强势存在。其次,一旦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得以抽身,不排除以强硬方式解决朝核问题,这样东北亚安全环境有可能发生复杂的变化,中国将面临新的现实压力。再次,如果美国完全稳定了伊拉克和阿富汗政局,作为政治性联动,中国不仅要面临更加严峻的周边民族宗教矛盾,而且还将面临更大的“西化”压力,因此维护国内政局稳定的任务更加突出和繁重。

中国面临的安全矛盾还相应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台湾当局不断强化军事实力,相应调整军事方针,妄图“决战境外”,“以武拒统”。与此同时,美国加大对台湾的渗透,在图谋将台湾问题“国际化”的同时,正企图将台湾问题“军事化”,近两年加速发展美台实质性军事关系。2003年4月下旬,美军首次派高级军官全程指导和参与台军“汉光十九”演习。这样,就使中国祖国统一大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朝核问题是朝鲜半岛局势复杂化的突出表现。面对美国的军事政治压力,如果朝鲜执意发展核武器,日本和韩国就有可能实施核武装,在东北亚地区造成大范围的核扩散,美国就有可能成立新的东北亚战区司令部,调整东亚战略,东北亚地区有可能出现新“冷战”。

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日本正全力向世界军事大国迈进。根据西方权威军事机构分析,日本的军事实力堪称亚洲之最、世界之强,事实上是一个核大国,拥有的核原料是中国的好几倍,日本海军实力位居世界第三位,战争动员潜力也相当大。但是,日本至今尚未对侵华战争进行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政局明显趋向右倾和保守,公开把中国当成其主要防卫对象。日本加紧扩充军备和加速向世界军事大国迈进的动向,日益引起中国及亚洲相关国家的严重关注。

(五)在力量对比上,中国在亚太地区力量重组中有得有失、得大于失

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重组和安全结构的变化,将大幅度调整国家利益关系,重塑国家安全战略。在亚太地区力量重组中,中国有得有失,得大于失。中国最大的失莫过于美国将数万大军部署到了中亚地区,安插到了中国的西大门,中亚地缘政治发生了不利于中国的新变化。如果美国企图将中亚驻军基地化、机制化和长期化,势必恶化中国西部安全环境。同时,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将进一步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力量存在,并把这一地区作为实施“先发制人”战略的重点区域,也将使亚太地区安全环境趋于复杂。当然.在亚太地区力量重组中,中国也获得了一些重大利益。第一,由于美国当前和今后将集中精力解决伊拉克问题,客观上将减缓对中国的战略压力,增大对中国的战略需求,中美两国自“9?ll”事件以来,尤其是国家主席江泽民2002年10月访美以来,平稳发展的建设性合作关系得到深化,这将为中国外交战略态势的总体稳定创造有利条件。第二,由于亚太地区地缘政治的凸显,中国特殊的地缘政治优势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战略影响力明显提升。第三,在亚太地区大国关系的调整中,中国处于较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外交回旋空间增大。第四,中国在国际反恐斗争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一方面,中国对正常的国际反恐斗争表示坚决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强化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反恐功能,形成了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反恐特殊优势。第五,中国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开展多边外交,主动营造周边环境,“上海合作组织”的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是中国近期开展睦邻多边外交的重要成果。

第四篇:人力资源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

近几年,企业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工作,人力资源管理者被企业寄予厚望,赋予的职能越来越多,但是随着“用工荒”、“涨薪潮”、“员工罢工”等事件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如何有效招募到适合的人才。

“用工荒”,原来只在春节后的沿海城市出现,但随着这两年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春节后,而是全年都有可能出现。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适龄劳动力供给逐年减少;二是一些原来的劳动力输出大省由于自身经济的发展需要,截留了大量的劳动力在本省就业;三是中西部等劳动力输出大省承接了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一些本来外出的劳动力“主动”在家门口完成了就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讲如何招募到合适的员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时招聘标准一降再降也不能招到足够数量的员工满足企业的需求。

还有一些情况是企业将用人标准定的过高,致使人力资源部很难招募到满足企业要求的人。笔者曾经所在的一家规模不算太大的房地产企业准备招募一名总工程师,老板要求此人要非常精通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暖通设计、景观设计等知识,具有甲级设计院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等等。人力资源部明知标准定的过高,但还是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到为数不多的几个应聘者,将简历提交给老板,老板看了简历后就全部淘汰。后来通过几家猎头来联系招聘事宜,猎头听了用人标准后也直摇头,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在人岗匹配方面出了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者一方面要建立丰富的外联关系,为企业积累更多的招聘渠道;另一方面是与企业管理者的沟通,根据企业的实力招聘“门当户对”的人才。

二、如何留住人才。

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正加速优胜劣汰,企业的寿命却越来越短。新设企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员工能接触到的企业越来越多。新企业为了站稳脚跟,往往给出的待遇也比较高,对劳动者的诱惑挺大。新成立的企业也大多不愿意去培养人才,而是希望去挖一些其他企业成熟的人才,这样企业间的“人才争夺战”越来越激

1烈。

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应该持续关注同行业企业,尤其是竞争对手的招聘政策。其次要持续关注关键岗位员工的心理动态,困惑和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的需求肯定不同,一般员工更多的关注的是薪酬,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关注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经常讲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情感留人就是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制定出留住员工的方案,但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留住员工应从企业的培训、薪酬、职业生涯、文化氛围等方面制定系统化的方案。

三、如何定位的困惑,是管理者和服务者。

很多人力资源教科书上将人力资源的管理者定位为企业战略的合作伙伴,而现实是很多人力资源工作者只是企业的高级办事员,工作仅限于初步搜集一些简历、初步的面试、办理保险等等。再次面试需要借助业务部门的帮助,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需要业务部门的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者具体业务不熟悉如何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不能更深入?怎么深入?这是许多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难题。

每个企业老板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一样,人力资源部在企业的地位也随之不一样,有人将人力资源部定位为管理部门,有人将人力资源部定位于服务营运支持部门。如果老板对人力资源认识比较深刻的话,人力资源管理者就会被赋予更多的职能,老板也希望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推动和改善其他部门的工作。如果老板对人力资源工作没有一定的认识的话,人力资源管理者就沦为高级的办事员,老板就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指挥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毕竟在任何一家企业,老板才是企业最大的人力资源总监。

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要深入理解企业的文化,老板是怎样来看待人力资源部工作的,他对人力资源部的期望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性格,职业生涯规划等作出在企业的合理定位。虽然同是人力资源总监,但很可能从事的工作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是企业的高级办事员,有的则真的可能是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四、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困惑。

绩效管理是各位人力资源管理者都比较头疼的问题。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考核的结果往往和员工的薪酬、升迁等比较敏感的事项连在一起。以至于很多企业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甚至有的老板就把绩效考核结果当做解聘员工的工具和幌子。

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深入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绩效管理也是企业重要的一个管理过程,按照PDCA理论,绩效考核只是其中一环,并且绩效目标计划在新的绩效考核周期前就应明确的制定,绩效考核人员应关注被考核者的工作过程。员工绩效的评定,他的主管最有发言权,而不是人力资源部门,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对各级拥有考核评价权的人员进行培训,并在在绩效考核中承担监督和指导的职能。

企业的绩效管理方案多由人力资源部门制定,但具体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应由员工的直接领导提供,如果量化的指标比较多的话,绩效指标中涉及的量化指标则需要企业各种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和核算体系来支撑。普通员工的考核可以运用更多的量化指标,但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有时却很难量化,而恰恰是这些人对企业的经营成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怎么对他们做考核,怎么针对他们制定绩效管理方案,也是大多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难题。由于老板的认识和各级管理者的认识不同,绩效管理的效果在各个企业都不相同。而人力资源管理者只是体系的制订者、体系运行的培训者和协调着。

五、人际关系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人情化比较浓厚的国家,关系网谁都会面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有时需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有时又会夹杂与企业内部各种派别的斗争中。我经常听到很多人讲从一个企业离职不是身体累而是心太累了。

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企业内部都存在帮派或小团体之间的争斗。俗话讲“不要站错队”正是告诫职场中人应关注企业内部的团体之争。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的是人的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会触及这些,虽然自己不想卷进去,但有时也会身不由己被划分为某某派别,一旦被打上派别的烙印,工作势必会变得更加难做。工作中同时也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有时是别人造成的,也有一大部分是自己导致的。

由于绩效考核工作是人力资源部门推动的,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员工的薪酬、晋升、惩处紧密挂钩,人力资源管理者很容易因为工作招致个别员工的嫉恨和误解,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感到身心俱疲。

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很强的沟通能力和抗压力,在工作中尽量不要主动站到某一派别中。一视同仁,将工作关系和生活上的关系尽量分开,培养自己较强的职业性可以较好的应付人际关系的挑战。

六、劳动关系和处理劳动争议的挑战。

近年来,各国对劳动力市场立法都加强了,政府更多地介入劳动关系的各个领域。为了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政府制定出更多的政策需要企业遵守和执行。公司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相应调整。政府的介入为保护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强大的背景力量。在我国,政府更是承担了保护劳动者权益的职责。近些年我国颁布了新的《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法规,并且各地政府也相应颁布了一些更加具体的执行条例,劳动者维护自我权益的意识迅速觉醒。但是,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也迫使企业想法设法去降低成本,劳资双方的摩擦几率迅速上升,调节彼此关系的交易成本也随之上升。人力资源管理者作为劳资双方的代言人时刻面临着协调双方矛盾的责任,一不小心还可能在法庭上与过去的员工进行对峙。

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充分了解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尽量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去处理有关事宜。如果企业确实有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做法,也要妥善处理,要提前告知老板可能面临的风险,同时做好员工的安抚工作。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很强的风险预控能力,对潜在的劳动争议风险作出预控,并制定应急方案;在工作过程中密切关注一些可能引发劳动争议的事件,提早解决。

七、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摩擦的挑战。

随着80后、90后进入职场,这些在家庭昔日的“小皇帝”门自小就非常具有个性,加上外来文化的熏陶,相比60后、70后,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则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充分接受企业的文化,抛弃自己部分价值观,融入企业的大团队中,接受企业统一的价值观。还有的企业一些外籍员工的加盟,来自不同文化的冲突也在所难免。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之间的摩擦使得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员工真实的心态更难把握。

原来,我们经常讲的评选优秀员工,树立员工榜样来带动其他员工,而现在评选一两个先进人物所起到的带动作用与原来相比大为削弱。过去可能相隔30年的人还具有相同的思想,而现在相隔不足5年的员工其思想也大不相同了。就

是相同年龄的人,其需求也千差万别,思想五花八门,价值观也大不相同。如何让员工的个性价值观统一到企业价值观里,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是一种挑战。

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培训、拓展训练、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来营造企业的氛围,统一企业的价值观;另外也要尊重员工的个人价值观,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七、自身工作绩效不太容易评估。

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的工作有很多是不能量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优秀与否主要靠老板来评价,随着企业的发展,老板对人力资源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工作的绩效不像一些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那样容易量化。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培训的成果、绩效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效果,这些工作都不可能在短时间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工作成果需要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由于工作绩效不容易被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者比较容易产生职业疲劳。记得曾经看到一则笑话:有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向老板要求涨薪,朋友问其原因,他说老板今年以来脾气越来越暴躁了,我要求增加的这份薪水是我挨骂的费用。笑话归笑话,但也提醒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加强与老板的沟通,做事要勤汇报,让老板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工作;但同时又不要事事都汇报,那样的话老板会不胜其烦。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对各种困惑与挑战,不应仅拘泥于人力资源“六大模块”,应勇于与企业各部门沟通,了解企业各项业务的特点,做个杂家,而不是专家。

第五篇: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改革方案》下新的教学模式对班级稳定性的影响及应对措施—以浙江省为例

12数学3班 颜瑞蓉

摘要

从新课改到今天的高考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浙江省作为首批高考改革试点之一,在2014年9月正式实施了新高考方案。新方案以“文理不分科“、“多次考试”、“必考+选考”、“专业+学校”等内容,对过去的录考制度进行了大幅改革。为适应新的录考制度,“文理不分科”、“选课走班”等新的教学模式对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以个性、自主选择为鲜明特点的新高考制度,班级管理只有抓住“个性”、“专业”、“走班”等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为突破口,才能使班级走向稳定,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关键词

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选课走班;班级稳定

1.引言

浙江省和上海市是全国首批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特制定《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下文简称“新高考改革”),并于2014年9月9日正式发布。新高考方案的各项内容和要求,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生开始,分年逐步实施。

2.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解读

浙江省的新高考改革,与浙江省的前几轮的教改是衔接的,前几轮课程改革为本次改革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分类分层、选课走班的条件。一些新的举措给班级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

2.1文理不分科

我国高考从1975年开始实行文理分科,前后累计40多年。本轮改革,取消了文理分科制度,虽然有利于减少过度偏科、过度应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文科生与理科生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还是有显著差异的,不分文理后组建的班集体,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性格碰撞相较于以前会更加激烈,这便是班级的一个不稳因素。

2.2科目与选课走班制教学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我省已在普通高中全面推行了学生选课和走班制教学。改革的中心是加强选修课建设,同时实行学分制、走班制和弹性学时等制度。所谓选课走班制,是指行政班级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教学班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3.《新高考改革方案》下存在的影响班级不稳定的因素

3.1文科生与理科生学习心理差异产生的不稳定

改革前,高中入学前文理科不分,入学后学习一段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专业选择等原因选择文科班和理科班。分班后的班级就形成了文理班明显不同的学习氛围、学习心理、思维

习惯、乃至班级文化。所以单一的文科班或理科班在性格上和思维方式上更趋于统一,这样组建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性更强。另一方面,在基本确定了文理班的选择后,高中阶段一般就不再另行重组新的班级,这样避免了不断地分裂重组,对整个班级的稳定意义显而易见。

改革后的文理不分科,在一个行政班级中,就存在着文科类和理科类全然不同的课程选择,例如选择了物理与政治的。理科生的性格比较坚定果断,文科生的性格比较追求完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班级管理方面更加容易出现分歧,班级隐藏的内部矛盾会更加强烈。

3.2《新高考改革方案》下浙江省采取的走班制带来的不稳定

(1)选课走班模式带来的学生之间、学生与班主任相处时间的减少

随着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教学成为普通高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化,在走班过程中行政班不断弱化,年级概念也逐渐淡化。浙江省普通高中采取这样的基本方案:日常行政班分配班主任和成长导师,语文、数学、外语分层走班、班会课、自习课在行政班进行学习;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物理、技术七门课分类走班。年级部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确定各班和各科学段课程表,确定每个学生在选修模块上课时的上课教室。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切块重组,单元化的走班原则:将几个行政班组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走班单元。这就意味着原行政班的学生就不能全部集中在一起上选修课,在行政班学生之间相处的时间大大减少;学生选课走班后虽然继续保留行政班班主任,但不可避免的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班主任作为班级凝聚力的核心,势必与学生的距离会疏远。团队归属感与集体荣誉感也会相对减弱,这对一个班级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2)班主任地位和工作方式改变

由于选课走班,行政班的学生由班主任授课时间缩短,在学生心理,班主任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地位降低,班主任不再具备学科的高度,而仅仅是一个琐碎事务的管理者,部分学生甚至将班主任和宿管员等其他管理人员等同起来。同时,班主任由于不再授课,工作中缺少了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课堂。行政班班主任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仅限于班会课和自修课,这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班级的领导核心,这样的变化趋势对班级稳定显然不利。(3)成长导师与班主任的业务能力不均衡

新增的成长导师的职位,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其与班主任的工作敏感度差异较大。相同的问题,成长导师要比班主任花更多的时间解决。高中生学习任务重,与人谈话的机会稍纵即逝,长此以往,学生问题不解决,对班级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4.针对变化,采取的班级管理措施

多年来“班主任负责制”的惯性使然。事实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班主任负责制”。教师习惯了管好自己的学生,对别班学生可以“友情相助”,却不能过多管理,以免有越俎代庖之嫌。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过分依赖班主任。无论是文理不分科还是选课走班制度,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始终不变:学生和教师。

4.1.班级班干部组建多元化

文理不分科后带来班级学生的性格等显著差异,在组建班干部队伍时,注意避免成员性格的单一化,尽可能地偏文和偏理性格相互补充,有机结合,在班级管理方面才更有信服力。

4.2班主任侧重于班级团队建设

班主任要利用团队建设增强班级归属感和凝聚力。班主任除了要增强个人自身育人自觉性外,还要认真开好主题班会,设计每次活动。一要强化团体目标意识,是班级每个学生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努力。二要根据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习惯、动机、兴趣等心理,引导他们产生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逐渐强化团队精神,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三要建立班级的榜样作用,引导每个学生自觉地要求进步,力争向班级中最优秀的同学看齐。四是建立一种自我管理机制,通过班级内部所形成的一种观念的力量、氛围的影响,去约束规范每个学生的行为,保障“选课走班”的正常开展。

4.3成长导师侧重于思想引导

如果说班主任在学生成长中具体以“管事”为主的话,那成长导师则是以“官人”为主,两者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成长导师要树立“以德树人”的意识,除了确保与学生的交流外,还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充分了解学生,增强“导”的针对性,成长导师则是通过相应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妥善处理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质倾向与未来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做好“导”的针对性工作,关键在于充分了解学生。

参考文献:

[1] 李韧.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向教学管理要质量[J].黑龙江教育.2001(Z2)[2] 文必勇,孙景霞.中小学教学管理存在的十大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1(01)[3] 李涛.教学管理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1(05)[4] 宁阳十一中强化教学管理[J].山东教育科研.2002(04)[5] 辛莉.创新教学管理 促进师生发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06)[6] 李利梅.对教学管理人道主义原则的探讨[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7] 薛启华.把精细化教学管理落到实处[J].当代教育科学.2010(04)[8] 傅海洋.有感于“路熟不怕堵车”[J].教学与管理.2010(08)[9] 林藩.中小学教学管理实现性认识问题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0] 李正浪.加强课代表建设 提升学科教学管理层次[J].教学与管理.2011(25)

下载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高考改革“新”的体现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年高考新改革

    2018年高考新改革,从即将开学的初二学生开始全面实行,男孩苦,女孩乐! 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考改革趋势日益显著,最新颁布......

    新高考方案建议

    新高考方案建议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重庆高考政策作出了调整,将采取综合评价、全面考核、分类分段测试、分批选拔、择优录取的选拔......

    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新挑战

    全球化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多领域进行探讨。关于全球化,目前有以下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1、全......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不良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可是许多家长们却忽视子女道德教育。在农村,60—70%的学生为留守儿童,这......

    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新形势下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之二 研究党群关系这个课题,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既要联系世界的环境和国内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又要看党的建设和......

    新形势下中学英语老师面临的新挑战

    新形势下中学英语老师面临的新挑战 时间:2013-05-30 00:00:00 来源:现代教育参考2013年2期作者:帅宪成 [摘要] 当今的信息化的时代,随着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和学校素质教育改革......

    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饭店人力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国家旅游局人教司 陈志学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饭店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到2000年末,全国旅游饭店已达10481家,客房94.82万间,员工人数112.49万......

    当前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网络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摘要:人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的希望。而助力于孩子成才的基础——教育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前行,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