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生本教育语文课堂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生本教育语文课堂模式》
为了更好的深入实施生本教育,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堂设计为以下九步进行教学:
1、前置学习。前置学习就是预习。在指导学生预习时,也是有目的和步骤的——那就是自读课文,对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自己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要求作好笔记待查,对课文有整体感知,能提出几个自己不懂的问题或已经懂得但认为很有价值,需要大家理解和掌握的。
2、创设情境。每堂课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导入新课,是非常必要的。每节课老师们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精当的导入语言,或前后知识联系,或创设情境,或提问,或讲故事,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总之是为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迸发出学习的热情。
3、提出学习任务:教师用简短的语言针对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4、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小组内交流,每位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小组长筛选有用信息留待全班交流。第二步,在全班交流,有了小组内的交流作基础,再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全班交流,争取让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再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然后统一认识,归纳要点。
讨论,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流,既是交流思想,也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把语文知识、能力应用于认识改变自己,认识改变生活。这才是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学到的知识长久不忘,才能使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另外,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不只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语文课本,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天地特别广阔,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语言环境中,这就决定了自愿学习,自觉学习,我们每时每刻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
5、质疑问难。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一堂课的重难点已经得到解决,为了巩固学生认知,可以在学生交流反馈完学习情况以后,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问难环节。对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还存在疑问的问题,又具有普遍性的可由教师进行解答,若是个别的疑难问题,由教师给予个别指导。有时也可以由学生代表进行答疑。如果提出的问题超出目标定向,且又是以后学习的任务,教师稍作答疑后,告诉学生这些问题今后会讲到,留给学生自己去了解或暂时搁着,或课后找老师个别讲。既不急于求成,又使学生求知欲得到适度的满足。
6、谈谈收获。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收获的内容应是广泛的。
7、自我检测。学生根据目标任务的要求和重点、难点及通过自学讨论,答疑后自己拟出测试题(可口头、可书面)自行解答。也可让其他同学解答。自测题方式多样,可以是解词、听写,还可以是填空或问答题等。通过自测题的设计,不但可以对所学内容作系统整理、概括,还可对一些重点或关键部分更深入理解,并促进思维的变通性与发散能力的发展。通过自测题解答,评价能使当堂学习的结果得到及时反馈,及时矫正,不把问题带回家。有利于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从教师角度讲,通过学生自测自评,使教师的教也得到了有力的反馈,从而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8、自学总结。先让学生对一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根据目标任务,大家七嘴八舌总结本节课所学重点,其他同学作补充、更正。同时让学习较差的同学讲讲学习该课的体会和收获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点拨。最后由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这个环节在于指导和督促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让学生了解自己是怎样学习的,改变那种学生只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却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学的被动状态。
9、拓展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因此,课后的能力迁移,知识的拓展延伸是非常必要的。可让学生课后结合当堂学习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去做一些尝试性的训练,比如完成一套课外的测试题,仿写一个句子,一个片段,或一篇文章,或找出内容相同相反的文章作比较阅读,或去发现生活中类似文章内容的生活现象等。总之,就是为了让学生为“学在课内,考在课外”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语文课可分九步进行教学教学,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初步制定的,每个年级的老师们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发展我校较好的生本教育教学结构,能把学生当作主人,实行教育民主化,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实现自学,又通过实施教学来培养当未来主人的能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论文生本语文的教学_苏教版
关于生本语文的教学论文
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在小学实验教师培训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今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生本教育的宗旨,把生本教育做深做透做好。树立一个思想:简简单单才是美,简简单单才是真,简简单单才是好。按生本的思想和方法办事,就是制胜之道。天河区华阳小学特级何建芬老师她说:经历了整整七年的生本教育实践体验后最想说的话就是“生本,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任何教师拿起教材,就能走进课堂,上好语文课;简单到教师只要乐于关注学生,善于和学生一起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就能分享到教学最丰硕的成果;生本,简单到学优为师,师生共同成长,相互提高的美好境界。
一、什么是教育?
以往对教育的界定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新华词典》)。但这个定义没有指明谁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究竟怎样影响学生?所以还是没有说到本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尖锐地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激扬生命》一书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未来的教师教育标准,将以“儿童为本”作为核心理念。
二、什么是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
生本教育是“发展和提升学生的生命的教育。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是国家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真正的探路工程。
它也是国家中长期规划所阐述的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方针的生动体现。《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先生说:生本教育是教育多样化的主流理论和模式。
三、什么是生本课堂?
生本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为主线的“低碳课堂”,即是“清淡、简洁、自然状态下,没有雕琢痕迹的课堂,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堂”。生本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让学生能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和自在。这应当便是语文低碳课堂的一种自然状态。生本课堂特征:
三大:大学习、大交流、大提升
大学习,就是通过比较充分的先学,再进入交流。
大交流,是在比较充分的先学之后,再进入充分的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之后,再进入班级交流。在班级交流中,通过对交流者的聆听和评论,有互动、有生成。任何时候,都要面向全体学生。
大提升。一是说对知识的总结也要活动化,让学生自己充分地做。二是通过互动与交流,或者学生有了新的收获、或者学生的认识有所提升,或者有新的发现。感觉到课后与课前相比,学生是有发展的,而且发展是全方位的。两看:一看学生状态,二看学习效果
一看学生状态:学生学习积极性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生动、热烈、快乐、高质、高能地学习。
二看学习效果:看学生得到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既有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有学习品质的,应该是生命状态整体的提升。从大局看,从整体收获看,不要急功近利。一放:进度放活。
四、什么是生本语文?
生本语文是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获得语文整体能力的提高。
简而言之,生本语文三件事:阅读、思考、表达
生本语文教学分三阶段:一年级识字阶段;二至五年级大阅读阶段(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六年级备考阶段。
五、怎样做好生本语文?
(一)转变观念 1.解决一个根本点
根本点: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即以生命为本,实现生命的提高,最终基本靠生命本身。
要真心实意地承认学生是主体,对主体的认识要有坚强的观念,才能取得卓越的成绩。
有问题找学生,无资源找学生,要惊喜找学生。
儿童有着学习的天性,而天性的发展必然带来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好学设计教学,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安排教学。2.明确一个中心点 中心点:大阅读
生本语文看什么?一句话:阅读推进没。
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的语文素养,基本上不是靠教而是靠学,教者的启蒙,只是用来呼唤学习者的本能,实现学生的自主的学:阅读、写作、说话和生活实践。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
人的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最核心的地方就是阅读。3.做好角色的转变
中国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所以,变革必须从课堂开始。减去语文基础知识的琐碎说教,腾出时间、空间,为学生展示阅读搭建平台。
在阅读中牢固树立整体观,重在体验感悟。整体是不可拆的,不要把阅读变成知识点的材料,多读书少做题,不要在课文上深挖洞,深耕细作,要原汁原味的整体感悟。避免那种因条分缕析带来的对文本自身美的割裂。语文的学习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不能求完整。
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由“纤夫”变为“牧者”。教师的工作应该是“成为规划儿童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儿童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儿童的学习生活”。教师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贫瘠的土地也能夺丰收,奥妙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教师应在学生的放飞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同学生一起成长。与你的学生互动,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讲课是指导学生效率最低的方式之一,但是在实现中,它却是我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表面上看,老师在不停的讲,学生在认真地听,似乎这一切都很平静很和谐。事实果真如此吗?当你讲完之后满心欢喜地问自己的学生“你们听明白了吗?”,回答的结果也许会令你尴尬或者不开心。因为有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甚至压根就没有在听你说。这种“和谐”的背面隐藏着一个最大的不和谐——老师替代了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人角色。“实践出真知”,我们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来,这样他们才能亲自动手并通过独立地思考去获取知识。而我们老师常常会想当然,一旦学生知道某个答案,或者背会了某个知识点,我们就认为他懂了,但是事情通常不是如此。知道某个知识点和用它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完全是两码事。
想象一下你正在学习一门新技巧——游泳。教练让你和其它的初学者围坐在游泳池边的一张桌子边,然后开始讲解如何游泳,而你们就在一边认真地记着笔记。事实上,他还跳进了游泳池,亲自在做起了示范。然后,你把所有的东西都背了下来,参加了考试——一次笔试你的成绩名列前茅。好,现在,你就为一位游泳健将了,对不对?不,完全不是这样。光听游泳课,我们学不会游泳;只有下水游,才可能学得会。同样的,光听驾驶课,也学不会开车;只有动手开,才有可能开起来。
生活中如此,课堂上亦然,我们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参与进来,老师与学生才能达成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关于生本语文的教学论文
“师本”是对学生一点一点地教,要他们亦步亦趋,教而不厌,日清月结,把学生看成需要拉动的逆水之舟,老师则成了“纤夫”。
“生本”,教师的作用就像是在点燃火把,而不是像过去的观念那样是灌满一壶水。这就决定了教师可以成为“生命的牧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
①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②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
③在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闪光点,并给予彰显;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加以引导。
④捕捉课堂上的点滴契机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评价。⑤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更高度的概括和更生动的叙述,润物细无声地给学生以语言文字的熏陶和教益。
(二)操作策略
简单,不是草率,不是浅薄,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就是看他是否能将最复杂的事处理成了简单的事,而把简单的事做好就不简单。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语文教学怎样才能简单,精彩?落实先学,抓好课外阅读是精彩课堂的两大法宝。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质量、效率的保证。
(1)先学后教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设置的先学的问题应当是“容易入,能成功”。而且是把握住关键和核心,分层次有提高的。
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有四个:一是确定内容和进度(孩子学什么),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全盘考虑下提出来的;二是给出对学的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导的背景的学;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孩子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孩子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孩子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2)以学定教:这是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学生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在孩子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冷静地看到孩子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孩子的需要了。以学定教最突出的一个长处就是始终保持孩子的强烈情感和兴趣。因为教师注意了孩子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了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了学习的重难点。
2.小组是教学生态链中的重要环节。
课堂是在老师帮助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学习链。形成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小组活动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1)生本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交流的平台。小组活动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获得展示交流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习小组的学法指导,进一步提高小组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效果。
(2)小组学习的另一个目的,是形成学习的集体。学习是需要氛围的,讨论的氛围有利于思维的活跃和深化,小组中协作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捆绑式评价的作用,使本组成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荣辱与共。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主动帮扶。定期以组为单位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在此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且能使后进生同样得到了成功的体验,逐渐找回自信,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这样,小组学习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 1.识字教学四步法:
一年级的识字阶段。一年级的任务是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2000字的识字任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尽早地开始阅读。第一步,读文识字; 第二步,读词识字; 第三步,卡片识字; 第四步,拓展识字。2.阅读教学三个引
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
(1)“以读引读”中前一个“读”指的是读课文,理解课文,后一个“读”是指课外阅读。二年级的以读引读,以读引说阶段。教材中课文是个引子、是源头,借助课文引出学生在课外四到五倍的阅读量。课堂上文本的学习交流很少,大量的是学生带回来的所形成的新的教育资源。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了某篇课文之后,引发了他的阅读兴趣,去寻找相关的文章和书籍、资料来读,一篇带多篇。阅读应以自由阅读为主,首先让学生选择他喜欢的书去读。享受阅读,才是最重要的。(2)“以读引说”中“读”是指读课文及读课外书;“说”就是学生在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意见与看法,感受和体会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3)“以读引写”搭建“读”与“写”的桥梁。三到五年级的发展提升阶段。重点在于以读引读,以读引研,以读引写,作文是重点。要使阅读得以升华,还得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勤加练笔。大量集中的阅读,必然带来学生思想的丰富和多彩。丰富的积累,大量的课外知识,又为学生的写作储备了足够的“资金”,写作也就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了。3.作文教学三步走(1)在阅读中领悟
在阅读中领悟(根据此次作文目的开展主题阅读,作相应小研究,悟写法)(2)在练笔中运用
在练笔中运用(在阅读中习得的相关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3)在评改中提升
在评改中提升(学生评点,老师提点要求,学生修改后抄正)4.关于期末评研
评价、考试可以说是教育改革中最硬的一个核桃,生本教育没有回避这个问题,它既没有把教育改革的责任都推到高考身上,也没有消极地等待高考出现奇迹般变化后,再来改革基础教育。
生本教育不是简单地否定考试,而是看到“我们在近6年的实验中发现,改革的瓶颈在于区域性或学校的统考或变相统考中呈现的控制性。只要这样的管理方式不改革,所有的有现代意义的、为了人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解放所进行的改革都要受到极大阻碍”。
生本教育积极进行了把评价改为“评研”的实验。六年级的备考阶段。有了前五年的大量阅读为基础,到了六年级会进入备考阶段,参加人教版的毕业班考试。重点在于天天阅读,天天笔练,进行阶段性的各种知识主题的评研活动。评研方式以学生自己出题,互相考,互相改,老师保底的方式为主。“评研”试巻使用说明
(1)此套“评研”试巻在期末复习考试时使用。
(2)试巻中的题目仅供参考,各校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增删改换。(3)评研的具体做法如下: 语文期末评研分为口试和笔试。口试
①将口试题目及朗读材料提前3—5日发给学生作准备。
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4—6人为宜),组长抽签确定测试组别。
③测试前组织学生讨论评分标准,并制成评价表格发给学生;测试时被测小组的学生逐一到评判组面前口试,评判员各自给被测同学评分,记入评价表中;测试后,小组长主持统计每位被测试同学的口试成绩:先算出每项的成绩(可各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算出平均分作为此项的成绩),再把各项成绩相加,作为该同学的口试成绩。笔试采取“两评两研”的做法 第一次“评研’’:
①学生自查。将课题组下发的期末评研题给学生独立完成。
②小组交换评改,并写出评价意见;本人再作出自我评价:哪些学得好,哪些薄弱,并找出原因。
③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或薄弱的题型或内容出一题或几题,同学之间交换做,再由出题人评改。(此环节可多次进行)第二次“评研”:
老师将学生出的题目汇编成难易不同的两份试卷。由学生自选一份试卷测查,也由小组同学评改,自己分析,最后老师综合评定。
通过这样‘两评两研’,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和积累更为充分,但其最终结果是柔弱性的,不会产生控制效应,却使他们在创造和文化的气氛中得到激扬,并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家长和老师不放心的问题及学生 需要练习的问题。通过‘评研’,评价的主体变了,不是外部而是内部来评了;评价的方式变了,不是可比的而是可研究的了;评价的功能变了,不是控制,而是激励他们进行更多的创造。”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看似那么简单,却又蕴藏着深奥的哲理;看似离我们很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育者,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虽然有些地方我们曾经做过,但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接近它、了解它、再充分认识它、进行系统研究、并充分运用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去,为提高课堂效率寻找更多的捷径。
第三篇: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模式
小学语文 “生本”课堂教学模式讨论研究稿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成为时代对教育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命题。本学期我乡语文学科结合“有效教学”课堂过关活动,尝试“目标导学”的研究。
首先,从教案到“学案”。
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教案的封闭性,即教案是老师自备、自用,没让学生参与,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学生在课前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无从了解,上课只能被动学习。在当今教学改革中,又出现另一种极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注重课堂的“活跃”场面,而忽视教学的最终效果,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搞得“轰轰烈烈”,最后却拿不出实效。其原因在于只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忽视自主能力弱的现状。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关键,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为此,我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从“教案”到“导学案”的改革,我们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导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导学方案。学生借助“导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并尝试用掌握的知识解答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其次,“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导学案”的编制一般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基础知识:包括课文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包括会读、会写等),课后要求背诵的精美段落等。
二、基本技能:
1.运用能力训练:运用能力训练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学习方法阅读相关的文章或者写一些小练笔。
2.探究、反馈和讨论: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在“导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他们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导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三、“目标导学、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1.基础知识的助学与检查:强调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教师的辅助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教与学互动。首先,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自学预习中没完成的内容。接着,采用提问等方式,让一些学生根据自学所得,对本课各部分知识进行简单概述,并阐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老师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及学习能力状况,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另一方面又可发现一些同学独特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加以启导和推广。2.运用能力的检查和指导:采用问答、探讨、辩论等方式进行运用能力的训练。先让一些同学上来解答“导学案”中的思考训练题,再让另一些同学加以补充或评价,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民主性,在一些问题上引导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论据,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交流、辩论,互相促进。同时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适当进行点评总结,在传授解题方法技巧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总结经验,把学生积极的开拓性思维引入正确轨道。
3.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指导学生以本课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课前在“导学案”中准备好的,也可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感发现、设计的。具体操作可参照上述能力训练的方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不要急于解答,可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再由设题同学说明,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对学生提问题要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给予正面鼓励。
当然,“导学案”仅仅是一个起步,要进一步的优化和提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吸取更多先进经验加以改进,我相信“目标导学”之路会越走越开阔!
附:
中高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环节初步安排
一、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可从质疑课题开始,带着问题去初读课文。
三、生字词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
因课前学生已通过预习单对生字词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所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求学生从音、形、义等方面交流自主学习中的收获和疑惑。
2.班级交流。
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有侧重点地引领学习进行生字词的学习,正音,描红,释义等等。
四、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大意。
1.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可采取开火车等形式自主朗读正音,特别是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可带领其他同学学习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如有必要,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班级交流。五、三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归纳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六、根据不同的课型,学习课文的一到两个自然段,为下堂课作准备。
七、布置作业。
中高年级语文第二课时教学环节初步安排
一、复习旧知,自主表达
可以朗读或听写有关词语,引导学生选用词语表达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表达上一课的学习收获。
二、精读品味,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品评人物
1.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或教师预设的核心问题,细细品读,提醒学生读书动笔,写出研读体会等,从而感悟语言,体会感情,品评人物。
2.小组内自主交流研读感悟,全班交流,师生补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或根据要求背诵相关段落。
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规范化的语言,关注语言表达形式,以文为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
四、拓展延伸,自主阅读
根据课文的主题或体裁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五、检测反馈
第四篇: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成功有效的教学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设计出恰到好处的“读、设、讲、练”,有效运用语文的工具性,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树立 “生本”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使命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教师不代替;凡是能让学生自己讲的,教师不暗示。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提出: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和“四个基本流序”。“四突出”即突出学生;突出学习; 突出合作;突出探究。“三转变” 即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 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序”即学生先学; 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总结和巩固。在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念指导下,结合我校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小学语文中段课堂教学中构建“预、导、疑、悟、练、结”即“预习——导入——质疑——感悟——练习——自结”六步教学法,并将进行初步的实践与研究。具体做法:
一、预(即预习)
为了收到好的预习效果,我们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常规性方法步骤,即四步预习法:“读——查——学——赏”
(一)读
1、读课题,通过课题揣摩课文大体内容,可针对课题提问。
2、第一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一想课题和课文内容的联系。
3、第二遍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思考:课文告诉我什么?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
4、第三遍读课文,给课文加批注,把课文中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勾出,把自己有所体会的地方适当加上批注。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二)查——查资料,了解背景及相关知识
(三)学——自学生字新词
1、查阅字典、词典,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扩词。
2、用各种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3、理解要掌握词语,口头说说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四)赏
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值得提出的是,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课堂预习的检查力度。同时,逐渐探索当堂预习的好方法。
二、导(即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新课成功的导入,要富有魅力,要一下予就扣动学生的心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学实践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故事导入法、表演导入法、问题导入法、猜谜激趣法、咏诗诵词法、悬念导入法。当然,导入新课的方法,还不止这些。我们将在教学中认真总结,精心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方法。导入新课后,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疑(即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预习,在“质疑”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收获与感受,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文本的兴趣点和不理解的地方。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马上进行梳理归纳,粗浅简单的问题及时解决,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的重点问题则板书到黑板上,在教学中学生未提及到而又是语文重点的问题,教师可提出来,一并放到“感悟”一环中去理解。
这一环节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兴趣点、疑点展开自主探究性,以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所以,这是关乎整节课成败的重要一环,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悟(即感悟)
问题提出后,学生围绕问题自读自悟,读议批画,找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课外资料,生活实际,自己解决问题,并将自读所得在书上作批注,同时记下自己还未懂的问题。
学生自读自悟不能解决问题在学习小组上提出,由组内解决,通过寻找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学习,解决疑难。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待汇报阶段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以“读”的方式感悟品评、释疑解惑、内化吸收。
通过学生的自学、小组学、全班学这样的信息交流过程为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使创新教育的火花在具体学习互动中闪现,这一环节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五、练(即练习)
有效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课堂练习是保证和检测学生知识获取率的有效途径。每节课学生即时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0分钟。练习可以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象数学课那样改掉“课课动口不动手”这一教学习惯。因此,我们每节课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根据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练习形式多样 化,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练习生字新词。对课文中出现的基础字词通过听写、形近字组词等形式进行巩固训练,当堂检测。将问题及时在课堂上予以解决,避免课后再出现错误,让学生将当堂所学重难点落到实处,达到当堂巩固的效果。
2、写体会。当课堂上学生分小组讨论只成为一种形式时或一些同学思想已开小差时,可以发挥写的作用,让每个同学将自己心中的答案写在纸上,这样可以使那些游离课堂之外的同学重新回到课堂;使那些问题考虑不成熟的同学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答案;使那些胆怯的同学的答案得到老师的肯定重燃自信;使那些回答有困难的同学及时引起老师的注意,适时地进行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写的训练真正地解决问题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
3、摘抄。小学课本中的课文,许多都是文情并茂的名家之作,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句段,积累学生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大有益处。
4、仿写。文中重点句子、段落篇章的仿写,或是续写等。要求仿照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总之,一堂有效的语文课,肯定要有语言实践,也就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能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 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六、结(即自结)
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主要收获等,再在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反馈。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对不同的学生和教材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对于中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还较差,需要我们逐步培养、逐步展开。为此我们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各环节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设计并提出适应具体授课情境的方法。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教中研、研中教”,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模式,最终把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第五篇:小学语文生本教学心得
本学期,学校掀起了一股“生本热”的高潮,早就对此新型的教学理念有所耳闻,学校这边也邀请了研究“生本”的优秀教师对我们进行了培训,我也在网上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地钻研,但这大都是理论上的知识,怎样把它用到自己的教学方面(结合学情)还需要不断的实践,所以一直到五月底生本的基本模式构建完成,也才有了我的第一堂生本课的“问世”。这两个多月来,我对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也会有一篇课文花三节课上完,我也会担心进度太慢,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暗自在心里想:“万事开关难”!等我教会了学生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后面学起来就轻松了。
一年级的课文浅显易懂,从自主识字——教授课文——指导书写三部曲,每一步都要把好关,做好多种预设,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快乐的、受益的,下面是我执教的18课《小花猫找汗》的第一课时,整个环节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自主识字方面我安排了四道闯关题,如下所示:
第一关: 双横线里的生字(先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准字音,齐读或是个人开火车读,小组成员先商量好,等会展示时才会有成效)小组展示(其他组的学会认真倾听的同时做好点评)
第二关: 词语开花(这是要求会写的生字,此环节要求学生按座位的顺序分工,每个人说两个生字的组词,依次类推)展示、补充。
第三关: 去掉拼音认读
这个环节是把所有的生字全部去掉拼音进行认读,这部分我往往会点拼音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认读,以防止会有掉队的现象,另外如果他读对了,其他人要跟读,他也起到了小老师带读的作用,也毫不失体面,不会认读再请优等生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生生互助。
以上内容都是认读生字,避免了教师一味地教读,过去的教学一般是老师教,学生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要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彰显以生为本,学习方式多样化,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这种结对子的互助学习在课堂上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交流识字方法(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小组里的每个成员挑选一个自己认为特别难的字进行识记,评比要求是:人人参与,识字方法多样化,声音响亮)
我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当中总结了以下几种识记方法:
①组词说、句子
②部首、结构(如泪字是三点水,左右结构等)
③形近字的比较(如炮与跑等)
④加一加,减一减(如味,电等)
⑤换偏旁,说同偏旁的字
⑥猜字谜
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发现“编字谜”能帮助孩子们轻松地掌握一些难教的生字,经过引导,孩子们经常动脑筋编字谜在课堂上交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林:两棵树,并排站。休:一个人靠在木头上。息:自己的心。禾:一棵小树苗,头上戴草帽。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雷:雨点掉到田地里……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⑦在生活中识字(如出口与入口,在超市等地方会出现这样的标识等,各种包装袋上也会出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新字,这样也扩大了学生的识字量,这一切来源于生活)
⑧多音字(如重、朝等)
⑨反字词(如里——外、美与丑等)
……
鄂教材在识字教学方面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学,用多种方法思考、记忆、分析字形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对字形的记忆也会更加扎实牢固,还可以从中摸索体会汉字的构字规律。展示、补充。
第四关:
1词语闯关(注意词要连读,读好轻声)
2小组展示。
3齐读。
这是我在上第一课时基本上会用到的模式,尽量让每个组都有上台展示的机会,当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控,在此过程是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这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驾驭能力,做好预设,当学生没有点到的时候这时候就要教师适时地点拔,而不是一味地给予,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令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财富,从而达到真正的高效。在生本的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第二课时的生本成果,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