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德育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段化军
寓德育教育于英语教学中
魏公村小学 段化军
“铃„„”,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虽是晴天,但教室的灯却开着,一定是早读后未关掉。于是我说:
Do you think I should keep the lights on or turn them off?”
学生们都表示应该关灯。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To save the energy”几个词,并补充说:
“W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energy.I don’t mind if you keep the lights on when the room is dark.Sometimes we
need electricity to make our room bright, but not today.”
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学生们,“To save the energy”,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卫生,针对学生不随手关灯,不关水龙头,浪费粮食,乱丢废弃物等不良行为进行教育。提高学生节约用水、用电,讲究个人卫生,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感情上得到启迪,使他们认识到,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环境,就是热爱和保护大自然,就是热爱和保护地球。短短的几句话,虽只花费了几分钟时间,但却是一次良好的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
小学英语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语言学习对开发儿童潜能、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总带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学习英语,要涉及跨文化交际,要理解不同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听、说、读、写多方面的交互性训练。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共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英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又要通过英语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经常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贯彻于教学之中,见缝插针,积少成多,那么学生所收效果将是难以估计的。“I’m sure the classroom is bright.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篇: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太和县赵庙小学 巴静贤
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
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和谐是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谐不是静止的和谐,而是运动的和谐。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过程。这里面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是语文教学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达到艺术境界就是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我们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德育目标;在一种共振状态下,大幅度地提高德育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实际上是教师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同步运行、相互激发的和谐共振过程。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王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充分地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语言美;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进而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喷涌的结晶,语言不是无情物,作者写得动情,老师又教得动情,学生才会学得动情,才会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和物休戚与共,爱憎同俦,才能使学生透过字词句语的领悟,深入触摸作品的真谛,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绘了西湖的胜奇旷阔画面,诗中的山光、水色、无不包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溅发出一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蓬勃向上的豁达的激情。为此,只要稍加点拔,让学生反复吟诵,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带进一个美好的境界,不但使他们大饱眼福,获得内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天地是广阔的。在学习《神奇的圣诞包裹》这一课中,我带领学生走进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品味其中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愁绪,去领会诗人渴望家园统一的赤子之情。我让学生从网上通过杨振宁认识《邓稼先》,从文质皆美的人物传记中,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中,感受科学家的伟大创造与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时期增强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决心。我还和学生一起拜访韩愈、走近苏轼,从他们脍炙人口的诗文中,感受诗人们身处逆境而决不退缩的坚强意志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宽阔旷达的胸襟。
有人认为,只有文学作品中才是进行德育的最佳阵地,其实不然,说明文同样具备这样的优势。例如,《赵州桥》渗透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赞颂之意。教学时,我不是孤立地分析语言现象,而是处处联系这一点,紧紧扣住这一点。我单从作者用词的角度引导学生,赞叹之意也是贯穿全文的。如写赵州桥“非常雄伟”在“雄伟”前加“非常”来修饰,表露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句子中用“完全”对其“合乎科学原理”充分加以肯定,用“巧妙绝伦”极言其巧妙。这些既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特点,又流露出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力量的赞叹。
合时适度,因势利导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不是在教学中牵强附会地加上点德育知识,也不是情感的随意渲泻,更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首先,要捕捉最佳德育渗透时机。其次,要把握好德育渗透的“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要特别注意这个“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变成政治教学,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德育渗透内容上的“度”,施教时要权衡德育渗透时间上的“度”,要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的切合“度”。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德育渗透“到位”而不“越位”,这样,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牵强附会、空洞说教的现象。
如在讲《西门豹治邺》一课时,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官绅和巫婆抓起来呢?他有这个权力呀!这样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首先赞扬了这个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接着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经过争论,最后一致认识到:西门豹经过细心的观察,已经发现这里的百姓被巫婆的话骗得很深,只有让百姓亲身感受到巫婆的骗术只是在害老百姓,老百姓的迷信帮助了巫婆.因此漳河边的惩治巫婆和官绅的经过实际是在教育老百姓。联系我们实际生活,只有通过这样科学而有效的方式才能达到破除迷信的目的。课文学到这里学生们已经对西门豹这个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对封建迷信更是深恶痛绝。这样的教学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又如,学习《心愿》这一单元时,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我向学生提了三个问题,让他们讨论:首先我问:“你是否想实现自己心中的愿望?”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我又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之后,我再问:“如果你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你想成为千里马,但是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又该怎么办?”同学们顿时陷入了沉默,接着是一阵交头接耳。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起手,说:“虽然如此,也要面对现实,用自己最佳的状态,积极地学习生活。”他的话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想法,但学生们毕竟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直接的思考,这些问题能引导他们如何更实际地面对生活。
高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时容易“出轨”,其实,这也是教师渗透的好时机。一次,学习课文看着课本上的图片,同学们颇感兴趣,因大多数学生并未见过日本武士,纷纷议论,说蟹壳上的图案不像武士,像什么,像什么。这时,有一个声音闯入大家的耳膜——“像——屎。”教室顿时安静下来,学生都看着我,我说:“有谁听说过苏东坡与佛印打坐的故事?”一位学生说:“我知道。”我让他讲一下,于是,大家一起听这个故事:“一次,苏东坡与佛印一起打坐,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佛。佛印又问东坡,你看我像什么?东坡回答,像狗屎。东坡对此回答很是得意,回去告诉了苏小妹。苏小妹听后哈哈大笑,说佛印说你像佛,是因为他心中有佛,你说他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狗屎。”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而我,则继续讲课。此后,再无学生口不择言。
移情感悟,寓教于练
移情与感悟是美感心理的要素之一。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情感调控的主导者,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移情感悟,对教学内容的移情感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移情感悟;而学生则是情感活动的主体,其移情感悟主要表现为对教师的移情感悟,对学习内容的移情感悟,对学习活动的移情感悟,对人生美好前景的移情感悟。
胡适先生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在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中,教师通过富有感情色彩的美谈、声情并茂的描绘、启发、点拨与暗示以及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学识,把学生引入理想的意境,不留痕迹地让学生产生移情感悟心理体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讲劳动者一单元时,两首古诗一首是李白的《秋浦歌》写得荡气回肠,使人如临其境,深深地被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感动了,这里不仅仅是在歌颂劳动者,重要的是作者让劳动升华出一种美。另一首是罗隐的《蜂》,这首诗语句简练,结尾一句令人回味无穷,揭示了劳动人民的高尚的奉献精神。与此同时我想孩子们推荐了《荔枝蜜》一课,抓住作者开始的“不再喜欢蜜蜂”、继之为之“动了情”,以至于后来心灵“不禁一颤”,直至梦里“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等词句进行分析,用作者纯真的情感打动学生,以美好的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又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充分感悟,体会作者所抒发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人生,我还要求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写入随笔本。一次,我看到这样一篇:老师您知道吗?“愚人节的傍晚被一个天大的玩笑染成了红色——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了。我在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惋惜。虽然我不是他的影迷,也不崇拜他,但我还是很难过,因为我崇拜生命。曾有人这样说道:‘我经常说,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是啊,有什么大不了,至少我还活着!让我们珍惜生命吧!”这位同学的随笔不仅能关注新近发生之事,并且对事情的思考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理性的高度,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
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逐渐完善,成熟,深沉起来,为提高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语文教师这“源头”必须“活水”常流,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画图!
第三篇:寓德育教育于快乐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快乐教学之中
作者: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三屯营镇纪庄子小学 吴金坡 赵海英 内容摘要:
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而作为小学的品德教育更是一门艺术与学问:即如何正确、巧妙地利用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师应抓住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生追求,扮演多重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以达到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品德教育 特点 要求
我是2000年参加工作的,记得上师范时学校曾举行过一次有关教育的讲座,题目和主要内容都忘了,但那位老教师的一段话却让我铭记于心。他说:我们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别的职业,当工人生产出来一件次品时,可以回收或销毁。可是如果教师教出了一个不合格的学生,不仅会耽误他一辈子,也有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且这个人的思想越不合格、脑筋越聪明、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就越大,你们以后基本会是小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很深,所以,请记住对于孩子来说思想教育重于知识教育。
十几年的小学教学中,我教过很多年级、很多科目,我一直信奉“思想教育重于知识教育”,努力实现自己的诺言和梦想。我觉 得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这个舞台上旋转出自己美丽的人生。现在新的课程改革就为孩子们架起了一座美丽的舞台。让孩子在展现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抓住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比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宗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当多重角色;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表达了该课程与原有相关课程的根本区别。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认真践行这些新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我有以下的点滴经验总结:
(一)教师要站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1、“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宗旨
过去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强调社会本位,强调国家、社会的需要,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与感受,更不提“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现在,我们必须强调,要站在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服从并服务于人的(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终身幸福,并由此出发,去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根本性的观念转变。
2、各科教育中要有德育渗透
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童年生活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 值;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等等。在实际的各科教学中,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这一点应该在我们的全部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而切实的贯彻,同时要圆满地完成各科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合格的教师我们要把教学任务和德育教育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要以“春雨润物”的方式让学生欣然的接受,成为学生人生观的一部分。
(二)作为教师须扮演多重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要充当多重角色,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做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人。
1、教师是一名裁缝
裁裁剪剪、量身定做是裁缝的本事。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充当一名“裁缝”,即指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备课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低年级是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应尤其关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学不一定是教教材,但一定是借助教材引发、生成问题。应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观念。过去,我们讲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认为教材是教学之本。现在,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师生对话的文本,是一件工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新课标中课程的开放性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从教材拓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并且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课程的时间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有调整的余地并能够在与学校其他活动的联系中得到弹性的延伸。教学的空间要突破教室、教材的局限。要鼓励学生在广泛意义的课堂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新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科书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或一件可以“活用”的工具。
同时,也反过来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寓德育教育于无形中。事实上,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开放性教材已经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留出了大量空间。教材内容的单元式分布、主题活动的点状结构以及体验式呈现形式,也使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载体或罗列知识技能的清单。新课程的教材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而且也为改变这一点开辟了道路。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保证实现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对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努力做到在课程标准的精神统领和指引下活用教材。
2、教师也是一名设计师
有时大人眼中生动活泼的教材,在学生眼里或许只是一张张印着铅字、画着图画的纸,或许只是天性好玩的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许在心底深处极力排斥着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当一名设计师,把教材设计为孩子喜欢的教学活动,让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与知识 融合起来,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设计的活动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直接体验、亲身感受,从爱学到乐学再到学会,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受到德育熏陶。例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描写一处景物,并把描写的方法和要求讲得很详细。可学生第一次写完后我发现很多作文存在层次混乱、方位不清、用词刻板等问题,于是我再次讲了描写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带着学生来到离校门口50米的常年流水的小河边,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分组进行观察。大家观察的很仔细也很认真,不时地讨论或记着什么,最后还有一个组捉了二十几条小鱼放在教室中养,第二次作文同学们写得都大有进步,有的比喻句连我都没有想到,如:嘘!你听,小河在歌唱,它唱着轻快的歌跨越一块块巨石的恶意阻截,谢绝了河底水草的盛情挽留,伴着凉爽的风无忧无虑地奔向前方。这就把过程、方法、知识与技能融合起来,让学生从直接的体验、亲身的感受中享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3、教师也是一名搭桥者
教师要充分认识与领会新课程观念中所要求的教师要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这是由学生学习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所决定了的,也因为他们也会接触到很多老师想不到的家庭、社会上的事物。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他们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他 们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其实新课程中的各项教材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在教学中仅靠学生自己与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因此,教师要搭建好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要积极取得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只有全面良好的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抓住它们最重要的一些特点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生追求,改变一成不变、板着脸孔的严师角色,扮演多重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了教育,达到教育无痕,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第四篇: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朱 井 军
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朱井军
有人说: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这句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然,这种教育包括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很好理解,也容易做到;而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方式方法可谓很多,其中,利用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呢?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来具体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利用对课文分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材可以说是最好的思想教育素材,涉及的教育内容也很多:有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有孝敬父母的,有关心集体的,有关于诚实守信的,有劝戒学生不骄不躁的,有激励学生积极上进的等等。可以说不同题材、不同内容的文章均有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蕴涵其中。根据不同的文章和文章中所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在教学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可以取得一石二鸟,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结合冰心的《纸船》我对学生进行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为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上课时首先介绍一下写作背景,然后就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作者写作此诗的目的就是思念自己的母亲;在分析的基础上再通过有感情的诵读加深学生对此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进行进一步感悟。当学生思想感情的波澜被掀动起来后,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谈母爱,谈谈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怀、照顾、呵护之情,以此让学生对母爱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心存感激之情。为了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我进行了模仿练习,让学生仿照纸船的写法,采用借物抒情的写法也写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经过分析、畅谈、写作,他们对母爱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这样,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受到了热爱母亲的思想教育。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其它文章时有所侧重的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教育:教学《紫藤箩瀑布》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珍重生命的思想教育;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勇敢的
思想教育;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诚实思想教育;教学《三峡》一文时我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教育„„
实践证明,语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可以挖掘的潜力很大,语文教师只要认真去挖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会潜移默化的起到变化,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都会无形中起到变化。
二、利用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只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上,教师还应该有计划的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著。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时候,教师应该利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过写读书笔记,通过评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故事内容:谈一谈对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经一事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为了自己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可以矢志不移的去努力,哪怕遇到千难万险,哪怕是千锤百炼,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还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孙悟空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从孙悟空的身上,学到了他勇敢顽强的品德,学到了他爱憎分明的的精神;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去了解封建社会的没落和腐朽,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的优越,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思想教育;结合对《鲁宾逊漂流记》的阅读,可以引导学生思索一个人在身处逆境时不但要学会生活,更要坚强的思想教育;结合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保尔、柯察金”那种一心为革命,一心为集体,一心为祖国,为了共产主义而奋不顾身的崇高思想,从而使学生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积累法;感悟法;评价法;心得法;讨论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又把语文教学和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利用演讲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宗旨,其中演讲能力就是一项必须培养的能力,利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之一。
怎样才能把思想教育和演讲结合起来呢?我的方法是: 首先,要选择好演讲题目。选择什么样的演讲题目才能把培养语文能力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呢?我认为当然是选择那些和学生理想、品德、意志、爱国、爱家乡等方面的演讲题目为好。选择这些演讲题目的本身就是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外学生在选材、构思、组合的过程中;在演讲的过程中会一步一步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加深自己的受教育感染能力。
其次,要指导好学生写作演讲稿
演讲稿怎样写,这不仅仅是写作本身的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受教育的程度息息相关。怎样写演讲稿才能把写作、演讲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呢?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写作演讲稿的时候一要注重思想教育的渗透,二要结合学生思想认识的实际,三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学生愿意写,学生才能从心底深处受到教育。
再次,要指导好学生进行演讲。
学生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是能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而要使这种教育融进学生内心深处,还要在演讲的指导上下工夫,学生深情并貌的演讲会把自己在写作中的体会进行升华。这样就把能真正把写作、演讲和思想教育融进学生的心中。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你认真琢磨,只要你认真专研,你会发现可用于思想教育的语文素材无处不在。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的知识、学生的思想都能得到提升,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会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
第五篇:寓德育教育于实践活动中
寓德育教育于实践活动中
社会经济全球化?p信息化?p网络化的新型社会环境,使得广大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青少年思想上的新问题,新情况也层出不穷。
首先是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品质缺失。市场经济本身的功利性等负面因素,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笔者曾经对本校青少年进行了“你认为成功所应具备的那些必要条件”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有权或有钱的父母”,而只有20%的学生选择了“靠自己的努力拼搏”。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担忧的人生观价值观失衡现象,应该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了。其次是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品质的缺失。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父母们对子女的物质条件的无限制满足,使得许多青少年成为“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尊处优的“公子、公主”。曾经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从事家务劳动状况,仅有一成的孩子能够参与打扫卫生、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有六成的孩子从没有洗过或很少洗衣服。另外,缺乏团结协作?p互相帮助的品质。现在很多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对学校组织的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等活动,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很多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班级卫生值日都选择逃避或糊弄的态度。
知行统一。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这种形式应该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从实际意义上说,“行”比“知?p情?p意”更为重要,学生只有不断地将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开展综合性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亲身体验,活动育人
德育中养成教育是基础,这不仅要通过学习来实现,更需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产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如今,孩子们却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干什么都要人侍候。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线的德育系列活动,让学生从小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家里的事帮着做”的好习惯,要求每个学生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在家庭中找到一个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做。
在学校,进行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旅游以革命战争年代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所承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以“缅怀先烈,教育今人,激励后人”为目的。它能够将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能够实现他教与自我教育的统一,能够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客体转化为主体,积极主动地接受育,是广大青少年学生普遍喜欢的既时尚又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通过带领广大青少年学生游览自然风光,瞻仰革命圣地,聆听英雄故事,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迹就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为鲜活的教材,达到寓教于游,润物无声的效果。这种教育方式也容易被广大青少年接受。
在校外,开展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现在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相当一部分从小就娇生惯养,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所以在青少年的思维中,周围所有的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而对其他人的付出,却没有任何的感恩。但是,作为一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优秀中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志愿者行动与社区服务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国教育部门规定,中学生的志愿者行动和社区服务纳入到大学招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社会上有很多地方需要志愿者的参与,包括大型运动会,公共场所的管理,社区服务,老年人服务等等。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交流,去“对话”,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探求真知。通过社会服务活动,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另一方面以自己的行动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懂得幸福的来之不易,懂得在享受幸福中知道应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承担一份责任;在行动中磨砺自己的意志,在奉献中培养友爱情趣;在助人为乐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
二、动手操作,环境育人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校园环境建设,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发挥它的巨大魅力。要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让师生参与到校园环境建设中来。我校在校园建起“生物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参加劳动、学习新知提供了平台。里面的蔬菜区:种马铃薯、辣椒、萝卜、玉米、黄瓜等;夏天,师生们为基地中植物浇水、施肥、捉虫,进行管理;秋天,是师生们收获的季节,收割庄稼,采摘瓜果,收获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冬天,师生们忙着给小树穿棉衣以保护它们顺利过冬。时常看到学生们拿着小本记观察日记,老师们带着学生到基地上课„„等等这些已成为学校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学生们热爱劳动、热爱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在活动中逐渐形成。
班级文化建设一样可以用这样的模式开展“特色班建设”,进行环境育人。
三、家校合力,分层育人
“生活即教育”,只要你用心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本着这一理念,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比如根据学生爱看、听故事的特点,开展“道德故事征集”活动,请家长帮助搜集传统美德故事,或者是可以是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反映良好品德的家庭小故事。同学们通过搜集故事,不仅增长了知识,从中感受美德,陶冶情操,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以自己的故事教育自己,鼓励自己,发展自己的目的,同时,亲近了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学校是德育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让德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家庭,走向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拉近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拓宽养成教育渠道,共同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聘请知名人士等来校讲座,进行各方面思想道德教育等。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中,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多努力实践,才能够探索出德育渗透的最佳模式与方法,创出德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