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内科学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总结
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情况及总结
《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学科。整体性较强、涉及知识面较广。与基础医学及其他临床学科之间的联系甚为密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对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预防保健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诊治技能。
一.课程建设规划
1.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
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医疗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参照执业助理医师标准,建立“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本课程设计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理论知识内容选取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并融合了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实践教学在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实训基地及相关科室进行技能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2.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理论教学,实训室训练,医院实践交替进行的模式。教在课堂,学在床旁,做在岗位。形成早体验,早实践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操作技能,提升综合能力的横向强化,纵向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3.教学方法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利用标准病人、临床病例,组织讨论等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模拟人演示,网络资源及医院,真实工作环境体验等手段。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防治措施;
2.熟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概念、鉴别诊断、并发症、转诊和健康指导;
3.了解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急危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
(二)能力目标
1.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具有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健康指导能力;
2.能规范运用临床常用诊疗技术进行日常诊疗工作; 3.具有对危急重症患者初步处理和正确转诊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全心全意为基层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思想;
2.具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守法和维权意识; 4.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团结协助能力。
二.实施情况
(一)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课程标准,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农村的指导思想,选用多版本《内科学》教材及相关资料作为参考,结合临床实际,编写教学内容。
(二)教学建议
1.理论教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2.实践教学:以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仿真实训基地和附属医院进行早期接触,熟悉医院工作场景;同时利用标准病人、临床病例,组织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手段进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三)考核办法
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实践技能考核占30%,平时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10%,具体考核如下:
1.理论考试 主要考核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操作中的客观指标、关键点等,题型以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题型为主。
2.实践技能考核 采取随机抽题考核(6人一组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模拟临床考核,注重能力素质考核。
(四)课程评价
1.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为系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资料评价的综合结果,具体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主要方面。
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应从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综合测试。其中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60%,实践技能考核占30%,平时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占10%。
三.总结
经过近两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建设成效,现将课程建设成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不断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水平
内科学理论教学着力于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理应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作为本课的主讲教师和课程建设人将课堂作为精心设计的舞台、将每一次教学内容精心准备,不断的认真探索教学规律,使教学水平和效果逐步得到了提高。
(二)强化实践教学,并使理论与实习课互为补充 内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理论课内容与临床实践密不可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在本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要求广大教师工作者应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建设成一支素质优秀、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师队伍,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积极改进了落后的教学手段。目前教研室年轻教师都掌握了多媒体制作电子教案的技术并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教研室配置电脑、幻灯,校园网络己经连通到教师办公室,可运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练习、案例分析、网络课件、讲课录像等均已上网,丰富了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基本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院内科学教研室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充满活力的课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中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博士学位教师3名、硕士学位教师12名,他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中起着关键作用。
(五)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教学方面:加强教学研究及教学管理,尤其是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学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2.科研方面:科研工作能力还薄弱,各级教师编写得教改论文和申报教改课题力度与课程建设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3.课程网络建设方面:网络课程建设相当薄弱,网络内容的更新速度还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课程组将不断丰富、更新现有网络教学材料,完善网络教学内容。
第二篇: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总结
(一)效果
1通过实施课程建设规划达到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实现了教学培养目标,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了课程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2《力学》课程建设保证了我系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质量,推进了我系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建成了具有网络教学手段和实施交互式教学特色的课程体系,在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的前提下,重点加强了课程的授课方式的改进,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的建设所达到的目标
1改革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现了学习知识与掌握学习知识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示范性课程。
2《力学》课程在省内基本达到一流的位置。
3.在落实培养目标的总体框架和课程体系内容的调整更新上,在落实备课、讲课、辅导、实验、考核和教材等六个课程教学要素下,实现了在内容和方式上确有特色,实现了学习知识与掌握学习知识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教材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出版了《力学》课程的多媒体电子教材,又研制开发了《力学》课程的“网络课件”,实验室仪器设备完全更新,具有先进的实验教学条件。《力学》多媒体“网络课件”获省“优秀课件”二等奖。
5.达到了较高的授课水平,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
6.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和学术带头人;
7.具有从新制定的完善的、符合本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大纲,有可行性的教学日历,实施了电子教案,积极进行了其它教学辅助资料的建设,选用合适的教学参考书。
8注重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考试办法、因材施教、素质培养、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近三年,出版专著两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两篇,其它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9在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教学效果较好。
10完善了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每学期都进行了评价和实施,特别是在2000年学校实施的教学质量月大检查中,《力学》课程经学校和系两级专家组的评价后,得到了专家组的高度评价,学校领导在教师大会上给予很高的评价和赞扬。近三年获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奖4项。
(三)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力学》课程是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承先启后的课程。搞好《力学》课程建设是确保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1内容和体系的改革
在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上,本着以下的原则:
① ① 教材内容改革上本着,理论上以够用为度;
② ② 适应培养目标的需要,达到不断更新,在体系上,要保证为后续课 奠定基础。
内容改革上达到了:学生对宏观机械运动的规律有一较全面较系统认识的基础上,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为后续理论物理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培养起一定的抽象思维与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独立钻研创造条件。在深入掌握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有能力居高临下,从较高水平,深入浅出和透彻地分析中学力学教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达到可初步分析生产、生活中的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力学理论的学习中结合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使学生认识数学和物理的密切关系,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重要的不是教内容,而是教学生的学习方法。
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该课程是属于经典力学,发展的历史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论理系统,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原则,否则要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该课程是实际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生活中和其它物理学科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考虑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理论联系实践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要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密切联系中学物理教学的实际;要密切联系其它物理学科内容的实际。“少而精”的原则,要把握“理论上以够用为度”。凡在中学已经学过的内容就不必重复。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不利于素质教育。为此,提出教学方法的改革。这里引入的“双边反馈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学导式”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这种方法最早是胥长辰教授于80年代提出的。这里只是一种推广应用。
改革的目的:面对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挑战,智能的开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光从课程体系内容改革是不完全的,还必须考虑到如何应用能开发学生智能的教学方法。教学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为了完成“不但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要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贯彻教学的基本原则,而且要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双边反馈式”教学法是由“自学”和“反馈”两部分构成。其着眼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教师由反馈来的信息而进行的有重点的讲解,使学生的能力在反复训练中得到培养。“自学”和“反馈”正是体现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训练过程。21世纪将面临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前进的时代,面临着的是机遇和挑战,归根到底还是人才问题,进行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更能适应社会,以后将是岗位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岗位,这就是学校和教师面临的挑战,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的建设,教学的质量都是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努力认真地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搞好。
3全面采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 开发并应用了《力学》“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现已进行两个年级的授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地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投到屏幕上,并配合图形界面的人机交互,达到抽象的问题具体、形象、直观,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充分利用课内的时间,减少总学时。对复杂的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要浪费时间,如果做成课件,讲课时直接展示屏幕上,就方便了,而且效果要好。这样教师就有时间在课堂上细讲和进行综合练习。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课后学生可以从计算机中调出教师的讲课内容,进行复习和做题。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是学生考试卷面分析。
命题情况:
严格把关,认真考核,按大纲要求考出真实水平。
《力学》是物理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讲授。因此必须全面地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测试。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坚决不能过关。教师命题水平要满足大纲的要求,做到严格把关,认真考核,按大纲要求考出真实水平。
命题的标准要把握住以中等学生为基准,为了拉开档次,在考题中有20分的较难的题,题的类型多样化。
《力学》课程是校级优秀课程,在题库中已有10多套考题,今年又从新命了5套考题,在题的类型上大体上分为三类:①判断题、②填空题、③计算题。在每一套考题中基本把课程的内容都容纳进去了,对于重点章节列入计算题中进行考核,对次重点的章节列入到填空题中进行考核(及小型计算题),为了测试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在考题中列入了判断题。这样就基本达到了既重点考核又全面考核的要求。
在判分标准上体现对重点内容分值高,体现的办法如下。
①,①,由于计算题的题量大,且重点内容都在计算题中出现;②,分值的大体分布是:判断题10分,填空题25分,计算题65分。
对学生的考试卷面分析
班级的学生一共是40人。学生的平均成绩是71分,90—100分的3人,占总数的7.5%,89—80分的5人,占总数的12.5%,79—70分的11人,占总数的27.5%,69—60分的15人,占总数的37%,不及格的6人,15%。
基本概念题(判断题):及格率100%,满分为10分,得满分的12人,平均得分9分。基本理论(填空题):及格率90%,满分为25分,得满分的0人,平均得分为18分。基本技能(应用计算题):及格率70%,满分为65分,得满分的1人,平均分44分。
学生成绩的分布曲线: 95—100分的1人,占总数的2.5%,占90—95分的2占总数的5.0%,80—89分的5人,占总数的12.5%,70—79分的11人,占总数的27.5%,60—69分的15人,占总数的37%,55—59分的3人,占总数的7.5%,50—54分的3人,占总数的7.5%,0—50分的0人,占总数的0%。学生成绩分布曲线如下:
f(x)N(某分数区间xxx的人数)N(总人数),横坐标轴表示纵坐标轴表示的是的是分数x的规律画出。)分布基本接近正态分布曲线,比率最大的是分布在70分左右,低分的和高分的比率较小。平均成绩是71分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在进行认真地判卷和严格把关的情况下,达到了及格率85%,总的平均成绩为71分,在2001级学生比2000级的学生招收成绩低,且补招的学生人数较多,入学时间晚的情况下,这个结果说明了《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实施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成功的。
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表现在计算能力比较强和解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是教师没有想到的方法。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得比较好,表现在能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作题的规范性上也有所提高,克服由中学带来的不规范作题的不良习惯,说明学生接受了平时教师对作题规范化的训练。
对高等数学的应用有少数学生还存在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有少数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和学习态度上应改变。
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如刘海鹏同学考试不及格,他自己讲,这学期没有很好学习,因为考上了大学,认为不管学不学都能毕业,今后可要好好学习了。另外学生作家教的多,全班40名学生中有20多名当家教,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尽管努力但成绩并不高。
4题库建设
建立套题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5实验室建设
增加了大量资金投入,改善实验条件,不仅达到开除率,而且要逐渐实施学生设计实验。
6教材建设
使用自己开发研制的《力学》课程的电子教材,已经正式出版。
(四)课程建设整改实施
进一步搞好计算机辅助教学;
根据培养目标,进一步搞好课程内容的改革; 进一步突出素质教育的问题;
进一步搞好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素质服务,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进一步加强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的能力; 教师要加强对学习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进一步加强对教师梯队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第三篇:教研室建设规划
机械教研室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为关键,以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水平、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发展规划
1、现有一个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在校生193人,至2016年,增设一个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校生达到300人。
2、鼓励教师和教学团队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支持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应用性研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素质。计划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人,80%专业教师具有硕士学位,90%具有“双师”资格和资历。
3、从人才培养模式顶层系统设计入手,优化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设计,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基础上,制定课程标准体系、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构建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从其课程体系中遴选3-5门专业核心课程,建立配套教材并出版发行;全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弹性教学组织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核心评价指标,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4、进一步完善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和教学硬件条件。新增特种加工实训室、逆向工程实训室、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室等实训室。
5、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5个,提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利用效果,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合作。
6、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新模式,依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转岗再就业培训、中职教师培训,并加强面向社会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通过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和策划、参与企业产品营销等形式,积极拓展向企业服务的领域。
第四篇:计算机系教研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系2011.9-2013.7
教研室
建
设
规
划
计算机系基础教研室
2011年2月26日
计算机系教研室建设规划
计算机系现有两个教研室:基础教研室和专业教研室。考虑教研室规划,实质就是抓教研室建设的三个核心,即:一是教师队伍建设,二是课程建设,三科研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研室组织建设的核心,课程建设是教研室中心工作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初步打算将上述的两个核心、两项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边抓教师队伍建设;一边同时抓课程建设。而且还要把这两个“建设”和学院示范性院校建设相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把示范性院校建设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我们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要把教育部对课程的要求作为课程建设的标准。这样做,就能一举三得。现对计算机系教研室建设制定未来三年的规划(2011.9—2014.7)
一.教师队伍建设
1、日常教学工作
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与课程建设、教学评估、实现学生职业资格考试合格率达≥50% 和日常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培养教师。所以,在研究课程建设、教学评估和日常教学等工作时,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养的角度出发,要注意教师结构、教师力量的配备,要重视实际效果和最后成效。让全体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以自己的表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水平找到并摆正自己的位置,再在实际锻炼中,不断提高、不断变化,自然形成教研室的一支教师梯队,教研室再将出现的教师队伍组织起来形成教研室的基本力量。这是教师队伍建设过程。
2、加大中青年教师培训力度
(1)结合学院对我系“通讯网络与设备”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每年派遣3-5名教师到国内外院校参加相关培训。
(2)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每年派遣一至两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双师型教师培训,并取得双师证。
(3)加强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工作
选派我系教师到电信、移动、联通、广告公司参加挂职锻炼了解通信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熟悉通信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所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
(4)加大对新聘用教师的带教工作
安排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带青年教师,并制定带教计划,按计划执行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青年教师在期中、期末撰写被带教阶段性总结;老教师在期中、期末撰写带教阶段性总结。
二.课程建设
1、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随着高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劳动分工的变化,由原来的单一工种逐渐向复合工种转变。技术进步导致了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社会的竞争机制迫使劳动者从胜任单一职业向适应多种职业演变。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提出了“具备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对此,在本专业开展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改革和职业核心能力师资的培训。
(1)开展综合素质训练班活动,拓展学生课外生活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今后进入岗位打下基础,建议开展了“综合素质训练实验班”活动。任课老师,在班主任的配合下,以团队活动、讲座等形式为载体,在每周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实验班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生集中分组,通过布置任务、查资料、做课件、自我展示,对某些专业问题开展市场调查,定向运动、体验程序流程,等等。不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沟通合作能力、展示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展现和训练。
(2)组织学生专业社团,开展项目组实践活动
出于学院网络维护和学院网站的需求,同时也为了使三年级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工作岗位,培养学生组合素质能力,以老带新,成立了技能协会,由二、三年级学生为项目组长和技术骨干,带领一年级学生,以学院网站、学院网络维护为任务,尝试学生社团(专业工作室)的活动开展。通过任务的分派和项目管理,学生自行制定社团成员管理条例,实施项目任务分工,进度管理和人员调度,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和锻炼吃苦耐劳精神。
(3)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图像图像处理》是应用性很强的实训课。为了突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接近工作,学习的目标更具体明确,同时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这两门课的课堂内,本学期开始尝试以项目教学为形式的行动导向教学改革探索。根据学生的的特长和兴趣将全班分为4个项目组,围绕多媒体制作不同项目的实施,开展制定项目计划→设计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项目验收→项目成果展示等活动。在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作为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的角色,项目组长(学生)担任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配搭进行项目过程的工作。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4)走进企业参与项目,提升师生岗位实践能力
为了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深入了解实际工作项目的技术需求和工作流程,系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在综合布线、网络组建等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建议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网络工程项目。通过实践工作过程积累经验,了解岗位需求,熟悉实际工作流程,为今后的专业教学定基础,同时也磨练老师们的意志和工作毅力。另外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了专业宣传项目小组,对本专业的招生宣传进行策划和广告制作。
2、课程建设应使学生具有应变、综合和创新的能力
在新形势下,技术型人才的知能结构总体上看,应有以下变动趋势:
(1)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学生职业资格能力考试,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网络专业要考取“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应用专业考取“计算机ITAT职业技能”证书。
(3)加强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的培养
实训是形成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推崇实训的作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此而贬低其他实践环节的功能,甚至否定其存在的必要性,那就值得探讨了。
实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真刀真枪的技术问题以及工厂具体的人际关系和运行机制。实习对学生认识和把握工作世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当前高绩效工作模式所要求的,工作地学习与学校学习相整合的趋势。
三、科研工作
(1)积极进行院级及自治区课题研究
鼓励本专业骨干老师积极申报2012年科研课题1—2个。争取立项1个课题,并完成阶段性的工作。在未来三年完成一项科研课题,争取结题。
由专业骨干教师牵头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工程与实训》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课件、考核标准、校本教材。
建设计算机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库,本专业骨干教师牵头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并在校内网共享。
(2)鼓励通讯网络与设备专业年青教师撰写论文
每位初级职称教师争取在三年内在自治区级或院学报发表1篇论文。每位讲师职称及以上教师争取在三年内在国家级或省级刊物上发表省级期刊论文。
四、实施力度
根据教研室建设规划三年完成,有计算机系领导监督指导,教研室主任跟据此建设规划每年制定教研室工作计划、科研计划、课程改革计划并按照计划一步步的实施。
计算机系
2011-12-12
第五篇: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总结
建筑工程监理专业建设规划实施情况总结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为了适应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监理人才的需求,2010年我院申报的“工程监理专业”经教育厅批准,于2011年开始正式招生。目前,我院工程监理专业在校学生人数78人。
二、专业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在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大幅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以工程监理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监理工作流程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围绕我院工程监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胜任土木工程施工监理工作岗位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形成了以建筑施工与监理为重点的项目化课程。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教、学、做”一体化,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有效完成。
2、实习实训条件得到改善。
(1)校内实习实训条件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现已建成校内实验实训设施有: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力学与材料检测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主要开设有(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测距仪、GPS等)测量仪器的使用和建筑施工放线、控制测量等实训项目,可同时容纳
120名学生进行工程测量实习实训。建筑力学与材料检测实训室,设有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等实习实训仪器,教学设备齐全,能同时满足10个小组的实训。主要用于土建类各专业《建筑工程材料检测与选择》、《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及受力分析》等课程的实训教学。建筑力学与材料检测实训室应设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属一体化教室。主要设备有万能试验机、压力实验机、搅拌机、振动台、干燥箱、抗折仪、砼振动台、水泥蒸煮箱、振筛机、稠度仪、水泥雷氏沸煮箱、养护箱、负压筛析仪、研磨机、材料力学电控实验台、砼抗渗仪等。充分满足了工程监理专业学生实训实验的需要。(2)校 外 实 训 环 境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建筑专业的经费投入,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根据不同岗位的顶岗实习要求,先后与兴安盟鑫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前旗质监站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培养学生“能吃苦、能拼搏、能奉献、能合作”品格为宗旨,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课内外活动,使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二)课程建设方面的成绩
注重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行“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努 2
力实施“双证书”教育。
1.在课程体系上尝试和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2.在教学方法上,专业课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使教学与实习实训同步进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学时比例为达1:1,实习实训教学均由专业教师或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担任指导。通过专业技能训练、仿真训练,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各科的实验实训课都保质保量地开出,达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3.以够用为度,整合部分课程.将传统的“理论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以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整合为“工程力学”;将“建筑制图”与“房屋建筑学”两门课程整合为“建筑构造与识图”;“施工组织”与“施工项目管理”整合为“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通过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教学团队的建设
1、人才建设目标。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目前,在教师队伍中,研究生2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效应。
2、人才培养。一是注重教师提升学历水平,继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采取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2011年先后派出5人次去内蒙工业大学学习,2012年参加国家级网络培 3
训6人次;二是注重教师的能力培养,鼓励教师参加校内教学评比大赛,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也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教学水平;三是有效开展教研室活动,发挥梯队带动效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四是做好听课评课等常规教学检查,圆满完成每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
3、人才引进。聘请盟内建筑业知名人士来我院讲座。
4、科研工作目标:至2012年,申报省级课题1项,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工程监理理论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课堂讲述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教学中涉及基本理论、“三控、两管、一协调”的检验方法、实际工程经验分析与总结等众多内容,传统单一的授课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效果不佳。
2、有些课程还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是建设工程监理理论研究的基本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安排不足及任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原因,导致有些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缺失,主要以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为主,对实践性的内容学生只能依靠仅有的理论知识去想象和理解。这种情况有悖于建设工程监理实践性强的特点,严重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缺乏经验,上课效果不佳
由于多数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程项目监理经验,上课很难讲解到位。另外,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十分重,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课堂上,无法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导致上课讲的理论知识多,实践经验少,无法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上课效果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