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古诗文教学创新
浅谈古诗文教学创新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古诗文阅读提出的具体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以往固定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新法。
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文言文讲法,老师先介绍背景,然后逐句、逐段地翻译,接着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感觉索然无味,昏昏欲睡,全然没有兴趣。叶圣陶也说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探究……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因此语文老师一定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采用有效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多鼓励学生,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纳入语文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激发学生兴趣的良方。1.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1)导入激生兴趣
古诗文的创作年代,离我们已很久远,要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的社会生活,就有必要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以往讲古诗文,都是老师介绍背景,其实这样做学生印象不深,我在讲《孙权劝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上讲台讲这篇文章的背景,来导入新课。即吕蒙是吴国名将,深得孙权器重,但文化知识不多,缺少谋略,只是一介武夫,孙权爱惜人才,劝他学习。这样,学生还更多地知道与之相关的三国故事,即吕蒙学有所成后,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荆州,还致使关羽败走麦城抱撼而逝等。这样,教师不越俎代疱,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效果很好。
(2)诵读吟唱美文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名家录音范读,激起学生的朗读意愿。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如教《木兰诗》时,学生见诗作很长,都皱起了眉头,感觉很难背。我让男女声交叉读,分组赛读、赛背,不断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学生的背诵速度大大提高。《孙权劝学》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背诵。指导学生读出孙权的谆谆告诫、语重心长,鲁肃的赞叹、惊异的神态和吕蒙的自得、自豪,学生认真揣摩说话者的语气,惟妙惟肖,也深刻体会了人物的心理。
(3)绘画体味意境
讲古诗词,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并用笔画下来。如教《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的背景发挥想象,画下来,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了意境,也能体会游子的断肠之思。
(4)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借助图、文、声、像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成为古诗文阅读与教学的翅膀和动力。让多媒体走进课堂,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观沧海》,引进多媒体教学,荧屏上出现苍茫的大海,黑耸的礁石,低飞的海鸟;音响里出现低沉的海潮声,呼呼风声,浑厚男中音的吟诵声,将学生一下子带到了激越澎湃的大海边,穿越时空的隧道,似乎也感受到勒马碣石山的曹操豪迈博大的胸襟,留给学生许多的浮想联翩。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把学生带进音乐的殿堂,学生学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就背会了这首词,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这样,适当的声画,起到了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古诗文教学的内涵和空间,使语文学习步入了一片新天地。(5)课本剧、辩论、口头作文形式等
教《唐雎不辱使命》,我指导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让学生制作简单的小道具。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把秦王的盛气凌人、阴险狡诈、外强中干、先倨后恭和唐雎的勇敢沉着、不卑不亢、不畏强暴、正义凛然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
教《愚公移山》时,结合时代,就愚公到底愚不愚展开辩论;并提问学生“在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当然更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学习《伤仲永》,让学生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进行口头作文,同学们联系自身实际,感触很深。又让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石壕吏》。这些,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了所学知识,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古诗文的热情高涨。
2.课外活动异彩纷呈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如成立课外兴趣小组,举办古诗文学法讨论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古诗文诵读比赛,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如名句积累、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归纳古诗文内容,进行板书评比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才智得以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古诗文教学的创新改革,犹如清新的春风,为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创新教育。要以古诗文为媒介,利用课堂教学和有益的课外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古文化的殿堂,寻求里面无尽的宝藏,让古诗文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丰美营养。
第二篇:关于创新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关于创新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 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先秦]《周易·乾·文言》
意译:每天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
3.日新之谓盛德。
——[先秦]《周易·系辞上》
意译: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叫大德。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先秦]《周易·系辞下》
意译: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变化了就能通达,通达之后才会长久。指的是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发展到衰落的过程,只有寻求变化才能继续发展。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汉]戴圣《礼记·大学》引《盘铭》
意译:如果一天内能更新自己,就应该日日更新,每天都不间断。
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注释 法: 效法。周: 通“赒”, 帮助。循: 沿袭。句意 如果对人民有好处, 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如果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就不必沿袭旧的规矩。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
意译:天象的变化不必畏惧,祖宗的规矩不一定效法,人的舆论也不要害怕。8.德贵日新
君子所学所感须每日有新体会新进步 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先秦]《荀子·劝学》
意译:青色染料是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蓝草更深。
10.惟进取也故日新。
——[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意译:只有不断地进取,才会有不断的创新。11.不日新者必日退
不天天有进步就一定会天天退步,12.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该月化,便是长进
做学问应该始终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每天思考。每月有新的变化,这就是进步
关于改革有关的古诗文名言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意译:喻指旧事物必然灭亡,新事物不断成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千头万木春.
2.物不因不生 不革不成
事物没有原因是不会产生的,没有变革发展是不会大成的。
是我国古代两汉之交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杨雄提出的。3.新竹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意思是:新松恨不能快长高千尺,恶竹就是砍掉万枝也不吝惜.现今引用,表示一个人要爱憎分朗,对好的事物要无比热爱,积极扶持,对腐朽、不好的东西要坚决反对.4.芳林新叶催民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郁郁葱葱的树林里,老的叶子掉落了,新的叶子马上就长出来了;甚至老叶子只是枯黄着还留在枝头,新叶子就迫不及待地长了出来。(催字代表,新叶子的速度很快)
缠绵不断的流水中,前面的波浪流走了,后面的波浪就补了上来;有时候,前面的波浪还没消失,后面的波浪就涌了过来。
第三篇:古诗文如何教学
古诗文如何教学
古诗文教学看似简单,因为我们常常以串讲的形式贯穿全文,一点也不用思考如何设计教学环节,也不用担心课堂上会忘记接下来讲什么。通过专题“温习背诵的诗文”教学的视频学习,我深感到要真正上好古诗文教学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首先,古文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具体表现:一是大量的课堂教学有“言”没有“文”;二是走极端,只有“文”没有“言”;三是简单的“言”加 “文”,没有将“言”和“文”融合在一起。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也犯了第一条错误。花很多的时间去翻译句子,而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言文教学之所以不好把握就因为它是是文言文,横亘在学生面前的困难就是看不懂文言文,记不住、枯燥。老师为了面面俱到,而通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而采取了最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串讲。但这种单纯式串讲的不良效果就不言而喻。不串讲吧,学生又都掌握不好文章内容,更不用说去体会情感了。这也陷入了两难。其次,古诗教学。诗人把内心的情感浓缩在一首篇幅短小的诗里,感情细腻而隐晦。如果把古诗当成文言文那样拿去翻译的话,这样古诗教学又完全支离破碎了,完全没有韵味。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再结合专题们的意见,我个人谈谈如何进行古诗文教学的一些看法。关于文言文教学,我们要处理好“言”和“文”的关系,不能再走以前的弊端,要兼顾“言”和“文”。理解文本为欣赏文本服务,欣赏文本以理解文本为前提。要在课堂上把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至于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我认为串讲要改变形式,不能一味地老师讲,学生记。要变换一下,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上来,让学生讲,这样学生才会有“紧张感”,才会下意识地去结合课下的注释去理解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讲的同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讲的情况就知道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如何,再适时引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内容。再配以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有古诗教学,一要加强诵读,关注学生的积累,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积累,在平时要督促学生对古诗的背诵积累;二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去感受、去体验,就是所谓的“入境”;三是通过诵读入情,想像入境,再引导学生悟理。古诗词欣赏要由内而外,从文本入手。总之,我们在教学中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要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进步。
第四篇:古诗文教学
1、抓好拼音教学,奠定读书基础。
培养读书习惯要从孩子做起,但二年级的孩子汉字还未学好,怎么读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分阶段安排不同的读书活动。拼音是识字的基础,我们首先从抓好拼音教学入手,强化拼音练习,边学拼音边指导孩子读简单的儿歌,开展拼音比赛。拼音练好了,才有可能读好书。
2、听故事,培养读书兴趣
借助拼音读书,速度慢,也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因此我们在学期初与广大家长联手,采取听故事的读书形式,先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当他们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住时,告诉他们,其实这些故事就在书中,你也可以来读书,就会看到更多有趣的故事。
3、读书识字互利互惠
读书与识字其实是一个整体,读书可以帮助认识更多的生字,识字又可以提高读书的速度。我们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就将读书与识字融为一体,读书时将认识的生字圈出来,介绍给大家,还可以制作读书卡,把新字摘抄或者剪贴制作成读书卡,瞧,各种漂亮的读书卡:苹果型、桃子型、星星型„„各式各样这些都是孩子们读书识字的收获与结晶。
4、古诗文诵读活动。
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为了激发学生背古诗的积极性,我们把诗文背诵记录张贴在墙上,每个学生随时可以了解自己和别人的古诗背诵情况,整个班级营造了一种竞争、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文教学
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阅读在学生继承传统文化,形成文化积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很重视这种作用,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课程目标·总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80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7—9年级)“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施建议·评价建议)
教材的编排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学生初始接触文言文的七年级教材中,每单元5篇阅读课文中有一篇为古典诗文,八、九年级教材中有二个以主题为线索的古诗文单元,每册教材在附录中推荐课外背诵古诗词10首。这种编排形式改变了以前以文言文知识为线索编排、集中教学的形式。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体验上推陈出新。由此可见,新课程中的古诗文阅读教学要求要突破知识型教学模式的框架,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阅读体验,养成习惯和培养能力,最终形成文化积累。
然而,传统的古诗文阅读讲读解译的教法,又造成了古诗文阅读教学“少、差、慢、费”的现状:少,课堂容量少;慢,学生形成积累慢;费,课堂教学费时费力。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不摆在语文教师案头的重要课题。
二、“自主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古诗文教学中,本人进行了“自主阅读”教学的尝试。这种模式以学生有组织有步骤的自主阅读为主要特征,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般有以下几个教学流程:
1、正读。
所谓“正读”,就是纠正初读过程中出现的语音、语调错误。
这一步骤是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旨在扫清语音、句读障碍。可采用“录音带(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正音——学生再读课文——教师纠正语调、句读——学生顺读课文(效果检测)”的教学流程。
2、译读。
所谓“译读”,就是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这一步骤旨在让学生在读懂课文注释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意。可采用学生个人自读自译、小组内读译听评的形式。
这一步骤只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不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文白对照,否则又落入了传统的文言演绎白话的费时费力的窠臼。
3、品读。
所谓“品读”,就是在理解课文大说明书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这一步骤开始时教师要对课文中有关作家作品、文体特征、创作背景等内容作简单的介绍。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场景或景物)、笔法的理解。还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每组由一主讲人谈出理解,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4、理读。
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的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这一步骤旨在学生对所学的文言字词进行清理、梳理、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提高积累的效率。
5、背读。
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这一步骤是学生最终形成积累的关键。前面四个步骤到位后,这一步骤似乎水到渠成,但要对学生的诵记读背作精要的指导。这一步骤要尽量避免单调枯燥,可采用个人表演读、小组分角色朗读、各组之间比赛背读等多种形式。
6、移读。
所谓“移读”,就是让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利用所积累的语言和掌握的方法阅读课外难易相当、意趣相近的古诗文,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这一步骤可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掌握程度。
“正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移读”这一教学流程,不仅是亍诗文阅读教学的新型课堂模式,而且可作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臻于更高境界。
三、“自主阅读”教学的指导艺术
“自主阅读”教学,以学生大密度在直接接触文本为特征,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如何做到课堂活而不乱、大而不散?这还城楼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教师在课堂的指导艺术主要体现如下:
1、设计合理。
首先,教师要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为学生每一步骤的读提供一个准确的目标性框架。其次,教师要从学科思维训练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个深浅难易相宜的方法性框架,如朗读、默读、通读、精读等方式的选用,对比、交流、归纳、概括等方法的选择。
再次,“移读”的内容教师要作精心的设计。设计既要有梯度、难度,又要使学生在已有语言积累和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顺利进行,从而有成功阅读的体验。
2、调控有度。
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时呈一种无序状态,随意性很强,每一步骤都需要教师作好实时调控。教师在实时调控时,要做到三个“有度”:文言知识要难易有度,问题探究要深浅有度,思维训练要收放有度。总之,既要肯定学生的深度挖掘和创新发现,又不能偏移既定目标,费时费力过多。
3、点拨到位。
学生的自主阅读有时会遇到困难和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教师作精准的点拨,如《木兰诗》中对“互文”句的理解,学生往往有积累障碍,教师就要作出适时的举例点拨,让学生充分了解句式特点而去找到相应的文句加深理解。
总之,在“自主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作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1、营造诵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1)提高认识,重视并扎实地开展诵读活动。要求语文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诵读活动,经常、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学期本班对诵读要求有计划,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必背篇目与自选篇目背诵相结合,可以举行“班级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答”、“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师生对诗”等等小型而多样的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积累、诵读的积极性。
注:我们的班级博客里已经开始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乐园了(其中有“给画配诗”,还有“古诗文知识竞答”),希望家长能和孩子共同参与!
(2)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教师准时进入教室组织学生开始课前两分钟的诵读。(3)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本班充满朗朗诵读声。
(4)每周周末回家诵读,家长积极评价。
2、开展“亲近古诗文”活动,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通过“民族文化知多少”的口头以及书面调查,就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还很薄弱。于是,“不要拒绝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成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就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3、、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 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它本来就该满贮着文化的精华来到课堂。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①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教室后面的小黑板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周为学生提供一两首古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
②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探索出有效的诵读教学模式
通过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等。我们只要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5000年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画轴,透过一堂堂洋溢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使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
4、、创建“语文与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从本期开始,我们通过书本、网络来增加孩子的阅读量,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语文历来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文的灵魂,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文化。本课程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本目的,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境界。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规律,发展语文素质。这种多渠道的教育形式,可以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
2、在目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存在着“内容教死”的现象,理解紧紧扣住教参。其实,诗歌的理解是有多样性的,我们如何能够在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发现方面找到突破口,使他们既能有自己的理解,又能平衡测试?
我的回答是:转变观念,提倡个性化,加强诗歌教学与考查改革的力度 首先谈谈个性化阅读
阅读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言实践能力,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指明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怎样来理解这一概念呢?本文打算从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来阐释个性化阅读的基本特点,并探讨进行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 个性,在心理学上指的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是一种个人特质。对于阅读活动而言,个性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释个性化 阅读行为。
1.自主性 个性化阅读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何谓自主?就是在阅读活动中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鉴赏课文,使阅读活动建构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而我们现在阅读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教师对于课文总是唯恐讲得不够深入、不够透彻,从字词的分析、重点段落的剖析到文章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的诠释,方方面面都要讲到,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活动的指导权。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去代替学生分析课文,而是设置一些开放的情境,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2.创造性 文本给读者留有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这也就是发掘意义的过程。读者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所以,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由于读者个人的前经验不同(心理学上称之为图式),当然在阅读活动中对于文本的解释也不相同。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给每个学生多留一点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阅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对于课文的空白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丰富的想象力,开创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见解。
3.体验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的阅读,这种体验主要表现在读者与文本的交流上。加拿大学者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在《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一书中利用阐释学对阅读活动进行了解释,他认为“阅读世界,将世界铭刻在心,要求人们与世界协调或者说倾听世界,并要求大家听从生活最深处的共鸣”。阐释学主张对话,阅读活动也是以对话为基础的。读者与文本交互作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在交流过程中,读者与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一种独到的体验。阅读体验有两个特征:一是情感,读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二是整体,阅读的体验是以整体感知为基础的,而不是建构在对于每一个字词句的剖析上。基于阅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阅读,在朗读中分析、赏析、体验课文,引发学生的共鸣。鼓励学生对于课文的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而不是去刻意地寻找关键词和中心句。
4.批判性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具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一个学生只有敢于批判,会批判,才能显示出他的个性。个性阅读活动中的批判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与教师展开关于阅读体验的交流和讨论。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地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二)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
如何针对个性化阅读的特点来开展阅读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 展开:
1.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进行个性化阅读,是不是只读少量精品文章就可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语文讲读课文教学中,我们特别强调对于少量精品文章的精讲与精读,一个星期就只让学生读很少的几篇文章,这与现代语文的特点不相符合。我们知道,人类现在已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报刊和因特网上每天充斥着惊人的信息。阅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的方式,是处理信息的一种手段。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帮助人们快速浏览信息,处理信息,在阅读中获取新知识。而现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是信息量太少,一堂课的教学只围绕课文转,很少能跳出课本,超越课本。我认为,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阅读是前提。不仅要加强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上网阅读信息。而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课堂内的阅读信息量。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阅读。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文章的教学时,可以同时选择几篇同类或观点相反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让学生学会批判,学会同中求异,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来体验和创造。
2.鼓励学生多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不免会有一些荒谬之处。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教师应怎样对待呢?我觉得,教师对于学生所有的体验,都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强调个性化阅读,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观上实现根本的改变,只有把过去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主活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绝对权威角色变为合作伙伴角色,学生才会敢于和教师进行交流,敢于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的个性。要使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得到很好地表述和交流,一般采用讨论的方式来展开。讨论并不是毫无目的地随便让学生讲,讨论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组织。教师在设计阅读课的讨论时,首先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注意在每个小组中安排几个能主动发言的学生,让每个人都有轮流担当小组长的机会。另外,对于讨论的题目和内容要精心设计,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吻合。教师要从材料的选择,问题的提出等方面认真为讨论做好准备。同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要以鼓励为主。只有这样,讨论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生才能在讨论中真正畅所欲言,充分表达。
3.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
由于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口味不同,如果学生都用同一种阅读材料,教师用同一种方式教学,自然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我认为在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在一次阅读课的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用同一阅读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然后分成小组阅读,小组间可以相互交流体验。个性化阅读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处于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我们应把阅读材料分成不同的水平和级别,由教师指导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 6 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形成独到的见解,提高阅读的水平。
4.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时代的生活和儿童的生活相一致。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现时代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有着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在语文教材的选文上。语文教材上的一些课文一用就是几十年,有的文章与当今时代观念相左,有的课文内容描写的是四五十年以前的生活,与今天儿童生活世界时空距离相距太远。这些阅读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相关,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促使学生产生体验,引发共鸣,起不到课文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对于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要进行重新筛选,《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已提出了具体改进的方案。然而,教材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保证阅读内容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总之,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广大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积极领会、运用。
其次谈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僵化思想。
阅读教学无疑占据着重要地位。按理,处于素质教育背景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最有活力,也是最有魅力的。但阅读教学现状却恰恰相反,看看对此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学生的回答:据一份对闽、浙、苏三省10所高师院校、30所普通中学作的“语文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的分析显示,有半数以上学生对语文教学现状不满意,而不满的症结主要在阅读方面(见《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3期第18页)。
“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使精湛的语言文字大放异彩,而且它们承载的思想、智慧、高尚的纯净的感情会伴随着语言文字流淌到学生的心中(于漪语)。”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人的发展,以学生为本,承担着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重任。倘以上述要求来衡量,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难当此任。另外,几乎没有一个学生不爱阅读,但有许多学生不爱上阅读课,这其中的反差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反思。客观反思,当前阅读教学的弊端主要有: 1. 忽视阅读主体、导致兴致丧失
学生常说“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精彩”。究其原因,就在于自由阅读时他们可以驰骋无边无际的想像,可以用自己的体验、情感、经历等去重新构建作品的意义,从阅读中他们得到了愉悦和满足;而一旦进行阅读教学,他们作为读者和教学的主体地位常被漠视,主动感知得太少,被动感知得太多。他们接受的往往是教师的学习心得或教参资料既定的结论,在课堂上全然没有作为读者去探究、去体悟、去发现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导致了他们阅读兴致的丧失,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教师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从而习惯于被动感知,而不会去主动创造。2.注重求同思维,压抑学生个性
语文教学本是一项最具个性的教学活动,阅读更是读者融入自己心智、情感、想像,极富自我色彩的思维活动。可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片面注重社会化 而讳言个性化,在教学中常出现学生只满足于教师讲解,教师只满足于现成结论的求同状态,思维好似被套上了别里科夫式的套子,理解只有一种,答案只有一个。这样,本来十分广阔的阅读天地被赶进了一条窄胡同,本来灵动多彩的阅读教学成了千篇一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一百个学生只剩下了一个哈姆莱特,这无疑是可悲的,然而更可怕的是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渐渐泯灭。阅读教学的上述弊端显然与素质教育、创新思维培养背道而驰,因而利用新教材实施之际,用新的理念重构语文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第五篇:浅谈古诗文教学
浅谈古诗文教学对作文的作用
吉林省白城市第二中学李 娜
古诗文教学一直都是中学阶段的重头戏,语文学科也承担着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新一代的学习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多的事精神上的富裕。钱理群教授曾说:“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
我们不能在应试的压力之下,使古诗文教学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目标,成为了考试的工具。更不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只记住文字层面的东西,把“会背会写”变成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对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作用。并且在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艺术的同时,可以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这是古诗文不容忽视的现实价值。
鉴于此,我对古诗词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思考。充分挖掘古诗文的精华,做到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又能使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积累古诗文佳句增添文章辞采
浪漫又神奇的古诗文,其中每一篇诗文,都展示着一幅画面,都凝结着一份情感,就像美好的春天里那一朵朵艳丽的鲜花,是它们让春意盎然。每一朵花,每一种开放的形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每一篇古诗文,都可以通过灵活的用法,让文章流光溢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语言丰富是文章文采重要体现,而语言丰富要靠积累。引导学生学习和背诵优秀的古诗词,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句妙语,充实语言仓库。并在背诵的基础上,把一些名句名篇,适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去,能增添文章的文采,在通顺流畅之外,增添和谐灵动的美感,大大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二、了解古诗文作者丰富写作素材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李白的作品,处理时可先根据王荣生教授“定篇”的理念,把它作为经典作品来教,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人,欣赏其诗。《行路难》一诗中抒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债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如果学生不了解李白生平就很难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学生初步感知、理解全诗后,可引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以引出对李白性格的初步介绍,进而全面介绍李白的生平、思想性格及各个阶段的一些代表作品。然后,让学生通过上网或翻阅资料以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及作品。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李白的专题文章,可写李白的小故事,读李白诗歌后的感悟,对李白诗歌的评点,以及把李白做为写作的素材等等,加深学生对李白诗作的理解。丰富写作的内容。
三、体会古诗文意境激发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课标建议写作教学“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有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体验,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体会古诗文的意境就是让学生运用想象力参与到写作中来,是对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的。诗文是语言的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精练的语言蕴涵着文人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品读诗文、解析诗文,抓住诗人笔酣墨饱、着力渲染的地方,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深深地引入诗文的意境,要教会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填补诗文中的艺术空白,让诗文立体化起来、活起来。然后,学生尝试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最常用的两种训练方式就是“改写与扩写”。扩写和改写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扩展能力和相关联想能力等。如:语文版教材提出了改写《木兰诗》《十五从军征》《曹刿论战》三个作文命题。前两个命题属于变换文体的改写训练,后一个命题属于扩写训练。而对于续写、缩写等训练,则需要教师灵活安排,自主命题,进行明确具体的指导。
同时这种作文训练,为古诗文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然而,对此类想象作文,不能任由学生毫无根据地“戏说”“篡改”。因为我们可以理解学生作文写得不够深刻高雅,但绝不能容忍庸俗不堪,或者歪曲了诗文原有的精神内核,甚至于亵渎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以至让漠视严肃性的写作态度蔓延泛滥。
五、学习古诗文之法提高写作层次
古诗文中有很多的手法,我们能够把这些古诗文的手法运用到作文中去,是一定会给写作提高一个层次的。下面我来举例谈一谈。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就是借古讽今手法,这种手法是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这些作品既能借历史来直射现实,达到了给人们以启迪,唤醒民众的目的,又以丰富的意蕴、斐然的文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借古讽今的经典之作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与永恒的艺术魅力。我们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学习,善于从历史经典中撷取材料,汇聚在自己的主题之下,恰当的发挥讽喻现实的作用,这样不仅显现了高远的立意,还使文章散发出古典而又灵动的诗意。
湖北高考满分作文《孔明挥泪斩马谡》,借《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片段敷衍成文: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孔明拨开情感的迷雾,以国事为重做出了英明果断的选择。这一考生借古说今,紧紧围绕孔明的内心矛盾做文章,艺术地回答了“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有怎样的联系的现实问题。由此看来,在确立好文章中心之后,化用历史材料,重新加以演绎或阐释,发掘新的意义,突出现实性,这不失为驾轻就熟、快捷入题的好方法。
如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言文中,就采用了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的手法进行写作,那么我们就可以在揣摩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会这种手法后引导学生用这三种手法写作议论文,使说理很充分进而提高文章的写作层次。
作文教学历来就是块“硬骨头”。对于我们教师所布置的写作训练,大部分学生感到生活平淡,素材难寻,构思时苦于无米下锅,动笔时就常常胡编滥造。写作文成了师生双方的“苦差事”。那么,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将写作训练和古诗文教学结合起来,即在古诗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古诗文内容通过积累、扩写、改写、评写、等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写作水平。
古诗古文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的宝贵财富。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应注重古诗文教学,研究教材,寻找方法,勇于实践,让语文课堂阅读与写作更有效的结合,让我们把教学达到有效这样一个实际的教学目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