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声慢》预习案
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声声慢》预习案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3、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二、本词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三、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御。
B.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憔悴:指诗人面容愁苦黄瘦。C.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怎么能够。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时候。
四、问题探讨
1、《声声慢》一词中主要是通过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梧桐、细雨等深秋景物来渲染愁情的。
2、《声声慢》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3、《声声慢》表达感情的方法是什么?
4、《声声慢》选取的意象有哪些?有什么作用?
我疑我思:
兴化市第一中学校本资料
高一语文备课组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声声慢》当堂训练
一.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便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现实生活的空虚,使她寻求着某种慰藉,内心有所追求,想找一点精神寄托,因而坐立不安,彷徨无主。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而晚风,却是“急”的。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伤心的时候,飞来了雁行,这就使她更加伤心。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
一、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
二、靖康之难以后,诗人虽流落在江南,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被金人占领的家乡。现在又看到了飞雁,“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就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黑”字是作者的叹息,无奈而又凄迷。盼时光早逝,衬出了愁苦之深。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二.检测
1、《声声慢》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2.《声声慢》这首词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兴化市第一中学校本资料
高一语文备课组
声声慢参考答案
二.B 三.思路解析:抓住词中形象的意义来解答。在诗词中事物形象叫意象。意象是物象经过作者情感和主观把握而形成的结果,许多意象在历史过程中还形成某种特定意义的象征。答案:晚风 过雁 黄花
课堂探究
1、声声慢则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夫死后那种浓重的悲痛与哀愁。
2、《声声慢》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直接抒情的。
3、《慢》词中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几个意象,还选取了雁、梧桐、雨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能够烘托愁绪典型意象。《慢》词中的意象组成的画面是:风急欺人,酒淡难敌寒意,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梧桐落叶,细雨霏霏,伤心人更遇凄凉景,涩景苦情交融在一起。《慢》词中的黄花取其衰败之像,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之义。《慢》词中得酒除此意外还有御寒之意。两词中都有风,然而意境则不尽同,《慢》词中的风较《醉》词中的风更为紧急,猛烈,并且是晚上的风。
4、《声声慢》词中则营造的是晚风送寒,黄花零落,北雁南飞的凄惨悲凉意境。5思路解析:诗词可鉴赏的地方很多。注意审题,这里主要谈语言上的特色。答案:(1)运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点点滴滴”等叠词,富有创造精神。
(2)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不少口语,朴素浅近而又真切自然。
当堂检测
1、思路解析:B项“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的不是酒味淡,“三杯两盏”也不言酒量之少,作者要表达的是:再多的酒,再烈的酒,也消解不了心中的愁。答案:B
兴化市第一中学校本资料
第二篇:声声慢课前预习案
《声声慢》课前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深入吟咏诗歌,抓住意境,体验作者前期后期情感变化。
2、借助文本,对诗文语言风格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宋代女词人,济南(今属山东)人,派代表词人。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三、写作背景: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四、李清照经典名句
1、生当做人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日绝句》)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3、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4、梧桐更兼细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声声慢》)
5、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6、知否?知否?。(《如梦令》)
五、名家点评李清照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沈去矜《填词杂说》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 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明诚自愧勿如。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正易安作也。” ——《词苑丛谈》
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白雨斋词话》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
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赵明诚
六、诗歌表现手法——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如: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七、词的分类: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和婉约派(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八、文林撷英:
李清照为什么被人戏称为“李三瘦”? 第一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第二瘦:“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第三瘦:“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
第三篇:最新劝学预习案文档
《劝学》预习导学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文言文学习而言,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聪明的你,准备好了吗?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主张。
荀子(前298-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荀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继孔、孟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韩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的许多提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反映当时人民的要求,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共20卷,收文32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为其第一篇。
2.朗读课文两遍以上,将生字拼音标注到课文中间。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以为轮 虽有(yòu)槁(gǎo)暴(pù)金就砺(lì)则利 参省(cān)(xǐng)乎己
知(zhì)明而行无过 跂(qì)而望矣 生(xìng)非异也 锲(qiè)而不舍 金石可镂(lòu)须臾(xū)(yú)舆(yú)马 舟楫(jí)跬(kuǐ)步 骐骥(qí)(jì)驽(nú)马 爪(zhǎo)牙 螯(áo)
3.小组合作,梳理文言知识。(1)通假字
①輮以为轮()
②君子生非异也()
③虽有槁暴()()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古今异义词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②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今义()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今义()(3)词类活用
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非能水也()③积善成德()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⑤用心一也()(4)“而”字主要用作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因果、目的等关系。指出下列“而”字的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顺风而呼()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⑤锲而舍之,朽木不折()(5)特殊句式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阅读译文,疏通文意。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就能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条蟹腿,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5.名言警句积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古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陆九渊)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谚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课堂活动
1.文言知识抢答赛
2.听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提取关键词。3.自主研读,解说关键词。
活动方案:任选一个关键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备选词语:学习劝勉 君子 超越 借助 积累 坚持 专心
具体要求:紧扣文本,深挖内涵,调动积累,展示文采。解说步骤:1.点明所选关键词。
2.指出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并翻译。3.适当延伸谈感悟。
解说示例:
我选的关键词是“君子”。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段,作者假托君子之口,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第二段末尾,作者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意思是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末尾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君子的禀赋和普通人没有差异,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即学习)罢了。
作者一再将君子作为学习的标榜,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要向君子学习,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在儒家文化里,君子可以说是一个道德标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应该胸怀坦荡,虚怀若谷。让我们争当谦谦之君子,不做戚戚之小人。
4.用对联或警句的方式写下你对学习的感悟和思考。
第四篇:《匆匆?预习案
《匆匆》预习案
姓名
一、基础
1、学会本课生字。(认、写)
2、理解本课生词。
确乎
空虚
涔涔
潸潸
凝然
伶伶俐俐
徘徊
叹息
蒸融
赤裸裸
遮挽
一遭
3、多音字:藏
尽
旋
溜
散
薄
4、形近字:挪
徘
裸
挽
5、近义词:空虚
匆匆
挪移
徘徊
叹息
6、反义词:空虚
徘徊
7、听写:罢工
空虚
头涔涔
泪潸潸
挪移
遮挽 挽回
旋转
徘徊 赤裸裸
8、修辞:
9、熟读课文。
10、写出每一自然段的大意。
11、文章的主要内容:
12、你能找到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吗?
1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14、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15、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
16、找出喜欢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17、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来去匆匆?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铺叙日子匆匆过的?
18、在这几句话里,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日子的来去匆匆?
19、面对匆匆流逝的时光,作者有哪些感受呢?
20、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作者在思索哪些问题?从作者思索的这些问题中,你感受到什么?
21、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才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联系自己,也可举一个你佩服的人的例子来说明。)
22、,联系自己的实际,仿照作者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方法,写出自己的日子是怎样匆匆而过的。
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在___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___过去了。
23、珍惜时间,有所作为,是我们从上文中获得的有益启示。请以“时间”为开头,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例句:时间在农民辛勤的耕耘中,结成金黄的麦穗。
。。
第五篇:《搭石》预习案
《搭石》预习案
家乡有一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
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
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
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
上去,踏踏的声音,;,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
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
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
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
好的情感。
1. 补充画线的语句。
2. 从第一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
()--()()--()
3. 照样子补充词语:
例:(踏踏)的声音(轻快)的音乐
()的声音()的音乐
4.画出能表现协调有序的句子。从中你理解到“协调有序”的意思是
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
好的情感。”仿照这句话,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3分
一张小小的邮票,联结着,也联结着
4.《搭石》一课既有景美也有情美,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走搭石的美好画面,也
让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品质。“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
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一句含意深刻。不仅写了搭石的精神,而且赞扬了乡亲们的精神,搭石也是乡亲们的情感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