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进阅读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改进阅读教学:敢问路在何方
自2001年启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改既取得了显著成效,又在摸索、践行的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专家、学者甚至一线教师都曾经提出许多困惑和问题,呼吁要进一步革新的有之,呼吁要尽早回归的有之。然而,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究竟在哪里?改进之路又在何方呢?
专家如是说
许多专家、名师的思索,让人感悟颇多。
著名特级教师林润生老师有句关于阅读教学的名言:“深度决定高度(高度,指教学度;深度,指备课的深度)。”他在《深度决定高度》(《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文中,说破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时阅读教学一定程度存在着把学生通过预习或初读便可理解的内容当做教学主要内容的“浅阅读”现象;并在比较分析中提出略其当略,重其当重,把文本的言语特点和文本意义作为教学重点的“有效阅读”的教学理念。诚如其所言,对文本意义与言语形式把握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着力点乃至教学方法的选择,翊定了教学效果的迥异。只有深入备课,准备把握文本意义与言语形式,才能高屋建瓴,科学确实教学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才能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游刃有余,从而使教学环节简洁,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效果实在。
福建教育学院鲍道宏副教授也在《理论增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教师学习》(《福建教育》,2011年第5期)一文,通过20位小学语文教师以《燕子》第2、3自然段为内容的片段教学所呈现的共性不足,指出当前阅读教 学的问题之一是在所谓“课文思想内容”上瞎折腾,在所谓“教学方式变革”上求热闹,使教学停留在“教内容”的层面,忽略了课程教学目标更为丰富的多方面要求。因此,他指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程教学理论素养。
省小语会陈建志理事长曾多次在教研会议中指出:语文教学的误区是“多关注字词句等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多关注预设的文本内容的理解,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累与感悟;多关注人本的人文性,忽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等”。他多次强调,“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和发展语言”,“语文课程即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语文实践能力必须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只有在学习语言的实践中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以‘文本理解积累’和‘言语表达运用’作为考试评价的主要内容,从根本上真正凸显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更是多次旗帜鲜明地发出“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呼吁,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语文训练为中心,特别是要加强语文的运用”,要“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专家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阐述,无不强调一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的根本出路是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形成以语文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我想,这就是当前改进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的内涵要义、必须之策、必由之路。
课标这么改 经过8年多的酝酿,教育部即将在今年秋天启用2011年版课标,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那么,2011年版课标跟实验稿课标相比较,核心改变是什么呢?
请看——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2011年版课标“前言”部分开宗明义,以最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语言文字”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特别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最新 课题、更高要求和根本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明确地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指出了“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策略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依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句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2011年版课标特别强调的一个核心理念。这是对课改以来语文教学误区称弊端的“拔乱反正”,更是对今后语文教学发展方向的“指路领航”’
可否这样教
2011年版课标出台,阅读教学必须有个新路。实际上,一个时期以来,在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的呼吁、思索和实践过程中,福建省及全国各地鱿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转变,取得了较好成效。诸如福建省著名特级教师刘仁增老师所致力于构建的“语用型”教学理念和实践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试看刘老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学生动笔勾画:)
生(读):我很决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窃读的滋味,一是快乐,二是惧怕。
生:我有个疑问,既然很快乐,为什么又很惧怕,这不是矛盾的吗? 师:是啊,偷着读一定没有自由读那样随心所欲,窃读的滋味肯定很不好受。所以,这篇课文有很多语句写了窃读时的心情,你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学生读书、圈画。)生:我找到的是课文第3自然段。(出示这段话。)师:这一段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生:“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表达了作者终于找到了昨天未看完的那本书的喜悦心情。
生:我觉得这里写出了作者得到意料之外收获的惊喜和激动。她以为那本书再也找不到了,有点失望,失望中突然看到了那本书,格外惊喜。
师:理解得很深刻。还有吗?
生:“啊”字好像让我听到了作者高兴的叫声。
生:“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我也好像听到她在心里说的话了。
师:作者心里的话,应该是听不见的,但我们好像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作者自己写出来了。
生:作者把自己心里的想法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
师:对,一个“啊”字,一个感叹号,就把作者心底的这份秘密给透露出来。你觉得该怎么读,才能表现作者的这种心情?(一生读,还不到位。)
师:谁再来试试?(另一生读,读出味道。)
师:作者写出了自己看到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就该这样读。(全班齐读。)
师:这一段中还有一个直接表达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生: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师:说说自己的理解。生:“哟”跟“啊”一样,都是语气词,表示她突然发现头发被弄乱的感受。
生:有点惊讶的感觉,她没有想里头发会被弄乱了。
生:“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了”也是直接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她为能够挤到里边去找到那本书而暗自庆幸。
生:这句话是说,短发弄乱跟挤到里边相比,并不算什么,说明在作者的心中,看书是最重要的。
师:作者已经顾不上梳理头发了。一般情况下,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这是心理描写,是作者内心活动的自然流露,我们读了,好像真的听到她在说话,看到一个不顾惜已也要读书的孩子。再读读这两句描写心理的句子,体会体会。(指名读两句话。)
师:除了欣喜,这段话还写了什么心情?
生:她还很着急,为找不到书而着急,我是从“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读出来的。
师:如果也像刚才学过的那两句一样,把这句话写成心理活动,该怎么写?
生:哎,我怎么找不到昨天的那本书呢?难道被人买走了吗? 师:很好。“从头来,再找一遍”怎么改? 生:不急不急,说不定还在,再仔细找一找吧。
师:看来,这句话虽然不是心理描写,但也把的心情写出来了,那就是——
生:着急、迫切的心情。生:焦虑。师:能读出这样的心情吗?(学生读。)师:这种窃读的滋味真如作者所说的那样——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师:其实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找找动词。生:我找到了,是“跨”“踮”“钻”“挤”,这几个动作都说明作者急着看书的心情。
师:给这些动作做上记号。这段话的作用是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为我们展现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形象,也让我们听到了她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声。完整地读读这段话。(全班齐读。)
师:还找到了哪些语句?(学生找到课文第7段。教师出示这段话。)师:谁也来说说自己读这段话的体会?
生:这段话也像上面那段一样,有一些描写内心活动的句子。“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说出继续待在书店的理由。
生:“大些!再大些”也是真实的想法,希望雨下得更大的目的,是为了能冠冕堂皇地看书,只被书店老板驱赶。
师:怎么样读出这和心情呢,试着读一读。(学生朗读,教师指导。)生:作者心里明明喜欢下雨天,它可以让作者假装躲雨而窃读。可是表面上还要装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这实在太有意思了,写出了一个孩子当时矛盾和复杂的心态。
师:是啊,想读书还得找个借口,这种窃读的滋味真的像作者所说的那样——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生:“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 我回不去了。’”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写出了作者在下雨天窃读的动作和心理,而动作和心理又是截然不同的。正是这种截然相反的对比,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想尽办法读书的孩子。
师:你注意到了这句话的对比写法。你看,“装着”这个词用得多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装着”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段。(几位学生每人读一句。)
师: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生:口是心非。生:表里不一。
师: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孩子了? 生:不对,她不是这样的孩子!
师:为什么呢?明明是做一套想一套的呀。
生:她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能读到书,为了能多读一会儿书呀!
师:的确是这样,正是由于她这样做的目的只在于能读书,能多读一会儿书,所以我们读这一段,并不会因此而对她有反感、讨厌的感觉,反而觉得她可爱、可亲,又有点令人同情。窃读的滋味就如作者所说的那样——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师:是呀,窃读的滋味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是课文细致的心理描写和具体的动作描写,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把嗜书如命的孩子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觉得,本片段至少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色:
第一,在内容探究上突出重点,加强整合。以问题切入,在学生劫笔勾画出提纲挈领的中心句,粗略理解此句表达作者既很快乐又很惧怕的窃读心情后,聚焦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读书、圈画、交流,并根据学生找出的语句进行导引;刘老师在每一语句的交流、学习后,配以适当的结语,四次反复引读读中心句,形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样,围绕“窃读心情”这一重点,刘老师把课文中描写这一心情的所有语句找出来,整在一起进行读悟,重点突出,注重整合。
第二,在引导策略上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与有益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为了让学生揣摩作者的窃读心情以及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刘老师多次采用直截了当切入教学重点的方式,如:“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这篇课文有很多语句写了窃读时的心情,你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读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这一段中还有一个直接表达心理活动的句子,找出来。”“其实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找找动词。”这些导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不断地扣紧重点感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效果扎实。同时,尽管刘老师所示问题集中、所示方法直白,但不框死学生的思维。从学生交流、汇报的情况来看,读、画的过程是自主的,探究的内容是多元的,理解也是独特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与有益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高效、丰实,而且课堂氛围情趣理性兼容,师生对话互动和谐。
第三,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写法揣摩三者有机融合。这一片段的教学,目的明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窃读心情以及领悟描写心情的表达方式。刘老师围绕这一核心任务,紧紧抓住 “如何描写心情”的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揣摩其要表达的内容特别是表达的效果。这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作者的窃读心情,而且深入体验了作者既快乐又害怕的心情,更让学生感悟了作者是如何描写心情的,获得表达方式方面的体会。这样的教学,从“形式”入手,在“写法揣摩”中有机融合了“内容理解”“情感体验”,达到了以“语用”为核心而又非唯“语用”的三维目标融合的境界。这一点,是本片段最突出的教学特点,充分显现了刘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我特别欣赏和推崇这样的阅读教学,一种有别于纯粹“内容理解”和“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倘若把学生通过预习或初读便可理解的“人人看得见”的内容当做教学主要内容,则使我们的阅读教学陷入“浅阅读”的低效泥潭。我们必须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作为“有心人”得“含义”,更要引导学生揣摩和领悟“形式”,因为这是“大多数人”不揣不知的“秘密”,更是语文教学着力于语言运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价值取向。所以,教师必须在细读、深研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特点、学段目标以及学情,综合考虑、选择、确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切入点、教学方式,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内容、含义、形式三者有机结合(或称内容与形式二者,含义是书面文字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对学生进行“优导”,促使学生获得对内容、含义、形式的有效领悟。这可谓:内容与形式、人文性与工具性必须同构共生;而同构共生的方式,既可从内容入手,更可从形式入手。
课改前,阅读教学以“内容分析型”为基本方式:课改后,涌现了“内 容理解型”和“情感体验型”的教学方式。后者虽因令人耳目一新而红火一时,但由于在内容(包括字面内容及内含意义、情感两方面)上过于纯粹的理解和体验而广受质疑,呼唤“回归”之声日益高涨。
然而,诚如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崔峦理事长所言,“不是回归”,“不能回归”。能回到过去那种“内容分析型”的教学方式吗?能回到过去那种机械、理性的灌输方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课程改革至今,阅读教学是“回不了老家”,也不能“走老路回老家”了;阅读教学必须有条“新路”,有个“新家”。
我觉得,这条“新路”、这个“新家”,应该是一种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和写法揣摩相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有益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相统一的,有情趣、有人本、有自由、有引导的,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方式。即,以“语用”为核心而又非唯“语用”的,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写法揣摩相融合的言与意、情趣与理性兼得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构共生的教学方式。
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必然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作文教学必须依赖、不可或缺的根基和沃土。
第二篇: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读《西游记》有感
五(05)郑泽涵
寒假,我又精读了一边人人喜爱的名著《西游记》,这本书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这本名著又让我重温了一边唐僧师徒取经的离奇经历。
这本书出自著名小说家吴承恩之手,这本书不仅是中国四大名著,而且是异国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西游记》文字以白话文为主,间有赞赋诗词,多用夸张、比喻手法,铺陈、排比句式,音调韵律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文章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的传奇历险故事。作者把刚正、勇敢、机灵的孙悟空,好吃懒做的猪八戒,忠心耿耿的沙僧等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一路上,唐僧师徒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坎坷:三打白骨精,翻火焰山……但唐僧师徒四人毫不畏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妖魔鬼怪的阻挠,最终取得真经。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总是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丧失信心。这本书通过这些扣人心弦的故事体现出孙悟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的品质,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的性格。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西游记》这本书让我深刻明白了: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绝对不能气馁,这种精神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的。如果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做也不行。只有机智灵敏、英勇果断才能事半功倍。我们在学习时,或者在生活中不应该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挫折和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动动脑筋,努力一把,坚持一把不就过去了吗?一旦战胜了困难和挫折,那胜利还会远吗?
这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个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人必须修读的。每个人都能在解读这四本名著时获取不同的感受和启示,还能给大家带来激励和源自内心的力量!
第三篇:春节联欢晚会,敢问路在何方?
春节联欢晚会,敢问路在何方?
随着癸巳蛇年的步步临近,大城小镇的年味越来越浓。街头巷尾或悬挂或摆放着各式各样待售的福字和春联,各大商场的年终促销广告接连不断,人们关注的焦点不约而同地汇聚于春节联欢晚会。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看春晚、吃饺子、过大年逐渐成为中国老百姓过春节的一项传统。时至今日,由于电视传媒业的蓬勃发展,各地方卫视日益打破中央电视台对春晚市场的“垄断”,虽不至于与央视平分秋色,但也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春晚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极大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然而,春晚在不断走向繁盛的同时,也日益陷入了一个怪圈。如今的春晚比的不再是节目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反而正在逐步走上拼明星、拼舞美、拼特技、拼怪异的畸形发展道路。拼明星、舞美和特技,实质上就是拼人民币;只注重标新立异地混搭,却完全不考虑适合与否,这根本就是披着混搭外衣的噱头。此外,春晚的“扎堆”现象也非常明显,以至于老百姓看得眼花缭乱,甚至产生了审美疲劳。
令春晚走入怪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主办反“唯收视率论”的错误价值观。追根溯源,举办春晚的本意是为老百姓送上一道丰盛的“年夜饭”,反观现在,举办春晚的目的恐怕是与初衷背道而驰,渐行渐远了。被困于怪圈之中的春晚不仅史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挥霍,而且是对纯洁艺术的玷污,对文化资源的浪费。我们不禁要问:春晚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基于上述种种,广电总局于1月31日下发了《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要求各级电视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要求,特别强调包括春晚在内的“不要讲排场、比阔气、拼明星”,应“避免类型雷同、扎堆播出”。毫无疑问,贯彻落实好该通知的各项具体规定才是春晚真正的、最好的出路。
蛇年春晚已近在咫尺,广电总局的通知到底是“指挥棒”还是“装饰画”,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第四篇:敢问路在何方经典散文
夜凉如水,11月的夜空朦胧的夜色笼罩着大地、透出几许光明,凉风习习,站在空寂的走廊上,任思绪纷飞……
“黑色的六月”--高考给了我致命一击,让理想发生一百八十度大偏转,理想学校的大门在高考分数的怀抱中灰飞烟灭,一切犹如梦幻。
堂弟家大红的通知书给家族带来了喜庆的氛围,家族共同庆祝这难得的时刻,堂弟电话里说:“哥,你过来吧,明天我就要走了”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他家,叔叔婶婶们,家族老人们的谈话生,欢笑声,杯子的碰撞声,锅碗瓢盆的交错声顿时响成一片,好不热闹,宛如天籁之声,生生入耳。我不知道犹如斗败的公鸡般的自己是怎么吃完那顿饭的,也不知道平时一向话语多如牛毛的自己是怎么变得那么沉默的。这个夜晚寒暄过后,该来的还是要来,该走的还是要走,世界似乎又归于往日的平静。只有我心里犹如滔天大浪,不停翻滚。母亲轻言“你怎么打算?”我犹如发怒雄狮般吼着“我不知道,不要问我”母亲轻摇着头默默走开……我只能仰望苍穹。
儿时的话语一遍遍在心头荡漾,“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山村,我会让家人幸福”我哽咽了,视线模糊了……拼一年吧--复读。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打电话联系还在读高三的表弟-明天来帮哥搬东西,一边和老师联系转去他们班。晚上电话那头职业院校录起通知的消息传来……我再次需做出人生的抉择。我该怎么办,职业院校?“有前途吗”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一句经典的话语盘旋脑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提起行李我踏上了远行的征程。
新的城市,新的环境,新的气息。我背着书包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停的凝视收索,我在寻找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我在学校附近的十字路口不停的张望,脑子里一团乱麻……
命运真会捉弄人啊,对一个文科生来说,“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不相当于“新大陆”吗?这等美事还真就被我撞上了,再一次面临新的选择……又一个声音飘入耳际“既来之则安之”鲁迅先生说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应该接受挑战。
班级规模之小犹如班级名称一般“微生物08-1班”由27个人组成的一个新专业班级诞生了。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大学里我是渺小的,但我从不甘于屈服。“迎新晚会”文体节目我自创小品《大学生活》,“竞选班干部”“各社团活动的面试竞选”“学生会的招新”“迎评促建”知识竞赛“院团委委员”竞选。“大专院校辩论赛”都能见到我的身影。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每个夜晚,我喜欢上了学校的期刊室和图上室。我徜徉在我未知的领域,如饥似渴的“饱读诗书”虽然那些书看完了也就忘记了……
我不会忘记周末同学们都在宿舍床上呼呼大睡时我已经在大街上发传单,家电促销;食品展卖……既是为了三十块钱的工钱,也不全是为了工钱,还有我对未来的渴望。我也不会忘记帮助商家送货,小区一楼至六楼途中我细嫩的手掌在大尺寸的电视机重力下外包装袋绳子的深深欠痕。我更不会忘记一个个思索人生而失眠的夜晚,更不会忘记实习时午夜12点回到宿舍和舍友一盒3.5元的好吃点和一人一瓶矿泉水的晚餐以及那一夜我们两哽咽的谈论“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
儿时的梦想再次浮现脑际“走出大山,即使讨饭吃也不要回来种这没有任何收成的地了……”我此时已经没有了退路,我的户口也跟随我一起转到了学校,再也回不去了,我一遍遍对自己说。我面临的挑战是残酷的,我也知道更残酷的挑战还在后头如荆棘般处处缠绕着我,我能做的就是挥舞手中的镰刀砍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妈妈曾经告诉我“儿啊,好好读书,以后不要回来挖地了”。我很庆幸,庆幸我有一个二年级都没有上过却依然说“就算勒紧裤腰带”也要供我读书的母亲以及那个总是说“响鼓不用重锤敲”的父亲。
第五篇:敢问路在何方抒情散文
昨晚,也就是丁酉鸡年正月十四晚,应该说是个很愉快的夜晚,我和宗亲、乡贤黄六味先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很愉快的夜晚。
黄六味先生是我的宗亲,从小在故乡钟腾横路下就很熟悉了,对我们这些高山子顶上能折腾出去的放牧的孩子来说,黄六味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
黄六味先生不仅折腾出大山,而且跑到北京去发展了,哪一年,我知道他去厦门读大学,后来就听说他从师玄学,习八卦,会端罗盘,还会算命、懂风水地理,还习儒学等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的知识!……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我们都已经是老大不小的人了,但是真正与六味先生有密切切磋的时间是哪一年吧!是在为家乡的路的奔波吧!这一年,黄六味从北京回来,为家乡的路的建设争取到不少资金,这时我才与他在书法和画画这两门绝活上进行过密切的切磋。
六味在画画和书法上是有一定造诣的,现在看来,一个人能博采众收,兼收并蓄,博学众家之长,是很不容易的,我做为一个热衷于文字游戏的人,对家乡这高山子顶上这刀昵山能出丈八栋梁之良材当然是情有独钟的,我参加工作比较早,1979年就考到平和县供销社工作,即使说四十年的折腾,又加上生活的跌跌撞撞,我今天终于在音乐、文学、书法上折腾出一点小小的名堂来,但是做中国的文人确实是很难的,难的不是才华的展示,难的是在相亲与相轻之间进行互相倾轧,互相折磨。从相轻最后走向相亲,竟然是这么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和岁月,所以说爱上和无限爱上这“文学和音乐美人”,爱上很快,但要纵深却很难很难!……
可是我们挣扎出去了,折腾到了一个极点了,但是这毕竟得经过四十年的炼丹以及得道成仙结果的过程,所以说家乡这块土地,地灵人杰,山青水秀,首先就是一个风水宝地的深深的渊源。
如今我们跨出去了,黄六味先生跨出去了,还有更多更优秀、更出类拔萃的人也都跨出去了,这不能不说是家乡这块沃土、这明山秀水的强有力的拱托和映衬了!……
愿我们这些乡贤、宗亲、在异乡的土地上也能辛劳勤勉耕耘、大放异彩,人不管在那块宝地上耕耘,辛勤的劳作,惟美聪灵的智商,这肯定是必须具备的,世上本无所谓之路,走的人多了,就踩出来了,路在脚下,路在永远也不言败的勇者、强者的脚下,至于那些不思上进,整天盼望天上能掉下馅饼的小麻雀们,你们的叽叽喳喳,你们的小鸡嫉妒鹤顶红的“壮举”,永远都是对我们这山里折腾出来的猎人和牧人的一种激励,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踏平坎坷的勇者和强者的脚下!