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新闻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0-03-12 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
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已有将近上百年历史的音乐教育体系对20世纪后来相继出现、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达尔克罗兹方法能教给孩子们理解复杂的韵律。听到音乐时,孩子们会随着节奏起舞。通过统一调动其视觉、听觉、感觉,并随音乐而动,孩子们会得到完整的音乐体验,同时孩子们还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达尔克罗兹的教育原则也构成了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
达尔克罗兹还强调即兴活动在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即兴活动是即时作出音乐表现、音乐判断的创造性音乐行为。在即兴创作或表演中,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灵敏的反应能力和流畅的音乐思维。要对同时出现的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问题给以权衡和处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听觉判断、灵敏性和创造性。这项学习内容体现了音乐学习的本质,也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人类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作用。
今天的即兴创作已不仅仅是在钢琴上的即兴作曲,它已经成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伴随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培养想象力、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即兴的音乐活动可以始自孩子音乐学习的第一天。活动中,成人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孩子进入状态、引发兴趣,最终使他们能够出于自发、自然的情绪创造出自己的想象、表现,这是即兴音乐活动的目的。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即兴的音乐活动在孩子音乐潜能开发训练中具有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育
1988年,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在全世界进行了测试,来评估14岁孩子的科学水平。结果位居前3名的国家分别是匈牙利、日本与荷兰,这个成绩正是得益于这些国家从幼儿园到高中,音乐训练一直是基础课程的一部分。这也促使美国在2000年修订教育法案时也将音乐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核心学科之一。其中,匈牙利的音乐教育采用的就是柯达伊教学法。并且,他们的孩子没有过多地排练就能够用美妙的声音进行合唱,是令人难忘的。
佐尔丹·柯达伊(Zoltan Kodaly,1882-1967年)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的教育体系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有高标准的艺术、审美要求,并且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例如,艺术教育与人的自身成长、全面发展的关系;音乐文化在全部知识文化中的作用;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继承本民族传统与学习人类优秀艺术文化的关系;如何借鉴前人的、国外的优秀传统等等。柯达伊在几十年中为不同程度孩子所写的上千首歌唱、读谱练习,在匈牙利被称为“黄金储备”。从60年代起,这种教学法迅速地传播,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他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对于世界各地的音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
匈牙利的学校开展音乐课教育已有久远的历史,近百年来其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普遍采用了柯达伊教学法。他们的音乐程度广博而精细,因为匈牙利人认为音乐是孩子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在常规学校里,孩子们每周都有两次音乐课,音乐学校里,每天都有音乐课,孩子们有机会学习一种乐器。音乐课程同样也包括倾听、即兴创作、识谱等等。匈牙利的教育工作者们坚信,音乐与数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他们相信,音乐对孩子们的逻辑性和批判思维有所帮助,学习音乐的过程能够发展完整的人格。因此,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创建。奥尔夫音乐教育倡导元素性的音乐思想。他认为元素性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而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语言为一体的整体的艺术。通过这些整体的艺术活动,加上鼓、木棰、木块以及钟等节奏感强的乐器,孩子们学会了音乐结构,以及如何保持同一个节拍。这种方式是团队体验,孩子们通过歌唱、游戏、合韵脚、跳舞等活动学会了参与团队工作。
奥尔夫体系中最突出、最重要一项就是即兴的原则。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形式,是情感表露的最直接的形式。奥尔夫的教学活动通过孩子的积极参与和唱奏实践,以即兴活动形式发展孩子的音乐体验、尝试创造音乐的能力。
奥尔夫强调了音乐教育所应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人的影响和审美经验给人带来的感受、体验。这正是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区别。在音乐创造性活动中没有对错,而是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了自己的独创、个性,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在采用创造性活动的研究中我么也发现,凡是能够自由地表达、表现自己,情感得到充分宣泄的孩子,他们容易解脱心理的紧张压力,获得情感的自由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这会给他们带来终生的快乐、自信和成功。这也是柯达伊与奥尔夫的创造性音乐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奥尔夫的元素性思想使音乐真正回归于人的本性的追求。奥尔夫的家乡是德国,因此,许多教学活动是以他家乡的语言、童谣、谚语,民歌和舞蹈为基本教材的。他提出每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都应采用这种方式。看来两者都是很注重民族民间音乐的运用的。目前国内有许多幼儿园采用奥尔夫音乐教学。
第二篇: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瑞士音乐家,(1865—1950)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核心是“体态律动”.对后来相继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以开放性的姿态持续发展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达尔克罗兹教学实践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教学目标
一、组成部分:
1.节奏运动
包括读写节奏和创造节奏的能力.体态律动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发展身体的节奏感.发展身体对力度变化,对时间、空间细微变化的领悟、分析和表现能力
2.视唱练耳
将体态律动应用于听觉教学,在身体节奏感和节奏听觉的基础上获得各种能力.3.即兴创造活动
把体态律动、视唱练耳中获得的音乐能力迁移应用于各种学习内容中去,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是体态律动,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整体方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首先学会运动身体机能,再开始教授原则和概念.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去感受和再现音乐中的时值、力度、速度、旋律线、音区变化等等.在感受和再现的过程中,须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两个方面,凭借直觉和分析不断作出判断,并敏捷地反应为连续的身体运动.将音响即兴地转化为身体运动的音乐意识和行为的发展.这是体态律动的重要价值之一.体态律动(一)
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不是用音乐伴奏的舞蹈,也不是伴随着音乐的体育运动.其训练不是模仿动作,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将再现音乐所必须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联接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的整个身体与大脑的沟通.体态律动(二)
教师应尽可能去发现和研究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特别是儿童的游戏活动.将教学思想及原则渗透在活动中,不要使学生明显感到自己永远是“被指导”者.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当代的发展
1、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作用、重视教具的使用、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现式教学原则的普遍运用、教学材料选择中的多元文化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它使学生获得的既是一种社交游戏又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其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基础的节奏感音乐感的培养具有重要贡献.它从根本上把音乐的学习改变为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因此使音乐的学习充满了活力.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匈牙利音乐家.(1882—1967)以他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提出和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原则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有广泛影响.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这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人都享有这笔宝贵遗产的权利.柯达伊用毕生的努力去实现让更多的人懂得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理想.二、学校音乐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学校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母语.音乐不仅是发展人的灵魂、精神的手段,也是发展匈牙利民族性的教育,这是任何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民族再生的过程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灵魂是不能用行政法令来塑造的,要用艺术和知识来重新塑造.三、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从整体上讲,柯达伊教育体系上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高度重视童年形成性格时期的音乐教育,教育的起点必须始于幼儿园.四、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熟悉、热爱民族音乐、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的思维,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重要的特点.五、选择优秀的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材
认为只有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的艺术才适合儿童.这包括传统的民族音乐、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特色的创作音乐和世界优秀的音乐.六、教学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优秀的师资
高水平的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需要在许多领域和文化的鉴赏力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七、提高全民族艺术文化修养是学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共同事业
继承发展匈牙利音乐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于共同的建设.为了加速发展而改变文化进程的顺序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学中突出五声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五声音乐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最适合儿童的音乐学习.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学校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二、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
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这是柯达伊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与内容,其音乐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使音乐属于每个人.三、以首调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
把首调唱名法作为教育思想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认为它是一个综合的基础,用这种唱法促进音乐的感知、音乐思维和内心音乐听觉的形成和建立.首调唱名法包括: 首调唱名唱法;节奏读法;字母谱;手势;固定音名唱法.四、以系统丰富的教材培养音乐的听觉、读
写、歌唱能力
这是区别于其他音乐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总的来说,柯达伊教育体系在强大的欧洲文化包围中,在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积极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当代音乐家.他以最基本的音乐要素—节奏为基础,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和需要,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必须唤起人天生具有的这种音乐本能.他创立了一个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音乐教育体系.“元素性”的音乐
这是奥尔夫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核心.“Elementare”可译为“原始的”、“基本的”、“回到人的本原的”等.元素性的音乐,从各组成方面来看,都是非常简单、最基本、最初的,注重人的基本感受、体验等精神性的方面,人人都可以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一种思想和态度
通过音乐教育和实践,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
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具有表现的欲望,并愿意、乐意表达出来,不一定需要高超的技巧.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
三.音乐、还包括舞蹈和语言
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自己创造的音乐,而不是作为观众.
四.让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
五.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活动的过程.
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音乐体系
元素性的音乐理念使传统性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和,使东西方音乐也正在逐渐走近.
铃木音乐教学法
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1899—约二十世纪末),以成功地教授儿童学习演奏小提琴著称,其“才能”教育理论在当代音乐教育思想中有重要影响.
铃木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l打破传统的观念—才能是天赋
l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所有的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不要抛弃那些在学习上落在后面的人,这种教育的途径就叫做“才能教育” .
认为形成能力的核心是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是创造高超能力的地方.
三.重复,重复,再重复﹗
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才能的培养需要长期耐心的培育.
四.强调记忆力的训练
记忆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东西,有了记忆力作为基础,就有了体验的能力和可能.
五.重视直觉的作用
直觉也象别的能力一样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第三篇: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斯坦尼拉夫斯基体系
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Stanislavski,Konstantin 1863~1938)原姓阿列克赛耶夫, 艺名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1898年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创立莫斯科艺术剧院,他们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中国话剧舞台的影响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进步文艺阵营中展开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夏衍按照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对文艺工作领导的指示,在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的话剧运动进入了左翼戏剧时期。左翼剧联在许多城市建立了分盟或小组,在工农群众中开展演剧活动,推动建立一批剧团,演出众多的进步话剧作品。后来,出版界出版了专业的戏剧刊物和论著,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介绍进来,在其理论的影响下,探讨中国话剧运动的经验教训,开始了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
中国第一代导演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导、表演理论有所借鉴。如《娜拉》的导演章泯在排练时,拿出导演笔记,给大家念了这样一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在舞台上,不可能用一套千篇一律的刻板公式、舞台脸谱和角色类型来表现先进的苏维埃式的人物。在舞台,要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
这是中国话剧界第一次用“斯坦尼”体系来指导话剧艺术的舞台实践。演员们边理解边排练,章泯循循善诱,终于第一次使中国的演员们接受了这位大师的理论。布莱希特体系
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 1898-1956)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
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了“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祟“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梅兰芳表演体系
斯坦尼和布莱希特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1894-1961)的艺术成就成为了中国戏曲艺术体系的代表和标志。他在唱、念、做、舞、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创新,使中国古老戏曲在歌、舞、剧三结合形成了梅派艺术独创风格。把青衣、花旦、闺门旦、贴旦、刀马旦等旦角各行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全面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花旦这一新的行当,大大丰富了旦角唱腔的优美旋律,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他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表演艺术确实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京剧表演的高度技术性决定京剧演员训练必然严格、严谨、严酷,这通过科班制度得到了保证。京剧的大师辈出、流派纷呈证明了这一方法和制度的有效;不同流派又都有代表人物手中的绝活撑持门面。
第四篇:世界造园艺术的三大体系
世界造园艺术的三大体系
2006-12-03 13:46
世界造园艺术的三大体系
关于世界造园体系,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利克在致辞时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中国体系:典雅且精致
中国古代造园活动最早始见于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囿、圃、苑些延用至今的园林用词,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便能看出,这些字的甲骨文含义,与现代又
商朝末年,帝王和奴隶主开始圈地蓄养禽兽,种植刍秣,纯粹成为供他们狩猎游乐享样的场所称作“囿”。《诗经》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殷代的帝王、贵族都喜欢狩猎。在田野中打猎,千军万马难免践踏庄愤,于是帝王和贵族开始圈地建囿。一般都是利用自然的山峦谷地围筑而成,范围很大。百里,诸侯的囿方圆40里。
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与此同时开始了史无模营建城邑和皇家囿苑活动。周文王在今西安以西曾修建过规模甚大的“灵囿”,方圆7有具体的描写:“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鱼跃。”可白鸟、跃鱼等动物已成为观赏的对象。文王以后,囿的大小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界认为,囿是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到了秦汉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囿的消退,观赏游乐功能成为主要目的。
秦汉时期,专为帝王游乐的场所又有了“苑”的名称。古代的苑、囿二字本意是相通禽兽、供打猎的场所而言。从秦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代,仍将皇家园林称作“历史上,一般都将苑囿归入皇家园林,而把“園”归入文人士大夫和官僚富商的私家园林南园林志》中写道:園(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字之内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囗”字居中为池。似石似树。古老的汉字多么奇妙!构筑园林的几大要素山、水、建筑、花木,都蕴涵在一“園”字,我们可以从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找到诠释。
私家园林最早出现在汉代。《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刘武喜好园林的封地内广筑园苑,其中“兔园”,园中山水相绕,宫观相连,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时期,老庄哲学得到发展,隐逸文化盛行,士大夫钟情山水,竞相营建园林以自乐,私家园北魏首都洛阳出现了大量的私家园林,成为我国第一次私家造园的高潮。当时的园林虽已基楼榭、花木等造园要素,但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造园艺术尚处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历史上著名的私家园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力鼎盛的时代,园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当时的文化艺术并驾齐驱,园林创造追求诗情画意和清幽、平淡、质林景观,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与辋川别业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京兴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假山——艮岳。由于宋代重文轻武,官员多半文人,步文人化,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兴起,特别是江南园林的发展,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独特代,园林的发展由宋代的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的成熟期,特别是江南园林艺术达到了典完美的境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意义的园林,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
林如拙政园、留园、何园、个园、瞻园、寄畅园、豫园等等,至今,在全国范围内保存完有百来座。
西亚体系:植物和水法
西亚体系,主要是指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园林,它们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
西亚造园历史,据童寯教授考证,可推溯到公元前,基督圣经所指“天国乐园”(伊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岸,远在公元前3500年就有花园。传说中的巴比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是历史上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相传,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博得爱妃的欢心,比照宠妃故乡景物,命人在宫中矗立圆柱,在圆柱之上修建花园,不仅栽植了各种花卉,奇花常开,四季飘香,还栽种了很多如花园悬挂空中。支撑花园的圆柱,高达75英尺,所需浇灌花木之水,潜行于柱中,水人工抽水机械自幼发拉底河中抽来。空中花园高踞天空,绿荫浓郁,名花处处。在空中花有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塔,以巨石砌成,共7级,计高650英尺,上面也种有奇花异草,猛及金字塔还高。据考证,这就是《圣经》中的“通天塔”。空中花园和通天塔,虽然早已至今仍令人着迷。
作为西方文化最早策源地的埃及,早在公元前3700年就有金字塔墓园。那时,尼罗河很发达,原本有实用意义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到公元前十六世纪演变成埃及重臣花园。比较有钱的人家,住宅内也均有私家花园,有些私家花园,有山有水,设计颇为精无花园,但也在住宅附近用花木点缀。
古波斯的造园活动,是由猎兽的囿逐渐演进为游乐园的。波斯是世界上名花异草发育以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就有了把自然与人为相隔离的园林——天堂园内种植花木。在西亚这块干旱地区,水一向是庭园的生命。因此,在所有阿拉伯地区,敬仰,到了神化的地步,它也被应用到造园中。公元八世纪,西亚被回教徒征服后的阿拉他们继承波斯造园艺术,并使波斯庭园艺术又有新的发展,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具体用法是点点滴滴,蓄聚盆池,再穿地道或明沟,延伸到每条植物根系。这种造园水法利,更演变到神奇鬼工的地步,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演,成为欧洲园林必不可少的欧洲体系:规整而有序
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序”的园林艺术特色。
公元前7世纪的意大利庞贝,每家都有庭园,园在居室围绕的中心,而不在居室一边柱园”,有些家庭后院还有果蔬园。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筑园于雅典,是文人园。公元5世纪,希腊人通过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宅院内布局规整的把欧洲与西亚两种造园系统联系起来。
公元6世纪,西班牙的希腊移民把造园艺术带到那里,西班牙人吸取回教园林传统,大马士革风格,以后又效法荷兰、英国、法国造园艺术,又与文艺复兴风格结成一体,转化西班牙园林艺术影响墨西哥以及美国。古罗马继承了希腊规整的庭院艺术,并使之和西亚相结合,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公元2世纪,哈德良大帝在罗马东郊始建的山庄,公里,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园庭极盛,号称“小罗马”。庄园这一形式成为文艺复兴规则式园林效法的典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园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耸立着主体建筑也同样是园林景物的轴线;园中的道路、水渠、花草树木均按照人的意图有序地布置,显
性色彩。
欧洲其他几个重要国家的园林基本上承袭了意大利的风格,但均有自己的特色。法国在15世纪末由查理八世侵入意大利后,带回园丁,成功地把文艺复兴文化包括造法国,先后在巴黎南郊建枫丹白露宫园、巴黎市内卢森堡宫园。路易十四世于1661年开经营凡尔赛宫,到路易十五世王朝才全部告成,历时百年,面积达1500公顷,成为闻名园。
英国在公元五世纪以前,作为罗马帝国属地,萌芽的园林脱离不了罗马方式。首见载纪英国修道院寺园,到十三世纪演变为装饰性园林,以后才出现贵族私家园林。文艺复兴林仍然模仿意大利风格,但其雕像喷泉的华丽、严谨的布局,不久就被本土古拙纯朴风格世纪的汉普敦宫,是意大利的中古情调,十七世纪又增添了文艺复兴布置,十八世纪再改绿化。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被英国引进,趋向自然风格,由规则过渡到自然运而生,被西方造园界称作“英华庭园”。之后,这种“英华庭园”通过德国传到匈牙利一直延续到19世纪30年代。
此处还要顺便说一下美国园林。从十七世纪初,英国移民来到新大陆,同时也把英国美洲大陆。美国独立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造园体系:“园景建筑”,造园作为美国影响深远,并使美国今日“园景建筑”专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五篇: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简介
奥尔夫 在教育理念 上强调人类性、原本性、实践性、艺术性、系统性、挖掘人潜在的音乐性。在教学内容上从朗诵、声势、节奏、歌唱、形体、读谱、作曲、乐器、欣赏、戏剧等诸方面进行训练。
在教学形式上 通过元素的、原本的、综合的、探索的、即兴的、创造的等各种手段实现其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必需是通过自己实际唱、奏来体验音乐并表现音乐感受。体验与尝试,在这里意味一切。奥尔夫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创新的、独特的,充分考虑发展个性的、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帮助孩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音乐,创造感受体验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创造,对音乐感受及再现音乐的方法。
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身并不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科学家认为:影响人一生成功与幸福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音乐对于个性、情感、毅力等情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音乐教育因该是终身的教育。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
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① 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最后还可能用画笔来将这发生在他生活周围的经由他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这些故事视觉化„„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还培养了一种“团队”的意识,它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协作,学会领导与被领导。譬如上面所说的那个指挥奏乐的游戏,它不仅让孩子体验音乐,同时也训练了他们合作、服从的意识。② 即兴创造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不是静坐着的,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都在积极地运转着。老师会经常地问: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可以拍手来表现节奏,也可以跺脚,可以拍肩膀,甚至拍小肚子拍屁股。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用自己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与用语言一样得早!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她)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③ 参与性
奥尔夫不同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在它的课堂里,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老师的带动下通过说、唱、动、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老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室里不需要技能技巧的反复训练’ 需要的只是你一颗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心 ④ 适合所有人
哪怕是在襁褓中的小婴儿,也能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当孩子小的时候,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远远先于其表现能力,他们不会唱,也不懂得演奏,只能用稚拙的肢体摆动和含糊不清的儿语来表现他们听到音乐时的欣喜与兴奋。这就好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明白成人的语义要远远先于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所以,在宝宝的小嘴还不会唱,小手还不能演奏,身体还不会跳舞的时候,他已经能感受音乐了!你可曾尝试过,抱着你尚在襁褓中的小宝宝随着轻快的音乐轻轻旋转摇晃,他会快乐地手舞足蹈——虽然他并不能用语言抽象地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但从中得到的快乐却已全然“溢于言表”。我看到孩子们的妈妈们,也同样那么快乐地游戏着,丝毫没有大人的矜持和羞涩。倪老师说,她们可不是一开始就这样放得开的,是上了不少课后才克服了羞涩,现在已经是摸爬滚打毫不含糊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妈妈对音乐有热情,才能带动宝宝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3.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内容 ① 听力训练。
② 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
③ 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④ 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
⑤ 创造性能力培养。“为孩子们的音乐”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说白。内容取自本民族、地区的儿歌、童谣等。在实际教学中常把所学歌词以说白形式教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②唱歌。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奥尔夫教学法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读谱。它选择的歌曲多为五声调式,并采用听唱法教学,从感知入手使学生摆脱纯理论的识谱、视唱、乐理知识等的学习。这种方法对于从幼儿园刚走进小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更为合适。③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④打击乐器。这里所指打击乐器包括两种。即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沙球、三角铁、双响筒、手鼓、西斯特等和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奥尔夫乐器具有简单易奏的特点,以五声音阶为主,通常是为主旋律伴奏。以一个低音或一个五度“波尔动”(通常为调式的主音与属音)或将几个音按固定节奏型组成“固定音型”反复使用于全曲,是奥尔夫乐器伴奏中常用的方式。⑤舞蹈。这里指的舞蹈包括律动、表演等。同时,又都不能等同于有关艺术门类的专业概念,而具有“元素性”的含义。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它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即兴,学生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⑥音乐与美术。奥尔夫教学法经常把一首乐曲用美术图形表示。根据乐曲的旋律、力度、速度、重复等设计几种不同的符号把乐曲的结构明确地显示出来,形成一个极易看懂的图形谱。根据这个图形谱或说白或运用打击乐就能极方便而有效地为所学乐曲伴奏了。此方法多用于欣赏音乐。⑦游戏。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当然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通过游戏学习音乐知识。它所设计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都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⑧戏剧。奥尔夫教学法把本民族的民谣、童话、民间故事等编成音乐舞蹈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歌舞剧。当然,这里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欢乐和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发展。⑩欣赏。奥尔夫教学法欣赏音乐的原则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它有时用不同的节奏乐或不同的声势表现音乐中某一特定乐句,有时则采用图形谱分析出乐曲的结构,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它提倡的欣赏是主动地欣赏,而不是被动地听,然后逐一地分析。音乐,就该是快乐的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音乐”是一座山,早早地,他们开始拽着孩子的手开始往上爬(学琴,学五线谱„„),一路的美景“不许看!”“没时间看!”,在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山顶”,只有到了山顶,才是音乐。那一路烂漫的山花,叮咚的泉水,啾啾的鸟鸣都被忽略。然后,我们就看到很多孩子在这个爬山的过程中累了,乏了,家长们也倦了。于是,他们就停下了脚步。而“音乐”那座山还在那里,遥不可及。
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开始把音乐看作是一个花园。宝宝还未出生,妈妈就会倘徉其中,让我们的宝宝在安适、愉悦的母体中孕育成长。宝宝出生后,爸爸妈妈会抱着他们在音乐花园中闻一闻音乐的“花香”,看一看“多彩”的音乐,摸一摸,尝一尝音乐的“肌理”和“味道”。他们开始了解音乐的“乐”也是快乐的意思,他们要让孩子在音乐中快乐地成长。奥尔夫教育理念——让孩子感觉节奏
奥尔夫(Orff)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专家卡尔•奥尔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创造人。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念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通过奥尔夫乐器的演奏,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说儿歌、拍手、做游戏、讲故事、唱歌等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感觉音乐、触摸音乐,从而综合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带领孩子们接触音乐的同时,并进行认识、记忆、协调、美术、反应速度、心理、注意力、创造性思维、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过程,对孩子的情商、智商开发大有好处。奥尔夫教育理念具体教学内容 音乐能力的培养 以节奏为基础,从游戏入手,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从而提高孩子的节奏感、即兴创作等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 采取歌唱、朗诵等形式,让孩子更形象地感受语言。动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游戏、律动、舞蹈、戏剧表演以及奥尔夫乐器演奏以提高孩子的肢体动作能力。
以上这些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是综合运用的,也就是说孩子们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费是同时得到提高的。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特点
综合艺术教学
综合艺术教学是奥尔夫教学的最主要特点,它以节奏作为连接各艺术表演形式的纽带,将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各科目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艺术教学手段,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感受、领悟和表现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音乐游戏课
奥尔夫音乐课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带领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带出学习方法,使孩子在音乐学习中找到乐趣。奥尔夫音乐课一反以往那种学唱一些歌曲、学习一些节奏或加入一些简单的律动的做法。它有清晰明确的教学目的,并能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逐步调整教学形式和手段,始终让孩子在完全放松、心情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奥尔夫教学关键词原本性音乐教育 孩子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参与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奥尔夫乐器” “奥尔夫乐器”以节奏性和旋律性的打击乐器为主、易于演奏、是一种简单而不简陋、简单而同样丰富的器乐演奏;奥尔夫的器乐以重奏、合奏和伴奏为主。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一)概述卡尔·奥尔夫(1895年~1982年)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1914年毕业于慕尼黑音乐学院。受达尔克洛兹体态律动和现代舞表演的影响和启示,1924年,他与舞蹈家军特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即“军特学校”,开始进行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实践探索,其中,节奏成为音乐方面训练的重点。为了进行新的节奏教育,奥尔夫设计出一套节奏性乐器,现在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尔后,奥尔夫开始考虑把军特学校的教学经验用于儿童音乐教育试验。直到1948年,由儿童们在一组奥尔夫乐器上演奏的音乐被制作成系列广播节目播放后,引起音乐工作者的关注。于是,奥尔夫开始了他在儿童音乐教育方面的试验。1950年至1954年,随着奥尔夫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的陆续出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逐渐形成。1961年,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成立了奥尔夫学院。由此,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德国及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观念“是关于一种元素性的音乐教育的观念”。奥尔夫解释“元素性”是指那些属于原始素材、原始起点,接近人本能的、自然的,适合于开始的,能为每个人体验的,适合儿童的基本要素。如元素性的音乐,是以音乐中最基本的因素——即节奏为基础的音乐。元素性的节奏,是指最简单的不断反复的固定节奏型。元素性的音阶,是最基本的五声音阶。元素性的和声,是最基本的Ⅰ、Ⅳ、Ⅴ级(甚至只是Ⅰ级)的和声。素性的乐器,是指最没有技术负担的打击乐器和“人体乐器”。元素性的动作,是基于生活的走、跑等动作等等。奥尔夫指出:“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人们自己参与的音乐”。正是由于采用上述这些最基本、最原本的音乐素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中,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充分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音乐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养人。因此,奥尔夫的另一观念是更注重教学过程,即注重在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按各自方式、意愿去做,去参与音乐活动,发挥其想像和独创性。奥尔夫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基本内容与方法 1. 教学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综合了语言、动作、歌唱、演奏、欣赏、表演和创作等内容的综合教学,其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嗓音训练活动、动作练习活动和乐器演奏活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独立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常常是综合地有机结合在一起.(1)嗓音训练活动嗓音训练活动是指运用人的嗓音进行的音乐教学活动。嗓音训练活动主要分为歌唱活动和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活动。其中富有节奏性语言朗诵活动是奥尔夫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一大独创,它使儿童首先在进行语言节奏的体验中,获得具有音乐节奏要素的概念。富有节奏性语言朗诵既可以是谚语、词汇(甚至是地名和人名)的组合,也可以是儿歌、小诗、童谣。奥尔夫学院的专家指出:富有节奏性的语言朗诵最好选用本地儿童们熟悉的语言,如:儿歌、童谣等。既可以是单层次的语言朗诵,也可以是构成多层次的语言朗诵。(2)动作练习活动动作练习活动是指运用人身体的动作来进行音乐教学活动。动作练习活动主要包括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导和声势活动。其中的声势活动是奥尔夫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又一大独创。声势活动是指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的各种有节奏的声音的活动,其中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捻指(其又称为身体乐器)。声势活动教学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①为语言朗诵即兴创作声势。通常采用当地儿童们熟悉的儿歌、童谣。②为歌曲即兴编配声势。③集体练习声势做速度和力度等变化。④采用“回声”的方法,即老师即兴做声势以示提问,而学生重复模仿或者也即兴做声势以做答。(3)乐器演奏活动
奥尔夫与乐器制造者合作,设计了一整套以打击乐器为主的包括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各类乐器。奥尔夫乐器演奏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又一大特色。人们常简称“奥尔夫乐器”,这些乐器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就可以直接演奏,对儿童来说是极易掌握的。奥尔夫乐器有: 奥尔夫乐器
无固定音高的乐器
人体打击乐器 捻指 拍掌 拍腿 跺脚
小型打击乐器
金属类 三角铁 钹 串铃 西斯特 沙球
木质类响木 双响木 木棒 响板 皮膜类手鼓 双面鼓 巴斯克鼓 小鼓 大鼓
有固定音高的乐器 定音鼓 音块 音条乐器钟琴金属琴钢板琴 铝片琴 木琴(整个合奏的核心)其他旋律乐器 竖笛 大提琴 吉他 波尔动有时加入玻璃杯琴 口哨 这些乐器色彩丰富,容易操作,它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像力,为儿童即兴演奏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奥尔夫的乐器演奏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演奏旋律,也可以演奏较为复杂的多声部作品,还可以采用“回声”方式(见声势活动“回声”方式)相互即兴问答式的演奏。奥尔夫乐器配奏极富特色,主要是采用固定音型和多声部织体的原则(即对于每一个学生只演奏某一固定音型,但把全体学生演奏的固定音型组合起来就具有多声部织体的音响效果)。运用固定音型并构成多声部织体的配奏应注意:
① 组合起来的各种固定音型的节奏应形成相互补充支持。②各种固定音型的音与乐器性能要相适合。③各声部同时发响的音在结构上应有主音、属音。2.教学方法及特点
(1)教学方法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创作法”。引导创作法是指在教学中,学生运用元素性材料(如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式等),遵循探索——模仿——迁移——即兴创作的学习过程,在集体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活动中进行音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作为一个提出问题的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答案,去探索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通过提出问题并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尤其是即兴创作,可以说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在其教学法中具有重要的更深的意义。奥尔夫认为,即兴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是情感表现的最直接形式。在即兴创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是十分重要的。(2)教材特点
奥尔夫体系的教材是以奥尔夫写作的5卷《学校音乐教材》为代表,它的内容主要来自德国的儿童游戏、童谣和民歌。奥尔夫认为,只有来自儿童生活的教材,才可能成为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最自然的、最富有生命力的教材。
奥尔夫的《学校音乐教材》没有具体规定教学过程和方法,按奥尔夫的说法,这套教材仅仅是提供一种“教育应该如何顺应儿童本性”的思路。它的目的是启示教师按照这种思路,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内容,而不是生搬硬套奥尔夫教材。
奥尔夫的贡献在于:他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儿童能够自然地进入、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使儿童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成为发展和培养儿童创造力及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并使儿童获得共同交流、分享和共同创造积极而又愉快的音乐审美体验,为儿童发展个性、社会性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