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阅读教学中品读的方法
感悟阅读教学中品读的方法
楚谈小掌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品读的几种方法◎梁彦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达到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效果呢?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精美之处,通过反复品读,理解语句深刻含义,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
一、文美处品读,感受其形有的文章是靠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描绘的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文美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主体画面,使学生将理解语言文字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如《第一场雪》,作者将下雪后的壮美景象写得相当优美,写雪美很有层次:课伊始,教师播放课件,配画外音,如同演奏一曲优美乐章前轻调琴瑟,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接着引导学生在文美处品读:师:是啊!雪后的景致,美如画卷。那作者峻青又是以怎样生动的文字来描绘雪后的景致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节,读完后,选一个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并在课文空白处写上批注。生:我认为“一阵风„„彩虹”这句话写得很美。这句话不仅运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把雪末JDl~k作玉屑,还运用了动态写法来描写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的情景。师:“风吹树动雪花落”,多美的一个句子!同样喜欢这句话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说。生:日光和雪花相互辉映,就出现了“五光十色的彩虹”。从上半句“簌簌”的声响再到色彩,作者笔下的“第一场雪”真是有声有色。我想读一读这句,行吗?对当前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许嘉璐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我有这样几点想法,在这里说出来供大家参考。第一,语文水平的高低是多种因素构成的,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因此,提高和评判学生语文水平的任务都不是语文教学一家所能独自承担得了的,应该由多学科共同承担起培养学生语文水平的职责,并以社会的需求为衡量学生水平的标准。今天,只就教育谈教育,只就语文教育谈语文教育,已经不行了。我希望今后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时,能有非语文专业的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进来,贡献意见。第二,语文教学研究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年来,语文改革实验已经有许多家,各有千秋。现在需要的是各家都以中国的和世界的未来要求为准绳进行自我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家的优点加以整合,形成一套或几套比现在任何一家都更好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大家心平气和,精诚合作,取长补短。第三,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尽快地做起来,不能老停留育的几点想法在研究室、会议室里或报刊上。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十全十美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只能在语文教育实践中逐步接近绝对真理。另外,即使从促进学术发展的角度说,也急需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个道理是无须多说的。学术发展的条件之一是不同意见之间的争论和比较。说实在话,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出现什么严格意义上的流派。“派”只能在不断争鸣和不断切磋以及扎扎实实的实践当中产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方面,语文教育界的朋友们已经付出了许多努力,但是就总体而言,这方面还需要加强。第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今天在研究2l世纪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时,不能不把这一问题提到十分显著的地位。而一般说来,我们的学者们对信息技术了解得还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尽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向信息技术专家请教,以保证这一领域的研究具备应有的前瞻性。教学探索师:那你就读吧!(生自信地读)在座的小评委,你们评一评他读得怎样。生:听他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读的时候突出了“五光十色”一词,让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亮晶晶的雪白世界之中。从以上片段可以看LB,教学中抓住文美处加强读的训练,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努力把读与思考,读与理解,读与想象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欣赏、品味的同时,学会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使教材、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达到情感上的共振。
二、动情处品渎感受其情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生发源”。指导学生在文章动情处品读,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并与文本充分地对话,是领悟文章精华的关键。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与作者对话,真切体验,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使个体感受和文本意义达到交融。《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文章情感强烈,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教学时我创设情景感受迎接父亲凯旋的兴奋以后,这样引导学生在动情处品读:师:是的,我们期待“蓝盔”,期待与父亲拥抱,这将是多么幸福的时刻。请昕老师朗读爸爸归来的情景。边昕边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读)师:此时此刻,我们手捧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的遗体,你想说什么?做什么?生:我想扑到爸爸怀里,痛哭一场,然后献上鲜花,对他说:“爸爸,我永远爱你!”生:我虽然万分悲痛,却仍然为爸爸感到自豪,因为他是为和平而牺牲的光荣战士。生:老师,我想哭,没有爸爸多不幸!师:是呀,战争,让我与爸爸从此阴阳两隔,这种痛苦让我刻骨铭心。让我们一起走进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一幕吧!请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体会,在这一段里面,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谈谈你的感受。生:“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说明爸爸死得很惨烈,用生命捍卫和平。生:“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说明爸爸临死前都不忘和儿子的约定。师:也说明爸爸对和平的渴望。还有让你感动的句子吗?生:“爸爸的嘴张着„„”爸爸的嘴没合上,他肯定告诉孩子别难过,要照顾好妈妈。生:爸爸也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孩子,你还要为和平的事业而奋斗!”生:我觉得爸爸虽然牺牲了,但他的内心还在呼唤和平。师:至爱的亲人逝去了,心中的悲切又怎是泪水所能冲刷的?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一起去感受小作者的悲与苦吧!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通过教师的引导,抓住文章动情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悟情、入情、动情,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以达到“情文相生”的目标
三、有疑处品读,明白其理有些文章,说理性较强,指导学生朗读,要把语言的理解与情感的体验结合起来,使学生能通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明白文章蕴涵的深层含义、哲理、寓意等。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的课文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们质疑,在阅读、质疑、生疑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引导朗读,完成学习目标。《西门豹》一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四次问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西门豹到邺以后,是怎样摸清底细的?从哪里看出西门豹的调查工作很细,很周密?学生通过自读、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弄清了西门豹四次发问的内容及目的。此时此刻,再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四次问答朗读,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最后引发学生的探究,西门豹说的:“河伯可真灵啊!”果真如此吗?“我也去送送新娘!”西门豹真的只是去送新娘吗?学生通过探究就会明白:西门豹表面上似乎相信,似乎赏识巫婆和官绅,实际上是欲擒故纵。通过抓住文章看似“有疑”“矛盾”处品读,学生就能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朗读起来自然就有所感悟,这样一来就把阅读与质疑、思考、交流、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当然也领悟到了文章的精华所在了。
四、点睛处品读领悟其神一篇文章总有点睛之处,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精彩之笔,指导学生朗读、领悟文章的神韵。《登山》一课,“登上山顶”这个自然段,应指导学生反复品读、感悟。我这样引导学生品读:师:列宁与巴果茨基经历危险的小路来到山顶,看到的是怎样一番情景呢?(电脑播放录像,学生睁大眼睛,嘴里不断发出“哇哇”声)说说你的感觉。(学生汇报)师:是呀!他俩站在山顶,欣赏着美丽的景色,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书本上有一段话便是描写这幅美景的,能让大家感觉到美,请大家自由读读。师:课文的题目是登山,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在山顶上看到的美丽景色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议一议。学生汇报:我从“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起来”这句话体会到:“鸟儿的歌唱”,不仅仅是为列宁看到自然风光而唱,它仿佛为列宁勇敢地走过小路而庆贺,更使人体验到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师总结: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列宁为自己走过险路,饱览到美丽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师: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条小路,但列宁还是选择了它,这一次与第一次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到书本中找一找。指导学生在点睛处品读,有时要创设浓厚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铺垫„个情感基调;还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引领他们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章神韵。在阅读教学中,只要我们认真研讨教材,在教学中能根据教材特点,抓住文章文美之处感受其形,抓住动情之处体味其情,抓住有疑之处明白其理,抓住点睛之处领悟其神„„品读感悟,领悟文章精华,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学生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了!
第二篇: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让语文课堂充盈灵气
江镜下和洋小学:翁云 感悟的情境营造——用“心” 体验,激情感悟。
课堂上应该远离课堂上教师的权力意志,还给学生舒畅的、情感共鸣的感悟。有些感悟教学的预设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兴所得,而实质上是蓄意安排,匠心独运的结果。
1、在“意境”中体味。要展现意境,从而诱发感悟,首先要“打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合理的感悟预设于对教材、对学生和对环境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缘于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利用。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那必将是流于肤浅,它也不是不可或不必为之的故弄玄虚,那必将流于腐俗。那是对文本深刻理解和把握后的自然而巧妙的情境创设。
听一位老师上《万里长城》,其中让学生深入体会这句话:“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有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学生一直未激起情感的共鸣,也读不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老师见状,多次提醒学生要有感情地读,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于是老师以身示范,强调要重读两个“多少”“一个个困难”“血汗和生命”,到此时,学生虽然读出了老师所需要的感情。但我们不禁要想:难道这样让学生读好了这句话,学生就真能读懂广西的内涵了吗?这句话真的已经读到学生心里了吗?而王崧舟老师上的《万里长城》,在这个环节的指导上,则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层体会,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建筑长城是一个怎样的年代,让学生体会出建造这么一个浩大的工程的不容易,然后再来读这句话,学生自然而然地重读了两个“多少”和“一个个困难”,然后通过对“血汗和生命“的强化理解,情感上再推进一层,学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真正从心底被文本感染了。
我想课堂所生成的这一切均是缘于老师对课文意境的熏陶,从而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2、于关键处“补白”。有些课文中的空白是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的空间,它能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化的理解,课堂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地方进行富有个性的填补,从而开启思维,激发感悟。
请看最近听过的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一段精彩的片断: 老师先投影出示文本内容
孩子: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什么事情啊? 孩子: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什么时候? 孩子:刚才。
竺爷爷:是第一朵吗? 孩子:是。
对话表面上平淡无奇,却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留给学生非常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时,老师要求学生补白对话中的人物神情、动作;其次是表演,小组成员一同分角色表演,发表自己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将自己补充的词语放到课文中体会揣摩,看其能否恰如其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文章中心,同时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等方式感悟用得传神的词句,以体会其文字表达的精准和文章内容的精神魅力。之后,学生所写的感悟后的言语表述之精妙出乎我的意料:
孩子边跑这叫喊,急切的语气中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之情:“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闻声走出卧室,走到孩子跟前,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什么事情呀?”孩子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喊道:“竺爷爷,杏花,杏花开啦!”竺爷爷激动不已,良久,声音竟显得有些颤抖:“什么时候?”孩子脱口而出:“刚才!”竺爷爷伸出一根手指,认真地问:“是第一朵吗?”孩子用力地点点头:“是。” 这一片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应抓住“空白”,牵一发而动全身,留给学生表现自我,表达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解读,自我感悟。
以上两个课例集中体现出课前的一种思想预设。虽然我们无法料到课堂会生成些什么,或者不能追求每一节课都能做到绚丽精彩,但至少我们通过预设一些细节,预约一些感悟的前提,为学生发表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提供条件,从而增强体验,丰富内涵。
感悟的方法选择——追求“灵动”,动态感悟。
老师只有引导学生乐于“机敏”的倾听,追求“精彩”的意外,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使新课程呈现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特点。
1、强调“倾听”。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材改革,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倾听更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典型的正确引导学生倾听的成功案例:
师:老师为同学们读第四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说说你听出了什么。(教师范读)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听出了老师在“船夫的驾船技术特别好”这一句后和“还能作急转变”后停了很长时间。
生:我觉得老师在第一处停顿的时间比第二次还要长些。师: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明白了,这一段的中心句是“船夫的驾船技术特别好”,老师在停顿中告诉了我们这一段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师:你说得很好,你听到老师重读哪几个字吗? 生:特别好。
师:哪些地方描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生:遇上拥挤的地方,他也能挤过去。
生: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退,写了行船速度快,也表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师:看来,这一段的第一句总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那老师为什么要在中间停顿一会呢?
生:前面一部分描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面一部分描写了“我们”坐船时的情况。
生:前面一部分通过描写了船夫如何驾船来表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后面一部分通过描写了“我们”坐船时的感受来表现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
师:你们说得真好。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你们明白了这段所写的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描写的不同方法。我们再读读这个段落,来体会它们的不同。
在本段教学中,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主动倾听、质疑,自己体会老师想问的问题,在自我质疑解难中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描写的精彩,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自信,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之情。
2、引导“纠编”。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事物特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由于小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易被文本的表现现象迷惑,只看到矛盾处,看不到内在统一点,理解容易偏离精神实质。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这类语句,设置话题,巧用意外,引导感悟,与作者产生默契。
例如《草原》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发现了吗?课文前面说“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面又说“车子飞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学生马上读课文,不一会儿课堂里小手如林,个个面露喜色,急于发表自己的“发现”)生:一开始刚进入草原,草原十分辽阔,一碧千里,走了一百五十华里后还是望不到边际,觉得车开得特别慢,所以课文用“走”。
生:后来看到蒙古族人民那么热情,走了那么多的路,身穿节日的盛装迎接他们,作者的心情激动极了,也就觉得车子开得很快,所以课文用“飞”。
生:其实不是车子在飞,而是作者的心在飞。“飞”表现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其实,“走”和“飞”在课文中是两个极为平常的字,然而教者却从中抓出了一对矛盾,以自己对课文的敏锐的感知力,为学生的深入研究,探索创造了条件,使学生感情到隐含在两个词语中的不同含义,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不是老师可以主观决定的,也不是都能预料到的,哪怕你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但是只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可能将这个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学习障碍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感悟的时机把握——深谙文本,多点感悟。
1、在文本的“质疑点”感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老师要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如:《月光曲》有这样的内容:
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教学时,有的学生会问,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为了让学生感悟这个内涵丰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回答”的各种原因,让学生设想了多种可能:(1)贝多芬默认了。(2)贝多芬怕被人知道,会有很多人来看他。(3)贝多芬创作《月光曲》进入佳境,没有听到问话。(4)贝多芬急着要把《月光曲》弹出来,顾不上回答。(5)贝多芬认为遇上知音。非常激动,说不出话来......
2、在文本的“分歧点”感悟。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教师要坚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了“中部凿井法”有着不同的理解,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充分感悟。有的学生认为,“中部凿井法”就是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由竖井处分别向两头开凿;有学生马上提出异议,他紧扣“两头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一半”这句话,认为詹天佑应该是通过四个工作面同时施工的,即竖井处两个从里向外凿,隧道两头各从外向里凿,这样,工期才会缩短。而另有学生此时又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既然中部凿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我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不是工期越短吗?可其他学生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所以并不是竖井打得越多越好,那究竟打几口比较合适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来有个学生说,肯定是打两口,因为八达岭的隧道是居庸关的三倍长,打两口,把工作面增加到六个,而每段隧道的长度就相当于居庸关的长度。同时又有学生提出詹天佑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为什么不也采用“中部凿井法”来增加工作面呢?经过一番探究,他们明白了,原来居庸关的特点是“山势高,岩层厚”如果采用“中部凿井法”太花时间,所以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对此,有的学生还一画了示意图加以说明。
正是这一系列平等的交流,真诚的沟通,互相补充,思维碰撞,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求异思维得到逐渐升华。我们可以看到在对话中,学生由于有了表达个人感悟的途径,情感就会更加投入。因此老师要用好文本所显现的“分歧”点让学生充分感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争辩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感悟,让学生在感悟中理解,感悟中体会,感悟中获得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第三篇:品读感悟
品读感悟
爱是化解仇恨的最佳武器,能融化世界上最冷酷的心,能遮掩一切过错;爱是上帝赐给人最珍贵的礼物,使人不再受到怨恨的捆绑,而能享受心灵真正的自由。
没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给予了天分,勤奋将天分变为天才。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脑袋思考。
没有想象就不会有所作为,不积极去规划自己的未来,你的一生应此也就会被限制住。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激发冲天的干劲;没有宏伟的报负,就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了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地去干,就一定惠获得成功。
心灵的真诚是人性最为宝贵的底色。自然真情的流露,最为真挚。只有真情,才是最感人的。真诚的付出定会有丰硕的回报。真诚相对,则会有如沐春风,如啜佳茗,如晤故人之感。权势、金钱、武力不是万能的,它们也有苍白无力的时候。
打开不同的窗,就会看到不同的风景。
善良的人之所以生活得更简单、更轻松、更快乐,因为善良的人从来不会背负任何死心与贪婪的包袱。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人才会超越自身的束缚,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只要心从希望,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自己才是一支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他的都只能是自己。
信念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当你坚信自己能成功时,你必能成功。蜘蛛不会飞翔,但它能够把网连结在半空中。他的勤奋、敏感、沉默而坚韧的昆虫,他的网制得精巧而规矩,八卦形的张开,仿佛得到神助。这样的成绩,使人不由得想起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和一些深藏不露得智者。于是,我记住了蜘蛛不会飞翔,但它照样把网结在空中。奇迹是执着者创造的。
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就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自信、执著、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虽然屡遭挫折,却能够坚强地百折不挠地挺住,这就是成功的秘密。
第四篇:品读经典感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无疑的,我们正生活在太平盛世,而且,很幸运地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但是,物质的极大丰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思想的复杂化又使这个世界变得有些物欲横流、光怪陆离、人心浮躁。然而,有一种力量,却能够净化心灵、锤炼精神、提升品味,这就是——品读
经典。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历经岁月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最终传承下来的最具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或作品。她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文化的精品、文明的精髓,体现着普世的价值、道德的追求和写作技艺的极致,已成为人类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面对经典,她让人赞叹,令人顶礼膜拜;品读经典,她让人深思,使人警醒,催人奋进。
犹记得,在卷帙浩繁的书海之中,《西游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惩恶扬善的故事筑起了无数少年人天真浪漫之梦;《三国演义》纵横沙场、金戈铁马的英雄篇章激荡着多少人心中的热血;《水浒传》梁山好汉义薄云天、血性儿女的生死传奇也勾起了我们对自由和公平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在当今社会,经典的力量正在被漠视,网络文字消费已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人们日渐习惯于在电脑上、手机上翻看网络小说,在路边的杂志摊上浏览各种诡异志怪故事,而图书馆中一部部经典作品渐渐蒙上了越来越厚的灰尘。人们淡忘了,学术大师们无不仰仗博览群书的深厚底蕴,民族的强大无不扎根于文化的繁盛。我们已经不太习惯从佶屈聱牙的经典作品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了。
前不久,著名法学家梁彗星教授卖掉了北京的房产,斥资数百万元在老家建了一座图书馆,希望家乡人民可以从中获取知识,更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图书馆建成开馆后却常常无人问津,有时一整天也没有一个读者。这样的结果让梁教授不解和寒心。在梁教授看来,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经典书籍不断蒙尘,实在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一个时代的悲哀。梁教授卖房兴建图书馆试图弥补家乡与时代的文化鸿沟,好像是以堂吉珂德式的理想主义来挽救一个时代的阅读危机。这几乎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他虽败犹荣;梁教授此举说明世间文人的执著还在,文化复兴的希望尚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相信,也许有一天梁教授的图书馆会人来人往,日渐红火,书声书香会在古镇飘浮,经典之作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古镇人的血脉之中。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贫瘠的精神沙漠正在覆盖心灵;这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经典作品的光芒正积蓄着力量。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要学会珍惜经典,她是先人最好的赠予;我们要经常品读经典,从中汲取知识和力量。品读经典,方能“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承古人遗志,续昨日辉煌。品读经典,终将塑造我们的人格:若为匠,腐泥成瓷,再现千古唐三彩;若为士,苍劲笔力,挑灯执笔书写千年的篇章;若为医,悬壶济世,制药施针救万民于死伤;若为师,因材施教,抚育学子桃李芬芳。
第五篇:《白鹅》教学设计(品读感悟)
《白鹅》教学设计(品读感悟)玉皇庙镇中心小学 苏明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角”,正确读写“高傲、局促不安、扬长而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丰字恺先生曾经养过一只白鹅,他把它画了下来,这就是他们家的鹅(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注意这个鹅字,我在上鸟在下,好像人骑在鸟身上对鸟很不尊重。鸟儿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和鸟儿是平等的,这个字已经被废除了,规范写法是这样的,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板书:鹅)
2、丰子恺先生不仅把它画下来,还特别为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提出自学要求:让我们走进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一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碰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读完之后想一想,这只白鹅在丰子恺的心目中是怎样的?
2、检查自学情况。
大模大样 供养不周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厉声叫骂 引吭大叫 昂首大叫 左顾右盼 毫不相让 扬长而去 局促不安 从容不迫 一丝不苟 三板一眼 架子十足(1)指名读,开火车读,师随机正音
(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
/ 4
谁来说说它的另一个读音是什么?并且用它来组组词。一起再来正确的读读这些词语。
(3)这一组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再读读每一行,你发现了什么。男女生合作读。
(4)第三行里还有一对反义词,看谁有双慧眼,能把他们找出来。(从容不迫、局促不安)
3、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
(1)画一画,画出表现白鹅高傲的词句。(2)读一读,有滋有味地读好画出的句子。(3)品一品,仔细体会其中的情趣。
4、学生独自完成以上学习后和同学进行交流。
5、阅读课文1——4段,讨论问题。(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分析。(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文章写白鹅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从鹅的形状、叫声、步态、吃饭、贡献等方面来写。
四、抓“鸡鸭”对比,品高傲。
1、这截然不同的两种神态,课文中分别用在了谁的身上?(鹅与鸭)
2、在课文中找一找鹅与鸭的句子,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谁来读。随机出示句子: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1)知道什么是净角吗?(净角就是京剧里的一个行当,也叫花脸,多指一些性格豪放,说话声音很大的男子。)
(2)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净角画面。
(3)见过净角出场吗?就好像戏台上的老爷们出场。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净角出场。
(4)鹅就是像他一样走路的,那你怎么来读这句话?师随机点评。
/ 4
(5)我把鸭子也请出来,你能读出它的不同吗?生读,师点评。(6)男女生合作比赛来读一读。
3、鹅这样走路有意思吗?一个如此有趣的家伙,在丰子恺先生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课文中的一句话就直接告诉了我们。谁找出来了,来读一读。随机板书句子: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用一个词形容的话就是(傲慢)。
4、傲慢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身边的同学是高傲的、自以为是、架子十足的,你喜欢吗?
5、丰子恺先生是不是不喜欢这个家伙呢?鹅虽然傲慢,然而作者的字里行间对它的描绘充满了喜爱之情。
6、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读一读这句话。
7、作者写鹅为什么前面还要写鸭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知识迁移,品悟高傲。
1、在作者的心目中,鹅是独特的,这样的写法,课文中还有很多,找一找,画一画课文中把鹅与其他动物对比,突出鹅的高傲的地方,然后同小组里的成员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一)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1)你从那些地方体会到鹅的高傲?(2)想象说话。
凡有生客进来,鹅厉声叫嚣,好像在说…… 篱笆外有人走路,鹅引吭大叫,好像在说……
(3)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不仅感到了鹅的高傲,也看到了它的尽职,难怪主人会喜欢它呢?
(4)如果是见到熟人或主人,狗的态度是怎么样的?鹅呢?
(5)依然是高傲的姿态,然而它的尽职使得它的高傲显得那么可敬。(6)让我们带着敬重的语气再来读读这一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 4
(二)引导学生看课文描写鹅与狗的精彩有趣的句子。
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喝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喝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
(1)选自己喜欢的写的有趣的句子读给同桌听一听。
指名生读,师随机评价,引导学生想象狗的心理。理解“窥伺”,在这里把“鹅老爷”换成白鹅,行吗?为什么?
(2)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鹅老爷的高傲,从容不迫和狗的偷偷摸摸。
(3)师生合作读。
2、鹅去狗来,鹅来狗去的场面,如果你是作者,站在旁边看到这一幅场景,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
3、作者就像堂倌一样侍候着老爷,不管鹅有没有怪脾气,不管鹅高不高傲,作者就是……
4、让我们怀者极度喜爱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5、小结:课文除了用对比的方法突显鹅的“高傲”之外,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写呢。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课文中出现很多成语,试把它们找出来。
六、质疑。
七、作业布置。
1、摘录好词佳句。
2、背诵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的写法也来写一种小动物。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